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河池市风俗传说概述
广西河池家乡风俗作文
广西河池家乡风俗作文
《广西河池家乡风俗》
咱广西河池,那可是有不少特别的风俗呢!就说这办喜事吧,那场面可真是热闹非凡。
我记得有一次参加亲戚的婚礼,在婚礼的前一天晚上,家族里的长辈们就开始忙活起来了。
他们在院子里搭起了一个大棚子,然后搬来好多桌子椅子,这是要准备第二天的宴席呢。
那场面,就像是要办一场超级大派对。
第二天一大早,就听到外面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原来是迎亲的队伍来了。
新郎穿着帅气的西装,胸前戴着大红花,一脸的喜气。
新娘呢,则穿着漂亮的婚纱,被一群姐妹们簇拥着走了出来,那场景,就像是仙女下凡一样。
迎亲的队伍把新娘接到了新房里,然后就是一系列的仪式,什么敬茶啊,改口啊,真是有趣极了。
到了中午开席的时候,那才叫壮观呢!一道道美味的菜肴端了上来,客人们吃得那叫一个欢快。
而且在宴席上,还有各种有趣的活动,比如唱歌、跳舞,大家都尽情地享受着这份喜悦。
这就是咱河池的风俗,充满了欢乐和温情,让人感受到家乡独特的魅力。
不管走到哪里,我都会记得这浓浓的家乡味,永远怀念咱河池的这些风俗习惯。
广西省河池市风俗传说概述
广西省河池市风俗传说概述广西省河池市风俗传说概述地处红水河畔、刁江流域的河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有着悠久的历史,聚居着壮、汉、瑶、仫佬、毛南、苗、侗、水等8个世居民族,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神秘的地域,古朴的民族,创造了河池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就是河池民族风情的真实写照。
一、宗教性习俗传说壮族民间节日繁多,其中“蚂拐节”有别于其他民族节日。
壮族信仰崇拜多神,最有代表性的图腾崇拜物是蚂拐(壮语中称青蛙为蚂拐,并有青蛙是雷王之子之说)。
而“蚂拐节”是红水河畔壮族特有的古风遗韵仍存的民族传统节日。
每年二月至三月间,青蛙冬眠时,以村寨为单位,壮寨男女老少都到田间找蚂拐,开展文娱活动,唱蚂拐歌,跳蚂拐舞。
其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形式之独特,在中国少数民族节日中是罕见的。
在河池的天峨、东兰、巴马、凤山一带的壮族地区,每年新春来临之际地大年初一,各村寨的男女老少一齐出动,成群结队到田间寻找青蛙。
当人们找到青蛙后,就地鸣炮七响。
找到第一只青蛙的人,称为“蚂拐郎”。
他就有资格主持当年的蚂拐节,主祭及领唱蚂拐歌。
经师公念咒后,由“蚂拐郎”将青蛙密封到宝棺(一节金黄的老南竹)里,并将宝棺移放到花楼里,然后把花楼安放在村头的“凉亭”里,其间拌以喧闹的锣鼓、鞭炮声,正式拉开了“蚂拐节”的序幕。
节日其间,年轻人跳起蚂拐舞,人们还进行传统的对歌活动。
节日尾声,家家户户做盛餐,人人着盛装,扛着绘有日、月、星、辰、猪、牛的旗帜,以锣鼓、鞭炮和欢歌乐舞将花楼送至葬蛙之地。
到达下葬地点后,要进行“蛙卜”:观看青蛙尸骨的颜色以预测来年收成的好坏。
葬蛙仪式结束后,便是“葬餐”,对歌、跳舞,往往是通宵达旦。
如今的“蚂拐节”,节日的气氛已逐渐掩盖了原来的宗教色彩,但“蛙卜”、蚂拐歌会、蚂拐舞等主要活动仍保留了历史上的古风痕迹。
“蚂拐节”在壮族民间不断发展的历史中流传下来,说明蛙神崇拜对壮族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广西人文:春节旧俗十二——河池东兰县
广西人文:春节旧俗十二——河池东兰县东兰,这是个有历史的地名,元代改名,这里自古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所以地方的风俗习惯也自成一体,还是有很多说法的。
就像现在东兰县地方旧志所载,当地的春节旧俗还是很丰富的,也很有区域代表性。
春节也是东兰民间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灶君的习俗,直到除夕前,都是各种过年的准备。
特别是壮族有个“杀年猪”的习俗,但是,这几天里,只有腊月二十八是不适合杀猪的,按当地民间传统,要是在二十八杀猪,那以后养猪都不能养得成的。
到除夕时,一般是晚上进行祭礼,拜祖宗、祭接灶君、煮粽子、舂糍粑,合家盛宴,反正一路下来,除夕就是最忙的时段;晚上大人们围着火塘守岁,那小孩子是得夜读的,“学业上进”之意;而女子呢,则夜做针线活,有心灵手巧之间。
总之这一夜全家都不眠,各做各的事,准备第二天的事情,讲古论今都可以。
另外以前还有一支瑶族,叫努努瑶,民族习惯在除夕这一天是不能吃糍粑的,有所忌讳。
到大年初一一早,只要听到村里的第一声鸡叫,全村才争着放鞭炮,接下来男孩子去爬柱子,意指长高长大;女孩子则争着去挑水,并要喝上第一口,这叫“伶俐水”,喝到这水的女孩子必定是最聪明能干的。
壮族的大年初一,凡事也讲究好兆头,如果违例,那也是预示着全年都不顺利。
如女人不能比男人先进门,孩子也不能啼哭,不然会影响当年的财运,诸事也不顺;新年的第一次起火,要慢慢的引燃,千万不能口吹,不然预示着当年会有风灾;中午也不能午睡,有懒惰之意;不能吵架,讲不吉利的话,否则家庭不兴旺;东西不能外借,怕倾家荡产;不能扫地,也不能送红布,红纸给他人,这都是家财外流的意思。
这几天也不能在外面晒衣服和布料,怕招鹞鹰抓鸡、鸭,这也是当地生态环境所总结出来的习俗;还有初一至初九忌作磨米、舂米、劈柴,等等,会发出较大声响活动,哪一天有这种声响,那意思就多了,初一、初二解释为六畜不旺,家财受损及农事遇风灾,初三垮地,初四垮田,初五垮水车……反正每天都有不同的不吉利的说法,能避免就尽量避免,该做的事能在除夕前做完就做。
广西省河池市风俗传说概述
广西省河池市风俗传说概述地处红水河畔、刁江流域的河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有着悠久的历史,聚居着壮、汉、瑶、仫佬、毛南、苗、侗、水等8个世居民族,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神秘的地域,古朴的民族,创造了河池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就是河池民族风情的真实写照。
一、宗教性习俗传说壮族民间节日繁多,其中“蚂拐节”有别于其他民族节日。
壮族信仰崇拜多神,最有代表性的图腾崇拜物是蚂拐(壮语中称青蛙为蚂拐,并有青蛙是雷王之子之说)。
而“蚂拐节”是红水河畔壮族特有的古风遗韵仍存的民族传统节日。
每年二月至三月间,青蛙冬眠时,以村寨为单位,壮寨男女老少都到田间找蚂拐,开展文娱活动,唱蚂拐歌,跳蚂拐舞。
其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形式之独特,在中国少数民族节日中是罕见的。
在河池的天峨、东兰、巴马、凤山一带的壮族地区,每年新春来临之际地大年初一,各村寨的男女老少一齐出动,成群结队到田间寻找青蛙。
当人们找到青蛙后,就地鸣炮七响。
找到第一只青蛙的人,称为“蚂拐郎”。
他就有资格主持当年的蚂拐节,主祭及领唱蚂拐歌。
经师公念咒后,由“蚂拐郎”将青蛙密封到宝棺(一节金黄的老南竹)里,并将宝棺移放到花楼里,然后把花楼安放在村头的“凉亭”里,其间拌以喧闹的锣鼓、鞭炮声,正式拉开了“蚂拐节”的序幕。
节日其间,年轻人跳起蚂拐舞,人们还进行传统的对歌活动。
节日尾声,家家户户做盛餐,人人着盛装,扛着绘有日、月、星、辰、猪、牛的旗帜,以锣鼓、鞭炮和欢歌乐舞将花楼送至葬蛙之地。
到达下葬地点后,要进行“蛙卜”:观看青蛙尸骨的颜色以预测来年收成的好坏。
葬蛙仪式结束后,便是“葬餐”,对歌、跳舞,往往是通宵达旦。
如今的“蚂拐节”,节日的气氛已逐渐掩盖了原来的宗教色彩,但“蛙卜”、蚂拐歌会、蚂拐舞等主要活动仍保留了历史上的古风痕迹。
“蚂拐节”在壮族民间不断发展的历史中流传下来,说明蛙神崇拜对壮族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河池古代崖洞葬所见拔牙风俗
河池古代崖洞葬所见拔牙风俗
彭书琳
【期刊名称】《河池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27)6
【摘要】介绍河池市的宜州、金城江区、大化、南丹等几处古代崖洞葬居民的拔牙风俗、拔牙形态和拔牙原因.
【总页数】7页(P67-73)
【作者】彭书琳
【作者单位】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8.8
【相关文献】
1.《说文》中所见的古代风俗礼仪--《说文》汉字民俗文化溯源研究之四 [J], 黄宇鸿
2.略论我国古代的拔牙风俗 [J], 杨式挺
3.我国南方地区悬棺葬与崖洞葬之比较研究 [J], 陈明芳
4.古代的凿齿民——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的拔牙风俗 [J], 张振标
5.广西左右江流域崖洞葬调查研究 [J], 周继勇;田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西河池优秀文化传统名录
广西河池优秀文化传统名录广西河池地处中国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的地方。
这里的优秀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内涵。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广西河池开始编制优秀文化传统名录,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广西河池的优秀文化传统名录包括了许多具有代表性和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例如壮族歌仔戏、侗族牯藏节、苗族芦笙舞、布依族织锦技艺等。
这些传统文化代表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勤劳,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在广西河池,壮族歌仔戏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形式,它通过歌唱、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生动地表现了壮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和情感。
侗族牯藏节是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舞龙、舞狮、歌舞表演等,展示了侗族人民的独特风情和传统习俗。
苗族芦笙舞则是苗族人民的传统舞蹈形式,以其独特的舞姿和节奏感受,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布依族织锦技艺更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传承至今,成为了布依族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广西河池的优秀文化传统名录的编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有助于提升当地的文化软实力,促进地方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这也是对当地人民智慧和勤劳的一种肯定和赞扬,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广西河池的优秀文化传统,为其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在未来,广西河池将继续努力,加强对优秀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为当地的文化事业和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广西河池的优秀文化传统将会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成为当地的一张亮丽名片。
壮族人的铜鼓文化
世界铜鼓在中国,中国铜鼓在广西,广西铜鼓在东兰。最近笔者走进这个“铜鼓之乡”充分领略了壮族人的铜鼓文化的绚丽,感受之深,难以忘怀。
据了解,目前仅东兰就有现存传世铜鼓612面,为全球民间铜鼓收藏之最。东兰铜鼓有着2000多年历史,其民间藏鼓、护鼓、养鼓、祭鼓、赛鼓、舞鼓之风至今依然盛行,被誉为铜鼓文化的“活化石”。在千百年传承中,铜鼓被壮族人民以及周边地区甚至东南亚各国人视为通神“神器”和权力“重器”,也被当做乐器。在东兰,有位民间“鼓王”,他收藏的铜鼓多达百余面,是目前所知全国个人收藏铜鼓最多的人。
说起铜鼓文化,不得不提到红水河。红水河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干流,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的马雄山,称南盘江,流至贵州省望谟县与北面而来的北盘江相汇,始称红水河,最后在广西象州县石龙镇汇入柳江,全长659公里,流域面积4.379万平方公里。
红水河因流经红色砂贝岩层,水色红褐得名。红水河由黔入桂,自西而东横穿广西中部,途径河池市的天峨、南丹、东兰、巴马、都安、大化6个县,在河池市境内长458.6公里,占总长70%,流域面积1.8万平方公里,占总流域面积41.1%。河池市红水河流域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铜鼓数量和保存使用铜鼓习俗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河池铜鼓文化资源的富聚集区。河池市红水河流域是整个红水河流域铜鼓文化孕育和发展的主要区域。
六年级广西河池市家乡的风俗的作文
六年级广西河池市家乡的风俗的作文我的家乡河池,是一个充满独特魅力和浓厚风俗的地方。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着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传统习俗。
要说河池最具特色的风俗之一,那得数三月三歌圩节了。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那场面,可真是热闹非凡!记得去年的三月三,我跟着家人一起去参加歌圩节。
早上,天还没亮,妈妈就把我从被窝里拽了出来,嘴里念叨着:“今天可是个大日子,可不能睡懒觉!”我迷迷糊糊地被妈妈拉起来,洗漱完毕,穿上了漂亮的壮族服饰。
我们一家人来到了歌圩节的举办地点,这里已经是人山人海。
道路两旁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摊位,有卖壮族特色美食的,有卖手工艺品的,还有卖漂亮服饰的。
我被那些精美的手工艺品吸引住了,眼睛都看直了。
“哎哟,别发呆啦,赶紧去占个好位置看表演!”爸爸的声音把我拉回了现实。
我们好不容易挤到了表演场地的前面,只见舞台上的演员们身着华丽的壮族服装,载歌载舞。
他们的歌声清脆悦耳,舞蹈动作优美动人,让我看得入了迷。
表演结束后,就是对歌环节了。
只见男女双方分成两拨,面对面站着,开始一展歌喉。
他们唱的内容可丰富了,有的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是倾诉对心上人的爱意。
我虽然听不太懂歌词的意思,但从他们的表情和声音中,能感受到那种真挚的情感。
对歌结束后,就是大家期待已久的百家宴了。
长长的桌子一字排开,上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美食。
有五色糯米饭、豆腐圆、血肠……光是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块五色糯米饭放进嘴里,软糯香甜的口感瞬间在嘴里散开,那味道,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慢点吃,别噎着!”妈妈笑着说。
我一边吃一边点头,根本顾不上回答妈妈的话。
吃饱喝足后,我们又去参加了抛绣球活动。
我看着那些五颜六色的绣球,心里别提多兴奋了。
我也想试试能不能接到绣球,于是站在人群中,伸长了脖子等待着。
只见一个美丽的姑娘把绣球高高地抛了起来,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抢。
我也不甘示弱,跳起来想要接住,可惜绣球与我擦肩而过。
虽然没有接到绣球,但我依然玩得很开心。
广西河池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广西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班级:学号:姓名:2012年4月22日目录一前言 (2)二正文(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1.刘三姐歌谣 (3)1.1简介1.2历史传说1.3歌谣现状2. 壮族蚂虫另(虫字旁加另,读guai)节 (4)2.1简介2.2发展现状3. 仫佬族依饭节 (5)3.1简介3.2传说3.3活动3.4仪式3.5发展现状4. 毛南族肥套 (7)4.1简介4.2活动三结束语 (7)一前言学术界关于“文化”的定义。
纷纭复杂,据说英语中就有两百多中。
一般而言。
文化所反映的本质是特定环境下人类群体生活的体验,是人类代代相传的生活积淀,是过去和现在之间联系的纽带。
当文化的结晶以固定物质方式留存下来的时候,人们可以用博物馆的手段加以保存,以物质的方式,永久的留住过去的物质文化;而文化以非物质的方式,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产这层涵义上的非物质性。
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
在自生自灭的生态环境下留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时候,常常会随着这种文化的载体,也就是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悄悄改变甚至消失。
这种非物质文化常常体现了人类某个民族或社区的群体意识,并成为这个群体身份的证明。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很大程度上就是保存那些通过文化多样性所体现出来的。
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具有珍贵价值的传统方式和群体意识。
巴马盘阳河长寿之乡、凤山坡心水源洞、宜州古龙河,这些本地著名景点一到节假日便摩肩接踵,无论是常住河池的人,还是匆匆忙忙的过客,似乎都已经习惯了将这些当作了广西历史的全部承载。
然而与凤山坡心水源洞、宜州古龙河等有形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主线的活遗产,更注重的是技能、技术、知识的传承,蕴含着民族民间文化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
随着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农耕文化和相关的自然环境发生变迁,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消失的危险。
我的家乡河池我推荐
3
面来介绍这个美丽的地方
Part 2
历史
历史
01 河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早在唐朝,这里就是一片繁荣的区
02
域,与周边民族地区保持了密切的
联系
河池还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发源
03
地之一,许多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
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Part 3
文化
文化
河池的文化底蕴深厚
这里有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和民间艺术,如刺绣、编织、 山歌等
Part 6
民俗
民俗
河池的民俗文化也非常丰 富多彩
这些民俗表演不仅具有浓 郁的地方特色,也展示了 当地人民的热情和才艺
12
+
34
这里有独特的舞蹈、音乐 和戏曲,如铜鼓舞、毛南
戏等
此外,河池还有许多传统的 节庆活动,如龙舟赛、舞龙 舞狮等,这些活动吸引了众
多游客前来参与和观赏
Part 7
总结
总结
-
感谢观看
20XX年XX月
其中以山歌最为著名,每年都有大型的山歌 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欣赏
此外,河池的古建筑也很有特色,如鼓楼、风雨桥等,这 些古建筑不仅具有观赏价值,也反映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Part 4
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
河池的自然景观非常迷人
著名的景点有巴马洞、江源洞 等,这些景点以奇特的喀斯特 地貌和丰富的地下河资源而著 称
我的家乡河池,我推荐
汇报人:xxx
1 综述 3 文化 5 美食 7 总结
-
2 历史 4 自然景观 6 民俗
Part 1
综述
综述
河池,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拥有丰富自
1
仫佬族“三月三”花婆节
仫佬族“三月三”花婆节仫佬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县、合山县以及广西河池市的大化瑶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和巴马瑶族自治县。
仫佬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中“三月三”花婆节是仫佬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
“三月三”花婆节是仫佬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的三月三这一天举行。
这一天,整个族群都会精心准备,一起欢庆这一盛大的节日。
“三月三”花婆节是仫佬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族群的综合性民俗文化表演、传承和展示的盛大节日。
据传统,花婆节是祭祀先祖神灵和祈愿丰收的节日,也被认为是仫佬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这一天,仫佬族人民以饮食、娱乐和祭祀等形式向他们的祖先和土地神献上自己的心意。
在这一天,人们会用当地的特色饮食,如糯米酒、酸汤米线、小炒肉等,祭祀给神灵与祖先,并通过娱乐活动进行庆祝。
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如歌舞、打锣鼓、耍龙灯等,庆祝丰收和生活的美好。
还有舞狮、舞龙等表演,寓意着吉祥如意。
仫佬族的传统戏剧、民间音乐等也将在这一天进行精彩的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观众前来观赏。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仫佬族的花婆节中有一种具有独特意义的祭祀表演,称为“花婆”的表演。
据传统,花婆是特指负责祭祀活动的女性,在花婆节的祭祀活动中,她们身穿华丽的服饰、戴上美丽的头饰,手持祭祀用品,搭配一些特定的动作和舞蹈,祈愿好运和丰收。
人们认为,花婆们会领着祖先的灵魂来到这个世界与人们共庆节日,祈福吉祥,预祝丰收。
花婆节还有一项具有祭祀意义的活动,即“求雨”。
仫佬族的人们会在这一天通过特定的祭祀活动,祈求来年的雨水充沛,庄稼得以丰收。
在仫佬族的传统中,水是生命的象征,所以祈雨也成为了当地人的一个重要而庄严的活动。
花婆节还有一项让人津津乐道的活动,就是“打铁花”。
“打铁花”是一种民间技艺,通过对铁块的冲水、烧热和锤打,使其形成独特的花朵形状。
而在花婆节中,人们则会将这些铁花悬挂在门楼下、院落以及神龛前,以为迎接春天的到来。
壮族铜鼓习俗
韦真礼,壮族铜鼓习俗传承人。 陆运克,壮族铜鼓习俗第五批自治区级传承人。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 得壮族铜鼓习俗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壮族铜鼓习俗传承基地为:东兰县长江乡以及东兰县长乐镇板登村、更乐村。 2019年,河池市出台立法《河池市民间传世铜鼓保护条例》,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 2010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批准设立自治区级“河池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 2012年12月,国家文化部批准设立国家级“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
民俗内容
使用场合
铜鼓形制
演奏形式
铜鼓为铜质体鸣乐器,是以铜为主要成分的铜、钖、铅合金为原料,采用泥模合范法或失蜡法成型铸造而成。 全身含面、胸、腰、足、耳五个部分。鼓身之上为胸,中段为腰,下段系足,腰间有两对鼓耳。从外形上看,平 面且园,胸突,腰束,足外张,中空无底,正放如墩,反置呈锅形。铜鼓通体布满了各种花纹图案,鼓面的中央 有微突起之“光体”,周围是细长如针或者呈锐角型的光芒,称之为“太阳纹”。演奏时敲击鼓心光体,其音色 粗犷、洪亮、浑厚、铿锵,显得威严庄重。
稳定传承性
铜鼓习俗自产生以来,尽管时间流逝、时代变迁,但其主要表现形式基本保持不变。壮民族群众依然视铜鼓 为神圣的吉祥之物;铜鼓的管理、铜鼓演奏技艺一直在家族中占有重要位置,家族或村寨指派有威信的成员收藏 铜鼓,负责传授演奏技艺,因而铜鼓习俗世代相传,薪火不断。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传承状况
传承人物 保护措施
壮族铜鼓习俗是以铜鼓的收藏、使用、崇拜为核心而形成的,其所包含的有关铜鼓来源、铜鼓功能、铜鼓崇 拜、铜鼓民俗等都与使用壮民族群众的民族心理、生活习俗密切相联,是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 科的共同研究对象。
广西河池壮族风俗作文
广西河池壮族风俗作文壮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
其中最令人神往和期待的就是“盘王节”了!那么,什么是“盘王节”呢?就让我来为大家讲解吧!传说在古代,河池地区居住着很多壮族人,但是经常受到外族的侵略,于是很多年轻力壮的男子都参军去打仗,因此青年妇女和小孩儿则留下来种田、耕作等生活,只剩老人和小孩儿照顾老弱病残。
但天公不作美,旱灾和虫害成为壮族人心头永远的痛。
上学的路上我们看到了“盘王节”这三个字,它给人第一感觉:庄严肃穆。
沿途,一位妈妈告诉我:“以前这里根本没有水井的,要吃饭就靠挑水来维持生命,挑水是件很辛苦的事情,所以也能体现出每户人家之间互相帮助、团结的精神。
后来,有一次有个叫‘八大王’的妖怪被国师打败,用法术把它压进地底下了,然后有人想尽办法,终于找到了这口井,从此以后人们才不再缺水了……”哦,原来是这样啊!是呀,谁知道地下面竟然会藏着一眼清澈见底的甘泉呢?于是,随着岁月流逝,渐渐地演变成今天的“盘王节”。
每当农历正月十五日时,家家户户都准备丰盛佳肴来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年景好收成好。
而这一天就称为过“盘王节”。
开始时村村寨寨唱歌跳舞,晚上还要举行“篝火晚会”,各户抬出几盘装饰得花枝招展的新鲜猪肉、牛肉、羊肉等菜肴到指定地点,边走边将这些食物抛向天空,意思是请“天兵天将”享用,因为壮语称这些东西为“马交”。
一路高声欢呼。
接着,男女青年们围绕在歌台旁,手拉手翩翩起舞。
跳完后,还要喝一杯壮家米酒,表示庆贺和祝福,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接着就可以看到“巫婆念咒”,巫婆嘴里叽哩呱啦乱喊,嘴角闪动着诡秘莫测的微笑,身穿黑色裙子,腰系白带,戴着尖顶帽子,脚踏绣花鞋,两手拿着一个金黄色的铜铃,同时伴奏乐曲响彻云霄……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群俊男靓女了,他们穿着艳丽的服装,满脸喜气洋洋,怀抱琵琶,穿梭在村庄的巷道中,边弹边唱,歌声嘹亮,悦耳动听,似乎整座山都回荡着音乐的旋律,远处的山峦如梦境般静谧,充满诗情画意……接着,各户送新鲜菜肴,拿香纸、冥币到规定地点焚烧,还要用大刀砍上几斤肉带回家分享。
广西河池怀群家乡的风俗450字作文
广西河池怀群家乡的风俗450字作文英文版Customs of Huaiqun Village in Hechi, GuangxiNestled in the scenic landscape of Guangxi, China, lies the charming village of Huaiqun, situated in the heart of Hechi. This village is renowned for its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unique customs that have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One of the most noteworthy customs of Huaiqun Village is the annual Dragon Dance Festival. This festival, held in honor of the dragon, is believed to bring good luck and prosperity to the village. On this special day, villagers gather in the village square, where a grand dragon dance performance takes place. The dancers, dressed in vibrant costumes, maneuver the dragon with great skill and enthusiasm, dancing it through the streets of the village, much to the delight of the spectators.Another fascinating custom of Huaiqun Village is the traditional craft of making hand-woven cloth. This craft hasbeen practiced by the villagers for centuries,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 women of the village are skilled at this craft, using traditional methods and natural dyes to create beautiful patterns and textures on the cloth. These hand-woven cloths are not only used for daily wear but are also sold as souvenirs to visitors.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Huaiqun Village comes alive with joy and celebration. The villagers prepare delicious traditional foods, such as sticky rice and sweet dumplings, and gather in each other's homes to share meals and stories. This festival is a time for family reunions and giving thanks for the blessings of the past year.The customs and traditions of Huaiqun Village are a testament to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of this beautiful place. They serve as a bridge connecting the past with the present, preserving the values and wisdom of the villagers for future generations to cherish.中文版广西河池怀群家乡的风俗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河池市,隐藏着一个风景如画的村落——怀群村。
广西河池春节习俗作文
广西河池春节习俗作文
我的家乡在广西河池,这里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所以很多的民族节日都与河池有关,我今天要介绍的是瑶族的春节。
春节又称年节、大年、岁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至正月十九结束,前后约一个月时间。
春节习俗丰富多彩,各有特色。
有贴春联、贴“福”字、挂年画、守岁、拜年、舞狮、舞龙等。
贴春联是春节最热闹的活动,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挂上春联,以求吉利。
据说春联还是由古代的“桃符”演变而来的。
以前桃符都是用桃木做成的,后来人们就用红纸代替桃木,再后来又改为用毛竹做一对“春牌”来代替桃木,这就是“春联”的来历。
“福”字也是春节中常见的一种
装饰。
过年时,家家都要在门上贴上红纸黄字的“福”字。
“福”字指福气和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现在人们把“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
已到”。
我们广西河池一带农村地区有一个过年风俗习惯就是在除夕前去祭祖先,也叫拜大年。
—— 1 —1 —。
广西河池春节习俗作文
广西河池春节习俗作文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春节的气氛是最浓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家家户户贴着春联,挂着红灯笼,大街上都是人山人海的,热闹非凡。
除夕的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吃团圆饭。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有个传统习俗,就是除夕的中午饭必须吃汤圆。
据说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
吃完晚饭后,家家户户都要守岁。
广西河池地区过年的时候有个传统习俗——“开门炮”。
在广西河池地区,每到大年初一时,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炮竹庆祝新年的到来,俗称“开门炮”。
“开门炮”有许多种类,比如:钻天猴、冲天炮、摔炮、摔长鞭、礼花弹等。
这些炮竹有大有小,大的威力强大。
小的威力虽小,但也要放上几个才过瘾呢!
春节前几天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买年货。
广西河池地区一般都要在除夕前一晚去买年货。
当然也有许多人喜欢到网上买年货。
在广西河池地区一般都是网购年货比较多一些,因为网购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
在广西河池地区一般都是把鞭炮放在院子里或者门口等一些显眼的地方来庆祝新年。
—— 1 —1 —。
广西家乡的习俗作文
广西家乡的习俗作文
我的家乡在广西,它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有许多风格各异的景点。
其中,我最喜欢的景点是河池大化。
大化有一个独特的习俗,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都要举行隆重的“洗王船”仪式。
“洗王船”就是在农历十月二十五日这
天举行。
在那一天里,家家户户都要杀猪、宰鸡、买猪肉、买鱼等,还要杀鸭。
杀完这些家禽后,还要洗个澡,让它们干干净净地去过年。
到了那天晚上,大家都会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猪肉、鸭、鱼等,摆上桌子、凳子。
然后把王船放在桌子上,用大块石头压住。
晚上七点多钟左右,“洗王船”仪式开始了。
首先是祭天和祭王。
接着是“洗王船”。
先是请人来烧纸钱(纸钱是一种特殊的纸),然后让人拿着香去河边“洗”。
等人全部去河里洗完之后,就把
香点着了放在河里面烧,嘴里还念叨着:“王船下水去享福了!”人们看到河水被烧红了之后就会跑来赶鬼。
等所有的人都被赶跑后,才会把香点灭(结束)。
“洗王船”仪式结束后就是吃王船了。
—— 1 —1 —。
河池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百科知识、情况介绍
GDP:497.51亿元(2012年)大学:河池学院,广西现代技术职业学院
1建制沿革
▪秦至清代▪民国时期▪解放后
2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气候▪水文
3行政区划
4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水资源▪动植物▪农作物▪林业资源▪渔业资源
5人口
▪人口构成▪区域人口
2地理环境编辑
位置
河池市地处广西西北边陲、云贵高原南麓,是大西南通向沿海港口的重要通道,东连柳州,南界南宁,西接百色市,北邻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介于东经106°34'~109°09'、北纬23°41'~25°37'之间。东西长228公里,南北宽260公里。[1]
境域
1965年至1987年,河池地区境域东西宽222公里,南北长216公里。全地区土地面积33207平方公里。1988年成立大化瑶族自治县时,从南宁地区马山县划进古感、贡川、永州3个乡镇的22个村,共划进面积301平方公里。经重新测算,市境东西宽228公里,南北长260公里。全市土地面积33508平方公里,按3.35万平方公里计算,占广西面积23.67万平方公里的14.15%;在全区各地市中排在第二位(仅次于百色市)。[2]
政府驻地:金城江区新建路电话区号:0778
邮政区码:547000地理位置:广西西北部
面积:3.35万平方公里人口:450万人(2014年)
方言:西南官话桂柳片,壮语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宜州市下枧河,南丹温泉,六甲小三峡
机场:河池市金城江机场
火车站:金城江火车站,宜州火车站,南丹火车站,罗城火车站
县区名
面积(平方千米)
广西河池家乡风俗作文
广西河池家乡风俗作文篇一《河池的歌圩》我的家乡在广西河池,那可是个有很多独特风俗的好地方。
说到河池的风俗,歌圩是绝对不能不提的。
歌圩一般在特定的节日里举行,就像三月三。
那一天,男女老少都像是被一种无形的快乐漩涡给吸住了。
一大清早,按照我们那儿的习惯,女孩子们都把自己精心打扮一番,头发梳得油光水滑的,还会穿上那种绣着花边的传统服饰,色彩斑斓的,远远看过去就像一群移动的花朵。
我呢,从家里出门,就跟着大部队往歌圩举办地赶去。
到了那儿,那场面可真热闹啊。
到处都是小摊子,有卖特色小吃的,五彩饭就在小蒸笼里冒着腾腾的热气,香气直往人鼻子里钻,还有各种形状奇特的馍馍,上面印着一些简单却充满喜气的图案。
但最吸引人的当然还是对歌啦。
小伙子们站在一边,眼睛时不时瞄向对面的姑娘们。
姑娘们也不害羞,大方站着。
开始对歌了,双方你来我往,那歌声就像刚捞出来的鱼一样鲜活。
小伙唱歌声音洪亮,像是要把山都震一震“今日歌圩歌满天,对面阿妹像花鲜。
”姑娘们也不甘示弱,立马接上“阿哥莫要嘴太甜,歌声比过再开言。
”一旁围观的老人们笑得合不拢嘴,一边点头一边跟着在心里默默哼唱。
这对歌不只是唱歌比赛,还是年轻人互相认识表达心意的方式呢。
经常一场对歌下来,就有不少小伙子和姑娘看对眼了。
我在旁边也听得起劲,心里想,这歌圩真有意思,啥时候我也能像他们一样肚子里有那么多首歌呢。
最后意犹未尽的我们,直到太阳落山了才慢悠悠地带着满心欢喜回家去。
篇二《河池的铜鼓文化》在广西河池,铜鼓是一个特别厉害的存在,就像我们这儿的宝藏一样。
铜鼓文化渗透在我们河池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小到大,我看的铜鼓表演可不少。
记得有一次,村子里为了庆祝丰收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活动,铜鼓表演是其中的重头戏。
那天,人们齐心协力把巨大的铜鼓抬到村子中间的空地上。
那铜鼓那叫一个大啊,就像一个被放大好多倍的超级大饼。
上面布满了奇怪又好看的花纹,一圈一圈像是神秘的符号,又像是隐藏着古老故事的密码图。
河池龙蹦风俗作文
标题:河池龙蹦风俗嘿,大家好!今天给你们带来一篇特别的作文,讲的是我们河池这里独有的一个风俗——龙蹦。
你们可能好奇,龙蹦是啥?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河池的龙蹦啊,其实是个老传统了。
每逢佳节或者什么重要的庆典,咱村儿的人就会弄上那么一回。
这龙蹦可不是真的龙在蹦,而是我们手巧的村民们,用竹子、纸、布这些材料,手工扎出一条龙来。
那手艺,真是没得说,龙的鳞片、眼睛、胡须,样样俱全,看着就跟活的一样。
到了活动那天,村里的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聚在一起。
大人们忙着摆桌子、准备食物,小孩子们就在旁边跑来跑去,兴奋得不得了。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当然是舞龙啦!舞龙的队伍由村里的壮汉组成,他们穿着统一的服装,头戴头巾,脸上洋溢着兴奋和自豪。
音乐一响,舞龙就开始了。
那条龙在他们手中翻腾飞舞,仿佛真的在空中游动一样。
特别是在晚上,龙身上的彩灯亮起来,更是美轮美奂,让人看了都舍不得眨眼。
跟着龙蹦的,还有锣鼓声、鞭炮声,热闹极了。
大家一边看,一边拍手叫好。
这龙蹦不仅让咱们乐呵,还寓意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呢。
除了舞龙,龙蹦这天还会有各种比赛和表演,比如唱山歌、跳舞、摔跤什么的。
大家尽情地玩,尽情地笑,把平日里的劳累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说到吃的,那可丰富了!桌子上摆满了咱河池的特色小吃,像糍粑、糯米鸡、酸鱼汤……光是闻着那香味儿,就能让人流口水。
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美食,聊着家常,幸福感满满。
哎,说的我都忍不住想赶紧到节日,再体验一把那热热闹闹的龙蹦了。
朋友们,如果你们有机会来河池,一定要来亲身体验一下这独特的风俗哦,保证让你们大开眼界,留连忘返!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希望大家喜欢这篇关于河池龙蹦风俗的作文,下次再见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省河池市风俗传说概述地处红水河畔、刁江流域的河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有着悠久的历史,聚居着壮、汉、瑶、仫佬、毛南、苗、侗、水等8个世居民族,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神秘的地域,古朴的民族,创造了河池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就是河池民族风情的真实写照。
一、宗教性习俗传说壮族民间节日繁多,其中“蚂拐节”有别于其他民族节日。
壮族信仰崇拜多神,最有代表性的图腾崇拜物是蚂拐(壮语中称青蛙为蚂拐,并有青蛙是雷王之子之说)。
而“蚂拐节”是红水河畔壮族特有的古风遗韵仍存的民族传统节日。
每年二月至三月间,青蛙冬眠时,以村寨为单位,壮寨男女老少都到田间找蚂拐,开展文娱活动,唱蚂拐歌,跳蚂拐舞。
其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形式之独特,在中国少数民族节日中是罕见的。
在河池的天峨、东兰、巴马、凤山一带的壮族地区,每年新春来临之际地大年初一,各村寨的男女老少一齐出动,成群结队到田间寻找青蛙。
当人们找到青蛙后,就地鸣炮七响。
找到第一只青蛙的人,称为“蚂拐郎”。
他就有资格主持当年的蚂拐节,主祭及领唱蚂拐歌。
经师公念咒后,由“蚂拐郎”将青蛙密封到宝棺(一节金黄的老南竹)里,并将宝棺移放到花楼里,然后把花楼安放在村头的“凉亭”里,其间拌以喧闹的锣鼓、鞭炮声,正式拉开了“蚂拐节”的序幕。
节日其间,年轻人跳起蚂拐舞,人们还进行传统的对歌活动。
节日尾声,家家户户做盛餐,人人着盛装,扛着绘有日、月、星、辰、猪、牛的旗帜,以锣鼓、鞭炮和欢歌乐舞将花楼送至葬蛙之地。
到达下葬地点后,要进行“蛙卜”:观看青蛙尸骨的颜色以预测来年收成的好坏。
葬蛙仪式结束后,便是“葬餐”,对歌、跳舞,往往是通宵达旦。
如今的“蚂拐节”,节日的气氛已逐渐掩盖了原来的宗教色彩,但“蛙卜”、蚂拐歌会、蚂拐舞等主要活动仍保留了历史上的古风痕迹。
“蚂拐节”在壮族民间不断发展的历史中流传下来,说明蛙神崇拜对壮族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二、与生产有关的习俗传说仫佬族多自称“木泠”,即“伶人”,晋代就有“僚人”的记载见于文献,直至清代才有“姆佬”之名。
仫佬族保持着许多独具民族特色的生活习惯,如特别喜食辣椒和糯米饭而忌食猫、蛇肉。
喜爱吃腌酸菜,几乎家家户户都置有酸坛,投入荞头、豆角、蒜薹等,腌酸后成为每餐必备的小菜。
罗城章罗、大新的仫佬族中,过去有“吴不食狗、姚不食心”的传统,现在,此习俗略有改变。
仫佬族节日活动众多,一年中除十、十一月外几乎每月都有节日,但是,仫佬族节日中别开生面、独具特色的却是四月初八的牛神节。
在仫佬山乡,每年四月初八这一天,家家户户清晨就清扫牛栏,将牛洗得干干净净,给牛送上最好的饲料,并让牛好好的休息一天。
同时,杀鸡宰鸭备酒,做好用枫树叶汁泡蒸的黑色糯米饭拿到牛栏旁祭“牛栏神”,祭完“牛栏神”之后再祭祖先。
人们必须让牛先吃黑糯米饭后才能进餐,以示对牛的敬重。
仫佬族为什么有这样奇特的节庆呢?仫佬族民间对此有一个神话传说。
古代,仫佬族的祖先是以锄挖地进行农耕的,劳动非常辛苦,效率很低。
在很久以前的四月初八这一天,有一个叫罗英的姑娘在白银山上干活时,忽然发现一头蹄子被石缝夹住的野牛,她立即将其救出带回家。
在野牛养伤期间,她每天清晨都去割一大筐鲜嫩青草给野牛吃,并教会野牛耕田梨地。
野牛为了报答罗英的救命之恩,伤好了以后就留下为仫佬族人民耕田种地,减轻人们的劳动负担,从而也得到了仫佬族人的敬重。
后来,罗英被仫佬族尊为祖神,她救牛的这一天就成了仫佬族人特有的牛的生日,即牛神节。
三、娱乐活动传说河池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备受中外游人的青睐。
三月三是壮族民间广泛流行的传统节日,对歌是节日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原是未婚男女青年谈情相亲的社交歌圩。
因此三月三又称为“歌圩”或“歌节”。
河池市的东兰、凤山、巴马、大化等地,每年一到农历三月初三,人们都自发地聚集在歌圩,连唱三天三夜。
歌场上男女对唱,触景生情,随口成句,一片歌海,有歌颂共产党的领导,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歌词内容健康、广泛。
因此,现在的“三月三”歌节并非局限于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它适合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们,实际上已经成为广泛意义的壮族传统歌节。
为扩大河池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河池人民政府每年都举办一届铜鼓山歌艺术节,通过山歌的形式宣传河池并进行招商引资贸易洽谈活动,进而振兴河池经济。
三年一大庆,一年一小庆的依饭节,是仫佬族人最隆重最独特的节日。
作为每月都过节的民族,仫佬族的民族节日都极具民族特色。
例如他们把三月三叫做“小儿节”,凡是有婴儿之家,当天都得备办酒肉等礼品拜祭“婆王庙”,还要煮鸡蛋、鸭蛋,染上红色,分发给同村邻里分享;男女青年还有自己的节日——后生节,如“走坡节”等。
“走坡”是男女青年社交的一种形式,主要通过它来寻求恋爱对象。
通常赶圩都可“走坡”,但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走坡”是每年中秋节和春节前后几天。
走坡时青年男女打扮得漂漂亮亮,成群结队到山青水秀、风景优美的山坡,对唱山歌,增进了解,表达爱情。
现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已正式确定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仫佬族“走坡节”。
四、与服饰有关的习俗传说河池市瑶族分为蓝靛瑶、布努瑶和白裤瑶三个支系,他们基本上居住在山区,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他们特别喜欢饮酒,但多数忌食狗肉。
瑶族的蜡染技术非常高超,蜡染布闻名中外。
瑶族的服饰样式繁多,最独特的要数白裤瑶的服饰了。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居住在南丹县境内,其男子都穿白布裤,故称“白裤瑶”。
其穿着独特、原始,常常成为人们采风和考察其民俗的主要对象。
白裤瑶妇女穿着非常原始奇特的夏装上衣,称作挂衣。
挂衣用两快黑色白织土布做成,胸前和背后各一块,肩上用两块细布条连着,腋下全无扣,也没衣袖,背后绣有四方大印的图案。
白裤瑶服饰的独特还体现在其男子的服装上。
白裤瑶男子的裤子一般是白布制成,不管是夏装还是冬装,其裤长都只及膝,裤脚用黑布包边,红线绣花点缀,膝盖处绣有五根直的红线条,中间三根长,两边两根短,形状象人的手印,冬天人们在小腿缠绑带。
关于这五根红线条,在白裤瑶民间流传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很久以前,年过六旬的白裤瑶瑶王(头人),膝下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公主,公主长大后嫁给了当地外族头人的儿子。
外族头人利用儿子的关系,施计盗取了瑶王的大印,并派兵包围了瑶寨。
瑶王努不可遏,亲自上山指挥瑶民抗击。
双方打了几天几夜,瑶王和瑶胞们被围困在一座山头上。
当时,瑶王已身负重伤,但仍用手捂住伤口继续指挥战斗。
双方战斗到关键时刻,只见瑶王双手往膝盖上一拍,一跃而起,呼喊着带领瑶民冲下山与敌人决一死战。
这一拍,他短到膝盖上的白裤子的裤脚上印出了五个手指的血印。
最后瑶民取得了反对外族斗争的胜利,但瑶王因伤势过重而牺牲。
为了纪念这位瑶族英雄,白裤瑶男子将瑶王牺牲时的服饰装束式样作为民族服装,男子的裤脚上都用红丝线绣上五个血手指的图案,后来又改为绣上五条大红粗线。
这五条红线象征瑶王的手印,裤长及膝意味着当时战争的残酷激烈。
很多的民族都有根据服饰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支系。
如河池的苗族就因为妇女所穿的裙色不同而分为两支:一支因妇女穿红裙而称为“红苗”;另一支因妇女穿花裙而称为“花苗”。
更有趣的是根据苗族妇女的发型的不同,就能把她们的年龄猜出个八九不离十来。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驯乐苗族自治乡苗族女性的发型根据年龄的不同,梳理的发式也不同,不同的发式有着不同的寓意。
在少数民族发型文化方面,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少女(8—17)的“花”发型:这一年龄段的少女都剪齐耳短发,再用一条内花外黑的双层头巾缠绕数圈,然后从头巾边沿隔一束抽出一束手指大小的发辫来,发梢仍扎在头巾里,使发身自然弯曲,如一片片花瓣饶于花托上,所以称为“花”发型。
“花”发型使少女显得更为活泼、可爱。
姑娘(18岁以上)的“古朴”发型:苗族姑娘把自己长到齐肩的头发梳向一边,再把发梢折叠向上,然后缠上花头巾,并插上一根美丽的鸟羽(未婚的标志),这种发型显得简单、古朴,充满青春活力。
母亲的“云朵”发型:已养育儿女的妇女通常把自己的长发高高盘在头上,缠成各种美丽的云朵形状,并用丝线绳将发束扎紧,在“云朵”上插上银针或银钗,显得朴实而有韵味。
五、日常习俗传说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古老的民族之一。
河池的侗族大多是在清朝光绪年间从贵州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定禄乡一带迁移而来的。
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林业。
大多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崇尚青、紫、白、蓝色。
饮食以大米为主,喜食糯米,好饮米酒,鱼更是侗族人的最爱。
“苦酒酸菜”是侗族人民用来款待贵客的传统佳肴,其腌制多年的酸鱼、酸肉及多种酸菜风味独特,尝过后让人回味五无穷。
侗族的民族节日很多,而鱼节则是侗族人民特有的民族节日。
每年农历十月十二日,在河池侗族人聚居地区,家家户户就开始了他们特有的传统节日――鱼节。
清晨,人们或到鱼塘,或到江河,或到自家放养鱼的稻田中去捕捞鲜鱼。
将鱼身洗净,鱼肚掏空,用慢火将鱼身烤干,再把糯米饭填满鱼肚,以示来年丰收。
然后用草绳将鱼身捆绑好,待其蒸熟,拿去祭拜祖先神灵后,人们才能享用。
河池境内的各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各有各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情,毛南族也不例外,请看:毛南族人民的节日――分龙节。
每年农历五月的分龙节(亦称五月庙节)是毛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分“下团庙”和“上团庙”。
它没有固定的日期,是从每年夏至之日起,按地支顺序数到第一个辰日(分龙节)就是“下团庙”,“上团庙”比“下团庙”提前五天,既从辰日倒数到亥日便是。
每逢分龙节各家各户蒸制五色糯米饭,做粉蒸肉,并折回柳枝插在堂中,把糯米饭捏成小团,粘于其上,预祝农家当年硕果累累,五谷丰登。
男女老幼都穿起节日盛装,走亲访友,赠送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然后村里开展各类文娱活动,男女青年走坡对歌,热闹非凡。
城里人山人海,舞龙耍狮欢度分龙节。
河池处处弥漫着风情各异的民族气息,处处都是一幅幅色彩斑斓、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画,我们为长在河池而感到骄傲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