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小学成语故事
鹬蚌相争成语故事
鹬蚌相争成语故事
从前有一只鹬和一只蚌,它们住在一片美丽的湖边。
一天,鹬
在湖边觅食时,发现了一只美味的蚌,便立刻飞下去抓住了它。
可
是就在这时,一只捕鱼的渔夫也看到了鹬抓住的蚌,便立刻把鹬和
蚌一起捉了起来。
渔夫把鹬和蚌带回家后,打算把它们一起煮了吃。
鹬和蚌都非
常害怕,它们互相请求渔夫放了自己。
鹬说,“渔夫大哥,我是一
只会捉鱼的鸟,如果你放了我,我可以帮你捉更多的鱼。
”蚌也说,“渔夫大哥,我可以帮你找到更多的珍珠,如果你放了我,我一定
会报答你的恩情。
”渔夫听了它们的请求,犹豫了一下,最终放了
它们。
鹬和蚌在获得自由后,各自回到了湖边。
鹬飞到湖边,开始捉鱼。
而蚌则潜到湖底,开始寻找珍珠。
不久,鹬捉到了很多鱼,而
蚌也找到了不少珍珠。
它们都非常高兴,觉得自己获得了自由后,
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鹬和蚌因争斗而被捕,但最终却因互相帮
助而得到了自由。
相互合作,相互帮助,才能共同度过难关,实现
共赢。
这也正是“鹬蚌相争”的故事所要表达的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相互合作,相互帮助,才能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鹬蚌相争寓言故事(必备3篇)
鹬蚌相争寓言故事(必备3篇)鹬蚌相争寓言故事篇1蚌爬到河岸上晒太阳,鹬便伸出长嘴来啄它的肉,不料嘴被蚌壳紧紧夹住。
蚌对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
”蚌在壳里回答:“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会饿死。
”正在这时候,走过来一个渔翁,一手抓住鹬,一手拾起蚌,笑着说:“不到明天,现在就请你们到我的鱼篓来。
”一阵眩晕过后,鹬和蚌睁开了双眼,一张黑色的大网包住了它们,使他们无法动弹。
它们俩互相抱怨,鹬对蚌说:“都怪你,要不是你夹住了我,我们也不会被捉住啊。
”“要不你要吃我的肉,我会夹住你吗?”蚌回答道。
正当他们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一阵说话声打断了它们,“老婆,今天有客人来,晚餐你就把网里的鹬和蚌宰了吧,清蒸,红烧或水煮,任你处置,”渔夫一走进屋子,就囔道。
“放心,包在我身上,我的手艺,包客人满意!”渔夫的妻子笑着说。
哎呀,这可怎么办啊,我们马上就要成为别人的的盘中餐啦,鹬和蚌在鱼篓里直打哆嗦。
蚌脸如土色,他颤抖着说:“老……兄,这样下去也不……不是办法,要不我们……化敌为友,一起逃出去,否则,我们俩马上就被吞进人们的肚子里啦……”鹬对蚌说:“好啊,好啊,我已经想好办法,待会就这样……”渔夫的妻子来到鱼篓边,露出了贪婪的眼神。
她把鱼篓往地下一倒,蚌就紧紧的夹住鹬的脚。
鹬带着蚌飞到高空,向大海—他们的家飞去,渔夫的妻子还呆呆地愣在那里。
黄昏,鹬带着蚌慢慢落下,蚌就把紧闭的壳打开,它不在担忧这只鹬吃它的肉,因为它们已经成为了共渡难关的朋友了。
从这以后,每天都能看到他们俩的身影,一个在天上飞,一个躺在沙滩上,渔夫再也没机会捕到这对好朋友了。
鹬蚌相争寓言故事篇2望洋兴叹是记载在《庄子秋水》里的故事。
秋天时山洪爆发,水奔腾而流,众多的水都汇入了黄河。
河面宽阔得连站在岸边的是牛还是马都不知道。
看到这么气势磅礴的河面,这时河神自得其乐,认为这是自己见到最棒的事情了。
河神看着水面,眼睛顺着水流向东而去。
在北海边,面朝东边看去,大海的尽头都看不到。
成语故事《鹬蚌相争》
成语故事《鹬蚌相争》
标题:鹬蚌相争
正文:
很久以前,有一只蚌在海边晒太阳,突然听到一阵嘈杂的声音。
它抬起头,看到一只鹬正在啄食它的贝壳,蚌的珍珠被鹬偷走了。
蚌非常生气,于是和鹬开始了一场激烈的争斗。
鹬和蚌互相啄咬,它们的壳互相碰撞,发出清脆的声音。
争斗了很久,双方都不肯让步。
这时,一位老者路过,看到蚌和鹬的争斗,便过来调解。
老者说:“鹬和蚌都是水中的宝物,你们不应该互相争斗。
不如你们各退一步,鹬给蚌让路,蚌也让出一部分海水给鹬,这样大家都能受益。
”
鹬和蚌听了老者的建议,都同意了。
于是它们各退一步,鹬让出了一部分海水,蚌也让出了一部分贝壳。
这时,它们发现彼此都很重要,没有了对方,它们都无法正常生活。
从此以后,鹬和蚌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友好,它们一起在水中嬉戏、觅食。
它们都明白了,在争斗中,双方的利益都会受损,而互相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拓展:
鹬蚌相争的成语故事最早出自《庄子·外物》。
故事中,鹬和蚌互相争斗,最终双方都受到了伤害。
老者建议它们各退一步,让彼此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友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争斗中,双方的利
益都会受损,而互相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鹬蚌相争的例子。
比如,两个公司在竞争中互相攀比,最终只会让双方的利益受损。
相反,如果它们能够互相合作,共同开拓市场,才能实现共赢。
鹬蚌相争的成语也常用来形容两个人或两个事物之间互相争斗,最终两败俱伤的情况。
鹬蚌相争寓言故事全文
鹬蚌相争寓言故事全文鹬蚌相争寓言故事全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已经发生事。
或者想象故事。
每一则成语寓言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些小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
小编整理了鹬蚌相争寓言故事,欢迎欣赏与借鉴。
【鹬蚌相争寓言故事全文】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了燕国,去劝谏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我)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
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
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
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了。
’河蚌也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就有死鹬了!’两个谁也不肯放。
打鱼的人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
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
我担心强大的秦国乘此机会,坐收渔翁之利呢!所以(我)希望大王好好地考虑考虑。
”惠王听了,说:“对啊!”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出处】欣赏评点出自《战国策·燕策》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说的是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
这个故事说明看不到真正的`敌人,就会给强敌制造有利的机会,给争执双方带来灭顶之灾。
选文中讲的是当赵国将要攻打燕国时,著名说客苏代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挺身而出,去劝谏赵惠王,苏代用“鹬蚌相争,渔瓮得利”的故事,委婉地道出赵国攻打燕国可能给燕赵两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希望赵惠王审时度势,纵观战国风云,权衡利弊得失,三思而行。
面对雄心勃勃意欲伐燕的赵惠王,苏代不是直陈赵国攻打燕国的是非对错,而是巧用寓言故事来说理,不仅展示了他过人的胆识,而且展示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蚌①方出曝②,而鹬③啄其肉,蚌合而箝④其喙⑤。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⑥得而并禽⑦之。
鹬蚌相争的成语故事
赵国将要讨伐燕国,苏代(战国时策士,纵横家苏秦的弟弟)替燕国游说赵惠文王,讲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恰好看到蚌出来晒太阳。
鹬趁机啄蚌的肉,蚌把两扇介壳一闭就夹住了鹬的喙。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
’蚌也针锋相对地说:‘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夹住不放),就有死鹬。
’两者谁也不肯罢休,这时过来一个渔父把两者一起拎走了。
燕赵相对抗,都搞得很疲劳,我恐怕强大的秦国正在扮演渔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
惠文王赞同苏代的意见,停止对燕国用兵。
鹬蚌相争成语故事
鹬蚌相争成语故事
从前,有一只鹬和一只蚌住在一片湿地里。
一天,鹬在湖边觅食时,发现了一
只大蚌。
它想要把蚌吃掉,于是便对蚌说,“你为什么不把壳打开,让我吃了你呢?”蚌听了以后,立刻摇了摇头,说,“我不能把壳打开,因为我怕会被其他动物吃掉。
”。
鹬听了以后,便说,“你不用担心,我会保护你的。
”蚌想了想,觉得鹬说的
有道理,于是便把壳打开了。
鹬立刻飞到蚌的旁边,要吃掉它。
可是这时,蚌突然闭上了壳,把鹬的嘴巴夹住了。
鹬挣扎了很久,也没有能够逃脱出来,最后只好放弃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鹬和蚌因为争吵而失去了生命。
这就是“鹬蚌相争”的故事。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因为争斗而双方都受到了损失,最后两败俱伤。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妥协,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而伤害彼此,否则最后受伤的只会是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比如说,两个朋友因为一点小
事而争吵,最后反目成仇;或者两个国家因为一点利益而发生战争,最后两败俱伤。
这些都是因为双方都没有学会妥协,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所以,我们要学会像蚌一样,保护自己,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话;同时也要学
会像鹬一样,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而伤害他人。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鹬蚌相争”的悲剧发生。
总之,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学会妥协,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而伤害他人。
只有
这样,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让世界变得更加和平美好。
希望大家能够铭记这个故事,学会妥协,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鹬蚌相争寓言故事
鹬蚌相争寓言故事鹬蚌相争寓言故事鹬蚌相争寓言故事1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了燕国,去劝谏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我)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
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
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
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了。
’河蚌也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就有死鹬了!’两个谁也不肯放。
打鱼的人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
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
我担心强大的秦国乘此机会,坐收渔翁之利呢!所以(我)希望大王好好地考虑考虑。
”惠王听了,说:“对啊!”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出处】欣赏评点出自《战国策·燕策》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说的是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
这个故事说明看不到真正的敌人,就会给强敌制造有利的机会,给争执双方带来灭顶之灾。
选文中讲的是当赵国将要攻打燕国时,著名说客苏代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挺身而出,去劝谏赵惠王,苏代用“鹬蚌相争,渔瓮得利”的故事,委婉地道出赵国攻打燕国可能给燕赵两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希望赵惠王审时度势,纵观战国风云,权衡利弊得失,三思而行。
面对雄心勃勃意欲伐燕的赵惠王,苏代不是直陈赵国攻打燕国的是非对错,而是巧用寓言故事来说理,不仅展示了他过人的胆识,而且展示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蚌①方出曝②,而鹬③啄其肉,蚌合而箝④其喙⑤。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⑥得而并禽⑦之。
【寓意】“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士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一则寓言故事。
当时赵国正在攻打燕国,苏代认为赵国和燕国争战不休,不过是“鹬蚌相争”而已,必定让秦国得“渔翁之利”。
今天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
鹬蚌相争寓言故事2渔翁把鹬和蚌带回了家,准备晚上美美的吃一顿。
小学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吾人欲利,勿争非利;欲利而争,必自败矣。
译文:《鹬蚌相争》的故事,讲述了一只鹬鸟和一只蚌在河边争夺一颗珍珠,结果却被一个渔夫趁机得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要得到利益,就不要去争夺那些并非真正利益的东西;如果我们想要利益却去争斗,必然会导致自己的失败。
详细翻译如下:昔有一鹬,见一蚌,蚌口含珠,鹬欲取之。
蚌闭口不开,鹬亦不能得。
蚌曰:“尔欲得珠,当开口,我即吐之。
”鹬曰:“若然,我当啄尔。
”蚌曰:“我虽闭口,汝亦不能得。
”鹬曰:“我必啄尔,尔宁为吾所啄,毋为渔人所获。
”蚌曰:“吾宁为尔所啄,不与渔人得也。
”昔有渔者,见鹬蚌相争,蚌口含珠,鹬亦不能得。
渔者曰:“此鹬蚌争珠,吾得而利矣。
”遂持网捕之。
鹬蚌俱入网中,渔者得而归。
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有一只鹬鸟,它看到了一只蚌,蚌的嘴里含着一颗珍珠。
鹬鸟心想,这颗珍珠对我来说可是个大宝贝,我得想办法把它弄到手。
于是,鹬鸟就对蚌说:“你既然嘴里含着珍珠,我就要把它取出来。
”蚌却紧闭着嘴巴,不打算把珍珠吐出来。
蚌回答说:“你要是想得到珍珠,就得先张开嘴巴,我自然会把它吐出来给你。
”鹬鸟听了,心想:“那我就可以趁机啄你,让你张开嘴巴了。
”蚌却笑着说:“就算我闭着嘴巴,你也休想从我这里得到珍珠。
”鹬鸟觉得蚌实在可恶,便下定决心要啄它。
它对蚌说:“我一定要啄你,你宁愿被我啄,也不要让渔夫得到。
”蚌却坚定地回答:“我宁愿让你啄,也不愿让渔夫得去。
”这时,恰好有一个渔夫路过这里,看到了鹬蚌相争的情景。
渔夫心想:“这两个家伙争得这么厉害,看来我可以从中得到好处了。
”于是,渔夫拿起网,将鹬和蚌一起捕获。
鹬和蚌最终都被渔夫捉住了,渔夫把它们带回家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权衡利弊,不要为了争夺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而陷入争斗。
有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要让自己成为他人得利的工具。
只有懂得适时放弃,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最终获得真正的利益。
小学二年级语文《鹬蚌相争》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鹬蚌相争》是⼀则寓⾔故事,通过鹬和蚌互相争执、谁也不让谁,最后让渔翁得利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谦让,不然反⽽会让第三⽅获利。
⽂章⾮常短⼩,但寓意⽆穷。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语⽂《鹬蚌相争》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鹬蚌相争》原⽂ 有⼀年,赵国要攻打燕国。
燕王听到了消息,就派苏代去劝说赵王罢兵。
苏代赶到了赵国。
他给赵王讲了⼀个故事: 河滩上有⼀只蚌,正在懒洋洋地晒太阳。
它舒服地张开了蚌壳,露出了⾥⾯的蚌⾁。
⼀只叫鹬的⽔鸟看到了,就⽤长嘴去啄蚌的⾁。
蚌连忙收拢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夹住了。
鹬怎么也摆脱不了蚌。
它⽣⽓的说:“今天不下⾬,明天不下⾬,让太阳晒死你!” 蚌也毫不⽰弱,它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我看你也活不成!” 正当鹬和蚌相持不下的时候,⼀个渔翁路过这⾥。
他毫不费⼒地把它们都捉了起来。
讲完了故事,苏代对赵王说:“⼤王,赵国攻打燕国就如同鹬和蚌相争,两国都不会得到好处,⽽强⼤的秦国就会像渔翁⼀样占到便宜。
” 赵王听了苏代的话,认为他说得⾮常有道理。
于是,他决定不再攻打燕国。
【篇⼆】⼩学⼆年级语⽂《鹬蚌相争》教案 教学⽬标: 1、认识11个字和⼀个多⾳字“燕”,会写8个字,⾃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
3、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4、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1个⽣字,⼀个多⾳字,会写8个字。
2、了解故事内容,并懂得成语背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1、⽣字词语卡⽚。
2、鹬蚌的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新课 1、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定⼜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讲给⼤家听听吗?学⽣⾃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
2、⼤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个新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
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鹬蚌相争》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24课《寓言二则》中的一则。
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原文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
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
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
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
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2.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1、课前每生准备好《新华字典》和生字本。
2、一张战国时期的彩色简易地图,鹬和蚌图片,词语卡片等。
教学流程: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一)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
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
”以历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习兴趣。
](二)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鹬蚌相争的成语故事
鹬蚌相争的成语故事
鹬蚌相争,是中国古老的成语故事。
故事的剧情是这样的:湖边
有一只鹬,经常到浅水里去觅食。
有一天,它看到浅滩上有一个美丽
的贝壳,斜倚着阳光,红色的外壳闪烁着光芒。
它太喜欢红色,无法
把持自己,决定蚕食该贝壳来装点自己。
但是,只要它往贝壳上靠近,里面却总会有一只黑色的小蚌出来,和它拼命挣扎,不肯放弃这个宝地。
经过一番激烈的斗争,小鹬决定放弃抢夺,这时,他发现在贝壳
上有一滩水,水中有许多鱼虾。
原来,原来小蚌正是保护自己的宝地:它保护的不仅仅是这个贝壳,而是获取食物的源泉。
而如果小鹬趁虚
而入,获取贝壳,小蚌也将被剥夺其生存的经济来源,那么一个族群
也将被摧毁。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个道理:要懂得取舍,会有着更
好的结局。
尽管很多时候,我们可以试着改变形势,但在有限的条件下,更重要的是懂得取舍,懂得让步,在两个不可兼得的利益中作出
一个明智的决策。
以此,进一步促进和谐。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小鹬一样,用一颗包容的心对待他人,认识
到所有人都有自己所珍视的东西,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把事物付诸
实践,达到共赢的结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像鹬蚌相争一样,有
一个更美好的结果。
寓言故事《鹬蚌相争》
寓言故事《鹬蚌相争》寓言故事《鹬蚌相争》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欢迎阅读与收藏。
《鹬蚌相争》故事梗概战国时,赵国、燕国都不是实力很强的国家,然而赵惠文王无视对赵、燕两国虎视眈眈的强大的秦国,打算出兵攻打燕国。
为了避免一场国破家亡的战乱,燕国的苏代跑到赵国去求见赵惠文王,以游说赵与燕两相和好、共同抗秦。
苏代对惠文王说:“大王您先别谈打仗的事,我且讲个故事给您听:一只河蚌好久没上岸了。
有一天出了太阳,河岸上十分暖和,于是河蚌爬到岸上,张开蚌壳晒太阳。
河蚌只觉得浑身舒服极了,它懒洋洋地打起瞌睡来。
这时,一只鹬鸟飞过来,悄悄落在河蚌的身边,很快地用长长的尖嘴伸过去啄河蚌的肉。
河蚌猛一惊醒,迅速用力把蚌壳一合,将鹬的尖嘴紧紧地夹住了。
鹬鸟对河蚌说:“我看你能在岸上呆多久!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被干死、晒死,到时候,这岸上就会有一只死蚌了。
”河蚌也十分强硬地说:“我看你能饿多长时间!我今天不松开你的嘴,明天也不松开你的嘴,你就会在这里被饿死,到时候这岸上就会有一只死鹬了。
”两个小东西就这样对抗着,谁也不肯相让,真有要拼个同归于尽的架式。
这时,一位渔人走过来,十分轻易地就捡了个便宜,把蚌和鹬都捉住,满心高兴地赶回家去。
苏代的故事刚一讲完,赵惠文王幡然醒悟。
他拍着自己的脑袋说:“多谢先生的.启发,如果我们小国间自相残杀,让秦国从中得利,那我们跟这故事里刚愎自用的鹬和蚌又有什么区别呢?”于是,赵王取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从这则寓言我们应该认识到,有头脑的人不论干什么事情,都要全面、周密地思考一下,权衡利弊得失后再行动。
否则,为了一点点恩怨、矛盾而互相争斗,必定会做出鹬蚌相争的蠢事来。
寓意《鹬蚌相争》讲的是鹬与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
鹬蚌相争 成语故事
鹬蚌相争成语故事从前,有一只鹬和一只蚌住在一个小湖里。
湖水浅,湖底上堆满了美味的小鱼和贝壳,鹬和蚌都想要吃到这些美食。
可是,它们的方法却截然不同。
鹬喜欢在湖边踏浪觅食,它们利用长长的喙在水中探寻食物,非常有效。
而蚌则将自己扎在湖底的泥沙中,等待潮水退去之后就能够开口吃到食物。
两者各凭本事,各自忙碌。
一天,当鹬正准备下水觅食时,它发现一颗大贝壳上长满了鲜美的海藻。
鹬贪婪地想尽办法去把这颗贝壳从湖底上拨离,但是它的喙不够结实。
它找到蚌,想通过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鹬对蚌说:“朋友,你也看到那颗贝壳上长的美味海藻了吧?我们可以合作,你用你的贝壳喷水,我用我的喙来拨开贝壳,然后我们共同分享食物。
”蚌想了想,同意了这个提议。
于是,它们展开了一次合作。
蚌开始倒水,鹬用喙挑动贝壳。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辛努力,贝壳终于被拨离开了。
它们开心地分掉美味的海藻,一起品尝。
然而,正当它们沉浸在吃食的快乐中时,一群捕鱼人出现在湖边。
他们看到了两只鸟和一只蚌,立刻有了捕捉的念头。
鹬和蚌震惊地意识到,他们的合作可能会让他们陷入被捕的危险境地。
鹬迅速飞离了湖面,成功逃脱了捕捉的命运。
而蚌却不能动弹,最终被捕鱼人带走。
在蚌被捕的时候,它深深后悔没有早些离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鹬蚌相争的成语不仅仅是描述一种相互争斗的场景,还寓意着合作与背叛的选择。
在面对困难和敌人时,合作是强大的力量。
但当利益面前出现分歧时,背叛也可能发生。
所以,在面对抉择时,我们要明智地选择与了解对方,而不是盲目争斗。
只有相互信任和合作,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鹬蚌相争(小学五年级课件)
鹬蚌相争一、引言“鹬蚌相争”是一个流传已久的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
它形象地描绘了两个对手在争斗中,由于各自的固执和贪婪,最终导致双方都受到了损失。
这个成语寓意深刻,告诫我们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要懂得退让和妥协,避免两败俱伤。
本课件旨在通过讲解“鹬蚌相争”的故事,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运用。
二、故事讲解1.故事背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只鹬在河边觅食,一只蚌在河底晒太阳。
2.矛盾产生:鹬发现了蚌,试图用嘴啄食蚌肉。
蚌为了保护自己,紧紧闭上壳,不让鹬得逞。
3.相互僵持:鹬和蚌都不肯退让,一个拼命啄壳,一个死死闭壳。
双方陷入了僵局。
4.渔翁得利:一个渔翁路过,看到了鹬蚌相争的情景。
他趁机捉住了鹬和蚌,回家煮了蚌肉,炖了鹬汤。
5.寓意启示:鹬蚌相争,最终让渔翁得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矛盾冲突中,双方都不肯退让,最终只会让第三者得利。
三、成语解析1.成语含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比喻双方因争执不下,最终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2.成语出处:《战国策·齐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3.成语应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用“鹬蚌相争”来形容两个人或团体因为争夺利益,最终让其他人占了便宜。
例如:“他们俩为了争这个职位,闹得不可开交,结果让其他人捡了便宜。
”四、教育意义1.学会退让:在学习“鹬蚌相争”这个成语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在矛盾冲突中退让,避免因为固执己见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2.合作共赢:教育学生要懂得合作,通过沟通和协商,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实现共赢。
3.换位思考: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对方的诉求,从而更好地解决矛盾。
五、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复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2.请举例说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成语故事_鹬蚌相争
【释义】鹬:一种长嘴的水鸟。
蚌:一种硬壳的水生动物。
鹬和蚌相互争斗。
比喻双方相争不下,结果两败俱伤。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
战国七雄之间经常相互攻伐,到了战国末期更是愈演愈烈,战争几乎接连不断。
有个叫苏代的听说赵国又要去攻打燕国,就急忙赶到惠王的王宫去劝阻。
他先向赵惠王说了个寓言故事:
一天,蚌趁着天晴,张开两片硬壳,在河滩上晒太阳。
有只鹬鸟见了,快速地把嘴伸进蚌壳里去啄肉。
蚌急忙把硬壳合上,钳住鹬的嘴不放。
鹬鸟啄肉不成,嘴反被钳住,便威胁蚌说:“好吧,你不松开壳就等着。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把你干死?”
蚌毫不示弱地回敬说:“好吧,你的嘴已被我钳住。
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把你饿死!”
就这样,蚌和鹬鸟在河滩上互相争持,谁也不让谁。
时间一长,它们都精疲力竭。
正好有个渔翁经过这里,见到它们死死缠在一起,谁也不能动弹,便轻易地把它们一起捉住拿回了家。
苏代讲完这个故事后,又对赵惠王说:“如果赵国去攻伐燕国,燕国竭力抵抗,双方必然长久相持不下弄得疲惫不堪。
这样,强大的秦国就会像渔翁那样坐收其利。
请大王认真考虑再作决定。
”
赵惠王觉得苏代说的很有道理,就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后来,人们从苏代讲的这个寓言故事中引申出成语“鹬蚌相争”,并常和“渔翁得利”一起连用。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往往用来比喻双方相争,结果两败俱伤,使第三者从中获利。
鹬蚌相争成语故事的意思
鹬蚌相争成语故事的意思
《鹬蚌相争》
这是一个关于鹬和蚌的故事。
有一次,一只鹬和一只蚌在一条河边的沙地上相遇了。
那只鹬想要在这里建立自己的巢穴,所以它看着蚌说:“这是我的地盘,你得走开!”
蚌把脑袋探出水面,看着鹬,说道:“这地方是我养家糊口的地方,你不能一下子就把我
赶走。
”
鹬把头低一点,沉重地说:“我不会走,你得走!”
蚌再度把脑袋探出水面,气呼呼地说:“鹬,我们不能这样做,我们应该坐下来好好商量。
”
正当鹬把头点低的时候,它的眼睛里突然出现了一种神态的变化。
它眼神里的力量仿佛要
撕裂沙滩一样,叫了一声:“蠢货,不让你走!”
蚌也不容易,它连忙顺着鹬的力量退回河底,声音里充满了恐惧:“你不能这样做,你得
让我留下!”
就这样,鹬和蚌就这么相争下去了,什么也没有解决。
也许鹬和蚌最终会放弃,但他们的
争斗也证明:在得到他们想要的之前,他们都是会不断努力的。
现实中也有很多鹬蚌之争,比如有时我们和别人为谁占有什么空间而争吵,有时我们和别
人为谁应得的权利而争斗,所有这些不断发生的鹬蚌之争,让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学习:在
得到你想要的之前,就要一直不断奋斗,勇于拼搏才能实现自己想要的。
鹬蚌相争成语故事
鹬蚌相争成语故事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是一个古代的寓言故事。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一只鹬和一只蚌正在为河里的珍珠而争斗,但渔夫却从中获得了好处。
有一天,一只鹬在河里发现了一颗珍珠,它想要把它抢走,然而不久,一只蚌也发现了这颗珍珠,它也想要把它抢走。
于是,鹬和蚌就开始争夺这颗宝贝。
两者打得正热,谁也不肯让步。
这时,渔夫在旁边走过,看到了这幅景象,于是他停下来想:两只鸟和蚌同时抢夺珍珠,我可以从中获利!于是,渔夫拿
起一根棍子走近两只动物,威胁说:“如果你们不把珍珠交给我,我就会把它们都打死”。
虽然鹬和蚌都很不情愿,但他们也没办法,只得把珍珠交给了渔夫。
最后,渔夫交给了珍珠,而鹬和蚌也只得走开,毫无好处。
这就是古代寓言“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故事内容。
它告诉我们,人不可挑起争端,应当聪明的化解矛盾。
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
这个成语故事讲得是两个动物和一个人的故事,很有趣。
讲的是:一天一个河蚌刚刚打开它的壳出来晒太阳,正好一只鹬(一种鸟类)飞过来用它长长的嘴来啄河蚌里面的肉,河蚌一机灵立马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如果你不放了我,今天不雨,明天不雨,那就会有死蚌吃。
”蚌说:“我怎么能放你!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那就有死鹬。
”双方谁也不肯放过对方,最后渔夫发现了他们,就乘机把他们给抓了。
鹬和蚌都想置对方于死地,没有考虑到身后的危机,因为它们的自私,不但他们两败俱伤,而且还让第三者坐收渔利,丢了性命,如果它们都互相谦让,礼让。
最后的结局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吗!它们只把眼前的敌人当做现在的敌人,可却没想到真正的敌人它们却没有发现,它们和谐的结觉,再一起联合对付敌人,团结互助,渔夫也抓不到它们,它们也不会搭上这条命啊!如果只是在一味的起内讧,想争个第一,最后得利的会是你们吗!比如:一个班集体要和别的班比赛,就是因为想法不一致,不团结,最后别的班拿了第一。
它们越是这样,敌人就越得意,要学会警惕性。
这个成语告诉大家:不要因为一些小事而作无意义的斗争,处理事情也要注意外部的情况,不要搞了个“螳螂捕
蝉,黄雀在后”的事情,那真是太可笑啦!。
关于鹬蚌相争的历史故事
关于鹬蚌相争的历史故事关于鹬蚌相争的历史故事导语:鹬蚌相争,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下面是语文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材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汉字】鹬蚌相争【拼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基本释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
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出处】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近义词】鱼死网破【成语故事】战国时,赵国、燕国都不是实力很强的国家,然而赵惠文王无视对赵、燕两国虎视眈眈的强大的秦国,打算出兵攻打燕国。
为了避免一场国破家亡的战乱,燕国的苏代跑到赵国去求见赵惠文王,以游说赵与燕两相和好、共同抗秦。
苏代对惠文王说:“大王您先别谈打仗的事,我且讲个故事给您听:一只河蚌好久没上岸了。
有一天出了太阳,河岸上十分暖和,于是河蚌爬到岸上,张开蚌壳晒太阳。
河蚌只觉得浑身舒服极了,它懒洋洋地打起瞌睡来。
这时,一只鹬鸟飞过来,悄悄落在河蚌的身边,很快地用长长的尖嘴伸过去啄河蚌的肉。
河蚌猛一惊醒,迅速用力把蚌壳一合,将鹬的尖嘴紧紧地夹住了。
鹬鸟对河蚌说:“我看你能在岸上呆多久!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被干死、晒死,到时候,这岸上就会有一只死蚌了。
”河蚌也十分强硬地说:“我看你能饿多长时间!我今天不松开你的嘴,明天也不松开你的嘴,你就会在这里被饿死,到时候这岸上就会有一只死鹬了。
”两个小东西就这样对抗着,谁也不肯相让,真有要拼个同归于尽的架式。
这时,一位渔人走过来,十分轻易地就捡了个便宜,把蚌和鹬都捉住,满心高兴地赶回家去。
苏代的故事刚一讲完,赵惠文王幡然醒悟。
他拍着自己的脑袋说:“多谢先生的启发,如果我们小国间自相残杀,让秦国从中得利,那我们跟这故事里刚愎自用的鹬和蚌又有什么区别呢?”于是,赵王取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典故记载】【原文】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拑其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 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牢 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 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 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 河滩上!” 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 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 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就这样,鹬蚌相持着, 他们谁也不让谁。一直到筋 疲力尽的躺在了沙滩上。
这时,有个渔夫 看见了躺在沙滩上 的它们,不禁喜笑 颜开。渔夫没费一 点力气,就把鹬和 蚌一起捉住带回家 了。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比喻双方相持不下, 从而使第三者得到利益。
鹬蚌相争告诉我们:
凡事要权衡得失, 不要只想到有利的一面, 要互相谦让,否则就会两 败俱伤,让别人钻空子。
yù
bàng
同学们,你们知道鹬是什么,蚌 又是什么,它们长什么样子吗? 在说故事之前,让我们先看看下 面的图片,认识一下鹬和蚌吧。
鹬
是一种水鸟,羽毛茶褐色,嘴和脚都很活在江、河、湖、沼里的贝类, 种类很多,大部分能在体内自然形成珍珠。
有一天,一只河蚌张开壳 儿在河滩上晒太阳。
谢 谢!
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小学 一(10)班 Lu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