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代女子体育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近代女子体育的发展历程

发 展产生 了深远 的影响 。 自古 以来 , “ 三从 四德” 、 “ 男
、
危机与应对一
艰难起步 ( 1 8 4 0 - 1 9 0 6年 )
最早 的女子体育运 动在母 系氏族公社 时期 就有 外 女 内” 等封建礼 教束缚着 中国女 性的身心 。 但从晚 清 开始 , 在西方 “ 天 赋人权论 ” 的影 响下 , 社会开 始提 了萌 芽 , 当时 的女子社 会地 位高 , 凌驾 于男 子之上 , 倡 男女平等 、 戒“ 缠足” 等 陋习 , 并倡 导女子体 育 。随 她们 可 以 自由参 加各 种社会 活动 , 例 如行走 、 跑步、 投掷 、 攀登 、 打猎等生 活技 能 。 直至父系 氏族公 着 社会 的不 断进步 、 发展 , 近代女子 体育 日益 普及和 跳跃 、 提 高。 “ 小脚 女人” 从被禁锢 在家庭 中相夫教 子 、 侍奉 社时期 ,女性 逐渐丧失 了参加包括 体育活动在 内的
人们 发现了一 组刻绘在 其颈部 的妇女 习射 图案。[ 1 1 丽・ 安・ 奥 尔德西小姐 于 1 8 4 4 年 在宁波建立 的 , 之后 战 国时期是个 战争频繁 的动乱 时期 ,习射是 习武 的 迅速 发展 ,到 1 8 7 6年 已经 增 至 1 2 1 所 ,学 生 达 到
通过 中国知 网查 询 , 迄今为止 , 对近代 中国女子
0余个 , 但 条理清 晰的系统 开 。中国近代体育 是指从 1 8 4 0 年至 1 9 4 9年 在 中国 体育进行 的专 门研 究有 1 仍需不断挖掘 与研究 。 本 文通过搜集散落 流行和实践 的体育 。 在这 1 0 0多年 的时间里 , 中国历 论述不 多 , 经晚清时期 、 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 时期 、 北洋军 阀时期 于古今各处 的文史 资料 ,努力探 寻近代 中国女子体 试 图进一 步厘清脉络 , 并结合 当时 的时 以及 国民政 府时期 ,是 中 国从半殖 民地半 封建社会 育发展踪迹 , 逐 渐形成直 至瓦解 的苦难 历史 。这 一时期 的女子体 代背景进行 反思 ,期 望能为 当代女 子体育 的发展贡 育 既承接 了中 国古代延 续下来 的固有传统 ,又受到 献一 己微薄 之力 。 来 自西方文 化的强烈 冲击 ,对 中国现 当代 女子体育
中国与血糖是一致的近代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学堂

中国与血糖是一致的近代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学堂上海作为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汇的前沿和中心,在女子教育方面也得风气之先,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先后由国人创办了各种类型的近代中国最早的女子学校。
1898年创立的中国女学堂,是国人创办的近代中国第一所普通女学校;1904年创立的上海女子蚕业学堂,是近代中国女子蚕桑学校的滥觞;1905年创设的上海女子中西医学院,开近代中国国人自办女子医科学校之先河;1908年创立的中国女子体操学校,为近代中国女子体育学校的先驱。
一、中国女学堂中国女学堂初名“桂墅里女学会书塾”,在向清政府申请刻制学堂公章时正式定名“中国女学堂”,通常称“经正女学”或“经正女塾”。
学堂创办者经元善(1841-1903),浙江上虞人,近代中国著名企业家、慈善家,资产阶级维新人士。
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积极提倡新式教育,曾于1893年创办经正书院,教授中西各学。
1897年11月,他又开始筹议创办中国女学堂。
他的热心善举,得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支持。
梁启超在《事务报》发表《创设女学堂启》,并亲自为学堂制订了办学章程;严复在《国闻报》就此事撰写文章,从理论上阐述女子接受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洋务大员盛宣怀曾表示愿意为学堂捐款,并动员他人为之捐款;南洋大臣刘坤一批准学堂的创立,并提供经费补助。
为了广泛听取中外各界人士,尤其是女界人士的意见。
1897年12月6日,经元善在张园安垲第召开了有中外妇女参加的“裙钗大会”,商议创办中国女学堂的有关事宜。
参加者中有盛宣怀的夫人和女儿,梁启超夫人,张叔和夫人,以及西班牙、瑞士领事夫人,江海关税务司夫人等。
1898年5月31日,学堂正式开学,校址设在上海城南高昌庙桂墅里经家路。
学堂设立董事会,董事从捐款人中推选产生,中外人士各20人。
经元善任总理(即校长),沈和卿任提调,主持学堂日常事务。
学堂的办学宗旨为“启其智慧,养其德性,健其身体,以造就其将来为贤母为贤妇”。
招收8-15岁的良家少女入学,课程分为中文、西文两类。
民国时期女子体育的发展

民国时期女子体育的发展作者:闫亚茹李爱国来源:《求知导刊》2017年第04期一、民国初期女子体育发展状况(1912—1927年)19世纪末期,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努力寻求救国的真理,他们以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知识、科学技术为救国指导思想,其中包括被人忽视已久的体育。
与此同时,由于近代中国急剧发生社会转型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效应为女子体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内部条件。
20 世纪初,革命人士也开始认识到女子解放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随着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开展和不断深入,以科学和健康为指导的学校体育受新思想、新观念的启发,一步一步影响着女子体育观念。
五四运动推动国人向西方新文化、新观念的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国人观念,促进了我国近代女子体育的发展与进步。
二、民国政府稳定状态下的女子体育(1927—1937年)在体育强国的影响下,当时的政府开始重视体育发展,修建体育场馆,颁布相应法律,兴办体育院校。
先进的知识分子也鼓励民众进行体育锻炼,以达到强身健体、挽救国家危亡的目的。
国民体育也随之发展起来。
国民体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女子的社会地位,她们不再是足不出户的闺阁女子,而是可以走进运动场、走出国门参与竞赛的运动员,甚至成为拯救国家存亡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女子地位得到提高,促进了女子体育的发展。
三、曲折艰难的发展(1938—1949年)第一,抗日战争对女子体育的影响。
全面抗战的爆发给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日本企图摧毁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从而达到使中国沦为其殖民地的目的,这严重阻碍了我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并且当时的国民政府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长期忙于排斥异己,无暇顾及体育上的种种不合理状况,加之国民党人的私心利欲使得体育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这给尚未成形的女子体育当头一棒。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不仅针对高校教育,它的一步步紧逼还打断了民国全运会向前发展的势头,最终导致其走向衰落,这也预示着国民政府的一步步沦陷。
中国跳水发展史

中国跳水发展史摘要:一、古代跳水起源1.国外跳水起源2.中国跳水起源二、现代竞技跳水发展1.跳水比赛项目设立2.跳水运动传入中国3.中国跳水在国际赛场的崛起三、中国跳水的重要人物和成就1.跳水名将2.重大赛事成绩四、中国跳水的现状和未来1.跳水运动在国内的普及2.培养跳水人才3.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正文:一、古代跳水起源1.国外跳水起源关于跳水运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年。
在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只陶质酒杯,杯上绘有一个人正勇敢地从船舷上跳入海中,这是至今所见跳水运动最古老的物证之一。
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中海、红海一带,17世纪的码头工人、船工、渔民盛行从悬崖陡壁或固定建筑物上跳水,逐渐发展到现代的跳台和跳板跳水。
2.中国跳水起源中国早在宋代就有了跳水活动,并且有一定的技术水平。
当时的跳水活动被称为“水秋千”,是一种简单的跳水器械。
此外,古希腊花瓶上也发现了公元前5世纪跳水活动的描绘。
二、现代竞技跳水发展1.跳水比赛项目设立现代竞技跳水始于20世纪初。
1900年,瑞典运动员在第2届奥运会上作了精彩的跳水表演,一般公认这是最早的现代竞技跳水。
1904年第3届奥运会上,男子跳水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1908年正式制定了跳水比赛规则。
到1912年第5届奥运会时,增加了女子比赛项目。
2.跳水运动传入中国近代竞技跳水是随着其他欧美体育一道在20世纪初传入我国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我国跳水运动逐渐崛起。
3.中国跳水在国际赛场的崛起1979年以来,我国选手在一系列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如今,中国、美国、俄罗斯、德国被公认为世界跳水强国。
三、中国跳水的重要人物和成就1.跳水名将中国跳水产生了许多著名运动员,如郭晶晶、吴敏霞、田亮等。
他们在国际赛场上屡次取得金牌,为中国跳水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重大赛事成绩中国跳水队在奥运会、世界游泳锦标赛等比赛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赢得了世界观众的赞誉。
四、中国跳水的现状和未来1.跳水运动在国内的普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体育事业的繁荣,跳水运动在国内越来越受欢迎。
晚清女子体育的兴起与发展

近代 中国最早有组织地 反对 缠足、 实践放足和不缠足是 西方传教 士发起 的。 晚清来华 的西方传教士 对中国妇女缠足
感到不可思议 , 视妇女缠足为 中国愚昧落后最直 观的象征 之
一
。
当然 , 传教士反对缠足最主 要的原 因还是鸦片战争后他
言 : 其必起于污君独夫民贼贼丈夫” J 中国封建社会 “ ,拉P 是
西方的文化、思想、观念对中 国社会 内部变革 的影响 、干预 程度 ,继续大量刊登反对缠足 的文章 ,言辞亦 日趋激烈 。根 据教义 ,“ 上帝造人 ,四肢五 官,各适其用 ,男女 皆同” ,既 然如此 ,缠足就是 “ 上主 所造 之行器” 坏 ,这 “ 不率 性之道
其实历史 上不乏对 缠足的抗议 之声 。宋代 的车若水在
女身心的控制 , 女儿经 说 :“ 为甚事 ,裹 了足 ?不因好 看
如 弓曲;恐她 轻走出房 门 ,千 缠万缠来拘 束。 将女 子 ”【P l
的脚缠小 ,使之行 动不便 ,防止其 随意 外出 , 这对于女子 为
男子守贞守节是很有好处的 。
年起连续刊登 呼吁废 除缠足的文章 , 痛斥妇女缠足是 “ 以上 帝恩赐之全体 , 父母界受之 完肤 , 造成残废之人 ,遗害于天 下 。 ” 鲫17 8 4年 9月 5日, 教会新报 出至 第 2 1 0 期时 改名为 ( < 万国公报 》 。改名后 的 万国公报 更加着力扩大
J n2 0 u .0 9
晚 清女 子 体 育 的兴起 与 展 发
刘人锋
( 南 女 子 职 业 大 学 ,湖 南 长 沙 湖 40 0 ) 10 4
摘 要: 废缠足运动是晚清女子体育兴起的直接动因。为了强国保种, 女子仅仅废除缠足还不够, 还应当锻炼身体, 增
西风东渐与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发轫

Ke r s:mo e n C i a;wo n’ p t y wo d d r hn me S s o s;g n e e dr
在 中国近代 , 一场 剧烈 的东 西方 文 明冲 突导致 了文化 断
19 ) 申江胜景 图》 《 83 与《 , 点石齑 画报》 18 ( 8 4年 5月 8日—— 19 88年 8月 ) 图 画 日报》( 刊于 10 与《 创 9 9年 8月 1 6日,9 0 1 1
说, 这是一个从“ ” 有” 无 到“ 的历 史性 事件 , 女性的性别 与身体 在这一场体育文化事件 中无可 避免地被 涂抹上 鲜 明的时代 色
彩, 并被打上社会思潮的深深烙印。
如果非要考察女 性身体 与性/ 别 的系谱 , 性 福柯 认为 身体 与性 只存在 于历史 中。身 体不过 是文化 不断摧 毁又 重塑 的过
凸显近代体育领域性别议题中特有的矛盾冲突 , 旨在透过女子体育的窗 口发现 “ 社会 中的性别” 性别中的社 会” 与“ 之间的相互建构关系。
关键词 : 近代 中国; 女子体育 ; 社会性别
中 图 分 类 号 :8 0 G 0— 5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10 (0 10 0 6 10 9 9 2 1 )4— 0 5—0 5
人 , 觉兴高采烈云。 尤
来 自生孩子的数量和质量 , 在体 育方 面 , 最大 的贡献 是鼓 励 她
她的儿子创 出佳绩 , 而不是 自己去破纪录” _ 。l
2 美人 打球
从《 申江胜景 图》 中福 州路 “ 第一楼 ” 楼里 的弹子 房里 , 茶 我们看到女性几 占半数 。关 于这个 弹子房 , 黄协埙 《 南梦 影 淞
中国近代女子体育发展史略考

族的解放斗争,由《序曲》和《黄河船夫曲》、 《黄河大合唱》是中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的 着国人为了理想而奋勇前进。
《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 成功典范,在 60 年代由殷承宗、储望华、刘 参考文献
[1]巩成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J].琴童,2005(10).
《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 庄、盛洪礼集体创作改编为钢琴协奏曲,同 [2]李道琳.从“民间”来到民间去———冼星海抗战
·溯源 ·档案 da ng'a ns uyua n
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受“重文轻武”的 治服务培养人才。1839 年,法国天主教会在 体育的参与权利。而小脚、莲步等则从行动
思想影响,对体育记载极少,只在史书中偶 上海创立了“读经班”后,上海及全国相继出 上束缚了女性参与体育项目的能力。
有男性进行捶丸、蹴鞠、射箭等运动的记载。 现了教会“女塾”及教会“女子中学”。“洋学
久,光未然就满怀着爱国热情写出了大型朗 和祖国的浩瀚壮丽,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与 间仓促,这些作品大多只完成了初稿,没有
诵诗《黄河吟》。时任鲁艺音乐系主任的冼星 深情,表达了中国人民为了民族存亡而进行 条件进行试奏和修改,没有机会出版和演
海被深深打动,尽管当时全延安没有一架钢 的英勇不屈斗争,进而推动情感的层层深 出,但仍可以从中看出冼星海在交响音乐民
分为三个阶段。1840—1900 年是中国近代 操,并据此来考核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体操 教学等等,女子
女子体育的发端及形成期;1901—1949 是 在一些“洋学堂”的课程中被当做正课进行 体育观念开始深
中国近代女子体育的形成期;1949 年至今 教授。同时,学校还鼓励学生组织形成自己 入人心。
是中国近代女子体育的发展期。
女子体育资料

女子体育
女子体育作为一项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运动项目,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和运动文化的普及,女子体育正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女子体育的历史、现状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历史
女子体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希腊,女性就已经参与一些体育竞技活动,如奥运会的女子马拉松比赛。
然而,长期以来,女子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受到较大限制,直到近代社会才逐渐得以改善。
20世纪以来,女子体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女子体育项目也不断丰富起来。
现状
当今社会,女子体育项目日益受到重视和发展。
不论是在学校体育课程中还是职业体育赛事中,女子体育都占据着重要位置。
越来越多的女性积极参与各类体育运动,不仅有助于提高体质健康,还有助于增强自信心、团队合作能力等。
同时,女子体育运动员的表现也更加引人关注,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运动偶像和榜样。
影响
女子体育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女子体育的发展促进了性别平等意识的提升,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次,女子体育的兴盛也为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树立了榜样,带动了更多人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此外,女子体育还激发了更多女性的运动潜力,有助于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人才,并提高国家在国际体坛上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女子体育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发展不仅受到各界关注和支持,也为社会带来诸多正面影响。
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女子体育的持续发展,女性运动员们必将展现出更加出色的表现,为体育事业注入更多活力与活力。
毽球运动

健身性踢毽球不仅能促进人的背腿躯干及骨骼肌肉的正常发育还能扩大肺活量提高心脏等级有机体的功能改善代谢能力培养众对时间空间的立体感也有利于锻炼踝膝髋等关节的灵活性使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进一步得到发展从而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大学体育健康教程》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
----毽球课件
一、毽球运动概述
一、毽球运动简介 毽球运动,俗称“踢毽子”,是我国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由古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一、毽球运动概述
二、毽球运动的特点 踢毽子是一项全身运动,有时还很激烈。经常参加这项运动,不仅
可使下肢肌肉、韧带富有弹性,关节灵活,而且可使心、肺系统得到全 面锻炼,起到增进身体健康的良好作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科学性
毽球运动的产生、发展与变化,符合人的生理、心理和动作技能形 成的客观规律。它的自然动作的形成,反映了人体基本活动在日常生活、 工作、学习及生产实践中为适应自然环境所需要的一种能力,特别是有 益于青少年的心理、身体的发育,其技术由易到难,这也符合“循序渐 进”的原则。踢毽活动具有简单易学的特点,既不受场地的限制,也不 受器材、天气的影响,可谓老少皆宜、四季可行的运动项目。
踢毽子对男女老少都相宜,点滴时间也可以利用。老年人和慢性 病患者,可以通过不十分激烈的动作进行练习,坚持下去大有好处。 老年人腰腿不方便是常见的慢性病,踢毽子基本在于腰腿,如经常适 度踢毽子,对舒筋活血,益寿保健,有一定的效益。《体育报》曾多 次报道过,由于坚持踢毽子,恢复了健康和延缓衰老的实例。
中国妇女运动史概述

图为:康有为的女儿康同薇、和其同梁启超夫人李蕙仙在上海创办 《女学报》,是我国第一份女报,也是我国最早的由妇女主持编务、 以妇女为读者对象的报刊。
(三)辛亥革命时期
“男女平权一事,文极力鼓吹,而且率先实 行。总统府公宴,参议公宴,皆女客列上 位可证也”。 1、谋求知识、出洋留学 2、创办女刊、宣传解放 3、投身革命、共赴国难 4、组织社团,勇争参政
楚南女子陈撷芬
在1907~1910年间,女子留学东洋形成了高峰。 据不完全统计,1907年为139名,1908年126名, 1909年 149名,1910年125名。 辛亥知识女性在日本共创办了《女学报》、《女 子魂》、《中国新女界杂志》、《留日女学会杂 志》等9种杂志 组建过4个女留学生组织,即“共爱会”、“中 国留日女学生会”、“女子复权会”、“留日女 学生会”,
妇女运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恩格斯认为,妇女地位不是生来就低下的, 在人类史的早期妇女有着很崇高的地位。妇女的 崇高地位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而逐渐 低落,由于男子在生产和经济中占有可支配他人 的私有财产,父权制便取代了母权制,从而使妇 女沦为男子的附属品和奴隶。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6、对社会观念、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更新改造
(二) 建国后的妇女运动成果 妇女与参政: 第一任女副总理:吴桂贤,1975年1月—1978年3 月在任。 第二任女副总理:陈慕华,1978年3月—1982年5 月在任。 第三任女副总理:吴 仪,2003年3月-2008年3 月在任 第四任女副总理:刘延东, 2013年3月-----今
妇女与就业
教育、卫生、新闻、新增公务员都高于了 男性 男士主导的领域,开始有女性出现,女航 天员,第一位女士官阎苹
论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兴起

第32卷成都体育学院学报Vo.l 322006年第1期Journal of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No .1.2006基金项目:2003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中国体育简明通史6(03AT Y002)子课题/近代卷0。
第一作者简介:罗时铭(1953)),男,江苏东台人,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体育史与奥林匹克运动。
收稿日期:2005)10)12论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兴起罗时铭,王 妍(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摘要: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对近代中国女性体育的兴起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结果认为,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兴起和女性解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兴起经历了三个阶段:1898-1903年,主要表现为男人社会对女学教育和女子体育的关照;1904-1907年,主要表现为一批新知识女性群体对体育的自我觉悟,其中尤以秋瑾为代表;1907年后,主要表现为晚清政府颁布了两个有关女学教育的重要章程,为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兴起提供了法律基础,使中国女性体育开始走向繁荣。
关键词:近代中国;女性解放;女子体育中图分类号:G81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54(2006)01)0017)04Ana lysis on the R ise ofM odern Ch ina W o m en Spor tsLU O Shi -m ing,et a l(P .E .I nstitute of Suz hou U niversity ,Suz hou 215021)Ab stra ct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documentary and logical reason i n g were used .The rise ofmodern Ch i n a wo mensports was analyzed and d iscussed .Itwas considered that the rise ofmodern Ch i n a wo m en sports re lated closely to the wo men .s li b eration .The period of the rise of modern Ch i n a wo men sports cou l d be divi d 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first stage ,fr o m 1898to 1903,the ma i n characteristic was that the society mainly contr olled by Ch i n a man pa i d much atten 2ti o n to wo men educati o n and P .E ..The second stage ,fr o m 1904to 1907,t h e ma i n characteristic was t h at a batch of China professional wo m en beca me a ware of sports the m se lves .The representati v e was Q i u Ji n .The last stage ,af ter 1907,the ma i n characteristic was that the government ofQ ing Dynasty pub lished t w o constit u ti o ns related towo men edu 2ca ti o n ,wh ich f ounded an i m portan t la w base ofmodern Chi n a wo men sports .And itmade China wo m en sports began to move towards prosperity . K ey w ord s :modern Ch i n a ;wo men .s liberati o n ;wo men sportsCLC nu m ber:81219 D ocu m ent code :A Ar tic le ID :1001)9154(2006)01)0017)04 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兴起与近代中国的女性解放是联系在一起的。
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史

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史单位:09体育教育本科(1)班姓名:张家毅学号:09228026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近代竞技网球发展史进行分析研究,我国近代竞技网球发展经历了以下5个时期:解放前的中国网球、建国初期的中国网球、中国网球的恢复期、中国网球重返国际网坛、中国网球的快速发展期。
通过对我国近代竞技网球发展史的研究,充分展示了作为"贵族运动"的网球运动是如何在我国演变发展成为一项竞技水平逐步提高、深受群众喜爱的运动项目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我国网球发展史正文很少有一项体育运动能像网球这样记录着我国历史发展变迁的轨迹:清末侵华英军将其带入,传教士将其推广,很长一段时间,它是“洋人”的游戏,后又成为“达官贵人”的消遣。
跟不少运动项目相比,网球在中国开展的时间相当长,但由于新中国成立前,网球只局限在少数人的圈子里,运动水平还十分的低。
由于起点低、基础差、交往少,所以新中国刚成立时的网球运动发展缓慢。
到八十年代,我国的网球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开始逐步在国际赛场上崭露头角。
走进二十一世纪的新时期,网球也日益蓬勃的发展,中国网球开始走向奥运会的赛场,大批的中国网球选手走进四大满贯、走进奥运会,开始重返国际网坛。
而如今,中国的网球已经开始向世界证明着我们的水平,2004年的奥运金牌、2011年的法网冠军,预示这中国网球的一个腾飞。
1、解放前的中国网球1885年前后,网球运动传入中国。
先是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外国传教士和商人之间出现网球活动,后一些教会学校也开展起这项运动,1898年,上海圣约翰书院举行斯坦豪斯杯赛,这是中国网球史上最早的校内比赛。
1906年,北京汇文学校、协和书院、清华学校之间,上海圣约翰大学、南洋公学、沪江大学、以及南京、广州、香港的一些学校开始举行校际网球赛,促进了网球运动在中国的传播。
在二、三十年代那时的网球运动只有少数人中间流行。
从1924~1946年虽6次派对参加戴维斯杯比赛,多是在第一、二轮被淘汰,技术、战术水平较低。
试述中国近代女子体育教育

体育教学试述中国近代女子体育教育Ξ谭 锋1,乐钟萍2(11东华理工学院军事体育教学部,江西抚州344000;21抚州地区体校训练科,江西抚州344000)摘 要:中国近代女子体育教育在清末新兴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倡议兴办女学后,开始艰难起步,经过几代仁人志士的大力宣传,艰苦创业,逐渐发展起来。
但由于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的制约,发展较为缓慢。
笔者在大量收集史料的基础上,力图对其起步的历史背景和课程内容演变,以及教育实质,竞赛情况,师资来源等方面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中国近代;女子体育教育;历史背景;课程内容;教育实质;竞赛;师资中图分类号:G 807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747Ⅹ(2004)022*******I ntroduction to Modern Women ′s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T AN Feng 1,LE Zhong 2ping 2(11Martial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in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 echnology ,Fuzhou 344000,Chian ;21Fuzhou Athletic School ,Fuzhou 344000,China )Abstract :In late Qing Dynasty ,Chinese w omen ′s physical education begun roughly after the proposal of launching w omen ′s edu 2cation by new bourgeois reformers.I t gradually developed through the efforts of engaging in propaganda and hardly w orking by sever 2al generaion with lofty ideals.H owever ,limited by the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ideology ,Chinese w omen ′s physical edu 2cation developed slowly.Based on the vast collected relative data ,the author try to get com paratively com prehend about its histori 2cal background ,ev olution of class content ,essential of education ,events and teachers.K ey w ords :m odern China ;w omen ′s physical education ;historical background ;class content ;essential of education ;events ;teachers. 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女子开始觉醒,兴办女学,女子出洋留学等新事物出现,在谋求人格的同时,争取身心解放。
社会性别视域中的近代中国女子体育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女子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 女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探讨了女子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和方法等一系列问 题。同时,研究也开始女子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关系。这一阶 段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女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总结与展望
中国女子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到了近代,随着社会转型的推进, 女子教育开始发生变革。旧时女子教育主要注重礼仪、女红、诗词等方面,而新 式女子教育则强调科学、文化、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女 子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对中国的女子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对女子教育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首先,政治上的变革为 女子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随着民主思想的传播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 越来越多的妇女开始接受新式教育,获得经济和社会的独立。其次,经济上的变 革也为女子教育带来了机遇。
总之,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女子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连。在这个过程中,女子 教育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逐渐成为了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 量。通过深入探究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女子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 解女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推动中国女子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国近代女子服饰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从清朝末期的传统服饰到现代的 多样化时尚,反映了社会、文化和经济的不断变革。本次演示将从多个角度探讨 中国近代女子服饰的变迁。
一、体育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 和现状
在晚清时期,西方体育开始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体育活动主要是以武术、 气功为主的。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体育开始在中国得到了推广和发展。19世纪 末20世纪初,一些教会学校开始在中国开设体育课程,培养女生的体育兴趣和技 能。这些学校的女生体育教育成为了中国女子体育的雏形。
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情评估

第五单元学情评估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 13—15世纪的西欧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和政治发生了巨大变化。
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A.资产阶级政权开始确立B.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盛行C.封建庄园经济逐步繁盛D.货币地租逐渐取代劳役地租2.文艺复兴时期,有部长篇诗作最初被叫作《喜剧》。
它叙述了主人公从地狱到天堂、从苦难到幸福的历程,结局完满,故称《喜剧》。
后人为了表示对该书作者的崇敬,给书名冠以“神圣”二字。
这部长篇诗作是()A.《荷马史诗》B.《神曲》C.《哈姆雷特》D.《罗密欧与朱丽叶》3.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新兴市民阶层地位的提高,以及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孕育出佛罗伦萨人崭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些是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意大利的基本条件。
据此分析,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城市化的生活方式C.市民阶层地位的提高D.欧洲文化思想的繁荣4.文艺复兴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标志着一个伟大的转折,它是当时社会的新政治、新经济要求的反映。
这说明文艺复兴实质上反映的是()A.新兴无产阶级的要求B.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C.庄园领主们的要求D.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5.下面一组图片是为了纪念文艺复兴时期的某位巨人。
这位“巨人”是()A.彼特拉克B.薄伽丘C.达·芬奇D.拉斐尔6.但丁的《神曲》认为“爱”是统摄宇宙的动力,也是组成世界的经纬。
在诗篇的结尾,他庄严地写道:“我看见宇宙分散的纸张,都被爱合订为一册。
”全诗以“是爱也,动太阳而移群星”结束。
《神曲》对“爱”的礼赞,本质上反映出但丁()A.批判罗马教会的禁欲主义B.号召向封建统治者宣战C.追求自由、平等的美好情感D.歌颂资产阶级人文精神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文艺复兴对人的重新强调和对人所能取得的成就的重新强调,显然比之前中世纪的观点更能导致海外扩张。
”材料反映了()A.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B.文艺复兴比中世纪的观点更关注人C.文艺复兴和殖民扩张的内在联系D.文艺复兴对人思想解放的重要意义8.对于人类来说,这是一个关系到世界历史重大转折的时刻。
中国近代现代体育大事年表

要求减少兵操,增加课外运动。此后,
学校兵操急剧衰落。
1921年 ·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成立。该会主持了
20年代初期全国性体育竞赛活动。
1922年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新学制”
养小学体操教习。
1906~
1907年 ·中国体育科留学生成批从日本回国,担
任体操教师。日本式体操开始在中国
传播。
1907年 ·秋瑾主持大通学堂。
1908年 ·徐一冰、徐傅霖、王季鲁于上海创办中
1917年 ·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署名在《新青
年》杂志上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后改称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创设。
1918年 ·全国教育联合会和当时的国会通过“推
广新武术”的决议。该决议将“新武
小学必修科,每周 3课时。
·北京体育竞进会成立。
1913年 ·中国派选手参加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
首届远东运动会。
·第 1届华北运动会在北京举行。会后成
立了华北联合运动会(1929年后改称
会学校开展棒球、墙球、网球、足球
等近代体育运动项目。
1896年前后·美国人在天津发展青年会组织,并传授
篮球运动知识。
1903年 ·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此章程所
定的学制称“癸卯学制”),规定“体
<中文名称>=中国近代现代体育大事年表
<正文>=
(1840~1980)
1862年前后·欧美兵操开始传入中国军队。
1878年 ·张焕伦于上海创设正蒙书院,采用新法
教学,游戏被列入正式课程。
中国体育近代史

周总理接见容国团
• 1959年4月5日,从香
港回到祖国大陆,年 仅21岁的运动员容国 团,在前联邦德国多 特蒙德举行的25届世 界乒乓球锦标赛中, 一路过关斩将,奋力 夺得了男子单打冠军, 这是中国体育史上的 第一个世界冠军。
43人仅获一枚铜牌得
• 在1968年的 奥运会中,
中国台湾派出了43名 运动员(其中女子8 人),参加了田径 (11人),拳击(3 人),体操(4人), 自行车(5人),射击 (8人),游泳(4 人),帆船(3人), 举重(5人)8个大项 的比赛。最终,只获
1984年洛衫矶奥运会
• 重返奥运赛场的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洛杉矶奥
运会开幕后的第一天便展示出新兴世界体育 强国的风采;北京时间7月30日上午,当许 海峰夺冠的消息传回祖国时,他的名字立即 响彻神州大地; 名次 国家 金牌 银牌 铜牌 合计 4 中国 15 8 9 32
• •
• 1984年第23届洛杉矶
坚持一个中国
• 但在运动员们3人登上去墨尔本的飞机之前,
就听到台湾代表队已经到达墨尔本并已举 行升旗仪式的消息。如果我们的代表团在 过去,就相当于承认了‘俩个中国’”。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政府毅然决定退出这 届奥运会。1958年,中国宣布退出国际奥 委会,董守义同志也辞去国际奥委会委员 的职位,中国政府与国际奥委会彻底断绝 了关系。
第27届:2000年悉尼奥运会
•
中国代表团此次派出311名运 动员参赛,以金牌28枚,奖牌 总数59枚的优异成绩一举跃入 了奖牌榜世界第三行列,这两 项指标不仅都创下了中国自参 加奥运会以来的单届最高纪录 ,而且均名列世界第三位。仅9 月22日一天,中国就日收6金 ,创下了中国运动员参加奥运 会历史上单日夺取金牌数最高 纪录。
(练习)专题20走向近代(原卷版)-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4)综上所述,请你概括14—16世纪欧洲历史的发展趋势。
3.(考法三:变化趋势型)体育运动反映社会风貌,见证历史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瓦舍”这种体育场所和表演形式是宋代城市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特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开封市开展的体育项目有:棋类、蹴鞠、马球、登高、相扑、龙舟等。还描写了部分体育项目的赛制、服饰、器材、比赛奖品和体育人物等情况。
注: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开始对外殖民扩张。殖民者通过暴力掠夺、殖民地商业活动、黑奴贸易等方式进行殖民活动,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资本。图一是欧洲的奴隶贩子把黑奴运往美洲高价卖掉,获得巨额财富。在黑奴被运往美洲的途中,由于疾病等原因,大多数黑奴死去,葬身鱼腹。图二是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建立大种植园役使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奴隶生产单一的作物。图三是欧洲殖民者为了掠夺美洲的金银,开采金银矿藏,殖民者役使大批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奴隶在矿山从事残酷的劳动,大批工人因过度劳累和矽肺病而死亡。欧洲殖民者赚来的血腥钱,促进了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A.“三角贸易”的互利性B.原始积累的必要性C.商品贸易的普遍性D.殖民掠夺的野蛮性
16.如图为罪恶的“三角贸易”的示意图,选项内容与图中的①-⑥依次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①黑人②美洲③蔗糖、烟草④非洲⑤廉价工业品⑥欧洲
B.①蔗糖、烟草②美洲③黑人④亚洲⑤廉价工业品⑥欧洲
C.①黑人②非洲③蔗糖、烟草④美洲⑤廉价工业品⑥欧洲
A.促使资本主义制度确立B.促进了世界农业的发展
C.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D.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社会学意义

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社会学意义
刘丹婷;李社旺
【期刊名称】《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28)005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历史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研究目的在于认识近代女子体育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研究内容从纵
向上回顾了它的背景、产生、兴起及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从横向上研究它的思想、文化、制度及观念,认为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产生和发展对妇女全面解放、社会价
值观念、社会稳定、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对现当代社会
女性体育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总页数】6页(P35-40)
【作者】刘丹婷;李社旺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苏州215021;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江苏南京210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5
【相关文献】
1.西风东渐与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发轫 [J], 王云
2.近代中国女子体育教育研究 [J], 朱娜
3.运动中的新女性--近代中国女子体育价值观的转变 [J], 张娟
4.近代中国女子体育运动多维图景管窥 [J], 卢永波
5.论近代中国女子体育思潮中的救国情怀 [J], 赵玉婷;陈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贝满女中看近代北京的女子体育

从贝满女中看近代北京的女子体育
童萌;陈希
【期刊名称】《北京档案》
【年(卷),期】2014(0)8
【摘要】5本文将以贝满女中和公理会档案为基础,通过分析贝满的案例一窥北京
女子体育的近代化进程。
由于贝满的校名在各方档案中有多种记载,本文采用约定
俗成的"贝满女中"进行讨论。
一、贝满女中及其体育1.学校的建立与发展1864年春天,美国公理会第一位赴华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的遗
孀贝满夫人(Eliza J.Gillett Bridgman)在北京灯市口创设蒙学性质的"贝满女塾”(Bridgman Sch00l),开启了百年贝满的历史。
【总页数】3页(P58-60)
【作者】童萌;陈希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外关系研究所学生;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外关系研究
所学生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琵琶女形象的变化——从《青衫泪》、《四弦秋》中看琵琶女 [J], 李碧华
2.中国近代女子体育与近代妇女运动 [J], 夏晓陵
3.江永女书叙事作品中女子体育文化考证 [J], 雷建;何胜保;欧阳金花
4.浅析琵琶女形象的两次变化——从《青衫泪》《四弦秋》中看琵琶女 [J], 李碧
华;王萍
5.从《镜花缘》中看清朝女子体育游戏的特点及意义 [J], 韩小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近代女子体育的兴起与发展
发表时间:2018-09-18T10:09:30.210Z 来源:《知识-力量》2中作者:蒋晓
[导读] 从对民族救亡的响应到对健康美的追求,近代女子体育发展的百年是历史洪流中值得被铭记和回味的瞬间。
自鸦片战争后,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不仅扣开了中国紧锁多年的国门,在此同时也将不同的文化与思想强制性的带入了古老的中国,引起了国内政治、经济、思想等多方面的剧变。
西学东渐背景之下,晚清妇女的传统观念有所转变,女性作为国人的一部分,其社会功能得到重视,女性的社会地位得以提高,近代女子体育于此时发端。
(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院,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从对民族救亡的响应到对健康美的追求,近代女子体育发展的百年是历史洪流中值得被铭记和回味的瞬间。
自鸦片战争后,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不仅扣开了中国紧锁多年的国门,在此同时也将不同的文化与思想强制性的带入了古老的中国,引起了国内政治、经济、思想等多方面的剧变。
西学东渐背景之下,晚清妇女的传统观念有所转变,女性作为国人的一部分,其社会功能得到重视,女性的社会地位得以提高,近代女子体育于此时发端。
关键词:女子体育;近代;兴起
1 前言
近代以来,东西方思想文明碰撞加剧,越来越多的人受西方思想的启迪,认识到了传统封建思想中裹挟的弊端并且渴望参照西方文明中的部分思想来纠正中国沿袭千年的封建思想中的不足之处,这种变化深刻的影响着近代女性群体,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步瓦解和西方女权思想的流传,社会风气日益开化,女性主体意识增强,要求摆脱封建伦理道德枷锁对女性身心的束缚。
女性开始在各个方面展露头角并追求男女平等,女子体育迎来蓬勃发展的契机。
2 近代女子体育的兴起与发展
八十年代之后,在近代女子体育史研究这一领域涌入了大量学者,在研究的角度、深度和广度方面不断推陈出新,拓宽了这一议题研究的视野。
这些学者在他们的研究中对近代女子体育发展的阶段做出了划分,例如罗时命铭和王妍认为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兴起和女性解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他们的论文中将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兴起与发展划为了三个阶段:1898- 1903年,主要表现为男人社会对女学教育和女子体育的关照;1904- 1907年,主要表现为一批新知识女性群体对体育的自我觉悟,其中尤以秋瑾为代表;1907年后,主要表现为晚清政府颁布了两个有关女学教育的重要章程,为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兴起提供了法律基础,使中国女性体育开始走向繁荣;赵玉婷将近代女子体育的发展总结为从戊戌维新时期启蒙,继之受辛亥时期的革命洗礼,得益于五四新文化的宣传与熏陶,之后日益成熟并逐渐向外传播这几个阶段;郑志林在《略论我国近代女子体育兴起》一文中,论述了西学给当时社会造成的影响,指出我国妇女的解放,包括人格和身、心解放两大目标。
在谋求人格的同时,争夺身心解放,是中国妇女获得自由的重要标志。
而提倡女学,开发妇智则是获得身、心解放的重要途径。
我国近代女子体育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萌发和兴起。
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分析,郑志林将我国女子近代体育的发端断在“戊戌变法”前后;王玉立按性质和内容将中国近代女子体育的兴起与发展划分为:教会女塾的早期体育,女子学校的体育,女子体育教育,女子体育组织与运动竞赛四个部分。
纵观学者们对近代女子体育兴起和发展的研究,虽然因其研究的内容、角度、立意的不同,对近代女子体育发展进程的划分存在偏差,但普遍都承认戊戌变法对女子体育发轫的关键性影响作用,将维新时期看做近代女子体育萌芽的重要转折点。
清王朝的覆灭、五四运动的爆发、民国政府成立、抗日救亡运动的发起、妇女解放思潮的流行等历史事件都对近代女子体育的崛起都有程度不一的影响。
在参考借鉴前人研究结论和对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后,本文将把近代女子体育发展的百年划分为四个阶段来进行研究,分被为:第一阶段1840-1900;第二阶段1901-1919;第三阶段1920-1937;第四阶段1938-1949。
1840-1900年是近代女子体育的萌芽阶段。
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发展远落后于世界潮流,为了从中国略取利益,英法等国家以鸦片战争的形式先后对中国进行了两次侵略,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强行被开放的口岸成为洋人倾销的天堂,洋人在租界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各式来自国外的新奇运动引得时人争相观看并自发的参与和模仿,其中就不乏社会中下阶层的女性。
这些现象在刊物中也曾有记载,例如1872年《申报》创刊号上就有西人赛马盛况的报道,其观赛者不分男女,“三天跑马亦雄观,妇女倾城挈伴看”。
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维新运动拉开帷幕,欧风东渐,西方的文化逐渐渗透中国社会,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解放中国妇女的重要意义,例如梁启超在《女学》中写道:“治天下有二本,曰正人心,广人才。
而二者之本必自妇学始。
故妇学是天下兴亡强弱之大源也。
”指出:“中国之不振,归咎于二千年女学之不开。
”顿时,提倡男女平等,创办女学,开发妇智的社会思潮应势而起。
解放妇女的思潮涌现,教会女校和女塾的开办成为近代女性开展体育活动的沃土,女子体育开始萌芽。
1901-1919年是近代女子体育的发展阶段,在这段时间内,经历了辛亥革命、清王朝覆灭、中华民国成立、新文化运动、五四爱国运动等种种大事后的中国社会风气日益开化,女性追求解放的呼声日渐高昂。
催生着萌芽的近代女子体育快速的发展着。
1920-1937年是近代女子体育由兴盛转向停滞的阶段,1921年第五届远东运动会再次在中国上海举办。
此次运动会中设立了女子表演项目,《申报》的报道中记载“女运动员一千人参与运动会”,屡次出现女子运动员活跃的身影。
在第六届的远东运动会中,女子排球队首次走出国门,中国女性体育亮相于国际视野。
至此之后的几届远东运动会中女性运动员的身影越来越多,报刊杂志中对于女运动员报道的篇幅、形式、内容也随之逐渐丰富。
例如申报《申报》还刊登了图片《美人鱼杨秀琼女士抵菲时留影》,图片中的杨秀琼,穿着时髦,手捧鲜花,眼带墨镜,展示了中华新女性的形象。
37年后,因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所带来的社会动荡,本已兴盛的女子体育进入停滞时期。
1938年-1949年是近代女子体育恢复发展的阶段。
3 结论
两千多年的传统封建思想带来的束缚让中国传统女性长期出于失语的状态,经过近代近百年的发展终于能够使女性群体以相对平等的姿态进入男性的视线、大胆的追求自由平等、获取权益。
现在我们难以想象从封建社会中走出的女性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才能迈开追寻自我的第一步。
将体育与女性、近代社会背景相结合,体育蕴含的意义便不止囿于其本身含义,不同的时代格局下的女性体育会呈现出各异的、鲜明的时代特征。
笔者以近代期刊中的女性体育形象为研究对象切入,力图能够捉住期间细节差异,通过对这些形象的对比研究剖析
出当女性和体育碰撞擦出火花后,女性体育与时代背景、社会转型等方面的联系。
参考文献
[1]游鉴明.超越性别身体[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101
[2]肖鸿波.《申报》77年体育报道研究(1872-1949)[D].复旦大学,2011.
[3]魏秀平.从1895-1911年《申报》看中国近代女性解放[D].陕西师范大学,2012.
[4]罗时铭,王妍.论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兴起[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01):17-20.
[5]赵玉婷.论中国近代女子体育的演进及其社会基础[D].北京体育大学,2007.
[6]郑志林.略论我国近代女子体育的兴起[J].体育文史,1994(03):3-5.
[7]王玉立.中国近代女子体育的兴起与发展[J].山东体育科技,2004(02):39-41.
作者简介:蒋晓(1995年—),女,汉,在读研究生,四川成都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新闻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