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心理健康教案
《我是谁》心理健康教案

《我是谁》心理健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特点,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增强自信心。
3.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善于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外在形象:外貌、衣着、举止等。
2. 内在特点:性格、兴趣、优点、不足等。
3. 自我观念: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信。
4. 人际沟通:尊重他人,善于表达,倾听他人意见。
5. 合作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三、教学方法:1. 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特点,分享自己的感受。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认识自己。
3.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过程。
4. 自我反思法: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的文章,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2. 准备角色扮演的场景和剧本。
3. 准备纸和笔,让学生写自我反思的文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自己是谁吗?你们认为自己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 讲解:教师讲解外在形象和内在特点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特点。
3.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特点,让学生从中认识到自己的特点。
4. 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特点,以及自己的感受。
5. 角色扮演: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过程。
6. 自我反思:教师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的文章,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8.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的表现,评估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2. 分析学生写的自我反思文章,了解他们的自我观念和对自己优缺点的认识。
3. 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方法的认可度和改进建议。
小学心理健康课教案《我是谁

《我是谁》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3. 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学会与人相处,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外在形象:外貌、穿着、举止等。
2. 内在素质:性格、兴趣、能力等。
3. 自我认知: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正确评价自己。
4. 自信培养:树立自信,克服自卑,相信自己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培养自我认知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树立自信,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互相鼓励。
3. 游戏法:设计相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我是谁”,引发学生对自我认知的兴趣。
2. 教学环节一:了解自己的外在形象。
教师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描述自己的外貌特征,并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穿着和举止。
3. 教学环节二:探索自己的内在素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能力,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4. 教学环节三:正确评价自己。
教师讲解如何正确评价自己,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克服自卑。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收获,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所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小组活动: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成员互相描述自己的特点,包括外貌、性格、兴趣等。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的人际交往场景,学习如何与人沟通和相处。
3. 制作自我介绍卡:学生制作自己的自我介绍卡,包括姓名、年龄、兴趣爱好、优点和不足等,用于课堂分享。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小组讨论等。
2. 自我认知能力:评估学生在自我描述和评价方面的准确性和自我认知能力。
3. 人际交往能力: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和小组活动中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1.《我是谁》全国通用

五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1.《我是谁》全国通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
2.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反思的习惯。
4. 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树立自信心。
教学内容1. 自我认知的概念2. 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的方法3. 自我观察、自我反思的重要性4. 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树立自信心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的能力。
难点: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树立自信心。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视频、教学卡片2. 学具:笔记本、彩笔、贴纸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趣味小故事,引发学生对“自我认知”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自我认知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成功人士的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的案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5. 情景模拟:设计一些情景,让学生在模拟中学会自我观察、自我反思。
7. 课后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完成一篇关于“我是谁”的作文。
板书设计1. 《我是谁》2. 主体内容:自我认知的概念、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的方法、自我观察、自我反思的重要性、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树立自信心3. 配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插图,如人物肖像、心理漫画等。
作业设计1. 作文:《我是谁》2. 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描述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课后反思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
3. 家长参与:与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学过程1. 导入热身活动:以一个简短的互动游戏开始,例如“一分钟自我介绍”,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介绍自己的名字、兴趣爱好等,以此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小学心理健康课教案《我是谁

《我是谁》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树立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姓名、外貌、性格等方面。
2. 分析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会接纳自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培养自我认知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谈话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从中得到启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姓名、外貌、性格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讲解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学会接纳自己。
3.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如何与人相处,尊重他人。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尊重他人、接纳自己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自我认知的作业,让学生课后思考并完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
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情感波动,适时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于自我认知和接纳他人的态度。
2.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对教案进行改进。
七、教学资源1. 案例分析材料:准备相关的案例,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思考。
2. 作业模板:为学生提供课后作业的模板,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完成作业。
3. 反馈表格:准备用于收集学生对课程反馈的表格,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的人际交往场景,进一步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
心理教案_我是谁

心理教案_我是谁第一篇:心理教案_我是谁正确认识自己【辅导目的】使学生清醒地自我认知;让学生掌握认识自己的途径;自我认知与他人认知的共存共促进作用。
【辅导方式】评论故事、讨论、游戏、角色扮演【教学过程】一、认识自己——“我是谁” 活动一:镜中的我我们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都会在镜子里看到自己,那么,镜子里的那个人到底是谁?你又是谁呢?(找几个学生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小结:同学们在镜中看到的是自己的外在形象,那么怎么能全面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呢,让我们来学习正确认识自己。
活动二:给自己画像你究竟是怎样的你呢?给自己画一画像。
要求:能突出自己的特点。
在画像旁写上我的姓名、血型、性格、爱好、优点、缺点、理想等,越详细越好。
(播放轻音乐)分享:小组交流自画像,每个组员都要给“我”写些意见或建议,要求态度一定要真诚,每个组员都要轮到,不能有遗漏。
这个活动带给你哪些感悟?认识自己我右以有哪些途径?(自我反省如自我对话,写日记。
以他人为镜,如与他人作比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二、寻找自己同学都讲了他认为的自己,那他讲的是否正确?正确认知自己有什么好处呢?(一)听故事1、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会飞的兔子有一只兔子看见鸟儿在空中在自由地飞翔,羡慕不已,它幻想自己也能展翅高飞。
有一天,兔子来到一座山崖边,它想:“要是我能直接飞到对面的山崖就好了。
”就在兔子想入非非的时候,突然一阵龙卷风从它背后袭来。
兔子被龙卷风卷起,正好卷到对面的山崖上。
这一幕被一只山羊看到了,惊讶地说:“这真是一只神奇的兔子,竟然还会飞!”山羊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森林里的朋友们。
从此,兔子骄傲极了,逢“人”就夸自己的飞行技术如何高超。
一次,兔子对大伙儿说:“我要对你们再次展现我的飞行技术,让你们大开眼界。
”于是,动物们纷纷随兔子来到山崖边观看它飞行的过程。
只见兔子使劲一跃,还没跳出几米,就掉下山崖摔死了……思考:(1)兔子为什么会摔死呢?(2)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2、如何正确认识自己。
我是谁?教案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

我是谁?——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我认知的概念,认识到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了解自己,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
3. 引导学生学会接纳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培养自信心。
教学内容:1. 自我认知的概念与意义2. 自我认知的方法与技巧3. 自我接纳与自信心培养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教学素材(故事、案例等)3. 讨论题及活动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你是谁?你了解自己吗?二、自我认知的概念与意义(10分钟)1. 介绍自我认知的定义,让学生理解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2. 举例说明自我认知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到自我认知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三、自我认知的方法与技巧(10分钟)1. 介绍几种自我认知的方法,如自我观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等。
2.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从不同角度了解自己。
3. 分享一些自我认知的技巧,如设定镜子实验、日记记录等。
四、自我接纳与自信心培养(10分钟)1. 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学会接纳自己。
2. 分析自我接纳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做到自我接纳。
3. 探讨如何培养自信心,分享一些提高自信心的方法。
五、案例分析与讨论(10分钟)1. 提供一个关于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作业、日记等实践成果3.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六、探索自我兴趣与爱好(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了解自己的内在需求。
3. 学生分享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教师点评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活动。
1. 介绍人际关系的概念,让学生明白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2. 分析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如倾听、尊重、合作等。
3. 分享一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技巧,如主动沟通、学会妥协等。
八、学会调节情绪(10分钟)1. 引导学生认识情绪调节的重要性,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
2. 介绍几种情绪调节的方法,如运动、倾诉、冥想等。
小学心理健康课精品教案《我是谁》

小学心理健康课精品教案《我是谁》一、教学目标:1. 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2. 认识他人,宽容他人,学习他人。
二、教学重难点:能准确、诚实的描述自己。
三、课前准备:(生)笔、纸四、教学过程:(一)、热身活动:“刮大风”,引起学生对自我认识的兴趣和关注。
师生搬着椅子围坐在教师里。
开始活动时,教师撤出一把椅子,站在圈外,喊口令:“大风刮,大风刮,刮呀刮,刮具有()特点的人。
”具有这种特点的人听到后就以最快的速度跑到场地中间再重新找一把椅子坐,动作慢的学生就没有椅子坐了。
这个活动做了几次,刮到了“爱思考的人”、“喜欢跳绳的人”、“写作业快的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在活动中,大家一起思考,怎样尽快找到位置,需要注意听口令、动作快。
更重要的是要充分了解自己的特点。
活动进行到这里,教师问学生:“你了解自己吗?”大家有的摇头,有的点头,认为不完全了解自己,在自我认识上存在盲区。
接下来进行了下一个活动——“我是谁”。
(二)、师:在课下的时候,有的同学问我,老师,到底是先有鸡呀,还是先有蛋啊?其实人跟动物一样,也在思考一个问题,人是从哪来啊,最先是由猿猴变来的吗?今天我也向同学们提出两个问题:你了解你自己吗?你了解他人吗?师:现在老师找两个同学来描述班里的一位同学,然后由其他同学来猜。
学生A:他是一个经常受老师表扬的学生,他上课回答问题特别响亮,他个子比较矮小……学生B:她是一个爱思考的女孩,每次有脑筋急转弯,她总是第一个抢答……师:好!前面二位同学各自描述了一位同学,其他的同学立刻就猜出了是班里的哪位同学。
看来同学们不是缺少发现问题的眼睛,而是平常很少将观察的镜头对准自己。
今天我们就提供一个机会给大家。
[教师分发小纸片给学生们,学生各自写15条左右]教师提示学生诚实、全面地评价自己,大约花5---10分钟。
然后,八人一小组。
老师把同学们写的纸条随意打乱,分发给同学们。
自己在小组内讨论你手中的纸条的主人,大约花3分钟左右。
《我是谁》心理健康教案

《我是谁》心理健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我认知的概念,认识到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了解自己,接纳自己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不足,学会自我成长。
二、教学内容1. 自我认知的概念与重要性2. 自我认知的方法与技巧3. 自我接纳与自我成长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自我介绍小游戏,让学生初步了解自我认知。
2. 新课导入:讲解自我认知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关于自我认知的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自我认知。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我认知的方法与技巧。
5. 总结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6. 教师讲解:针对讨论成果,进行总结讲解。
7. 自我接纳与自我成长:引导学生学会接纳自己,学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不足。
8.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自我成长计划的设计。
9. 分享与反馈: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成长计划,其他小组给予反馈。
10.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制定自己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成长计划。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小组讨论活跃度3. 学生分享与反馈的质量4. 学生自我成长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五、教学资源1. 自我认知案例2. 小组讨论指导手册3. 自我成长计划模板六、教学活动1. 自我介绍小游戏:通过让学生轮流进行自我介绍,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增强自我认知。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场景下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过程,加深学生对自我认知的理解。
3. 心理测试:引入一些简单的心理测试,让学生通过测试结果更加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
4. 成长日志:鼓励学生定期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培养自我观察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七、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互动。
2. 案例教学: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我认知的概念和方法。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我是谁》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我是谁》一、教案背景心理健康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多重压力,小学生面临许多心理问题,如自我认同、自尊心、自信心等。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建立积极的心态,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本教案将围绕主题“我是谁”展开。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讨论,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培养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1. 认识和理解自我是谁,了解自身特点和优点。
2. 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3. 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能力,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4. 发展学生的社交能力,促进他们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Step1: 了解自我 (15分钟)1. 教师简单介绍“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意义和重要性。
2. 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形式,自由表达自己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理解,可以画一张自己的肖像或写一篇自我介绍。
3. 学生相互分享自己的作品,引导他们了解到每个人的独特之处。
Step2: 发现自我优点 (2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点”,并举例说明。
2. 学生分组互相交流,分享自己认为自己的优点和特点是什么,并将其写在小纸条上。
3. 学生以群体形式将纸条整理贴在黑板上,悄悄观察和阅读。
4. 教师指导学生齐心协力,总结并展示黑板上的自己的优点和特点。
Step3: 提升自信心 (2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自信的重要性,明确自信的定义。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自信的理解,并举例说明。
3.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鼓励,分享成功的经历和感受。
4.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肯定游戏,即每个学生轮流站在讲台上,其他学生以正面的态度给予肯定和鼓励。
Step4: 学会自我反思和评价 (20分钟)1. 教师介绍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概念,明确目的和好处。
2. 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回顾自己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表现,书写下来。
3. 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反思和评价,互相给予反馈和建议。
心理健康教案《我是谁》

心理健康教案《我是谁》教案内容:一、教案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
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问题更为突出。
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二、教案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认同感,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使学生了解个人身份的特点和内涵,增强对自我的认识和掌握。
3.提高学生的应对压力的能力,培养他们积极的心态和抗挫折能力。
三、教案重点1.学生对自我认同的理解和提升。
2.探究个人身份的特点和内涵。
3.学习有效应对压力的方法。
四、教案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发学生对自我认同的思考。
提问:你们认为自我认同是什么?为什么自我认同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很重要?2.知识讲解(15分钟)a.介绍自我认同的概念和重要性。
b.分析导致自我认同问题的原因。
3.活动一:认识自我(20分钟)a.学生自愿上台,用一两句话来描述自己,包括自己的优点、特长、兴趣爱好等。
b.同学们互相交流,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肯定。
4.知识讲解(15分钟)a.介绍个人身份的概念和内涵。
b.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个人身份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5.活动二:探究个人身份(20分钟)a.学生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份关于自己身份特点和内涵的海报。
b.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上台报告,并和其他同学分享。
6.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心理压力的概念和种类,并强调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7.活动三:应对压力(20分钟)a.学生自愿上台,分享自己在面对压力时所采取的应对方法和心得体会。
b.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有效应对压力的方法。
8.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对学生进行适当激励和肯定。
五、教案延伸1.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交活动,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2.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
(完整版)《我是谁》心理健康教案

(完整版)《我是谁》心理健康教案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教案——“我是谁”【活动设计】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
小学阶段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客观化时期,尤其在五、六年级,是小学生自我意识的第二个上升期,这时他们能否正确认识与悦纳自我,直接影响着健康个性与健康心理的养成。
因此,通过一些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帮助中年级小学生逐渐掌握内化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从对自己的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的内部品质的更深入评价,有利于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情绪情感的积极体验,形成有健康的心理。
【辅导目的】⒈让学生了解“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⒉帮助学生掌握“认识自我”的自查方法。
⒊通过学习活动,知道从别人的反馈中调整言行,使自知的“我”与他人所知的“我”更为一致。
【辅导方式】⒈听故事⒉讨论⒊填句游戏⒋角色扮演。
【辅导准备】⒈小镜子(学生自备,每人一个)⒉录音带《骆驼和羊》⒊幻灯片(自制)⒋“形容词检核表”挂图。
【辅导时间】1学时【辅导地点】教室【辅导步骤】一、导入⒈引起学生对“认识自我”的关注与兴趣。
师:大家把带来的小镜子拿出来,对着自己,现在老师问大家:“镜子里是谁呀?”“我!”“那我又是谁呢?”大家对镜在问一下自己:“我是谁?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⒉让学生想2-3分钟,并主动讲述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3-5人)。
⒊老师总结:刚才几位同学都讲了他认为的自己,那他讲的是否完全正确?有哪些方法来认识自己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二、听故事⒈师:下面,首先让我们听一个故事(放录音)。
故事《骆驼和羊》内容概况:骆驼长得高,羊长得矮。
骆驼认为长得高好,羊认为长得矮好,于是它们进行一场比试。
他们走到一个园子旁边,园子四周有围墙,里面种了很多树,茂盛的叶子伸出墙外来。
骆驼一抬头就吃到了叶子,而羊却怎么也吃不到。
于是,骆驼说长得高好。
羊不肯认输,他们俩又走了几步,看见围墙上有一个又窄又矮的门,羊大模大样地走进门去吃园子里草,可骆驼却怎么也钻不进去。
《我是谁》心理健康教案

《我是谁》心理健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接纳自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 帮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和优点。
3. 引导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增进同学间的相互了解。
4.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班级和谐。
二、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外貌、性格、兴趣等特征。
2. 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3. 教授学生如何与人沟通,提高交际技巧。
4. 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表观点,分享自己的经历。
2. 使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互相交流,共同完成任务。
3. 运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不同场景,提高沟通能力。
4. 引入心理测试,让学生通过测试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2. 准备小组活动所需材料,如卡片、笔等。
3. 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4. 安排心理测试,提前准备好测试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是谁》。
2. 课堂活动一: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外貌特征,如身高、体重、眼睛颜色等。
3. 课堂活动二: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
4.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互相交流,了解彼此的优点和不足。
5. 课堂活动三: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心理测试,让学生通过测试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
6.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
7.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沟通,增进了解。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2. 评估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分析学生心理测试的结果,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
4. 收集学生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馈与改进1. 根据教学评估的结果,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的优点,提出改进建议。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_我是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我是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激发学生对自我的思考。
(二)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
(三)培养学生全面看待自我、接纳自我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全面看待自我、接纳自我的意识和能力。
2、懂得全面完整地认识自我,客观辨证地认识自我,用发展的眼光认识自我,不断更新、完善自己。
(二)教学难点1、如何循序有序地引导学生认识到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2、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我”这个充满矛盾的概念。
3、如何循序有序地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全面完整地认识自我,客观辨证地认识自我,用发展的眼光认识自我。
教学准备1、调查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有多少。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认识我自己的重要性1、教学导入:⑴播放《杨澜认识自己》的视频,4分钟。
⑵这是一段非常震撼我们心灵的视频,看完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想?这段视频给了你什么启示?学生分小组讨论,6个学生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位记录员,把小组的讨论结果综合一下,记录下来。
给学生3分钟时间。
讨论结束,请学生回答。
⑶教师小结:这段视频说明了认识我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这段视频在传递一种坚定的力量,它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人是一样的,自身的缺陷也不可怕,只要你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找到自己,最终我们会破茧成蝶,飞向属于你自己的梦想的天空。
【设计意图】:视频直观形象,让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认识自己的重要性,易于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视频引出课题,自然流畅。
2、认识我自己的重要性认识我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正确地认识自己,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自我,发展自我。
如果不能认识自己,会表现出对自我的不满和排斥,要么自卑、自责,一切过失都是自己的无能所致;或者自高自大,目中无人,成绩都是自己的功劳,失败都是别人的错。
3、认识自我的难确实,认识自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些人穷其一生也未必能真正认清自我。
可以说,对自我的发现和认识将伴随我们的一生。
但是认识自我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接下来老师将带领大家来了解“我是谁”,正确地认识你自己。
五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1.《我是谁》全国通用

五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1.《我是谁》全国通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的重要性,明确自我认识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方式,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
3. 引导学生学会用积极的心态接纳自己,树立自信心,激发自我成长的动力。
二、教学内容1. 自我认识的含义与意义2. 认识自己的方法与途径3. 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我4. 激发自我成长的动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会用积极的心态接纳自己。
2.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动力,使其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实现自我提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教学视频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图画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趣味小测试,引发学生对自我认识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新课内容讲解:讲解自我认识的含义、意义,以及认识自己的方法与途径。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成功人士如何正确认识自己,激发学生思考。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我,并分享讨论成果。
5.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我的重要性。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自我认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动力。
六、板书设计1. 《我是谁》2. 主题: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我,激发自我成长的动力3. 板书内容:自我认识的含义、意义,认识自己的方法与途径,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我等。
七、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自己的自传,要求真实、客观地描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 画一幅自画像,要求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和个性。
3. 制定一个自我提升计划,包括短期和长期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以及他们在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思考、探索,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
我是谁(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小学心理健康五六年级

我是谁(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小学心理健康五六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索,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和价值。
2. 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认知,学会欣赏自己的优点和接受自己的不足。
3. 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倾听他人,理解和尊重他人的不同。
教学内容1. 自我探索: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
2. 自我认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己的优点,接受自己的不足。
3. 自我表达:教授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4. 团队合作: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理解和尊重他人的不同。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学会欣赏自己和接受自己。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学会倾听他人,理解和尊重他人的不同。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活动道具。
2. 学具:笔记本,彩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或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主题。
2. 自我探索: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
3. 自我认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己的优点,接受自己的不足。
4. 自我表达:教授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5. 团队合作: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理解和尊重他人的不同。
6. 总结:对整个课程进行总结,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的价值和优点。
板书设计1. 我是谁2. 副自我探索,自我认知,自我表达,团队合作3. 正文:根据教学过程,逐步展示每个环节的关键内容。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的短文,包括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2. 让学生设计一个小活动,用于帮助同学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的不同。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改进。
2.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了解他们对课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我是谁》心理健康教案

《我是谁》心理健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
2.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增强自信心。
3.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和沟通。
二、教学内容1. 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外貌、性格、兴趣、爱好等。
2. 认识自己的内在素质:智力、能力、心理素质等。
3. 自我评价与自我改进:如何正确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学会改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培养正确的自我观念。
2.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克服自卑情绪。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性格特点和人际交往能力。
3. 自我反思法:让学生通过写日记、绘画等形式,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和心得体会。
五、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案、PPT、案例材料、日记本、画纸等。
2. 教学环境:安静、舒适的教室,便于学生专注听讲和参与活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自我介绍小游戏,让学生放松心情,积极参与课堂。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认识自己,让学生了解课程目的和意义。
3. 教学环节一:讨论自己的外在形象,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4. 教学环节二:分析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性格特点和人际交往能力。
5. 教学环节三:自我评价与自我改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
七、作业布置1. 完成一篇关于自己特点和优势的作文。
2. 绘制一幅代表自己性格特点的漫画。
3. 写一篇关于本节课收获和感悟的日记。
八、课后辅导1. 针对学生作业中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其提高。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心理问题。
3. 与家长保持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九、课程评价1.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表现力等。
学校心理辅导系列我是谁教案

学校心理辅导系列-通用-我是谁-教案章节一:引言目标:让学生了解心理辅导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我是谁”这一主题的兴趣。
内容:介绍心理辅导的概念和目的,解释“我是谁”的主题意义。
活动: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心理辅导的认知,讨论为什么了解自己很重要。
章节二:自我认知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自我认知的概念,培养学生自我认知的能力。
内容:解释自我认知的定义,探讨如何通过自我观察和反思来认识自己。
活动:让学生进行自我观察,记录自己的兴趣、优点和不足,分享并讨论。
章节三:性格特点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性格特点对自我认知的影响,培养学生认识和接受自己性格特点的能力。
内容:介绍性格特点的概念,探讨性格特点如何影响人际关系和个人成长。
活动:让学生完成性格测试,讨论性格特点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章节四:价值观和信念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价值观和信念对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明确和坚持自己价值观和信念的能力。
内容:解释价值观和信念的定义,探讨它们如何影响个人行为和生活选择。
活动:让学生讨论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思考它们如何塑造自己。
章节五:目标设定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如何根据自我认知设定目标,培养学生设定和实现目标的能力。
内容:介绍目标设定的重要性,探讨如何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设定目标。
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自我认知设定个人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
章节六:情感智能目标:让学生理解情感智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识别和管理自己情感的能力。
内容:解释情感智能的概念,探讨如何通过自我反思和与他人互动来提高情感智能。
活动:让学生进行情感智能测试,讨论如何提升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智能。
章节七:人际关系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人际关系对自我认知的影响,培养学生建立和维护健康人际关系的能力。
内容:介绍人际关系的类型和重要性,探讨如何通过沟通和同理心改善人际关系。
活动: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的人际交往场景,讨论交流技巧。
章节八:应对压力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压力管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有效应对压力的能力。
四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案-第一课我是谁|北师大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自我认识的基本概念。自我认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和认识。它是我们心理健康的基础,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自我认识在一个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如何帮助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自我描述和自我评价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如何正确评价自己。
(2)自尊心的培养:学生自尊心易受外界影响,如何树立稳定的自尊心是难点。
解决方法:通过成长故事分享,让学生认识到自尊心来源于自我努力和成长,而非他人评价。
(3)情绪调节:学生年龄较小,情绪调节能力较弱,遇到问题时容易情绪化。
解决方法:教授情绪调节的方法,如深呼吸、倾诉等,并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在授课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案例和贴近生活的情境来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认识到自我认识的重要性。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这也让我看到了他们在团队合作中的潜力和成长。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时较为内向,可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关注这些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他们大胆表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自我认知:学生能够描述自己的外貌、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形多个角度认识自己,强调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优点和特点。
(2)自尊与尊重他人:学生学会自尊,并懂得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举例:通过成长故事分享,让学生体会到自尊的重要性,同时学会尊重他人的不同。
然而,我也深知教学过程中仍有不足之处,如对个别学生的关注不够、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等。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改进这些方面,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更好的成长。
心理健康教案《我是谁》

心理健康教案《我是谁》心理健康教案《我是谁》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心理健康教案《我是谁》,欢迎阅读。
一、教学目标:1.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2.认识他人,宽容他人,学习他人。
二、教学重难点: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三、课前准备:(生)笔、纸四、教学难点:五、体验设计:六、教学过程:(一)引入主题:提出认识自我和他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师:在古希腊神庙的扁额上刻着这样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大教育家孔子的教材中也记载有这样的。
可见古今中外人类在探索外部世界的同时,也中不断地探索羊自己的内心世界: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今天我也向同学们提出两个问题:1、你了解你自己吗?你了解他人吗?学生:较了解自己和他人(部分学生)学生:不了解自己和他人(部分学生)教师:现在请三位同学谈谈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客观了说明你有哪些优缺点。
如:我是一个乐观的人,我是一个做事拖沓的人……等等。
学生A:我是一个有上进心的人,我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我是一个怕失败的人。
老师:这位被山带谈的是自己在学习方面的表现,请同学扩展开来谈自己,包括学习上、思想上、生活上、人际交往方面等等。
学生B:我是一个热爱体育锻炼的人,我是一个好比好强的人,我是一个知错又难改的人。
学生C:我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我是个怕羞的人,我是一个上课迟到的人。
老师:好!前面三位同学简单地谈了谈对自我的认识,看来同学们并不完全了解自我和他人。
今天我们就提供一个机会给大家:请同学们在纸片一上写上我是谁?(20条左右)[教师分发小纸片给学生们,学生各自写20条左右]教师提示学生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大约花10-15分钟。
教师:现在,请同学之间交换低片拥不拥护看一看,互相增进对彼此的了解。
然后,每一组推荐一个或两个代表发言。
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的,大约五六个学生代表)(三)有效引导,逐步升华经。
《我是谁》心理健康教案

《我是谁》心理健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2. 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增强自信心。
4.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增强心理素质。
二、教学内容1. 自我认知: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优点和不足。
2. 自信心培养: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成功经历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3. 沟通能力提升: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 情绪调节:教授学生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如深呼吸、冥想等,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情绪波动。
三、教学方法1.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增进彼此的了解。
2.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心情和感受,提高同理心。
3. 分享成功经历: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成功经历,激发自信心。
4. 情绪调节练习:引导学生进行情绪调节的练习,如深呼吸、冥想等。
四、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布置一个轻松、舒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到放松。
2. 教学材料准备:准备相关教学PPT、活动道具等。
3. 小组分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人数适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
3. 学生作品:评价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4. 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填写自我评价表,了解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成长。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我是谁”。
2. 自我认知活动:让学生通过填写自我介绍表格、绘制自己的肖像等,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优点和不足。
3. 小组分享:学生将自己完成的自认知活动成果在小组内进行分享,增进彼此的了解。
4. 成功经历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成功经历,让其他学生从中学习和受到鼓舞。
5.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和心情,提高同理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教案——“我是谁”
【活动设计】
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
小学阶段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客观化时期,尤其在五、六年级,是小学生自我意识的第二个上升期,这时他们能否正确认识与悦纳自我,直接影响着健康个性与健康心理的养成。
因此,通过一些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帮助中年级小学生逐渐掌握内化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从对自己的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的内部品质的更深入评价,有利于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情绪情感的积极体验,形成有健康的心理。
【辅导目的】
⒈让学生了解“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⒉帮助学生掌握“认识自我”的自查方法。
⒊通过学习活动,知道从别人的反馈中调整言行,使自知的“我”与他人所知的“我”更为一致。
【辅导方式】
⒈听故事⒉讨论⒊填句游戏⒋角色扮演。
【辅导准备】
⒈小镜子(学生自备,每人一个)
⒉录音带《骆驼和羊》
⒊幻灯片(自制)
⒋“形容词检核表”挂图。
【辅导时间】
1学时
【辅导地点】
教室
【辅导步骤】
一、导入
⒈引起学生对“认识自我”的关注与兴趣。
师:大家把带来的小镜子拿出来,对着自己,现在老师问大家:“镜子里是谁呀?”“我!”“那我又是谁呢?”大家对镜在问一下自己:“我是谁?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⒉让学生想2-3分钟,并主动讲述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3-5人)。
⒊老师总结:刚才几位同学都讲了他认为的自己,那他讲的是否完全正确?有哪些方法来认识自己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二、听故事
⒈师:下面,首先让我们听一个故事(放录音)。
故事《骆驼和羊》
内容概况:骆驼长得高,羊长得矮。
骆驼认为长得高好,羊认为长得矮好,于是它们进行一场比试。
他们走到一个园子旁边,园子四周有围墙,里面种了很多树,茂盛的叶子伸出墙外来。
骆驼一抬头就吃到了叶子,而羊却怎么也吃不到。
于是,骆驼说长得高好。
羊不肯认输,他们俩又走了几步,看见围墙上有一个又窄又矮的门,羊大模大样地走进门去吃园子里草,可骆驼却怎么也钻不进去。
于是,羊说长得矮好。
骆驼也不肯认输。
他们俩找老牛评理,老牛说:“你们俩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这是不对的。
”
⒉出示幻灯,让学生思考问题:
①骆驼和羊在争论什么?
②为什么骆驼和羊都认为它们自己说的是对的?
③骆驼和羊对自己的认识分别是什么?
⒊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自由发言。
⒋从学生的发言中总结出认识自我的一个方法:通过自我的反省和检查来认识自己。
(方法一,板书在黑板上)
⒌继续讨论
师:下面大家再来思考讨论这些问题:
①骆驼和羊对自己的认识是不是全面的呢?
②老牛是怎么评价的?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自由发言。
⒍教师从学生发言中总结出认识自我的另一个方法:通过别人的态度来评价来了解自己。
(方法二,板书在黑板上)
三、填句游戏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填充句子的游戏,看看你对自己的认识与别人对你的认识是不是一样的?
⒈出示“形容词检核表”和小黑板例句:
例:我是谁?我是一个爱笑的人。
我是谁?我是一个喜欢帮助别人的人。
我是谁?我是一个脾气急躁的人。
我是谁?我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
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白纸。
⒉教师:请同学们从形容词检核表中找出形容自己的词语,模仿小黑板的例句格式,分别写出5句话。
(强调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
⒊游戏:①将纸收齐后放放一小纸箱中,师抽取一张纸,并念出纸中句子。
问:请你猜猜这张纸描写的是谁?为什么?(3-5人回答)
②让学生模仿老师的示范,抽纸提问。
⒋讨论:
①某某同学对自己的了解与大家对他的了解是一致的,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3-5分)
师小结:同学们对你的看法与你对自己的看法一致,说明了你了解了“我是谁”以及你的外在行为表现出了真正的你,因此,大家都能够猜出来是你。
②某某同学对自己的了解与大家对他的了解不一致,这又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3-5人)
师小结:同学们对你的看法与你对自己的看法不一致,说明了你还没有真正了解自己,或者是,你的行为没有表现出真正的你,以致大家都没有猜出来。
四、角色扮演
师:下面我们再进行一个游戏,名字叫“请你猜猜我是谁”。
方法是这样的:击鼓传花,当花传到谁的手中,谁就上台来模仿班里的一位同学的言行举止,并请全班同学猜一猜,你模仿的是谁。
(3-5人表演)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上述两种方法。
五、教师总结
师:一个人能否正确认识自己,将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使人产生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要么自负、自傲、目中无人,成绩都是自己的功劳,失败都是别人的错;要么自卑、自责、害怕见人,一切过失都是自己的无能所致,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可以知道,认识自我的方法有:
⒈通过自我反省和检查认识自己。
⒉通过别人的态度和评价来了解自己。
另外,认识自己还有一种方法:
⒊通过各种测验来了解自己。
(方法3,板书在黑板上)
补充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