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大纲(生物制药)
生物制药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制药专业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5f7124fad02de80d4d840d8.png)
生物制药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主编:盛清编委:(排名不分先后)丁先锋于威王毅刚刘立丽吕正兵张文平陈海敏周秀梅梁宗锁潘建义校对:张燕前言教学大纲是学校组织教学、选用或编写教材、指导学生学习以及进行课程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估的主要依据。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精神,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成长成才需要,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和信息技术发展,深化教学改革,更好地落实2012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多类型多规格人才的教学工作目标,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务处组织学院(部)对各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的修(制)订。
本次修订以专业为单位, 结集成册形成了这套课程教学大纲。
每册大纲均包括该专业的通识课程(其中全校性通识课程独立汇编成册)、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大纲。
在教学大纲的编写过程中,各学院(部)教学负责人、系主任承担了本单位课程大纲的编写组织工作,许多教师参与编写或审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为该项工作的顺利完成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学校各级领导也对此项工作给予大力支持。
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只是该课程的基本内容。
我们期待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及时充实本学科的最新成果,逐步形成教学特色,争创“精品课程”。
本套教学大纲汇编的完成还只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必将推动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恳请各位专家、老师对本套课程教学大纲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改进、不断完善,为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铸造坚实的基础。
二○一三年六月目录《生物制药导论》教学大纲 (1)《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6)《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12)《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20)《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26)《药理学》教学大纲 (38)《细胞生物学》教学大纲 (43)《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 (53)《发酵工程》教学大纲 (58)《生理学》教学大纲 (66)《药学基础与前沿》教学大纲 (73)《生物制药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77)《功能食品学》教学大纲 (81)《生物分离工程》教学大纲 (89)《生物制品检验检疫技术》教学大纲 (96)《生物统计学》教学大纲 (101)《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106)《基因工程》教学大纲 (112)《肿瘤药物学》教学大纲 (121)《药物代谢动力学》教学大纲 (129)《免疫学》教学大纲 (134)《药事管理学》 (141)《药物经济学》教学大纲 (148)《海洋生物学》教学大纲 (153)《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教学大纲 (158)《生物制品学》教学大纲 (162)《药物设计》教学大纲 (167)《酶工程》教学大纲 (173)《生物药物分析》教学大纲 (179)《多肽营养与药理》教学大纲 (186)《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大纲 (192)《药剂学》教学大纲 (198)《生物制药工艺学》教学大纲 (203)《生物制药设备》教学大纲 (209)《微生物制药》教学大纲 (214)《蛋白质工程》教学大纲 (219)《生药学》教学大纲 (223)《植物生物反应器》教学大纲 (228)《药用植物学》教学大纲 (234)《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239)《发酵工程实验》教学大纲 (243)《药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247)《药剂学实验》教学大纲 (252)《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258)《生物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大纲 (261)《生物制药工艺学实验》教学大纲 (267)《毕业实习》教学大纲 (270)《毕业论文》教学大纲 (272)Syllabus of Laborary Exercises of Microbiology (278)Syllabus of Biochemistry Laboratory Experiments (286)Syllabus of the Experiments of Genetic Engineering (288)《生物制药导论》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生物制药导论课程代码:87501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Biological Pharmacy课程类别与性质:学科必修课总学时:16学时学分:1先修课程:无面向对象:生物制药专业本科生开课系(室):生物制药系一、课程教学目标1. 本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课程的属性以及与其它相关课程的关系。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95361a7910ef12d2bf9e72f.png)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前言《有机化学》是中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中药资源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是药学院各专业必须具备的基础,它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并训练学生应用这些理论和技能去研究各类有机化合物,从而为中药化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为中药的整理、发扬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大纲的内容是针对中药学、药物制剂等专业的实际需要,并根据本学科的系统性而拟定的。
分成“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和“各类有机化合物”两部分。
基本概念部分阐述学习有机化学所必须掌握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各类化合物部分则介绍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理化性质、反应历程和制备方法等。
为了体现中药等专业的特色,加强了与中药化学等课程有密切关系的“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和“杂环化合物”等三章以及立体化学方面的内容。
本课程的实验任务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实验内容包括基本操作,性质实验和制备实验等方面的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和要求,在讲课方面必须注重科学性,系统性,重点突出、讲解透彻,前后联系、启发诱导。
在实验方面必须严格要求,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本课程共144学时,讲授90学时,实验54学时,同时还要加强辅导答疑和布置习题等,从各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分类和研究方法。
2、熟悉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
3、了解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及与药学的关系。
【教学内容】1、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定义、发展简史和重要性。
有机化学和药学的关系)。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分类和官能团。
2、有机化合物的研究方法(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元素分析和重要物理常数的测定)。
【教学方法】讲授模型多媒体第二章有机化合物的化学键【目的要求】1、掌握共价键的形成、属性、共振论及对有机反应有重大影响的电子效应。
2、熟悉共价键的断裂方式和有机反应类型。
XXXX年浙江中医药《有机化学》考试大纲doc-有机化学
![XXXX年浙江中医药《有机化学》考试大纲doc-有机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17e7d250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6e.png)
有机化学专升本测验大纲一、前言有机化学是药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根底课,是在学习无机化学的根底上,系统地学习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布局、性质、反响机制及彼此转化关系。
要求学生在掌握有机化学的底子常识、底子理论、底子操作技能的根底上,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培养灵活运用、综合阐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测验要求和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有机化学开展历史,对有机化学与本学科开展的联系有必然认识2、了解有机化学研究对象,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分类和研究方法,能识别常见官能团3、熟悉有机化学布局理论,掌握共价键的性质,诱导效应。
[测验内容]1、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2、有机化合物的布局:布局理论和共价键的性质3、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构造式的暗示第二章烷烃和环烷烃[目的要求]1、了解烷烃的物理性质变化规律以及工业用途,了解环烷烃的分类和布局特点2、熟悉烷烃的卤代反响机理和过渡态理论,初步了解有机化学反响的研究方法;熟悉环烷烃不变性的理论解释3、掌握烷烃和环烷烃的构象和定名方法;掌握自由基链式反响特点及自由基不变性比较;掌握环烷烃的化学性质〔代替反响和小环的加成反响〕[测验内容]1、烷烃〔布局、定名、构象、物理性质、化学性质〕2、环烷烃〔分类、定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布局、构象〕第三章立体化学根底[目的要求]1、了解旋光性的发生,旋光度、比旋光度的概念2、熟悉对映异构体和非对映异构体理化性质的异同点,外消旋体的常见拆分方法以及立体专一性反响3、掌握fisher 投影式的书写方法,D/L 、R/S构型标识表记标帜法以及按照对称性判断分子手性的方法4、掌握手性、手性碳原子、立体异构、对映异构、对映体、非对映体、内消旋体、外消旋体的概念[测验内容]1、平面偏振光及比旋光度2、对映异构体和手性构型的标识表记标帜和定名〔D/L、R/S〕3、分子的对称性与手性4、含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5、含两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6、外消旋体的拆分7、烷烃卤代反响的立体化学第四章卤代烷[目的要求]1、了解几种重要卤代烷的性质2、熟悉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生成3、掌握卤代烷的分类及定名4、掌握一元卤代烷的化学性质,掌握亲核代替反响、消除反响历程、影响因素及代替与消除之间的竞争关系[测验内容]1、卤代烷的分类、定名和布局2、卤代烷的物理性质3、卤代烷的化学性质:亲核代替反响、消除反响、与金属镁的反响──格利亚试剂的生成4、卤代烷亲核代替反响和消去反响的机理及影响因素5、多卤代烷和氟代烷第五章醇和醚[目的要求]1、了解硫醇、硫醚的布局和性质2、熟悉醇、醚的布局特点、理解氢键对醇、醚物理性质的影响3、掌握醇、醚的系统定名、底子反响和辨别方法,掌握醇和醚的制备方法[测验内容]1、醇的分类、布局、定名和物理性质2、醇的化学性质3、醇的制备4、醚和环氧化合物:定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5、醚的制备6、硫醇、硫醚的性质第六章烯烃[目的要求]1、了解烯烃的布局、同分异构、物理性质2、熟悉烯烃的制备方法3、掌握烯烃的系统定名法及顺、反异构体的顺/反、Z/E标识表记标帜方法4、掌握烯烃的加成、氧化反响,理解亲电加成反响的历程和碳正离子的特点,掌握马氏规那么〔狭义和广义〕[测验内容]1、烯烃的布局及异构现象2、烯烃的定名:系统定名法,顺反异构的顺/反和Z/E定名法3、烯烃的物理性质及不变性比较4、烯烃的化学性质5、烯烃的制备第七章炔烃和二烯烃[目的要求]1、了解炔烃和二烯烃的布局2、了解用分子轨道法来解释二烯烃键长平均化和能量低的特点3、熟悉化学反响的平衡控制和速度控制,卤乙烯型和卤丙烯型卤代烃的特性4、掌握炔烃、二烯烃的系统定名方法、化学反响和制备方法。
化学制药专业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化学制药专业有机化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17d9350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89.png)
化学制药专业有机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本课程是化学制药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旨在为化学制药专业学生提供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并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律、反应机理和合成方法。
本课程还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为其日后从事化学制药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分类。
2.熟悉有机化学的实验操作方法,掌握有机合成实验的常用技术和仪器。
3.理解有机反应的机理,掌握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规律。
4.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律,能够正确命名和解读有机化合物的名字。
5.掌握有机合成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反应条件设计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6.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1.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规律2.有机化学实验技术–常用有机合成实验技术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有机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和操作规范3.有机反应机理–有机反应的机理和速率控制因素–相关的反应类型和典型实例4.有机合成方法–常用的有机合成方法和策略–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和优化5.实验课程–有机化学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1.教学方法–理论授课:通过讲解、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传授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原理。
–实验操作:通过有机合成实验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有机化学的科研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研究能力。
2.评价方式–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实验成绩:根据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评价。
–考试成绩:通过期末考试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科研成果: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申请和成果的发表,作为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依据。
有机化学试验大纲
![有机化学试验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664b699c77da26925c5b0cf.png)
《有机化学实验》实验课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药学、药物制剂、临床药学、生物制药本科专业所属实验室(中心):药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学时、学分: 64 学时 3.5 学分一、实验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有机化学实验》是一门与《有机化学》课程紧密相结合的实验课程,是药学类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学习并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良好的实验素养,理论联系实际以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教学大纲适用于药学本科、药物制剂、临床药学、生物制药等各专业学生。
实验课单独设课,学时数为64学时。
选用教材:《有机化学实验》(校内自编教材),2012年再版。
(二)《有机化学实验》单独设课,选用教材校内自编教材《有机化学实验》(2012年第二版)。
二、实验学时分配序号实验项目学时1有机实验基础知识及安全教育、常压蒸馏4 2有机物结构模型搭建及化学画图软件介绍4 3熔点、沸点测定4 4柱色谱、氨基酸纸层析4 5萃取、旋光度的测定4 6乙酰水杨酸的制备4 7八角茴香的水蒸汽蒸馏及其有效成份的鉴定5 8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5 9环己酮的制备6 10乙酸乙酯的制备6 111-溴丁烷的制备6 12呋喃甲醇和呋喃甲酸的制备6 13肉桂酸的合成6合计64三、实验教学内容实验项目(一):有机实验基础知识及安全教育、常压蒸馏(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2)项目性质:演示性□基本操作√□设计性□综合性□(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掌握有机实验基础知识及必要的实验室安全知识,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介绍有关实验要求:实验预习、记录、实验报告和实验考核。
掌握常压蒸馏的原理、基本操作及应用。
常压蒸馏仪器安装及注意事项。
(4)主要仪器或标本名称:电热套、蒸馏烧瓶、冷凝管、接引管和接受瓶等。
实验项目(二):有机物结构模型搭建及化学画图软件介绍(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2)项目性质:演示性√□基本操作□设计性□综合性□(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掌握不同杂化类型C原子的空间构型。
生物系《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系《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47c700a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bc.png)
有机化学〔B1〕课程教学大纲目的和要求本课程为生命科学学院各专业本科生的必修根底课。
共分为14章,每周4学时,4学分。
目前采用蒋硕健、丁有骏、李明谦等传授编写的有机化学〔第三版〕为主要参考教材。
随着近年来有机化学及生物学的高速开展,学科间的彼此渗透越来越多,生物科学工作者对有机化学常识的要求也越加精深。
因此,本课程要求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底子概念、底子理论、底子常识;掌握研究有机化学的底子方法。
但由于学时有限,在内容上必需有所侧重。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和要求:〔1〕通过学习有机化学课程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定名,布局,性质以及布局与性质的彼此关系,较深入地了解并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重要反响及反响机制,学好立体化学,成立立体概念。
〔2〕了解并掌握官能团间的彼此转化,能够完成简单的有机合成。
〔3〕通过学习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底子性质,学会鉴定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方法。
学会别离、提纯有机混合物的一般方法。
〔4〕考虑到生物系后续课程的安排,为了突出重点,压缩学时,对本课程作了一些调整。
不讲授、不要求学生掌握糖、萜类、甾族化合物及核酸等章节的内容。
别的,因本课程所面对的学生并不以从事有机化学根底研究为培养目标,因此,分子轨道理论及复杂的反响机制也不作讲授。
只留给感兴趣的同学通过自学加以充分。
本课程在讲授内容上主要突出布局与性质的关系,从布局的角度阐述各类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化学反响。
从分子布局的不雅点出发说明分子内和分子间彼此作用对其性质的影响。
通过共性的说明以触类旁通,通过个性的描述以彼此区分,注意规律性,使同学树立科学的思维方法。
针对生物系学生的特点,本课程对物理、化学性质方面教科书中表达较清楚的局部留给学生自学,课堂只做规律性解释。
适当增加了有关生物学性质和应用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学习有机化学对其所学专业学科开展的意义,提高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扩大常识面。
课程学时分配一、绪论1.有机化学的定义2.有机化合物的特征3.有机化合物的布局〔1〕共价键〔2〕共价键的饱和性和标的目的性〔3〕杂化轨道4.有机化合物的分类〔1〕按骨架分类〔2〕按官能团分类5.有机化合物的反响〔1〕异裂反响〔2〕均裂反响〔3〕周环反响6.过渡态理论与Hammond假定7.酸碱的概念〔1〕Bronsted-Lowry酸碱定义〔2〕Lewis 酸碱定义8.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二、烷烃及环烷烃1.烷烃的通式,同系列和同分异构2.烷烃的定名(1)普通定名(2)系统定名3.烷烃的布局与碳碳单键的旋转、构象4.烷烃的物理性质5.烷烃的化学性质〔1〕烷烃的卤化:甲烷卤化的机制〔反响机制的概念、自由基的概念、自由基连锁反响的三个阶段、反响热与活化能、卤化反响速度的比较〕;丙烷的卤化〔1、2、3级氢的活性比较、自由基的不变性、过渡态的概念、氯化与溴化反响的选择性〕〔2〕烷烃的燃烧氧化与热裂解〔自学〕6.脂环烃的分类及定名7.脂环烃的布局〔1〕拜尔的张力学说与角张力的解释〔2〕环己烷及其衍生物的构象〔3〕十氢化萘的构象〔4〕构象阐发8.环烷烃的反响三、对映异构1.异构现象的分类,生物分子的不合错误称性2.旋光异构,对称性与手性3.具有手性碳原子的旋光异构〔1〕具有一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异构;构型与构型标识表记标帜〔2〕具有两个及两个以上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异构4.没有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异构:〔1〕联苯类的旋光异构〔2〕丙二烯型的旋光异构5.旋光异构体的性质6.外消旋化合物的拆分〔1〕化学别离法〔2〕生化别离法〔3〕晶种结晶法7.不合错误称合成简介8.旋光异构在反响机制测定上的应用四、卤代烃1.卤代烃的分类、布局与定名2.卤代烃的物理性质3.卤代烃的化学性质〔1〕一级、二级、三级、烯丙基型、苯甲基型、乙烯型卤化物活泼性比较〔2〕亲核代替反响:反响机制〔S N1, S N2、构型转化、反响动力学〕,影响亲核代替的因素〔烷基布局、离去基团、溶剂效应、试剂的亲核性〕〔3〕消除反响〔4〕卤代烃的复原4.有机金属化合物〔1〕格氏试剂的制备及反响〔2〕有机锂化合物及反响〔3〕二烃基铜锂及反响〔4〕有机镉化合物及反响5.多卤代烃〔自学〕6.卤代烃的鉴定7.卤代烃的制备〔自学〕8.生物学中的亲核代替反响五、烯烃、双烯烃与炔烃I.烯烃1.烯烃的通式、布局、碳碳双键的轨道特征及顺反异构2.烯烃的定名及物理性质3.烯烃的化学性质〔1〕催化氢化〔2〕亲电加成反响〔3〕自由基加成反响〔4〕过氧化效应〔5〕双键的氧化及臭氧化反响〔6〕烯烃上α-氢的卤代反响〔7〕富勒烯简介II.双烯烃1.双烯烃的分类、布局和定名2.共轭烯烃的特性〔布局、物理及化学性质的特性〕3.共轭双烯的化学性质〔1〕1,4-加成反响〔2〕Diels-Alder反响〔3〕氧化反响III.炔烃1.炔烃的布局2.炔烃的异构与定名3.炔烃的物理性质4.炔烃的化学性质〔1〕炔烃氢的酸性〔2〕加成反响〔3〕氧化反响〔4〕末端炔基氢的反响IV.烯烃与炔烃的辨别V、烯烃与炔烃的制备〔自学〕六、芳香烃1.芳香烃的分类与定名,苯的布局,苯及其同系物的物理性质2.苯及其同系物的化学性质〔1〕加成反响〔2〕代替反响及代替反响机理〔3〕苯环侧链上氢的卤素代替〔4〕氧化反响3.苯环上代替反响的定位规律4.稠环芳烃〔1〕萘、蒽、菲的定名及布局〔2〕萘、蒽、菲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5.4n+2规那么,芳香性的概念6.芳香烃的鉴定七、核磁共振1.1H的核磁共振2.核磁共振仪3.化学位移〔1〕屏蔽效应和化学位移的起因〔2〕化学位移的暗示〔3〕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4.质子峰的裂分5.积分曲线和峰面积6.1HNMR谱图剖析八、醇、酚、醚I.醇1.醇的分类与布局特点2.醇的定名与物理性质3.醇的化学性质〔1〕醇的酸性与碱性〔2〕代替反响〔3〕消除反响〔4〕酯化反响〔5〕氧化反响4.醇的鉴定5.醇的制备〔自学〕II.酚1.酚的布局特点、酚类的杀菌活性及苯酚系数的含义2.酚的定名和物理性质3.酚的化学性质〔1〕酸性〔2〕酚芳环上的代替反响〔3〕成酯与Fries重排〔4〕Kolbe反响〔5〕Reimer-Tiemann反响〔6〕成醚反响〔7〕与三氯化铁的反响〔8〕氧化反响4.酚的鉴定III.醚1.醚的分类与定名2.醚的物理性质3.醚的化学性质〔1〕形成过氧化物〔2〕醚键的断裂〔3〕环醚的化学性质4.冠醚的介绍及应用九、醛、酮、醌I.醛和酮1.醛和酮在自然界中的存在2.醛和酮的布局、定名3.醛和酮的物理性质4.醛和酮的化学性质〔1〕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响〔2〕涉及醛和酮α-氢的反响〔3〕复原反响〔4〕氧化反响〔5〕安眠香缩合〔6〕酚与羰基化合物的加成〔7〕不饱和醛和酮的加成5.醛和酮的鉴定6.醛和酮的制备〔自学〕II.醌1.醌的布局和定名2.醌的化学性质〔1〕氧化、复原平衡〔2〕电荷转移络合物的形成十、红外光谱1.红外光谱的发生2.分子的振动形式3.红外光谱仪及测定方法4.红外光谱图5.基团特征频率6.红外光谱图解析十一、羧酸及其衍生物I.羧酸1.羧酸的布局和定名2.羧酸的物理性质〔1〕布局与酸性〔2〕诱导效应与共轭效应的影响3.羧酸的化学性质〔1〕羧酸中氢的反响〔2〕羧酸碳链上的反响〔3〕羧羰基碳上的反响〔4〕脱羧反响4.羧酸的鉴定5.羧酸的制备〔自学〕II.羧酸衍生物1.羧酸衍生物的布局2.羧酸衍生物的定名3.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4.羧酸衍生物中主要反响基团性能的比较5.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1〕羧羰基的亲核加成与消除反响〔2〕羧酸衍生物α-氢的酸性与涉及α-氢的酰基化与烷基化反响〔3〕酯的热解消除反响〔4〕涉及酰胺氮上氢的反响6.羧酸衍生物的鉴定7.羧酸衍生物的制备〔自学〕十二、胺1.胺的分类、布局与定名2.胺的物理性质3.胺的化学性质〔1〕胺的碱性与弱酸性〔2〕胺的烷基化〔3〕胺的磺酰化与酰化及胺与醛酮的反响〔4〕胺与亚硝酸的反响〔5〕胺的氧化〔6〕胺的消除反响〔7〕芳香胺环上的亲电代替反响〔8〕烯胺的反响4.芳香族重氮盐〔1〕芳香族重氮盐的制备〔2〕芳香族重氮盐的反响5.胺的鉴定6.胺的制备〔自学〕7.生物学中重要的胺类化合物十三、有机合成十四、杂环化合物1.杂环化合物的分类与定名2.五员杂环化合物A.呋喃、噻吩与吡咯〔1〕布局与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B.唑〔1〕布局与定名〔2〕化学性质3.六员杂环化合物A.吡啶〔1〕布局与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B.二嗪〔1〕布局与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4.嘌呤环5.杂环化合物的合成〔自学〕参考书目:主要参考书:1. 蒋硕键,丁有俊,李明谦著,有机化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书社,19962. 贾欣茹,杜福胜,田桂玲,杜大明,何永克等编,有机化学习题解析明年即将出书参考书:1. 蒋硕键,丁有俊,李明谦著,有机化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出书社,19872. 邢其毅,徐瑞秋,周政,裴伟伟著,根底有机化学〔第二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书社,19933.〔美〕R.T.莫里森、R.N.博伊德著,有机化学,上、下册,科学出书社,19834. T.W.Graham Solomons等,Organic Chemitry(Sixth Ed),John Wiely&Sons,19965. L.G. Wade,Jr,Organic Chemitry(Fifths Ed),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3。
有机化学(药物)考试大纲
![有机化学(药物)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72f8426f61fb7360a4c65b9.png)
有机化学(药物)考试大纲1.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熟练掌握系统命名法的命名原则——最低系列原则和次序规则,了解习惯命名法和常用的俗名。
系统命名法要熟练掌握脂肪烃、脂环烃、芳烃的母体名称,主要官能团及各种基团的名称及其编号次序,多官能团化合物命名时母体名称的选择和基团编号次序,立体化学的名称重点掌握顺/反、Z/E及R/S标记法。
习惯命名法要理解正、异、新、伯、仲、叔、季的涵义。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及分子中原子间的相互影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既是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系统命名的基础,也是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内因。
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是学好有机化学的关键。
具体要求如下:(1)碳原子成键时的杂化状态(sp3、sp2、sp、)及碳原子各种杂化轨道在成键时对键长、键角、键能和键的极性的影响,以及对与这些碳原子相连的氢原子或官能团的影响。
(2)σ键和π键的特征和区别,用轨道表示法定性说明定域键和离域键(共轭π键)。
(3)主要官能团(C=C,-C≡C-,-X,-OH,-O-,CHO,C=O,-COOH,-NO2,-NH2,-SO3H)的特性以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规律。
(4)电子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说明取代羧酸的酸性强弱,α-氢原子活泼性、1,3-丁二烯的亲电加成以及一元取代苯的定位规则,有机中间体的稳定性。
(5)同分异构现象——构造异构及构型异构,举例说明碳架异构、官能团异构、位置异构、互变异构、顺反异构、对映异构,能用Fischer投影式表示含1个和2个手性碳原子的对映异构体。
(6)通过乙烷、丁烷及环己烷的构象分析,理解开链分子的交叉式和重迭式构象,环己烷的船式和构式构象,能用透视式和Newman投影式表示不同的构象。
(7)小环化合物的不稳定性和角张力。
(8)芳香性。
3.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某些典型变化规律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对化合物的鉴定、鉴别、分离、提纯及生产工艺均有重要意义,因此应掌握物理性质的典型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生物工程专业)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生物工程专业)](https://img.taocdn.com/s3/m/f6aabb6a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b4.png)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生物工程专业)有机化学教学大纲(生物工程专业)课程名称:有机化学课程编码:1060801学时:64学分:4开课学期:第三学期课程类别:必修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应用化学专业)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教材:徐寿昌编著,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有机化学是高等学校化工类各专业的一门基础课。
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学生应主要掌握本门学科的基本规律,即熟悉有机化合物基本类型的结构、性能、合成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和理论。
掌握这些基本规律和理论,不仅是为了能更好学习后继专业课程,更重要的是,在掌握比较全面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根据今后工作的需要,能进一步继续学习和钻研与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有机化学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达到:1、能正确地写出所学有机物的结构式与名称。
2、能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简单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间的关系。
3、能选择运用简单有机物的合成路线和方法。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2学时2、烷烃3学时(1)烷烃的结构异构、命名、构象等(2)烷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烷烃的卤代反应历程3、烯烃3学时(1)、烯烃的构造异构、命名。
(2)、烯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4、炔烃、二烯烃2学时(1)炔烃的异构和命名(2)炔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3)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和共轭效应5、脂环烃的性质和结构2学时6、单环芳烃4学时(1)苯的结构和性质(2)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17、多环芳烃和非苯芳烃2学时8、立体化学4学时(1)、手性和对映体(2)、含有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手性合成,环状化合物的立体异构,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9、卤代烃4学时卤代烷、卤代烯烃、卤代芳烃10、醇和醚4学时(1)、醇的结构、分类、异构和命名,醇的制法,醇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醚的构造、分类和命名,醚的制法和性质11、酚和醌2学时酚的结构、分类和命名,酚的制法和性质,苯醌和萘醌12、醛和酮4学时(1)、醛和酮结构和命名(2)、醛、酮的制法和性质13、羧酸及其衍生物4学时(1)、羧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羧酸的制法和性质(2)、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和命名(3)、酰基碳上的亲核替代反应14、β-二羰基化合物2学时丙二酸酯和乙酰乙酸乙酯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领域15、硝基化合物和胺4学时(1)、硝基化合物的分类、结构和命名,硝基化合物的性质(2)、胺的分类、结构和命名,胺的性质16、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2学时重氮化反应,偶氮化合物和偶氮染料17、杂环化合物2学时(1)、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2)、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和芳香性三、课程的教学要求1、有机化合物的特性2、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重点了解系统命名法,适度了解习惯命名法和派生命名法。
《有机化学》(药学业余专升本)大纲
![《有机化学》(药学业余专升本)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cbd2c66d15abe23482f4df9.png)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供药学专业(业余、专升本)使用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系2009年12月修订药学专业(业余、专升本)有机化学大纲前言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门科学,即研究碳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反应机理和碳化合物间相互转变规律的一门科学。
在医药领域,药物制备、质量控制、贮存、作用机制和体内代谢过程等方面都与有机化学密切有关,有机化学是药学类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有机化学内容主要包括有机化合物的共价键结构理论、电子效应、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及命名、同分异构现象、特征官能团的结构与理化性质及其关系、化学反应的反应机理、有机化合物合成方法、分离提纯及结构分析的一些基本方法,以及应用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课堂讲授教学,并结合自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提高应用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本教学大纲适用于药学专业(业余、专升本)学生。
教学总学时为90,其中讲授学时为36学时。
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有机化合物结构测定的一般方法和步骤;熟悉有机酸碱概念;掌握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学的定义,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及共价键理论,掌握有机物的分类。
二、计划学时数:2学时三、教学内容:(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一般)识记: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定义识记:发展及与药学的关系(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重点)识记:凯库勒结构式理论理解:化学键识记:现代共价键理论识记:共价键的几个重要参数(三) 共价键的几个重要参数和断裂方式(重点)识记:几个重要参数识记:断裂方式(四)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构造式的表示(次重点)识记:按碳架分类识记:按官能团分类识记:有机化合物构造式的表示识记:有机化合物立体结构的表示(五)酸和碱(次重点)理解:阿累尼乌斯的电离论理解:勃朗期德的质子理论理解:路易斯的电子理论。
(六)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一般)识记:结构测定的一般过程第二章烷烃和环烷烃自由基取代反应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烷烃的同系列、物理性质、普通命名法;了解环烷烃的分类、物理性质;了解烷烃的氧化燃烧及热裂反应;熟悉环丙烷和环丁烷的构象、环戊烷的构象;掌握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结构、构造异构、构象异构、化学反应及卤代反应机理;掌握环烷烃的命名、同分异构、化学反应、结构、环已烷的构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2、课程名称: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3、学时/学分:88/4、开课院系:基础医学院5、开课教研室:化学6、授课对象:生物制药专业一年级7、教材及参考书:教材:有机化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书:1.基础有机化学,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有机化学,第3版,南开大学出版社anic Chemistry,Eighth Edition,New York:john Wieley & Sons. Inc.,20048、先修课程:无机化学9、执笔人:王茹林,王浩江,李波审订人:王茹林二、课程简介教学目的:有机化学课程是药学专业必修的一门化学基础课程。
它是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的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后继专业课,培养药学专业人才打好基础。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采用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结合授课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教学内容和时数:88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杂化形式。
2.熟悉:有机化合物的定义、特征、结构和共价键的性质。
3.了解:有机化合物结构测定的一般方法。
[教学时数]理论4学时[讲授内容]本章内容包括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共价键的几个重要参数和断裂方式、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表示方法、有机酸碱理论简介、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
重点: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
2.共价键的几个重要参数和断裂方式。
3.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表示方法。
难点:1.杂化轨道理论。
2.有机酸碱理论。
第二章烷烃和环烷烃[目的要求]1.掌握:烷烃的同系列和构造异构,乙烷和丁烷的构象、优势构象、用Newman投影式表示构象;烷烃的系统命名法和普通命名法,正、异、新的概念,常见的烷基;烷烃的物理性质。
熔点、沸点的变化规律;烷烃卤代反应及其历程,自由基的稳定性,过渡态和中间体的概念。
环烷烃的命名方法,构造异构,构型异构;环丙烷的结构,小环烷烃的加成反应;环已烷及一取代和二取代环已烷的构象,船式,椅式、平伏键和直立键的概念,取代环已烷的优势构象。
2.熟悉: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对反应速度和产物的影响。
十氢萘的构型和构象。
3.了解:常见烷烃;烷烃的氧化反应和热裂反应。
桥环、螺环烃和螺环分子中存在的对映异构;手性轴的概念。
[教学时数]理论6学时[讲授内容]本章内容包括烷烃及环烷烃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现象,烷烃及环烷烃的命名、结构、构象、万停机环烷烃的物理性质及光谱性质、烷烃及环烷烃的化学性质,烷烃及环烷烃的工业来源。
重点:1.系统命名法;2.烷烃的构象难点:1.烷烃的系统命名法和普通命名法。
2.用Newman投影式表示构象3.环已烷及一取代和二取代环已烷的构象第三章烯烃[目的要求]1.掌握:烯烃的分子结构;sp2杂化,π键的形成及特性;烯烃的分子通式,顺反异构现象的产生及用顺反和Z/E标示顺反异构;烯烃的系统命名;烯烃亲电加成反应(与HX、H2O、H2SO4、X2及HOX等)亲电加成反应的历程,正碳离子的重排,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马氏规则及其现代理论解释,σ-π共轭;硼氢化反应及反应方向和应用。
烯烃的氧化反应(KMnO4、O3/H2O和环氧化),不断键氧化的方向及其立体化学;烯烃的α-卤代反应,p-π共轭。
烃与HBr加成的过氧化物效应和原因。
2.熟悉:物理性质;聚合反应。
3.了解:烯烃的制备。
[教学时数]理论6学时[讲授内容]本章内容包括烯烃的结构,烯烃的同分异构,烯烃的命名、烯烃的物理性质及光谱性质、烯烃的化学性质,烯烃的制备。
重点:1.烯烃的顺反异构。
2.烯烃的化学性质。
难点:1.顺反异构体构型的判断和标记。
2.亲电加成反应的历程。
3.正碳离子的稳定性。
第四章炔烃和二烯烃[目的要求]1.掌握:炔烃的结构,sp杂化;炔烃的命名;炔烃的亲电加成(与H2、X2及HX等加成)、加成反应的方向。
炔烃的水合反应及其应用,氢化反应;末端炔烃的酸性,金属炔化物的生成及用途。
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共轭二烯烃的结构,π-π共轭和共轭效应;电子离域的概念,共振论的基本概念;二烯烃的1,2-加成和1、4-加成及其解释。
D-A反应。
2.熟悉:二烯烃和炔烃的氧化和聚合反应。
3.了解:炔烃的制备。
[教学时数]理论6学时[讲授内容]本章内容包括炔烃的结构,炔烃的同分异构,炔烃的命名、炔烃的物理性质及光谱性质、炔烃的化学性质,炔烃的制备;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及特征反应,共轭效应。
重点:1. 炔烃的化学性质。
2.共轭二烯烃的特征反应。
3.共轭效应难点:1.共轭二烯烃的结构。
2.π-π共轭和共轭效应。
3.共振论的基本概念。
4.二烯烃的1,2-加成和1、4-加成第五章立体化学基础[目的要求]掌握:旋光异构体、对映异构体、内消旋体、外消旋体熟悉:手性碳原子、手性分子、旋光性、费歇尔投影式了解:手性在反应机理中的应用[教学时数]理论6学时[讲授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第二节对映异构和非对映异构体第三节取代环烷烃的立体结构第四节旋光异构在研究反应机制中的应用重点:对映异构体、手性分子、旋光性难点:手性分子的判断第六章芳香烃[目的要求]1.掌握:苯的结构和表示法,芳香大π键及苯的稳定性;苯及其同系物的命名;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卤代、硝化、磺化和傅-克反应;苯环侧链的卤代和氧化反应;苯环亲电取代反应的历程,定位规律和应用,芳香性及休克尔规则。
2.熟悉:多环芳香烃和非苯芳香烃。
3.了解:苯环的加成反应;芳卤烃的亲核取代。
[教学时数]理论6学时[讲授内容]本章内容包括苯的分类和命名,苯的结构,苯及其同系物的物理性质及光谱性质,苯及其同系物的化学性质,多环芳香烃和非苯芳香烃。
重点:1.苯及其同系物的命名。
2.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
3.芳香性及休克尔规则。
难点:1.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的历程。
2.定位效应和定位规律。
3.休克尔规则。
第七章卤代烃[目的要求]掌握:卤代烃的命名,亲核取代反应、消除反应熟悉:各种因素对反应的影响、扎依采夫规则了解:卤代烃的制备[教学时数]理论6学时[讲授内容]第一节结构、分类和命名第二节物理性质及光谱性质第三节化学性质第四节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机制第五节不饱和卤代烃和芳香卤代烃第六节卤代烃的制备重点:亲核取代反应、消除反应难点: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的竞争第八章醇、酚和醚[目的要求]掌握:醇、酚、醚的命名、结构特点,氢键对物理性质的影响熟悉:醇、酚、醚的化学性质了解:醇、酚、醚的制备[教学时数] 理论8学时[讲授内容]第一节醇第二节酚第三节醚和环氧化合物第四节硫醇和硫醚重点:醇、酚、醚的命名和化学性质难点:结构对醇、酚化学性质的影响第九章醛和酮[目的要求]掌握:醛和酮的命名、结构特点、化学性质熟悉:各种因素对醛、酮的化学性质的影响了解:醛和酮的制备[教学时数]理论6学时[讲授内容]第一节结构、分类和命名第二节物理性质及光谱性质第三节化学性质第四节醛和酮的制备第五节α,β-不饱和醛、酮重点:醛和酮的化学性质难点: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对醛和酮活性的影响第十章羧酸和取代羧酸[目的要求]掌握:羧酸、醇酸、酮酸的命名、结构特点、化学性质熟悉:结构对羧酸和取代羧酸酸性的影响了解:羧酸的制备[教学时数]理论6学时[讲授内容]第一节结构、分类和命名第二节物理性质及光谱性质第三节化学性质第四节羧酸的制备第五节取代羧酸重点:羧酸和取代羧酸的酸性难点:电子效应、空间效应、场效应对酸性的影响第十一章羧酸衍生物[目的要求]掌握:羧酸衍生物的命名、结构特点熟悉: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了解:原酸衍生物的特性[教学时数]理论6学时[讲授内容]第一节结构和命名第二节物理性质及光谱性质第三节化学性质第四节羧酸衍生物和原酸衍生物第五节油脂、磷脂和蜡第六节羧酸衍生物的制备重点:羧酸衍生物的醇解、水解、氨解反应难点:亲核取代反应机制对羧酸衍生物活性的影响第十二章碳负离子的反应[目的要求]掌握:缩合反应、β-二羰基化合物的反应熟悉:产生碳负离子的条件了解:碳负离子反应的应用[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讲授内容]第一节缩合反应第二节β-二羰基化合物的烷基化、酰基化及在合成中的应用重点:羟醛缩合、酯缩合,乙酰乙酸乙酯、丙二酸二乙酯的反应难点:结构对碳负离子活性的影响第十三章有机含氮化合物[目的要求]掌握:1、胺的分类、命名;2、胺和重氮的结构;3、胺的化学性质。
4、季铵盐和季铵碱的性质和用途;5、重氮盐的性质及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熟悉: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性质。
了解:偶氮化合物、偶氮染料和卡宾的性质。
[教学时数]理论5学时[讲授内容]第一节硝基化合物(1学时)一、结构、分类二、物理性质三、化学性质第二节胺类化合物(1.5学时)一、结构、分类和命名二、物理性质三、化学性质第三节季铵盐和季铵碱(1学时)一、季铵盐二、季铵碱第四节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1学时)一、芳香重氮盐的反应二、偶氮化合物三、重氮甲烷第五节卡宾(0.5学时)一、结构二、化学性质重点:硝基化合物、胺的化学性质;重氮盐的性质及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难点:重氮盐的性质以及卡宾的性质。
第十四章杂环化合物[目的要求]掌握:1、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及命名;2、重要的五元、六元及稠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熟悉:重要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了解:咪唑和吡唑的互变异构现象。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讲授内容]第一节分类与命名(0.5学时)一、分类二、命名第二节六元杂环化合物(1学时)一、吡啶二、喹啉和异喹啉三、含两个氮原子的六元杂环四、含氧原子的六元杂环第三节五元杂环化合物(1学时)一、吡咯、呋喃、噻吩二、吲哚三、含两个杂原子的五元杂环四、嘌呤和嘌呤衍生物第四节重要杂环化合物的制备(0.5学时)一、喹啉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二、嘧啶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三、吲哚及其衍生物的合成重点与难点:杂环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芳香性与亲电取代活性。
第十五章糖类[目的要求]掌握:1、差向异构、端基异构、变旋光现象、还原性糖、非还原性糖、糖苷、苷键合苷羟基的概念。
2、单糖的开链结构和环状结构;3、常见双糖的结构及其还原性;4、单糖的化学性质;5、双糖、多糖的结构单位,成苷键的方式以及相关的化学性质。
熟悉:糖的概念及分类。
了解:环糊精的结构和应用[教学时数]理论5学时[讲授内容]第一节单糖(3学时)一、结构二、化学性质三、重要的单糖及其衍生物第二节双糖(1学时)一、麦芽糖二、纤维二糖三、乳糖四、蔗糖第三节环糊精(0.2学时)第四节多糖(0.8学时)一、淀粉二、纤维素三、肝糖重点:单糖的构型及环状结构,单糖的化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