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及寄生虫学控制
合集下载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控制
三、应用 目前国际上公认SPF动物适用于所有科研
实验,是国际标准级别的实验动物。它的应 用价值在于它无人畜共患病,无主要传染病, 无对实验研究可能产生干扰的微生物。
第四节 无菌动物
一、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s ,GF) 是指不能检出一切生命体的动物。即用
现有的检验技术在动物体内外的任何部位均 检不出任何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
3.饲养管理
SPF动物必须饲养在温湿度恒定的万级空 气净化的屏障系统中,实行严格的微生物控 制。
屏障系统:
主要是用于SPF级动物的饲育。有正压屏障构造、负压屏 障构造(生物安全屏障系统)也有用层流架(正压/负压)或 隔离器作SPF级屏障系统。空气经三级过滤净化后才进入屏障 设施之内,空气洁净度为1万级。出风口设有防空气倒流装置。 屏障系统设有清洁和污染走廊,进入系统的笼具、饲料、饮水、 垫料、器械等一切物品都要经过严格的消毒灭菌,人员进入要 经淋浴、更衣,使用专用的服装,进入的动物要有专用包装, 也经严格的消毒处理。系统内的人员、物品和空气等采用单向 固定的流通路线,有呼吸系统疾病和皮肤病的人员不能进入系 统内。结构要求和进入系统内的人、动物和物品的运行等与亚 屏障系统基本相同,但要求更为严格。
二、特点 1、微生物学特点
要求不携带所规定的人兽共患病原体和动物烈性传染 病的病原。
2、饲养管理 为了预防人和动物共理中必须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 如饲料、垫料要消毒;饮水要符合城市饮用水卫生标准; 青饲料应经清洗干净晾干后再喂;外来动物必须严格隔离 检疫;房屋要有防野鼠、防昆虫的设施;要坚持经常性的 环境卫生及笼器具的清洗消毒,严格处理淘汰及死亡动物 以及限制无关人员进入动物室。
进入清洁区的人员、动物和物品要分别遵循一 定的运行路线: 1. 人员:更衣--淋浴--更衣--清洁走廊--饲养室或动物 实验室--污染走廊--洗刷消毒室--更衣--外部区域。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控制
参考文献2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控制 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实验动物的微 生物和寄生虫监测、实验动物饲养环 境的卫生和消毒、实验动物饲料和水 源的管理等。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 实验动物感染微生物和寄生虫的风险 ,从而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 性。
参考文献3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控制 需要遵循一系列的规范和标准,如实 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的监测标 准、实验动物饲养环境的卫生标准等 。这些规范和标准可以有效保障实验 动物的健康和福利,同时也可以确保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期驱虫。
吸虫
吸虫主要通过水源传播,控制方法包 括提供清洁水源、加强水质监测和驱 虫。
原虫
原虫种类繁多,控制方法因种类而异, 常见的控制措施包括改善环境卫生和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
寄生虫学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新型药物研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抗寄生虫 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成为趋势,以提高 防治效果和降低药物残留。
生物防治技术
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进行寄 生虫防治,具有环保、安全和可持续 的优点。
智能化监控系统
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实现对 实验动物和环境的实时监控和预警, 提高防控效率。
疫苗研制
疫苗是预防寄生虫感染的重要手段, 未来将加大力度研制高效、安全的新 型疫苗。
04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 虫学控制的实践应用
面临的挑战
病原体的多样性
实验动物可能携带多种病原体,包括细菌、 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这些病原体可能 对动物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免疫抑制
某些实验动物可能存在免疫抑制现象,导 致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
病原体的传播
实验动物在饲养、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病 原体可能会传播给其他动物或人员,造成 交叉感染。
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
隐性感染小鼠,无临床症状,许多因素如实验性结核,X射线、各种 化学毒素、组织移植、肿瘤和运输等,都可激活鼠痘病毒而使鼠痘流行。
9
2、仙台病毒: 仙台病毒是大、小鼠群中常见的病毒之一, 由副流感病毒I 型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
急性感染多见于断乳小鼠,成年鼠多数情况下呈隐性感染, 在饲养条件恶化,气温骤变或并发呼吸道细菌感染时,传播快, 流行广,造成呼吸道疾病的流行。仙台病毒隐性感染会给实验研 究带来严重干扰。
使用SPF动物有利于全世界科研人员在不同时间,空间 进行比较,有利于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30
4 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
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GF),是指无可检出一切生命体的动 物,进一步是指用现有的检测技术在动物体内外的任何部位,均检不出 任何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包括病毒、立克次体、细菌(包括螺 旋体、支原体)、真菌和原虫。无菌的概念是相对的,只是根据目前现 有的科学知识和检测方法在一定时期内不能检出的病原体而已。在特殊 的饲养条件和环境中培育繁殖。
(1)严重影响机体体液与细胞免疫应答 (2)影响干扰实验性致瘤作用 (3)影响胚胎的发育,对鼠类生殖繁育造成影响
10
3、小鼠肝炎病毒:由小鼠肝炎病毒引起,常见隐性感染而无 明显临床症状。
常隐性感染,在应急因素影响下爆发,对实验研究带以下干扰:
(1)引起小鼠致死性肝炎、脑炎和肠炎 (2)改变机体的各种免疫应答参数 (3)是许多酶系统发生改变,增高某些肝酶活性,降低另
专题
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
主讲人:杨 光
内容
一、前 言 二、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危害性
及其对实验研究的干扰作用 三、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分级 四、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制 五、实验动物中的生物危害及其防制
9
2、仙台病毒: 仙台病毒是大、小鼠群中常见的病毒之一, 由副流感病毒I 型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
急性感染多见于断乳小鼠,成年鼠多数情况下呈隐性感染, 在饲养条件恶化,气温骤变或并发呼吸道细菌感染时,传播快, 流行广,造成呼吸道疾病的流行。仙台病毒隐性感染会给实验研 究带来严重干扰。
使用SPF动物有利于全世界科研人员在不同时间,空间 进行比较,有利于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30
4 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
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GF),是指无可检出一切生命体的动 物,进一步是指用现有的检测技术在动物体内外的任何部位,均检不出 任何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包括病毒、立克次体、细菌(包括螺 旋体、支原体)、真菌和原虫。无菌的概念是相对的,只是根据目前现 有的科学知识和检测方法在一定时期内不能检出的病原体而已。在特殊 的饲养条件和环境中培育繁殖。
(1)严重影响机体体液与细胞免疫应答 (2)影响干扰实验性致瘤作用 (3)影响胚胎的发育,对鼠类生殖繁育造成影响
10
3、小鼠肝炎病毒:由小鼠肝炎病毒引起,常见隐性感染而无 明显临床症状。
常隐性感染,在应急因素影响下爆发,对实验研究带以下干扰:
(1)引起小鼠致死性肝炎、脑炎和肠炎 (2)改变机体的各种免疫应答参数 (3)是许多酶系统发生改变,增高某些肝酶活性,降低另
专题
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
主讲人:杨 光
内容
一、前 言 二、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危害性
及其对实验研究的干扰作用 三、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分级 四、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制 五、实验动物中的生物危害及其防制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
0.00 3.25
24.03 1.92
总数 0.02 0.00 0.00 0.01 0.02 0.04 1.59
32.37 1.65
3.64 0.46 001 0.20 0.05 0.35 0.00 0.27
1.86 0.33 0.01 0.02 0.01 0.56 0.00 0.26
细菌种类
方法
实验动物质量保障体系
第二节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监测
(一)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寄生虫感染的危害
1、影响实验结果。如仙台病毒感染引起小鼠肺鳞状化病变;小鼠肝炎病毒感染引起血清谷丙
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
2、影响动物生产。如鼠痘、兔出血热病毒、犬细小病毒性肠炎的感染导致动物的大批死亡。 3、威胁人类健康。如汉坦病毒、钩端螺旋体感染人致病或致死。 4、污染实验材料。如用于疫苗生产的原材料SPF鸡胚污染病毒,接种疫苗导致病原的扩散。 5、寄生虫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1)掠夺宿主的营养; 2)体外寄生虫对动物的骚扰; 3)对宿主机体产生机械性损伤; 4)对宿主产生毒性作用; 5) 对宿主生理、生化和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小鼠肝炎病毒、 小鼠脑脊髓炎病毒、 大鼠冠状病毒
蠕虫、 鞭毛虫
病毒种类
鼠痘病毒 汉坦病毒 K病毒 淋巴细胞脉络丛病毒 小鼠腺病毒1和2 小鼠巨细胞病毒 小鼠肝炎病毒 小鼠诺沃克病毒 小鼠细小病毒NS-1
小鼠细小病毒1和2 小鼠微小病毒 小鼠肺炎病毒 多瘤病毒 呼肠孤病毒 乳鼠腹泻病毒 仙台病毒 小鼠脑脊髓炎病毒
组织或器官剖面压印法、病变组织切片或压片法、尿液的离心法
(如检查鼠膀胱线虫)等。
我省近5年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感染状况
动物等级 动物种类
携带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24.03 1.92
总数 0.02 0.00 0.00 0.01 0.02 0.04 1.59
32.37 1.65
3.64 0.46 001 0.20 0.05 0.35 0.00 0.27
1.86 0.33 0.01 0.02 0.01 0.56 0.00 0.26
细菌种类
方法
实验动物质量保障体系
第二节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监测
(一)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寄生虫感染的危害
1、影响实验结果。如仙台病毒感染引起小鼠肺鳞状化病变;小鼠肝炎病毒感染引起血清谷丙
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
2、影响动物生产。如鼠痘、兔出血热病毒、犬细小病毒性肠炎的感染导致动物的大批死亡。 3、威胁人类健康。如汉坦病毒、钩端螺旋体感染人致病或致死。 4、污染实验材料。如用于疫苗生产的原材料SPF鸡胚污染病毒,接种疫苗导致病原的扩散。 5、寄生虫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1)掠夺宿主的营养; 2)体外寄生虫对动物的骚扰; 3)对宿主机体产生机械性损伤; 4)对宿主产生毒性作用; 5) 对宿主生理、生化和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小鼠肝炎病毒、 小鼠脑脊髓炎病毒、 大鼠冠状病毒
蠕虫、 鞭毛虫
病毒种类
鼠痘病毒 汉坦病毒 K病毒 淋巴细胞脉络丛病毒 小鼠腺病毒1和2 小鼠巨细胞病毒 小鼠肝炎病毒 小鼠诺沃克病毒 小鼠细小病毒NS-1
小鼠细小病毒1和2 小鼠微小病毒 小鼠肺炎病毒 多瘤病毒 呼肠孤病毒 乳鼠腹泻病毒 仙台病毒 小鼠脑脊髓炎病毒
组织或器官剖面压印法、病变组织切片或压片法、尿液的离心法
(如检查鼠膀胱线虫)等。
我省近5年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感染状况
动物等级 动物种类
携带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实验动物学第三章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学控制
2018/4/5 20
四、无菌动物的生产与维持
(一)无菌动物的获得 1.预产期判断 2.剖宫产术 3.人工哺乳/奶妈代乳 (二)无菌动物质量检测 1.无菌隔离器内环境检测 2.无菌隔离器内动物检测
2018/4/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1
第三节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和寄 生虫学质量监测
一、进行微生物学监测的意义
所谓微生物监测是指用微生物学的方法对不同 等级的实验动物进行定期的抽样检查,以确认该 等级动物是否感染了某些病原体。因此,微生物 学监测是一个群体的、流行病学上的概念,它是 通过从一个群体中定期抽取少量样本进行检测, 从而判断整个群体中某一疾病流行情况的一种方 法。
2018/4/5 12
第二节
无菌级动物和悉生动物
一、无菌级动物和悉生动物的由来和发展 悉生动物:广义的悉生动物包括无菌动物和已知菌动物。 • 最初是研究微生物和动物(人)之间的依存关系而建立发 展起来的。 发展史: 1. 1895年-1910年:解决了动物可在无菌状态下生存的问题。 2. 1910年-1940年:因技术问题没有解决,悉生生物研究进 展缓慢。 3. 1940年- :技术问题解决,悉生动物研究进展迅速。
2018/4/5 10
不同微生物级别动物用于实验的比较
项目 传染病 寄生虫 实验结果 应用动物数 GF/GN动物 无 无 准确 少 SPF动物 无 无 准确 少 CV动物 有或可能有 有或可能有 有疑问 多
统计学价值
长期实验 实验中死亡率
好
可能好 很低
可能好
可能好 低
不准确
困难 高
长期实验存活率
实验的正确设计 实验结果的统计价值
不同级别的动物必须饲养在相应的设施环境中,并有相应的饲养管理操作规程, 需要定期监测,保证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符合其等级标准。
四、无菌动物的生产与维持
(一)无菌动物的获得 1.预产期判断 2.剖宫产术 3.人工哺乳/奶妈代乳 (二)无菌动物质量检测 1.无菌隔离器内环境检测 2.无菌隔离器内动物检测
2018/4/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1
第三节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和寄 生虫学质量监测
一、进行微生物学监测的意义
所谓微生物监测是指用微生物学的方法对不同 等级的实验动物进行定期的抽样检查,以确认该 等级动物是否感染了某些病原体。因此,微生物 学监测是一个群体的、流行病学上的概念,它是 通过从一个群体中定期抽取少量样本进行检测, 从而判断整个群体中某一疾病流行情况的一种方 法。
2018/4/5 12
第二节
无菌级动物和悉生动物
一、无菌级动物和悉生动物的由来和发展 悉生动物:广义的悉生动物包括无菌动物和已知菌动物。 • 最初是研究微生物和动物(人)之间的依存关系而建立发 展起来的。 发展史: 1. 1895年-1910年:解决了动物可在无菌状态下生存的问题。 2. 1910年-1940年:因技术问题没有解决,悉生生物研究进 展缓慢。 3. 1940年- :技术问题解决,悉生动物研究进展迅速。
2018/4/5 10
不同微生物级别动物用于实验的比较
项目 传染病 寄生虫 实验结果 应用动物数 GF/GN动物 无 无 准确 少 SPF动物 无 无 准确 少 CV动物 有或可能有 有或可能有 有疑问 多
统计学价值
长期实验 实验中死亡率
好
可能好 很低
可能好
可能好 低
不准确
困难 高
长期实验存活率
实验的正确设计 实验结果的统计价值
不同级别的动物必须饲养在相应的设施环境中,并有相应的饲养管理操作规程, 需要定期监测,保证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符合其等级标准。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
铜绿假单胞杆菌(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无任何可以查到的细菌
注:● 必须检查,要求阴性;○ 必要时检查,要求阴性。
● ● ● ○ ○ ● ●
表 3-5 动物等级 无 无 特 菌 定 动 病 原 物 体 动 物 清 洁 动 物 普 通 级 动 物
豚鼠、地鼠、兔病原菌检测项目 动物种类 豚鼠 ● ○ ○ ○ ○ ○ ● ● ● ● ● ● ○ ● ● 地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兔 ● ○ ○ ○ ○
表 3-2 动物等级 无 菌 动 物 无 特 定 病 原 体 动 物 清 洁 动 物 普 通 级 动 物 病
豚鼠、地鼠、兔病毒检测项目 动物种类 毒 豚鼠 ● 地鼠 ● 兔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 virus
兔出血症病毒 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 仙台病毒 Sendai virus ● ) 兔出血症病毒 1 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 仙台病毒 Sendai virus 小鼠肺炎病毒 Pneumonia virus of mice ● 呼肠弧病毒Ⅲ型 Reovirus type Ⅲ ● 轮状病毒 Rota virus 无任何可查到的病毒 ● 注:● 必检项目,要求阴性。 ▲必须检测项目,可以免疫。1)不能免疫,要求阴性。
▲ ● ● ● ● ● ● ● ●
表 3-3 动物等级 无 特 定 病 原 体 动 物 普 通 类 病 毒 犬 猴 狂犬病病毒 Rabies virus ▲ 犬细小病毒* Canine parvovirus ▲ 犬瘟热病毒* Canine distemper virus ▲ 传染性犬肝炎病毒 ▲ Infectious canine hepatitis virus 猕猴疱疹病毒 1 型(B病毒) B virus ●
无任何可以查到的细菌
注:● 必须检查,要求阴性;○ 必要时检查,要求阴性。
● ● ● ○ ○ ● ●
表 3-5 动物等级 无 无 特 菌 定 动 病 原 物 体 动 物 清 洁 动 物 普 通 级 动 物
豚鼠、地鼠、兔病原菌检测项目 动物种类 豚鼠 ● ○ ○ ○ ○ ○ ● ● ● ● ● ● ○ ● ● 地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兔 ● ○ ○ ○ ○
表 3-2 动物等级 无 菌 动 物 无 特 定 病 原 体 动 物 清 洁 动 物 普 通 级 动 物 病
豚鼠、地鼠、兔病毒检测项目 动物种类 毒 豚鼠 ● 地鼠 ● 兔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 virus
兔出血症病毒 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 仙台病毒 Sendai virus ● ) 兔出血症病毒 1 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 仙台病毒 Sendai virus 小鼠肺炎病毒 Pneumonia virus of mice ● 呼肠弧病毒Ⅲ型 Reovirus type Ⅲ ● 轮状病毒 Rota virus 无任何可查到的病毒 ● 注:● 必检项目,要求阴性。 ▲必须检测项目,可以免疫。1)不能免疫,要求阴性。
▲ ● ● ● ● ● ● ● ●
表 3-3 动物等级 无 特 定 病 原 体 动 物 普 通 类 病 毒 犬 猴 狂犬病病毒 Rabies virus ▲ 犬细小病毒* Canine parvovirus ▲ 犬瘟热病毒* Canine distemper virus ▲ 传染性犬肝炎病毒 ▲ Infectious canine hepatitis virus 猕猴疱疹病毒 1 型(B病毒) B virus ●
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学质量控制
清洁与卫生
定期清洁饲养环境和设施, 保持干燥、卫生,减少病 原微生物的滋生和传播。
04
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学质量控制的方法与技 术
常规的微生物寄生虫学检测方法
细菌学检测
通过采集实验动物的血液、组织、 分泌物等样本,进行细菌培养、 分离和鉴定,以确定是否存在细 菌感染。
寄生虫学检测
采用显微镜观察、虫卵计数、虫体 鉴定等方法,对实验动物的粪便、 组织等样本进行寄生虫检测。
真菌学检测
通过培养、显微镜观察等方法,对 实验动物样本中的真菌进行分离和 鉴定。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学检测中的应用
PCR技术
利用特异性引物对实验动物样本中的 微生物或寄生虫DNA进行扩增,通过 凝胶电泳等方法进行检测。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基因芯片技术
将大量特异性基因片段固定在芯片上, 通过与实验动物样本中的DNA进行杂 交,实现对多种微生物或寄生虫的同 时检测。
建立完善的检测体系
建立全面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检测体系,包括定期检测、抽样检测和应 急检测等,确保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寄生虫学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加强饲养环境管理
优化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如降低饲养密度、改善通风条件、加强消 毒措施等,以减少微生物和寄生虫的传播和感染。
选用健康实验动物
选用经过严格检疫和检测的健康实验动物,避免携带潜在微生物和寄 生虫的实验动物进入实验室。
精细化、个性化管 理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实 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学质量控 制将更加注重精细化、个性化 管理,针对不同实验需求和动 物种类制定更加精准的控制方 案。
02
智能化技术应用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 断发展将为实验动物微生物寄 生虫学质量控制提供更加智能 化的技术支持,如自动化检测 、数据分析和预警等。
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制
2、来源
清洁动物来源于SPF动物、无菌动 物、悉生动物或剖腹产动物。
3、饲养管理
清洁级动物饲养于温湿度恒定的7级空 气净化的屏障系统中。其所用的饲料、 垫料、饮用水、笼器具等都经过消毒灭 菌处理。工作人员需换灭菌工作服、鞋 、帽、口罩等进入动物室进行操作。
清洁动物的应用:
清洁动物是根据我国国情而设立的 等级动物。它较普通动物健康,又较 SPF动物易达到质量标准,在动物实验 中可免受动物疾病的干扰,其敏感性与 重复性亦较好。
按对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的控制,可将实 验动物分为四类: 普通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 CV) 清洁动物(Clean animal, CL)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 SPF) 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 GF)和悉生 动物(Gnotobiotic animal, GN)
二、表现形式和传播条件
实验动物微生物感染四种表现形式:
实验动物微生物一般有显性感染、隐性感染 、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感染等四种表现形式。
实验动物微生物传播三个基本条件:
实验动物微生物传播必须具备传染源、传 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个基本条件。 实验动物多采用群体饲养,易造成相互传播。
三、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危害性
少量
可能好 可能好 少 约90% 可能 高
较少
较好 可能好 较少 约80% 可能 较高
多或大量
不准确 困难 高 约40% 不可能 有疑问
总之,使用无菌动物、悉生动物、 及SPF动物和清洁动物,由于有明确的微 生物背景和可控的饲育环境,可大大提 高动物实验的重复性和准确性,因而得 到广泛的应用。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 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质量标准
微生物检测:包 括细菌、真菌、 病毒等
微生物控制:包 括消毒、灭菌、 隔离等
微生物监测:包 括环境监测、动 物监测等
微生物管理:包 括人员培训、设 备维护等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监测方法
微生物培 养:通过 培养基培 养微生物, 观察其生 长情况
微生物检 测:通过 微生物检 测试剂盒 检测微生 物的存在
施
设立专门的监 督机构,负责 监督实验动物 微生物学和寄 生虫学质量控 制的实施情况
制定详细的检 查标准和流程, 确保检查结果 的准确性和公
正性
建立反馈机制, 及时纠正存在 的问题,确保 实验动物微生 物学和寄生虫 学质量控制的
持续改进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 和寄生虫学质量控 制中的问题与对策
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 和寄生虫学质量控 制的发展趋势与展
望
国际发展动态与趋势分析
国际标准:国际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标准不断更新和完善 技术进步:新技术、新方法在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法规政策:各国政府对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的法规政策不断加强 合作交流: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评估标准:寄生虫 种类、数量、感染 程度等
评估方法:显微镜 观察、血清学检测、 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改进措施:加强饲 养管理、改善环境 卫生、定期驱虫等
持续改进:定期评 估、及时调整改进 措施、确保实验动 物寄生虫学质量控 制达到预期效果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 和寄生虫学质量控
制实施
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制定质量控制标准: 明确微生物学和寄 生虫学的质量控制 标准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
小鼠肝炎病毒感染
由小鼠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随毒株, 品种和年龄不同而出现肝炎,脑炎,乳鼠肠炎和进行性消 耗综合症为特征的疾病.常见隐性感染而无明显临床症状. 易感染动物:小鼠.(国内普通小鼠群抗体阳性率为20%50%).多数在应急因素影响下爆发. 该毒株对酸稳定,不同毒株对热的稳定性不同,其中 低毒力毒株和对热稳定的毒株是实验鼠群最严重的污染物. 对实验研究的干扰: 对实验研究的干扰: 1,引起小鼠致死性肝炎,脑炎和肠炎 2,改变机体的各种免疫应答参数(产生高水平的IL-6, IFN—gamma和低水平的IL-2和IL-l0). . 3,是许多酶系统发生改变,增高某些肝酶活性(异柠檬酸 脱氢酶,葡萄糖—6一磷酸脱氢酶和肝谷一草转氨酶)而 抑制另一些肝脏的酶(P—450, NADAH,肝氧化酶琥珀酸 脱氢酶). . 4,裸鼠感染可严重影响肿瘤免疫学的研究 .
携带动物 猕猴属
在非人灵长类的临床症 状 无临床症状,有时口腔 中出现水疱 无临床症状,少数出现 肝炎 无临床症状
传播方式 咬伤时体液和唾液
人感染症状 上行脊髓炎,脑脊髓炎, 脑炎,死亡 肝炎
备注
所有种类的非人灵长类
接触排泄物
疫苗免疫
SV40
猕猴属
接触分泌物,尿,已感 染的疫苗 接触分泌物和血液
致癌的潜在危险
实验动物按其所感染的微生物影响的侧重点可分 为三类: 可引起人畜共患病的微生物:如流行性出血热病 1,可引起人畜共患病的微生物 毒,狂犬病毒等. 2,影响实验动物本身存活率的微生物:这类微生物 影响实验动物本身存活率的微生物 常造成动物传染病发生,影响动物生长,发育, 繁殖,如鼠痘病毒,兔巴氏杆菌,犬细小病毒等. 影响实验结果的微生物:这类微生物多是实验动 3,影响实验结果的微生物 物体内的正常微生物,甚至参与体内营养代谢, 如大肠杆菌正常状态下可合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 K供动物使用.但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手术, X—照射,实验刺激时,大肠杆菌可能会变成条件 致病菌,影响动物状况和实验结果.
实验动物学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学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 制
对于普普通通级级动实物验的动用物途的用途比较完整的解释是
1、教学示教之用; 2、某些科学研究为探索方法而从事的预试验
之用; 3、没有培养出高级别的动物,不得以用之;
实验动物学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 制
三、实验动物常见人兽共患病
人病 体兽 毒
共 患 病细 病菌 原
寄 虫生
实验动物学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 制
不同级别动物对实验的影响
实验项目
无菌动物
SPF
传染病
无
无
寄生虫
无
无
实验结果
正确
正确
用动物数
少数
少数
统计价值
高
较高或可能高
长期实验
可能好
可能好
自然死亡率
很低
低
长期实验存活率 实验的准确设计
约 100% 可能
约 90% 可能
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很高
高
实验动物学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 制
这些微生物和寄生虫对实验动物可以 是致病的、条件致病的、和非条件致病的。 有的是人兽共患的病原体。
实验动物学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 制
有害的微生物对实验动物及实验结果造成那些危害?
1、人兽共患病 威胁人的健康和生命
流行性出血热病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 猴疱疹病
实验动物学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 制
2、烈性传染病对生产、实验造成严重危害:
(1) 种子群死亡——不能生产; (2) 正在进行的实验死亡——实验被迫中断。
犬细小病毒病
犬传染性肝炎
兔出血热症
犬瘟热
实验动物学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 制
3、隐性感染的主要危害是引起实验动物生物 学特性的改变,获得免疫或隐性感染的动物, 会给人假像。
对于普普通通级级动实物验的动用物途的用途比较完整的解释是
1、教学示教之用; 2、某些科学研究为探索方法而从事的预试验
之用; 3、没有培养出高级别的动物,不得以用之;
实验动物学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 制
三、实验动物常见人兽共患病
人病 体兽 毒
共 患 病细 病菌 原
寄 虫生
实验动物学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 制
不同级别动物对实验的影响
实验项目
无菌动物
SPF
传染病
无
无
寄生虫
无
无
实验结果
正确
正确
用动物数
少数
少数
统计价值
高
较高或可能高
长期实验
可能好
可能好
自然死亡率
很低
低
长期实验存活率 实验的准确设计
约 100% 可能
约 90% 可能
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很高
高
实验动物学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 制
这些微生物和寄生虫对实验动物可以 是致病的、条件致病的、和非条件致病的。 有的是人兽共患的病原体。
实验动物学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 制
有害的微生物对实验动物及实验结果造成那些危害?
1、人兽共患病 威胁人的健康和生命
流行性出血热病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 猴疱疹病
实验动物学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 制
2、烈性传染病对生产、实验造成严重危害:
(1) 种子群死亡——不能生产; (2) 正在进行的实验死亡——实验被迫中断。
犬细小病毒病
犬传染性肝炎
兔出血热症
犬瘟热
实验动物学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 制
3、隐性感染的主要危害是引起实验动物生物 学特性的改变,获得免疫或隐性感染的动物, 会给人假像。
实验动物学 第三章 微生物寄生虫控制
第三章重点掌握内容
1、普通级动物、清洁动物、SPF动物、 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的概念。
2、人兽共患病主要病原体的名称。 3、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鼠痘、
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的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和症状 表现。
第一节 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控制
• 按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控制程度,将 实验动物划分为普通级动物、清洁 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和无菌动 物四个等级,后者包括悉生动物。
体外寄生虫(节肢动物)、 弓形虫。
清洁动物生存的环境设施要求
1、设施——屏障设施,严格控制人员、物品 和环境空气的进出,饲养清洁级动物。
2、人员——经更衣、淋浴、穿灭菌服、戴灭 菌口罩和手套后,方可进入屏障设施。
3、物品——垫料、笼具、饲料和饮水等物品, 经消毒和灭菌等处理后,进入屏障系统。
4、动物——做好检疫和防护,动物不携带人 兽共患病、动物烈性传染病、对动物本身 及科学研究干扰较大的微生物和寄生虫。
4、动物——做好检疫和防护,动物不携带人 兽共患病、动物烈性传染病、对动物本身 及科学研究干扰较大的微生物和寄生虫。
5、空气——空气经过初效、中效和高效三级 过滤,其洁净度达到7级。
要求SPF动物排除的病原菌
(1)小鼠和大鼠: 1)必须检测和排除的病原菌有: 嗜肺巴斯德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 2)必要时检测和排除的病原菌有: 肺炎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 科研中使用的实验动物,其微生物 和寄生虫的控制级别越高,其结果 就越精确越可靠。
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危害
表现形式:显性感染、隐性感染、 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感染
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
危害: 1.动物及实验损失 2.威胁人类健康 3.影响实验结果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
一、为什么要进行微生物学、寄生虫的控制 一)、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寄生虫的危害
急性感染 动物(大批)死亡,造成实验中断
潜在感染
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人兽共患
工作人员、饲养人员的健康威协
二)、实验动物学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控制的意 义 是保证实验动物质量及标准化的必要手段。 管理标准化 检测标准化过检测 以保证实验动物及工作人员、饲养人员的健康 确保动物实验的顺利进行,实验结果的准确和可 靠
2、基因研究 (1)重组近交系小鼠将双亲品系的基因自由组合和重组,产生一系 列的子系,这些子系是小鼠遗传学分析的重要工具,主要用于研 究基因定位及其连锁关系。 (2)同源突变近交系、同源导人近交系、分离近交系小鼠常用来研 究多态性基因位点的效应和功能以及发现新的等位基因。 (3)利用转基因小鼠可以进行基因功能、表达和调节方面的研究, 探索疾病的分子遗传学基础和基因治疗的可能性。 3、遗传性疾病动物模型 小鼠由于基因突变可能导致某些遗传性疾病的发生,如小鼠黑色素 病、白化病、家族性肥胖、遗传性贫血等,均与人发病相似,可 作为研究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动物模型。 (四)病原体所致疾病的研究 1、病毒性疾病 小鼠对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感冒、狂犬 病、脑炎等疾病的病原体敏感,可用作上述试验的研究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SPF) animal,SPF)
三、特征 1、生产繁殖性能好,能提供大量的健康无病动物 2、无干扰动物实验研究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因此,能取得可靠的 实验结果,同时,动物实验过程中动物死亡率低,可用于长期实 验 四、应用 1、研究工作(国际公认的标准实验动物) 1)、放射、烧伤研究 2)、药理学、毒理学、肿瘤学、传染病等学科的应用 2、血清、疫苗的制备 3、生物学鉴定
一、为什么要进行微生物学、寄生虫的控制 一)、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寄生虫的危害
急性感染 动物(大批)死亡,造成实验中断
潜在感染
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人兽共患
工作人员、饲养人员的健康威协
二)、实验动物学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控制的意 义 是保证实验动物质量及标准化的必要手段。 管理标准化 检测标准化过检测 以保证实验动物及工作人员、饲养人员的健康 确保动物实验的顺利进行,实验结果的准确和可 靠
2、基因研究 (1)重组近交系小鼠将双亲品系的基因自由组合和重组,产生一系 列的子系,这些子系是小鼠遗传学分析的重要工具,主要用于研 究基因定位及其连锁关系。 (2)同源突变近交系、同源导人近交系、分离近交系小鼠常用来研 究多态性基因位点的效应和功能以及发现新的等位基因。 (3)利用转基因小鼠可以进行基因功能、表达和调节方面的研究, 探索疾病的分子遗传学基础和基因治疗的可能性。 3、遗传性疾病动物模型 小鼠由于基因突变可能导致某些遗传性疾病的发生,如小鼠黑色素 病、白化病、家族性肥胖、遗传性贫血等,均与人发病相似,可 作为研究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动物模型。 (四)病原体所致疾病的研究 1、病毒性疾病 小鼠对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感冒、狂犬 病、脑炎等疾病的病原体敏感,可用作上述试验的研究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SPF) animal,SPF)
三、特征 1、生产繁殖性能好,能提供大量的健康无病动物 2、无干扰动物实验研究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因此,能取得可靠的 实验结果,同时,动物实验过程中动物死亡率低,可用于长期实 验 四、应用 1、研究工作(国际公认的标准实验动物) 1)、放射、烧伤研究 2)、药理学、毒理学、肿瘤学、传染病等学科的应用 2、血清、疫苗的制备 3、生物学鉴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清洁动物(Clean animal,简称CL动物)
定义:除普通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 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
饲养条件:屏障系统大规模生产 来源:SPF动物扩群 应用:各种科研、教学用大小鼠
清洁级动物特点:
1、微生物特点 清洁级动物比普通级动物要求排除的微生
物和寄生虫多,但比SPF动物少。清洁级动 物除肉眼观察无病外,尸体解剖时,主要 脏器、组织无论是肉眼观看还是病理组织 切片均应无病变。
(1)盲肠肥大,比普通动物要大5-6倍。 (2)肠道肌层薄,肠绒毛变细变短。 (3)肝脏重量下降。
无菌动物特点
• 循环系统
(1)心脏变小 (2)白细胞数变少,且数量波动范围小
• 免疫系统 免疫机能基本处于原始状态。
(1)胸腺,淋巴组织,网状内皮系统发育不良
(2)脾脏小,无二级滤泡,网状内皮细胞功能下降
• 3、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
无菌动物体内既无抗原也无特异性抗体,处于 一种“原始状态”,很适合用于各种免疫功能 的研究。 如,无菌动物暴露于微生物,先产生α球蛋白,
再产生β球蛋白,最后产生γ球蛋白。
常用无菌动物进行免疫抑制剂试验研究。
4、肿瘤学研究 (1)制备人体肿瘤模型需要免疫抑制
动物,而普通动物给予免疫抑制剂后常 继发感染死亡,所以可以应用无菌动物。
SPF动物 屏障系统 确知不带有的微生物
清洁动物 屏障系统 确知不带有的微生物
普通动物 开放系统 微生物情况不明确
二、对科染病 无
无
无 未知
寄生虫 无
无
无 未知
试验结果 明确 明确 明确 有疑问
用动物数 少 少
较少 多或大量
统计价值 很好 可能好 较好 不准确
必须饲养在温湿度恒定的百级空气净化的隔 离系统中,实行严格的微生物控制。
• 其他 与无菌动物比较。 悉生动物肠道内存在细菌可以合成维生素,
不会像无菌动物一样发生维生素缺乏症。 抵抗力、生活力较强,易于饲养管理。
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的应用
1、病因学的研究 如:猫瘟、龋齿的形成 2、微生物学中的研究 (1)微生物间的拮抗作用 (2)微生物和宿主之间关系 (3)病毒学研究
实验动物微生物等级
2001版国家标准根据微生物和寄生虫等级对实验动物等级 进行了重新设定。
❖ 小鼠
清洁级 SPF级 无菌级
❖ 大鼠
清洁级 SPF级 无菌级
❖ 地鼠 普通级 清洁级 SPF级 无菌级
❖ 豚鼠 普通级 清洁级 SPF级 无菌级
❖ 家兔 普通级 清洁级 SPF级 无菌级
❖犬
普通级
SPF级
7、放射医学研究 无菌动物可以耐受大剂量的放射线照射。可
用于区别放射引起的症状和继发感染的症状。 8、毒理学研究
药物的毒理作用常常与肠道细菌的代谢产物 有关。用无菌动物进行研究,可以准确地分 析药物的毒理作用和药物的合理作用。
9、心血管病研究 实验证实,许多心血管疾病与肌体内胆固醇代谢有关, 而肠道微生物可以分解胆汁酸,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 平。
第三章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及寄生虫学控制
普通动物在开放系统条件下饲养,一 般都带有微生物、病毒和寄生虫并感染某 些疾病,因此用普通动物做实验,敏感性 较差、反应性不一致,实验结果不易重复。
要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必须对实验动 物进行遗传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控制, 培育出标准的合格的动物,使实验结果准 确可靠。
2、来源 清洁动物来源于SPF动物、无菌动物、悉
生动物或剖腹产动物。
3、饲养管理 清洁级动物饲养于温湿度恒定的万级空气净
化的屏障系统中。 其所用的饲料、垫料、饮用水、笼器具等都
经过消毒灭菌处理。 工作人员需换灭菌工作服、鞋、帽、口罩等
进入动物室进行操作。
清洁级动物的应用:
清洁级动物是根据我国国情而设立的等级 动物。
实验动物按微生物学控制的分类
按微生物学控制标准,结合我国实验动物的发展状 况,我国实验动物分为四个等级:
• 无菌动物(Germ free animal, GF)和 • 悉生动物(Gnotobiotic animal, GN) •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 (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 SPF) • 清洁动物(Clean animal, CL) • 普通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 CV)
• 2.生理学特点:
免疫功能
(1)血清中IgG、IgM水平低,几乎不存 在丙种球蛋白和特异性抗体
(2)免疫应答速度慢,过敏反应、对异体 移植物的排斥反应以及自身免疫现象消失 或减弱
• 生长率 不同种属影响不同 无菌鸟类生长率高于同种普通鸟 无菌大、小鼠与普通鼠差不多 无菌豚鼠和无菌兔比普通的慢
• 生殖
❖ 代乳动物的准备
• 3.放入隔离器进行饲养
• 二、悉生动物的培育程序 (1)获取无菌动物 (2)准备好特定的微生物材料 (3)把上述材料转入无菌饲育隔离器 (4)在隔离器内给无菌动物授入微生物
三、SPF动物和清洁动物
将无菌动物或悉生动物饲养于屏障系统使 其自然感染特定微生物以外的微生物,但 应严格防范特定病原体的污染,并需要定 期检查。
来源:经微生物学检查不带有上述病原体的动物, 或SPF动物降级。
应用:豚鼠、兔、犬、猴等大动物的实验研究。
普通动物特点:
1、微生物学特点 要求不携带所规定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和动物烈
性传染病的病原。 2、饲养管理
饲养于开放系统。但仍然对温度,湿度,饲料, 垫料,饮水,卫生等有一定控制。 3、生理学特点
第七节 洁净动物的培育
• 一、无菌动物的培育 • 1、无菌手术 小哺乳动物动物:子宫切除术(剖腹产) 大哺乳动物动物:子宫切开术(剖腹产) ❖鸟类:消毒卵
2、哺乳 ❖人工哺乳 ❖代乳
注意: ❖ 供胎动物:不携带垂直传播的微生物 ❖ 手术时间的选择 ❖ 手术速度 ❖ 无菌操作 ❖ 环境温度 ❖ 防止羊水呛入呼吸道 ❖ 手术后微生物的检查
它较普通级动物健康,又较SPF级动物 易达到质量标准,在动物实验中可免受动 物疾病的干扰,其敏感性与重复性亦较好。
目前在我国已成为适用于科研的标准级别 的实验物。
第五节 普通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简称 CV动物)
定义:不携带所规定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和动物 烈性传染病的病原。
饲养条件:普通开放环境
长期实验 好 好 可能好 困难
死亡率 很少 少
较少 高
长期实验成活率100% 90%
80% 40%
实验标准设计 可能 可能 可能 不可能
结果讨论价值 很高 高
较高 有疑问
• 总之,使用无菌动物、悉生动物、及SPF动 物和清洁级动物,由于有明确的微生物背 景和可控的饲育环境,可大大提高动物实 验的重复性和准确性,因而得到广泛的应 用。
三、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洁净动物与普通动物相比,在血液学、血液 生化指标及主要脏器系数方面均产生一定变化。
如清洁级大鼠与普通大鼠相比,白细胞较 少,其中中性粒细胞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 血清碱性磷酸酶、胆红素、胆固醇值较高;尿 素氮、肌酐值比较低;空肠淋巴结、脾脏较轻; 肺、肾组织形态比普通大鼠健康。
SPF动物特点
1、微生物特点 SPF动物除一、二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体 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 研究实验干扰大的病原。
2、来源 SPF动物来源于无菌动物或剖腹产动物。
3.饲养管理
SPF动物必须饲养在温湿度恒定的万级空气净 化的屏障系统中,实行严格的微生物控制。
SPF动物的应用
目前国际上公认SPF动物适用于所有科研实验, 是国际标准级别的实验动物。它的应用价值在于 它无人畜共患病,无主要传染病,无对实验研究 可能产生干扰的微生物。各种疫苗生产所采用的 动物应为SPF动物。如SPF蛋,(无垂直感染), 以及生物学鉴定等。
猪
Whitenair,1960
马
Drummond等,1973
猴
Reyniers,1942
鸡
Reyniers,1943
鹌鹑
Woodard等,1965;Miles,1966
无菌动物特点
• 1.微生物特点:
在动物体内外任何部位均检不出任何 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
注意“无菌”是个相对的概念。
无菌动物特点
2.形态学特点: • 消化系统
外观健康,饮食排泄正常,无异常分泌物,无 临床症状,脏器无眼观病灶。
普通动物的应用:
❖ 仅可作为生物医学中教学示教之用, ❖ 或作为某些科学研究为探索方法而从事的予试验
之用, ❖ 不可供科研、生产和检定之用, ❖ 由于普通级动物繁殖力强,生产量大,生产成本
低,适宜作一般性的教学实验和预实验用。
第六节 洁净动物与普通动物的比较
3. 画出实验动物微生物监测流程
洁净动物通常是指来源于剖腹产、实行严格 的微生物控制、饲养于空气净化系统设施 内的动物,包括清洁动物、SPF动物、悉生 动物和无菌动物。洁净动物与普通动物相 比,在很多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
一、微生物控制比较
种 类 饲育环境
说明
无菌动物 隔离系统 无法检出任何生命体
悉生动物 隔离系统 确知带有的微生物
种类
培育者及育成时间
小鼠
Pleasants,1959
大鼠
Reyniers1946;Gustafsson,1948
豚鼠
Miyakawa1958; Tanami,1959;
兔
Wostmann1959; Luckey,1963
狗
Glimsedt,1946
猫
Bleby,1969
山羊、绵羊 Smith,1961,1966
(1)无菌大、小鼠略高于普通大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