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脱病证诊断(三)

合集下载

厥证PPT演示课件

厥证PPT演示课件
素体气盛有余之人骤因惊骇情志过极肝气不疏气机逆乱上壅心胸闭塞清窍而若元气偏虚之人因陡遇恐吓恐则气下清阳不升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致神明失养也可发本证
厥证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郑敏宇
1
概述
2
定义
• 厥证以突然发生的一时性昏倒、不省人 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 临床表现:可伴有四肢逆冷、或四肢不 温。轻者可于短时间内苏醒,苏醒后除 感疲乏、口干、头晕外,无失语、瘫痪、 口眼喎斜等后遗症;重者可一厥不醒而 死亡。
一、厥证与中风 中风以口眼歪斜、言语蹇涩、半身
不遂,甚至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特征。 虽然厥证与中风均可出现卒然昏仆,但 厥证无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等后遗症。
13
二、厥证与痫证 痫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精神恍惚,甚
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口 吐涎沫,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 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的病证。 病有宿根,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病状 相似。虽然厥证与痫证均有突然昏仆, 不省人事的症状,但厥证一般无两目上 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或口中如猪羊 叫声的临床表现。
36
• 气厥、血厥之虚证,失治误治,或失血 过多,气血极度耗伤,则病情危笃,易 于亡阳、亡阴而致一厥而死;
• 痰厥、食厥之证,若痰食较盛,壅塞气 道,阻遏气机,未能去除,以致清窍闭 塞而亡;
• 暑厥者,若暑热较盛,气阴耗竭,以致 阴阳离决而死。
37
预防与调护
38
• 气厥、血厥实证患者,应避免一切不 良刺激,使其心情舒畅。对于情绪容 易激动,思想狭隘者,平时注意加强 思想修养,以免病情反复发作或加重。
19
(四)辨证结合临床辅助检查
确诊者必须首先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即体温、心率、呼吸、血压及意识状态;

☆中医急诊学

☆中医急诊学

一、名解1、急诊:是用最短的时间明确诊断,进行抢救治疗;急救:是指运用各种方法抢救危急中重症;急症:是指各种危急重症出现的各种临床表现。

2、脱证:是因邪毒侵扰,脏腑败伤,气血受损,阴阳互不维系而致的以突然汗出,目合口开,二便自遗,甚则神昏为主要表现的急危病证。

3、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是由严重感染、严重免疫紊乱、创伤、烧伤以及各种休克所引起的,以严重生理紊乱为特征的临床症候群,其临床特征是多个器官序贯或同时发生的功能障碍或功能衰竭。

多脏器功能失调综合征是在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重症胰腺炎等疾病过程中,发病在24h以上,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序贯性的功能障碍或功能衰竭。

4、.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是发生于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疾病过程中,肺实质细胞损伤导致的以进行性低氧血症、呼吸窘迫为特征的临床综合症。

5、神昏:指由多种病引起心腑受邪,窍络不通,神明被蒙,以神识不清为特征的急危重症.6、猝死:指各种内外因素导致心之藏真脏器受损,阴阳之气突然离决,气机不能复返,心.搏接近停止跳动或刚刚停止跳动而表现为发病疾速,忽然神志散失,寸口、人迎、阴股脉搏动消失,呼吸微弱或绝,全身青紫,瞳孔散大,四肢厥冷等一系列临床病象的危重疾病。

7、高热:机体在内外病因作用下,造成脏腑气机紊乱,阳气亢盛而引发的以体温升高为主症的常见急症。

8、心衰:心体受损,藏真受伤,心脉气力衰竭,无力运血行气着导致的常见危重急症。

9、肺衰:由于肺之藏真受伤,气力衰竭,呼吸错乱,百脉不畅而引起的急危重症。

10、肾衰:肾体受损,藏真衰竭,阴液不化,五液失司,开合失职而引起的水津代谢失常,溺毒入血,壅塞三焦的急危重症。

11、中毒:毒物经人体食道、气道、皮肤、血脉侵入体内,致使气血失调,津液、水精施布机能受阻,甚则损伤脏器的急性病症。

12、急性酒精中毒:由于饮入过量酒精后所引起的中枢神经兴奋或抑制状态,又称醉酒。

厥脱的辨证施护

厥脱的辨证施护

厥脱的辨证施护标签:中医急症;厥脱;辨证施护《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谓:“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厥冷是也。

”《景岳全书·杂证谟》:“厥逆之证,危证也。

”徐灵胎在评《临证医案指南·脱》中:“脱之名,惟阳气骤越,阴阳相离,汗出如珠,六脉垂绝,一时急迫之证,方名脱。

”故厥脱之名包括厥逆及虚脱,是中医中较为急危重的疾病。

本科根据厥脱的辨证,分别予各分型实施护理,效果较佳,现总结如下。

1 诊断与分型1.1 诊断有外感、内伤、亡血或脱液的原因,如外感湿热、温热、疫疠之邪,或七情劳累,真心痛、怔忡、心悸频发,或大量亡血、暴吐、暴泄等;出现神情淡漠、但欲寐、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发绀、四肢逆冷、汗出不止、气息微弱或气促息高等症;脉沉细、脉微欲绝或不能及,血压下降收缩压小于80 mmHg,脉压差小于20 mmHg,尿少每小时小于30 mL[1]。

具备以上几条即可诊断为厥脱。

1.2 辨证分型[1]1.2.1 阳气暴脱体温过低或不升,大汗淋漓,气短息粗,舌淡,脉微细欲绝或不能及。

1.2.2 真阴耗竭神恍惊悸,面色潮红,口渴欲饮不解渴,尿少,舌光剥干枯无苔,脉虚数或结代。

1.2.3 邪毒炽盛壮热烦躁,口渴舌红,苔黄燥,脉细而数。

1.2.4 气阴两虚神疲倦怠,四肢欠温或暖,口渴汗出,气息微弱,舌苔薄,脉细数。

1.2.5 心气不足怔忡不安,汗出气促,舌淡,脉细而促或结代。

1.2.6 气滞血瘀口唇青紫,皮肤瘀斑,舌暗紫,脉沉细而涩。

2 一般护理2.1 病情观察对病情的观察是抢救的关键,是帮助医师制定抢救方案的依据。

厥脱的病情观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①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志是脏腑气血盛衰外在的表现,病情危重者表现为神志昏迷,言语失伦,循衣摸床,目暗睛迷,瞳神呆滞者预后较差,神志清楚,语言清晰者预后较佳;②面色:面色是气血直接在外的表现,面色红润者预后较好,面色苍白、发绀、晦暗枯槁者,脏腑败坏,胃气已绝,预后不佳;③出汗、肢冷:汗为心之液,阳加于阴谓之汗,危重患者额部汗出如油,兼有四肢厥冷、气喘脉微者,是久病精气衰竭、阴阳离绝、虚阳上越、津随阳泄的表现;阳气衰微,阴阳离决,则四肢厥冷,随着血压的恢复,肢冷转温,如难纠正,预后较差;④气息、脉象:气粗息高为实证,气粗断续者为假实,气促细微者为肺肾之气欲绝,气来短促,不足以息,为元气大伤,阴阳离决之危证;脉象微弱,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为阳气衰微,无力鼓动,如若出现浮散无根,至数不齐,表示为正气耗伤,脏腑之气将绝,如若出现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140~160次/min),则为阳极阴竭,元气将脱[2];⑤血压:厥脱患者血压一般为80/40 mmHg,有的监测不到,需注意观察血压的变化;⑥小便:24 h小便在500 mL以上者厥脱较易纠正,小于100 mL者较难纠正。

厥脱的辨证施护

厥脱的辨证施护

厥脱的辨证施护作者:张桂兰何少平庞永诚,沈云霞,张晓琳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年第05期关键词:中医急症;厥脱;辨证施护中图分类号:R255.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5-0080-02《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谓:“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厥冷是也。

”《景岳全书•杂证谟》:“厥逆之证,危证也。

”徐灵胎在评《临证医案指南•脱》中:“脱之名,惟阳气骤越,阴阳相离,汗出如珠,六脉垂绝,一时急迫之证,方名脱。

”故厥脱之名包括厥逆及虚脱,是中医中较为急危重的疾病。

本科根据厥脱的辨证,分别予各分型实施护理,效果较佳,现总结如下。

1 诊断与分型1.1 诊断有外感、内伤、亡血或脱液的原因,如外感湿热、温热、疫疠之邪,或七情劳累,真心痛、怔忡、心悸频发,或大量亡血、暴吐、暴泄等;出现神情淡漠、但欲寐、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发绀、四肢逆冷、汗出不止、气息微弱或气促息高等症;脉沉细、脉微欲绝或不能及,血压下降收缩压小于80 mmHg,脉压差小于20 mmHg,尿少每小时小于30 mL[1]。

具备以上几条即可诊断为厥脱。

1.2 辨证分型[1]1.2.1 阳气暴脱体温过低或不升,大汗淋漓,气短息粗,舌淡,脉微细欲绝或不能及。

1.2.2 真阴耗竭神恍惊悸,面色潮红,口渴欲饮不解渴,尿少,舌光剥干枯无苔,脉虚数或结代。

1.2.3 邪毒炽盛壮热烦躁,口渴舌红,苔黄燥,脉细而数。

1.2.4 气阴两虚神疲倦怠,四肢欠温或暖,口渴汗出,气息微弱,舌苔薄,脉细数。

1.2.5 心气不足怔忡不安,汗出气促,舌淡,脉细而促或结代。

1.2.6 气滞血瘀口唇青紫,皮肤瘀斑,舌暗紫,脉沉细而涩。

2 一般护理2.1 病情观察对病情的观察是抢救的关键,是帮助医师制定抢救方案的依据。

厥脱的病情观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①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志是脏腑气血盛衰外在的表现,病情危重者表现为神志昏迷,言语失伦,循衣摸床,目暗睛迷,瞳神呆滞者预后较差,神志清楚,语言清晰者预后较佳;②面色:面色是气血直接在外的表现,面色红润者预后较好,面色苍白、发绀、晦暗枯槁者,脏腑败坏,胃气已绝,预后不佳;③出汗、肢冷:汗为心之液,阳加于阴谓之汗,危重患者额部汗出如油,兼有四肢厥冷、气喘脉微者,是久病精气衰竭、阴阳离绝、虚阳上越、津随阳泄的表现;阳气衰微,阴阳离决,则四肢厥冷,随着血压的恢复,肢冷转温,如难纠正,预后较差;④气息、脉象:气粗息高为实证,气粗断续者为假实,气促细微者为肺肾之气欲绝,气来短促,不足以息,为元气大伤,阴阳离决之危证;脉象微弱,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为阳气衰微,无力鼓动,如若出现浮散无根,至数不齐,表示为正气耗伤,脏腑之气将绝,如若出现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140~160次/min),则为阳极阴竭,元气将脱[2];⑤血压:厥脱患者血压一般为80/40 mmHg,有的监测不到,需注意观察血压的变化;⑥小便:24 h小便在500 mL以上者厥脱较易纠正,小于100 mL者较难纠正。

脱证

脱证

4、神经原性休克 可由外伤、剧痛、脑 脊髓损伤、麻醉意外等引起,因神经作 用使外周血管扩张,有效血容量相对减 少所致。
5、感染性休克 是指由微生物及其毒 素等产物所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伴休克。常见致病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
6、梗阻性休克 指血流主要通路受阻而导 致的休克。包括:①机械因素所致:静脉 回心、心脏流出受阻两者障碍②胸内压升 高:张力性气胸、正压通气。③流出道受 阻:肺栓塞、主动脉夹层、肺动脉高血压、 心包填塞。
一、气脱 【证候】面色苍白,神志淡漠,声低息微,倦怠 证候】 乏力,汗漏不止,四肢微冷,舌淡,苔白润,脉 微弱。 【治法】益气固脱 治法】 【方药】独参汤(人参30g~50g,为粗末,加大 方药】独参汤(人参30g~50g,为粗末,加大 枣5枚)或人参甘草汤<该方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 枚)或人参甘草汤< 属医院急诊科经验方>(人参60g,甘草30g)。 属医院急诊科经验方>(人参60g,甘草30g)。 加减法:若喘脱,加五味子;汗漏,加煅 龙牡、五味子、黄芪;二便不禁,加附子、肉桂。 中成药:黄芪注射液50ml或参麦注射液 中成药:黄芪注射液50ml或参麦注射液 30ml加入液体静脉滴注。 30ml加入液体静脉滴注。
2、心源性休克 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 泵血功能障碍为特征的急性组织灌注不 足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常继发于AMI、 足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常继发于AMI、 急性心包填塞、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力 衰竭、心瓣膜病、各种心肌炎和心肌病。
3、过敏性休克 常因外界某些抗原性 物质进入易致敏的机体后,通过免疫机 制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种强烈的多脏器 累及症候群。通常突然发生且很剧烈, 若不及时处理,常可危及生命。
心脏和大血管病变 大面积AMI、急性心肌炎、心脏填 大面积AMI、急性心肌炎、心脏填 塞及严重的心率失常均可引起心输出量 的急剧下降,有效循环血容量和灌注量 显著下降,导致心源性休克发生。

脱证的诊治

脱证的诊治

心脏和大血管病变
大面积AMI、急性心肌炎、心脏填 塞及严重的心率失常均可引起心输出量 的急剧下降,有效循环血容量和灌注量 显著下降,导致心源性休克发生。
休克的发展过程
根据血流动力学和微循环变化规律, 休克的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三期:
(一)休克早期(细小血管痉挛期)又称 缺血缺氧期。
此期实际上是机体的代偿期。患者血 压 或稍高,如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容易 恢复,若被忽视,则病情很快加重。
(1)轻度休克:血容量减少不足20%, 失血量约800ml~1000ml。表现为四肢发 冷、面色苍白、皮肤和甲床血液再灌注延
迟,口干、出汗、脉率加快、脉压差缩小, 皮下静脉塌陷,中心静脉压开始下降。
(2)中度休克:血容量减少20%~40%, 失血量约1200~1700ml,四肢发冷,肢端发
绀,烦躁不安,或淡漠,脉搏细速,收缩 压明显下降至75~60mmHg,脉压差显著缩 小,中心静脉压显著下降,尿量减少。
(三)鉴别诊断
1、神昏:以神志不清为特征。可突然出 现,更常见于慢性疾病过程中渐次出现, 多见于内科杂病危重阶段。发病前可有头 昏,恶心,呕吐,心慌,气急,肢麻,偏 瘫,尿少,尿闭,浮肿等症状。
2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 冷,面色苍白,但短期内可逐渐苏醒为特 征。实证居多。脱证常有大汗淋漓,目合 口开,二便失禁,脉微或伏,不一定有昏 仆,四肢厥冷。厥脱可同时出现。
(二)休克期(微循环淤滞期) 又称瘀血缺氧期、或失代偿期。
此期细小血管持续收缩,组织明显 缺氧,经无氧代谢后大量乳酸堆积,引 起代谢性酸中毒。又因回心血量明显减 少,故血压下降,组织细胞缺氧及器官 组织损伤加重。
(三)休克晚期 又称DIC期。
此期指在毛细血管淤血的基础上细胞 缺氧更重,体液外渗,加剧血液浓缩和粘 滞度增高,,血管内皮受损,内皮下胶原 暴露,血小板聚集,在微血管形成广泛的 微血栓,细胞因持久缺氧后细胞膜损伤, 溶酶体释放,细胞坏死自溶,并因凝血因 之的消耗而出现播散性出血,最终导致重 要脏器发生严重损害,发生功能衰竭,此 为休克的不可逆阶段,治疗更为棘手。

厥病的中医辩证和治疗

厥病的中医辩证和治疗

厥病的中医辩证和治疗厥病是由于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颜面苍白、汗出、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轻者发病后一般在短时内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和口眼歪斜等后遗症,但病情严重者,则昏厥时间较长,甚至死亡。

【范围】多种疾病可导致厥病的发生。

西医学的休克、低血糖昏迷、高血压脑病、排尿性晕厥以及精神性疾病等病症出现本病主症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外邪侵袭外感六淫或秽浊邪气,邪毒内犯,郁闭气机,使气机逆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发为昏厥。

六淫致厥,以中寒、中暑多见,常与气候环境有关。

疔毒疮疡之疾,邪毒过盛,若失治误治,邪毒内陷,亦可致厥。

2.七情内伤忧愁思虑,悲恐恼怒,大惊大喜,或所愿不得,而致气机逆乱或阻遏,阳气不相顺接而发生厥病。

3.饮食劳倦饮食不节,暴饮暴食,积滞内停,上下痞隔,气机升降受阻,则可骤发为厥。

元气素虚者,如遇过度饥饿,或过度疲劳,或睡眠不足,或房劳太过,亦可导致厥病的发生。

4.亡血失津如因邪毒炽盛,伤津耗液,或因失治误治而致大汗吐下,气随津耗,或因创伤出血、产后血崩或吐衄便血等,以致气随血脱,均可致厥。

5.剧烈疼痛跌打创伤,或烫伤烧伤,或中寒冷冻,皆可因剧痛伤气导致气机逆乱而发生昏厥。

此外,痰饮瘀血既是各种病因作用下的病理产物,又可成为厥病的致病原因。

因平素嗜食酒酪肥甘,损伤脾胃,以致聚湿生痰,痰阻中焦,气机受遏,若痰浊复因气逆一时上壅,阻遏清阳,则发生昏厥。

瘀血内停,往往闭阻经络,瘀塞心窍,复因气逆下降,气血阴阳不相顺接则发为厥病。

二、病机1.发病多有明显的诱因,起病急骤,以一过性昏厥为发病特点,往往伴有颜面苍白、汗出肢冷等症,多在短时间内苏醒,亦有病重者,一厥不复而亡,临证当注意。

2.病位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厥病虽涉及五脏六腑,但与肝的关系尤为密切。

3.病性厥病有寒、热、虚、实之别。

一般来说,厥病虽因病因不同而有气厥、血厥、痰厥、暑厥、寒厥、秽厥、食厥、酒厥、色厥等的不同,但其病性概而言之,不外乎虚、实、寒、热几个方面。

中医药治疗厥脱证的研究

中医药治疗厥脱证的研究

中医药治疗厥脱证的研究
周仲瑛;金妙文;朱荃;赵耕先;王志英;黄泉秀;丁培林;华明华;徐大力;周义;孙景振
【期刊名称】《南京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2(8)1
【摘要】厥脱是厥和脱的综合征,为临床上常见的重危急症。

根据厥脱证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演变过程,类同于西医学的休克,尽管西医学对休克的基础理论研究已由微循环进入细胞、亚细胞及分子水平,但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仍有65~80%,尤其是心源性休克的病死率可高达80%以上。

近年来,中医药界对厥脱的治疗进行了新的探索,从实践效应来看,已显示出它的优势和潜力,但皆以辨病用药为主,辨证治疗尚少系统研究。

我们针对厥脱证气滞血瘀、正虚欲脱的病理特点,区别厥与脱的主次,分别应用行气活血、扶正固脱与益气养阴、行气活血法,研制成静脉注射剂;
【总页数】4页(P7-10)
【关键词】厥证;中医药疗法;脱证
【作者】周仲瑛;金妙文;朱荃;赵耕先;王志英;黄泉秀;丁培林;华明华;徐大力;周义;孙景振
【作者单位】成都市中医药研究所;天津中医学院一附院;无锡县人民医院;新沂市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905
【相关文献】
1.热厥气脱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动态观察 [J], 仝小林;马骋
2.感染性休克热厥气脱证的研究 [J], 仝小林
3.寒厥阳脱证的病机探讨 [J], 周学平;周仲瑛
4.《伤寒论》厥逆证与中风闭证脱证 [J], 黄水清;严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7.厥 证

7.厥  证

二、 治疗原则
实证——开窍、化痰、辟秽而醒神
虚证——益气、回阳、救逆而醒神
三、应急处理
(一)针灸 实证——人中、十宣、涌泉、素髎 虚证——刺内关,灸百会、膻中、关元 (二)取嚏:搐鼻散,搐鼻取嚏. 1.适用于气厥实证或痰厥; 2.阳亢血逆致厥者不宜用. (三)探吐:适用于痰厥或食填中脘所致之厥。 (四)开噤:用于实厥之口噤不开者。
常有先天因素,以青少年为多见。癎证 之病情重者,亦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但发作时间短暂,且发作时常伴有号叫、 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小便失禁 等。常反复发作,每次症状均相类似, 苏醒缓解后可如常人。此外还可作脑电 图检查,以资鉴别。
二、病证鉴别


4.昏迷:
为多种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危 重症候。一般来说发生较为缓慢,有一 个昏迷前的临床过程,先轻后重,由烦 躁、嗜睡、谵语渐次发展,一旦昏迷后, 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恢复较难,苏醒后 原发病仍然存在。
一、辨证要点
(二)辨气实、血实、痰实
气 实 血 实 痰 实
癔病史,女性 眩晕或头痛史。 慢性痰喘史(慢 病史 多见 (高血压) 支.肺气肿) 诱因 精神刺激 烦劳恼怒 突然头痛眩晕, 昏厥,或有四肢 抽动,面赤,脉 弦劲。 突然昏厥,气逆 痰涌,喉中痰 鸣,呼吸急促, 面唇青紫
突然昏厥,神 志虽若昏糊, 症状 但知觉尚存, 脉有力。


[概说]
一、概念
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短时间意识欠清,多能自行 苏醒; 重——昏愦无知,四肢逆冷; 危——一厥不复而死亡。
二、沿革
(一)厥证的记载始见于《内经》 1.厥证的含义及范围
厥证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肢体、手足厥冷

厥脱证

厥脱证

厥脱厥脱证非单纯之厥证或脱证,是指邪毒内陷或内伤脏气或亡津失血所致的气血逆乱,正气耗脱的一类的病症。

相当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

一、诊断中医诊断参照一九八九全国厥脱证协作组起草制订的《厥脱证诊治规范》进行诊断,西医诊断参照一九八二年全国急性“三衰”分会制订的休克诊断标准。

二、中医治疗(一)治疗原则:本证因感受邪毒,内伤脏气,亡津失血,创伤剧痛,气血逆乱,阴阳耗脱为其病机,阴阳耗脱为其临危表现。

根据中医“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应以救阴、回阳、固脱为先,随之审因而治或病因同治。

(二)急救处理:1.宜静卧、忌搬动,采用头低脚高位,使精血充盈,滋润心脑。

2.输液救阴:即用养阴或增液注射液2000—3000ml静脉滴注;或用葡萄糖盐水、葡萄糖水、平衡盐液等,每日视病情需要而用3000—5000ml静脉滴注(具体可参照抗休克中扩容疗法)。

3.回阳救逆:艾条灸关元穴15分钟,艾火与皮肤表面的距离以病人能够耐受为度;或用参附注射液20ml加入25%葡萄糖水20ml静脉缓慢推注每15—30分钟一次,连续3—5次,或予参附汤灌服每次50 ml,每6-8小时一次,鼻饲。

4.神昏者:针刺人中、涌泉、足三里穴,或用清开宁注射液10ml加入25%葡萄糖注射液20ml静脉缓慢推注,每1—2小时可重复一次,连续3—5次。

5.喘促者:鼻导管氧气吸入。

6.脉微欲绝或不能触及者:立即用参附注射液20ml,或生脉注射液20ml,或参麦注射液20ml,25%葡萄糖注射液20ml静脉缓慢推注。

疗效评估:本阶段虽然症状较重,但多数属于发病初期,中医药治疗疗效较好。

但某些老年患者,正虚较重,虽积极抢救,但疗效不佳,在今后的治疗过程中应重点考虑其新的方法。

(三)分型论治1.气阴耗伤证:症状:神萎、气短、口渴、汗出、肢凉倦怠、舌淡红,脉细数无力,兼见尿少,微烦。

治法:益气养阴方药:生脉散加减。

太子参30g,人参9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6克。

若大汗大渴者,去太子参加人参15g,山茱萸肉30g;若四肢厥冷者,去太子参加红参15g,另加附子15g急煎频服。

中医护理诊断

中医护理诊断

中医护理诊断●第一章●内科急症护理计划(注:每节的大点是护理诊断/问题项目,小点是相关因素。

)第一节高热高热多因感受六淫之邪或内伤饮食引起,以体温超过39以上为主要症状。

多见于西医学的各种急性感染性疾患、胶原性疾病、中暑等。

1、体温升高⑴与外邪犯肺,肺卫失宣有关。

⑵与邪毒炽盛,正邪相搏有关。

⑶与热毒炽盛,壅结肠腑有关。

⑷与瘀血内阻,久而化热有关。

2、舒适的改变:烦渴多饮⑴与热盛伤津,气阴两伤有关。

⑵与汗出过多,津液损伤有关。

3、体液不足与邪热熏蒸,耗伤津液有关。

4、有口腔粘膜改变的危险⑴与热盛伤津,口舌干燥有关。

⑵与口腔卫生不良有关。

5、有外伤的危险与邪热炽盛,引动肝火而致痉厥有关。

6、自理缺陷⑴与患病卧床,活动受限有关。

⑵与体虚乏力有关。

7、焦虑⑴与起病急,缺乏心理准备有关。

⑵与疾病痛苦有关。

8、有复感外邪的危险与病后体虚,卫外不固有关。

9、知识缺乏与病人及家属缺乏饮食调护知识有关。

第二节神昏神昏多因感受时邪疫毒或热邪内扰、痰湿内阻所致,以神志模糊、不省人事为特征。

多见于西医学的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中毒性疾病、脑血管病等。

1、有窒息的危险⑴与呕吐物或痰液阻塞有关。

⑵与呼吸中枢衰竭有关。

2、有外伤的危险⑴与昏迷有关。

⑵与躁动不安有关。

3、体液不足⑴与不能经口摄入有关。

⑵与高热、出血、腹泻有关。

4、自理缺陷与神志不清无自理能力有关。

5、口腔粘膜改变⑴与用口呼吸有关。

⑵与禁食24小时以上有关。

⑶与口腔卫生不良有关。

6、便秘⑴与液体摄入量不足有关。

⑵与长期卧床,肠蠕动减慢有关。

⑶与胃肠热盛,津液耗伤有关。

7、排便失禁⑴与排便意识降低有关。

⑵与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有关。

⑶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有关。

8、排尿异常:尿潴留⑴与感染、外伤、疾病或水肿引起的尿道压力增高有关。

⑵与输尿管结石有关。

⑶与疼痛有关。

9、排尿异常:尿失禁⑴与感觉障碍,对尿意不能及时做出反应有关。

⑵与感染、神经功能紊乱使排尿无法预测有关。

10、有皮肤受损的危险⑴与长期卧床有关。

厥症的护理

厥症的护理

厥脱护理常规一、概念厥脱是指邪毒内陷,或内伤脏器或亡津失血所致的气血逆乱,正气耗脱的一类病证。

临床表现:厥证以突然昏倒,手足厥冷为主要特征,脱证除在厥证表现外,尚有汗出如珠,口开目合,手撒尿遗,脉微欲绝等特点。

临床厥证和脱证常同时发生。

各种休克均可参照本证护理。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急症一般护理常规。

2)病人安置在抢救室或监护室。

3)热厥者室温偏低,寒厥者宜偏高,亡阳者,可用热水袋(水温不超过50℃)保温,防止烫伤。

4)病人取休克卧位(中凹)位,头偏向一侧,保持气道通畅。

2、病情观察1)密切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面色、舌象脉象、汗出等情况。

2)正确记录出入水量。

3)病人出现不省人事、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等症象,即报告医生紧急处理。

3、给药护理1)严格遵医嘱用药。

2)中药汤剂宜温服。

4、饮食护理1)病情未稳定、诊断未明暂禁食。

2)病情好转后,宜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5、情志护理1)患者元气已弱,劝慰患者安定情绪,注意静养。

2)做好家属的安慰解释工作。

6、临证护理1)厥证针刺人中、内关穴;脱证艾灸百会、神阙穴。

2)阴液耗竭引起的脱证应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补液。

3)因药物过敏反应引起的厥证,即刻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ml,并配合医师立即采取积极抢救措施。

4)呼吸困难、面色发绀者予氧气吸入。

5)尿闭或尿失禁者遵医嘱予留置导尿。

三、健康指导1)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避免过劳及暴饮暴食。

2)劳作时注意保护身体,避免意外伤害。

3)平时加强锻炼,注意强身健体。

厥脱病证诊断(一)

厥脱病证诊断(一)

厥脱病证诊断(一)一、主要症状和体征分析(一)手足冷与肛趾温差四肢厥冷,又称四逆,是指四肢手足冷至肘、膝,温度低于躯干部位的症状。

其同义词尚有手足逆冷、手足厥逆、手足厥寒、四逆厥、厥冷、手足寒等。

《伤寒论》则将其作为厥证的主症和提纲:“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当代临床医学研究表明,四肢的温度与人体气血盛衰相关。

气盛血旺,运行通畅,人体躯干的各部体温接近。

由于四肢居于躯干的末端,远离心脏,又是经常显露部位,其温度常受外环境影响。

就健康人群而言,四肢较躯干的体温低,而且波动较大;在病理情况下,这种变化更显著。

笔者曾对健康人群(献血员)、气虚患者的肛温和肢端体温进行测试比较,结果可供参考:气虚证、献血员的肛温较稳定,气虚者平均体温为36.7℃~36.9℃;献血员平均体温为37℃~37.1℃。

趾部皮温受外界气温的影响,献血员组在高温季节(室温31℃~35℃)时趾温波动在32℃~35.6℃,平均为34.2℃,肛趾温差(AT)平均为2.8℃;低温季节(室温14℃~21℃)时趾温在27℃~35.3℃,平均为30.6℃,肛趾温差6.5℃。

气虚组在高温季节测得的平均肛趾温差2.9℃;低温季节平均肛趾温差7.5℃。

气温的变化能影响趾温,可使气虚者和献血员的△T发生部分变化。

在室温接近的条件下,气虚患者和献血员相比,他们的趾温平均值是0.2℃~L4℃,肛趾温差平均值是0.1℃~1℃,无明显差异;两者与热厥证相比,趾温的平均值在5.3℃~6.7℃,肛趾温差的平均值在7.5℃~8.5℃,有显著差异。

(二)神志变异神志昏迷又称“昏迷”“昏冒”“昏蒙”“昏愦”“昏不识人”,是指神志模糊,甚至昏睡不省人事,呼之不应的症状。

《素问》称其“暴不知人”“不与人言”等。

其病变主要在心、脑。

心主血脉,脑为髓海,为元神之官,生命的主宰。

当邪毒伏陷心包,上扰元神以及气、血、津、液亏虚,心气衰弱时,气不上荣于脑,元神失养,均可至神昏,为病之险兆。

厥脱的健康指导

厥脱的健康指导

厥脱的健康指导1.加强思想修养,陶冶情操,避免精神和环境的刺激。

对于气血虚弱者,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不要过度饥;情绪容易激动者,遇事不要急躁;精神亏虚,感情脆弱者,不要参加吊死问丧,避免精神受刺激而发生昏厥。

2.盛暑季节或进行高温作业,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中暑。

严寒环境长时间作业的劳动者,要采取有效的保暖措施,以防中寒致厥。

3.饮食有节,饮酒适度,合理控制房事,凡有酒厥病史者,最好终身戒之。

4.一旦厥证发生,家属或周围群众,不要惊慌失措,频频呼叫。

如发生在烈日之下或高温环境,应及时把患者移至阴凉通风之处。

如发生在严寒的野外,应及时把患者移至暖室之内,注意保温。

若有喉间痰鸣者,要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死亡。

5.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营养,增强体质。

6. 患者苏醒后,要消除其紧张情绪,针对不同的病因予以不同的饮食调养。

7. 久病初愈,应注意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

随气候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防止正虚邪袭,变生他证。

8. 所有厥证患者,均应严禁烟酒及香辣之品,以免助湿生痰,加重病情。

9. 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并发症护理】1.加强口腔、眼睛的护理,每日用生理盐水或眼药膏纱布覆盖双眼,防止角膜干燥或异物刺激。

2.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无皱褶。

定时翻身、更换体位、拍打背部,防止坠积性肺炎和褥疮的发生。

3.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尿量、面色、肤温、舌象、汗出、二便等。

如出现下列情况,应立即报告医师,医护协作抢救:(1)发现心悸、水肿、喘促、瘀血、尿闭、呼吸微弱、脉沉细微结代。

(2)发现四肢厥逆,大汗淋漓,不省人事。

(3)在服用大量参附汤后出现口唇、四肢发麻、出汗流涎、心悸、心慌中毒症状。

齿衄的定义以牙龈齿缝出血为主证的病证。

又称牙宣。

因邪犯牙床或脏腑虚损、龈肉失养所致。

以龈肉肿胀或萎缩、牙根宣露、龈齿间渗出脓血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牙床,与胃、肾有关,牙周炎、牙龈炎、牙周组织病可参照本病护理。

厥脱症医学常识之

 厥脱症医学常识之

厥脱症厥脱症,是指厥症并发脱症而并称者,是一种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唇苍白、四肢厥冷或大汗淋漓、脉微欲绝为主要表现的危急重症,与西医学的休克相类。

它常继发于妇科急性血崩、急性下腹痛或高热证之后。

因此,临床诊治上述病证时,必须严密观察病员的神、色、脉象、血压、体温和尿量等的变化,若见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面色苍白、口唇和指甲发白或轻微发绀、手足发凉、皮肤湿冷、脉细数而弱、脉压<30mmHg、尿少时,就应在积极处治原发病证的同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厥脱的发生。

1.中药治疗因血崩而厥脱,可急用参附注射液、参附丹参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枳实注射液等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

因高热证而致厥脱,可用参附青注射液、升压灵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醒脑净注射液等加人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也可用安宫牛黄丸鼻饲给药。

2.针灸治疗(1)体针:常用素�s、内关、涌泉穴,备用水沟、足三里、十宣、百会、合谷穴。

先取常用穴,如针后收缩压仍小于80mmHg,适当增加备用穴,用平补平泻手法。

素�s穴持续运针30分钟,其他穴位可连续捻转提插3~5分钟,稍作间歇又继续运针,直至血压回升,留针1~12小时,留针期间间断运针。

(2)耳针:常用肾上腺、皮质下、升压点、心穴,备用神门、肺、交感、肝穴。

以常用穴为主,每次取1~2穴,效不显著酌加穴位。

先以50次/分的频率捻转2分钟,中度捻力,然后接上电针仪继续刺激,并适当调节强度与频率,直至升压满意为止。

3.西医药处理(1)失血性休克:争取就地急救,患者保持平卧位,或头胸部和下肢均抬高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常规给氧。

尽快针对出血原因,采取有效止血措施;快速补充血容量;注意纠正酸中毒和预防肾衰,保护肾功能。

(2)感染性休克:积极有效地控制感染;适当地补液扩容;纠正酸中毒;在补充血容量和纠正酸中毒的基础上加用扩血管药如多巴胺、阿拉明或氢溴酸山莨菪碱;有心肌乏力乃至心衰表现应给予快速强心剂;严重的感染性休克,在有效抗感染药物已经输入的前提下,应用大剂量皮质激素,可以明显减少补液量和缩短纠正休克的时间;同时注意预防肾衰,保护肾功能。

5 温病常用诊法

5 温病常用诊法

九、神志异常
烦躁不安 神志昏蒙 湿热蒸酿痰浊而蒙蔽心包 营热扰心
神昏谵语
血热扰心
热结肠腑,腑热扰心 热陷心包
热闭心包
昏愦不语
内闭外脱
神志如狂
下焦蓄血,瘀热扰心
十、痉
实风内动
热极而风从内生
虚风内动
热邪深入下焦,耗损阴精,筋脉失于濡养
十一、厥脱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昏厥
热厥

四肢清冷不温 肢厥
寒厥
阴竭
3、灰苔: 温病过程中的灰苔应辨别其润燥的不同,二者所主 病证各异。如属灰而燥者,多从黄燥苔转化而来,主实 热之证,属热盛阴伤;其灰而润滑者,多从白腻苔或黄 腻苔转化而来,主痰湿或阳虚之证。温病过程中常见的 灰苔有以下几种:
灰燥苔
阳明腑实而阴液大 伤
灰腻苔
温病兼夹痰湿内阻
灰滑苔
温病后期阳虚有寒
3、舌卷囊缩:指舌体卷曲,兼阴囊陷缩,是病入厥 阴的危险征象。
4、舌体痿软:
指舌体痿弱乏力,不能伸缩或伸不过 齿,为肝肾阴液将竭的征象。 5、舌斜舌颤: 为肝风内动之征象。 6、舌体胀大: 兼黄腻苔垢满布者,系湿热蕴毒上泛于 舌的征象。舌体肿大,其色紫晦者,为酒毒冲心 的表现。
舌诊注意点


(4)舌苔干黑、舌质淡白无华: 湿温病湿随热化深入营血,灼伤阴络,大量 下血,气随血脱时每见此种舌象。虽属虚脱之证 ,但由于病变发展迅速,苔未及转化而色仍黑, 但又因气随血脱而舌质变为淡白无华。

灰而燥--------主实热阴伤 灰苔 灰而滑润------主痰湿或阳虚 黑而焦燥---主热邪极盛或热灼真阴
白苔 主表、主湿 白而润者主津未伤 白而燥者主津已伤 白而厚浊粘腻者主湿痰秽浊 白而干硬粗糙者主里热实结

探讨常规治疗联合回阳救逆法治疗厥脱证的临床疗效

探讨常规治疗联合回阳救逆法治疗厥脱证的临床疗效

2016.03中医中药171探讨常规治疗联合回阳救逆法治疗厥脱证的临床疗效肖烨华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市 300000【摘 要】目的:观察回阳救逆法与常规疗法联合治疗厥脱证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厥脱证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回阳救逆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同对照组83.33%比较,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厥脱证患者,应用回阳救逆法与常规疗法联合治疗,可有效提高疗效,促进患者生命体征恢复,值得推广。

【关键词】厥脱证;回阳救逆法;治疗效果厥脱证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是危险性较高的危重症之一,与西医学中的休克症状类似,厥脱证起病急、发展快、病死率高,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

近年来,由于中医急症工作的开展,国内关于厥脱证的研究取的了较大进展,有学者指出回阳救逆法在厥脱证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1]。

本研究通过对比,探讨了回阳救逆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9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厥脱证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21例,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26~73岁,平均年龄(43.1±2.5)岁。

观察组21例,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28~71岁,平均年龄(43.6±2.3)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阳气厥脱证诊断标准者[2];不同程度休克;对本研究药物无过敏史者。

排除标准:重要脏器严重功能将不全者;其他原因导致血压下降者;有心肌抑制药物服用史者。

1.2 方法对照组行西医常规治疗,给予生命体征监测,建立静脉通道,并予以吸氧,补充血容量,对酸碱平衡进行纠正。

静脉注射甲肾上腺素,血压过低者静脉注射多巴胺,患者有出血症状可给予肝素钠,伴有感染者加用地塞米松。

厥脱病证诊断(六)

厥脱病证诊断(六)

厥脱病证诊断(六)1.病名诊断(1)临床表现特点:①神志淡漠,但欲寐或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面色苍白或潮红或发绀,四肢厥冷,汗出不止,气息微弱或气促息粗等症。

②脉沉细无力或脉微细欲绝或不能触及,血压下降,收缩压低至80mmHg(10. 7kPa),脉压小于20mmHg (2.67kPa)。

有高血压者,收缩压低于平时血压的1/3以上,或收缩压降低30mmHg (4kPa),尿少(每小时少于30ml.),指压再充盈时间大于3秒。

(2)发病特点:发病急,变化快,迅即逆转。

(3)病因病机特点:因感受邪毒或内伤脏气、失血亡津、创伤剧痛、药物过敏等病因,导致气血逆乱,阴阳耗脱,发为本证。

(4)实验室检查:根据不同病因可参考必要的特异性实验室检查,如血气分析、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

凡具备以上临床表现中的:①或②项,参考(2)、(3)、(4)项即可诊断。

2.证类诊断(1)气阴耗伤证:[主证]精神委靡、面晄、气短、口渴、汗出。

[兼证]倦怠微烦,四肢欠温。

[舌、脉象]舌红或淡红,脉细数无力。

(2)真阴衰竭证:[主证]神恍惊悸,面色潮红,汗出如油,口渴欲饮,饮不解渴。

[兼证]身热心烦,四肢温暖。

[舌、脉象]舌光干枯无苔,脉虚数或结、代。

(3)阳气暴脱证:[主证]神志淡漠,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

[兼证]息微唇绀,体温不升。

[舌、脉象]舌淡,脉微欲绝或不能触及。

上述证类以主证和舌、脉象为主要依据。

病危重者,阳气暴脱与真阴衰竭可以互见。

又因病因病机不同,可以兼夹下列诸证:热毒炽盛证:壮热,口渴,烦躁,便结,舌红,苔黄燥,脉沉细而数。

心气不足证:怔忡不安,气促,舌淡,脉细而促,或结、代。

气滞血瘀证:口唇青紫,皮肤瘀斑,腹胀,舌紫暗,脉沉细而涩。

3.分期分级(1)分期:早期表现为气阴耗伤证或阳气暴脱证或阴竭阳脱证;中、晚期表现为真阴衰竭证。

(2)分级:①轻度:神清或烦躁不安,手足不温或肢端发凉,汗出过多,脉沉细(数)无力,血压下降;收缩压80mmHg (10.7kPa)以下,脉压<20mmHg(2. 67kPa);有高血压者,收缩压低于平时血压的1/3以上,或收缩压降低30mmHg (4kP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厥脱病证诊断(三)
(三)面色变化
1.面色白指患者面部缺乏血色而发白,表现为面色变白或者面色晄白,为营血不荣于面部所致。

《灵枢》:“血脱者色白,天然不泽。

”白色为气血虚弱不能荣养机体的表现。

阳气不足,气血运行无力,或耗气失血,致使气血不充,血脉空虚,均可呈现白色。

如面色胱白而虚浮,多为阳气不足;面色淡白而消瘦,多属营血亏损;面色苍白,多属阳气虚脱,或失血过多。

2.面色红指患者面部颜色超过正常人的红颜色,表现为面色通红或颧红,为体内有热,热盛上行于面部所致。

《灵枢·五色》:“黄赤为热。

”《伤寒论》又有“面赤”“面色缘缘正赤”“面合赤色”等论述。

气血得热则行,热盛而血脉充盈,血色上荣,故面色赤红。

主热证,辨证当分虚实。

实热证满面通红,多为温病热毒入营血伴热扰心神或热盛动血;阳明经证为持续高热或日晡潮热等。

虚热证,两颧嫩红,见于阴虚内热,面色红为阴虚不能制阳,虚火上炎所致虚热证,伴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阳虚而阴盛,阴盛格阳,虚阳上浮所致,其颧如涂油彩,浮浅游移,呼吸短促汗出肢冷脉微欲绝,阳气欲脱,病情危重,又称为戴阳证,乃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上越所致。

厥脱证时,面色由白转红润,乃气血状态转佳,正气欲复之兆;由红转白,提示受损程度加重,预后不佳。

3.面色黄患者面部颜色较平人黄,一般主湿证、虚证。

如面色淡黄憔悴而不润泽者,称为面色萎黄,多为脾胃气虚,营血不能上荣于面部所致。

面色发黄而且虚浮,称为黄胖,多属脾虚失运,湿邪内停所致;脱病、厥脱证累及肝胆时,可出现面色黄。

若伴目黄、尿黄、身黄者,为黄疸,黄而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为湿热熏蒸所致;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为
寒湿郁阻所致。

凡疾病恢复期气血虚,亦可出现面色萎黄,尚需调治。

4.面色青患者面部显露青色者为面色青。

主寒证、痛证、瘀血证、惊风证、肝病。

青色为经脉阻滞,气血不通之象。

寒主收引、主凝滞,寒盛而留于血脉,则气滞血瘀,故面色发青。

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痛也可见青色。

肝病气机失于疏泄,气滞血瘀,常见青色。

肝病血不养筋,则肝风内动,故。

凉风时其色亦青。

面色青在危急重症见之,提示预后不良,如心肾阳衰;心血瘀阻,伴呼吸急促,痰涎雍盛者常是闭证之恶兆。

5.面色黧黑患者面部均匀地显露晦暗的黑色,称为面色黧黑。

主肾虚证、水饮证、寒证、痛证、瘀血证及毒证。

黑为阴寒水盛之色。

由于肾阳虚衰,水饮不化,气化不行,阴寒内盛,血失温养,经脉拘急,气血不畅,故面色黧黑。

脱病、厥脱证影响肾脏时可出现上述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