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对女性更年期皮肤瘙痒症分析体会论文

合集下载

中医药辩证治疗皮肤瘙痒症的临床探讨

中医药辩证治疗皮肤瘙痒症的临床探讨

中医药辩证治疗皮肤瘙痒症的临床探讨皮肤搔痒症是指临床上无原发损害,而以皮肤搔痒为主的一种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

搔痒为本病的主要症状,有时有针刺、灼热或虫爬行感,不但会对患者的皮肤造成一定损害,瘙痒感常使人寝食难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对本病应予及时治疗,中医药治疗皮肤瘙痒有非常好的疗效。

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症的方法,主要是根据中医认为瘙痒症病因来决定采取哪种治疗方法的。

在中医辩证治疗皮肤瘙痒症的时候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症,分型而治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这样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达到针对性的治疗,效果自然就会比其他的方法要好很多。

近年来,我们采取中医药辩证治疗瘙痒症,取得较满意效果,现将有关治疗近况分述如下:1临床特征皮肤搔痒症好发于中、老年人,发病季节多发于秋、冬季。

在气温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常在洗热水澡后或脱衣睡觉时,出现搔痒。

夏季搔痒病常以温热为诱因而引发。

皮肤搔痒范围不定,可局限于一两处或广泛发生,也可全身皮肤发痒。

发痒的程度不定,以阵发性皮肤瘙痒为特征,短者数分钟即过,长者可达数小时,多于夜间发作而难以遏止,搔抓后可引起抓痕、血痂、皮肤肥厚及苔藓样改变。

皮肤瘙痒在糖尿病病例中,尤其是老年和女性非常多见,有时甚至可以是糖尿病的唯一临床表现。

多表现为皮肤瘙痒,夜间加重,常常可以影响睡眠,甚至造成血糖波动,局部皮肤可表现为干燥、脱屑、皲裂,肤色改变,搔抓后可有抓痕。

女性病患者则更多见皮肤湿痒,有时可伴有白带量多、有异味,皮肤痒甚,搔之流水等。

总之非常痛苦,严重影响糖尿病病友的生活质量。

2病因病机本病在中医学上称“风瘙痒”、“痒风”等。

一般认为其病机由风、寒、湿、热以及老年人阴血不足、血虚生风所致。

中医认为全身性皮肤瘙痒多因肝旺血虚所致,肝旺则风从内生,血虚则肌肤失养,风胜血燥,风动作痒。

外阴、肛门瘙痒多因肝脾亏损,湿热下注,蕴阻肌肤,不得疏泄而作痒。

中医认为皮肤瘙痒症是由于身体在虚弱时被各种湿、热、燥、寒、风等病邪趁虚而入,导致体内的气血运行受阻,水谷精微转化不畅导致。

皮肤瘙痒症中医辩证论治

皮肤瘙痒症中医辩证论治

皮肤瘙痒症中医辩证论治皮肤瘙痒症以阵发性皮肤剧痒,搔抓形成抓痕、血痂,皮肤干燥增厚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

中医认为本病因风邪所致,即诸痒皆属于风,属于虚。

西医解剖学认为其发病因素比较复杂,但从瘙痒来讲,主要由化学介质和组织胺、激肽和蛋白酶的释放而引起。

泛发性皮肤瘙痒症常为某些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肝胆疾病、内脏肿瘤、慢性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异常、习惯性便秘、肠寄生虫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的皮肤症状。

亦可由妊娠、神经精神因素、进食辛辣刺激性物品、贴身穿化纤织品、气候的改变(炎热、寒冷、潮湿、干燥)及工作环境中的生物或化学物质刺激引起。

局限性皮肤瘙痒除与上述因素有关外,常由局部因素如表皮癣菌病、蛲虫病、痔疮、白带、多汗、衣服摩擦、局部物质刺激等所致。

【病因病机】多因风邪外袭,或因血热内扰,或血虚失养等所致。

风瘙痒是因湿蕴于肌肤,或血虚风燥所致。

【辩证施治】[阴虚内热]症见全身皮肤瘙痒,肌肤呈红褐色搔痕,点状血痂分布,并覆少许鳞屑,肌肤干燥,触之灼热,口渴咽干,五心烦热,午后尤甚,得凉则舒,小便色黄。

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证属阴液不足,虚火内生,灼于肌肤,感受风侵而致瘙痒。

[治则]滋阴清虚热疏风止痒[处方]生地30克,玄参30克,沙参20克,麦冬15克,知母12克,天花粉10克,胡黄连10克,防风9克,白鲜皮12克,蛇床子10克,地肤子10克,竹叶6克,水煎服,日1剂。

[肝阳上亢]见周身皮肤瘙痒,抓后皮肤潮红,性情急躁易怒,不能自控,伴头痛头胀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小便黄。

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证属肝经热盛,肝阳上亢,兼感风邪,风热搏于肌肤所[治则]清肝泻热祛风止痒[处方]龙胆草10克,栀子10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夏枯草10克,丹皮10克,车前子10克,蛇床子10克,地肤子10克,菊花6克,白蒺藜9克,水煎服,日1剂。

[脾肺气虚]排除器质性病变,见皮肤作痒,发无定时,次数频繁,搔至皮肤出血仍不止痒,甚则晚间不能安眠。

妇科瘙痒症的中医论治

妇科瘙痒症的中医论治
痒属虚” 之说 , 可见瘙痒之 因是多方 面的 , 肝 肾不足之痒多属 “ 干痒 ” 、 “ 夜
痒” , 养阴润燥方能止痒。
按: 妇女进 入更年期后 , 天癸将竭 , 冲任二脉 虚衰 , 月 经渐少 而致 绝 经。 天癸者 阴精 也 , 与肾阴有关 。 因此 , 临床 出现此症状 以肾阴虚多见 。 肝
1 剂 。连用 1 2周而愈。 按: 外 阴 白色病变又称 “ 外阴 营养不 良” , 中 医学 中多认为本 病主要
2更年 、 老年妇 女中尤其多见 , 症情 顽固 , 且反复
发作 , 若按常法从“ 风、 湿、 热” 论治 , 往往 临床疗效较差 。《 内经 》 中有“ 诸
去, 病症消失。另外应 注意妇科用药 中, 月经前期清热不 可太过 , 以免苦
寒 清泄有 碍月经来潮 。
4 滋 肾养肝化瘀
瘀 血属于病理产 物 , 其产生 因素多认为与气滞 、 气虚 、 外伤 等有关 ,
在 临床上对 阴虚血瘀 的探讨并不 多 , 但 在妇科 中常多见 , 如月经后期 、 月
【 关键词 】 瘙瘁症
1 滋 肾 养 肝祛 风
肝肾 论治
其病因 , 以扶正去 邪。 方中构杞子 、 白芍 、 干地黄 、 山萸 肉益肝 肾, 杭菊花 、
丹皮、 山栀 清肝火 , 醋柴 胡、 薄荷疏肝气 。诸药 同用 , 则肝 肾得养 、 肝火 自
风有内风、 外风之分 , 肝肾阴虚 , 虚风 内生 ; 滋水涵木 , 则虚 风 自灭。 例: 韩某 , 女, 3 2 岁, 会计 师。 初诊 日期 : 2 0 0 3 年 4月 5日。 主诉 : 月经期全 身起 大小不等 的风团半年。半年前人工 流产 2 次, 此后每逢月经 来潮 即 全身起 风团、 色淡 红、 瘙痒 , 且 月经量少 , 口干腰 酸 , 舌质淡红 、 苔薄 白、 脉 细数 。曾 口服开端坦治疗 , 病症未见好转。临床诊断 : 经行风疹块 。证属

皮肤痒的中医论治法

皮肤痒的中医论治法

皮肤痒的中医论治法痒是皮肤病的一个主要症状,因此治痒就成了治疗皮肤病的重大问题之一。

《中医外科学》认为痒的发病原因有四:一者风,二者湿,三者热,四者虫。

并指出它的辨证方法是:“风胜:走窜无定,遍身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

”“湿胜: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最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或有传染。

”“热胜:皮肤瘾疹,红灼热作痒,或只发于暴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常不传染。

”“虫淫:浸淫漫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其痒尤烈,最易传染。

”“血虚:皮肤变厚,干燥脱屑,作痒,很少糜烂流水。

”至论治法,称风寒证者宜疏风散寒,风热证者宜疏风清热,湿热或暑热证者宜清热利湿,热毒或血热证者宜凉血解毒,气滞血瘀证者宜凉血化瘀,虫积证者宜杀虫驱虫。

余临床试用此法虽然常获佳效,然而常因辨证粗疏而难于下药。

为此才不得不结合《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语而深究之,疗效果然有所提高。

例如:患者赵某,男,20岁。

皮肤各处皱折部位,如指侧、指缝、腕关节屈侧,肘关节屈侧,腋窝前缘、少腹、外阴、臀沟、大腿内侧等处,出现针尖大小的丘疹及水疱4个多月。

医诊疥疮。

先予硫磺洗剂等中、西药外用,久治无效。

审之:除上述诸证以外,并见全身遍布抓痕、结痂、黑色斑点,手指缝间有少许脓疱,夜间奇痒难忍,白昼大减,舌苔白,脉弦细。

综合脉证,思之:夜间属阴,白天属阳,其证昼轻夜重者,血虚燥热也。

治宜养血活血,清热解毒。

处方:丹参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生地10克,白芍10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薄荷3克。

服药2剂后,痒疹大减。

继服6剂,诸证俱失。

某医云:疥疮者,虫淫之疾也,何用硫黄治虫而不效?而改用不治虫之剂反效呢?答曰: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此疾之虫淫为病者,因正气之不足耳。

正气不足者何?血虚燥热也。

故治以养血活血而愈。

又如患者骆某,女,10岁。

从一周岁开始即经常在身上乱抓,睡眠不安,几乎每夜都需父母在身上搔抓半小时才能安然入睡,睡眠过程中仍见其手到处乱抓,有时因奇痒难忍而突然痛哭不止,不再入睡。

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瘙痒症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瘙痒症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瘙痒症疗效观察》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引言•文献回顾•研究方法•实验结果•数据分析与解释•讨论与结论01引言1研究背景与意义23皮肤瘙痒症是皮肤科的常见疾病,中医学认为其与风邪侵袭、湿邪蕴结、血虚风燥等有关。

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瘙痒症具有独特的优势,但缺乏系统性的观察和报道。

因此,本文旨在观察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瘙痒症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观察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瘙痒症的疗效。

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为4个证型,分别为风邪侵袭、湿邪蕴结、血虚风燥和湿热蕴结。

对各组患者进行相应的中医辨证治疗,疗程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和瘙痒程度变化。

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范围与限制研究未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特征进行分层,可能存在一定的选择偏倚。

由于皮肤瘙痒症的病因复杂,存在多种可能的致病因素,本研究未能涵盖所有情况,可能存在一定的疗效差异。

本研究仅限于某地区中医院皮肤科的门诊患者,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

02文献回顾皮肤瘙痒症是指以瘙痒为主症,伴有抓痕、血痂、色素沉着等皮肤损害的一种疾病,中医认为其属于“痒风”、“风瘙痒”等范畴。

皮肤瘙痒症的中医定义中医认为皮肤瘙痒症的病因主要为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包括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包括感受外来邪气、环境湿热等。

中医对皮肤瘙痒症病因的认识皮肤瘙痒症的中医辨证理论治疗方法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瘙痒症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内服、中药外洗、针灸等。

治疗效果通过对文献的综述,可以发现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瘙痒症的效果较为显著,治愈率较高,且复发率较低。

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瘙痒症的文献综述临床研究目前已有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了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瘙痒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方向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皮肤瘙痒症的中医发病机制,深入探究各种病因、病机及证候特点,为临床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手段。

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研究现状03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与分组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间100名皮肤瘙痒症患者,年龄18-65岁,性别不限。

女性更年期皮肤瘙痒症研究进展

女性更年期皮肤瘙痒症研究进展
1 发病 机 制
1 . 2 激素分泌失调
更年期女性体 内雌激素处于
较低水平 , 雌激素会影响心脑血管活动和行为情感 中枢 , 调 控 中枢 神 经 系统 多种 神 经 内分 泌分 子 [ 7 1 , 如 去 甲肾上腺素 、 多巴胺 、 血清素 、 B 一 内啡肽 、 促 肾上 腺 皮 质 激 素 释 放 因子 等 多 种 神 经 递 质 及 肽 类 激 素 的合成与释放嗍 , 雌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皮脂腺萎缩 , 皮肤 失 于濡养 而变 得干燥 , 进 而易 发生 瘙痒 症 。
精神调节因子[ 6 1 , 这可能与瘙 痒症 患者的精神因素
有 密切 联系 。
渐衰 , 精血 日 趋不足 , 机体 阴阳平衡失调 。 更年期女 性机体 内分泌环境发生改变 , 卵巢 功能退化 , 性激 素分泌减少 , 生殖 能力丧失 , 而皮肤是人体最大 的
器官 , 随着 丘脑 —垂 体一 性 腺 轴 之 间 的平 衡制 约 关 系紊 乱 ,皮 肤 上 出现 一 系列 与更 年 期 相 关 的皮 肤 病 ,瘙 痒 症 是其 中最 常 见 的病 变 ,其 患病 率 高 达 4 0 . 7 %t ” 。 随着我 国人 口老 龄 化 的趋 势 , 更年 期 女性 瘙 痒症 越 来越 引 起 人们 的重 视 , 已成 为 临床 中亟需 解决 的问题 。现 就本病 的发病机 制及 治疗 方 面研究 概述 如 下 。

6 0・
Ch i n J De r ma t o Ve n e r o l I n t e g T r a d W Me d 2 01 4, Vo 1 . 1 3 5 ' 0 . 1

综 述 ・
女 陛更 年期 皮肤 瘙痒症研究进展
闰学 文 , 杨 连娟 。

皮肤瘙痒中医辨证论治

皮肤瘙痒中医辨证论治

皮肤瘙痒中医辨证论治标签:皮肤病;皮肤瘙痒;辨证论治皮肤病症状一般分为主观感觉和客观表现两种。

其中瘙痒在主观感觉症状里最为多见,既可作为一个症状出现,如湿疹、牛皮癣、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表现的皮肤瘙痒,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出现,如瘙痒症。

因此,皮肤瘙痒的发生机理和中医的辨证论治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1 皮肤瘙痒机理和病因正常皮肤内的感觉神经末梢分为3种,即游离神经末梢、毛囊周围末梢神经网和特殊形状的囊状感受器。

皮肤瘙痒(痒觉)的最强部位在表皮与真皮连接处,表皮中部的某些痒点亦可发生皮肤瘙痒。

组胺、血小板激活因子、胰蛋白酶、血管舒缓素等都是引起剧烈瘙痒的主要介质,存在于角质形成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等皮肤细胞中。

不同的痒觉感受器与来源不同的配体特异结合后,传递冲动导致皮肤瘙痒,但详细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皮肤瘙痒的致病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

内因包括:尿毒症;阻塞性肝胆疾病的胆汁性肝硬化、慢性胰腺炎伴胆管阻塞等引起的胆汁淤积;某些血液病,如肥大细胞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恶性肿瘤;内分泌疾病中的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脑梗死、脑动脉硬化、脑肿瘤;感染性疾病中的艾滋病、蛔虫病、旋毛虫病;自身免疫病中的干燥综合征、皮肌炎等。

外因包括:季节、气温、湿度、地域的变化;有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使用强碱性的洗涤用品,穿化纤或伪劣染色的衣物;某些昆虫或微生物,如蚊虫叮咬、疥虫、阴虱、真菌;小儿尿布及粪便残留物的刺激等。

此外,皮肤的健康与否、年龄大小、饮食的偏嗜、睡眠的好坏、大便干燥,以及精神紧张、激动、抑郁、焦虑等均能诱发或加重皮肤瘙痒。

中医学在皮肤瘙痒的病因病机方面也有相关认识,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认为“诸痛痒疮皆屬于心”、《外科大成·诸痒》强调“风盛则痒”等。

2 辨证论治2.1 实证2.1.1 风痒发病急,变化快,游走性强,痒无定处,时作时休,多见于荨麻疹、瘙痒症等皮肤病,伴有恶风,微发热,头疼咽痒等症,苔薄白,脉浮缓,乃外感风邪所致,治宜疏风解表,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

浅述中医理论对女性更年期皮肤瘙痒症分析体会

浅述中医理论对女性更年期皮肤瘙痒症分析体会

浅述中医理论对女性更年期皮肤瘙痒症分析体会前言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很多女性会遇到更年期面临种种身体上的调整,在这其中,皮肤瘙痒症就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症状。

然而,传统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外环境会相互作用,不良的内部环境会导致许多症状,包括皮肤瘙痒症。

因此,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预防和治疗乃至缓解更年期皮肤瘙痒症。

中医理论对于皮肤瘙痒症的认识传统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外环境会相互作用,当人体内部环境出现了问题,往往会引起不同的症状,其中包括皮肤瘙痒症。

据中医学理论,皮肤瘙痒症是由于人体的气血、阴阳调控失衡,瘀血淤积,湿热毒素泛滥而引发的。

尤其对于女性这个群体而言,由于在月经期、生育、更年期等生理周期内,这些生理变化可以导致女性体内某些组织和器官内分泌失调,体内郁滞物质增多,从而导致皮肤的瘙痒症状。

中医治疗更年期皮肤瘙痒症的方法在中医学中,治疗皮肤瘙痒症所采用的方法有很多,包括草药疗法、针灸、推拿等。

而又据养生主讲人介绍,在日常的护理中,中医理论也会提供一些指导方法,包括生活方式的调整,饮食习惯的改变等。

生活方式的调整:要想从根本上治愈皮肤瘙痒症,女性首先需要放松情绪,避免过度思虑,降低对皮肤的刺激。

如果有较为明显的精神症状,可以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心理压力。

此外,可以多参加运动,合理的运动量可以调节人的内分泌,促进身体代谢,缓解瘙痒症状。

饮食习惯的改变:在中医理论中,有很多食物具有调理皮肤的作用,如蜂蜜、黑芝麻、桑葚等。

此外,推荐在日常中多吃些苦、酸或辛味较弱的食物,如苦瓜、香菜、葱姜等,这些食物都具有养生养生作用,有助于调节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

而在平时的生活中,同时应注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如酒、咖啡、辣椒等,否则会加重更年期皮肤瘙痒症状。

按摩理疗:经常按摩穴位对患有更年期皮肤瘙痒症的女性可以起到缓解瘙痒的作用。

按摩的穴位包括玉堂穴、百会穴、听宫穴、身柱穴、三阴交、连谷等穴位,这些穴位经按摩可以调节人体内部环境,改善身体机能,缓解瘙痒症状。

中医药对皮肤痒症的辨证治疗方法与效果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皮肤痒症的辨证治疗方法与效果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皮肤痒症的辨证治疗方法与效果研究进展皮肤痒症是一种常见病症,广泛存在于临床医学中。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皮肤痒症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对皮肤痒症的辨证治疗方法与效果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学对皮肤痒症的认识中医学认为,皮肤痒症是机体内外因素作用下的一种病理反应。

皮肤痒症的发生与湿热、风热、燥热等病邪的侵袭密切相关,同时还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有关。

中医学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根据不同病因病机进行针对性的调理,达到治疗皮肤痒症的效果。

二、常用中药辨证治疗方法1. 清热解毒法对于由湿热和风热引起的皮肤痒症,中药清热解毒法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等,可以清热解毒,减轻患者的痒症状。

2. 润燥祛痒法对于由燥热引起的皮肤痒症,中药润燥祛痒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生地黄、玄参等,可以滋润肌肤,缓解痒症。

3. 活血化瘀法对于由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皮肤痒症,中药活血化瘀法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患者的痒症状。

4. 脾胃调理法对于由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皮肤痒症,中药脾胃调理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党参、白术等,可以调理脾胃,缓解痒症。

三、中医药对皮肤痒症的临床疗效中医药对皮肤痒症的治疗效果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多项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皮肤痒症方面有显著的疗效。

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过敏性皮炎瘙痒症状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

同时,中医药在减轻痒症程度、缩短发作时间等方面也表现出了显著的优势。

四、中医药对皮肤痒症治疗的优势相比于西医药物治疗,中医药治疗皮肤痒症具有以下优势:1. 个体化治疗中医药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可以实现针对性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2. 综合调理中医药通过调理人体的整体阴阳平衡来治疗皮肤痒症,不仅可以缓解痒症症状,还可以调理人体的整体健康。

疏肝活血方治疗更年期女性皮肤瘙痒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

疏肝活血方治疗更年期女性皮肤瘙痒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

疏肝活血方治疗更年期女性皮肤瘙痒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摘要目的探究疏肝活血方治疗更年期女性皮肤瘙痒症的疗效,并分析该药物的作用机制。

方法78例更年期女性皮肤瘙痒症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

观察组采用中药疏肝活血方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左西替利嗪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β-内啡肽水平、组胺水平、瘙痒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1.7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给予更年期女性皮肤瘙痒症患者中药疏肝活血方进行治疗,不仅能改善患者的β-内啡肽水平与组胺水平,缓解其瘙痒症状,还能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疏肝活血方;更年期女性皮肤瘙痒症;作用机制更年期女性皮肤瘙痒症是一种更年期女性群体特有且常见的以皮肤瘙痒为主要特征的皮肤疾病,该疾病的作用机制大致为更年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退化、性激素分泌水平逐渐降低,使得机体内分泌环境失调,最终诱发皮肤器官发生生理病理性改变[1]。

近年来,我国社会压力不断增加,更年期女性瘙痒症的发病率也开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研究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一直是临床医学界讨论的热点[2]。

本文探究疏肝活血方治疗更年期女性皮肤瘙痒症的疗效,并分析该药物的作用机制。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4年7月~2016年7月本院接收的78例更年期女性皮肤瘙痒症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41~59岁,平均年龄(53.17±4.19)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病程(3.24±0.96)年。

观察组患者年龄42~59岁,平均年龄(53.08±4.17)岁;病程8个月~5年,平均病程(3.30±0.65)年。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综合观察中医辨证皮肤瘙痒症治疗效果

综合观察中医辨证皮肤瘙痒症治疗效果

综合观察中医辨证皮肤瘙痒症治疗效果中医辨证皮肤瘙痒症治疗效果的综合观察中医辨证治疗疾病的方法一直以来都是中医特色的重要部分,而皮肤瘙痒症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通过综合观察中医辨证皮肤瘙痒症的治疗效果,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医辨证治疗的特点以及对于皮肤瘙痒症的治疗效果。

首先,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瘙痒症注重辨证施治。

在中医理论中,皮肤瘙痒症可归属于多种病机,如风热湿邪、肺胃虚热等。

中医辨证施治能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例如,对于风热湿邪引起的皮肤瘙痒,可选用麻黄汤、银翘散等具有祛风热湿作用的方剂;对于肺胃虚热引起的皮肤瘙痒,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养荣丸等具有清热养阴作用的方剂。

通过辨证施治,能够准确抓住病机,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瘙痒症具有病因病机综合治疗的特点。

中医面对一个疾病时,注重从病因、病机两个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治疗。

对于皮肤瘙痒症,虽然外在症状相似,但病因却不尽相同。

一方面,中医在辨证时注重察看患者的体质、气血状况、舌苔、脉象等信息,以辨明病因;另一方面,中医还注重观察病机表现,如瘙痒的部位、性质、时机等。

综合病因和病机,进行综合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整体状况,从而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瘙痒症注重调整患者的整体平衡。

中医强调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之间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

因此,在治疗皮肤瘙痒症时,中医会注重调整患者的整体平衡,而不仅仅关注瘙痒症状本身。

通过调整脏腑功能,改善气血循环,调理精神状态等,能够提高患者的整体免疫力,加强自愈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皮肤瘙痒症的目的。

总体而言,通过综合观察中医辨证皮肤瘙痒症的治疗效果可以发现,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瘙痒症具有针对病因、病机进行综合治疗,调整患者整体平衡的特点,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然而,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瘙痒症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治疗周期较长,对于急性病情的治疗效果不明显等。

因此,在综合观察中医辨证皮肤瘙痒症治疗效果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治疗目标,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中医药在皮肤瘙痒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皮肤瘙痒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皮肤瘙痒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皮肤瘙痒症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给患者带来较大的不适和痛苦。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治疗方法,对于皮肤瘙痒症的治疗也有着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在皮肤瘙痒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其治疗机制和临床应用前景。

一、中医药对皮肤瘙痒症的治疗作用中医药治疗皮肤瘙痒症的理论基础是“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根据中医药理论,皮肤瘙痒症多与湿热、风热、血热等有关,因此治疗时重点调理体内湿热、疏风清热、活血化瘀等。

中医药治疗皮肤瘙痒症的药物包括中药和中药方剂。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地黄、生地、苦参等,这些中药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活血、祛风等功效。

中药方剂常用的有逍遥散、清热解毒汤等,这些方剂经过临床实践证明具有显著的抗瘙痒作用。

二、中医药治疗皮肤瘙痒症的机制研究近年来,许多研究人员对中医药治疗皮肤瘙痒症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表明,中医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治疗作用。

1. 抗炎作用:许多中药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皮肤炎症反应,缓解瘙痒症状。

例如,研究发现黄连中的黄连素具有抗炎作用,可以通过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减轻瘙痒。

2. 抗氧化作用:中医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减轻皮肤氧化应激反应,改善瘙痒症状。

例如,柴胡中的柴胡苷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保护皮肤细胞。

3. 调节免疫功能:中医药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炎、抗过敏能力,改善皮肤瘙痒症状。

研究发现,某些中药可以调节T细胞的分化和活化,减少炎性细胞的浸润,从而减轻疼痒。

三、中医药治疗皮肤瘙痒症的临床应用前景中医药治疗皮肤瘙痒症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前景。

目前,中医药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中医药治疗皮肤瘙痒症的优势之一是个体化治疗。

中医药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这种个体化治疗能够有效地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疗效,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

综合观察中医辨证皮肤瘙痒症治疗效果

综合观察中医辨证皮肤瘙痒症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医辨证分型;皮肤瘙痒症;临床效果皮肤瘙痒症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其类似于中医文献中所提到的“痒风”,这种皮肤病是一种主观感觉上的瘙痒,但不存在原发性损伤,其主要临床症状可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皮肤瘙痒,由于皮肤瘙痒患者会忍不住抓挠,导致皮肤出现抓痕、血痂、苔癣样变等继发性损伤[1]。

传统治疗方法通常采用抗过敏和镇静等药物,可使患者临床症状在一段时间内得到有效缓解,但却无法治愈[2]。

本文研究选择我院皮肤科近两年收治的皮肤瘙痒症患者,分组对其采用西医治疗方案和中医辨证理论分型实施辨证治疗的不同效果进行对比,得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皮肤瘙痒症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90例。

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确诊为皮肤瘙痒症,排除由严重脏器疾病等因素所导致的皮肤瘙痒。

对照组男47例,女43例;平均年龄(51.4±1.5)岁。

试验组男49例,女41例;平均年龄(52.2±3.4)岁。

试验组按照中医不同证型分为血虚肝旺型、血热风燥型及湿热内蕴型各30例。

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各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⑴对照组采用盐酸左西替利嗪口服液治疗,每晚服用10mL,1次/d。

1个疗程为2周,连续接受4个疗程治疗。

⑴试验组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各证型临床症状及药方组成:①血虚肝旺型:多见于年老患者,秋冬季节易发,由于血虚、精血亏损使肌肤不得濡养,导致燥风内动,加之外界风燥之气盛,诱使皮肤干燥瘙痒,抓挠时起糠状脱屑,抓痕显出条条白印或血痂累累。

通常伴随体形消瘦、无华面色、失眠心慌、头晕目涩、脉息细弦、唇白舌淡等症。

药方为当归、熟地、白芍、玄参、荆芥、白蒺藜、鸡血藤各30g,甘草、川芎、夏枯草、地骨皮、钩藤各20g,外加防风15g。

对于顽固性瘙痒情况应该加蝉蜕、皂角刺、僵蚕各15g。

中药内服外洗治疗更年期女性皮肤瘙痒症3O例

中药内服外洗治疗更年期女性皮肤瘙痒症3O例

发 多种更 年期 相关 性瘙 痒 性皮 肤 病 。皮 肤瘙 痒 症 属 中 医 “ 痒 风” 、“ 风瘙 痒 ” 范畴 。其 病 因不 离 乎 风 ,外 风
可 有风 热 、风 湿 ;内风 可有 血热 生 风 、血 虚 生 风 和 血
瘀 生风 等 。《 诸 病 源候论 ・妇人 杂 病诸 候 ・ 风 瘙痒 候 》 云: “ 风 瘙 痒 者 ,是 体 虚受 风 ,风 入 腠 理 ,与 气 血 相 搏 ,而 俱 往 来 在 于 皮 肤 之 间 ,邪 气 微 ,不 能 冲 击 为 痛 ,故但 瘙痒 也 。 ” 妇 女 经 历 了胎 产 和 月 经 的 阴血 损 耗 ,原呈 “ 阳常 有余 , 阴 常不 足” 。可 见 更 年 期 女 性
的诊 断标 准L 1 ] :① 阵发 性 皮肤 瘙 痒 ,程 度不 一 ,初 起
局 限 ,渐 至全 身 ,夜 间尤 甚 ;② 皮损 特 点 :皮肤 无 原 发损 害 ,搔 抓 后 出现 抓 痕 、血 痂 ,苔 藓 样 及 色 素 沉 着 ;③排 除糖 尿病 、肝 胆 疾病 、慢性 肾功能 不 全 、肿 瘤 、精神 病 、冠心病 等 。 ’ 1 . 2 一般 资料 :6 0例 均 为 近 2年 本 院 门诊 患 者 ,且 为女 性 ,随机 分 为 治 疗 组 和 对 照 组 各 3 O例 。治 疗 组
1 5例 ,无 效 2例 ,总有 效率 9 3 . 3 ;对照组 3 O例 中 ,
痊 愈 7例 ,有 效 1 6 例 ,无效 7 例 ,总有 效率 7 6 . 7 。 两 组 总有效率 比较 有显 著性 差异 ( P<0 . 0 5 ) 。
4 体 会
I . I 诊 断标 准 :符 合 《 临 床皮 肤 病 学 》皮 肤 瘙 痒 症

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瘙痒症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瘙痒症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瘙痒症疗效观察引言:皮肤瘙痒症是一类常见的临床症状,常见于多种皮肤疾病,如湿疹、荨麻疹、药疹等。

传统中医药学认为,皮肤瘙痒症是由人体内外多种因素引起的,如热湿、瘀血、风寒等。

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瘙痒症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旨在观察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瘙痒症的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

方法:选取符合中医辨证标准的皮肤瘙痒症患者50例,年龄范围25-60岁,男女各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

治疗组接受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

治疗方案:治疗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根据患者的辨证类型,选用以下方药:1.热湿型:用黄连、黄芩、黄柏、苦参、葛根、车前子等清热燥湿药。

2.湿热型:用黄芩、黄连、黄柏、滑石等清热解毒、干湿化痰药物。

3.气滞型:用柴胡、香附、青皮、白芷等活血化瘀、疏肝理气药物。

4.血瘀型:用当归、川芎、红花、桃仁等活血祛瘀、调经药物。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总有效率、症状改善情况、病程缩短情况等。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

治疗组瘙痒症状改善明显,病程缩短,治疗后无复发现象;对照组瘙痒症状有所改善,病程相对较长,治疗后有复发现象。

讨论: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瘙痒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中医药治疗皮肤瘙痒症的机理主要包括清热燥湿、清热解毒、干湿化痰、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活血祛瘀等作用。

其治疗思路是要根据不同辨证类型,选用不同的药物组方进行治疗,以达到调整人体内环境、改善病理状态的目的。

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瘙痒症疗效可持久,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结论:。

瘙痒中医讲座心得体会

瘙痒中医讲座心得体会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瘙痒症的中医讲座,由我国著名中医专家王玉林教授主讲。

此次讲座让我对瘙痒症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中医治疗瘙痒症的方法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这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首先,瘙痒症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中医称之为“风瘙痒”。

中医认为,瘙痒的发生与湿热、血虚等因素有关。

在治疗瘙痒症时,中医注重辨证论治,根据病因、病机进行针对性治疗。

王教授在讲座中提到,治疗瘙痒症首先要明确病因,然后根据病因进行辨证论治。

例如,对于血虚引起的瘙痒,可以使用养血润肤类的方剂,如四物汤加减;对于湿热引起的瘙痒,可以使用消风散加减,加用燥湿止痒类药物,如白鲜皮、防风等。

其次,王教授还介绍了中医外用治疗瘙痒症的方法。

例如,可以使用三黄洗剂外涂,以清热解毒、燥湿止痒。

此外,王教授还强调了中药内服和外用相结合的重要性,认为这样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在讲座过程中,王教授还分享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并结合实际案例,让我们对中医治疗瘙痒症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例如,他介绍了蛇床子散在治疗皮肤瘙痒症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药物配比,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通过这次讲座,我深刻体会到中医在治疗瘙痒症方面的优势。

中医治疗瘙痒症注重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能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与西医相比,中医治疗瘙痒症更加注重调理身体,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从而降低复发率。

以下是我对中医治疗瘙痒症的一些思考:1. 中医治疗瘙痒症注重整体观念,治疗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体质、生活习惯等因素,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2. 中医治疗瘙痒症强调辨证论治,根据病因、病机进行针对性治疗,避免盲目用药。

3. 中医治疗瘙痒症注重内外结合,中药内服和外用相结合,提高治疗效果。

4. 中医治疗瘙痒症要注重预防,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作息等,避免诱发瘙痒症。

总之,通过这次讲座,我对中医治疗瘙痒症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述中医理论对女性更年期皮肤瘙痒症分析体会【关键词】女性更年期;皮肤瘙痒症;中医理论分析
【中图分类号】r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7-0306-02
皮肤瘙痒是临床皮肤科常见病的症状之一。

如果皮肤瘙痒发生在更年期而又没有其它原因可解释时,最可能是更年期内分泌改变的相关疾病。

更年期是妇女从生育期进入老年期的过渡阶段,机体内分泌环境发生了改变,雌性激素分泌减少,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引起内分泌失调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临床上以月经不规则或闭经,潮热出汗,心悸抑郁,易激动和失眠,血压波动,卵巢、子宫萎缩、功能衰退为主要表现。

1 现代医学认为某些皮肤病变与机体内分泌变化有一定关系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当更年期发生内分泌和代谢变化,均可反映到皮肤上而出现一系列更年期相关性皮肤病,临床上主要有黄褐斑、痤疮、脂溢性皮炎、感觉异常、瘙痒症、神经性皮炎、老年性女阴瘙痒等。

现代研究表明更年期情志因素亦可引起皮肤瘙痒,内分泌失调导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之间的制约失衡,引起体内某些多功能神经化学物质如儿茶酚胺、乙酰胆碱、组织胺的释放,这些物质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皮肤从而引起更年期瘙痒症状,或使原有皮肤病加重甚至反复不愈。

2 中医理论认为更年期皮肤瘙痒症的发病机制与阴阳失衡有关
妇女在衰老过程中出现的疾病,多发生于45岁至55岁之间,平均为50岁左右。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更年期妇女正值七七前后,天癸属于阴精,肾气由盛渐衰,精血日趋不足,肾的阴阳平衡失调。

另一方面,肝与肾存在精血互化,乙癸同源的关系;肾精化生肝血,而肾精亦需肝血的滋养才能保持充足;二者相互滋生,相互转化;同盛同衰,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肝失柔养,疏泄失常,失于条达,则情志抑郁,烦躁易怒。

精血不能互化,肝肾之阴皆虚,情志不畅,化火生风,则反复恶性循环,加重皮肤病症状。

对于瘙痒的病因,中医认为不外乎风、湿、热、毒、虫、虚、淤、情志导致气血不和,皮肤失养,其中与更年期皮肤瘙痒相关性较密切的病因为风、热、情志。

2.1 皮肤瘙痒症往往以风盛立论,“无风不作痒”,“风盛则痒”。

《诸病源候论》日:“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人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瘙痒也”。

阴血不足则虚风内生而产生瘙痒。

“血虚不荣则风痒”。

肝肾阴虚,精血不足,天癸渐竭,冲任失养,血海渐空。

由成年后期向更年期转化时,妇女经历了胎产和月经的阴血损耗,原本就“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妇女在绝经前后,天癸渐竭,脏腑无力补充冲脉、任脉而血海不足,阴阳二气不平衡,肾阴不足,阴不系阳,阴虚血燥
可致虚风内动,肌肤失于濡养,则皮肤干燥或瘙痒、有蚁行感。

“阴津不足则风燥”。

肾主水,开窍于二阴,阴津不足,失于濡养,风燥内生,二阴受累,可见于老年性女阴瘙痒。

绝经后
妇女肾中精气不足,气化失常,开阖不利,当开不开,当阖不阖,而水道莫制,肌肤失润,常可导致皮肤干燥瘙痒。

2.2 由热而致的更年期皮肤瘙痒亦多见《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在五行属火。

“热盛则痛,热微则痒”。

热蕴血分,伤阴耗血,热炽盛可致血热、血燥生风或阴虚内热。

潮热是更年期的主要表现,同时,亦见忽冷忽热或烘热汗出等营卫不和的表现,是由于肾阴不足,阴不制阳,阳失潜藏,虚热内生,随人体阴阳之气消长变化则症见潮热汗出、五心烦热等;表现于皮肤则见皮肤反复瘙痒、起皮疹,休作有时,如慢性荨麻疹。

2.3 情志与瘙痒,是越痒越烦,越烦越痒,互为因果,互相关联,“情志作痒,水不涵木,化火生风”。

如肾精血不足,水不涵木,肝阴亏乏,木少滋荣,肝阳上亢而致肾燥、肝燥等脏燥。

其燥为标,其虚为本。

女子更年期天癸竭,太冲脉衰少,无以柔肝,肝失条达,情志常变,化火生风,使不痒致痒,痒而更痒,如神经性皮炎,不良的心理刺激长期存在,就会产生瘙痒、搔抓、肥厚,搔抓的恶性循环。

3 更年期皮肤瘙痒症的中医治疗
3.1 血热生风多因风毒之邪,初客腠理,搏于血络,血热风动。

更年期潮热,口渴,汗出,或面红目赤,心烦不安,大便秘结,小
便短赤,舌质红,苔黄或黄燥,脉洪数。

症见患处色红,甚至弥布全身,伴剧烈瘙痒。

临床治以清营凉血、疏风止痒,除治风止痒以外,凉血药可选用石膏、生地、丹皮、赤芍、知母、槐花、地榆、紫草等。

3.2 血虚生风多因病邪久恋不去,伤阴耗血,营血内虚,致燥生风。

更年期精神倦怠,头晕,面色晦暗不泽,失眠,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少苔,脉细缓。

症见患处色泽淡红,或与肤色相同。

皮肤粗糙,干燥发痒,其痒感呈阵发性发作,搔抓后有细如糠状鳞屑脱落;反复发作至数年未愈,或劳累后加重。

治以养血活血、熄风止痒。

治风先治血,精血同源,治血虚生风之常见药如:熟地、白芍、当归、首乌、鸡血藤、阿胶、枸杞子。

3.3 情志动风多因情志不畅,肝郁化火,火热生风;久病易导致肝郁血淤,经络受阻,或卫气不足,使肌肤失于濡养而生风致痒,缠绵难愈。

更年期常伴烦热不安,口舌干燥,失眠多梦,易怒易哭,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皮疹随心情变化起伏,每每是越躁越痒。

肝为刚脏,非柔和药物不为功。

治以祛风止痒、疏肝解郁,除祛风止痒以外,柔肝养肝可选女贞子、墨旱莲、白芍、五味子、生地、枸杞子;平肝阳、清肝热如白蒺藜、夏枯草、桑叶、菊花、柴胡、栀子、龙胆草、丹皮、赤芍;平肝潜阳、镇肝熄风如龙骨、牡蛎;养心安神,疏肝理气加用酸枣仁、柏子仁、郁金、香附、合欢皮。

4 结论
女性更年期与雌激素下降有关,伴随更年期所出现的一系列皮
肤病,表现复杂,易诊难愈。

笔者认为更年期皮肤瘙痒症的中医病因病机主要是风、热、情志方面,常几种病邪协同发病。

如风邪常夹燥邪发病;情志变化易致风邪内动等等。

临床治疗上,需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生化制约关系,透过中医药对阴阳平衡的调节,往往达到标本同治的疗效,具有安全、廉价、有效、副作用小等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