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伤仲永》素材

合集下载

《伤仲永》精品-七年级下册语文PPT课件

《伤仲永》精品-七年级下册语文PPT课件

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
观者。 邑人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 或
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
谒于邑人, 不使学。

pān

正音, 正确朗读 chèn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 从先人还家, 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矣。 令作诗, 不能称 前时之闻。 又七年, 还自扬 州, 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
2. “十二三矣, 令作诗, 不能称前 时之闻。 ”——十二三岁时才能衰 退, 大不如前;
3.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 —— 又七年后完全变成平庸之人。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 人”, 原因是什么?
• 原因是“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 环谒于邑人”, 贪图小利, 目 光短浅, 而“不使学”。
按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
终于
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达到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 受之
天也。 其受之天也, 贤于材人
远矣。 卒之为众人, 则其受于
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
如此其贤也, 不受之人, 且为
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 固众人,
又不受之人, 尚得且为众人那而已耶?能

本来
译文
王先生说: 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 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 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 是 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 天生聪明, 如此有才智的人, 没有受 到后天的教育, 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 那么, 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 本来 就平凡的人, 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 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 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 说明 “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 中有什么作用?

文言文:《伤仲永》原文及注释

文言文:《伤仲永》原文及注释

《伤仲永》原文宋朝: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长生五年,何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亲母亲、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祖先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可以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大家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大家,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这样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大家;今夫不受之天,固大家,又不受之人,得为大家而已耶?【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未曾认识书写工具。

突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觉惊诧,就向街坊那边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马上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奉养父亲母亲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要旨,给全乡的秀才赏析。

此后,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马上就能达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赏识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觉特别惊诧,逐渐地都以来宾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费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益可图,就每日率领着仲永四周拜会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好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可以与以前的名望相当。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状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逝了,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畅聪颖,是天生获得的。

他的天分,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异得多;但最后成为一个平庸的人,是由于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他获得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遇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庸的人;那么,此刻那些原来就不天生聪慧,原来就是平庸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莫非成为一般人就为止了吗?【说明】伤:悲伤,痛惜。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素材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素材新人教版

20.回答要点: (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2)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以上两点,只要答对一点即可得满分,能从其它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1.(1)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或:渐渐地以宾客之礼接待他父亲;或:渐渐地以他父亲为宾客.(2)那诗的文字和道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3)这孩子要呕出心才会停止!22.援笔辄就如素构.二、20__年乌鲁木齐(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诗歌,完成20~24题.(共15分,每题3分)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有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22.填空.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表明了作者的观点.23.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参考答案:20.C21.(1)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2)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3)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伤仲永》同步作文素材积累

《伤仲永》同步作文素材积累

《伤仲永》同步作文素材积累素材积累一、对“成长”的解读1、成长阶段要不断完善自我。

2、环境对人的成长影响很大,我们要努力消除不良环境的影响。

3、圆滑、世故,这些看似成熟所要达到的目标,实则对人的成长是有害的。

4、要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成长就是不断改正错误、走向成熟的过程。

二、有关成长的名言警句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

——朱自清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

——[德]海涅我遇见的每个人,或多或少是我的老师,因为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东西。

——[美]爱默生三、经典素材1、诚实与成长(樱桃树的故事)传说华盛顿小时候曾把父亲心爱的一棵樱桃树砍倒了。

父亲回来发现后,质问家人:“这是谁干的好事?”华盛顿心里有点紧张,但想了之后,还是勇敢地走到父亲面前,带着羞惭的神色说:“爸爸,是我干的!”父亲反问道:“小鬼,把我心爱的樱桃树砍倒了,你不知道我要揍你吗?”华盛顿见父亲怒气未消,便回答说:“可我告诉你的是一个事实呀!”父亲听后,不但没有惩罚华盛顿,反而赞扬说:“承认错误是英雄行为,要比一千棵樱桃树还有价值。

”2、成长要远离阴影(“永远走出监狱”)法国诗人散文家让·热内,生于1910年,襁褓中被父母抛弃。

15岁时,他因偷了一件小东西而被作为盗窃犯送进儿童教养院,从此发誓要终生行窃,向社会报复。

二次世界大战前,他蹲遍欧洲的少儿教养院和拘留所。

之后,他被带进上流社会。

在一个名叫奥里沃尔的社会组织负责人鼓励和帮助下,1945年,35岁的让·热内开始发表小说和剧本。

他曾在一次电视采访中讲:他勤奋写作,是为着“永远走出监狱”。

这个曾是窃儿的监狱常客,获得了1983年度法国文学大奖。

3、成长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拉孟伊卡哈改过自新)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班牙的医学家桑迪雅哥·拉孟伊卡哈自小生在一个外科医生家里,由于好逸恶劳而不愿学习,在校各门功课都不及格,因偷钱被学校开除后,又结识了惯偷而游荡于外。

《伤仲永》原文翻译古文鉴赏

《伤仲永》原文翻译古文鉴赏

《伤仲永》原文|翻译|古文鉴赏《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伤仲永的原文译文及文言文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伤仲永》原文宋代: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及注释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伤仲永》-七年级下册语文PPT课件

《伤仲永》-七年级下册语文PPT课件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 号半山, 江西 临川人, 北宋政治家、思 想家、文学家 。 做官后 , 向朝廷上书, 提出政 治改革的主张。 继而推行 各项政治革新, 取得一定 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 烈反对, 他两次被害。 晚年封为荆国公, 谥号“ 文”。 著有《临川先生文 集》、《王文公文集》,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 从先人/还家 , 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矣。 令作诗, 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 还 /自扬州, 复到舅家 /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 受之天也, 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 如此其贤也, 不受之人, 且为 /众人。 今 /夫不受之天, 固众人; 又/不受之人, 得 为众人/而已耶? ”。
按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 解释红色的词语 写

对……感到 惊异
认为奇
认为 有利
当做 宾客
每天
全 有人
按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 解释红色的词语
对已去世的人的 敬称。 “先人 ”在这里指“先
父”。
完全。 指原先的特 点完全消失了
相称
按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
解释红色的词语
终于
达到



本来
尚且
疏通文意
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
金溪平民方仲永, 世代以种田为业 。
仲永生五年, 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
之。
曾经 书写工具
仲永长到五岁, 不曾认识笔、墨、纸、砚, (

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父异亲焉对,此感借到旁惊近异与,之,从附即近书(诗人四家句),借来并给自他为 其,名。(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 并且题上自己的名 字。

初一古文学习·《伤仲永》

初一古文学习·《伤仲永》

初一古文学习·《伤仲永》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

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十二三岁了。

让作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一、这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写仲永少时天资聪明,是以“闻”的形式。

2.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是以“见”的形式。

3.写仲永最终沦为平庸,又是以“闻”的形式。

见闻结合,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

1.课文详写第一阶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5)ppt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5)ppt课件

•11、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6、当在学校所学的一切全都忘记之后,还剩下来的才是教育。2021年10月19日星期二2021/10/192021/10/192021/10/19 •17、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2021年10月 2021/10/192021/10/192021/10/1910/19/2021 •18、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2021/10/192021/10/19October 19, 2021 •19、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1/10/192021/10/192021/10/192021/10/19
2. “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 闻。”——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 不如前;
3.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又 七年后完全变成平庸之人。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 人”,原因是什么?
• 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 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 而“不使学”。
• 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 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译文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 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 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 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 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 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 的人,不让(他)学习。

《伤仲永》的课文原文

《伤仲永》的课文原文

《伤仲永》的课文原文伤仲永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伤仲永》的课文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5《伤仲永》优秀课件

5《伤仲永》优秀课件

后来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 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 《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 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
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 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 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 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 曾巩。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集》,是作者 青年时代写的一篇随笔。文中通过方仲 永5岁到20岁才能变化的故事,告诫人们: 一个人不论先天条件多么优越,如果自 恃聪明,不肯接受后天教育和坚持自学, 不仅难以长进,就连后来的聪明也保不 住。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 曾经 书写工具 代词,指代书具 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 其名。 代词,他,指代方仲永 名词用作动词,写,书写 附近。这里指邻居 动词,写上,题上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附近(人家)借来给他, 对……感到诧异
有才能的人 他先天得到的聪慧,超过有才能的人很多。 很多 胜过,超过 比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最终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
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他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 人,且为众人;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 尚且 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
(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把 赡养 ……当作 团结同宗族的人 内容 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当作内容,传送 这 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立即完成 文采和道理 从此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 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仅一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 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伤 仲 永(通用16篇)

伤 仲 永(通用16篇)

伤仲永(通用16篇)伤仲永篇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混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篇2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篇3王安石教学设计(A)教学设想教学重点: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状况。

②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方仲永“混然众人”的缘由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终~段的思想观点?支配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课文导入,简介,解释文题。

宏大的科学家和创造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创造了很多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创造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究竟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初中文言文:伤仲永原文译文及注释

初中文言文:伤仲永原文译文及注释

《伤仲永》宋代·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及注释译文金溪县有个百姓叫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

仲永出生五年,还没有见过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就能立刻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到老家金溪,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他说:“方仲永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才能是上天赋予的,远胜过其他有才能的人。

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注释伤:哀伤,叹息。

七年级语文下5《伤仲永》

七年级语文下5《伤仲永》

伤仲永的内容概述
故事情节
伤仲永讲述了一个名叫仲永的孩子的成长历程。仲永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能够吟诗作对、出口 成章。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缺乏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仲永的才华逐渐消失,最终沦为平庸之 辈。
主题思想
伤仲永的主题思想是关于天才与后天努力的关系。故事告诉我们,即使一个人天生才华出众,但后天 的努力和培养同样重要。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才能保持和提高自己的才华和素质。同时,伤仲永 也揭示了社会对天才的过度关注和压力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伤仲永对后人的启示和影响
教育意义
伤仲永的故事成为警示后人的教 材,提醒人们重视教育的重要性, 避免重蹈覆辙。
人才观
伤仲永的故事促使人们反思人才 观,认识到人才的培养需要尊重 个性和自由发展。
文学创作
伤仲永对后世的文学家和诗人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他们创作 的重要灵感来源。
伤仲永的现实意义
教育改革
伤仲永
目录
• 伤仲永简介 • 伤仲永的文学手法 • 伤仲永的主题分析 • 伤仲永的影响和启示 • 总结与思考
01 伤仲永简介
伤仲永的背景和作者
背景
伤仲永的故事源于中国古代,讲述了一个名叫仲永的孩子的悲剧故事。仲永是 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但由于缺乏后天的培养和努力,最终沦为平庸之辈。
作者
伤仲永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王安石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改 革家,他的作品以思想深邃、文笔简练而著称。
作者通过对比仲永幼年时的天赋异禀和成年后的平庸无奇,突出了主题,使读者对主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象征手法
仲永的天赋异禀象征着人的先天条件,而他的平庸无奇则象征着后天教育和环境对人的影响,这种象征手法深化 了主题。

伤仲永素材

伤仲永素材

(一)字词归纳学生预习中归纳,课堂上进行展示参考:1、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2、古今异义字: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是:古为代词,此的意思;今为判断词。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古为文采和道理;今为内容和条理。

3、一词多义: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于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受之天:语气助词,不译。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其其诗以养父母:他的,代词。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他写的诗,代词。

父利其然也:这样,代词。

其受之天也:他,代词。

4、词类活用: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⑤即书诗四句: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⑥日扳仲永: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⑦父异焉:对……感到惊异。

意动用法。

5、重要实词:(1)书下注释要求一一背得掌握。

(2)教师增补:①养父母:赡养。

②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③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④令作诗:叫、让,使的意思。

⑤从先人还家:跟从。

⑥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卒之为众人:卒,最终。

众,普通。

⑧如此其贤也:(有)才能。

⑨且为众人:尚且。

⑩固众人:本来。

伤仲永(优秀10篇)

伤仲永(优秀10篇)

伤仲永(优秀10篇)这是关于一个名叫“仲永”的神童,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天生才华出众,因后天自己不要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为了让您对于伤仲永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作者给大家分享了10篇伤仲永,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伤仲永篇一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混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篇二王安石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4、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时数:两课时自学内容:1、查找作者简介。

2、读课文,正音、断句。

3、结合注译和查找工具书,翻译课文。

一、了解作者。

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

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读课文。

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初一语文伤仲永课文及知识点

初一语文伤仲永课文及知识点

伤仲永课文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课文知识点: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宇注音。

仲zhòng 谒yè 称chèn前时之闻泯mǐn然点拨:注意多音字“称”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世隶耕隶:属于。

(2)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3)父异焉异:感到诧异。

(4)邑人奇之奇:认为……是奇才。

(5)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6)或以钱币乞之乞:求取。

(7)环谒于邑人谒:拜访。

(8)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9)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超过。

(10)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

3.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解释为:牵,引。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l.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名字。

点拨:重点理解“书”“为”等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点拨:重点理解“自是”“就”“之”“理”等词。

3.泯然众人矣。

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点拨:重点理解“泯然”的意思,“泯”,消失。

然,……的样子。

4.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他的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立意。

点拨:重点理解“收族”的意思。

伤仲永反面素材

伤仲永反面素材

伤仲永反面素材伤仲永,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令人痛惜的悲剧,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一篇全面、生动、有指导意义的文章,讨论伤仲永的反面素材。

伤仲永,古代中国的一位聪明才子,他才华横溢,聪敏机智,引人注目。

然而,伤仲永的一些行为和个性特点,却暴露出无法忽视的负面影响,给后世留下了深刻反思和教训。

首先,伤仲永的虚荣心使他盲目追求名利。

他渴望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为此不惜伤害他人,甚至不顾自身的忠诚和道义。

他不断抬高自己的身价,虚张声势,追求短暂的名声和利益。

这种不理智的追求,使他往往陷入无法解脱的困境,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

其次,伤仲永的性格缺陷在他人际关系中产生了诸多问题。

他不善于与人沟通,缺乏同理心和包容心,时常以自我为中心。

这种个性特点使他难以与他人建立真诚的关系,也导致了他在政治斗争中失去了重要的支持者和朋友。

只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和欲望,伤仲永不惜牺牲别人的忠诚和友谊,而他所追求的虚荣感和名望,终究只是昙花一现。

伤仲永的脚踏两只船、善于投机的行为,也暴露了他的不诚实和缺乏道义感。

他经常在不同的集团之间反复横跳,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而毫不犹豫地背叛朋友和盟友。

这种投机取巧的行为,使他丧失了人们对他的信任和尊重,最终导致了他的孤独和失败。

伤仲永的悲剧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着我们在追求名利的道路上要谨慎行事。

我们要以真诚和道义为准绳,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获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实现自己的长远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珍惜和维护我们的人际关系。

与他人建立和谐、真诚的关系,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共同进步,也能在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给予我们力量和支持。

相反,如果我们只看重短期的利益和名利,不珍惜和维护人际关系,那么我们将失去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可以从伤仲永的反面素材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我们要避免虚荣心的蒙蔽和操纵,要注重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要保持诚实和正直的品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2011年全国各省市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伤仲永》一、2004年宁德市五、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9—22题。

(17分)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

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

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19.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2分) 20.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4分) 21.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9分)(1)稍稍宾客其父:(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22.《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分)参考答案:19.他们小时都很聪明。

(意思对即可给分)20.回答要点: (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2)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

以上两点,只要答对一点即可得满分,能从其它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1.(1)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或:渐渐地以宾客之礼接待他父亲;或:渐渐地以他父亲为宾客。

(2)那诗的文字和道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3)这孩子要呕出心才会停止!22.援笔辄就如素构。

二、2005年乌鲁木齐(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诗歌,完成20~24题。

(共15分,每题3分)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有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2.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

叙事部分按照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23.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参考答案:20.C21.(1)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3)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22.时间三受于人者不至23.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

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

(联系实际1分,二者关系2分,关系阐述清楚严谨者可酌加l一2分)三、2005山东济南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6、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2分)余闻之也久。

7、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表现有哪些(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8、作者说:“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3分)参考答案:6、余闻之也/久7、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8、略,能言之成理即可。

四、2005年临沂市(课改实验区)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节选自《伤仲永》)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①片面、浅陋。

②盘缠。

③详细。

④探究、考察。

⑤差不多。

⑥孔子的弟子。

⑦地方,⑧孔子。

⑨勤勉,努力。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①卒之为众人卒: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至: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域:④终无济于天下济: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译文: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译文:8.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

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3分)9.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4分)甲文:乙文:参考答案:6.①终于②达到③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④帮助(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7.①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②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4分。

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8.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

乙文强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9.甲文: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乙文: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4分,各2分)6.①终于②达到③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④帮助(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五、2005年四川资阳市(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2分)(l)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25.这两篇文章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1分)26.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

(5分)(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文:(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27.简略说说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

(2分)参考答案:24.(1)啊,表感叹语气(2)以宾客之礼相待(该题2分,答对一处给1分。

)25.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赅;后者叙议结合,以事说理。

(该小题1分,言之有理即可。

)26.(1)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该题5分,其中(1)题2分,给分点在后两个分句。

(2)题3分。

三个分句可每分句1分。

重点落实“刮目相待”、“见事”、“利其然”、“日”、“环”、“谒”等词语。

)27.略(该题2分,扣住要重视学习,哪怕天资再聪明也要不断地学习,即使今后走上了工作岗位也还要加强学习即可。

)六、2008年东营市【甲】……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王安石《伤仲永》【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①邑人奇.之()②非淡泊无以..明志()11.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12.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4分)共同观点相通之处:根据(或理由):13.两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2分)参考答案:10.①感到惊异②没有用来……(的方法或途径)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11.①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它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②用宁静修养身心,用俭朴培养品德。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12.观点:要靠后天持恒不懈,否则难以成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