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第2课时) 新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5《伤仲永》
㈠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A.世隶耕( 属于 ) B.未尝识书具( 曾经 )
C.即书诗四句( 写 )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赡养 )( 团结 ) ( 内容 ) E.或以钱币乞之( 有的人)( 求取 ) F.从先人还家( 跟从 ) G.贤于材人远矣( 比……优秀 )
㈡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A.忽啼求之( 书具 ) B.借旁近与之( 方仲永 ) C.邑人奇之( 这件事 ) D.或以钱币乞之( 方仲永写的诗 )
一、欣赏视频朗读。 二、自由朗读课文。
1.把屋朗读节奏。 2.注意朗读语气。
EXIT
EXIT
读准字音
仲 zhòng
啼 tí
隶 lì 焉 yān
扳 pān
谒 yè
泯 mǐn
矣 yǐ
尝 cháng 邑 yì 称 chèn 耶 yé
划分下列句子朗读节奏
1.金 溪 民 方 仲 永 2.借 旁 近 与 之 3.自 是 指 物 作 诗 立 就 4.日 扳 仲 永 环 谒 于 邑 人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 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 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 什么感受和启发?
什么是天才?怎样成为天才? 请搜集关于天才的名言。
1.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鲁迅
揣摩下列句子的朗读语气。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惊叹语气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5.伤仲永
• 导学:1、阅读课文,勾画文中的重点文言 词语。
•
2、把学生分为两大组,展开小组竞
赛。由学生出题,学生解答。每一轮比赛底
分均为10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扣5分,扣完
即止。
• 导做:1、每组每次选一名代表,提出文言 词语,由另一组的成员解答,一次类推。
• 导思:识记文言词语是记少不记多。
第三课时
• 学做思一: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 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 叙述的?
/环谒(yè)/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 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 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mǐn)然众人矣。”
• 学做思三:如何正确朗读课文?
• 导学:1、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 生听读,掌握字音。
•
2、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扣完即止。
• 导做:1、每组每次选一名代表,口头翻译课文。 第一段由第一小组选代表翻译,本组成员补充,第 二小组成员质疑、评价。第2段由第二小组选代表 翻译,本组成员补充,第一小组成员质疑、评价。 第三段再由第一小组第二名代表翻译,依次类推。
• 导思:记住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 学做思二:文言知识知多少?
走近作者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 即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 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 学做思二:伤仲永的“伤”是什么 意思?
• 导学:1、学生看课后注解①,
•
2、整体理解课文题目的意思。
• 导做:1、做笔记,在题目旁边写下“伤” 的意思 。
•
2、理解整个题目意思,学生自己翻
译。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ppt课件(最新编辑)
课件在线
23
“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 么作用?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 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
后“闻”。
这种见闻录的方式给人以真切真实 之感。
课件在线
24
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 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而“不使学”。 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
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课件在线
21
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 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
要。
课件在线
22
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 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成强烈对比。
二是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 正常的后天教育。
不能够吧?
课件在线
16
答问 深入理解课文
课件在线
17
题目中的“伤”字是什么意思?
“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
课件在线
18
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 方仲永“世隶耕” ?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 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 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
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课件在线
19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属于 曾经 认为异 给 写 题 全
课件在线
31
解释加红色的词2
对……感 到惊异
给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
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课件3 (新版)新人教版 (2).ppt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课件3 (新版)新人教版 (2).ppt 1、伤仲永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用“伤”字点出的写作意图。
“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可惜之情。
题解:一、注音隶〔〕扳〔〕谒〔〕称〔〕泯〔〕耶〔〕lìpānyèchènmǐnyē二、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留意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2、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3.余闻之也/久。
三、翻译以下句子,留意其中加线的词的意思。
1.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奇:对……感到诧异。
来宾:以来宾之礼相待,把……当作来宾。
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做有利可图。
三、翻译以下句子,留意其中加线的词的意思。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于①:比。
于②:被。
思索:方仲永才能进展改变经受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3、表达的?思索: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凡之辈的缘由是什么?是怎样看的?商量:你同意的这种看法吗?幼年作诗表现出非凡的才华与天赋。
十二三岁时才能大不如从前。
写成年之后的仲永才能泯灭。
第一部分:〔1-2〕〔以叙事为主〕简叙仲永才能进展改变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这三个阶段的表达,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写仲永少时天资聪慧,是以“闻”的形式。
3.写仲永最终沦为平凡,又是以“闻”的形式。
见闻结合,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
2.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是以“见”的4、形式。
这三个阶段的表达,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课文详写第一阶段。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教与学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与学重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教与学方法寓教于乐。
能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果的。
本文的教学,我采用讲述导入法、问题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
教学手段:板书挂图、录音机、录音带、小黑板课时:2第一课时教与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游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他用勤奋的一生为人类发明乐上千种东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因为如此而被人们誉为“发明大王”,被认为世上少有的天才,知道今天还有人在研究他的大脑。
但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点,自持聪明,自以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向我们介绍的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交流作者情况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隶(lì)扳(pān)谒(yè)邑(yì)矣(yǐ)泯(mǐ)称(chèn)卒(zú)焉(yān)耶(yé)学法指导:小组长交换检查,教师抽查3.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 伤仲永》(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第5课伤仲永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学课件.ppt
按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
终于
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达到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
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
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
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
已耶?
尚且
那
能
止
本来
译文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 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 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 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 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 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 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 不能够吧?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 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 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相称
完全。指原先的特点 完全消失了
译文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 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 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 (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 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 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回答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成为 普通人了。”
那么仲永为什么会“泯然众人矣”? 我们一起来分析吧。
(1) 仲永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中?
明确: “世隶耕”,点明了其家庭背景,
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 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 洵、苏轼、苏辙、王安石、 曾巩。
2、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作者对人 才毁灭所做的挽歌,表明了作者对家庭和社 会的不良风气对人才摧残的谴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 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明确:
外部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
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自身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
天正常的教育。(作者的看法)
3.“受之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怎样 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明确:
课堂小结
幼年:指物作诗立就
仲永的故事 少年:不能称前时之闻
后 天
(叙)
伤
青年:泯然众人矣
学 习
仲
的
永
受之天 贤于材人 受于人者不至
重
作者的评论
要
(议)
卒为众人
性
不受之天 固众人 不受之人 不如众人
学习升华 拓展延伸
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明确: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 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 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 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 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 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 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七年级语文(下) 第一单元 第5课 伤仲永
伤仲永(第二课时) 王安石
学习目标
1、理解方仲永才能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2、体会“受之天”和“受之人”的关系。 3、懂得天资固然重要,然而后天学习对成 才更重要的道理。
理解文意 合作探究
1.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 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牛刀小试
以下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二项是 (
)
A、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 故事,说明了后天的学习比人的天资更重要的道理。
B、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他自己后来骄傲自满, 不认真学习的结果。
C、本文祥写方仲永才能的衰退,来证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D、本文先扬后抑。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 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突出他变为庸人 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
“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赋; “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 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 疑是正确的。
4、本文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 写作手法:先扬后抑。 作用:文章先铺写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后写
他变得与普通人无异,前后对比鲜明,显示出方仲 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 令人警醒、惋惜。先扬后抑的着眼点是“抑”,文 章采用这种写法,表明了对“不使学”、不让人才 “受于人”的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的态度,有力 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 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3.“受之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怎样 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4.本文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
1.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 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明确: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忽啼求之”。 “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