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思考题修改版(1)

合集下载

政经思考题(期末终极版)

政经思考题(期末终极版)

政经思考题导论1.试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即研究生产关系及其规律。

(2)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经济学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即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

(3)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也叫经济关系。

在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答: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其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同时因为它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所以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包含了鲜明的批判性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以科学的态度探索,认识和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坚持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利益的鲜明立场,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内在统一。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1)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和变化规律。

(2)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和变化规律。

(3)揭示经济运动的普遍规律。

(4)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马政经研究生产关系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即经济规律。

所谓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任何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都具有客观性。

这是因为:第一,经济规律产生和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客观的.第二,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

所以人们处理与经济规律的关系时: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它的要求办事。

人们可以认识并利用客观经济规律。

(5)经济规律的类型。

经济规律依其产生和发生作用的经济条件不同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普遍经济规律;第二,共有经济规律;第三,特有经济规律。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创立的?答:①历史背景。

A.产业革命用机器大工业代替了手工生产,奠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

政治经济学复习思考题.doc

政治经济学复习思考题.doc

一.名词解释1 .生产关系经济规律经济体制劳动二重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劳动强度2.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价格标准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泡沫经济3. 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名义工资实际工资固定资本流动资本4. 资本循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职能资本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聚资本集中5.股票价格土地价格垄断价格垄断低价垄断利润股份公司虚拟资本虚拟经济6. 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利息率银行资本银行利润利润率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垄断地租级差地租绝对地租7.企业制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相对过剩人口经济危机二.简答题1.什么叫经济规律?经济规律哪些特点?2.简述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基本关系。

3.什么叫劳动生产率?决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因素有哪些?4.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之间有何关系?5.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有何关系?6.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7.劳动力商品、货币商品、普通商品三者之间有何关系?8.简述货币资本化的前提。

9.简述货币的产生过程。

10.简述货币的五大职能。

11.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有何关系?12.简述商品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

13.简述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

14.什么叫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有哪些危害?15.什么叫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有哪些危害?16.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17.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变化过程。

18.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何关系?19.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之间有何不同?20.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21.工资如何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22.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有何关系?23.什么叫资本积累?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哪些?24.固定资本的磨损有几种?它们是如何补偿的?25.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需要具备什么条件?26.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27.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对于剩余价值生产有哪些意义?28.流通资本与流动资本有何不同?29.简述垄断的类型及其成因。

政经思考题

政经思考题

第二章思考题1、如何深化对劳动及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答: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1)首先要纠正过去形成的对脑力劳动的偏见和忽视,充分认识脑力劳动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充分肯定他们对商品价值创造所起的越来越大的作用。

尤其要重视和充分肯定科技工作者、企业管理者的劳动在社会财富和价值创造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2)还要注意不能用是否创造价值作为衡量社会劳动重要性的依据。

2、试述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变动规律。

3、价值规律的内容是什么?它有哪些作用?4、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哪些条件?5、简述货币起源、本质和职能。

6、简述货币流通规律。

7、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第三章思考题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资本家为何要竭力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2、简述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3、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4、相对剩余价值如何生产出来?5、什么是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何联系和区别?6、试述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第四章思考题1、简述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关系。

2、简析资本积累的实质、客观必然性和影响因素。

3、什么是相对过剩人口?它有哪些形式?它是如何产生并存在发展的?4、资本积累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是怎样的?第五章思考题1、试述资本周转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企业资金周转的指导意见。

2、生产资本既可以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又可以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是什么?3、简述产业资本的循环的条件。

4、简述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的两个因素。

5、试述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及其对社会主义企业资本运动的意义。

6、试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第六章思考题1、个别资本运动和社会资本运动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2、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是什么?3、社会总产品实现的含义是什么?第七章思考题1、什么是利润?它是怎样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2、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3、社会生产价格规律和价值规律之间矛盾吗?4、商业资本是怎么样形成的?5、商业利润的来源?剩余价值如何在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之间进行分配。

《政治经济学Ⅱ》复习思考题答案

《政治经济学Ⅱ》复习思考题答案

《政治经济学Ⅱ》复习思考题答案第一章1、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的形成过程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自具有什么特征?各个阶段之间具有什么关系?(P18~20)(1)、划分为三个阶段: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第一(低级)阶段;共产主义第二(高级)阶段。

(2)、各阶段特征: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并存和斗争,其斗争的结局是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第一、实行全社会范围内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即整个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消灭了剥削;第二、社会生产由国家统一地、有计划地组织;第三、商品货币关系已经不再存在;第四、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以劳动为尺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按劳分配。

但是,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由于劳动还没有完全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三大差别仍然存在,人们还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光,因此,以劳动为同一尺度的平等权利还不能消除劳动者之间分配上的事实上的不平等。

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已极大丰富,旧的社会分工已经消除,人们的道德水平已大大提高。

劳动已从谋生的手段成为了生活的第一需要。

(3)、各阶段之间的关系:3、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具有哪些主要特征?(P26~~P2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概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在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即从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历史任务,党的报告指出: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穷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政治经济学及财务知识复习思考题(DOC 8页)

政治经济学及财务知识复习思考题(DOC 8页)

政治经济学及财务知识复习思考题(DOC 8页)《政治经济学》复习思考题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空想社会主义理论B.重商主义经济学C.古典政治经济学D.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A.经济基础B.生产关系C.物质资料生产D.商品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物质资料生产B. 生产方式C.经济基础D. 生产关系及其规律4、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A.劳动者B. 劳动工具C.劳动对象D.科学技术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A.揭示生产力的发展规律B.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C.揭示经济规律D.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6、两种不同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交换的原因,在于它们()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B.对人们有共同的效用C.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D.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B.随着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C.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包含着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D.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15、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A.以抽象劳动为尺度B.以私人劳动为尺度C.以剩余劳动为尺度D.以简单劳动为尺度16、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C.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1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价值形成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D.补偿劳动力价值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过程的统一18、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A.预付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中的不同作用B.资本的不同部分价值周转方式不同C.资本投入的不同部分资本有机构成D.资本投入的不同领域资本周转速度不同19、就货币的产生而言,完全正确的表述是()A.金银天然是货币,但货币天然不是金银B.金银天然是货币,但货币天然不是金银C.金银天然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D.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不是金银20、货币产生以后,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为()A.货币与资本的对立B.商品与资本的对立C.商品与货币的对立D.商品与商品的对立21、商品流通是()A.货币产生以前的商品交换B.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C.以商品为媒介的货币交换D.先买后卖的商品交换22、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是()A.货币流通决定商品流通B.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C.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相互决定D.购买时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销售时货币流通决定商品流通23、价值规律调节社会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是通过(0A.价格始终与价值相等实现的B.价格高于价值实现的C.价格低于价值实现的D.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实现的2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A.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B.生产资料私有制C.纸币代替金属货币D.劳动力成为商品25、相对剩余价值的取得是()A.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C.工作日延长的结果D.物价上涨的结果26、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在于()A.前者是产品成本的构成部分,后者是剩余价值B.前者不转移价值,后者发生价值增殖C.前者不发生价值增殖,后者发生价值增殖D.前者价值增殖少,后者价值增殖多27、个别资本家企业工人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属于()A.一般剩余价值B.超额剩余价值C.绝对剩余价值D.相对剩余价值28、相对剩余价值的取得是()A.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的结果B. 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C.工作日延长的结果D.物价上涨的结果2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是()A.资本集中B.商品价值C.社会总产值D.资本积累30、研究个别资本循环的目的在于()A.考察产业资本连续运动的条件B.考察产业资本运动的速度C.考察资本周转速度与预防付资本的效率D.考察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31、预防付资本总周转是指()A.全部预防付固定资本的周转B.全部预防付流动资本的周转C.全部预防付固定资本的周转加上部分流动资本的周转D.它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32、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大资本是()A.资本积累B.资本集中C. 资本积聚D.资本原始积累33、目的在于考察资本运动速度对剩余价值影响的是()A、资本循环B、资本周转C、资本流通D、资本增殖34、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A.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B.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竞争的结果D.商品购买者之间竞争的结果35、从事商品经营活动的商业资本所获得的利润相当于()A.超额利润B.创业利润C.企业利润D.平均利润36、构成资本主义地租实体的是()A.农业工人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B.农产品价值低于生产价格的差额C.平均利润和工人工资的一部分D.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37、某一土地每年的地租总量为200,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为5%,土地价格为A.200B.4000C.1000D.200038、资本主义利息的本质是()A.通过货币流通形式从流通中产生的B.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C.借贷资本的所有权的产物D.使用借贷资本支付的报酬39、资本主义银行利润的量按自有资本计算应()A、等于平均利润B、高于平均利润C、低于平均利润D、高于产业利润40、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A.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B.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权垄断C.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权垄断D.土地肥沃程度和位置的差别二、多项选择题1、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能获得平均利润的阶级有()A.产业资本家B. 商业资本家C. 银行资本家D.土地所有者E.农业资本家2、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C.使用价值和价值互为基础和前提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E.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3、货币的基本职能是()A.价值尺度B. 流通手段C. 支付手段D.储藏手段E. 世界货币4、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A.商品价值总额B.待销售的商品数量C.商品的价格水平D. 货币流通速度E.纸币的发行量5、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A.是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源泉B.是资本积累的源泉C.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D.是价值的源泉E.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意义6、资本主义工资()A.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B.其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小于工人的劳动在生产中新创造的价值D.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E.等于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之和7、资本的生产时间包括()A.劳动时间B.产品销售时间C.自然力作用的时间D.正常的停工时间E. 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8、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在于()A.划分的根据不同B.划分的对象不同C.划分的目的不同D. 划分的关键词不同E.资本的组成部分不同9、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A.I(v+m)= II cB. I(c+v+m)=Ic+IIcC.II(v+m)=IcD. II(c+v+m)=I(v+m)+II (v+m)E.II(c+v+m)=Ic10、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意义在于()A.解决了劳动价值论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B.阐明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对立C.说明了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利益是一致的D.揭示了资本主义按资分配的实质E、证明市场机制能保证资本主义经济均衡发展11、资本主义地租体现了下列几个阶级的对立关系()A.农业资本家B.工业资本家C.大土地所有者D.商业资本家E.农业雇佣工人12、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有()A.产业利润B.商业利润C.银行利润D.利息E.地租13、股票具有如下特点()A.可退回性B.不返还性C.风险性D.流通性E.非流通性14、利息率与平均利润率在量上的一般关系是()A.利息率等于平均利润率B.利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C.利息率受平均利润率制约D.利息率与平均利润率成反比E.利息率和平均利润率按同一方向变化15、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在于()A.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的比率B.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的增值程度C.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D.剩余价值率表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却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E.剩余价值率是利润率的基础,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16、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在于()A.价值周转方式不同B.周转速度不同C.价值收回方式不同D.周转速度相同E.物质要素更新方式和时间不同17、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电力属于()A.固定资本B.流动资本C.不变资本D.可变资本E.生产资本18、保证产业资本顺利循环的基本条件是()A.产业资本必须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的运动B.产业资本必须有三种循环形式C.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D.产业资本从一种职能形式出发,经过三个阶段的运动,必须回到出发点E.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继起19、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A.单位商品价值的下降B.劳动力价值的上升C.劳动力价值的下降D.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E.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20、货币与资本的关系()A.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B.货币本身就是资本C.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不是资本D.以价值增值为目的进入流通的货币是资本E.货币在特定经济条件下,在价值增值运动中转化为资本21、关于商品价值量正确的命题有()A.商品的价值量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B.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C.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正相关D.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简单劳动为尺度E.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22、货币的起源是()A.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B.人们创造发明的C.价值形式和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D.政府强制规定的E.贵金属天然具有货币的属性23、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和供求三者的关系是()A.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B.价格受价值影响,围绕供求关系波动C.价格受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D.价格受价值决定,反映价值但不反映供求关系E.价格受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并制约供求关系24、货币与资本的关系()A.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B.货币本身就是资本C.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不是资本D.以价值增殖为目的的进入流通的货币是资本E.货币在特定经济条件下,在价值增殖运动中转化为资本25、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A.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B.延续劳动者后代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C.劳动者接受教育培训所需费用D.劳动生产所需生产资料的价值E.装备劳动者所需劳动资料的价值26、二战后,发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工作日有所缩短,这表明()A.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有所减轻B.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C.必要劳动时间大为缩短D.相对剩余价值成为主要剥削形式E.为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工人需要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时间27、资本积累、资本集中、资本积聚的相互关系是()A.资本集中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B.资本集中、资本积聚都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C.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重要条件D.资本积聚的进行有利于资本集中E.资本集中的进行有利于资本积聚28、租种优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雇佣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有()A.农业平均利润B.级差地租C.农业工人的工资D.绝对地租E.农业生产资料的价值29、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同时也是()A.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转移的过程B.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过程C.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的过程D.各部门资本家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E.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30、和单个资本运动相比,社会资本的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还包括生活消费不仅包括资本流通,还包括一般商品流通不仅包括资本流通,还包括实物流通不仅包括价值补偿,还包括实物补偿不仅包括生产过程,还包括流通过程三、问答题1、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政治经济学(马经)课后思考题答案

政治经济学(马经)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问题与思考名词解释交换价值: 能用来同别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属性。

即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时在数量上的比例。

价值:决定商品交换比例。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属于历史范畴。

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属于自然范畴。

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永恒属性,属于永恒范畴。

抽象劳动: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

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属于社会属性,历史范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生产某种商品的效率或能力。

(两种表示法)价值形式:商品交换时,将价值和价值量通过交换价值而间接或相对表现出来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出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

价格标准:货币单位及其等分纸币:代替金属货币进行流通,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货币流通规律:(流通手段时)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支付手段时)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代售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的价格总额-互相抵消的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纸币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为限。

1.如何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如何?答: 问题一: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属于自然范畴。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属于历史范畴。

政治经济学复习思考题(社会主义部分)

政治经济学复习思考题(社会主义部分)

政治经济学复习思考题(社会主义部分)第十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一、名词解释所有制、产权、公有制、公有制实现形式、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个体所有制、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国家资本主义所有制、混合所有制。

二、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① 生产资料公有制② 个体经济③ 私营经济④ 外资经济2.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① 是非公有制经济的补充② 居于主体地位③ 与非公有制经济处于相同地位④ 同非公有制经济是完全对立的3.我国现阶段的个体经济是()① 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② 属于主导地位的经济③ 同社会主义经济完全对立的经济④ 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经济4.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是()① 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② 同个体经济没有区别的经济③ 国家要消灭的经济④ 起主导作用的经济5.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① 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③ 资本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④ 同社会主义经济水火不相容的经济6.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① 不应当多样化②只能是单一的③ 可以也应当多样化④ 完全是自由的7.判断所有制结构是否合理,主要是看()① 能否实现公平的分配② 能否提高公有化的程度③ 能否顺利推进经济体制的改④ 能否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现8.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经济成分是()① 社会主义国有经济② 个体经济③ 混合经济④ 私营经济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所有制方面的基本制度是()① 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②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③ 社会主义公有制④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不分主次地共同发展10.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投资所组成的企业属于()① 公有制经济② 私有制经济③ 混合所有制经济④ 股份制经济三、多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经济成分有()()()()()①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② 集体所有制③ 个体所有制④ 私营经济⑤ 个体所有制2.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是()()()()()① 它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② 它为城乡人民提供大部分日用工业品③ 它提供国家建设所需要的大部分资金④ 它保证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⑤ 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支柱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是()()()()()①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② 生产力的总体水平比较低③ 生产力的发展不平衡④ 生产力的发展呈现多层次性⑤ 各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不平衡4.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① 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② 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③ 公有制的高级形式④ 实现了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方面完全平等的公有制形式⑤ 生产资料在全社会范围内与全体劳动人民相结合的一种公有制形式5.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① 个体经济②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③ 私营经济④ 外资独营经济⑤ 股份合作制6.国有经济的产权包括对财产的()()()()()① 所有权② 占有权③ 使用权④ 处置权⑤ 收益权7.我国的私营经济是()()()()()① 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的经济② 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③ 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④ 存在剥削关系的经济⑤ 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8.“三资”企业包括()()()()()① 私营企业②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③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④ 外商独资企业⑤ 企业集团9.判断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是否优越的标准是()()()()()① 所有制规模的大小②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③ 公有化程度的高低④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⑤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四、简答题㈠全民所有制经济有什么作用?㈡简述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及其作用㈢简述我国国有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改革的主要措施五、论述题㈠我国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㈡我国现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必然性是什么?㈢说明所有制与产权的关系,并论述产权及其功能。

政经复习思考题

政经复习思考题

第一题:创新对外投资和国际合作方式的必要性及其途径。

1 传统对外投资方式多以国际工程承包和国际劳务合作。

2.创新的可能性和必要性:①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外汇储备接近4万亿美元,具备了对外投资的条件。

②我国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直接推动企业投资国外,开拓国际市场。

③全球经济衰退,有利于在国际市场进行国际并购。

3.创新的主要途径:①开展跨国并购。

②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

③开展境外加工。

④有序推动对外间接投资。

第二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及其措施。

1.内容:①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转变。

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三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带动。

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由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

2.措施: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牌。

同时,要完善对境外投资协调机制和风险管理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

第三题:马克思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

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的条件: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总和。

条件:①社会分工②生产资料归不同的所有者所有。

2.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追求平等,自由,所有权。

市场经济的决定: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商品交换按生产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即等价交换。

②在总需求与总供给相一致条件下,市场价值取决于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如果总供给超过总需求,就有一部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得不到社会承认,市场价值就由生产条件最好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反之,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市场价值就由最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政经复习思考题

政经复习思考题

一、简答题1、简述经济规律及其客观性。

答: 经济规律: 经济运动过程中经济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1) 经济规律产生的基础是客观的。

所有经济规律都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并随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2) 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

一切经济规律都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3) 经济规律对人们的经济活动具有客观制约作用。

人们不能创造、改造、消灭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答: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即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统一: 二者均存在于商品体内,是构成商品的缺一不可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是商品的内在属性,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

对立: 属性不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

使用价值与价值不能被同一个人所兼有。

3、简述劳动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

答:劳动生产率的状况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具体说,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不仅指劳动实际操作技术,而且也包括劳动者接受新的生产技术手段,适应劳动生产率和新的工艺流程的能力。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科学技术越是发展,而且越是被广泛地运用于生产过程,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

③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

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分工、协作和劳动组合,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工艺规程和经济管理方式。

④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主要指劳动工具有效使用的程度,对原材料和动力燃料等利用的程度。

⑤自然条件。

主要包括与社会生产有关的地质状态、资源分布、矿产品位、气候条件和土壤肥沃程度等。

4、怎样理解马克思关于“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政经(资本主义部分)思考题(没答案哦)

政经(资本主义部分)思考题(没答案哦)
50、 经济全球化的双重效应是什么?对国家经济安全会造成什么影响?
19、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有什么重要意义
20、 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有什么区别?
21、 为什么说程中实现的?
22、 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和形式的背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3、 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量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24、 比较资本集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和联系?
12、 价值规律是怎样自发调节资源配置的?
13、 价值规律为什么能够自动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
14、 价值规律为什么会导致分配不公平?
15、 货币和资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6、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什么?解决这一矛盾的条件是什么?
17、 劳动力商品与一般商品相比有何异同?
18、 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
7、 什么是货币的虚拟化?它是如何形成的?
8、 为什么说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
9、 价格与价值有什么不同?它偏离价值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没有破坏价值规 律?
10、 为什么说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1、 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含义及其相互作用如何?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复习思考题
1、 简述商品二因素与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2、 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
3、 简述商品的价值形式的发展演变过程?
4、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及其转化对商品经济的影响如何?
5、 简述货币的职能及其相互关系。
6、 简述货币流通规律及其几个不同的计算公式的含义。
25、 为什么说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

【政治】13级政治经济学重点课后思考题by陈子豪

【政治】13级政治经济学重点课后思考题by陈子豪

【关键字】政治政治经济学课后重点思考题提醒:①在答每道题前,先解释题目中出现的名词。

②代词还原为原有名词。

③每点根据理解拓展,尽量多写。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休息生产率的变化对价值量有什么影响?(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休息时间决定。

(2)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休息生产率成反比。

②部门休息生产率越高,一定休息时间所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就越多,单位商品价值量就越小。

③个别休息生产率提高,每一单位产品的价值量降低,但社会必要休息时间没有减少,因此商品可按原价值量出售,处于有利地位。

2、为什么说私人休息和社会休息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1)原因:①它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

②它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③它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3、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的本质是什么?有哪些职能?(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扩大的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2)货币是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分离出来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3)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4)职能:①价值尺度②流通手段③贮藏手段④支付手段⑤世界货币4、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什么是纸币的流通规律?(1)①货币流通规律,指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

商品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取决于全部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

②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公式: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全部商品价格总额/同单位货币平均流通速度(次数)③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流通规律的公式: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全部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价格总额—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同单位货币平均流通速度(次数)流通中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政治经济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1.为什么经济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它为什么⼜可以被⼈们所认识和利⽤?P11经济规律是在⼀定的经济条件,即在⼀定的⽣产关系的基础上产⽣和发⽣作⽤的。

具有客观必然性,它不以⼈们的意志为转移,⽽且反⽽决定⼈们的意志。

不管⼈们是否喜欢它,是否认识它,只要某种经济条件存在,同这种经济条件相联系的经济规律就必然存在并发⽣作⽤。

这就是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任何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可以被认识的,因此,⼈们在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前并不是⽆能为⼒的。

⼈们经过反复实践⽽积累经验,不断学习⽽提⾼认识能⼒,是能够发现未曾被认识的经济规律的,是能够加深认识前⼈已经发现的经济规律的必然性的。

这就是说经济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的。

2.如何理解商品的⼆因素?商品的⼆因素与⽣产商品的劳动⼆重性的关系如何?第⼀(⼀)商品的概念:商品是⽤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因素1.使⽤价值:能满⾜⼈们某种需要的属性特点:①商品的⾃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②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般⼈类劳动特点: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产者相互⽐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个历史范畴。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3.使⽤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使⽤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斥、相互对⽴(⽭盾)(2)使⽤价值与价值相互依存、相互作⽤(统⼀)第⼆.(⼀)具体劳动:是在⼀定具体形式下进⾏的劳动特点:创造商品的使⽤价值,反映⼈和⾃然的关系,具有永恒性(⼆)抽象劳动:撇开具体形式的⽆差别的⼀般⼈类劳动特点:形成商品的价值,社会属性,历史范畴。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1.统⼀性:是⽣产商品的同⼀劳动过程的两个⽅⾯2.对⽴性: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3.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确定的?劳动⽣产率如何影响商品的价值量?P36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暨南大学版政治经济学思考题答案

暨南大学版政治经济学思考题答案

暨南大学版政治经济学思考题答案暨南大学版政治经济学思考题答案第一章1、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说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A、基本条件:(1)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前提条件。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不同所有者所有。

B、简单的商品经济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准备了物质条件,为雇佣劳动的出现创造了社会经济条件。

因此社会主义国家不能跳过商品经济。

2、如何理解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统一体?(1)商品必须是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

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只有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

(2)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又是互相矛盾的,任何人都无法同时得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3、什么事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二重性:从一方面看,它是和其他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它有事和其他劳动相同的抽象劳动。

枢纽:(1)劳动二重性理论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而说明了生产各种商品的具体形式各不同,却可以在量上相互比较。

(2)劳动二重性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

马克思利用劳动二重性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并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论。

(3)劳动二重性学说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形成提供了科学依据。

4、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种商品从商品中脱颖而出,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则有了货币。

本质:货币具有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本身是商品。

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5、货币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形式?实物货币阶段——金属货币阶段——代用货币阶段——信用货币阶段——电子货币6、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后果?当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货币量时,它们所代表的价值或社会劳动就会变小。

政治经济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要点(1-5)

政治经济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要点(1-5)

政治经济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要点(1-5章)第一章一、辨析题1.答:该命题正确。

因为:劳动对象是指接受人们劳动加工的对象。

它包括两类:一是自然界提供给人类的自然物;二是经过人们劳动加工的劳动产品。

后者称为原料。

可见一切原料都是劳动对象,但劳动对象并非都是原料。

2.答:该命题错误。

因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不仅仅是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结成的相互关系,而是指建立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基础上的生产关系体系。

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发生的生产关系和他们之间的联系。

二、简答题1.答:(1)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是人类利用劳动资料,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改变劳动对象,以满足自身生产和生活需要的过程。

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2.答:(1)生产力,即社会生产力,也称物质生产能力,即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它反映人同自然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一种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关系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

表现在: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状况。

②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但是,生产关系在一定条件下会积极地反作用于生产力。

表现在: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不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则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3)经济基础,指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经济制度,由这一阶段上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方面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哲学、宗教、道德、艺术等方面的观点和思想体系。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也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课后思考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课后思考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课后题整理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1、名词解释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某种物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即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商品所具有的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虚幻为物与物的关系的性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简述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中形成的。

商品价值是通过商品交换形成的。

商品交换本质上是等量的抽象劳动相交换。

而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正是这种同质的、无差别的劳动,即人类脑力与体力的消耗。

它凝结在商品内,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表现出来,最终形成价值。

3、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经济所具有的各种矛盾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这个基本矛盾决定的。

这个基本矛盾存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一切阶段。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即商品的二因素与商品的二重性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想要实现向社会劳动的转化,必须撇开各个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的具体差别,把不同形式的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还原同质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这就产生了劳动的二重性。

由于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这样就又产生了商品的二因素。

所以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二章货币1、名词解释: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政经思考题

政经思考题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目录
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的分类:包括民主制、 共和制、君主立宪制、社会主 义制度等。
政治体制的特点:政治体制具 有稳定性、权威性、合法性等
特点。
政治体制的定义:政治体制是 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权力 分配方式。
政治体制的影响:政治体制对 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经济全球化与政治体制
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政治体制:国家政治制度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 经济全球化对政治体制的影响: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民主化进程 政治体制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影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方向,决定经济全球化的性质和特点
经济改革与政治决策
经济改革: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整,以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
政治决策:政府根据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
经济与政治的关系: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保障
经济改革与政治决策的相互作用:经济改革需要政治决策的支持,政治决策需要经济改 革的配合
经济危机与政治发展
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指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中存在的各种规则、制度和规范。
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形 成和发展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 和影响
国际政治经济合作与竞争
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建立 和维护
实证分析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和记录来收集数据 实验法: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或理论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来收集数据 统计分析法:通过统计方法来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绿色经济:绿色经济成为全球 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成为经济 发展的新引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导论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答:(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发展的基础。

只有物质资料达到一定水平,才能有一部分人从物质资料生产中脱离出来,从事非物质资料生产,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2、如何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演变规律?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就要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相适应。

二是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对于规律的把握: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以生产力发展需要作为出发点,把生产力是否得到发展,作为评价生产关系好坏的唯一标准。

3、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有何异同?答:同: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都具有客观性异:(1)自然规律是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2)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

而经济规律是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3)经济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是具有阶级性的。

4、经济规律的含义、类型及客观性答:经济规律的含义: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类型:(1)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一切社会生产的某种共同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某几个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共同的本质的联系。

(3)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该社会生产关系的特有的本质联系。

客观性:(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下产生和起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任何经济规律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5.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答:(1)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是由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即生产关系决定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代表和体现着无产阶级的利益,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所以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批判的吸收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创立了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全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指明了方向,所以它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思考题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答: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有用性,即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2、商品价值量怎样决定,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答: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之成正比。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答: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第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

第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第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4、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答:货币的产生经过了四个阶段: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5、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表现形式及其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是什么?答: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作用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作用:(1)自发地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即配置社会资源(2)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促使小商品生产者向两极分化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思考题1、论述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

资本总公式:G-W-G’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在流通过程中所发生的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所要求的等价交换这一原则矛盾。

根据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原则,商品价值在流通中只能发生形式的变化,不能发生量的变化,但资本在流通中发生了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是矛盾的。

解决:价值增殖只能发生在资本流通过程中间的商品上,但不能发生在商品的价值上。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也不能离开流通产生。

剩余价值来源于特殊商品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

2、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答:资本的本质: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在物品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依据:划分两者的依据在于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的作用。

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将其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不改变原有的价值量,故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称为不变资本。

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使资本增殖。

故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意义: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分析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依据。

3、论述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绝对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答: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生产技术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的生产。

这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劳动生产率不高,主要用延长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的生产。

它是通过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的方法来实现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4、为什么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答:(1)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2)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3)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消亡。

第四章资本积累思考题1、资本积累的实质、必然性和影响因素?答: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继续无偿的占有更多的价值必然性:一是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这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

二是市场竞争,这是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影响因素: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差额的大小预付资本数量的大小2、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的相互关系?答:资本技术构成是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资本价值构成是指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

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资本价值构成,技术构成的变化引起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资本价值构成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3.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既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答:(1)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一方面资本积累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减少,因为可变资本是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因而必然造成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

另一方面,资本积累的竞争,造成劳动力的供给超过自然增长而大量增加。

例如童工女工进入劳动力市场,破产农民进入劳动力市场。

两种趋势作用的结果,必然引起相对人口过剩,相对人口过剩是劳动力的供给超过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社会现象。

(2)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业后备军。

相对人口过剩可以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周期性波动发展的需要,资本家也可以迫使工人接受更加苛刻的剥削条件。

第五章资本的循环和周转思考题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是什么?答:第一阶段:购买阶段。

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第二阶段:生产阶段。

生产剩余价值。

第三阶段:售卖阶段。

实现剩余价值。

第一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

货币资本就是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货币资本的职能是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第二种职能形式: 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

生产资本是指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生产资本的职能是生产了价值和剩余价值。

第三种职能形式:商品资本增殖成货币资本。

商品资本是指具有商品形态的资本。

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实现剩余价值。

2、实现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是什么?答:(1)三种职能形态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态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同时发挥职能。

即:当货币资本购置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转化为生产资本时,与其并存的生产资本也同时生产出了内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转化为商品资本,而与以上两者并存的商品资本也同时实现了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货币资本。

(2)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顺次继起。

即资本的三种职能形态必须依次相继地顺利通过循环的三个阶段,每一种职能形态都能够完成自己的职能,顺利地向下一个职能形态转化。

3、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答:(1)资本的周转时间的长短和资本的周转次数。

资本的周转时间是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它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资本的周转次数是指全部预付资本价值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三个阶段循环运动而复归的次数。

其计算公式是n=U/u.资本的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2)生产资本的构成。

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是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生产资本的构成对资本的周转速度有两方面影响:一是受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周转速度的影响,它们的周转速度越快,资本周转速度也越快,反之,则资本周转越慢。

二是受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比例的影响,固定资本所占比例越大,资本周转越慢,反之,则资本周转越快。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的区别是什么?答:固定资本是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将其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不改变原有的价值量,故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称为不变资本。

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使资本增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