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评课稿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介绍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和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使学生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材内容涵盖了唐朝的对外贸易、佛教传播、科技交流等方面,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唐朝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可能对中外文化交流的概念和具体内容较为陌生。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同时,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资料。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和分析历史资料,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外文化交流对唐朝社会的影响,培养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2.难点:如何理解和评价中外文化交流对唐朝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相关历史事实和资料,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提供具体的历史案例,让学生分析中外文化交流的形式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对中外文化交流的理解和观点,促进互动和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相关教材和教学资料。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插图、历史资料和案例分析等,以便于教学演示和讲解。
3.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以便进行课件演示和教学互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包括唐朝的对外贸易、佛教传播、科技交流等,同时进行讲解和阐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含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交往、玄奘西行取经等史实,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识读《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感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行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感悟,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今天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教学难点:玄奘西行;历史史实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区别。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日本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建造的遣唐使船2010年5月8日,一艘按1:1比例复制的日本遣唐使船从日本大阪港起航,按照历史上遣唐使船的真实路线,经濑户内海驶至九州的五岛列岛,于6月12日日本国家馆日驶入世博园区内的黄浦江水域,重现了当年中日交流的传奇。
遣唐使是怎么回事,中日两国的交往起始于何时,同一时期,唐朝还与哪些国家或地区有所往来?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遣唐使1.图片展示《弘法大师行状绘词》2.唐朝时,日本天皇先后十几次派出遣唐使团到中国,有时还亲自到海边为他们送行;遣唐使团中先后有2500多人冒着生命危险,舍身渡海到达中国。
当时日本人乘遣唐使船到中国来是为了什么?遣唐使团由哪些人组成?提示: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
3学习内容唐朝对日本产生的影响制度学习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教育设立太学,完善学制建筑日本的都城平城京仿照唐朝长安城文字参照汉字,创制日本文字生活风俗饮食、服饰、茶道等;端午节、乞巧节、中元节、重阳节等4.图片展示唐招提寺5.日本政府把鉴真像定为国宝,这是因为鉴真对日本有着突出的贡献,鉴真对日本有哪些贡献?6.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有关鉴真东渡的史实,课上与大家分享交流。
提示:鉴真(688—763年),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为僧,法号鉴真。
七年级下册第4课评课稿
七年级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评课稿武红“怎么教”是以明确“教什么”为前提的,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是成功教学的基础和关键,而《历史课程标准》是教师探求教学目标的源头。
明晰课程标准,突出教学重难点,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姚伟老师的《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给了我们做了一次很好的示范。
一,研读课程标准,建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是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南针”。
本课的基础知识目标是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交往、玄奘西行等史实,姚老师通过视频、地图等材料引入后,让学生从书上找出;情感态度、家国情怀目标是学习鉴真和玄奘追求真知和的精神,姚老师则充分展示《鉴真六次东渡表》、《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等材料,再由课堂师生互动,最后老师声情并茂讲述总结,让同学们感受对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的代表人物的坚持,担当与毅力。
突出重难点,详略得当。
重点讲授遣唐使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略讲唐与新罗的关系。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架构本课主线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要求在传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表现。
围绕本课主线——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姚老师对教材重新整合架构,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过渡自然。
第一部分:万国宾客,路至长安,分新罗和日本篇,重点讲述唐朝对日本的影响,展示图片资料,介绍唐朝对日本的制度、货币、文字、建筑、服饰等多方面的影响,史料实证;第二部分:西行东渡,路在脚下,出示地图,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第三部分:兼容并蓄,大国之路,以史为鉴,延续盛唐气象,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升华家国情怀。
三个部分都有”路“这个字,为最后”而我们各位,都是路上的行人“相呼应,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是中华民族大国之路,更是世界文明公同发展之路,是用奋斗、坚持、努力,血汗铺就的复兴之路!。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事件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
不息的精神动力。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学生,因初中学生年龄较 学生学习能
小,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形象思维占主导 力分析
地位,理性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仅停留在
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较弱,因此,在教学中,应从 直观形象入手,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实际,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整节课师生倾
心投入。贯彻新课改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师生互
动,与学生在课堂中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教学效果好!
4.(ppt 展示鉴真铜像、展示日本奈良招提寺和鉴 真手迹)
想一想:鉴真为促进中日友好交往中做出了什么贡 献?
答:鉴真六次东渡成功到达日本,传播中国的医药、 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的交流做出了 卓越的贡献。
(二)简介唐与新罗的关系(略) (三)玄奘西行 1.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他不畏艰险, 历经磨难,经过四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 的寺院,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 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ppt 展示玄奘西行图、玄奘画像) 2.简介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 作,根据的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 记载了他游历的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 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ppt 展示大唐西域记封面) 3.动脑筋: 问题: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都经历了千辛万苦,他 们是如何面对重重困难的?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及总结 反思
学科
初中历史
教学课例名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称
本课主要学习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交往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介绍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为后续学习唐朝其他方面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表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文化交流的内涵和意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教学难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情况以及对于其意义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
在自主学习环节,学生通过教材和辅助资料,对于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进行学习。
在合作探讨环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情况,并对于其意义进行深入讨论。
同时,教师通过提问、解答疑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学习。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对于唐朝时期的简介,引入本课的主题——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和辅助资料,对于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进行学习。
3.合作探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情况,并对于其意义进行深入讨论。
4.课堂讲解:教师对于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进行详细讲解。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观课报告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观课报告暑期默默研修,静待花开,观感课堂,收获甚多。
评价总结引我们深思,催我们奋进。
下面就《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4课。
课标要求了解唐朝时期与日本、新罗、印度进行文化交流的概况,识记遣唐使、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史实及贡献,认识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的影响及启示。
通过对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学习动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今天对外开放交流的伟大意义。
这也将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最终明白只有开放与交流,国家才会发展与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教法的运用,使他们对历史课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发挥这些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课所具有的趣味性学好历史对于增长他们的知识储备。
教学过中老师更是抓住学生特点,一方面运用生动直观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精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
在教学中,教师展示试料,引导学生解读,层层分析,以便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
唐朝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之一,唐朝的繁荣与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有密切的关系。
唐朝交流的两大代表人物玄奘和鉴真在唐朝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朝中外交流繁盛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第一造船业发达,第二,有精通中外交通的地理学家。
第三,关于外侨的法律规定体现了宽大的精神。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一,唐朝的生产技术得到了进步与发展。
第二,开放带来了唐朝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创新。
第三,对外开放丰富了唐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唐朝它海纳百川,吸收各国文明,既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又更加促进了唐朝的繁荣昌盛;同时它又无私奉献,把中华文明的精髓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内容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我将从以下7 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首先说教材该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第四课,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课本由“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三个子目构成。
本课主要讲述了唐朝时期,中国与日本、天竺等国家的文化往来。
从历史发展逻辑来看,唐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高峰,吸引了遣唐使等来华学习,体现了唐文化的向心力;鉴真东渡日本传布唐朝文化,体现了唐文化的传播力;而玄奘西行天竺学习佛法则体现了唐文化不断更新的学习力。
向心力、传播力与学习力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唐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并影响至今。
因此,我将本课教学立意定为:唐文化的生命力。
根据教学立意,我将课本内容整合为三个子目:“遣唐使-唐文化的向心力”、“鉴真东渡-唐文化的传播力”、“玄奘西行-唐文化的学习力”。
二、学情分析: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某普通初中七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状况看,学生通过影视剧、历史故事对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有一定的了解。
为本课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但是影视作品文学色彩浓厚,史学严谨性较为欠缺,而且碎片化的历史印象,无法构建系统的历史认识。
因此,在教学中将以“唐文化的生命力”为教学立意,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
从学生的思维特征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拥有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但还不能对历史事件有全面与深入的认识。
针对这一情况,我将对一些重要问题组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思考问题。
三、教学目标: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课标要求,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1.通过讲述阿倍仲麻吕的故事以及遣唐使渡海行程之艰难,学生了解日本学习唐朝先进文化的基本史实,体会唐文化的向心力。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教学难点:玄奘西行;历史史实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区别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日本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建造的遣唐使船2010年5月8日,一艘按1:1比例复制的日本遣唐使船从日本大阪港起航,按照历史上遣唐使船的真实路线,经濑户内海驶至九州的五岛列岛,于6月12日日本国家馆日驶入世博园区内的黄浦江水域,重现了当年中日交流的传奇。
遣唐使是怎么回事?中日两国的交往起始于何时?同一时期,唐朝还与哪些国家或地区有所往来?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1.图片展示《弘法大师行状绘词》2.唐朝时,日本天皇先后十几次派出遣唐使团到中国,有时还亲自到海边为他们送行;遣唐使团中先后有2500多人冒着生命危险,舍身渡海到达中国。
当时日本人乘遣唐使船到中国来是为了什么?遣唐使团由哪些人组成?提示: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
唐招提寺5.日本政府把鉴真像定为国宝这是因为鉴真对日本有着突出的贡献,鉴真对日本有哪些贡献?6.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有关鉴真东渡的史实,课上与大家分享交流。
提示:鉴真(688—763年),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为僧,法号鉴真。
他对佛经深有研究,戒律部分尤其精熟。
晚年受日僧礼请,东渡扶桑,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
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
目标导学二:唐与新罗的关系提出问题:学生讲述唐与新罗交往的概况。
提示: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目标导学三:玄奘西行小组合作探究——《西游记》里的唐僧和历史上的玄奘1.依据《玄奘西行和回国路线图》,想一想他所走过的路线都经过了今天的哪些国家和地区。
提示: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2.说说你所知道的《西游记》里的唐僧和历史上的玄奘有什么不同。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2一. 教材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本节课通过讲述唐朝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以及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感兴趣,但同时也可能觉得这部分内容较为复杂。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重点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难点: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历史事件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通过讲述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4.图片展示:运用插图和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场景。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图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
4.视频: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唐朝时期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关注唐朝与周边国家的交流。
提问:你们知道唐朝时期有哪些著名的对外交往事件吗?2.呈现(10分钟)讲述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两个历史事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范文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范文5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范文一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概况,知晓其典型例证: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及其重要影响;理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唐代中国作为中华(儒家)文化圈中心的地位;通过听讲,研读课文及相关史料,思考探究等系列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提高分析总结的能力;感受、崇仰鉴真六次东渡、玄奘西行求法体现的信念坚定、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精神。
通过了解居当时世界第一流地位的唐文明的世界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本课三大历史事件,重点是遣唐使与玄奘西行;以此为例认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思考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理解唐代中国作为中华(儒家)文化圈中心的地位。
三探究新知(一)导入新课__年5月1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访日期间访问了奈良县(奈良古称平城京,唐朝时为日本国都),会见日本奈良县知事荒井正吾,并赠送鉴真塑像。
这是胡锦涛同志同荒井正吾为塑像揭幕。
思考:你知道何为遣唐使吗?鉴真在日本备受尊崇,被认为是“日*化的恩人”又是为何?(二)新课展开整体感知:读《唐朝中外交通图》唐朝以其强盛的国力,先进的政治制度,高度繁荣的文化,博大开放的胸怀,不仅吸引着周边少数民族,也令周边邻国仰慕。
大唐盛世对外文化交流广泛、频繁,对外来文明采取兼容并蓄的开明政策,使得唐朝文化呈现繁花似锦的景象。
上节课我们也了解到,唐朝时少数民族甚至外国人在唐朝为官者为数不少,长安城内波斯商人聚集,本节课进一步了解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遣唐使Ⅰ自读课文:遣唐使部分结合教材思考讨论:问:什么是遣唐使?唐朝时,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
Ⅱ史料研读:(1)从唐朝回日本的僧人说:“大唐国者,法式定备之珍国也,常须达。
”mdash;mdash; 《日本书纪》日本为什么要派遣唐使?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本课主要讲述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事件,通过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日本派遣遣唐使、鉴真东渡和XXX西行,来展现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概貌。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日本遣唐使来华的原因和影响。
在唐朝时期,日本派遣遣唐使来华,主要是为了研究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科技。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还对日本的政治、文化和科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鉴真东渡和XXX西行在唐朝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贡献。
鉴真东渡是唐朝时期一位著名的XXX传教士,他经过长期的艰苦跋涉,到达了日本,为日本的XXX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而XXX西行则是唐代著名的XXX学者,他为了取得佛经,历经千辛万苦,走过了万里长征,到达了印度,为中国带回了大量的佛经,对XXX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
唐朝时期,中国国力强盛,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繁荣,这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同时,XXX也非常重视对外交流,积极开展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通过研究本课,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唐朝国力的强盛和对外政策的开明、开放,树立开放交流的意识。
同时,我们也能够体会到鉴真东渡和XXX西行的顽强意志和坚定信念,为完成自己的使命而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
在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唐朝与几十个国家有着友好的交往。
日本的服饰、建筑风格与中国唐朝的相似,这是因为日本深受唐朝影响。
除了服饰和建筑之外,日本在文字、货币、节日等很多方面也深受唐朝文化的影响。
日本主要通过派遣遣唐使来华接触并研究唐朝文化。
唐朝时期,日本曾多次派遣使节来华。
公元630年至834年的200年间,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规模之大少者二百人,多者五六百人。
同来的还有留学生与留学僧等。
唐朝的疆域辽阔,政治经济高度发达,文化科技繁荣,各民族融洽相处,且热情欢迎各国来唐友好交流。
2020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创新优质说课稿
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创新优质说课稿各位领导、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部编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一单元的核心是“盛世”,其两个重要特征是繁荣、开放。
学习主题是中华文明的发展。
本单元主要学习隋唐两个王朝的历史。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始于581年隋朝建立终于907年唐朝灭亡,历时320多年。
隋文帝杨坚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代周建隋,在历时300多年的大分裂后实现了大统一。
隋炀帝杨广横征暴敛、穷兵黩武,从而造成了隋朝的短命而亡。
两朝的一治一乱,形成鲜明的对照。
继隋而起的唐朗,唐初统治者接受隋速亡的教训,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和发展经济的措施,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社会经济高度繁荣的局面。
与此同时政治、文化、科技、外交、民族关系等领域成就斐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观。
本单元由《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盛唐气象》、《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5课教学构成,整个单元的教学活动要围绕“中华文明的发展”和“盛世”展开。
本课承载着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的任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课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1.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2.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4课。
本课共三部分,即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本课仅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三个事件:日本派遣遣唐使、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来展现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概貌。
历史评课稿唐朝中外文化交流评课稿
历史评课稿唐朝中外文化交流评课稿
张子辉老师的《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课作为高三第一轮复习课而言,注重从历史学科的特性出发,准确把握课程内容主旨。
尽管没有使用学案导学,但是整节课非常契合了“鉴证知史、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基本原则,精心选取了各类史料,如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和名家史论,史料来源的多元化和厚实性保证了课堂探究的丰富性和有效性,培养起了学生的解读史料和注重知识结构体系的建构,树立起历史史实之间的通贯感。
同时,又注重基本学情,从学生的基本状况把握,侧重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注重启发式教学和个别辅导,关注好每位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化为己有。
引导学生如何去识字断句,咬文嚼字,鞭辟入里的解析史料,从而累积了学生的学科素养。
综合而言,本节课没有花招和空架子,拥有着务实的风格和敏锐的思辨色彩,在史料解读的循循善诱中逐渐渗透着历史试题解答的技巧和规范,从而使得历史学科的基本特性得到彰显。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你们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说教材:
学好本课对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唐王朝的对外交流情况,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盛唐气象,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说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可塑性强,他们正处在从外部条件制约到受内部道德约束的过渡阶段。
在这个时候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让他们能客观、准确的去看待历史。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教材的基本要求我确定本课的目标为:
知识目标:了解唐王朝的对外交流情况;
技能目标:知道唐朝的对外交流的良好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唐朝时期我国对外交流的历史背景、交流途径和主要内容,从而认识到唐朝时期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历史、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面对初中七年級的学生,他们对历史学科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基础。
但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交流途径和主要内容;掌握唐朝时期我国对外交流的特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民族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交流途径和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唐朝时期我国对外交流的特点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生动形象地展示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段关于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短片,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交流途径和主要内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唐朝时期我国对外交流的特点和影响。
4.讲授法:教师讲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交流途径和主要内容。
5.提问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唐朝时期我国对外交流的特点和影响。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讲稿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第一单元第4课,它紧承上一课《盛唐气象》,从对外文化交流方面介绍唐朝繁荣的盛况,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因此它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进行深入的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今天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政策。
二、学情分析首先,从认知能力上分析,初一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认识问题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缺乏对事物的深入理解与分析。
因此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便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的方向。
其次,从心理特点上分析,中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发挥这些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课是科学,学好历史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最后,从生理特点上分析,青少年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运用生动直观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精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情况。
2. 记住与交流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如:阿倍仲麻吕、鉴真等。
3. 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发展活跃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1. 通过识记《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唐招提寺》、《鉴真坐像》等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建立历史学习的空间感和方位感。
2. 通过对对日本遣唐使来华的自主归纳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 通过将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对比学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唐朝时中日、中印的良好关系,同时通过对中国先进文化对后卫国家的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对鉴真、玄奘的优秀品质学习,培养学生为目标而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讲稿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效果五方面展开对本课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的内容。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叙述的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唐朝历史发展看,唐朝的民族关系既是唐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综合实力全面提升的结果和延伸,同时又进一步促进了唐朝的全面繁荣与强盛。
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过程看,自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以来,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与融合成为整体趋势,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唐朝是其中的重要发展阶段。
通过本课学习,可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和感悟民族融合与共同发展是历史的主流,中华文明是我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唐朝的对外关系。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汉朝和唐朝是两个高峰期。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灿烂的文明吸引了各国,唐政府也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交易,并给予他们许多优惠政策,唐朝的经济文化对交往各国影响很大,通过商业贸易将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将中国的文明友谊传向世界,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的进步与繁荣。
出现了自西汉以来中外交往的第二个高峰期。
学习本课将有助于让学生全面了解唐朝。
2、说学情本课教学面对的是正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七年级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兴趣广泛,求知欲和表现欲强,但以形象思维为主,学习不易深入,注意力易转移,学习主动性不够。
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注意加强教学的趣味化、活动化和人性化,使遥远的历史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实际。
3、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合作学习,了解唐朝多民族发展的状况;掌握吐蕃、回纥、靺鞨和六诏等民族的社会发展状况;吐蕃、回纥、粟末靺鞨和南诏与唐朝的友好往来,尤其是唐蕃关系的发展,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和亲等。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评优课
鉴真前往日本是个人行为,除此之外,在唐朝,中日之间有没有官方的交往呢?
什么是遣唐使?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中国来的使节。
贞观年间开始,先后19次派遣唐使,成行16次。每次最少两百多人,最多五六百人。遣唐使组织完备,有使节、翻译、留学生、留学僧、医师、画师、乐师、工匠等。使团渡过大海的旅途非常危险,时常有船毁人亡的事故,仅有一次是来回都平安无事。既然旅途这么危险,那他们为什么还要来中国呢?为了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现在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依然自信这种自信不仅来自于历代文化的积淀更来自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我们必将能创造又一个恢宏盛世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金柳林外国语学校 陈雪
课程标准
以鉴真东渡、遣唐使、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朝中外交流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相关过程及其贡献。
除了日本、天竺和新罗以外,唐朝与波斯、阿拉伯地区、东罗马帝国和非洲地区的交往,当时与唐朝交好的主要国家有70多个。对外交往非常活跃。依据材料,分析促使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因素?国力强盛、文化先进、政策开放、交通便利。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她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兼收并蓄的气魄,吸引各国使者到来。她不吝惜向世界分享她的文化,同时也敢于吸收其他国家先进的文化。正是这种双向的交流,使唐朝文化更加辉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大唐盛世。
【点评】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多种形式的学习活 动调动、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通过小组合作 探究来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 生学习的效率,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王老师设计了学生分组探 究的学习环节,在这个学习环节中,学生明确本小组 的学习任务,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内部进 行交流,并达成共识,在这样的平等学习的氛围中, 每个学生个体都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
王老师在分析玄奘西行时用了“……山谷积雪,春夏 合冻,虽时消泮(pàn,融解),寻复结冰。经途险阻,寒风 惨烈,……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这一段文字,描述了西行路途的艰难,学生通过对这样的 文字的阅读,对历史人物当时所处的自然环境感同身受, 体会到了玄奘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
又如王老师在讲述鉴真六次东渡时,用了鉴真:“是为法事 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
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因学生、教材、环境等多 种因素的不同而不同,但教师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 念是共同的,每一种教学方法的选择,每一份学习资源 的选择,每一个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都要经过老师严密 思考和选择。
总之,让我们为学生的发展而பைடு நூலகம்力!
丰富的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展开的基础,王老师在 教学中运用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 生的积极思考。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教师提供了能够进 行分析、比较、概括等不同思维层次的学习材料,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多角度地发展思维能力。
在新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出示了一幅《7-8世纪中国地 图》,学生通过这幅地图,看出当时唐朝幅员辽阔,是当时 世界上的大国,进一步想象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的唐帝国, 是怎样与当时其它国家交流的呢?这样的设计,既能增强学 生的时空意识,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评课稿
一、引言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一篇重要教材。
本文以历史课程评课稿的形式,对该教材进行了全面评估和分析。
本评课稿旨在深入剖析该教材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以期提供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的建议。
二、教学目标分析
教材的教学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该教材过程中应达到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等方面的要求。
通过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材的教学目标,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体需要达到的目标包括:
1.掌握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背景和特点;
2.理解唐朝对外开放政策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3.了解唐朝与各国的文化交流成果及其对中国文化的
影响;
4.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同和尊重。
三、教学内容分析
1. 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背景和特点
教材通过详细描述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唐朝对外交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同时,教材特别强调了唐朝开放政策的特点,包括经济繁荣、科技进步、文化多元等方面的内容。
2. 唐朝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
教材深入探讨了唐朝对外开放政策对文化交流的影响,包
括促进了中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推动了科技交流与合作、充实了中国文化、推动了中外文化融合等方面。
通过这些具体例子,学生对唐朝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 唐朝与各国的文化交流成果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教材以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例,详细介绍了唐朝与各
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成果,如中印佛教交流、中西方航海交流等。
教材通过这些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中外文化交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兴趣和认同。
四、教学方法评析
1. 探究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教材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提问、
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在介绍唐朝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时,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性。
2. 图文并茂的教学资源
教材中运用了丰富、生动的插图和图片,辅助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
这种图文并茂的教学资源能够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提高学习效果。
3.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教材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投影仪、电子白
板等设备展示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
这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丰富了教学形式,增强了学生参与和感受,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优化建议
虽然《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材在内容编排和教学方法上已经进行了适当的改进,但仍存在一些可以进一步优化的地方。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外阅读:通过阅读相关的历
史故事、文化传记等,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印象,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2.导入更多互动性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设计更多互
动性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结合实地考察开展教学: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历史
遗迹、博物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唐朝文化的魅力,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4.融入跨学科的教学元素:将该教材与其他学科知识
(如地理、文学等)进行跨学科的融合,加深学生对唐朝文化的综合理解。
六、总结
本评课稿对《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材进行了全面评估和分析,对教材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评析。
同时,提出了针对教材不足的优化建议,希望能够为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不断优化和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