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_2_酮类衍生物的合成

合集下载

1,3-二氢-2H-吲哚-2-酮衍生物的合成研究的开题报告

1,3-二氢-2H-吲哚-2-酮衍生物的合成研究的开题报告

1,3-二氢-2H-吲哚-2-酮衍生物的合成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1,3-二氢-2H-吲哚-2-酮衍生物的合成研究一、研究背景与意义1,3-二氢-2H-吲哚-2-酮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杂环化合物,广泛用于医药、农药和化学工业等领域。

其中,3-取代的1,3-二氢-2H-吲哚-2-酮衍生物在抗肿瘤、抑制病毒、治疗糖尿病、改善记忆等方面表现出了极大优势。

由此可见,1,3-二氢-2H-吲哚-2-酮衍生物的合成和研究对于药物开发和生命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分析目前,已经有许多关于1,3-二氢-2H-吲哚-2-酮衍生物的合成报道。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催化加氢或光学分离的手段来制备。

例如,利用钯催化剂进行的插入碳-氧化合物的方法可以高效地合成3-烷基的1,3-二氢-2H-吲哚-2-酮衍生物。

此外,一些利用螯合剂和金属催化剂的方法也有着相对高的合成效率。

然而,近年来,由于这些方法的某些操作较为复杂、反应条件较为苛刻以及产物的立体选择性不够好等问题,许多学者开始寻求新的方法来合成1,3-二氢-2H-吲哚-2-酮衍生物。

三、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1、研究目标本研究旨在探究一种简单、高效、可控的方法来合成1,3-二氢-2H-吲哚-2-酮衍生物。

具体而言,通过在C=C键上引入不同的官能团,以实现分子结构的拓扑改变,从而获得具有不同药物活性和生物效应的1,3-二氢-2H-吲哚-2-酮衍生物。

2、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采用有机合成化学的基本方法,并结合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等技术手段进行化合物的表征和分析。

具体而言,将以1,3-丙二酮和各种草酸酯为原料,进行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从而得到目标产物。

同时,为确保反应的可重复性与结果的稳定性,将进行适当的反应条件优化和产物纯化等环节的工作。

3、预期成果通过对不同官能团的引入,预计可以得到一系列1,3-二氢-2H-吲哚-2-酮衍生物,并选取其中具有良好药物活性和生物效应的化合物进行研究和评估。

2吲哚啉酮衍生物的合成工艺研究

2吲哚啉酮衍生物的合成工艺研究
In this dissertation,three feasible ways of synthesizing indolin-2一ones were studied, summarized and designed.Comparing the ways,the third way using the original raw material(t—Butyl-3-oxobutyrate)Was chosen.Affected by time and other factors,the every midst product of indolin—·2-·ones was synthesized and the mechanisms of important reaction were discussed.The application and foreground of indolin一2-ones were also viewed.
Kong HL、Nesbit M等人研究指出【13.14】: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治疗肿瘤是以肿瘤 新生血管为作用靶点,切断肿瘤生长转移所需要的“营养供应”,从而达到“饿死"肿 瘤的目的,现已成为重要的抗癌策略,这一策略成为目前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它突出 靶向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ZGF)受体、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受体、KIT及胎肝激酶 3(FLT3)等在人体肿瘤和(或)其支持组织中高度表达的激酶,是上述受体和激酶的强效抑 制剂。Femn N曾指出【l 5J:正是由于受体激酶的激活,才使肿瘤细胞在经细胞毒性药物 作用时仍能生存,所以在化疗或放疗的同时加用2.吲哚啉酮衍生物有助于增强化疗和放 疗的抗肿瘤疗效。
effective.
Key words:indolin-2一ones,synthesis,ultimate product,5一[5一fluoro一2-OXO一1,2一dihydro—in dol-(3z)一ylidenemethylபைடு நூலகம்一2,4一dimethyl-1H-pyrrole-3-carboxylic(2-diethylamino-ethyl)-amide,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mechanism,application

天然产物2-吲哚酮新型取代衍生物的合成研究

天然产物2-吲哚酮新型取代衍生物的合成研究

天然产物2-吲哚酮新型取代衍生物的合成研究吲哚类化合物是十分重要的一类杂环化合物,在许多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药物分子中都存在吲哚结构。

2-吲哚酮类衍生物就是一类含有吲哚结构的化合物,此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消炎、镇痛、抗肿瘤、降血压和调节受体激酶等。

本文主要对两类新型的1,3-二取代-2-吲哚酮类衍生物18、19和一类3-取代-2-吲哚酮类衍生物20进行合成研究,同时对合成2-吲哚酮类衍生物18、20的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了较优的合成条件,并在较优的条件下合成了5个新的N-芳甲酰基-3-(1-芳基-1-羟基)亚甲基-2-吲哚酮18,7个新的N-(4-吗啡啉基)甲基-3-(1-芳基-1-羟基)亚甲基-2-吲哚酮19和12个3-(1-芳基-1-羟基)亚甲基-2-吲哚酮20。

对所合成的2-吲哚酮类衍生物的结构用IR,1<sup>H</sup>NMR和(13)<sup>C</sup> NMR进行了表征,部分化合物的结构用ESI-Ms进行了表征。

其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苯并三氮唑(HBt)与苯甲酸类化合物反应,生成具有活泼羰基的1-芳甲酰基苯并三氮唑21,然后在强碱作用下,直接与2-吲哚酮进行取代反应,得到目标产物N-芳甲酰基-3-(1-芳基-1-羟基)亚甲基-2-吲哚酮18。

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了较优的反应条件:1-芳甲酰基苯并三氮唑与2-吲哚酮的物质的量比为2.2:1,氢氧化钠的用量为180mol%(基于2-吲哚酮的用量),反应体系的温度控制在0<sup>5</sup>℃,反应时间为50min。

2、首先利用2-吲哚酮与吗啡啉和甲醛通过Mannich反应,得到2-吲哚酮的1位取代产物N-(4-吗啡啉基)甲基-2-吲哚酮22,然后在强碱作用下,与1-芳甲酰基苯并三氮唑21反应,得到目标产物N-(4-吗啡啉基)甲基-3-(1-芳基-1-羟基)亚甲基-2-吲哚酮19。

吲哚酮工艺技术

吲哚酮工艺技术

吲哚酮工艺技术
吲哚酮,化学式C9H8O,是一种具有重要药物活性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医药和农药等领域。

下面将介绍吲哚酮的工艺技术。

吲哚酮的合成方法主要有两种:从苯酚经过氧化而得到吲哚酮的方法和用吲哚双酮或吲哚酮类化合物作为原料,通过合成反应得到吲哚酮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将苯酚溶解在NaOH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搅拌并滴加硝酸银溶液,随后加入饱和环己烷溶液,并用冷水进行冷却并搅拌。

此时,物质会发生暂时性沉淀,滤去沉淀后,得到硝基苯酚。

将硝基苯酚与丙酮混合,加入醋酸铜溶液搅拌,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搅拌20分钟,然后加入盐酸搅拌,最后用苯萃取后,留下的物质即为吲哚酮。

第二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合成反应来得到吲哚酮。

以吲哚双酮或吲哚酮类化合物为原料,加入一定量的还原剂(如二硫化物或亚硫酸钠)并加热反应,得到吲哚酮。

在合成吲哚酮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后期的提纯和鉴定。

提纯方法有晶体化、再结晶、溶剂萃取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提纯方法。

鉴定方面,可以通过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等仪器方法进行分析,确保最后得到的吲哚酮纯度达到要求。

吲哚酮的工艺技术不仅应用于吲哚酮的生产,也可以用于吲哚
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和药物研究等领域。

对于医药行业来说,吲哚酮是一种重要的药物中间体,可以用于合成各类具有药物活性的化合物,如抗癌药物、抗病毒药物等。

对于农药行业来说,吲哚酮可以用于合成高效、低毒的农药。

总之,吲哚酮的工艺技术对于吲哚酮及吲哚酮类化合物的生产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吲哚酮的工艺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工具。

吲哚--2--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吲哚--2--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霉;藏-冬翳粪澈奢魏:爱瓷蒸擎嘉莎萋l弧乏一嚣粪鼗舍豹鑫U§毒重霪图1.1艘R∥咄弋A类化合物C类化合物H图1.2H瞬。

一~K瞳墨摹附录(Z)一3一(2·(4一aminophenyl)一2-oxoethyHdene)indolin-2-one(A1)搿穗……蕊……该…”…“嚣”。

””磊。

纛上一。

黛;;i露一耋一…—}萋黎篓鏊篓嚣篓挚群蝴鏊爹嚣霎(z)-3一(2一(3-aminophenyl)-2一oxoethyndene)indolin-2-one(A2)曛:一一一:一。

毯莽㈠瓣端;;一,;,强㈡一辨篡锑谲一撼叛。

辨扩~淹滋麟:聪一q臻¨囊耩温州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蓑蠢爹雾篓蠹簧墨器妻羹篓囊袭蠹羹囊爹鼍筵甏《瓴蔷巍≤薹≤誊萝喜茹;薹落黯謦蘸…7磊“…;~…一;…“≯一…毒。

|。

;墓羹攀囊孽霉熊##㈣髓鬻(z)-3-(2-(2-fluorophenyl)一2一oxoethylidene)indolin-2一one(A6)一…‘+…”~7{……“’}一“……。

:篱譬鬻篓:凳善。

等乏茹嚣嚣篓兰冀基茹蔫釜,髯≮篱磊.慧嚣铺}{·*r、'旃肆一删…4徜蜥蛹嘲鞲黼薅黼罐黼茹黼_。

0崤稿警盆|i蔷躐删蝌蝴蚺脚。

“一…戆萋萋馨’蒸蒸器…二I~≈《##㈣●“雾J,峰鑫-;1■Ⅵ墨《磊簪甍*。

吲哚二酮哌嗪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吲哚二酮哌嗪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吲哚二酮哌嗪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研究吲哚二酮哌嗪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研究摘要:吲哚二酮哌嗪类化合物因其广谱的抗菌活性而备受关注。

本研究旨在合成一系列吲哚二酮哌嗪衍生物,并研究其抑制细菌生长的活性。

结果显示,所合成的吲哚二酮哌嗪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表明其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引言:细菌感染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中的严重问题。

目前,许多传统的抗菌药物已经出现耐药性,因此寻找新的抗菌化合物具有重要意义。

吲哚二酮哌嗪类化合物由于其广谱的抗菌活性而备受关注,然而关于其合成方法及抑菌活性的研究仍然有限。

因此,本研究着重于吲哚二酮哌嗪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

实验方法:首先,合成吲哚二酮底物,通过酰胺化反应将其转化为N-取代吲哚二酮络合物。

然后,通过烷基化反应,将络合物转化为吲哚二酮哌嗪。

最后,通过对合成产物进行性质表征,如核磁共振(NMR)和质谱(MS),来确认所合成化合物的结构。

在抑菌活性研究中,采用纸片扩散法和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法来评估吲哚二酮哌嗪类化合物对不同细菌的抗菌活性。

结果与讨论:经过合成和结构表征,成功合成了一系列吲哚二酮哌嗪类化合物。

抑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吲哚二酮哌嗪类化合物对多种细菌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

其中,化合物A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表现出较低的MIC值,分别为4 μg/mL和8 μg/mL。

与此同时,化合物B对真菌表现出了较高的抗菌活性,其MIC值为2 μg/mL。

这暗示了吲哚二酮哌嗪类化合物可以作为潜在的新型抗菌药物开发。

结论:综上所述,我们成功合成了一系列吲哚二酮哌嗪类化合物,并对其抑菌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这些合成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为探索新型抗菌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然而,本研究尚未对合成路线进行优化,因此后续的研究工作将着重于合成方法的改进以及进一步评估其抗菌活性和毒性总之,我们成功合成了一系列吲哚二酮哌嗪类化合物,并通过核磁共振和质谱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认。

一种吲哚二酮哌嗪类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发明专利]

一种吲哚二酮哌嗪类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发明专利]

(10)申请公布号 CN 102675293 A(43)申请公布日 2012.09.19C N 102675293 A*CN102675293A*(21)申请号 201210150523.5(22)申请日 2012.05.16C07D 403/06(2006.01)C12P 17/16(2006.01)A01N 43/60(2006.01)A01P 7/00(2006.01)C12R 1/645(2006.01)(71)申请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地址266071 山东省青岛市南海路7号(72)发明人王斌贵 杜丰玉(74)专利代理机构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代理人周秀梅 李颖(54)发明名称一种吲哚二酮哌嗪类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57)摘要本发明涉及微生物来源杀虫剂,具体的说是一种吲哚二酮哌嗪类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吲哚二酮哌嗪类衍生物如式I 所示,其中R 1为氢、甲基、C1-C6酰基或2-6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的烷基或烯基;R 2为氢或异戊烯基;R 3为氢或异戊烯基;R 4为氢或异戊烯基;R 3与R 4至少其一为异戊烯基。

本发明所涉及的吲哚二酮哌嗪类化合物由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经发酵培养、提取分离而获得,其化学结构经超导核磁共振和质谱等技术鉴定,具有较好杀虫活性。

(51)Int.Cl.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5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5 页1.一种吲哚二酮哌嗪类衍生物,其特征在于:吲哚二酮哌嗪类衍生物如式I所示,式I其中:R1为氢、甲基、C1-C6酰基或2-6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的烷基或烯基;R2为氢或异戊烯基;R3为氢或异戊烯基;R4为氢或异戊烯基;R3与R4至少其一为异戊烯基。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吲哚二酮哌嗪类衍生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吲哚二酮哌嗪类衍生物,其R1为甲基或2-6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的烷基或烯基,R2与R4为H或异戊烯基,R3为异戊烯基。

4,5,6,7单氟代吲哚-2-酮的合成工艺综述

4,5,6,7单氟代吲哚-2-酮的合成工艺综述

4 、5 、6 、7 单氟代吲哚-2-酮的合成工艺综述班级:应化13-1姓名:褚金鹏学号:1201333031054 、5 、6 、7 单氟代吲哚-2-酮的合成工艺综述褚金鹏摘要:氟代吲哚-2-酮多用于现代医药化工业中,可以作为多种药物重要中间体。

经过文献查阅,综述了吲哚酮4、5、6、7位置氟取代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一共给出 12 条路线。

关键词:氟代吲哚酮;合成;工艺4 、5 、6 、7 单氟代吲哚-2-酮在现代医药化工业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 可以作为多种药物的中间体。

例如, 4-氟吲哚2-酮(1)可以作为孕酮受体拮抗剂[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2]的中间体;5-氟吲哚-2-酮(2)应用于单胺再摄取抑制剂[3]、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4]等的合成 ;6-氟吲哚-2-酮(3)可以用于合成 Eg 5 驱动蛋白模型[5]及CXCR3 对抗物[6] ;7-氟吲哚-2-酮(4)可以作为合成蛋白激酶 B 抑制剂[7]的中间体, 也可用于合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8]等。

鉴于氟代吲哚-2-酮在医药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 研究它们的合成工艺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景。

本文对 4 、5 、6 、7-单氟代吲哚-2-酮的合成路线进行了综述。

4、5 、6、7 单氟代吲哚-2-酮结构式1 4-氟吲哚-2-酮的合成2-(2-氟-6-硝基苯)乙酸(5)在酸性条件催化氢化还原, 再经环合后, 得到4-氟吲哚-2-酮 (1)[9]。

此法亦可用来制备 7-氟吲哚-2-酮(4)。

(路线中 Tosyl 指的是对甲苯磺酰氯)。

路线 12-氟-6-硝基苯乙腈(7)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后, 经钯碳还原硝基, 再环合得到 4-氟吲哚-2-酮(1)[10]。

路线 22 , 3-二氟苯胺(8)经过氧化得到 1 , 2-二氟-3-硝基苯(12), 化合物 12 与丙二酸二甲酯在强碱作用下反应 , 生成 2-(2-氟-6-硝基苯基)丙二酸二甲酯(16), 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后脱羧, 生成 2-(2-氟-6-硝基苯)乙酸(5), 最后环合得到 4-氟吲哚-2-酮 (1)[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 与 增 殖 , 从而发挥高效抗肿瘤作
] 4 3 - 。 因此 , 用[ 合 成 吲 哚- 2 -酮 类 衍 生 物 对 研 究 新 型 抗
癌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
物与盐酸羟胺 、 水合 氯 醛 反 应 生 成 异 亚 硝 基 乙 酰 苯 胺 类衍生物 , 然后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分子内环合制得 , 原料易得 、 路线简短 、 条件温和 、 产率较高 、 产物较易分
图 1 舒尼替尼的结构式 i . 1 S t r u c t u r a l f o r m u l a o f s u n i t i n i b F g
离, 是较理想的取代靛红合成方法 。 作者以苯 胺 类 衍 生 物 为 起 始 原 料 , 经S a n d m e e r y 反应合成靛红类衍生物 , 再经水合肼还 原 , 3位酮被还 原成亚甲基 , 得到 吲 哚- 2 -酮 类 衍 生 物 。 合 成 路 线 如 图 2 所示 :
化学与生物工程 2 0 1 4, V o l . 3 1N o . 1 0
C h e m i s t r &B i o e n i n e e r i n y g g
1 科学研究 1
: / d . i s s n. 1 6 7 2-5 4 2 5. 2 0 1 4. 1 0. 0 0 3 o i 1 0. 3 9 6 9 j
吲哚- 2 - 酮类衍 生 物 的 合 成 方 法 分 为 直 接 取 代 法 ] 7 5 - 。 直接取代法条件苛刻 , 和取代靛红还原法 [ 不易操 作, 而且产率较低 ; 取代靛红还原法易操作 , 产率较高 。
图 2 吲哚- 2 -酮类衍生物的合成路线 F i . 2 S n t h e t i c r o u t e o f i n d o l e e t o n e d e r i v a t i v e s 2 k - - g y
吲哚- 0 1 4 年第 1 0期 2 2 宋 旸等 : -酮类衍生物的合成/
2. 1 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表征 ( ) 熔点 异 亚 硝 基 乙 酰 邻 氯 苯 胺: 产率9 3 . 1% , 1
8 。 值1 文献 1 7 2 ℃( 7 2~1 7 3 ℃) 1 1 , 产率 7 1 1% ,HNMR ( DMS O) 1 . 4 7 7 - 氯靛红 : δ: [青岛 科技大学化工学院 , 山东 青岛 2 6 6 0 4 2
先经 S 再 经 水 合 肼 还 原 得 到 系 列 吲 哚- 摘 要: 以苯 胺 类 衍 生 物 为 起 始 原 料 , a n d m e e r合 成 得 到 靛 红 类 衍 生 物 , 2 -酮 y 类 衍 生物 : 产率分别为5 2 . 1% 、 4 9 . 8% 、 5 9 . 3% 和 7 5 5 2 2 2 2 -氯 吲 哚- -酮 、 -氯 吲 哚- -酮 、 -甲 基 吲 哚- -酮 和 5 -溴 吲 哚- -酮 , 6 5 . 2% 。 关键词 : 苯胺 类 衍 生物 ; 靛红 ; 吲哚- 2 S a n d m e e r合成 -酮 类 衍 生物 ; y ( ) 中图分类号 : 5 0 0 2 6 R 9 1 4. 5 文献标识码 : 6 7 2 4 2 5 2 0 1 4 1 0 0 1 1 3 A 文章编号 : 1 O 6 - - -
, , , , , A r -H) . 6 5( s 1 H, C H=N) . 5 7( d 2 H, A r - H) 7 7 ( , ( , , 。 . 1 3 d 2 H, A r -H) . 2 5 s 3 H, A r -C H 2 7 3)
8 值 熔点 1 文献 1 产率 7 9 . 3% , 8 6 ℃( 5 - 甲基靛红 : 。 1 8 5~1 8 7 ℃) 产率5 熔点1 文 2 9 . 3% , 7 4 ℃( 5 - 甲基 吲 哚- -酮 : [ ] 1 8] 。 值1 献[ 7 3~1 7 4 ℃)
1 实验
1. 1 试剂与仪器 对甲 苯 胺 、 邻 氯 苯 胺、 盐 酸 羟 胺, 天津巴斯夫化工
) , ) 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 资助项目 ( 山东 省自然科学基 金 资助项目 ( 基金项目 : 2 1 0 7 2 1 1 1, 2 1 2 7 2 1 3 1 Z R 2 0 1 1 BM 0 1 5 收稿日期 : 2 0 1 4 5 1 0 3 - - , : 作者简介 : 宋旸 ( 男, 安徽宣城 人 ,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药 物设计 与 合成 ; 通讯作 者 : 康从民, 教授, 1 9 8 9- ) E-m a i l c m k a n u s t . g@q 。 e d u . c n
1 2 有限公司 ; 对氯苯 胺 、 莱阳康德化工有限 0% 水 合 肼 , 8 公司 ; 对溴苯胺 , 国药上海试剂有限公司 ; 水合氯醛 , 天 津博迪化工有限公司 ; 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 d v a n c e AV 5 0 0 MH z型核 磁 共 振 仪 ( A TMS 为 内 , 瑞士 B 巩义予 标) r u k e r公司 ; 4 型数字显微熔点仪 , X 华仪器有限公司 。 1. 2 方法 2. 1 异亚硝基乙酰邻氯苯胺的合成 1. 置于 在5 0 0m L 三口烧瓶中加入蒸馏 水 2 0 0m L, 然 后加入 2 油浴锅内 , 温度调至 3 5 ℃, 0 0m L 蒸馏水 , ) 水 合 氯 醛、 开启 机 械 搅 拌 ; 然后将1 2 g( 7 2 . 5 mm o l ( ) 无水硫 酸 钠 加 入 三 口 烧 瓶 中 , 待反应 0g 2 8 1mm o l 4 ) 对 物完全溶解后 , 加入3 5m L 溶有6 . 3 8g( 5 0 mm o l 氯苯胺 与 6 用恒压滴液漏斗 . 0m L 浓 盐 酸 的 水 溶 液; ) 盐酸羟胺的水溶 加入 5 0m L 溶有 9 . 7 6g( 1 4 8 mm o l 液; 滴加完毕后 , 用薄层 将温度升至 8 0 ℃ 下 反 应 2h, ) ; 色谱检测 ( 展开剂体积比 : 石油醚 ∶ 乙酸乙酯 =1∶1 真空抽滤 , 冷却至 2 水洗 , 得到淡黄色固体异亚硝 0 ℃, 基乙酰邻氯苯胺 。 2. 2 7 1. - 氯靛红的合成 在1 0 0m L 三口烧瓶中加入9 8% 浓 硫 酸 1 5m L, 置于油浴锅内 , 搅拌下分 开启磁力搅拌 , 升温至 5 0 ℃; ) 异亚硝基乙酰邻氯苯 批缓慢加入 7 . 3 5g( 0 . 0 3 7m o l 加 毕, 胺, 控制温度在5 升温至 . 5h 加完 , 0~6 0 ℃; 0 用薄层色谱鉴定无原料点后 ( 展开剂体 0 ℃ 反应 1h; 7 ) , 停止反应 , 冷却至室 积比 : 石油醚 ∶ 乙酸乙酯 =2∶1 温, 搅拌下缓慢倒入 5 磁力搅拌下水解 0g 碎 冰 中 , 然后冰浴静置 0 抽 滤, 滤饼用水洗涤后溶 . 5h, . 5h; 0 ( 析 于1 用稀盐酸调 p 6 0m L 1 0%N a OH 溶液中 , H=3 ; , 出沉淀 ) 抽滤( 滤液用稀盐酸调 p 除去黑色杂质) H ( ; 有大量固体析出 ) 抽滤 , 滤饼用水洗涤 , 干燥得桔 =2 。 红色产物 7 1 . 7 2g - 氯靛红 1 2 1. 2. 3 7 - 氯吲哚- - 酮的合成 将2 0 . 6m L 8 0% 水 合 肼 加 入 2 5 0m L 三口烧瓶 , 升温至1 补加 中, 搅拌下加入 7 . 2g 0 0 ℃; -氯 靛 红 2 , 升温至1 再升温到 . 6g 1 0 ℃ 反 应 4h; 7 - 氯靛红 6 , , , 2 0℃ 将 反 应 液 抽 滤 收 集 固 体 将 固 体 悬 浮 于 1 搅拌下用浓盐酸调 p 于室温下搅拌 0m L水中 , 2 H<3, ; , , 抽滤 用大量水洗涤至滤饼基本无色 烘干 , 得到 2h 1 棕色固体 7 2 - 氯吲哚- -酮 。 同法合成 5 2 2 5 - 氯吲哚- -酮 、 - 甲 基 吲 哚- -酮 和 5 -溴 吲哚- 2 -酮 。
8 产率 6 熔点 2 文献 1 2 5 . 2% , 2 0 ℃( 5 - 溴吲哚- -酮 : 。 值2 1 9~2 2 1 ℃) [ ]
2. 2 取代基团对反应时间和产率的影响 由于苯环上取代 基 团 的 不 同 , 肟的合成难易程度 也不同 。 在 合 成 异 亚 硝 基 乙 酰 苯 胺 类 衍 生 物 的 过 程 中, 当苯环上取代基团为吸电子基团 ( 如对氯苯胺和对 溴苯胺 ) 时, 由于吸电 子 效 应 , 使得胺上孤对电子密度 减小 , 反应较难进行 , 反应时间较长 , 温度较高 , 优点是 副产物较少 , 产率较高 ; 当苯环上取代基团为供电子基 团( 如甲基 ) 时, 反应较容易 , 反应时间较短 , 温度较低 , 缺点是副产物较多 , 且多为黄色油状液体 , 冷却后为黄 色固体 , 与产物混在一起 , 不易除去 。 综合考虑 , 本实验采用适当降低温度的方法 , 尽量 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 对 于 生 成 的 副 产 物 , 可以用水作
, , ( , , , . 6 5( d 1 H, A r- H) . 4 8( d 1 H, s 1 H, N- H) 7 7 ( , , 。 A r -H) . 0 9 t 1 H, A r -H) 7
1 , 产率5 2 HNMR ( 2 . 1% , DMS O) 7 - 氯吲哚- -酮 : ( , , , , 1 0 . 8 0 s 1 H, N- H) . 2 3( d 1 H, A r- H) . 1 8 7 7 δ:
2 吲哚- - 酮类衍生物 是 一 种 重 要 的 杂 环 类 化 合 物 。 很多抗癌药物分子 中 都 含 有 吲 哚- 如多靶点 2 -酮 结 构 ,
[ ] 1 2 - 能够直接抑制 酪氨酸激酶 抑 制 剂 舒 尼 替 尼 ( 图 1)
] 1 8 2 - : 如 M 文献报道 的 取 代 靛 红 合 成 方 法 较 多 [ a r t i n e t [ 1 3] 以芳香胺和丙酮二酸酯 作 用 , 合成法 , 然 后 水 解、 脱 [4] , 以苯胺与草酰氯作用后 , 羧制得 ; 再经 t o l l合成法 1 S [5] , 以苯胺与甲 e w i s酸闭环 制 得 ; a s s m a n合成法 1 L G 硫基乙酸酯 作 用 , 先闭环生成3 2 - 甲 硫 基- -羟 基 吲 哚 , [6 ] 1 7 - , 以苯胺类 衍 生 再经氧化制得 ; a n d m e e r合成法 1 S 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