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新病害—细菌干茎腐病的研究
玉米茎基腐病研究进展
玉米茎基腐病研究进展韩佩珆1,2陈晓露1,2*李东育1,2王春巧1,2(1伊犁师范大学,新疆伊宁835000;2伊犁师范大学微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新疆伊宁835000)摘要玉米茎基腐病是一种以真菌侵染为主的病害,在我国玉米产区普遍发生。
玉米是典型的高产作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饲、工业原料,在食品、医疗以及化工等行业中起到重要作用。
由于种植模式、地理位置以及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玉米茎基腐病表现出逐年加重发生的趋势,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并且给种植户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从玉米茎基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与优势致病菌、侵染过程、致病力、致病机理、生物学特性以及玉米抗病性鉴定等方面阐述了国内玉米茎基腐病研究进展,并提出了玉米茎基腐病综合防治策略。
关键词玉米茎基腐病;病原菌;侵染过程;致病力;致病机理;生物学特性;防治策略中图分类号S435.1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3)12-0103-06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3.12.025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Research Progress on Maize Stalk RotHAN Peiyi1,2CHEN Xiaolu1,2*LI Dongyu1,2WANG Chunqiao1,2(1Yili Normal University,Yining Xinjiang835000;2Key Laboratory for the Microbial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Yili Normal University,Yining Xinjiang835000)Abstract Maize stalk rot is a disease mainly caused by fungal infection,which commonly occurs in maize producing areas in our country.Maize is a typical high-yield crop,which is the food,feed and industrial raw materials that people rely on for survival.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ndustries such as food,medical treatment and chemical industry.Due to the influence of factors such as planting mode,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climate environment,the occurrence of maize stalk rot in various regions has shown a trend of increasing year by year,which seriously affects maize yield and cause significant economic losses to farmers.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maize stalk rot in China from the aspects of pathogen types and dominant pathogens,infection process,pathogenicity,pathogenesis,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and identification of maize disease resistance,and proposed comprehensive control strategies for maize stalk rot.Keywords maize stalk rot;pathogen;infection process;pathogenicity;pathogenesis;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control strategy玉米茎基腐病又名玉米茎腐病、玉米青枯病,为典型的土传复合性病原病害,病原菌以致病真菌为主。
玉米茎腐病病原
玉米茎腐病病原玉米是全球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许多病害的影响,其中玉米茎腐病是影响其产量的一种主要病害。
本文将介绍玉米茎腐病的病原、病因、症状以及防治方法。
一、病原玉米茎腐病的病原是具有大量不同的致病菌。
据研究,玉米茎腐病的病原主要分为真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
其中真菌病原包括镰刀菌、根腐菌属、芽孢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则包括根茎腐菌属等。
镰刀菌是玉米茎腐病病原的主要来源之一,该菌会附着在废弃的茎秆、残留物和萎凋植株上,并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入玉米植株茎段内生长繁殖而致病。
革兰氏阴性菌的特点是能够产生大量的外膜多糖和荧光素来侵入玉米细胞,从而导致茎腐病。
二、病因玉米茎腐病的发生有着许多的病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栽培管理不良以及病原侵染等。
环境因素方面,玉米生长过程中的气候条件往往成为影响茎腐病发生的关键因素,例如高湿度、高气温、多雨等,都会给茎腐病的发生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
栽培管理不良的情况下,超常施肥、连作等因素也会影响玉米的产量和抗病性能,从而给茎腐病的病害发生带来更多的风险。
病原侵染是茎腐病的最主要原因,一旦病原菌侵入了玉米茎内,就会发生代谢和物质循环异常,继而导致茎段软化、腐烂。
三、症状玉米茎腐病的症状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1、玉米茎段表现为软化开裂或腐烂,并随之呈黄绿色、黑色或鲜红色。
2、茎段表面会出现一层白色菌丝或分泌物。
3、通过切口观察,可以看到茎段内侵染的位置呈棕色,同时出现异味和糊油状物质。
4、当玉米茎被严重侵染时,植株会失去支撑力,可能导致植株倒伏或死亡。
四、防治方法针对玉米茎腐病产生的条件和症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来防治该种病害。
1、合理的栽培管理:合理施肥、适量浇水、加强病虫害预防、注意换土及轮作等,可以有效地减少玉米茎腐病的发生。
2、清除有害秸秆:清除秸秆和减少茎秆残留可以减少镰刀菌的感染,降低茎腐病的发生率。
3、化学防治方法:使用适量的化学农药可以有效控制茎腐病发生。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控
职教研究农业科学N O N G YE KE X U E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控中牟县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马庆凤伊川县科技局李成摘要:玉米细菌性茎腐病是玉米生产中的一种高危性的病害,该病在玉米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具有分布广、侵染性强、传播快、危害重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气候变化,现已成为影响玉米安全生产的重要病害,并呈逐年加重趋势。
笔者自2016年起,已连续3年对该病田间症状、发生特点、致病因素、综合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期对该病的识别及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发生特点;防治措施玉米是中牟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采用大蒜—玉米或小麦—玉米1年2熟制种植模式,全县玉米年种植面积1.3万hm2,总产9.75万t。
由于玉米连年重茬种植,致使土壤中遗留大量菌源,尤其是2018年6月份以来,连续几次降雨后,不少农民反映自家种植的玉米茎秆出现软腐,叶片干枯,经现场调查鉴定,为细菌性茎腐病。
由于该病在玉米田属偶发性病害,常被人们所忽视。
据6月23至28日对全县玉米病情调查结果,该病在中牟县韩寺、官渡、黄店、刁家等乡镇部分地块发生,发病田块呈点片发生,一般田块发病株率为8%~23%,严重田块达50%,现已成为影响中牟县玉米安全生产的危险性病害。
一、症状识别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又叫烂腰病,主要危害玉米茎秆基部、叶鞘和叶片。
玉米茎基部受害时,发病初期在近地表第一茎节有不规则的坏死斑,并逐渐向上部茎节蔓延,初呈灰褐色至黑褐色,随后病部组织逐渐软化,伴有腥臭味,严重时病斑绕茎一周,呈黑褐色腐烂并有黄褐色菌脓溢出,茎基部气生根坏死,须根少,剖开茎基部维管束呈黑褐色,易在病部折断。
叶片受害时,一般在玉米第9至11片叶发生,初在叶鞘上出现不规则的褐色病斑,条形水渍状,病健组织交界处水渍状。
发病轻时,植株叶片叶缘和中间叶脉呈紫红色,似缺磷状,剥开叶鞘,可见茎秆呈灰褐色至黑褐色,叶片微卷、扭曲。
玉米茎腐病研究进展
河南农业2016年第5期(上)NONG YAO YU ZHI BAO农药与植保是禾谷镰孢菌,广西主要是串珠镰孢菌和同色镰孢菌,湖北主要是串珠镰孢菌,山东主要以瓜果腐霉菌为主,并以禾谷镰孢菌复合侵染所致。
河南省玉米茎腐病是由多种镰孢菌单一或者复合侵染引起的,其中包括禾谷镰孢菌、半裸镰孢菌(F. semitectum )、层出镰孢菌和轮枝镰孢菌及其中间变种(F. moniliformevar intarmadium),还有尖孢镰孢菌(F. oxysporum )。
其中禾谷镰孢菌分布广,分离频率高,致病性最强;轮枝镰孢菌次之。
田间病原菌可侵染玉米的根、茎和穗等组织,导致苗枯、根腐、茎腐和穗腐等病害。
从开始发现病细胞壁分解后产生大量的细胞壁碎屑和微纤丝,使寄主维管束的纹孔膜堵塞而导致萎蔫症状。
三、玉米茎腐病鉴定评价方法目前,针对玉米茎腐病的鉴定方法主要采用人工接种方法。
根据接种部位不同,分为地上部茎基节间髓组织注射接种、牙签接种和米粒接种和地下根部土壤接种。
接种时间多数在抽雄期到散粉期,接种部位在地上第2节间,于接种后21~28d 进行鉴定。
其中,牙签接种和注射接种均属感染茎基节间髓组织,其结果比较一致,牙签接种和注射接种的致病性受环境影响较小,因此,2节髓部的变褐,并不5株正常生长;1级,1~2节无症状;2级,1/2左右,茎基1~2节级,青枯叶片占2/35个等级:1级,发病株率在0%~5.0%,高抗(HR);3级,发病株率在5.1%~10.0%,抗病(R);5级,发病株率在10.1%~30.0%,中抗(MR);7级,发病株率在30.1%~40.0%,感病(S);9级,发病株率在40.1%~100%,高感(HS)。
目前,在国家玉米新品种审定中,针对玉米茎腐病的评价标准与王晓鸣的相一致。
四、玉米茎腐病遗传研究进展(一)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机制玉米对病原菌的抗性是形态结构、生理生化代谢协同作用的结果。
玉米灌浆期叶面积大小、茎节密度、河南农业2016年第5期(上)茎秆硬度、根系拔力都可以对玉米的抗病性产生影响。
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探析
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探析
玉米茎腐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主要由真菌引起,其发生对玉米生长和产量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将从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两个方面对玉米茎腐病进行探析。
玉米茎腐病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气候条件。
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玉米茎腐病的发生和扩散。
二是土壤条件。
土壤酸碱度过高或过低,有机质含量过高或过低,缺乏养分等都会增加玉米茎腐病的发生风险。
三是玉米种植因素。
连作玉米会导致土壤中的病原菌积累,增加发病的可能性。
四是病原菌侵入。
玉米茎腐病的主要病原菌有拟谷胞菌、镰刀菌等,它们通过根部、叶片或伤口侵入玉米茎内,引起茎腐病。
针对玉米茎腐病的防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选择抗病良种。
选用具有抗病性好的玉米品种,可以减少发病的风险。
二是合理的田间管理。
做好土壤调理工作,保持土壤的肥力和供水能力。
注意合理施用化肥和有机肥,避免有机质过高或过低的情况。
充分深耕,改善土壤通气性和排水性。
三是适时的播种和间作。
避免长时间连作玉米,可以通过合理的轮作和间作来控制玉米茎腐病的发生。
四是定期进行病害监测和防治措施。
定期巡视田间,观察玉米茎的病情,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如喷洒杀菌剂、剪除病部等。
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探析。
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玉米种植因素和病原菌侵入等因素密切相关。
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如选择抗病良种、合理的田间管理、适时的播种和间作以及定期进行病害监测和防治措施等,对于控制玉米茎腐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内蒙古,玉米,茎腐病,病菌
内蒙古,玉米,茎腐病,病菌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之一,拥有广阔的耕地和丰富的农作物资源。
其中,玉米作为内蒙古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于当地农民和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其中茎腐病是一种常见且危害较大的病害。
茎腐病是由特定的病菌引起的,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茎腐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袭玉米的茎部。
病菌主要通过土壤或种子传播,当环境条件湿度较高时,病菌会在玉米茎上生长并感染植株。
茎腐病的病菌主要包括革褶孢菌、赤霉菌等。
茎腐病的症状表现为玉米茎部出现褐色或黑色的腐烂斑点,逐渐蔓延并导致茎部软化,植株易倒伏,严重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茎腐病的发病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土壤湿度、温度、土壤质地、作物品种等。
茎腐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生物防治和合理管理。
首先,选择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进行种植,可有效降低茎腐病的发生率。
其次,合理施肥和灌溉,保持土壤适度湿润,避免过度湿润或干旱的环境,减少病菌生长的机会。
此外,适时清除田间杂草,保持田间通风透气,减少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在病害初期,可采用化学药剂喷洒进行防治,但需注意药剂的使用量和喷洒时间,避免对环境和作物产生不良影响。
茎腐病的发生也与土壤有密切关系。
因此,合理轮作和土壤改良也是预防茎腐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定期进行土壤调查和分析,了解土壤的养分状况和理化特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土壤改良,增加土壤肥力,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
在实际生产中,农民还应加强茎腐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定期巡视田间,观察玉米植株的生长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同时,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和科普宣传,提高农民对茎腐病的认识和防治意识,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茎腐病是内蒙古玉米种植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对玉米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农民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茎腐病的研究和防治工作,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保障玉米生产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发生及防治.doc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发生及防治
今年时常有一些农民反映,自己种植的玉米茎秆莫名其妙软化,发出难闻的臭味,情况严重的玉米茎秆腐烂倒折。
这种病情大多是因为细菌性茎腐病引起的,该病发病田块呈点片发生,一般田块发病株率10-20%,严重田块达80%。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下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发生及防治。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发病症状
主要为害中部茎秆和叶鞘。
玉米10多片叶时,叶鞘上初现水渍状腐烂,病组织开始软化,散发出臭味。
叶鞘上病斑不规则形,边缘浅红褐色,病健组织交界处水渍状尤为明显。
湿度大时,病斑向上下迅速扩展,严重时植株常在发病后3~4天病部以上倒折,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
干燥条件下扩展缓慢,但病部也易折断,造成不能抽穗或结实。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实行轮作,尽可能避免连作。
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将病残株妥善处理,减少菌源。
加强田间管理,采用高畦栽培,严禁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促进玉米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
2、药剂防治
(1)喷雾:在玉米喇叭口期喷洒25%叶枯灵或20%叶枯净可湿性粉剂加60%瑞毒铜或瑞毒铝铜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有预防效果。
发病后马上喷洒5%菌毒清水剂600倍液或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防效较好。
(2)茎秆涂抹药液:必要时于发病初期剥开叶鞘,在病部涂刷石灰水。
用熟石灰1kg,对水5~10kg涂刷有效。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发生为害调查
4 降雨 。降雨有 利于发 病 , 别是连 续 f ) 特 早 后突降暴 雨 , 田问湿 度大 , 菌侵 茎率 高。如 病 19 9 8年 7月 6日降 雨 , 7月 7日即发现 病株 , 病 抹 率 8 左右 , 每次降雨 后调查 , % 且 都有新 的病 株 出 现 。 19 9 9年 夏 、 干 旱 少 雨 , 度 小 , 害 秋 湿 病 再 侵染 受 阻 ,病斑 多数发生在 叶鞘 上 ,侵 茎率 低 。2 0 0 0年 夏 、 降雨 多 , 般 田块病 株 率达 秋 一
软化 , 并有腥 臭味 。一 般从小 喇叭 口期 , 7月 即 上 旬 开 始 发 病 。 最 初 在 植 株 基 部 叶 鞘 上 出 现 褐 色不规则病 斑 , 条件适 宜时病斑 逐渐扩 大 , 侵 并 入茎秆 、 叶 , 成组织腐 烂 、 心 造 坏死 , 散发 出腥 臭 气 味 , 株 自病 部 倒 折 。 玉 米 抽 雄 后 , 上 各 茎 病 地 节、 叶鞘 、 雌雄穗 、 叶 、 苞 穗轴 等部位均 可感 病 , 引起 腐烂 , 后期才感 病的植株 , 数不倒折 。 但 多 2 病 原 及 侵 染 特 性
栾川 、 川 、 阳等地发 生面积 由 1 9 伊 宜 9 6年最 初
发 现 时 的 30h 2 展 到 201年 的 46 7h 0 m 扩 0 6 m ,
一
般发病 田病株 率 2 %左右 , 0 严重 田块病株 率
达 10 , 重 影 响 夏 玉 米 生 产 。 1 9 1% 严 3 经 9 8—2 0 00 年 3a的调 查 研 究 , 步 了解 了 该 病 发 生 规 律 , 初 探 索 出有 效 防 治措 施 。
高产玉米谨防细菌性茎腐病
叶片症状
在玉米生长前期,细菌性茎腐病主要侵染叶片,表现为沿叶脉出现不 规则的褐色或黑褐色病斑,并伴有黄色或黄褐色晕圈。
茎部症状
随着玉米的生长,细菌性茎腐病逐渐侵染茎部,初期在茎基部长出褐 色病斑,并逐渐向上扩展,病斑边缘有黄色或黄褐色晕圈。
高产玉米谨防细菌性茎腐病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细菌性茎腐病概述 • 细菌性茎腐病的防治策略 • 玉米种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细菌性茎腐病的诊断与识别技
巧 • 防治细菌性茎腐病的成功案例
分享 •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01
细菌性茎腐病概述
定义与症状
定义
细菌性茎腐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玉米病害。
症状
生物防治
研究利用有益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对细菌性茎腐 病进行生物防治,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抗病品种选育
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从源头上控制细菌 性茎腐病的发生。
农业防治
通过合理轮作、施肥、灌溉等农业措施,改善土 壤环境,提高玉米抗病能力。
加强农民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防治意识
培训农民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细菌性茎腐病的 认识和防治技能。
发病环境条件
研究不同环境条件(如温度、湿 度、土壤类型等)对细菌性茎腐 病发生的影响,找出关键影响因
素。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深入研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包括生长繁殖条件、传播途径等
,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寄主与病原菌互作
研究玉米与病原菌之间的互作关 系,揭示寄主抗病性机制,为抗
病育种提供思路。
探索更加有效的防治策略和技术手段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
施 氮肥 偏 多发生 较重 , 种植 密度 大 、 长 旺盛 、 生 低 凹潮 湿 的玉米 田扩展 延伸 危害 重 , 重发 病 田病 株 率 严 达 5 左右 , O 并有 毁种 现象 出现 。苗 期 干旱 , 米 长 玉 势较 弱 , 遇到适 宜气 象条 件发 病重 。
措施。
关 键 词 : 米 ; 细 菌 性 茎 腐 病 ;发 生 ; 防 治 玉
中 图分 类 号 :¥ 3 . 3 4 5 11
文 献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 0 3 44 (0 20 1 0 7 9 2 1 ) 3—0 2 0 2—0 2
1 症 状 及 侵 染循 环
・
2 ・ 2
刘 清 瑞 等 玉 米 细 菌性 茎腐 病 发 生 原 因及 综 合 防 治 河 溪 边 , 水 源 近 , 势 低 凹 潮 湿 为 重 点 发 生 区 , 发 距 地 重
3 2 农 业 措 施 .
田病株 率高 达 4 %~8 。 0 O
2 5 管 理 .
合理 进行 健 身栽 培 , 强 田间 管 理 , 加 3叶 间 苗 , 5
2. 降 雨 6
地 天气 预报 , 在旱 涝 不 均情 况 下 , 降 暴 雨 要及 时 排 连
水, 防止 湿气 滞 留而 引起该 病重 发危 害 。发 现病 株及 时拔 除 , 出 田外 , 中处 理 销 毁 。重 病 田玉米 收获 携 集 后 及 时清 除 田 间 、 头 病 株 残 体 , 中销 毁 , 少 传 地 集 减
玉米茎腐病的防治技术探究
段 的 玉 米 作 物 苗 组 织 长 势 较 为 柔 嫩 , 是 病 发 的 高 峰 期 . 主要 发 生 在 作 物 经 叶 片 上 或 是 叶 稍 的 气 孔 上 发 生 病 变 . 一 般 在 作 物 生 长 期 间遭 遇 暴 风 雨 而 导 致 的 植 株 伤 口是 诱 发 病 症 的 关 键 部 位 ,病 菌 侵 染 如 果 在 适 宜 26℃ 以 上 ,更 会 进 一 步 导 致 高 发 期 作 物 发 病 .此 外 . 如 果 是 种 植 的 玉 米 作 物 品 种 抗 性 较 差 时 .一 般 在 高 温 或 是 暴 雨 暴 晴 的 天气 都 会 使 病 害 呈 现 出加 重 的 发 展 趋 势 。
1茎 腐 病 病 原 及 田 间 症 状 表 现 分 析
1.1真 菌 性 茎 腐 病 的 田 问 症 状 表 现 。真 菌 性 茎 腐 病 又 称青 枯 病 ,在 田 间 作 物 上 的 表 现 主 要 是 侵 染 性 病 害 可 以 与 其 中 的 健 康 株 植 进 行 明 显 的 区 分 , 有 真 菌 的 病 苗 其 根 系 .茎基 发 生 全 部 的腐 烂 ,这 种 类 型 的茎 腐 病 在 玉 米 是 幼 苗 其 就 有 可 能 诱 发 , 到 了 后 期 的 灌 溉 阶 段 病 症 表 现 更 为 严 重 .植 物 全 株
上 下 的 叶 片 青 枯 ,部 分 果 穗 下 垂 ,玉 米 籽 粒 有 脱 落 或 是 籽 粒 呈 现 小 暗 灰 色 现 象 ,穗 柄 没 有 光 泽 且 不 容 易 剥 离 ,病 症 严 重 的情 况 下 ,发 生穗 全 部 腐 烂 现 象 。 一 般 如 果 是 处 在 潮 湿 的 生 长 环 境 中 . 作 物 茎 节 上 会 有 明 显 的 白色 酶层 或 是 黑 色 颗 粒 物 。植 物 根 系 发 育 较 差 容 易 发 生 根 系 腐 烂 的情 况 。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防治和治疗措施
汇报人:2023-11-20contents•玉米细菌性茎腐病概述•预防措施目录•治疗措施•防治和治疗措施的优化与建议•结论与展望玉米细菌性茎腐病概述玉米细菌性茎腐病是一种由病原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主要侵染玉米的茎和叶片。
定义在发病初期,玉米的茎部会出现水渍状病斑,随着病情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并变为黑色,严重时茎部腐烂,植株倒伏死亡。
症状定义和症状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病原菌为细菌,属于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vesicatoria。
病原菌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昆虫等途径传播,在田间可随风雨扩散。
病原菌和传播途径传播途径病原菌发病规律和影响因素玉米细菌性茎腐病一般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发生,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影响因素病原菌的致病力、环境湿度、玉米品种的抗病性等因素都会影响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发生和严重程度。
预防措施选用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可以显著降低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发病率。
针对不同发病区域,应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抗病品种。
避免单一品种的种植,以降低病害的传播和扩散风险。
种植抗病品种定期进行中耕松土,提高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清除田间杂草和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越冬场所和传播途径。
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湿度,以减少病原菌的滋生。
加强田间管理根据土壤肥力和玉米生长需求,合理配比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避免过量施用氮肥,以免造成植株过度生长,降低抗病能力。
灌溉要适量,保持土壤湿度适宜,避免过湿导致病原菌滋生。
合理施肥和灌溉0102及时清除病残体对于发病较重的地区,应在玉米生长期间定期检查,一旦发现病株,立即清除并妥善处理。
在玉米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残体,并集中处理,以减少病原菌的越冬数量。
治疗措施使用抗菌剂如硫酸链霉素、新植霉素等,按比例配置后涂抹或喷雾到玉米茎部,可以有效抑制细菌繁殖,减轻病情。
涂抹或喷雾在发病初期及时发现并使用抗菌剂进行预防,可避免病害扩散。
玉米茎腐病的症状与防治
玉米茎腐病的症状与防治玉米的茎腐病可由真菌、细菌等不同的致病菌引起,导致茎基部、茎中部出现腐烂等症状。
一般来说,病部腐烂但没有恶臭味的,多由腐生性真菌引起;伴有恶臭味的,多由细菌引起,或者由腐生性真菌与细菌混合侵染引起。
一、细菌性茎腐病细菌性茎腐病多在玉米开始拔节时发生,主要危害中部茎秆和叶鞘。
有时玉米顶部也能发病,心叶失绿萎蔫、腐烂,易拔出。
病株叶鞘上初现水渍状腐烂,病组织开始软化,散发出臭味。
叶鞘上病斑不规则形,边缘浅红褐色,病健组织交界处水渍状尤为明显。
湿度大时,病斑向上下迅速扩展,严重时植株常在发病后3-4天病部以上倒折,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
干燥条件下扩展缓慢,但病部也易折断。
病菌可以从植株的气孔或伤口侵入,玉米60厘米高时组织柔嫩易发病。
害虫为害造成的伤口利于病菌侵入,害虫携带病菌也能起到传播和接种的作用,田间玉米螟、棉铃虫等虫口数量大时发病重。
高温高湿条件下病害容易发生,平均气温30℃左右,相对湿度高于70%即可发病;平均气温34℃,相对湿度80%时扩展迅速。
地势低洼,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施用氮肥过多,伤口多发病重。
排水良好及氮、磷、钾肥比例适当地块植株健壮,发病率低。
细菌性茎腐病发病迅速,由发病到倒折仅2天。
倒折时,其他部分常不表现症状。
二、真菌性茎腐病腐霉菌和镰孢菌中有很多种真菌可以侵染玉米植株引起茎腐病。
这些真菌在玉米苗期就开始从根部侵染,到成株期可以从根部直接侵染,或者从伤口侵染。
应用一般的化学防治方法,难以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
采用以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为基础,增施有机肥、钾肥、硅肥,配合系列保健栽培措施的综合防治技术,对茎腐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使用生防菌防治该病也有较好的效果。
据报道,使用浙江种衣剂有限公司的ZSB生物型种衣剂,对苗期茎腐病菌侵染的抑制作用比较稳定,但对成株期茎腐病的防治效果不够稳定,不同年份和地区间的差异也较大。
三、病害防治措施农业措施:生产上最好在田间玉米发病初期,立即将病株割除,带出田外,用生石灰封闭病穴(可以撒施生石灰粉或浇灌生石灰水),并用对致病细菌和真菌都有良好杀菌效果的药剂对健康株喷雾,并着重对玉米植株基部喷淋药液灌根。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控对策分析
病害防治Binghaifangzhi玉米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玉米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种植范围,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玉米细菌性茎腐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害,玉米生长的各个时期都有可能发生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其具有传播速度快、分布范围广、危害重以及传染性强等特点。
目前,随着我国玉米种植结构的调整,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已经成为玉米生长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玉米的安全生产。
一、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症状识别玉米细菌性茎腐病主要针对玉米的叶片、叶鞘以及茎秆产生比较严重的危害。
在玉米的叶片受到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危害时,通常都会产生的玉米的第九至十一片叶发生,最初时,会在叶鞘上产生少量的褐色病斑,这种病斑呈现条形水渍的形状,这种水渍状的病斑在在玉米叶片的病键组织交界处最为明星。
在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症状较轻时,玉米的植株叶片叶缘以及中间部分的叶脉会出现紫红的颜色,这种紫红的颜色会呈现出却鳞状,如果将叶鞘剥开露出玉米的茎秆,则会发现玉米的茎秆会呈现灰褐色至黑褐色,并且玉米会出现叶片扭曲以及叶片微卷等状况。
在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症状比较严重的时候,一旦遇到高温阴雨天气,会使田间湿度增大,导致玉米植株心叶呈现出萎蔫以及青枯状,就像玉米植株心叶被开水烫过的样子,然后病斑会向整个玉米植株蔓延,并且会侵入玉米的心叶和茎秆,形成组织腐烂变色以及坏死,此时如果将玉米的植株拔出来,则会发现玉米的植株会有一种腥臭的气味。
二、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病原以及发病特点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属于细菌性病害,病原为软腐欧文氏菌玉米专化型和玉米假单胞杆菌。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病原菌会在田间遗留的病残体或者直接在土壤之中过冬,并且在第二年随着风雨以及气流等进行传播。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属于高温高湿性病害,其最佳的发病温度为三十至三十五摄氏度,在干旱的天气中突然降雨,田间湿度瞬间增加的状况,会使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蔓延速度加快,形成大面积的病害。
但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在温度低于二十摄氏度时则会导致其自身的病菌停止发育。
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探析
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探析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玉米茎腐病是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的重要生物灾害之一。
玉米茎腐病主要是由真菌引起的,其病原真菌主要有镰刀菌、镰刀菌类真菌和青霉菌等,这些真菌会侵染玉米植株,造成玉米茎的腐烂,导致植株死亡或减产。
本文将针对玉米茎腐病的发生原因、症状特征以及防治措施进行探析,以期对玉米茎腐病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一、发生原因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 气候因素:玉米茎腐病多发生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中,尤其是在夏秋季节,这种环境条件更有利于病原真菌的生长繁殖。
2. 土壤因素:土壤酸碱度过高或过低、土壤质地粘重、排水不良等情况都会增加玉米茎腐病的发生风险。
3. 病原菌侵染:病原菌主要通过种子传播、土壤侵染和风雨等途径侵染玉米植株,引发茎腐病。
4. 生长管理不当:缺乏适当的施肥、间作种植等管理措施也会增加玉米茎腐病的发生风险。
二、症状特征玉米茎腐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植株上部叶片逐渐枯黄干枯,茎部则出现褐色腐烂斑点,逐渐扩展并肥厚,最终导致植株死亡。
在玉米茎横切面上可以看到黄白色霉层,并伴有臭味。
受感染的茎秆易折断,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三、防治措施针对玉米茎腐病的发生原因和症状特征,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 合理选址:选择土壤排水良好、通风透光好、土壤酸碱度适宜的地块种植玉米,避免潮湿阴暗的环境。
2.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对玉米茎腐病具有一定抗性的玉米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
3. 合理施肥:合理施用有机肥和矿质肥,增强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提高植株的免疫力。
4. 种前处理: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有效杀死携带病原菌的种子,减少病害的传播。
5. 合理密植:适当控制玉米的密度,避免植株之间的拥挤,保持通风良好,减少病原菌的滋生。
6. 农田清洁:定期清理农田杂草和残茬,避免病原菌在土壤中滞留。
7. 化学防治:在玉米茎腐病发病初期可进行喷洒杀菌剂进行防治,选用效果好、安全性高的农药进行防治。
玉米茎基腐病发病原理与防治
玉米茎基腐病发病原理与防治来源: 农博种业时间: 2008-9-4 9:44:09 【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玉米茎基腐病又称茎腐病或青枯病,世界玉米产区普遍发生,其中美国发生普遍,危害严重。
我国该病在20世纪20年代即有发生,60年代后由于主推的自交系和杂交种对茎基腐病多数抗性不强,因此很快成为玉米上亟待解决的重要病害问题。
目前在我国广西、浙江、湖北、陕西、河北、山东、辽宁等18省(区)均有发生,一般年份发病率10%~20%,严重年份达20%~30%,个别地区高达50%~60%,减产25%,重者甚至绝收。
症状茎基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的一类病害的总称。
一般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
我国茎基腐病的症状主要是由腐霉菌和镰刀菌引起的青枯和黄枯两种类型。
茎部症状:开始在茎基节间产生纵向扩展的不规则状褐色病斑,随后缢缩,变软或变硬,后期茎内部空松。
剖茎检视,组织腐烂,维管束呈丝状游离,可见白色或粉红色菌丝,茎秆腐烂自茎基第一节开始向上扩展,可达第二、三节,甚至第四节,极易倒折。
叶片症状:主要有3种类型:青枯、黄枯和青黄枯,以前二种为主。
青枯型也称急性型,发病后叶片自下而上迅速枯死,呈灰绿色,水烫状或霜打状,该类型主要发生在感病品种上和条件适合时。
黄枯型也称慢性型,发病后叶片自下而上逐渐黄枯,该症状类型主要发生在抗病品种上或环境条件不适合时。
青枯、黄枯、茎基腐症状都是根部受害引起。
研究表明,在整个生育期中病菌可陆续侵染植株根系造成根腐,致使根腐烂变短,根表皮松脱,髓部变为空腔,须根和根毛减少,使地上部供水不足,出现青枯或黄枯症状。
茎基腐病发生后期,果穗苞叶青干,呈松散状,穗柄柔韧,果穗下垂,不易掰离,穗轴柔软,籽粒干瘦,脱粒困难。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防治
在发病初期,选用内吸性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如多菌灵 、甲基硫菌灵等;同时,可结合叶面肥喷施,提高防治效 果。
多部门协作,加强监管力度
农业部门
负责制定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防治技术方案,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 服务;加强农药市场监管,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植保机构
负责开展病害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布病害信息;指导农民开展 科学防治,提高防治效果。
施药人员应穿戴防护服、口罩、手套 等防护用品,避免药液接触皮肤和吸 入呼吸道。
安全间隔期
注意农药的安全间隔期,确保玉米采 收前农药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
废弃物处理
妥善处理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剩余药液 ,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05
生物防治方法探讨
利用天敌昆虫进行生物控制
天敌昆虫种类
瓢虫、草蛉等是玉米细菌性茎腐 病的天敌昆虫。
应用实例
在玉米播种前或生长期间,喷洒适当的微生物制剂,可显著降低玉 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发生率。
生物技术在未来防治中的潜力
基因工程技术
01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抗病玉米品种,实现对病原菌的长效抗
性。
微生物组学技术
02
利用微生物组学技术解析玉米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发掘具有
生防潜力的微生物资源。
生物信息学技术
科研机构
加强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研究工作,选育抗病品种,研发新型防治药 剂;开展技术培训和推广工作,提高农民防治意识和技能水平。
提高农民防治意识和技能水平
1 2 3
加强宣传培训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宣传玉米细 菌性茎腐病的危害和防治知识,提高农民防治意 识。
开展技术培训
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玉米细 菌性茎腐病防治技术的现场培训和指导服务,提 高农民防治技能水平。
浅析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为害及防治对策
浅析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为害及防治对策玉米茎腐病,也叫茎基腐病,是指发生在玉米茎或茎基部腐烂且导致全株迅速枯死的一类病害,它是由多种真菌和细菌单独侵染引起的。
近几年,由于玉米自交系、杂交系品种在地区之间引种频繁,使本来抗病性较差的自交系和部分杂交系的原种在地区之间广为种植,从而导致该病在各玉米产区之间相互传播,造成植株早枯,籽粒瘪瘦不饱满,严重影响玉米的原种产量,给农民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一、玉米茎腐病的为害症状及特点玉米茎基腐病又称玉米茎腐病,玉米产区均有分布,夏玉米发生较重。
玉米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茎基腐病显病高峰期,多数叶片由下而上表现为青枯症状,少数为黄枯症状,也有在乳熟期全株急骤青枯,为急性症状。
植株茎基部先发黄变褐,后变软,内部空松或病株倒折,病株果穗下垂,苞叶呈青枯状,根系发育不良,根少而短,变黑腐烂,茎基髓部因病原不同可见红色粉状霉(镰刀菌)、白色绒毛状霉(腐霉菌)或有黄褐色臭液(软腐细菌)。
?发病初期茎下部叶鞘出现不规则形浅褐色水渍状病斑,逐渐扩大侵入内部组织,使茎组织腐烂,呈深褐色至红褐色,并有臭味,植株倒折。
有时植株上部也受害,心叶失绿,萎蔫状,叶鞘与茎秆腐烂易拔出,并有黄褐色臭液。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典型症状是在玉米近地面2~3节处茎基部叶鞘和茎秆上发生水渍状软化,变褐腐烂,有酸臭味,腐烂处凹陷,茎秆倒折。
在叶鞘上的病斑形状不规则,边缘红褐色,在病组织与健组织的交界处呈水渍状,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斑可上、下发展,引起植株腐烂而倒折。
该病一般从灌浆至乳熟期开始发病,由下部叶片向上逐渐扩展,呈现青枯症状,最后全株显症,很容易和健株区别。
病株茎基部变软,内部空松,遇风易倒折。
植株根系明显发育不良,根少而短,变黑腐烂。
该病在玉米连茬发病重,高温高湿利于发病,雨后天气转晴,常出现发病高峰。
矮秆、早熟品种和双穗玉米发病重。
二、玉米茎腐病的发病规律玉米茎基腐病主要由腐霉菌和镰刀菌侵染引起。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高危害病害,病菌可在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新病害—细菌干茎腐病的研究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近年来生产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在玉米生产中,
病虫害是高产稳产的重要限制因子,而一些新的或已往仅在极少区域发生的病虫害,对我国玉米生产带来了新的威胁。
2006年7月,在新疆和甘肃玉米制种区的制种亲本PS056上发生了一种不同于已往报道的茎腐病,植株发病率80%-100%,对杂交种种子的生产造成了明显的
影响。
病害症状主要为植株矮小,发病部位组织表现为褐色干腐。
实验表明,从PS056茎秆上病组织中获得的细菌分离物具有致病性,该病与
已往报道的以软腐为特征的玉米细菌茎腐病不同。
因此,确诊该种细菌茎腐病是玉米上的一种新记录病害,命名为玉米细菌干茎腐病(Bacterial Dry Stalk Rot)。
本文对该病害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从2006到2009年,干茎腐病在新疆、甘肃玉米制种地父本PS056茎秆上连续发生。
病害的典型症状为植株矮小,茎部叶鞘表面出现不规则的黑褐色病斑,茎节发病处表皮消失,茎髓组织变褐并形成不规则的缺刻,褐变组织表现为干腐。
病株茎秆扭曲、发脆,遇风极易倒折。
根据对发病组织的显微镜检查、病原菌分离和形态鉴别、致病性测定、生理生化测定、16S rRNA序列分析及全细胞
脂肪酸鉴定等结果,将引起新疆和甘肃干茎腐病的病原菌鉴定为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
目前,国内外尚无报道由P. agglomerans引起的玉米细菌干茎腐病的病害。
2.测定了P. agglomerans 16S rDNA和16S-23S rDNA (ITS)序列,设计并筛选到一对特异性引物Pa1/Pa2(正向引物Pal:5’GCTACAATGGCGCATACAA3’,反向引物Pa2:5’CGTCCTGCTCGTTACTTTT3’),能够在P. agglomerans中特异性扩增出375
bp的条带。
构建了P. agglomerans分子检测技术,利用引物Pa1/Pa2能够进行玉米种子带菌和土壤带菌的检测。
3.种子带菌检测结果表明,父本PS056和F1金玉9856种子均为外部不带菌,内部带菌;母本OSL190种子的内、外部均不带菌;特异性引物PCR检测表明,F1金玉9856种子中分离菌Pag1和父本PS056种子中分离菌Pag2都可以扩增出相同的P. agglomerans特异性目标条带(375bp)。
温室和田间实验表明,引起干茎腐病的病菌P. agglomerans可通过种子传播,十壤带菌也是病害的主要侵染源之一,而花粉带菌可能是病害从父本向杂交种种子传播的主要方式。
4.利用转座子技术,构建了致病性菌株P. agglomerans XJ1突变体库。
通过对突变菌株的接种筛选,获得11个致病力丧失的突变体。
经对Tn5插入位点的侧翼扩增,确认突变体PA121和PA71是由于yhfK基因和flhD基因的插入突变而失去致病力,Tn5在突变体PA121和PA71中为单拷贝插入。
yhfK基因通过调控成团泛菌中hrpA基因的表达而导致病菌对玉米致病性丧失;flhD基因的突变导致了成团泛菌鞭毛发育受阻、细菌泳动性丧失并进而引起致病力丧失。
5.利用病原菌P. agglomerans XJ1菌株对OSL190(抗病亲本)×PS056(感病亲本)的F2分离群体及其相关的亲本材料进行抗性鉴定,分析了玉米对P. agglomerans的抗性遗传规律。
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父本PS056为100%发病,母本OSL190均抗病,正交和反交的后代F1均表现为抗病,F2群体的抗、感分离比均符合3:1的比例,表明母本OSL190含有显性抗病单基因,父本PS056含有隐性感病基因。
与自交系PS056有亲缘关系的其他自交系78599-1、沈137、齐319、E28和X178表现抗病,丹
341和丹340则严重感病,推断PS056的感病性可能来源于丹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