清明节的由来课文教学设计
《清明节的由来》教学设计
《清明节的由来》教学设计《清明节的由来》教学设计1 教材内容分析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是以中外文化为教学专题,介绍我国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课文。
《清明节的由来》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讲了一个感人肺腑的古代传说,说明了清明节的由来,表达了介子推的爱国思想和晋文公的勤政清明。
根据语文的教育熏陶作用,教学的落脚点定在围绕问题,小组展开探究,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体会介子推的崇高品质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 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传说故事很感兴趣,通过朗读课文基本能了解清明节的由来。
但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很有限,对当时的事件背景和人物并不了解,他们只停留在生动的故事表面,对里面蕴含的丰富人物情感领悟不透,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知之甚少,对介子推在当时的那种崇高思想境界很难体会。
因此,教学设计针对学生特点、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补充历史背景,再现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意识,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3 教学目标分析按照新课标第二学段阅读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结合学生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目标。
3.1、知识与能力目标(1)会认14个常用汉字,认识10个生字,掌握生词,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或结合上下文理解生词的意义。
(2)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介子推所写血书的含意。
(3)读懂课文,知道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由来,体会介子推不居功劳,不图富贵的崇高品质。
3.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小组合作学习和多种形式的朗读,了解清明节的由来,感悟介子推的崇高品格。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介子推不居功劳、不图富贵的忠君爱国思想,感受百姓对安居乐业生活的向往,受到中华优良传统的熏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3.4、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清明节的由来,理解介子推写的血书的含意。
《清明节的由来》教案设计
《清明节的由来》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传统习俗和意义,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清明节的由来、传统习俗和意义。
难点:清明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搜集有关清明节的资料,制作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清明节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清明节,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传统习俗和意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清明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4.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5. 案例分析:分析清明节的相关故事,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清明节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学习效果。
3. 自我评价: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学内容:了解清明节的主要习俗。
2. 教学步骤:a. 引导学生回顾清明节的由来。
b. 讲解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如扫墓、踏青、放风筝等。
c. 分析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意义。
七、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学内容:探究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2. 教学步骤:a.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清明节文化内涵的理解。
b.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如诗词、故事等,深入探究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c. 组织学生讨论,总结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八、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学内容:了解清明节的其他相关习俗。
2. 教学步骤:a.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清明节的其他相关习俗。
幼儿园《清明节的由来》教案
幼儿园《清明节的由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增进对传统节日的认识。
2. 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教育幼儿尊敬祖先,弘扬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清明节的由来:介子推母、寒食节、晋文公、踏青、扫墓等。
2. 清明节的习俗:祭祖、扫墓、踏青、放风筝、吃寒食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2. 教学难点:帮助幼儿理解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图片、故事课件、手工材料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和故事课件,讲述《介子推母》的故事,引导幼儿了解清明节的由来。
2. 新课学习:讲解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让幼儿了解祭祖、扫墓、踏青等传统活动。
3.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对清明节的认识和经历。
4. 手工制作:指导幼儿制作清明节相关的手工作品,如风筝、寒食等。
5. 总结环节:通过问答形式,检查幼儿对清明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6. 课后作业:让幼儿回家后,向家人介绍清明节的知识,拍摄照片或录制视频,在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清明节的认识和兴趣。
2. 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幼儿对清明节知识点的掌握。
3. 收集幼儿在手工制作环节的作品,评价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幼儿参观墓地,让他们亲身感受清明节祭祖、扫墓的氛围。
2.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活动,共同讲述家族中的清明节故事,传承家族文化。
3. 开展清明节主题的绘画比赛,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描绘他们心中的清明节。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尊重祖先,培养他们的孝道观念。
2.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讲解,确保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
3. 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清明节的由来》教学设计
《清明节的由来》教学设计1 教材内容分析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是以中外文化为教学专题,介绍我国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课文。
《清明节的由来》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讲了一个感人肺腑的古代传说,说明了清明节的由来,表达了介子推的爱国思想和晋文公的勤政清明。
根据语文的教育熏陶作用,教学的落脚点定在围绕问题,小组展开探究,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体会介子推的崇高品质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 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传说故事很感兴趣,通过朗读课文基本能了解清明节的由来。
但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很有限,对当时的事件背景和人物并不了解,他们只停留在生动的故事表面,对里面蕴含的丰富人物情感领悟不透,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知之甚少,对介子推在当时的那种崇高思想境界很难体会。
因此,教学设计针对学生特点、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补充历史背景,再现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意识,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3 教学目标分析按照新课标第二学段阅读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结合学生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目标。
3.1、知识与能力目标(1)会认14个常用汉字,认识10个生字,掌握生词,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或结合上下文理解生词的意义。
(2)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介子推所写血书的含意。
(3)读懂课文,知道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由来,体会介子推不居功劳,不图富贵的崇高品质。
3.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小组合作学习和多种形式的朗读,了解清明节的由来,感悟介子推的崇高品格。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介子推不居功劳、不图富贵的忠君爱国思想,感受百姓对安居乐业生活的向往,受到中华优良传统的熏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3.4、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清明节的由来,理解介子推写的血书的含意。
《清明节的由来》教案设计
《清明节的由来》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习俗和意义;(2)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热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清明节;(2)通过观察、实践,让学生体验清明节的各种习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习俗和意义。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清明节背后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习俗和意义;2.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清明节的资料,如故事、诗词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清明节的概念;(2)提问:同学们对清明节有什么了解?2. 讲述清明节的由来:(1)教师讲述有关清明节的传说和故事;(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清明节故事。
3. 讲解清明节的习俗:(1)教师介绍清明节的习俗,如扫墓、踏青、放风筝等;(2)学生讨论交流自己体验过的清明节习俗。
4. 探讨清明节的意义:(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清明节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性;(2)学生分享自己对清明节的认识和感受。
(2)学生展示自己课前的搜集成果,如有关清明节的诗词、故事等;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清明节的认识和热爱传统文化的意识。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清明节的学习中有所收获。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清明节的习俗和意义,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分享。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如诗人、历史人物等,以清明节为背景,进行情景剧表演。
3. 清明节主题绘画: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绘制一幅关于清明节的画作,可以是习俗场景、历史故事等。
4. 清明节诗词比赛:让学生准备一首关于清明节的诗词,进行比赛,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创意奖等。
《清明节的由来》教案设计
《清明节的由来》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习俗和传统活动。
2.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2. 清明节的传统活动。
三、教学难点:1. 清明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清明节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提前了解清明节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清明节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清明节的由来,包括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教学内容:1. 清明节的由来:教师详细讲解清明节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历史背景。
2. 清明节的习俗:教师介绍清明节的各种习俗,如扫墓、踏青、放风筝等,并解释其寓意。
3. 清明节的传统活动:教师讲解清明节期间的各种传统活动,如寒食节、清明祭祖等。
4. 课堂互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清明节的理解和感悟。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与清明节相关的作业,如编写关于清明节的短文、绘制清明节习俗的画作等。
7. 课堂反思: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清明节由来的理解和记忆。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中的合作和分享表达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清明节相关知识和习俗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2. 家长反馈:通过家长了解学生在家中对清明节的学习情况和兴趣。
八、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增加清明节相关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讲解。
九、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或相关文化遗址,加深对清明节历史背景的了解。
2. 开展清明节主题的实践活动,如组织扫墓活动,让学生体验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清明节的由来》教案设计
《清明节的由来》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清明节的基本信息,包括日期、习俗等。
2. 激发学生对清明节由来感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清明节的基本信息和习俗。
教学难点:清明节的历史由来和文化内涵。
教学准备:清明节相关图片、视频和资料。
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是否了解清明节,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清明节的认知。
2. 展示清明节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清明节的习俗和环境。
3. 教师简要介绍清明节的基本信息,如日期、起源等。
4.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清明节的意义和由来。
5. 学生自主探究,查找资料,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文化内涵。
第二章:清明节的由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历史由来。
2.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教学重点:清明节的历史由来。
教学难点:清明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学准备:清明节由来相关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清明节的意义。
2. 教师讲解清明节的历史由来,包括传说和史实。
3.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资料,加深对清明节由来的理解。
4.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如祭祀、缅怀等。
5.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清明节由来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清明节的习俗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各种习俗。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教学重点:清明节的主要习俗。
教学难点:清明节习俗的来源和意义。
教学准备:清明节习俗相关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的内容,了解清明节的意义。
2. 教师讲解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如扫墓、踏青等。
3.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资料,了解清明节习俗的来源和意义。
4.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清明节习俗的文化内涵,如对生命的敬畏、家族情感等。
5.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清明节习俗的理解和体验。
第四章:清明节的现代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节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清明节的由来》教案设计
《清明节的由来》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习俗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热爱。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清明节的由来。
2. 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2. 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习俗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
四、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PPT课件。
3. 学习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清明节期间的景象,如扫墓、踏青等,引导学生关注清明节。
2. 新课导入:介绍清明节的由来、习俗和意义。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学习材料,了解清明节的由来。
4.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清明节的由来、习俗和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分享自己的感悟。
6.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有关清明节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体会清明节的重要性。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清明节的认知。
8.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9. 板书设计:清明节由来、习俗、意义10.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并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六、教学评价评价内容:1. 学生对清明节由来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清明节习俗和意义的理解。
3. 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提升。
评价方法: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加清明节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扫墓、踏青等。
2. 引导学生进行清明节相关的文化创作,如写作、绘画等。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人观点和感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清明节的由来教案
清明节的由来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习俗和传统活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探究,提高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清明节的由来、习俗和传统活动。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教学准备:课件、教案、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清明节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清明节有什么了解?2. 学生分享自己对清明节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清明节的由来。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习俗和传统活动。
2.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
三、小组合作(10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布置小组合作任务:调查清明节的其他习俗和传统活动。
2. 学生通过互联网、书籍等途径搜集信息,小组讨论并整理成果。
四、展示与交流(10分钟)1. 各小组向全班展示调查成果,分享清明节的其他习俗和传统活动。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总结,强调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2. 调查家乡的清明节习俗,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展示交流,使学生了解了清明节的由来、习俗和传统活动。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对清明节文化内涵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教学内容:清明节的习俗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如扫墓、踏青、放风筝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探究,提高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清明节的主要习俗。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清明节习俗的文化内涵。
教学准备:课件、教案、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展示清明节习俗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清明节有哪些习俗吗?2. 学生分享自己对清明节习俗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由来教案
清明节的由来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2. 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清明节的由来、传统习俗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清明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图片、课件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清明节的相关知识,搜集有关清明节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传统节日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授课:a. 讲解清明节的由来,介绍清明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b. 讲解清明节的习俗,如扫墓、踏青、放风筝等,并解释其意义。
c. 通过图片、课件等形式展示清明节的相关场景,让学生感受节日的氛围。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清明节的看法,以及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清明节由来和习俗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以及课后作业的质量。
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的培养。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清明节相关的主题,如清明节习俗、清明节文化等,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2. 研究性学习: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采访长辈等方式,了解清明节在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3. 创意展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关于清明节的诗歌、故事、漫画等,进行课堂展示,增强对节日的理解。
七、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营造清明节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清明节的意义。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解答问题,增强课堂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学习。
八、教学评价设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给予相应的评价。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清明节的由来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清明节的由来一、教学目标1.了解清明节的来源、特点和习俗;2.正确理解清明节的文化精神和道德要求;3.培养学生传统文化意识和道德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清明节由来的阐述;2.清明节的文化精神和道德要求。
三、教学过程1. 清明节的由来1.背景介绍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扫墓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每年的农历清明节,即春分后第15天。
2.清明节的由来(1)“清明”二字的来源“清明”本是一个气象名词,表示春天天气回暖,万物生长。
在人们的生活中,又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寓意,即“清明”的节令是万物生长的好时机,是整顿精神、思考人生、关爱亲人的最佳时机。
(2)清明祭祖的起源远古时代,人们对祖先有着极度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为了报效祖先、纪念先人,他们便自发行孝,以祭祖、扫墓、慰祭三种方式表达对先人的深沉思恋,这就是清明节的由来。
(3)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清明节是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传承,反映了中华民族尊重历史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情感,表达了人们对祖先、亲人的追思和尊重,体现出了敬孝思亲的民族美德和家庭美德。
2. 清明节的文化精神1.尊重祖宗清明节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祭祖、扫墓,以表达对祖先的深切怀念和敬仰。
这是尊重和感恩祖先的文化精神。
2.关爱亲人清明节也是关爱亲人的时节。
在清明节这个时候,人们会亲手为家人洗衣做饭,为他们祭祖扫墓,表达亲情之感。
这是中华传统大家庭的思想,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3.建立道德观念清明节也是传统道德的重要时节。
这个节日强调了尊敬生命、关爱亲人、自强不息等道德观念,是培养自我修养、推崇社会和谐、促进道德进步的重要途径。
3. 清明节的习俗1.扫墓祭祖,表达敬思;2.玩插柳、荡秋千,促进体验;3.吃連盏饭、吃清明肉,体验传统文化;4.放风筝、赏花灯、打毽子,增加趣味。
四、教学总结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孝顺、敬老等传统美德密切相关。
通过了解清明节的由来、文化精神和习俗,可以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和道德情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清明节的由来优秀教案
清明节的由来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习俗和传统文化。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清明节的由来、习俗和传统文化教学难点:清明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教学准备:课件、资料、清明节的由来视频片段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提问:你们知道清明节吗?清明节是什么时候?3. 总结: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二、清明节的由来(10分钟)1. 播放清明节的由来视频片段,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起源。
2. 讲解清明节的历史背景,如寒食节、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等。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清明节要扫墓、祭祀祖先?三、清明节的习俗(10分钟)1. 讲解清明节的习俗,如扫墓、踏青、放风筝等。
2. 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清明节的习俗。
3.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习俗的寓意吗?四、清明节的传统文化(10分钟)1. 讲解清明节相关的诗词、故事、传说等。
2. 让学生欣赏清明节诗词,如《清明》、《登高》等。
3. 提问:你们能从中感受到清明节的文化氛围吗?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习俗和传统文化。
2. 提问:你们觉得清明节有什么意义?3. 拓展活动:让学生课下搜集有关清明节的资料,下一节课分享给大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展示、提问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清明节的由来、习俗和传统文化。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拓展活动中,鼓励学生课下搜集资料,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注意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
六、清明节的历史背景(10分钟)1. 讲解清明节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清明节起源于周代的寒食节,以及后来逐渐融入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的故事。
《清明节的由来》教案
《清明节的由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清明节的起源和意义;2. 掌握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3. 培养学生珍惜生命,追思先人的意识和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清明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2. 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电脑、投影仪;2. 学生: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清明节的教案。
首先,我想问问大家,你们对清明节有什么了解?(学生回答)教师:很好,同学们已经有一些了解了。
那么,我们来听一首与清明节有关的古诗吧。
(播放《清明》杜牧)Step 2 学习清明节的由来(10分钟)教师: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文化内涵。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清明节的由来。
(教师使用投影仪出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说明)清明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寒食节,据史书记载,寒食节最早始于战国时期的楚国。
楚庄王在位时,曾有一位忠臣名叫介子推,他深受楚庄王的信任和器重。
后来,庄王的妻子嫉妒介子推,谎称介子推要杀害庄王。
庄王因此将介子推流放,只带了些许食物,供他在路上充饥。
介子推在离开楚国前,向庄王要了一根竹杆,并告诉庄王:“等我死后,你拾起这根竹杆,如果竹杆变绿了,说明我死的时候没事;如果竹杆变干了,说明我死的时候有点不妙。
”庄王听后黯然神伤,如愿以偿地看到了竹杆变绿。
由于介子推的遭遇和庄王的悲伤,人们对介子推非常同情,纷纷前去拜祭,烧纸扫墓,举行祭祀仪式。
后来,这个节日就发展成了清明节。
Step 3 学习清明节的传统习俗(15分钟)教师:清明节有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教师使用投影仪出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说明)1. 扫墓祭祖:清明节是扫墓祭祖的重要时期,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瞻仰扫墓,祭拜祖先,表达对祖先的深深怀念和敬意。
2. 插柳扎榆:古人认为清明时节万物生发,因此常以插柳、扎榆等方式祈求吉祥和福寿。
清明节的由来教学设计
清明节的由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清明节的由来是一篇精读课文,讲了一个感人肺腑的古代传说,表达力了介子推的爱国思想,晋文公的勤政清明和对介子推的怀念。
课文情节比较简单,教学点着力点应放在引导学生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体会介子推写的血书的含义。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对故事比较感兴趣,因此应从故事入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解词句及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大家讨论交流,并教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1.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知道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由来。
体会介子推不居功劳,不图富贵的崇高思想。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介子推所写的血书的含义。
3、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介子推所写的血书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介子推不居功劳,不图富贵的崇高思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谁知道到了清明节这天,人们要做些什么?你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吗?关于这个节日,还有一个感人肺腑的古代传说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读词语3.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传说。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1.细读课文,说说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由来。
2.小组讨论:介子推对晋文公的希望是什么?晋文公做到了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3理解介子推所写的血书的含义。
.4.全班交流。
5.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拓展你知道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吗?在这些传统节日里人们要做些什么?五、作业吧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
板书设计清明节的由来介子推纪念晋文公。
小学清明节的由来教案
小学清明节的由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清明节的由来:介子推、寒食节、清明节的关系。
2. 清明节的习俗:扫墓、踏青、放风筝等。
3. 清明节的相关诗词:杜甫《清明》、杜牧《清明》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清明节的由来、习俗及其相关诗词。
2. 教学难点:清明节与其他节日的区别,对相关诗词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清明节的由来、习俗及诗词。
2. 讨论法:分组讨论清明节的意义和感受。
3. 示范法:展示清明节的相关诗词,引导学生朗读、欣赏。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清明节,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清明节的由来、习俗及诗词,让学生深入了解。
3. 讨论:分组讨论清明节的意义和感受,引导学生发表见解。
4. 示范:展示清明节的相关诗词,引导学生朗读、欣赏。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清明节的文化价值。
6. 作业:让学生收集其他节日的由来和习俗,进行比较学习。
7. 板书设计:清明节由来:介子推、寒食节、清明节的关系清明节习俗:扫墓、踏青、放风筝等清明节诗词:杜甫《清明》、杜牧《清明》等教学反思:在授课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教学目标达成。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清明节实践活动,如扫墓、踏青等,让学生亲身体验节日的习俗。
2. 邀请家长或专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深入讲解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内涵。
3. 开展清明节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节日的感悟和体验。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清明节的由来》教案设计
《清明节的由来》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先烈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清明节的历史由来、习俗及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清明节与其他传统节日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清明节的由来、历史背景及习俗。
2.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让学生感受清明节氛围。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增强互动性。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清明节的相关图片、视频等素材。
2. 教学道具:清明节的习俗物品(如风筝、扫帚等)。
3. 参考资料:关于清明节的书籍、文章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清明节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清明节。
2. 新课导入:讲解清明节的由来、历史背景及习俗。
3. 案例分享:介绍清明节期间的一些传统活动,如扫墓、踏青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分享自己的感受。
5. 总结提升:总结清明节的由来、习俗及其意义,强调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清明节的实践作业,如调查家乡的清明节习俗、参观烈士纪念馆等。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图片展示:展示清明节相关的图片,如扫墓、踏青、放风筝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清明节的习俗。
2. 视频播放:播放清明节的历史背景和由来的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清明节的意义。
3. 故事讲解:讲述一个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或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清明节的意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和习俗,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清明节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模拟扫墓、制作风筝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清明节的习俗。
七、教学评价设计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实践活动等,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清明节的来历教案(精选8篇)
清明节的来历教案清明节的来历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的来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清明节的来历教案篇1活动目的: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道清明节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
2、初步了解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怀念先祖、尊重长辈等。
3、敬仰怀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活动过程:一、教师讲述清明节的由来。
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在古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月节”。
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
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二、(1)教师讲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许多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为了后人永远记住、永远怀念这些革命英雄,在1949年3月30日在天安门广场树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2)现代英雄:抗洪救灾、抢险救火、保卫国家生命财产等等许多现代英雄也献出了生命。
三、与幼儿交谈:清明节有那些习俗?运动习俗:踏青、荡秋千、打马球、放风筝、蹴鞠、插柳等。
饮食习俗:吃冷食、吃鸡蛋等。
共育活动:1、家长和孩子一起背诵古诗《清明》。
2、请家长再为幼儿讲述清明节的来历。
3、家长带领幼儿踏青,并为去世的亲人扫墓。
清明节的来历教案篇2活动目标1、组织幼儿去扫墓,让幼儿理解扫墓的意义。
清明节的来历及习俗教案
清明节的来历及习俗-教案章节一:清明节的来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背景。
2. 使学生理解清明节的重要性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1. 清明节的历史起源:清明节起源于周代的寒食节,是纪念介子推的节日。
2. 清明节与寒食节的合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节与寒食节合并,成为了一个固定的传统节日。
3. 清明节的意义: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祭祀节日,也是最重要的扫墓日子,人们在这一天祭奠先人,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活动:1. 引入活动: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清明节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清明节的由来和意义,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了解和观点。
3. 视频观看:播放关于清明节起源和习俗的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清明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章节二:清明节的习俗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各种习俗。
2. 使学生理解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和传统意义。
教学内容:1. 扫墓:清明节最主要的习俗是扫墓,人们前往墓地祭奠逝去的亲人,清理墓碑周围的杂草,献上鲜花和食物等祭品。
2. 踏青:清明时节,春意盎然,人们喜欢外出踏青,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感受春天的气息。
3. 放风筝:放风筝是清明节的传统活动之一,人们放飞各种颜色的风筝,享受风筝飞翔的快乐。
4. 吃寒食:清明节期间,有些地方还保持着吃寒食的习俗,寒食是一种用糯米和豆沙做成的食品,寓意着对亲人的思念和纪念。
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展示与清明节相关的习俗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这些习俗的名称和意义。
2. 小组分享: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了解的清明节习俗,鼓励他们分享家族中的传统习俗和个人经历。
3.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清明节扫墓、踏青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习俗的理解和体验。
章节三:清明节的传说与故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与清明节相关的传说和故事。
2. 使学生通过故事感受到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
教学内容:1. 介子推的故事:介子推是清明节起源的重要人物,他忠诚于国家,舍己为人,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清明节的由来教学设计
《清明节的由来》教学设计一、课前导入(事先板书好课题:29清明节的由来)1、同学们,过去我们学习过《年的来历》这篇课文,知道了春节的传说和风俗,今天继续学习我国另一个传统节日的由来和风俗。
(手指课题板书,齐读课题29《清明节的由来》。
)先来考考大家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说到人物、时事情时,相机板书,简介时代背景,投影图片老师解说:①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妃子想让自己的儿子即位,设计害死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流亡国外19年,受尽屈辱后回国当上了国君,成为历史上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他治理国家清正贤明,中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战乱,百姓安居乐业,天下一片和乐光明。
(PPT展示)板书(5分钟)二、学习课文割肉表忠心介子推重耳1、抓住人物语言,指导朗读师:我们先来看介子推割肉这个部分,在第几自然段(第三自然段),快速浏览一遍,画出感动你的对话读一读.(1—2分钟)学生回答老师顺势引导((8分钟)没有吃的,介子推想到的办法是(割自己的肉,熬成(汤)给重耳喝)。
他割下的是(自己的肉),同学们,介子推割下的不仅是自己的肉,割下的更是(自己活下去的希望),介子推是用自己的命(来换重耳的命)。
这能不让人感动么?谁来找出相关的人物对话?(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语言部分点击时变成红色。
)重耳感动得流下眼泪....你呢?”介子推语....说:“你这样待我,日后/我怎样报答重心长地说:“我不求报答,但愿..的痛苦..,多想些治国安邦..忘记我割肉..主公不要的办法,做一个贤明的国君。
”(时间提示:10分钟)(1)关注人物神态师:大家找到这段对话,参看插图,重耳当时有什么表情,他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读到这里,你仿佛听见了什么?(重耳哭得很伤心)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注意读时带着哭腔,读出(感动)的语气。
老师帮读前面部分,学生接(“你这样待我,日后/我怎样报答....你呢?”)(2生个别读)。
(语重心长)这个词的意思是:(语言深刻,情谊深长。
2024年清明节的由来优秀教案
⑦默读课文,想一想,晋文公勤政清明,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与介子推有什么联系?对百姓有什么影响?说说百姓后来为什么自发地过清明节。理解“清明”的内涵。(表达百姓希望有一个政治有法度、有条理,百姓安居乐业社会)
画出小猴荡秋千的各种姿态。
总结:秋千,古字两字均有“革”字旁,千字还带走字,意思是揪着皮绳而迁移。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高处的食物,在攀登中创造了荡秋千的活动。最早称之为“千秋”。传说为春秋时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
清明节的由来优秀教案 4
设计思想: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来到,万物凋零的寒冬就过去了,风和日丽的春天真正地开始了。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幼儿系列教育活动,目的是让幼儿通过向革命烈士致敬默哀或扫墓等活动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通过吃鸡蛋、画鸡蛋、玩鸡蛋、踏青春游、荡秋千、放风筝活动,了解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清明节的由来优秀教案 6
一、指导思想:
清明节是国务院规定的法定传统假日,同时也是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清明节是中国人继春节后又一个重大的节日,我国祭拜祖先从古有之。国家实行清明长假,有着很重要的精神文明教育意义。孩子通过纪念革命先烈、祭奠逝去亲人,祭祀华夏始祖,可以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增强孩子热爱环境、保护自然的意识,这也使文化习俗焕发新的时代文化精神。因此,幼儿园为了进一步落实和加强对幼儿的道德教育,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我园结合清明节这一节庆教育的契机,组织题为“敬、孝、礼”的清明节系列活动。通过活动,教育孩子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教育孩子“敬怀先人、孝敬长辈、礼貌待人”,度过一个有意义、充实的清明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节的由来课文教学设计
清明节的由来课文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清明节的由来课文教学设计,我们来看看。
这是一篇关于清明节由来的传说,讲的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相传,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随臣介子推,在重耳饿得头昏眼花时,割肉奉君。
他护主救国的举动,感动了晋文公。
后来重耳当上了国君,不忘此事,想封他为官报答他。
介子推一一回绝,为避当官,他躲进深山。
晋文公想逼他出来,放火烧山。
介子推宁可焚于柳下,也不接受恩惠。
他不图富贵,不居功劳的精神,激励着晋文公执政清明,完成治国安邦的大业。
日后,晋文公怀念他,定他忌日的第二天为清明节。
百姓安居乐业,也十分怀念介子推。
因此,每逢清明节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他。
慢慢地清明节成为我国的传统节日。
本文语言朴实,故事曲折,引人入胜,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好素材。
[设计理念]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
本课设计将从问题入手。
只有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以此为抓手,解词析句,探究问题,才能深入地理解课文,从而达到知识、能力、情感共同提升的目标。
[教学目标]
1、指导班级学生使用工具书或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习并理
解本课生字词,以提高班级学生主动学习字词的兴趣及能力。
2、引导班级学生质疑、解疑,培养班级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班级学生反复默读,深入地理解课文,使班级学生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感受并崇尚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清明”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调动积累,引起阅读期待。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9课,请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2、谁愿意把你知道的有关”清明节”的信息说一说,与大家一起分享。
3、大家对清明节是怎样来的;清明节是什么样的节;清明节有哪些习俗等有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谁能再谈一谈你对“清明”一词的理解?
小结:大家对“清明”一词有了初步的理解。
我相信,待我们深入地学习课文后,你对这个词会有更深刻地理解。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文本。
1、自读课文。
2、要求:①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②利用工具书,查出解释,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传统、流亡、感人肺腑、狼吞虎咽、郑重、治国安邦、清明、念着、荒山野岭、
恸哭、寒食节、祭奠、鞭策、座右铭、井井有条、安居乐业、不居功劳、不图富贵)
③把课文多读几遍,达到读通、读顺、读熟的目标。
2、检查自读的情况。
①同桌互读互查,检查生字词及读书的情况。
②师生借助字卡,认读生字词。
③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
④师生讨论、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质疑问难,理清思路,培养问题意识。
1、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及内容,或提出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引导班级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分三个层次解决。
简单问题班级学生相互提示解决;与课文联系紧密的重点、难点问题留在学课文中解决;其他问题,引导班级学生利用课外资源、或课余时间讨论解决)
2、梳理、归纳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①清明节是怎样来的?
②清明节是纪念谁的,纪念什么?
3、引导班级学生理清文章思路,解决“清明节是怎样来的”问题。
为什么介子推不居功劳不图富贵怎么知道的晋文公定“清明节”?为什么见“清明柳”就像见到介子推?
四再读课文,调动积累,理解“清明”内涵。
第二课时
一指导读书,深入理解,品味“清明”内涵。
1读第一段,随机处理“传统节日”“感人肺腑”等词。
2(读2―8段)了解清明节传说,指导班级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①引导班级学生理解重耳为什么感动,边读边想重耳饥饿难挨情景。
②指导班级学生分角色读好君臣的对话。
重点理解介子推的话“做治国安邦的清明国君”。
初步理解“清明”的内涵。
(引导班级学生联系重耳流亡的背景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社会现实,谈出自己对“清明”的'理解。
可以理解为不做昏君,做个清正、廉明、勤政的国君。
)
③指导班级学生边读边想象“一一回绝”“放声恸哭”所表达的内容,认识介子推拒绝做官,不图回报的高风亮节。
④读读、议议,“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意思,说说你对介子推的认识。
(让班级学生在议论中感受到我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
)
⑤指导班级学生默读,注意“寒食节”与“清明节”纪念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晋文公下令定了二个节日,为什么只有“清明节”成为传统节日?这说明百姓崇尚什么,追求什么?
⑥联系“清明”前后的气候特征及自然景象,联系老柳树死而复
活的样子,再体会“清明”的内涵。
(“清明柳”既表示杨柳返青,万物鲜明的季节,又表示对介子推的怀念)
⑦默读课文,想一想,晋文公勤政清明,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与介子推有什么联系?对百姓有什么影响?说说百姓后来为什么自发地过清明节。
理解“清明”的内涵。
(表达百姓希望有一个政治有法度、有条理,百姓安居乐业社会)
3朗读全文,感受介子推爱国护主、不居功劳、不图富贵的精神及晋文公勤政清明、安邦治国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