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第05课《伤仲永》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作者及作品;掌握“扳”“谒”“泯”“称”等词的意义,辨识“之”“于”的不同用法。

二、学习重点:准确地朗读并初步理解课文。

三、学习难点:疏通文意,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以事说理的写法。

四、预学模块【自主学习】在历史上有不少名人著书立说,论述有关“神童”的问题,但对这个问题论述得比较全面的是王安石。

他根据实例,从反面论证:神童的智力虽然先天的基础很好,但如果得不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神童们好的先天因素不仅无法发展,反而会消失。

为此,他特地写了一篇题为《伤仲永》的文章,对神童的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进行了分析、议论。

《伤仲永》是我国古代探讨神童问题的一篇重要文献。

1、文学常识:王安石,_______著名的_______家、_______家和_______家,字_______,晚号_______,“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收集在《____________》和《临川集拾遗》中。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借一件事来阐明作者的观点。

2、给加点的字注音:邑.人()扳.()环谒.()泯.然()不能称.前时之闻()3、词语解释。

(1)解释通假字: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②贤于材.人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③未尝.识书具 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古今异义: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文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一词多义:①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宾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导学模块【合作探究】1、方仲永的才能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2、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山东省广饶县花官镇中心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

山东省广饶县花官镇中心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

教师寄语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2、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准确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翻译全文。

学习难点1、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学习方法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多次阅读课文,理清思路,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学生自主活动材料一、前置性自学1、走近王安石(1)本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王安石,字_____,号_____,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

本文叙事采用了的写作手法。

(3)唐宋八大家是指唐韩愈、_______,宋欧阳修、王安石、_____、______、_______、曾巩。

2.给加点的字注音:世隶.耕()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卒.之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而已邪.()3.在【】给加点字解释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配套K12七年级语文下册 5《伤仲永》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配套K12七年级语文下册 5《伤仲永》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5 伤仲永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预习自测】1、给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注音。

日扳_____ 仲永环谒_____于邑人不能称____前时之闻泯_____然众人矣2、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世隶耕 _______ 未尝识书具 ______ 借旁近与之 _____稍稍宾客其父______ 余闻之也久______ 从先人还家 _______卒之为众人_______ 今夫不受之天______ 父异焉 ________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 _______ 称前世之闻 ________【合作探究】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解难答疑】4、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注意特殊语言现象。

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余闻之也久:下能称前时之闻: '于:环谒于邑人:于舅家见之: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②宾客其父:。

③利其然:④伤仲永:【拓展反馈】5、翻译下列语句。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反思】【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背诵课文。

2、掌握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几个阶段并分析原因。

3、掌握文章由事及理的写作方法。

【预习自测】1、根据课文的时间推移概括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几个阶段。

2、课文最后一段可分几层?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文章的材料安排有什么特点?【合作探究】4、朗读背诵课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伤仲永》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伤仲永》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伤仲永【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重点聚焦】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受之于天’’而“卒之为众人矣”,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难点突破】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关系,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人才观?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走进作者】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拓展链接】后天学习勤奋努力的名言名句①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③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爱迪生④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自主学习案】1.字音隶(lì) 扳(pā) 谒(yè) 邑(y ì)矣(yǐ)泯(mǐ) 称(chèn) 卒(zú) 焉(yān) 耶(yé)2.通假字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②.贤于材人远矣:“(材”通“才”,才能)③.未尝识书具(“尝”同“曾”,曾经)3.一词多义其:①其诗以养父母(他的,指方仲永的)②其文理皆可观者(代方仲永写的诗)③父利其然(这样)④其受之天(他)⑤如此其贤也(他的)之:①忽啼求之(代“书具”)②借旁近与之(代“仲永”)③传一乡秀才观之(代“仲永写的诗”)④余闻之也久(“方仲永很有才这件事”)⑤不能称前时之闻(结构助词“的”)⑥受之天(调节音节,无意义)于:①谒于邑人(引出对象)②于舅家见之(在)③贤于材人远矣(表示比较)④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介词,从)然:①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②.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为: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作为)②卒之为众人(动词,成为)自:①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闻:①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②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宾客:①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②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贤:①.贤于材人远矣:(胜过,名词作动词) ②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有才能)4.古今异义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自是”组合意为“从此”。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导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导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1.讨论时,小组长要组织讨论,学科长要主持讨论,这时学科长可以说“现在我们进行小组讨论”,学科长可以给各个组员进行分工,有负责提出问题的,有负责回答的,有负责提出质疑的,有负责展讲的。
2.在讨论中,同学们要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答案及思路,并要用双色笔进行补充。
讨论中可以解决的问题组内同一问题答案,解决不了的问题生成小组问题,写在黑板上,呈现给全班同学。
个辅:重点关注:
3班:赵龙辉 卢成婕 X强 韩静婕 宋永乐 X鑫瑞
4班:左欣欣 赵子良 李航 生双双 王雨轩 杨乐晨2.在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通过再次读课文,同学们有可能用会产生新的问题,有一些新的思考,这时,同学们要注意把这些新的问题用笔写下来,补充到导读单上。
讨论指导
6
同学们又读了两遍文章,肯定对文章又有了一定的理解,那现在就给同学们八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对导读单上的问题进行讨论。
1.学生结合问题认真自学,教师巡视。
2.自学时可以随时交流,进行开放性学习。
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再读文言文,自己总结、思考问题答案。
自学指导
8
同学们课前已经做过问题导读单了,通过导读单进行了初步的预习,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深入学习一下这篇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两遍,在朗读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翻看我们手边的工具书,借助工具书的帮助,把同学们读不准的生字、词读准,并把它们标出来。另外,同学们在读课文的同时还要把课文中你认为比较优美的或者是富有哲理的用横线句子画出来。
参与小组讨论:
3班:二组、五组、七组、九组
4班:三组、四组、六组、八组
展讲指导
4
小组的智慧在展讲人身上得以呈现,舞台已经搭好,等待你的演绎,相信你们的答案会很精彩也很有说服力,那么就把你们组内的精彩展示给全班吧。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伤仲永》教师寄语: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爱迪生学习目标: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国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勤奋好学。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

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二、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章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隶(lì)扳(pān)谒(yè)泯(mǐn)称(chèn)卒(zú)2、复读课文,读清句字: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三、熟读课文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探究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5、“伤”的具体内涵有哪些?四、合作探究、探究主题6、仲永的故事是真的吗?7、本文为什么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8、作者为何只追究仲永父亲的责任而不写仲永自身的失职?五、迁移拓展9、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10、同学们感受了方仲永的故事。

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呢?(三选一)⑴仲永啊,我想对你说⑵方父啊,我想对你说⑶(假如你是方仲永,你有什么话对大家说呢?)各位啊,我想对你们说六、当堂达标(一)、基础知识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七年级语文下册 5《伤仲永》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5《伤仲永》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收(聚、团结。)自是(从此。 )立就(立刻完成。 )文理(文采和道理。)
邑人(同县的人。)稍稍(渐渐。)宾客其父(请他父亲去做客。)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乞(求取。)利其然(以此为有利可图。)
扳(通“攀”,牵、引。)环谒(四处拜访。)称(相当。)
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 )众人(常人。)
(3)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小组里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三)教师小结主题: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更何况是普通人呢?天赋平平的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同学们能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何表现?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 伤仲永第一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 伤仲永第一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五伤仲永(二课时)第一课时【知识链接】1.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2.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读准下列字音音隶.( ) 扳.( ) 谒.( ) 邑.()矣.( )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2.掌握词类活用:邑人奇.之奇:稍稍宾客..其父宾客:父利.其然也利:3.识记重点词语①世隶.耕隶:②未尝.识书具尝:③并自为其名.为:④指物作诗立就.就:⑤稍稍..宾客其父稍稍:⑥或.以钱币求之或:⑦环谒..于邑人环谒:⑧不能称.前时之闻称:⑨泯然..众人矣泯然:⑩受.之于天受:⑾贤.于材人远矣贤:⑿得.为众人而已耶得:4.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① 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③余闻之也久:④不能称前时之闻:⑤卒之为众人:于:①环谒于邑人:②于舅家见之:③贤于材人远矣:④受于人者不至:其:①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稍稍宾客其父:⑤父利其然也:三、整体感知,问题探究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4.“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6.“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7.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经典】七年级语文下册5伤仲永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经典】七年级语文下册5伤仲永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5. 伤仲永王安石导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词语,了解一词多义的现象。

2.了解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理论联系实际,用文中观点指导学生自觉学习。

导学重难点重点: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难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导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导学1.走近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应连在一起)他因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2.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泯.然众人矣 A.mín B.mǐn C.mǐng D.mén (B)(2)日扳.仲永 A.pān B.bāng C.fān D.bān (A)(3)环谒.于众人 A.jié B.hè C.yè D.yì(C)(4)卒.之为众人 A.cuì B.zú C.zhú D.cù(B)(5)称.前时之闻 A.chēng B.chèng C.chèn D.chēn (C)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未尝.识书具(曾经)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③父利.其然也。

(认为有利)④泯然..众人矣。

(消失)⑤贤.于材人..远矣。

(胜过、超过)(有才能的人)⑥卒.之为众人(最终、最后)4.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从先人还家(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3)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的,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了普通平凡的人。

二、课堂学习研讨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第二个阶段:十二三岁才能衰退。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5《伤仲永》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5《伤仲永》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

5 伤仲永“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大科学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1.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感情、语气。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阅读、翻译这篇文言文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什么是人才?怎样才能成为人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

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才的格言,例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在于积累”等等。

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它从另一个角度告诫我们:人才决不是天生的。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隶(lì) 扳(pān) 谒(yè) 泯(mǐn) 称(chèn) 卒(zú)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某某某某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X。

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某某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

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读准节奏: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7)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2.解释下面划线的实词。

江西省萍乡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伤仲永》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江西省萍乡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伤仲永》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伤仲永》个性化备课:一、预习导学【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懊悔、宛转、郝、祈祷、哽”等词语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者都德。

3、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与结构,掌握过渡段的知识。

4、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小说文体简介】1.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2.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3.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 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5.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课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二、交流展示(预习作业):1.查字典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掌握词语的读音、解释)踱()督学()郝叟()()摊()懊悔()() chéng fá()()钥匙()()磨损()qídăo ( )() 哽()宛转()()2. 本文的作者是__ _国作家__ _,写的背景是1871年爆发的_“最后一课”指的是三、合作探究3.阅读小说,小说的全文分为三部分。

完成填空。

第一部分,从“ ”到“ ”。

这一部分描述了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 和弗郎士的 ,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第二部分,从“ ”到“ ”。

江西省龙南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江西省龙南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05课《伤仲永》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精读课文,品味精当的语言。

二、学习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懂得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学习难点:体会文章选材详略得当的好处。

四、复习导入【自主学习】1、按原文填空。

(1)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一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作答)2、翻译下列句子。

(1)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3、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1)父异焉 ____________________(2)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______________(3)父利其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4)日扳仲永 ____________________(5)邑人奇之 ____________________五、导学模块【合作探究】1、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炼。

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如:(1)“________”: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____________,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 ____”“ ____”: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五中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五中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主动,我的人生我努力!)讲学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重点)2、分析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3、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预习·学案导学(看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一、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了解别人就是充实自己)本文选自《》。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号。

江西临川人,时期,家、家、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

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之一。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和宋代的、、苏辙(三人称为三苏)、、、。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二、自读课文,圈点勾画。

1、在文中()内给加点字注音,在【】给加点字解释;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2、理解课题:课题中“伤”的含义是;表达作者思想感情?3、弄清节奏与停顿:(试着划分节奏)①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江西省信丰县教育局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

江西省信丰县教育局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

伤仲永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1.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2.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 小组检查背诵情况。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二、深入探究下列问题1.“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2.赏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略写,表现简洁、凝练的语言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3.“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4. 请你给仲永的父亲写一封信,阐述一下你是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预习或二次备课区域】【总结反思】【迁移拓展与自学测评】迁移阅读诗词改字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

复圈去改为‚入‛。

旋改为‚满‛。

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黄鲁直诗:‚归燕略无三月事,高蝉正用一枝鸣。

‛‚用‛字初曰‚抱‛。

又改曰‚占‛,曰‚在‛,曰‚带‛,曰‚要‛,至‚用‛字始定。

予闻钱伸仲大夫如此。

1.解释下面加粗的字。

①旋改为“满”()②凡如是()③始定为“绿”()④凡如是十许字()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2)吴中士人家藏其草。

3.王荆公即,我国宋朝人,著名的、、。

1.为什么“绿”字比其它字好?请作简单分析。

【预习或二次备课区域】。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 《伤仲永》课中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 《伤仲永》课中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

5 《伤仲永》课中导学案【学习目标】1.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

3.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疏通文字(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二)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三)理解文章大意,掌握文言词汇,准确翻译全文。

(先由学生逐句解释词汇、翻译句子,然后由教师订正)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细读课文1-2段,概括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部分: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2.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第一层:第二层:三、整体感知,领会课文主旨1. 思考: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请认真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

⑴从“_______________”到“ _________________”详写仲永才智极盛。

⑵从“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略写仲永才智枯竭。

⑶从“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几个词的特殊用法。

(1)“即书.诗四句”书:(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

(5)“父利.其然也”利:。

3. 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对作者的评论你有什么看法?4.“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6.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作业2.搜集有关通过勤奋刻苦成才的古今名人的例子,讲给大家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