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不毛之地与我国石窟艺术的内在联系(上)
智慧树知到《中国四大石窟》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四大石窟》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知到《中国四大石窟》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1、石窟艺术是我国艺术宝库的瑰宝,也是研究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的珍贵资料,又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石窟艺术不是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A:对B:错答案: 错2、石窟艺术包括河南洛阳的云岗石窟。
A:对B:错答案: 错3、中国石窟艺术源远流长,分布广阔,追其渊源,它是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与弘扬而兴盛发展起来的。
A:对B:错答案: 对4、英国()所著的《犍陀罗佛教艺术》一书,认为达尔拉际卡发现的公元25年左右塞族统治时期所雕造的一身菩萨像,就是把佛正式人形化的最早作品之一。
A:熊彼特B:凯恩斯C:雅各布-霍兰德D:约翰•马歇尔答案: 约翰•马歇尔5、河西四郡是指()。
A:敦煌B:酒泉C:张掖D:武威答案: 敦煌,酒泉,张掖,武威6、石窟是展示()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和再现形式。
A:绘画艺术B:佛教艺术C:雕塑艺术D:建筑艺术答案: 佛教艺术7、新疆石窟,雕像主要是释迦和菩萨单独像,其次还有佛本生,佛本行(即如何苦行,忍辱,寻求解脱)等故事画像。
A:对B:错答案: 对8、宋代石窟艺术体现更多的是释、道、儒三教的结合,特别能体现的就是大足石门山石刻艺术,除佛教造像外,还创造了释、道、儒联合造像和单独的道教造像(大足龙岗山与宝顶山)。
A:对B:错答案: 对9、莫高窟156窟《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画面疏密相间,节奏鲜明,色彩华丽,形象生动,展现了一支威仪赫赫的凯旋之师。
在敦煌壁画中,这是一幅少见的、极珍贵的现实题材作品,同时是有重大史料价值的历史画。
A:对B:错答案: 对10、由敦煌到永靖炳灵寺,东延伸至天水麦积山,其早期造像,壁画的题材、风格完全是相同的,包括云冈早期的第16-20窟,7和8窟,造像的题材与风格与河西、天水等地区早期造型风格是相同的,说明石窟艺术是沿着( )的路线发展的。
《佛教石窟艺术》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佛教石窟艺术李泽厚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宗教艺术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
无论是云冈、敦煌,还是麦积山,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窟,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等印度题材占据了这些洞窟的壁画画面。
其中,以割肉贸鸽、舍身饲虎、须达挐好善乐施和五百强盗剜目故事等最为普遍。
可以想象,在当时极端残酷野蛮的战争动乱和社会压迫下,跪倒或端坐在这些宗教图像故事面前的渺小的生灵们,将以何等狂热激动而又异常复杂的感受和情绪,来进行自己灵魂的洗礼。
众多僧侣佛徒的所谓坐禅入定,实际将是多么痛苦和勉强。
礼佛的僧俗只得把宗教石窟当作现实生活的花坛、人间苦难的圣地,把一切美妙的想望,无数悲伤的叹息,慰安的纸花,轻柔的梦境,统统在这里放下,努力忘却现实中的一切不公平、不合理。
从而也就变得更加卑屈顺从,逆来顺受,以获取神的恩典。
洞窟的主人并非壁画,而是雕塑。
前者不过是后者的陪衬和烘托。
四周壁画的图景故事,是为了托出中间的佛身。
然而,这又是何等强烈的艺术对比:热烈激昂的壁画故事陪衬烘托出的,恰恰是异常宁静的主人。
北魏的雕塑,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情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
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性都集中地寄托在它身上,但它并不显示出仁爱、慈祥、关怀等神情,它所表现的恰好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
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
相反,它以对人世现实的轻视和淡漠,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并且就在那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四周壁画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它的宁静、高超和飘逸。
似乎肉体愈摧残,心灵愈丰满;身体愈瘦削,精神愈高妙;现实愈悲惨,神像愈美丽;人世愈愚蠢、低劣,神的微笑便愈睿智、高超&&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伏着蝼蚁般的生命,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
新疆克孜尔石窟艺术有何历史渊源
新疆克孜尔石窟艺术有何历史渊源新疆,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承载着无数岁月的记忆与文明的瑰宝。
在众多璀璨的文化遗产中,克孜尔石窟艺术宛如一颗耀眼的星辰,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
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 7 千米明屋塔格山的悬崖上,它是中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渊源深厚而丰富。
克孜尔石窟的开凿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 3 世纪左右,历经了多个朝代的兴衰与变迁。
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而新疆地区作为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成为了佛教传播的重要一站。
克孜尔石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佛教艺术在中国西北地区的杰出代表。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克孜尔石窟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响。
首先,它受到了印度佛教艺术的深刻影响。
佛教起源于印度,其艺术形式也在印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佛教的传播,印度佛教艺术的风格和元素也随之传入新疆。
在克孜尔石窟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印度佛教艺术中常见的形象和构图,如佛像的造型、莲座的样式等。
同时,克孜尔石窟艺术也融合了当地的文化特色。
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
在克孜尔石窟的壁画和雕塑中,我们可以发现当地民族的服饰、建筑、乐器等元素,这些元素与佛教艺术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克孜尔石窟艺术在绘画技法上也有着独特的造诣。
壁画中的线条流畅而优美,富有韵律感。
画师们运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描绘出了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和形象。
在色彩运用方面,克孜尔石窟壁画以暖色调为主,如红色、黄色、橙色等,给人以热烈而庄重的感觉。
同时,画师们还善于运用对比色和互补色,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从石窟的布局和结构来看,克孜尔石窟充分考虑了宗教仪式和修行的需要。
石窟通常由前室、主室和后室组成,主室是供奉佛像和进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后室则用于僧侣的修行和居住。
石窟内的佛像和壁画布局严谨,层次分明,体现了佛教艺术的庄严和神圣。
古代石窟艺术和壁画
云冈石窟
位置:中国山西 省大同市
开凿时间:公元 460年
规模:现存45个 洞窟,252个石窟, 51000余尊佛像
艺术特色:融合了印 度、波斯、希腊等艺 术元素,具有鲜明的 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大足石刻
位置:重庆市大 足区
历史:始建于唐 朝,兴盛于宋朝
特点:以佛教题 材为主,兼有儒、 道、释三教内容
艺术价值:代表了中国 石窟艺术的最高成就之 一,具有极高的历史、 艺术和科学价值。
其他石窟艺术作品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是中国最大的石窟之一,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以其精美的雕刻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壁画而著称。
和 古 单
击 此
壁 代 处
添 加
画 石 副
标 题
窟 内
容
艺汇 报 人
术:
XXX
壹
添加目录标题
贰
石窟艺术的起源和发 展
目录
CONTENTS
叁
古代石窟艺术的代表 作品
肆
古代壁画的起源和演 变
伍
古代壁画的代表作品
陆
古代石窟艺术和壁画 的艺术特色和影响
添 加 文 档 标 题
源石 和窟 发艺 展术
的 起
画 的 代
敦煌壁画
地点:中国甘肃 省敦煌市
历史:始于公元4 世纪,历经多个 朝代
特点:色彩丰富, 线条流畅,造型 生动
代表作品:《飞 天》、《九色鹿》、 《反弹琵琶》等
永乐宫壁画
地点:山西省芮城县永乐宫
创作时间:元代
佛教石窟:见证中印文化的交流历程
佛教石窟:见证中印文化的交流历程作者:赵声良来源:《中印对话》2019年第01期印度和中国都保存着具有千百年历史的古代佛教石窟,见证着数千年中印文化互动交流的历程,从不同的角度代表着东方式的哲学思维方式。
中印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形成了千百年来两国文化相互关联的重要纽带。
而印度和中国都保存着具有千百年历史的古代佛教石窟,见证着数千年中印文化互动交流的历程。
中国和印度在文化理念上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代表着东方式的哲学思维方式。
文明的对话作为敦煌石窟的管理和研究单位,敦煌研究院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与印度英迪拉·甘地國家艺术中心等学术机构进行了一系列交流活动,共同举办过学术研讨会。
在2004-2005年间,双方学者成功进行了互访活动。
敦煌研究院两名学者在印度作了为期一个月的学术考察,印度甘地艺术中心也派遣了三名学者在中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术考察。
此后,敦煌研究院还不断派学者到印度考察,研究中国佛教艺术的源流等问题,印度学者也时常到中国参加学术活动。
2018年9月,敦煌研究院与印度英迪拉·甘地国家艺术中心签订了合作备忘录。
双方将在印度文献的学习、鉴定和编目、两国佛教艺术比较研究、联合办展、学者互访、书籍出版、共建“文化角”等方面展开持续合作。
同年11月,敦煌研究院在莫高窟举办的“阿旃陀与敦煌”佛教艺术高级研究班,邀请了印度相关专家参予授课。
12月,由敦煌研究院与印度安贝德卡尔大学(Dr. Babasaheb ambedkarmarathwada University.BAMU)共同组织、在安贝德卡尔大学举办了“中印文明对话论坛”。
安贝德卡尔大学所在的奥兰伽巴德市,以世界文化遗产、著名的印度石窟阿旃陀石窟、埃罗拉石窟著称于世。
在这里举办“中印文明对话论坛”有着特别的意义。
安贝德卡尔大学副校长B.AChopade教授和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李碧建公使先后在论坛开幕式致辞。
石窟魅力—东传西渐的中国审美!
石窟魅力—东传西渐的中国审美!岩彩壁画艺术——弘扬佛法,共沐东方艺术!▲阿旃陀石窟外观被誉为『印度的敦煌』,世界文化遗产01佛教建筑——石窟佛教建筑有许多种类,石窟是其中最古的形式之一,在印度称为「石窟寺」。
石窟,就是开凿于山石、崖壁间的洞室,最初是佛教的修行之地,佛教术语叫“僧伽蓝”。
▲阿旃陀石窟开窟于山,修行于窟有一种神圣的象征意义,山崖从物质形式本身就有两层意味。
一是区别于世俗生活的隐世,“隐世”作为古印度人生四段的一重要阶段,积淀深厚。
当然佛教的“隐世”也不完全相同于传统的隐世,而有修己度人和普渡众生的内涵。
但与市俗生活区别开来的“隐”之义还在。
二是显示了隐世苦修的决心。
“苦修”作为古印度的修行传统,源远流长。
▲阿旃陀石窟石窟本是佛教僧侣的住处,佛在世时就已经存在了。
一般石窟寺是开凿岩窟成一长方形,在入口的地方有门窗。
石窟中间是僧侣集会的地方,两边是住房。
后来发展成为两种形式:一种叫做「礼拜窟」,一种叫做「禅窟」。
礼拜窟雕造佛像,供人瞻仰礼拜,禅窟主要是供比丘修禅居住的。
礼拜窟有作前后两室的,也有单独一室的。
其入口处有门,上面开窗采光。
其平面有马蹄形的、有方形的。
内部装饰有在石壁上雕凿佛像,也有在中心石柱雕造佛龛、佛塔,也有在石窟四周作壁画的。
印度现存的佛教石窟以公元前一、二世纪至公元五世纪时所造的阿旃陀石窟重为最著名。
其建筑、雕刻和壁画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卷十一)中曾概括地把阿旃陀石窟的位置、建筑、雕刻、民间传说等生动地记述下来。
这些记述现在已成为记载印度阿旃陀石窟最宝贵的古代文献。
▲阿旃陀石窟壁画02佛窟东传石窟艺术东传西渐路线犍陀罗地区→西域(龟兹石窟群,高昌石窟群)→河西走廊(敦煌莫高窟,天梯山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邯郸(响堂山石窟)/ 天水(麦积山石窟)→河西走廊→西域佛教在印度发展的同时,也在向中亚传播,进入我国的西域地区。
对于佛窟的东传西渐过程一定是反复影响的,尤其在社会动荡的时候,会加速地区之间的交流与进程。
智慧树知到《中国石窟艺术》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石窟艺术》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1、石窟艺术是我国艺术宝库的瑰宝,也是研究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的珍贵资料,又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石窟艺术不是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A:对B:错正确答案:错2、石窟艺术包括河南洛阳的云岗石窟。
A:对B:错正确答案:错3、中国石窟艺术源远流长,分布广阔,追其渊源,它是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与弘扬而兴盛发展起来的。
A:对B:错正确答案:对4、英国()所著的《犍陀罗佛教艺术》一书,认为达尔拉际卡发现的公元25年左右塞族统治时期所雕造的一身菩萨像,就是把佛正式人形化的最早作品之一。
A:熊彼特B:凯恩斯C:雅各布-霍兰德D:约翰•马歇尔正确答案:约翰•马歇尔5、河西四郡是指()。
A:敦煌B:酒泉C:张掖D:武威正确答案:敦煌,酒泉,张掖,武威6、石窟是展示()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和再现形式。
A:绘画艺术B:佛教艺术C:雕塑艺术D:建筑艺术正确答案:佛教艺术7、新疆石窟,雕像主要是释迦和菩萨单独像,其次还有佛本生,佛本行(即如何苦行,忍辱,寻求解脱)等故事画像。
A:对B:错正确答案:对8、宋代,特别是北宋,石窟艺术体现更多的是释、道、儒三教的结合,特别能体现的就是大足石门山石刻艺术,除佛教造像外,还创造了释、道、儒联合造像和单独的道教造像(大足龙岗山与宝顶山)。
A:对B:错正确答案:对9、莫高窟156窟《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画面疏密相间,节奏鲜明,色彩华丽,形象生动,展现了一支威仪赫赫的凯旋之师。
在敦煌壁画中,这是一幅少见的、极珍贵的现实题材作品,同时是有重大史料价值的历史画。
A:对B:错正确答案:对10、由敦煌到永靖炳灵寺,东延伸至天水麦积山,其早期造像,壁画的题材、风格完全是相同的,包括云冈早期的第16-20窟,7和8窟,造像的题材与风格与河西、天水等地区早期造型风格是相同的,说明石窟艺术是沿着( )的路线发展的。
A:由北向南B:由南向北C:由东向西D:由西向东正确答案:由西向东11、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96窟的初唐造像和130窟盛唐造像的南北二大佛。
《佛教石窟艺术》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doc
《佛教石窟艺术》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无论是云冈、敦煌,还是麦积山,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窟,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等印度题材占据了这些洞窟的壁画画面。
其中,以割肉贸鸽、舍身饲虎、须达挐好善乐施和五百强盗剜目故事等最为普遍。
可以想象,在当时极端残酷野蛮的战争动乱和社会压迫下,跪倒或端坐在这些宗教图像故事面前的渺小的生灵们,将以何等狂热激动而又异常复杂的感受和情绪,来进行自己灵魂的洗礼。
众多僧侣佛徒的所谓坐禅入定,实际将是多么痛苦和勉强。
礼佛的僧俗只得把宗教石窟当作现实生活的花坛、人间苦难的圣地,把一切美妙的想望,无数悲伤的叹息,慰安的纸花,轻柔的梦境,统统在这里放下,努力忘却现实中的一切不公平、不合理。
从而也就变得更加卑屈顺从,逆来顺受,以获取神的恩典。
洞窟的主人并非壁画,而是雕塑。
前者不过是后者的陪衬和烘托。
四周壁画的图景故事,是为了托出中间的佛身。
然而,这又是何等强烈的艺术对比:热烈激昂的壁画故事陪衬烘托出的,恰恰是异常宁静的主人。
北魏的雕塑,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情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
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性都集中地寄托在它身上,但它并不显示出仁爱、慈祥、关怀等神情,它所表现的恰好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
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
相反,它以对人世现实的轻视和淡漠,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并且就在那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四周壁画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它的宁静、高超和飘逸。
似乎肉体愈摧残,心灵愈丰满;身体愈瘦削,精神愈高妙;现实愈悲惨,神像愈美丽;人世愈愚蠢、低劣,神的微笑便愈睿智、高超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伏着蝼蚁般的生命,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
但它们又仍然是当时人间的形体、神情、面相和风度的理想凝聚。
《中国石窟艺术》课件
06
中国石窟艺术的影响与价 值
石窟艺术对宗教的影响
传播佛教思想
石窟艺术作为佛教文化的载体,通过图像和雕塑的形式向信徒传播佛教教义和 思想,加深人们对佛教的理解和信仰。
强化宗教仪式感
石窟内的壁画和雕塑为宗教仪式提供了视觉上的辅助,增强了宗教仪式的神圣 感和庄重感,使信徒在视觉上更加沉浸于宗教氛围。
详细描述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它始建于公元 460年,经过北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的不断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云冈 石窟内有大量的佛像和壁画,造像风格独特,雕刻技艺精湛,展现了古代中国艺术的卓
越成就。
大足石刻
要点一
总结词
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的又一重要代表,以其内容丰富 的摩崖造像和精美的石刻艺术而闻名。
《中国石窟艺术》 ppt课件
目 录
• 石窟艺术概述 • 中国石窟艺术的发展历程 • 中国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 • 中国石窟艺术的风格与特点 • 中国石窟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 中国石窟艺术的影响与价值
01
石窟艺术概述
石窟艺术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石窟艺术是一种将雕塑和壁画结 合,以岩石为载体,在洞窟中展 现的艺术形式。
龙门石窟
总结词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又一重要代 表,以其精美的壁画和雕刻技艺而闻名 于世。
VS
详细描述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四大 石窟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它始凿于 公元493年,历经北魏、北齐、隋、唐等 朝代的不断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石窟 群。龙门石窟内有大量的佛像和壁画,造 像风格独特,雕刻技艺精湛,展现了古代 中国艺术的卓越成就。
石窟艺术的雕刻风格
敦煌石窟在哪些方面受到印度的影响?
敦煌石窟在哪些方面受到印度的影响?敦煌石窟在哪些方面受到印度的影响?敦煌石窟作为中国佛教艺术的瑰宝,其形成与发展深受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佛教思想与图像、建筑形式以及艺术技法等方面。
佛教思想与图像敦煌石窟的核心内容源自印度佛教。
壁画和雕塑中描绘的佛陀、菩萨和佛教故事均来自印度佛教经典。
例如,壁画中常见的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等形象,以及描绘的佛传故事、本生故事等,都是印度佛教文化的直接体现。
早期洞窟中的佛像造型,如头顶肉髻、长耳垂等特征,也明显带有印度佛像的风格。
这些图像不仅展示了印度佛教的信仰体系,也反映了印度佛教艺术的美学追求。
在敦煌石窟的壁画中,佛教故事的描绘不仅仅是对宗教信仰的表达,更是对印度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再现。
比如,佛传故事中的释迦牟尼佛从出生到成佛的过程,展现了佛教的核心教义和哲学思想。
这些故事通过生动的图像和细腻的笔触,使观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佛教的精神内涵。
此外,敦煌石窟中的菩萨形象,如观音菩萨和文殊菩萨,常常被描绘成慈悲和智慧的化身,这些形象在印度佛教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反映了佛教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影响。
建筑形式敦煌石窟的部分洞窟建筑形式也受到了印度石窟的影响。
特别是早期洞窟,如中心柱窟的结构,就明显借鉴了印度阿旃陀石窟等著名石窟的设计。
中心柱窟通常在洞窟中央设置一根中心柱,象征佛教宇宙观中的须弥山,四周环绕着礼拜道,信徒可以围绕中心柱旋转礼拜,这种设计在印度石窟中十分常见。
敦煌石窟中的这种建筑形式,不仅体现了对印度佛教宇宙观的接纳,也展示了印度石窟艺术对敦煌石窟建筑形式的深远影响。
在建筑形式上,敦煌石窟的设计不仅仅是对印度石窟的简单模仿,而是结合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进行的创新。
例如,敦煌石窟的洞窟布局和装饰风格在保留印度石窟特点的同时,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如木结构的应用和对称布局的设计。
这种中印文化的交融,使得敦煌石窟在建筑形式上既具有异域风情,又不失本土特色,成为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典范。
古代印度的佛像艺术对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你能说出深受印度佛像艺术影响的中国古代石窟吗?
古代印度的佛像艺术对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你能说出深受印度佛像艺术影响的中国古代石窟吗?
中国古代石窟艺术深受印度佛像艺术影响的一个典型例子是著名的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中国河南洛阳市境内,是一组规模庞大的佛教石窟,创建于北魏时期(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期)至唐朝时期(公元7世纪),其艺术风格受到了印度佛教艺术的深刻影响。
在龙门石窟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佛教造像,尤其是大量的印度式佛像。
这些佛像通常呈现出流线型、丰满的身体,身穿褶裙(垂直下垂的衣襟),姿态庄严、特征精细,与传统中国佛教造像的风格有所不同。
此外,龙门石窟中的壁画也受到了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
壁画描绘了佛教故事、佛教神话和佛陀的生平事迹,采用了印度艺术的细致线条和明亮色彩,呈现出华丽的装饰性和富于动感的特点。
龙门石窟的艺术风格融合了中国本土传统与印度佛教艺术的元素,展示了中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它不仅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代表,也体现了中国与印度在佛教艺术领域的交流与启示。
中国石窟艺术
石窟原是印度一种佛教建筑形式。
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
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周围是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
中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
从北魏(公元386—534年)至隋(公元581—618年)唐(公元618—907年),是凿窟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在唐朝时期修筑了许多大石窟,唐代以后逐渐减少。
石窟艺术是一种宗教文化,取材于佛教故事,兴于魏晋,盛于隋唐。
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罗艺术精华,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汉化过程。
可谓是研究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中国现存的主要石窟群均为魏唐之间或宋前期作品,其中以石刻负盛名的是大同云冈、洛阳龙门、天水麦积山和重庆大足四大石窟。
在中国众多石窟中,莫高窟是中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莫高窟的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于198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
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隋、唐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
而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五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
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
其实,像这些规模巨大、保存完好、造像精美、风格独特的石窟群还有很多。
像新疆吐鲁番的柏孜柯里克石窟,有世界罕见的回鹘佛教与摩尼教的遗迹;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如今已找不到一身完整的雕像,但每一尊造像仍然堪称绝世杰作;要走尽中国的石窟寺根本是不可能的,不过要是有机会经过石窟而不走近观瞻游览的话,也未免太可惜了!石窟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环境艺术。
从印度到中国的石窟艺术
从印度到中国的石窟艺术作者:向东来源:《海外星云》2019年第24期敦煌石窟艺术以中国汉晋悠久文化传统为根基,吸纳印度等外来文化艺术营养,中外文化经过不断交融,导致了隋唐佛教艺术的创新、繁荣和发展。
绵延1000年的敦煌石窟常建常新,不断产生新的题材内容、新的艺术形式,创造出了与印度佛教艺术和佛教理论不同,而富有中国民族精神和民族气派的佛教艺术和佛教思想。
敦煌石窟是建筑、雕塑与壁画结合的综合艺术。
作为建筑艺术,北朝中心塔柱窟虽受到印度支提窟的影响,但改变了原来印度覆钵式圆形塔的形式,成为方形楼阁式的塔形,窟顶改变了印度圆拱顶的形式,成为两面斜坡的人字披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神。
隋唐以后敦煌石窟流行覆斗顶方形窟、佛坛窟,这是以中国传统的斗帐形式和殿堂形式对佛教石窟的改造。
经过北朝和隋代对具有浓厚印度和西域样式雕塑的消化吸收,及与中国本土塑像艺术的长期融合过程,到了唐代,彩塑艺术逐渐创造出了富有中国审美精神,动态、神韵具有民族化特征的经典性传世之作。
壁画中表现最多的是佛教人物,北朝人物画多模仿外来佛教艺术人物画的形式和技法,隋唐人物画吸取了外来艺术中人物造型准确、比例适度、凹凸法晕染的长处,同时与中国讲究线描和神韵的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创造出新的佛教人物形像,丰富和提高了佛教人物画的表现力,成为能充分表现中国审美、中国神韵的美轮美奂的佛教人物。
印度早期的佛教艺术,主要体现在佛塔上。
原始佛教是反对偶像崇拜的,但为了表现对佛的礼拜,就以塔来代表佛,佛塔是收藏佛舍利(遗骨)的地方,也就是佛的象征。
据说印度在阿育王时代造了8.4万座佛塔。
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过这么多塔,现在不得而知,但阿育王崇信佛教,确实是有过大规模的造塔活动,至今印度还有一些地方保存着阿育王时代的碑铭,记录着阿育王的战功以及他对佛教的崇拜。
关于佛塔的意义,牵涉到古代印度人的世界观和生命观,前人已有很多研究,此不赘述。
从艺术形式上来看,佛塔有很多种类型,规模也有大有小。
古代石窟艺术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
古代石窟艺术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石窟艺术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长时间的发展与演变,成为了中华文化独有的艺术现象。
石窟艺术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与中国文化的演进历程密不可分。
石窟最早起源于中国的北地,具有跨越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独特的艺术现象之一。
在石窟历史的早期,多数的石窟呈现出印度教的风格。
这主要是因为数百年前的唐代,佛教由于与印度的关系日益密切,取得了印度佛教文化的优良传统,并把其传至中国。
因此,在中国的石窟艺术受到了印度教影响,呈现出了印度教文化的形态和特点。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自主、本土的文化形态。
这种文化转变也体现在了石窟艺术中。
从南北朝时期起,中国的石窟艺术便逐渐走向了自己的特色,呈现出更多的本土元素,不再完全依照传统印度的风格。
这是中国石窟艺术所创造的自主风格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极大发展。
到了唐代,中国的石窟艺术达到了极大的发展,随后发展出了五大洞设计,成果卓著。
而在宋代,一些原本是佛教的石窟开始发展出一些非宗教元素,这不仅令人感性,更是增加了科学性。
栩然宫巧塔、大观书院、洪熙宫碑廊等石窟均加入了丰富的文化传承元素,展览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元素的特色和风采。
明清时期,石窟艺术又经历了一次大的发展与变革。
在这个时期,对一些早期的石窟进行了修整,同时也创造了很多新的石窟。
这些新的石窟大多继承了唐宋石窟的艺术风格,强调了富丽堂皇的建筑风格。
这些石窟,不仅仅是一个艺术作品,还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所折射出来的一种精神。
如此多的艺术成果不单单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风情和变化,更是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文化智慧和劳动卓越。
石窟艺术的历史变迁,展现出了中国文化多样发展的特点,更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跨文化交融现象。
这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足迹,也探寻到了中国文化的变化和文化自信的变化。
从印度教传统,到中国本土元素,再到武装起伏的历史时期,逐渐形成更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接收了国外艺术文化但与中国本身相容相合,这是人文与科技的交融。
神奇石窟西藏的古代石窟艺术之旅
神奇石窟西藏的古代石窟艺术之旅神奇石窟——西藏的古代石窟艺术之旅西藏,这片神秘而迷人的土地,不仅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要数西藏的石窟艺术,那些雄伟壮丽、神秘莫测的石窟,见证了古代艺术的辉煌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如今,我们有幸能够踏上这场神奇的石窟艺术之旅,一同探索西藏的古代文明。
一、石窟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西藏的石窟艺术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最初的石窟是由印度传入的佛教艺术影响而建造的。
这些石窟通常位于悬崖峭壁上,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受到佛教思想和本土文化的熏陶,西藏的石窟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藏的石窟艺术发展日益成熟,结合了佛教造像和本土文化元素,成为了信仰、艺术和文化的结合体。
壁画、石刻、彩塑等形式的艺术作品纷纷出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二、神秘莫测的壁画世界在西藏的石窟之中,那些壁画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壁画是西藏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色彩的运用和形象的表现,为观者呈现了一个个神秘莫测的世界。
这些壁画主要以佛教故事和神话传说为主题,描绘了佛陀的生平事迹、佛教教义的理解以及一些神秘的传说人物。
通过巧妙的构图和精湛的技巧,壁画与石窟的结构相得益彰,使得整个石窟呈现出一种深沉而悠远的氛围。
另外,壁画所传达的文化信息也是无法忽视的。
它们记录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对宇宙和自然的理解。
这些壁画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通过它们我们可以窥探到古代西藏的文明和智慧。
三、雕刻艺术的瑰宝除了壁画,石窟中的雕刻艺术也是西藏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壁画不同的是,雕刻艺术通过立体的方式表现出来,更加真实而有力。
在西藏的石窟中,我们可以看到种类繁多的雕刻作品,包括佛像、神像、动物、花纹等。
这些雕刻作品不仅造型精美,而且雕工精湛,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石窟中的佛像。
佛像是佛教信仰的象征,每一个佛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寓意和表达方式。
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大展在浙江开展
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大展在浙江开展
毕明
【期刊名称】《亚太艺术》
【年(卷),期】2017()1
【摘要】2017年6月15日,由浙江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印度国家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梵天东土并蒂莲华: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大展”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开幕。
中国与印度同为丝绸之路上的两大文明古国,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在宗教、文化艺术等方面相互融通。
【总页数】1页(P149-149)
【关键词】国家博物馆;印度文明;浙江省博物馆;雕塑艺术;故宫博物院;相互融通;印度与中国;丝绸之路;
【作者】毕明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6
【相关文献】
1.梵天东土并蒂莲华·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大展 [J], ;
2.“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 [J],
3.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 [J], 辛文
4.“梵天东土并蒂莲华: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大展”震撼开幕
[J], ;
5.梵天东土并蒂莲华: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大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不毛之地与我国石窟艺术的内在联系(上)
订阅
玄奘(602—664)自幼皈依佛门,熟读《法华经》、《维摩经》等大乘经典,以非凡的领悟力与智慧融会各派学说,后游学弘法至洛阳、长安、成都等地,影响广泛。
在成佛的根据、步骤和方法等问题上,玄奘法师“详考其理,各擅宗涂,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
乃誓游西方,以问所惑。
”可以说玄奘法师西行印度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佛教在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必然。
文达亚山鸟瞰
由玄奘法师口述,弟子辩机撰写的《大唐西域记》为国人了解西域及印度的风土人情提供了全面准确的参照,玄奘法师在印度的游学经历,更是架起了中印文化交流的桥梁。
一位印度著名历史学家马哈江说:“玄奘的游记给了我们七世纪印度的社会、经济、政治、宗教、行政管理和人民生活等多方面的丰富翔实的材料。
其重要性特别在于,这些材料是一位长期旅居印度的人所提供的,而这个人精通这个国家的语言,所写的又都是他耳闻目睹的亲身经历”。
阿旃陀石窟洞窟分布图
此可见,玄奘法师在印度历史及佛教史建构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从佛教美术史的角度上讲,若不是玄奘法师在印度各地的游历,恐怕佛教艺术的瑰宝——阿旃陀石窟,也只能在山谷中静静等待十多个世纪后的英国狩猎者来掀开她的面纱。
而恰恰是这个我们听上去些许陌生的名字,孕育出了我们如今引以为傲的四大石窟。
阿旃陀石窟
印度佛教石窟,是南亚次大陆佛教文化和艺术的主要遗迹之一。
凿石开窟约开始于公元前3世纪中叶﹐7~8世纪逐渐衰微。
除印度比哈尔邦巴拉巴尔山区有一组最早的石窟群外﹐主要分布于温迪亚山脉和德干高原一带﹐其中重要代表有巴查﹑卡尔利﹑纳西克﹑阿旃陀等。
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石窟(अअअअअअ-अअअअअअअअअअअ;Ajinṭhā-verūḷacī
leṇī)是一个位于印度的佛教石窟群,也是印度最大的石窟遗址。
阿旃陀石窟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文达雅山的悬崖上,这里正是印度古石窟最多最集中的地区。
西距奥兰加巴德106 公里。
石窟环布在新月形的山腰陡崖上,高低错落,绵延550 多米,以壮丽的建筑、精美的雕刻和壁画,与泰姬陵并称为印度的双壁。
支提窟
“阿旃陀”一词源于梵语“阿谨提那”,意为“无想”。
阿旃陀石窟是印度古代佛教徒作为佛殿、僧房而开凿的,石窟大约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后7世纪期间建造和修缮,距今已有 2000多年的历史。
石窟始建时,正值阿育王时代。
石窟内的壁画及雕塑被视为是佛教艺术及世界绘画艺术里的经典。
阿旃陀石窟
该石窟今存洞窟29座,窟形分支提和毗诃罗两大类,以后者居多,第 9、10、19 和 26窟为支提,其余 25 座皆为毗诃罗。
支提窟内中央置窣堵波,依天然岩凿成,内殿四周,建造柱,在早期的支提窟中有明显的仿竹木构造痕迹,且装饰简朴;至中晚期后则趋于精美。
毗诃罗窟内部有石床、石枕、佛龛等,陈设较简单。
阿旃陀石窟
石窟内有精美的壁画和精工细凿的雕刻,因建成时间不一,各具特色。
内容描绘了释迦牟尼佛的生平故事和当时印度社会生活和宫廷生活等情景,包括山林、田舍、战争、乐舞以及劳动人民狩猎、畜牧、生产等场面,内容十分丰富。
阿旃陀石窟
阿育王时代,此地国名Maharattha,音译为摩诃赖吒,义译为「大国」。
尊崇佛教的阿育王曾派遣高僧到此弘法,传说阿折罗阿罗汉在此开山凿室,历经数百年终成一处绵延五百多米的宏大珈蓝。
唐玄奘在公元640年左右游离此地,《大唐西域记》记:
“摩诃剌侘国周六千余里。
国大都城,西临大河,周三十余里,土地沃壤,稼穑殷盛,气序温暑,风俗淳质……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大小乘兼功综习……国东境,有大山,迭岭连嶂,重峦绝巘,爰
有伽蓝,基于幽谷,高堂邃宇,疏崖枕峰,重阁层台,背岩面壑……”
阿旃陀石窟前的印度信徒
这些文字绝非虚言,假如亲历其地,定会如唐三藏法师一样震撼的。
只是随着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日益没落,阿旃陀石窟与其他诸多大型佛教石窟一样,逐渐荒废。
玄奘之后,直到1819年才被一英国士兵重新发现,游客和信徒才又纷至沓来。
阿旃陀1号窟
阿旃陀石窟群中保存最为完好的,是笈多王朝皇帝哈里谢纳开凿的,像宫殿一样豪华造型的石窟。
第1号石窟建于7世纪,是大乘派佛教建筑的典范。
窟内有一尊释迦牟尼雕像,高3米,从3个角度观看有3个不同的神态:从正面观看,佛似沉思,左面看似在微笑,右面看又似庄严凝视。
金刚手菩萨
拱门和6根大柱上雕有飞天和仙女,刻画细腻精巧,形态优美。
中间有一大厅,四周壁画上有500罗汉像,其貌各异,表情丰富。
第1窟内壁画场面的幅度皆较大,最著名的是金刚手菩萨像,妙相庄严,头戴宝冠,肌肉匀称。
天花板和前廊右侧画着与波斯使节聘问通好,举行晚宴的情景,可以窥探帝国的繁荣景象。
金刚手菩萨细部
金刚手菩萨(梵语:Vajrapāni),是佛教极乐世界“无量寿佛”眷属的八大菩萨(观音菩萨、弥勒菩萨、虚空藏菩萨、普贤菩萨、金刚手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除盖障菩萨)之一,右手持金刚杵之相,象征“坚固不坏之菩提心”,是大势至菩萨化身的忿怒相。
而关于金刚手菩萨的早期形象中,阿旃陀1号窟内保存的这幅最为精美。
莲花手菩萨
由于是按照当时最优秀绘画师们的想法绘制,所以壁画的完整度很高,而且保存状态较好。
以致绘在后廊入口两侧的守护神像也作为阿旃陀石窟的象征而闻名。
左边是莲花手菩萨,右边是金刚手菩萨。
该窟中的灌顶图、尸毗王本生图和降魔图,也都是十分精彩之作。
1号窟壁画
第1窟窟顶天花上描绘的化生童子。
阿旃陀2号窟主佛龛
第2窟时代最晚,其前廊壁上与藻井等处都有壁画。
阿旃陀2号窟
洞内左右的小佛龛壁画尤引人注意,右龛以山岳为背景,塑造了妇女和儿童的形象,左龛的重层室内,奴婢们簇围一贵妇人,人物颇为写实。
另外,周壁上的鹿王本生、摩耶夫人之梦等佛教故事,情节曲折,内容更为广泛。
阿旃陀4号窟立佛
阿旃陀第4窟是最大的比哈拉石窟,如果完成就应该会成为宏大的僧房,但因为断壁横穿难以作业,终于连壁画都没有画就放弃了。
但第4窟的主龛外雕刻了六尊立佛,这反映了当时日渐兴起的七佛信仰。
第6窟上层佛造像
第6窟是后期窟中早期开凿的唯一一座双层石窟。
虽然仍未最终全部完成,却可以看出僧侣们经常使用的样子,因为仅存的壁画表面已经被煤熏黑了。
整个第6窟由一个佛殿和两层的大厅组成。
较低的一层有柱状结构,并配有单人佛室;上层大厅也配有相连的佛室。
每一层都分别雕刻着菩萨书法像。
第6窟虔诚信徒壁画
在两层洞窟的墙壁和佛殿周围,都有精美的壁画做装饰,它们大多描绘了摩伽罗和其它一些充满想象意味的主题——大象、飞天、扭动身躯的女性无处不在。
在6号洞窟的上层,有一幅很重要的壁画描绘了一歌手持莲花的虔诚信徒,双腿跪卧在菩萨脚下,这是5世纪虔诚崇拜的标志。
第10窟内景
看似朴实无华的第10窟,却是这里最古老的一座支提窟。
当年被英国士兵约翰·史密斯最先发现的便是此窟。
199年前,马德拉斯军团的一队英国士兵进入深山中猎虎时,闯入印度中部奥兰加巴德北部湮没已久的阿旃陀石窟群。
第10窟外壁
躲在瓦格拉河谷中的精疲力竭的士兵约翰·史密斯环顾四周,准备开枪射击时,他的视线被枝叶遮盖的岩壁的奇异形状所吸引,走近一看,这是在岩石上雕刻的有精美装饰的马蹄形窗户。
当天,史密斯虽然一只老虎也没打死,但却发现了阿旃陀的30座佛教石窟。
第10窟窟内廊柱之上的说法图
这些石窟沿瓦格拉河的流向,呈圆弧形排列在长550米、高76米的断崖上。
石窟群已经很久没有人迹,一排排柱子支撑着的圆形顶部,已成为密集的蝙蝠巢。
史密斯赶走蝙蝠,在第10窟右边第13根柱子大约3米高处乱留下了到此一游的题记:“John Smith,28 th Cavalrv.28th April 1819”。
10号窟内的壁画,有很浓厚的早期犍陀罗艺术的韵味
阿旃陀的10号窟,如今的断崖表面早已不见那些浓密的枝叶,冬季的岩石山更是一派草木枯黄的景象。
站在石窟群对面的山上,也就是当年约翰·史密斯射击的位置远望,想象他发现10号窟,看见里面精美壁画时的激动心情,这寻宝探密的事儿从来就会让人感到莫名的刺激,即便是现在说起都很令人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