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伤仲永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语文书文言文

七年级下语文书文言文

七年级下语文书文言文七年级语文文言文凝聚着我国灿烂的历史文明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

小编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下语文书文言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伤仲永》1.出处:选自《临川先生文集》2.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也被称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内容理解: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4.字词句:A.字音:环谒[yè] 泯[mǐn]然称[chèn] 夫[fú]B. 词义:⑴.通假字: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②.贤于材人远矣: “材”通“才”,才能。

③.未尝识书具: “尝”同“曾”,曾经。

⑵.古今异义:①.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例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

②.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例句: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

③.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例句: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⑶.一词多义:①.自:a.自己,例句:并自为其名;b.从,例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闻:a.听说,例句:余闻之也久;b.名声,例句: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其:a.这,例句:其诗以养父母;b.他的,例句:稍稍宾客其父。

④.并:a.连词,并且,例句:并自为其名;b.副词,全,都,例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名:a.名词,名字,例句:并自为其名;b.动词,说出,例句:不能名其一处也。

⑥.宾客:a.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例句:稍稍宾客其父;b.名词,客人,例句: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⑦.就:a.动词,完成,例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b.动词,从事,做,例句:蒙乃始就学。

⑧.然:a.代词,这样,例句:父利其然也;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例句:泯然众人矣。

⑨.于:a.介词,此,例句:贤于材人远也;b.介词,在,例句:与厅事之东北角。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课文原文及赏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课文原文及赏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课文原文及赏析《伤仲永》课文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赏析《伤仲永》是一篇关于方仲永的成长与堕落的故事,王安石通过这篇文章深入地探讨了天赋与后天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故事的开头展现了方仲永的天赋异禀,他五岁时便能自主创作诗歌,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然而,他的父亲却未能给予他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反而利用他的才华谋取利益,让他四处表演,忽视了对他才华的培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方仲永的才华逐渐消退,从一个天才儿童沦为普通人。

这个转变令人痛心,也引发了王安石对天赋与后天教育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即使一个人拥有再高的天赋,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教育和培养,最终也会沦为平庸。

同时,王安石也通过方仲永的故事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批判。

他指出,社会往往只看重表面的才华和成就,而忽视了个体的内在潜力和发展需求。

这种短视的行为不仅扼杀了个体的才华,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总的来说,《伤仲永》是一篇富有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的文章,它提醒我们要珍视每一个个体的潜力,给予他们适当的教育和培养,让他们能够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成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绘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仲永的惋惜之情,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2)认识到努力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成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生僻词语和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2)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成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作者通过人物描绘表达的思想感情。

4. 课堂练习:(1)运用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成语造句。

(2)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出问题并解答。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四、课后作业:1. 朗读、背诵课文《伤仲永》。

2. 运用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成语造句。

3. 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出问题并解答。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包括朗读、背诵和题目解答等。

3. 学习效果:通过测试或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仲永的深切怀念和对友情的珍视。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珍惜友谊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背景和文化知识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伤仲永》。

2. 相关注释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伤仲永》的作者背景和作品背景。

(2)引发学生对友情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资料,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合作,探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4. 赏析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和表达。

(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表达自己对友情的看法。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巩固所学。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选择一个朋友,写一篇关于友情的感悟短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伤仲永》与其他古代友谊题材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的友情描写。

(2)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不同作品中的友情表达和描写手法。

2. 创意表达(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一则以“友情”为主题的短剧。

(2)各组进行表演,分享创意和表达。

七、综合实践活动1. 友情访谈(1)学生分组,选择一位朋友进行访谈,了解对方对自己友情的看法和感受。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1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1、了解课文先扬后抑的写法2、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

学前预习: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唐宋八大家)2、顺畅地朗读课文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板书:“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因斯坦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明确: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

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二、文学常识(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补充: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扫除读音障碍,教师范读。

①、重点词语:隶lì扳pān谒yè邑yì矣yǐ泯mǐn称chēn卒zú焉yān耶yé为wéi夫fú②、朗读节奏: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③、朗读情感: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点评提问:作者对方仲永应该是什么情感?从哪可看出作者的这一情感?(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从标题和最后一段得知,学生再读最后一段)2、熟读课文,结合注解扫除理解障碍。

①、明确重点词语词义:世隶耕隶:未尝识书具尝:并自为其名为:指物作诗立就就: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或以钱币求之或:环谒于邑人环谒:不能称前时之闻称;泯然众人矣泯然:②、明确词类活用:邑人奇之:奇:稍稍宾客其父:宾客:父利其然也:利:四、复述故事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七年级语文之伤仲永教案参考

七年级语文之伤仲永教案参考

七年级语文之《伤仲永》教案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增强对古文的语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及其人物形象、故事情节。

2. 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

2. 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解读修辞手法。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4. 朗读法:通过朗读,增强对古文的语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记录不懂的词汇和句子。

3. 讲解课文: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解读修辞手法。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5. 朗读练习:分组朗读课文,互相评价,提高朗读水平。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结合实际案例: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类似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

2. 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创设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2. 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重点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伤仲永》课文全解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伤仲永》课文全解

23.伤仲永【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伤:悲伤,这里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隶:附属,隶属。

未尝:不曾,从来没有。

异焉:对此感到惊异。

异,感到惊异。

焉,代词,此,指这件事。

旁近:附近。

这里指邻居。

为:作。

这里是“题写”的意思。

收族:团结族人。

收,聚,这里是“团结”的意思。

自是:从此。

就:完成,这里是“写好”的意思。

文理:文采和道理。

奇之:认为它是奇才。

奇,以……为奇。

稍稍:渐渐地,慢慢地。

宾客:把……当作宾客。

利:认为……有利。

环谒:四处拜访。

先人:祖先,这里指作者的父亲。

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二、相关背景:1.作家作品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因封荆国公,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宋仁宗时考中进士,在江、浙等地作地方官的十多年间,在局部地区推行他的革新措施,显示出不平凡的政治才干。

宋神宗时被任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领导了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运动。

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激烈反对,被迫辞职。

神宗死后,旧党执政,尽改新法,他忧愤而死。

后人称他为临川先生,把他的文集叫做《王临川集》又因为他有"文"的谥号,故后人又称他为王文公(公是尊称),把他的集子叫做《王文公文集》。

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其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作者23岁时写的一篇短文。

据《宋史》载,王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即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可见,在小时候他就打下了很好的文学基础。

他以后在《本朝百年大事札子》中说:“以诗赋记诵以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

”可见他强调学习,要求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他在上神宗皇帝的万言书中说人才是“陶冶而成”的,需要“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且专门写《材论》,阐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
我听了这件事很久了。明道跟年随间,我随先父在回到家 乡代,词在,舅这舅家件里事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相诗称,,(相写出当来的诗已传经闻,)听不说能过与从前
的名声相称。
大家好
的情况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 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他5、以下对上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二项是 ( ) A、上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
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比后天的学习更重要的道理。 B、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他自己后来骄傲自满,
不认真学习的结果。 C、上文用方仲永作反面例子来证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D、上文先扬后抑。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 “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 异,“泯然众人矣”。
大家好
整体感知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 众人”,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1、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 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 2、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 天正常的教育。
大家好
4
唐宋八大家
唐:韩愈、柳宗元 宋: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
曾巩、王安石
大家好
5
随笔
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 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 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 意境隽永。
大家好
读准字音
矣( yǐ) 泯( )m称ǐn( ) chèn 隶( lì) 扳( )pā谒n ( ) yè邑 ( )yì卒( ) z焉ú( ) yā耶n ( )yé
大家好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复述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仲永的深切同情,培养学生的怜悯之心。

(2)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懂得感恩。

(3)认识人生的挫折和困难,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境的意志。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描写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课文中深刻的情感表达和哲理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描写手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泊船瓜洲》等王安石的诗作。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探究学习:(1)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如仲永、仲永的父母等。

(2)讨论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手法,如对比、衬托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所表现的作者情感的理解。

(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亲情、友情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7. 作业布置:(1)朗读、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亲情、友情的心得体会。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伤仲永》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多情自古伤离别”,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古人在面对离别时的情感表达。

本文讲述了唐代诗人白居易对好友元稹的深切思念,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逝去友谊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锻炼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珍惜友情,关爱身边的人。

(2)学会感恩,珍惜当下。

三、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1. 诗中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2. 抒发自己的情感,锻炼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配乐诗朗诵《赋得古原草送别》,引导学生进入离别情境,激发学生对友谊的思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白居易及写作背景。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生字词,解析诗中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情感抒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友情的看法,分享自己的感悟。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友情的作文,题目为《我的朋友》。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配乐诗朗诵、图片展示等手段,营造离别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活力。

3.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友情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1. 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图片、配乐等,增强课堂氛围。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七年级语文之伤仲永教案参考

七年级语文之伤仲永教案参考

七年级语文之《伤仲永》教案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伤仲永》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了解作者王安石以及宋代文学背景。

(2)能够分析并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2)通过学习《伤仲永》,让学生明白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伤仲永》的文章内容,掌握基本知识点。

(2)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句子和关键词语。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欣赏王安石的文学风格。

(2)深入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以及宋代文学背景。

(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觉得一个人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天赋和命运?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章的基本知识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句子和关键词语。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针对文章中的重点知识点进行讲解。

(2)解析文章的文学价值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伤仲永》的文章内容,以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点。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章中所蕴含哲理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是否深刻,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积极参与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质量,评估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一、作品基本信息作品名称:《伤仲永》作者:冯梦龙出版时期:明代文学流派:明代小说作品体裁:评话小说主要人物:伤仲永、张十五、王宏、霍小玉、刘金堂等二、作品背景《伤仲永》是明代作家冯梦龙创作的一部长篇评话小说。

该小说描写了山西刘晋集的一个悲剧故事,以伤仲永的悲惨遭遇为主线,展现了明代社会的黑暗与残酷,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三、故事梗概《伤仲永》讲述了农民伤仲永因误伤贵族子弟张十五而引发的一系列悲剧。

故事情节曲折感人,情节紧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误伤事件:伤仲永与张十五在田地里发生争执,误伤了张十五的手臂。

张十五家族是当地贵族,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对伤害者伤仲永不断施加打压和报复。

2.婚姻纠纷:霍小玉是伤仲永的旧日恋人,但由于误伤事件,张十五家族强行把霍小玉嫁给了王宏。

这使得伤仲永对两人产生复杂的情感,纠结于爱和仇恨之间。

3.正义与报复:伤仲永一直忍受着无尽的屈辱和欺凌,但他凭借过硬的正义感和英雄气概,最终找到了机会为自己正名。

他化名刘金堂,勇敢地面对敌人的追杀,斗智斗勇,最终以正义之力扭转了剧情。

四、作品主题和思想1.反映社会黑暗:《伤仲永》通过伤仲永的遭遇,揭示了明代社会的黑暗面。

贵族子弟的特权和法律的偏袒使得平民伤仲永陷入了绝境,剧中出现的虐待、压迫现象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2.探讨人性和善恶:作品通过伤仲永和其他人物的塑造,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

伤仲永虽身陷囹圄,但仍保持对真理和正义的坚守,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勇敢,而其他人物的复杂心理则表现出了人性中的丑陋与贪婪。

3.弘扬正义与英雄情怀:作品中,主人公伤仲永代表了正义和英雄情怀。

他不畏强权,威武全能地战胜了各种困难和阻碍,在正义和爱的旗帜下,为自己和被压迫的平民阶层争取了公正和解放。

五、作品价值和影响《伤仲永》作为一部经典的评话小说,不仅在明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对于当代社会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传承经典文化:《伤仲永》通过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向后人展现了明代社会的历史真实和人性的复杂性。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王之涣。

本文通过对仲永的悲惨遭遇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教案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才的尊重和珍惜,认识到社会不公对人才的摧残。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批判精神,激发对社会公正的思考。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如“伤仲永”的意义。

2.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中,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背景资料,介绍作者王之涣及其作品《伤仲永》。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思考“伤仲永”的含义。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教师辅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强调关键词语的读音。

3. 理解课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分析人物形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对仲永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如仲永的才华、遭遇和社会对待他的态度等。

5.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体会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中的情感态度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如何珍惜人才和对待社会不公。

初中语文伤仲永课件 精美

初中语文伤仲永课件 精美
很惭愧地告辞了。 千锤百炼
王安石作诗《泊船瓜洲》,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 南岸”,觉得不好,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 又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满”字,换了十多个字,最后
才确定为“绿”字,即“春风又绿江南岸”。
创作背景
天圣三年(1025),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诗, 震动乡里。明道二年(1033),与方仲永同龄的王安石 跟随父亲回金溪探亲,在舅舅家遇见了方仲永。他请方 仲永作了几首诗,但他有些失望,因为“神童作家”并 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聪明。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省略句 省略宾语 “不使学”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不使 之学”;“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其”,可补充为“令其 作诗”。 省略主语 “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我”,可补充为“我 还自扬州”。 省略介词 “受之天”中“之”后省略“于”,可补充为 “受之于天”;“借旁近与之”中“借”后面省去了介词 “于”,可补充为“借于旁近与之”。 (3)倒装句
伤 仲 王
安 石
永 (
宋 代 )
简介
《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 文。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 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 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为例, 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 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 习对成才的重要性。这篇文章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目录
作 轶 创 原 文 文课 者 事 作 文 言 学后 简 典 背 翻 字 赏作 介 故 景 译 词 析业
作者简介
王 安 石 ( 1021 年 12 月 18 日 - 1086 年 5 月 21 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 人 。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 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 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 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 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 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 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 在文(学10上94,年王)安,石获具谥有“突文出”成,就故。世其称散王文文简公洁。峻切, 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 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 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 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 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

七年级语文下5《伤仲永》

七年级语文下5《伤仲永》

伤仲永的内容概述
故事情节
伤仲永讲述了一个名叫仲永的孩子的成长历程。仲永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能够吟诗作对、出口 成章。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缺乏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仲永的才华逐渐消失,最终沦为平庸之 辈。
主题思想
伤仲永的主题思想是关于天才与后天努力的关系。故事告诉我们,即使一个人天生才华出众,但后天 的努力和培养同样重要。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才能保持和提高自己的才华和素质。同时,伤仲永 也揭示了社会对天才的过度关注和压力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伤仲永对后人的启示和影响
教育意义
伤仲永的故事成为警示后人的教 材,提醒人们重视教育的重要性, 避免重蹈覆辙。
人才观
伤仲永的故事促使人们反思人才 观,认识到人才的培养需要尊重 个性和自由发展。
文学创作
伤仲永对后世的文学家和诗人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他们创作 的重要灵感来源。
伤仲永的现实意义
教育改革
伤仲永
目录
• 伤仲永简介 • 伤仲永的文学手法 • 伤仲永的主题分析 • 伤仲永的影响和启示 • 总结与思考
01 伤仲永简介
伤仲永的背景和作者
背景
伤仲永的故事源于中国古代,讲述了一个名叫仲永的孩子的悲剧故事。仲永是 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但由于缺乏后天的培养和努力,最终沦为平庸之辈。
作者
伤仲永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王安石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改 革家,他的作品以思想深邃、文笔简练而著称。
作者通过对比仲永幼年时的天赋异禀和成年后的平庸无奇,突出了主题,使读者对主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象征手法
仲永的天赋异禀象征着人的先天条件,而他的平庸无奇则象征着后天教育和环境对人的影响,这种象征手法深化 了主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_《伤仲永》(上课)

七年级语文下册_《伤仲永》(上课)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 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 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 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 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 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 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 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 之才。
拓展
请同学们以“从方仲 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 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 ,谈谈自己的感受。时 间在1分钟左右。
4、 “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 作用?
这句话在文中起了过渡的作用。 “之”指上文所述的仲永幼年作诗的情 况,“余闻之”,承接上文;“也久” 说明作者很关注这件神奇的事,暗示要 探究这件事,弄个明白,自然引出下文 与仲永的相见。这种见闻录的方式给人 以真切真实之感。
5、方仲永的才能变化仲永和父亲分别 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文中哪些地方 看出来的?
“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 、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奇之”“宾 客其父”“乞之”: 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 仲永的杰出才华。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 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不使学 ”: 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 器的原因。
才 作 环
观 诗 谒
之 立 于 就 邑 人
久。
才艺展示
注意读准字音、掌 握节奏,把握语气。
才艺大比拼
翻译接力赛,看看谁最棒。
属于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出生、诞生 曾经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写字的工具 ,
对„„感到诧异
忽啼求之。父异焉, 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 给 借旁近与之, 从邻居家借来给他,
——高尔基

七年级语文下:《伤仲永》设计教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伤仲永》设计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增强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仲永的深厚友谊和对命运的无奈感慨。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增强对人生挫折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伤仲永》的阅读与理解。

(2)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的理解和感悟。

(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同理心去关爱他人,面对人生的挫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伤仲永》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进入学习状态。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分析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2)学生合作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他们的积极参与程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分析与表达能力: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分析观点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感悟和思考。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 情感教育: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3. 小组讨论: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他们的分析与表达能力。

七、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伤仲永》文本及其相关资料。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2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2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伤仲永”的故事吗?2. 简介课文《伤仲永》的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特点。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总结。

四、课堂练习(5分钟)1.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教师点评练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

五、总结拓展(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 教师提出拓展任务,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王安石的作品。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对于生字词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仍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生字词的学习和巩固,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内容分析1. 课文《伤仲永》的主题思想:通过叙述伤仲永的事迹,表达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2.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仲永、伤仲永、作者等,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3. 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其作用和效果。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伤仲永》全文。

(2)了解作者王安石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评价作品的主题思想。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仲永的真挚情感。

(2)体会作品对人生、友情、爱国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3)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友情观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伤仲永》的全文理解与背诵。

(2)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评价作品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

(2)对作品深层次主题思想的挖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文学地位。

(2)介绍课文《伤仲永》的背景及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作品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

(2)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揭示作品主题思想。

5. 课堂练习:(1)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伤仲永》。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深入阅读王安石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伤仲永》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作者王安石的文学地位和文学风格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展现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学生对作品主题思想的领悟和体会。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课文内容。

2. 情感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同理心。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理解《伤仲永》这篇文章;(2)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深沉表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2)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学生的同理心;(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伤仲永》这篇文章;(2)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深入剖析文章中的家国情怀和人性关怀;(3)将文章中的情感态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3)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思考文章的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深沉表达;(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人性的关怀,培养同理心;(3)结合实际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伤仲永》;2. 写一篇关于文章主题的思考感悟;3. 搜集其他杜甫的诗作,进行欣赏和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1)选取与《伤仲永》相关的时代背景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家国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选]利用航线前方导标方位导航,如实测方位大于导航方位,表明船舶()偏离计划航线,应()调整航向。A.向左;向左B.向左;向右C.向右;向右D.向右;向左 [单选]不属于容器连接件的是()。A、螺栓B、管法兰C、容器筒体端部D、封头 [单选,A型题]关于肺炎支原体,下述错误的是()A.是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的病原体B.主要经呼吸道传播C.侵入人体后靠顶端结构吸附于细胞表面D.病人血清可与人O型红细胞在4℃以下发生凝集反应E.首选青霉素进行治疗 [填空题]往复式压缩机的传动部分是把电动机的()运动转化为活塞的()运动。 [单选]何处病变可见肌纤维震颤()A.肌病B.神经肌肉结合部位C.前角细胞D.上运动神经元病变E.锥体外系统 [单选]M型超声心动图的主动脉根部波群不能检查什么解剖标志A.右室流出道B.左室后壁C.主动脉瓣D.主动脉E.左房腔 [单选,A1型题]对于长期慢性患者,宜采取的医患关系模式是()。A.主动-被动型B.被动-主动型C.指导-合作型D.共同参与型E.合作-指导型 [问答题,简答题]什么是凝汽器冷却水温升? [判断题]随着地图比例尺的缩小,河流舍弃愈来愈多,实地密度不断减少,图上密度却不断增大。A.正确B.错误 [判断题]凡人民币票面被揭去一面的损伤,应按票面半额进行兑付。A.正确B.错误 [单选]行政补偿方式,从学理上来说,可以划分为()。A.主观补偿和客观补偿B.金钱补偿和精神补偿C.直接补偿和间接补偿D.实物补偿和精神补偿 [单选]感染邪毒型产后发热的发热特点为()A.高热寒战,热势不退B.发热恶寒,鼻流清涕C.身热微寒,头晕眼花D.潮热盗汗,颧红唇赤E.寒热交替,恶露臭秽 [单选]急性盆腔炎的主要症状()A.下腹疼痛难忍,伴高热不退B.腹胀,恶心呕吐C.尿频尿急D.白带增多E.下腹一侧撕裂样痛 [多选]下面哪些协议是属于传输层的()A.IPB.TCPC.UDPD.SNMP [单选]生产要素最适度组合的选择条件是()A.MRTS=P1/P2B.MU1/MU2=P1/P2C.MRTSLK=w/rD.MPL/MPK=r/w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脑性瘫痪肌张力测定不包括()A.头背屈角B.臂弹回试验C.围巾征D.内收肌角E.WeeFIMSM [单选]5.8%(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产生的渗透压接近于()的渗透压。A.5.8%蔗糖溶液B.5.8%葡萄糖溶液C.2.0mol∙dm-3蔗糖溶液D.1.0mol∙dm-3葡萄糖溶液 [单选]石油化工企业下列()浮盘为易熔材料的内浮顶储罐应设置固定式泡沫灭火系统。A.单罐容量2000m3的柴油罐B.单罐容量2000m3的乙醇罐C.单罐容量2000m3的汽油罐D.单罐容量2000m3的煤油罐 [单选]《灵枢.百病始生》认为邪中人出现“洒淅喜惊”,为邪传舍于()。A.经脉B.络脉C.冲脉D.皮肤E.腧穴 [问答题,简答题]循环油压力突然下降的原因有那些? [名词解释]工具型地理信息系统 [单选]教育培训培养人才具有()的特点,要求课程开发具有超前性A、前瞻性B、多元性C、实践性D、周期性 [单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时,在瓣口处形成射流,射流可呈偏心型或几股,此与下列哪项内容有关()。A.瓣口大小B.瓣口形状C.瓣口面积D.瓣膜钙化程度E.以上都是 [判断题]普氏立克次体侵入人体后,主要在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繁殖,引起血管病变。A.正确B.错误 [单选]出炉操作力求()A.按计划B.抢时间多出C.无所谓 [单选]金属与电解质溶液接触,经过一定的时间之后,可以获得一个稳定的电位值,这个电位值通常称之为()。A.保护电位B.腐蚀电位C.开路电位D.闭路电位 [单选]《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19条规定,“勘察、设计单位必须按照工程建设()标准勘察、设计,并对其勘察、设计的质量负责”。A.推荐性B.适用性C.实用性D.强制性 [单选]对烟酸缺乏症治疗的关键是()A.避免日晒B.补充富含烟酸的食物C.肌注烟酰胺D.去除和治疗病因 [单选]下列()不是渠道常见病害。A、渗漏B、裂缝C、蚁害D、漫顶 [多选,案例分析题]上海市嘉定区某乡办化工厂生产"油溶黑"染料,主要原料为硝基苯、苯胺。××××年8月17日下午1时,工人张某在常规操作加入苯胺时,由于管道陈旧,导致管道爆裂,苯胺沾染衣服和皮肤,经简单清洗换衣后继续工作,下班后感到头晕、恶心、呼吸困难,继而出现口唇、 [单选]对航海员来讲,下列那种导航方法比较直观()。A.雷达导航B.目视导航C.VTS导航D.GPS导航 [问答题,简答题]一列数的规则如下:1、1、2、3、5、8、13、21、34......求第30位数是多少,用递归算法实现。 [填空题]钢中的氢、氮含量随钢水温度升高而增()。 [问答题][综合分析题]RB制造公司是一家位于华中某省的皮鞋制造公司,拥有近400名工人。大约在一年前,公司因产品有过多的缺陷而失去了两个较大的客户。RB公司领导研究了这个问题之后,一致认为:公司的基本工程技术方面还是很可靠的,问题出在生产线上的工人,质量检查员以及管理 [单选]制图物体的形状概括通过合并、()和夸大来实现。A.选取B.删除C.修改 [问答题,简答题]裂解气压缩机五段出口冷凝器出口的温度控制指标是多少?过高过低有什么后果? [判断题]作布氏硬度试验时,当试验条件相同时,其压痕直径越小,材料的硬度越低。()A.正确B.错误 [问答题,简答题]伤口换药(污染伤口)男性被检查者,右肩胛部痈,切开引流术后24小时,现由你更换伤口敷料(在医学模拟人进行操作)。 [单选]在渠道的运行管理中,渠道最大流速不应超过开始冲刷渠道流速的()。A、60%B、70%C、80%D、90% [名词解释]简答信息处理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