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效应在教师教学工作中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效应在教师教学工作中的启示
一、《心理学效应在教师工作中的启示》之马太效应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国王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让他们去做生意。
结果第一个仆人赚了10锭银子,于是国王奖励给他10座城池。
第二个仆人赚了5锭银子,国王就奖励给他5座城池。
而第三个仆人仍旧是1锭银子,于是国王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了第一个仆人。
这种让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现象,就是“马太效应”。
在教师工作中,“马太效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学困生的基础差,学习效率低,用在学习上的时间短,结果学习成绩与优生的差距越来越大。
而优生呢,基础扎实,学习效率高,学习时间长,成绩越来越好。
所以,改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往往是从延长他们的学习时间开始的。
因为能力的培养是缓慢的,让学困生的能力超越优生,是很困难的,但让学困生的学习时间超过优生,则比较容易,当天就可以做到。
有些民办的复读的学校,学生经过“高四”一年的学习,成绩提高了100多分,由名落孙山变成一本上线。
那么,这一年里,对于提高成绩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延长了学习时间。
当然,我们不提倡复读,也不提倡毫无限制的延长学习时间。
但是,在高中阶段,给学生一个合理的作业量,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的。
同样,课堂上,若老师旁征博引,讲课讲得“天花乱坠”,学生讨论的“热火朝天”,学生成绩不一定好;相反的,老师按部就班,注重练习和训练,学生的成绩则可能更好。
对于老师而言,如果能当班主任,则机会更多一些,成功的几率更大一些。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工作累,任务多,几乎每个学校在各个方面对班主任都有政策上的倾斜。
例如,竞聘中层领导必须班主任工作满多少年,职称评定时班主任加多少分,优质课比赛等必须是班主任等等。
有些优秀的有能力的老师,觉得班主任工作累,主动申请不当班主任,结果发现很多能力不如自己的同事,在各个方面逐渐超过了自己,就开始埋怨不公平,其实这是不应该的。
学校的很多机会、资源,更倾向于给那些为学校付出更多的老师,而不是仅仅看老师的高低。
所以,建议有能力的老师,应该当班主任,为学校多做贡献,如果不这样,即使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也不要有怨恨。
“马太效应”也有一些不好的影响。
我2002年毕业参加工作,那时正是多媒体课件兴盛的时候,我几乎囊获了全部关于课件的奖项。
县里比赛我是一等奖,到市里还是一等奖,省里还是一等奖,而且每次学校把比赛的机会都给我。
直到2007年课件比赛被取消,我总共获得大大小小几十个奖,甚至获得了与课件比赛有点关联的山东省优秀电教员,而我的同事在课件方面几乎一个奖也没有。
现如今,虽然课件比赛取消了,但优质课比赛、论文比赛、课程资源比赛等仍然存在。
而且参加的,总是那几个老师,当然每次那几个老师也能获得很好的名次,可是这对于学校整体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有很多老师从没有机会参加任何一个比赛。
因此,一些有远见卓识的校长,能清楚的看到这一点,就采取一定措施改善这种情况。
第一次优质课比赛,让第一梯队的老师参加,第二次优质课比赛,让第二梯队的老师参加,尽管第二次比赛的成绩不如第一次的优秀,但是却有利于学校的整体发展。
一些政府荣誉的评选,也存在这样的因素。
越是当班主任,越是有很多证书,获得政府荣誉的可能性就更大。
如果一个老师一开始没有积极进取,后来想积极进取,可是为时晚矣,最后沦为可有可无的老师。
一个有好的生源的学校,最后中考、高考的成绩也很出色,那么这个学校下一次招生,优秀的学生更愿意报这个学校,这个学校的优生越来越多,升学率也越来越高。
同时,因为这个学校有名气、升学率高,这个学校更容易招聘到优秀的老师,师资力量越来越强大。
而不好的学校,优秀的老师会逐渐的另谋高就,优秀学生越来越少,学校越办越糟。
我们欣喜的是,很多地方用行政的手段实行划片招生,平衡生源质量;我们痛心的是,有些地方在打造“明星学校”,拉大学校间的差距。
学生公平、教师公平、学校公平是教育公平中的最主要因素,政府、学校、教师等应该通过努力实现教育公平,而不是加大“马太效应”。
二、《心理学效应在教师工作中的启示》之投射效应
所谓的投射效应就是当人们不知道别人的情况(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就往往主观地认为别人有同自己相同的特性。
例如,有个老师写不出文章,就东拼西凑了一篇文章,于是他就主观的认为周围的同事的文章也都是东拼西凑而来。
人总是喜欢以己度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的想法。
作为一名老师,要首先知道投射效应这种现象,否则就可能做出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甚至是违背道德的事情。
例如,有的老师在假期里做有偿家教,他就认为其他地方的老师假期也都做有偿家教;有的班主任经常接受家长的馈赠,接受家长的宴请,他就以为其他地方的班主任与他一样;有的老师私下体罚学生,他就以为别的老师也是私下体罚学生;有的老师发现自己学校的竞聘上岗、职称评定、评先选优等存在暗箱操作、领导授意、拉帮结派等现象,他就推测别的学校也跟自己的学校一样;有的老师觉得自己的工资低,待遇低,他就认为别的老师也跟自己一样不满。
我想,除了上面的例子之外,老师内心还有很多情况,其实都是投射效应。
如果老师明白的投射效应,老师最起码明白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别人的情况、别的学校的情况,可能与自己相同,也可能不同。
别人的想法、做法,可能与自己相同,也可能不同。
一个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可以借鉴自己的学生时代的情感特点,但不能主观的认为,当年我们怎么想的,现在的学生也怎么想。
有的班主任工作时间越久,投射效应越强烈,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或者按照自己的想法教育学生,结果违背了客观实际,也违背了教育规律,这是每个班主任应该警惕的。
科任老师在讲解习题的时候,自己事先做一遍。
在做题的过程中,自己也可能出现一些疏漏或者错误,于是科任老师把自己的疏漏和错误,当成学生的疏漏和错误,重点给学生讲解。
可是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等与老师不同,学生的错误可能与老师的错误不同。
科任老师根据自己的错误讲解习题,结果造成时间的浪费,而且课堂效果率不高。
通常情况下,正确的做法是批改学生的作业,找出学生的错误,分析归纳后,给学生讲解。
有的老师品德不是那么的高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总觉得同事可能怎么对付自己,于是先打起了同事的主意,结果给自己带来了难堪。
有个老师给我举了一个例子。
他参加他们学校中层领导的竞聘,自己觉得别的竞聘者一定拉选票,于是他就逐一打电话给每个评委(个别的还去了家里拜访),结果到了竞聘的那一天,他被取消了竞聘资格,因为别的竞聘者都没有拉选票。
当然,在其他学校也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老师自己不拉选票,结果别人都拉了选票,最终自己竞聘也是失败。
所以,事情情况到底如何,不是凭自己的想象,而是根据
实际情况,或者通过途径打听情况。
《庄子》里面有这样一则故事:尧到华山视察,华封人祝他“长寿、富贵等”,但尧谢绝了,尧觉得“富贵了,事情就多,”“长寿了,可能遭受更多侮辱,晚节不保”。
所以,人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一些大众型的目标和追求,也不能随意“投射”给任何人。
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学生:他身体素质很好,但是不练体育,不是体育特长生;上课不违反纪律,但是不认真听讲,作业也是应付了事。
于是,我把他找来进行了两节课的长谈,从人生的意义谈到目标的建立,从高考后的美好大学时光谈到当下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但我近乎完美地说服,对他不起一点作用。
最后,他告诉我,他想参军,然后考军校。
我对他的选择惊讶不已,认为不如普通高考更靠谱。
可这个学生,现在已经军校毕业,成为一名海军军官,生活得很幸福。
我们很多都认为,高考才是正道。
但实际上,有些学生的人生选择也不错。
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好好学习,考上一所好的大学,但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学生的选择。
威海地区有很多人去外国打工,工资很高。
有的学生的父母都在外国打工,而且获得了绿卡,这个学生告诉我,他高中毕业后,找个培训机构学习一下外语,也去外国打工。
我没再说什么,毕竟和父母团聚,比高考更重要。
他还告诉我,他打算在外国继续学习,边工作边学习,我当时就表示支持。
为了避免投射效应,老师应该多观察,多调查,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
这样才能有助于自身的发展,有助于工作的开展,有助于能够和他人进行良好的交流和沟通。
三、《心理学效应在教师工作中的启示》之暗示效应
有一个男孩生在普通的农民家庭,智力、能力也很普通。
但他的母亲从小对他说,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你比别的孩子更出色,长大一定能考上大学(当时考大学是一件事非常难的)。
由于他妈妈的影响,这个孩子从小自己觉得自己应该比别的孩子更出色,每当考试不理想,就深深自责,认为是自己的不努力导致成绩不好。
从小学到初中,他的名次在班级名列前茅。
到了高中,这个男孩逐渐懂得,并不是自己很聪明,只是通过努力让自己保持一个很好的名次。
此时的他不需要妈妈的督促和监督,在高中能够自觉地刻苦学习。
通过努力,高中毕业后,
这个男孩考上了全省最好的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了一名人民教师。
这个男孩的妈妈,不断地给男孩心理暗示,最终影响了男孩的人生,让孩子走向了成功。
心理暗示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了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
心理暗示对于教师的教育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合理、正确的心理暗示是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时时刻刻都会对学生产生心理暗示。
而心理暗示有积极正面的暗示,也有消极负面的暗示。
有的老师对这些心理暗示浑然不知,无意中给学生很多负面暗示,导致了学生走向了消极的道路。
例如,一名班主任在班上经常数落自己的学生,在这件事上不如别的班,在那件事上也不如别的班,久而久之,这个班主任所带的班级真的成了最差劲的班级。
相反的,如果班主任经常表扬自己的班级比别的班级做得更好,结果这个班很可能真成了优秀班级。
由此可见,表扬比批评的教育效果更好。
有些时候,老师应该批评学生,但整体而言,老师表扬学生的次数应该多于批评学生的次数,否则就违背了心理学规律。
一个孩子天天受父母、老师的批评和打击,久而久之孩子就成了冥顽不化的坏学生。
有的老师虽然没有经常公开的批评学生,但是老师的内心却给学生贴上了“标签”。
如果老师认为这几个学生是聪明、刻苦的好学生,那几个学生是脑子笨、反应慢、调皮的“坏学生”。
老师与学生交往过程中的语言、表情、动作等,会暗示出老师对不同学生的看法和态度,从而影响和暗示学生。
那些受老师器重的学生,发展的要更好一些,而那些老师不拿正眼瞧一眼的学生,自尊和自信都会受到的打击,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发展和学习的进步。
有的学生由于无意间得罪了老师,老师就记恨在心,上课不提问他,平时不拿正眼瞧他,学生和他打招呼,他没有一点反应。
这种“冷惩罚”比体罚还要“有效”,甚至会让学生自暴自弃。
老师的这种做法实际上违背了教师应该具有的最起码的道德。
而“冷惩罚”无人监督,也不易被人觉察,所以长期存在,且被老师或多或少的使用,让成千上万的孩子成了“冷惩罚”的牺牲品。
几乎每个学生在求学阶段会或多或少的遇到这样的老师,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只能忍气吞声。
老师对学生的心理暗示应该是积极的、正面的、阳光的,而不应该是消极的、负面的、阴暗的。
哪怕是学生或者学生的家长的确做了对不起我们的事情,我们
也不要“冷惩罚”学生,这是由老师的职业道德决定的。
我们不能因为家长或者学生素质不高,而去“冷惩罚”学生。
有个家长很会“来事”,经常给班主任送点小礼物,和班主任关系很好。
由于工作的调整,学校换了一个新班主任。
这个家长觉得如果换了班主任,那么她以前的“投资”就全部泡汤,于是就百般阻挠,甚至对新班主任进行造谣中伤。
那么,新班主任在工作中,肯定不能很明显地去惩罚这个学生,否则家长就更能找到借口告他。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新班主任选择了对这个学生进行“冷惩罚”。
可是,从头到尾,学生犯了什么错呢?所以,我希望,在任何情况下,老师都不要用“冷惩罚”来对待学生。
老师在工作中一定要注意,不要给学生“坏”的心理暗示,而应该给学生“好”的心理暗示。
因为学生会不自觉地接受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老师的影响和暗示。
《论语》里面的“亲其实,信其道”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一个老师被学生厌恶、轻视、不信任,哪怕这个老师课讲得再好,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会很差。
一个老师和领导闹了矛盾,如果领导当面给这个老师难堪,会影响这个领导的威信。
而恰好,这个领导和这个老师教相同的班级,于是领导在授课的时候,暗示这个老师授课不行,于是那些学生对这个老师开始怀疑、抵触,这个老师的教学成绩越来越差。
因为教学成绩差而遭受惩罚,别的老师也就没有闲话了。
利用学生来打压同事的现象非常常见,这种严重违背师德事情应该杜绝。
因为这不仅仅损害老师的师德,更损害了学生的利益。
心理暗示又分为个体暗示和群体暗示。
有的学校学生胸牌的编号就是学生的名次,第一名是1号,第一千名是1000号,结果学生个体容易受到的胸牌的暗示;有的学校按照名次来划分班级,最好的学生都在一班,然后依次是二班、三班、四班……,最差的学生在最后的班级,那么每个班级的学生都会受到的集体暗示。
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
即便是班级的整体成绩比较差,但也会有考得很好的同学,对于考得好的学生,老师应该在班上集体表扬,让那些考得不好的学生体会到,同样的学习条件,为什么有的同学考得很多。
对那些考得差的学生,老师可以单独找他们谈话,帮助其分析原因。
如果老师当着全体学生的面说,咱们班的成绩整体不好,那么不但给全体学生消极的暗示,学生也很可能会觉得你这个老师教学能力不行。
不但老师能给学生心理暗示,学生之间也会有相互的心理暗示。
一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好,学生都乐意学习,形成一股你追我赶的风气,这个班的成绩自然会很好。
但有的学生不学习,周围的学生进行效仿,也不学习,班级的整体成绩越来越差。
有些时候,我们劳心劳力地去教育那些不学习的学生,并不是期望他们能提高班级整体成绩(其实那些倒数的学生往往不计算在班级平均分之内),而是让他们别给周围的同学消极的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像一把双刃剑,每个领导、老师都应该给同事、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而不要把心理暗示当成害人害己的秘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