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下第5课《伤仲永》
王安石《伤仲永》详注
王安石《伤仲永》详注伤仲永:“伤”本来是形容词,“哀伤”、“悲伤”之义,这里活用作动词,是“为……悲伤”、“为……哀伤”之义。
这种用法交为动用法。
一、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1.金溪:当时抚州的金溪县(现在的江西省金溪县),是作者王安石的外祖父吴畋的家乡。
2.民:百姓,平民。
3.世:代,世代,好几辈子。
初中课本《语文》(七年级下册):“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
隶,属于。
”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评》:“世隶耕:世代务农。
隶,属于。
”“隶”是动词,隶属、属于、附属,“耕”也是动词,“耕作”,那么“世隶耕”应解释为“世代属于耕作”之类,但这根本不成话。
“属于”、“隶属”、“附属”之后应紧接名词,所以“耕”字应该是动词活用作名词,耕作之人、种地的人。
曲德来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版《唐宋八大家散文广选·新注·集评》(王安石卷):“隶,附属。
隶耕,谓属于耕种之家。
”《中学文言文索引辞典》正是将此“耕”字解释为“耕田人”、“农户”。
牛宝彤《唐宋八大家文选》:“世隶耕——世代耕种农田。
隶耕,属于耕田人的户籍。
隶,属于。
”这也是将“耕”解释为“耕田人”,只不过是认为“隶耕”是说户籍上属于耕田人。
4.此句中“金溪民方仲永”是主语,“世隶耕”是谓语,所以初中课本《语文》(七年级下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译为“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如此翻译的,大有人在,可是“方仲永”是一代人,怎么能说他“世代以种田为业”呢?其实此句是说方仲永的家人“世代以种田为业”,可认为“世隶耕”之前省略了“其家”。
二、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1.生:出生。
“生五年”即出生了五年。
2.未:副词,不是“尚未成年”的“未”(“没有”的意思),而是“未可厚非”、“未敢苟同”的“未”,意思是“不”。
3.书:动词,书写,写。
就是“书法”、“振笔直书”的“书”。
4.“忽啼求之”应该怎样断句?是“忽/啼求之”还是“忽啼/求之”?按照前一种断句法,此句应翻译为“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按照后一种断句法,此句应翻译为“忽然哭起来要这些东西”。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翻译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8.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艳丽的装饰。
19.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快磨刀朝向猪和羊。霍霍:形容磨刀急速的声音。
20.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木兰打开自己的房门,坐在床上,脱下打战时穿的战袍,穿上从前的女儿衣裳。我:指木兰自己。阁:指木兰的卧房。著:穿。旧时裳:指木兰的女儿服装。
7.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大哥哥。长:年长。
8.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愿意为此去买鞍和马,从今代替父亲去出征。
9.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在)东边的集市买骏马,(在)西边的集市买马鞍和坐垫,(在)南边的集市买嚼子和缰绳,(在)北边的集市买长马鞭。东市:名词作状语,在东市,下文“西式”“南市”“北市”等同。
2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子整理好秀发,照着镜子贴上花黄作装饰。理:整理。云鬓:像云那样的头发,形容好看的头发。帖:同“贴”。花黄:当时妇女贴在脸上的一种装饰。
22.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走出门口看同伍的伙伴,战友们都很惊讶:同行十多年,不知木兰是个女孩子。火伴:“火”同“伙”,指同伍的战友。皆:都。惊忙:大吃一惊。十年:非确指,指十多年。知:知道。
10.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七年级下语文5-《伤仲永》人教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pān
环谒于邑人
yè
不能称前时之闻 chèn
泯然众人矣
mǐn
解释加红色旳词
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 父异焉 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 自为其名 传一乡秀才
属于 曾经 以为异 给 写 题 全
自是
这
指物作诗立就
完毕
邑人
同乡人 同县旳人
奇之
以为……奇
稍稍来宾其父
渐渐;把……当做来 宾
或以钱币乞之
有人
父利其然也
11、对自己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旳人 旳根本特征之一。——契诃夫
12、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巴尔 扎克
13、天才就是99%旳汗水加1%旳灵感。—— 爱因斯坦
自写格言比赛: 天才就是——(请你续写)
1.天才就是非凡旳傻劲 2.天才就是入谜 3.天才就是长久旳忍耐 4.……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yì
pān
yè
正音,正确朗诵
chèn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 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 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mǐn
正音,正确朗诵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 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 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 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伤仲永
[北宋]王安石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
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 ,提出政治改革旳主张。继 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 一定成就。但因为保守派旳 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 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课《伤仲永》
《伤仲永》教学设计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从而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本文语言平实精当而又不乏感情色彩,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是一篇经典文言文。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基本上具备了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能够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读懂这篇比较浅显的文言短文。
因此我采取了“文、言”结合的方法,在朗读分析和问题情境中落实重要的文言词句的意思,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并作出评价。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读懂这篇文言文。
2、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及用法。
3、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人的天资并非一成不变,只有靠后天的教育和努力,才能造就人才。
五、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知识,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2.理解方仲永由五岁能诗,到“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
六、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作出评价。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世界著名的发明大王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我国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
由此可见,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勤奋好学才能有所成就,反之,如果一个人不接受后天教育、不努力学习,即使是天才、神童,随着时间的变化也会变成庸才。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方仲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熟读课文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多媒体显示),要求学生认真听录音,注意难读的字的读音。
2、(学生):听录音,自由朗读课文,分组朗读、齐读课文。
注意以下文言字词的读音:(1)世隶.耕(2)邑.人奇之(3)日扳.仲永(4)环谒.(5)称.前时之闻(6)泯.然众人(7)方仲.永(8)忽啼.求之(9)父异焉(10)矣(11)耶(12)尝(多媒体显示)过渡语:同学们,学习文言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准节奏和读懂文意。
人教版七下语文教案---第一单元第5课 伤仲永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课题:《伤仲永》【课标与教材分析】《2011版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伤仲永》是一篇随笔(散文的一种),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用“闻”、“见”、“问”三个片断,依次写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在这部分中,作者详写第一个片断,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极简略地写后两个片断,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众人矣”。
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阐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作者采用了寓理于事、欲抑先扬、对比鲜明的写作方法,语言精炼、说理深刻、启人心扉。
【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知道的: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具备了自学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同学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积极的思维、丰富的活动感知文情、理解文理,从而完成对本课的学习。
2.学生想知道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会《伤仲永》中王安石的人才观及本文的思想内容。
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学生能通过查阅字典、为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注音,并初步把握字形,根据课下注释能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4.对学困生的关注:学生能自主解决字音,但句子的停顿还需明确;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及文章的思想内容还需教师点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学课件
那么仲永为什么会“泯然众人矣”?
我们一起来分析吧。
(1) 仲永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中?
明确: “世隶耕”,点明了其家庭背景,
也暗示造成他悲剧的深层原因。
(2) 知道仲永才华出众时,父亲是怎样做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 父亲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贪图 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
才艺展示
注意听准字音、掌 握节奏,把握语气。
金溪民/方仲永,听世/读隶耕课。文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 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
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 /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仲永
王安石
学习目标: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 读准文言语句中的停顿。
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 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3.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一、作家作品简介
1、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抚州临川 人,北宋政治家、 文学家、思想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王临川集》、 《王文公集》等。
唐宋八大家:
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 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 洵、苏轼、苏辙、王安石、 曾巩。
2、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是作者对人 才毁灭所做的挽歌,表明了作者对家庭和社 会的不良风气对人才摧残的谴责。
3、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集》,是作者青年时代 写的一篇随笔。文中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 变化的故事,告诫人们:一个人不论先天条件多 么优越,如果自恃聪明,不肯接受后天教育和坚 持自学,不仅难以长进,就连后来的聪明也保不 住。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伤仲永原文及解析
《伤仲永》翻译及知识点原文及译文《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原文如下: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县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哭着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惊异,就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就能立刻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到老家金溪,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他说:“方仲永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
”知识点作者背景:王安石,北宋文学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题思想:强调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
字音:环谒[ye]、泯[min]然、称[chen]、夫[fu]。
通假字:扳通“攀”,牵、引;材通“才”,才能;尝同“曾”,曾经。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伤仲永》精练精析(含答案)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训练·达标检测一、双基积累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世隶.耕 (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稍稍..宾客其父 ( )(4)忽啼求.之( )2.下列句子的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尝/识书具B.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3.下列各项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C.余闻之.也久D.不能称前时之.闻4.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的作者是王安石,文中提到的“先人”指王安石的父亲。
B.本文叙事先扬后抑,文题中的“伤”字,体现了作者伤感的感情基调。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刻画了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D.方仲永由一名天才儿童最后成为一个普通人,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不使学”。
5.综合性学习。
学完《伤仲永》一文后,七年级(8)班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假如你是该班的一名学生,请你参与这次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语文活动课上,老师让你组织一场即兴演讲,题目是“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你为自己设计一个简短的开场白吧!我的开场白:(2)天资聪颖的方仲永由于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最后“泯然众人矣”。
针对这种情况,你最想对方仲永的父亲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我最想对他说:(3)我国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三个这样的成语鼓励同学们勤奋学习: 、、。
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回答6~10题。
6.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只划一处)余闻之也久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父异.焉 ( )(2)指物作诗立就.(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文:9.理解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最终“泯然众人”的事例,说明。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伤仲永》(王安石)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 的名声相称。
语文课件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 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曰:“泯然众人矣。”消失 常人
(人们)回答说:“(他的)才能完全消失, 成为普通人了。”
语文课件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见闻结合,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
语文课件
整体感知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 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1、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2、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 的教育。
语文课件
第二部分:( 第3自然段)
本段以议论为主,讲了两层意思
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 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 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 人矣”。
语文课件
这三个阶段的叙述,有 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1、写仲永少时天资聪明,是以“闻”的形 式。
2、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 是以“见”的形式。 3、写仲永最终沦为平庸,又是以“闻”的形式。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 到的。
其受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
他的天资远胜过有才能的人。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 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语文课件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 人,且为众人;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
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
伤仲永PPT58 人教版
激励学生学习的名言格言 220、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221、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冯两努——香港著名推销商) 222、绊脚石乃是进身之阶。 223、销售世界上第一号的产品——不是汽车,而是自己。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别人之前,你必须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销给自己。 224、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225、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 226、人之所以有一张嘴,而有两只耳朵,原因是听的要比说的多一倍。 227、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228、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29、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 230、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231、出门走好路,出口说好话,出手做好事。 232、旁观者的姓名永远爬不到比赛的计分板上。 233、怠惰是贫穷的制造厂。 234、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235、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须种植更多的玫瑰树。 236、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237、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238、回避现实的人,未来将更不理想。 239、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40、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们都睡着的时候,一步步艰辛地向上爬 241、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 242、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 243、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244、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 245、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 246、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 247、两粒种子,一片森林。 248、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249、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250、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王之涣。
本文通过对仲永的悲惨遭遇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教案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才的尊重和珍惜,认识到社会不公对人才的摧残。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批判精神,激发对社会公正的思考。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如“伤仲永”的意义。
2.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中,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背景资料,介绍作者王之涣及其作品《伤仲永》。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思考“伤仲永”的含义。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教师辅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强调关键词语的读音。
3. 理解课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分析人物形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对仲永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如仲永的才华、遭遇和社会对待他的态度等。
5.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体会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中的情感态度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如何珍惜人才和对待社会不公。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教与学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与学重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教与学方法寓教于乐。
能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果的。
本文的教学,我采用讲述导入法、问题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
教学手段:板书挂图、录音机、录音带、小黑板课时:2第一课时教与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游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他用勤奋的一生为人类发明乐上千种东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因为如此而被人们誉为“发明大王”,被认为世上少有的天才,知道今天还有人在研究他的大脑。
但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点,自持聪明,自以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向我们介绍的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交流作者情况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隶(lì)扳(pān)谒(yè)邑(yì)矣(yǐ)泯(mǐ)称(chèn)卒(zú)焉(yān)耶(yé)学法指导:小组长交换检查,教师抽查3.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文,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进一步了解古代官场生活及其道德底线;2. 能够理解、记忆本文,熟练掌握相关生词语和简单词语的使用;3. 能够运用中学语言文字知识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并适当运用简单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4. 能够面对新的生活场景,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进行沟通。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记忆文中的情节与语言,掌握相关生词以及掌握简单词语的使用;2. 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3. 运用简单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4. 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进行沟通。
三、教学难点1. 掌握文本词汇,如名词、动词等;2. 学习本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了解如何运用修辞提高文笔;3. 学习如何写出正确表达的文字。
四、教学方法1. 教师授课;2. 学生讲解;3. 分组讨论;4. 作业互评。
五、教学过程1. 引入1.本文的故事背景是在明代,阐述了古代的一种执政方式,与现代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借鉴。
2. “伤仲永”中的“伤”意为丑化、谩骂,而“仲永”是某个鬼才官员的名字。
故事说的是,这位鬼才官员被陷害后,镇子上人们追着他辱骂,结果导致他的父亲终日悲伤,自杀身亡的故事,这其中涉及到了古代官场的黑暗面。
3. 教师通过自己的朗诵或者视频资料的播放,让学生们感受到这篇课文的气氛。
2. 课堂阅读1. 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读懂这篇课文的核心信息及其相关的生词、词语。
2. 跟学生们一起分析一些语言的深意也许能够起到加深对古文语言逻辑思路的认识及升华语文阅读的能力。
3. 课堂表述与思考1. 让学生们为自己的阅读和理解发表看法。
2. 引导学生们思考,如果自己是小说中的仲永,面对当时的社会,如何应对别人的辱骂、诋毁。
4. 写作1. 以本文中的一些情节为蓝本,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一篇短篇小说。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学习文言文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深入解读课文。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教育的重视和对人才的关爱。
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热爱学习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学习文言文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理解作者对教育的重视和对人才的关爱。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及《伤仲永》的背景。
2.学生分享对王安石的了解。
二、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三、课堂讲解1.教师对课文进行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深入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所表达的教育观念。
三、课堂练习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点评并解答学生疑问。
四、拓展延伸1.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六、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布置课后拓展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设计对话: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呢?学生:文章讲述了方仲永从小就显示出过人的才智,但因为父亲不让他学习,最终才华逐渐消失的故事。
教师:很好,那么这个故事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主题呢?学生:可能是在告诉我们,天赋虽然重要,但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同样重要。
人教版七下语文课件---第5课伤仲永
伤仲永
王安石
预习提纲
• • • • 1、熟读课文。 2、王安石简介。 3、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4、重点词语:父异焉 邑人奇之 稍稍 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也 • 5、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 6、方仲永的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 原因是什么? • 7、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作家作品简介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 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 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 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 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 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 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 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 才。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 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 溪,逢老媪[ǎo]方磨铁杵,问之,曰: “欲磨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伤”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伤仲永”?
题解
•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 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叹
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
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 惋惜之情。
交流展示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仲永生五年……其纹理皆有可观者”,是写幼年天资过人,具 有做诗才能 “先人还家……十二三矣……不能称前时之闻”,写方仲永 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写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内容图解
方仲永 幼年天资聪慧——指物作诗立就 叙事 少年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利其然 不使学 青年沦为庸人——泯然众人矣 议论: 父
伤 仲 永
12
探讨问题
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11
内容图解
方仲永 幼年天资聪慧——指物作诗立就 叙事 父 后 天 教 育 对 成 才 的 重 要 性
叙事
1~2
议论:
3
12
探讨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观者。” 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时之闻。” 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9
内容图解
方仲永 叙事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 作上了。 ——鲁迅 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爱因斯坦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对自己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的根本特 征之一。 ——契诃夫
13
拓展延伸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说话 由方仲永的故事,我深知“业精于勤荒于嬉” 的道理,把“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当 作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即使小有成就,也不 沾沾自喜,而要更加努力地学习,争取学习“更 上一层楼”。
伤 仲 永
少年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沦为庸人——泯然众人矣
利其然 不使学
议论:受于人者不至
12
语言品析
• 文中“忽啼求之”的“啼”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因为它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方仲永索求 书具时的儿童情态。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环”能否 去?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两个词从时间和范围两方面突出 了方仲永惟利是图的情景。这就是方仲永变成 普通人的根本原因。
15
课堂检测
6、“得为众人而已耶?”从句式上看属于 句, 意思是: 。 7、选文第三段就事说理,从 引向 。直接表达作者的 观点,揭示了 的重要性。 因而这段文字的表达方式是: 。
6、反问 那就恐怕连做一个普通人都不可能了 7、个别 一般 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才 议论
16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 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 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 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 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 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 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 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 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做客, 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 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 拜访同县的人, 不让(他)学习。
伤 仲 永
12
课堂小结
•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 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主旨) • 本文叙议结合。1—2段是叙述,暗含主旨, 第3段是议论,画龙点睛,突出中心。 • 本文先扬后抑,对比有力。先写仲永幼年 天资过人,后写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明对“不使学”的做 法的批判,突出中心。
课堂检测
谢谢观赏
17
4
自读课文
要求:根据课本注释读懂文意
一、解释下列词语
隶 尝 书具 异 旁近 就 其 观 奇 宾客 利 通 悟 受 贤 卒 彼其
其 以 意 一 是 谒 于 使
之 令 称 闻 自 复 焉 泯 然
夫 固 已 耶
5
全 曾经
自读课文
他的
对……感到诧异
一、解释下列词语
对……感到惊奇
把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 团结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 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 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 这 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完成
1~2
伤 仲 永
幼年天资聪慧——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 少年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沦为庸人——泯然众人矣
议论:
3
12
探讨问题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 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他的父亲贪图 小利,目光短浅,不让他学习。(即“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 育。(即:其受于人者不至)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 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 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 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 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被 那些 达到
本来
停止
5
自读课文
要求:根据课本注释读懂文意
二、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3
课堂检测
1、《伤仲永》的作者是 宋的 ,他是杰出的 文学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伤” 的意思是 。 2、联系上下文,说明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其”字所指 代的内容。 自己的 (1)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这 (3)父利其然也。( ) (4)稍稍宾客其父。( ) 他,指方仲永
2
听读课文
读出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也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3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听读课文 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 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 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 /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仲永 /环谒(yè)/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 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 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mǐn)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 /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 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fú) 3 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yé)?
12
写法探究
• 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 把仲永天资聪慧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 成强烈对比,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 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 的后天教育。
12
课文图解
方仲永 叙事 幼年天资聪慧——指物作诗立就 |(对比) |(扬—抑) 少年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利其然 不使学 青年沦为庸人——泯然众人矣 议论:受于人者不至 父 后 天 教 育 对 成 才 的 重 要 性
他的,指方仲永的
14
课堂检测
5、以下对上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二项是 ( ) A、上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 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比后天的学习更重要的道理。 B、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他自己后来骄傲自满, 不认真学习的结果。 C、上文用方仲永作反面例子来证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D、上文先扬后抑。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 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突出 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
12
课文图解
方仲永 叙事 幼年天资聪慧——指物作诗立就 |(对比) |(扬—抑) 少年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利其然 不使学 青年沦为庸人——泯然众人矣 议论:受于人者不至 父 后 天 教 育 对 成 才 的 重 要 性
伤 仲 永
12
拓展延伸
什么是天才?怎样成为天才? 请搜集关于天才的名言。
伤仲永
王安石
1
学习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学会阅读文言文。 了解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懂得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 定性作用的道理。
2
听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读一读 仲 为 邑 扳 谒 称 泯 耶
请播放音频
夫
仲zhòng为wéi邑yì扳pān 谒yè称chèn 泯mǐn耶yé夫fú
3、彼其受之天也,如此之贤也。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 不至也。
7
整体感知
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作者对这个故事 发表了什么看法? 本文讲述了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却因为他 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最后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作者认为后天的教育对成就人才很重要。
8
内容图解
伤 仲 永
把……当作 宾客 有的人
观赏 拜访
让
他
认为……有 利可图 5
听说 让
自读课文
名声
一、解释下列词语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 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 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在 语气词 从
又,再
5
自读课文
一、解释下列词语 他的
无义 比 最终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 在舅舅家里见到过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 (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 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 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消 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 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 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 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平 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 的人,又接受后天的教育,相成为一-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 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的诗文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了他 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现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 拾遗》等。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题目中的伤 是哀伤,叹息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