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和理论上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有关这一新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结合实际谈谈它的现实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这一革命新道路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1.必要性: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内无名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第二,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第三,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地区。
2.可能性: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第二,革命的号角广泛的影响着群众,并且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第四,中国共产党有相当力量的正式革命武装。
第五,共产党的领导和正确的政策,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主管原因和条件。
3.途径和形式:第一,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现实意义:1.毛泽东以马克思理论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领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历史,统一了中国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此,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正确引导就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就没有今天和谐稳定发展的中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奠定了新的基础,为这之后的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今天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3. 从政治方面来看,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的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想对这个课题有一个详细和生动的阐述,我们必须了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同时我们要对课题中所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有所界定。
我在网上查看了一些资料,写的都很有见解。
在这里,我姑且先不引用网上的东西,只想结合近现代史教材上的相关史实,参考老师课堂上分析问题的思路在此简单的谈谈自己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的认识。
在20世纪20年代,为了反帝反封建,国共两党克服了重重困难进行了第一次合作,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史称“大革命”。
大革命虽然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导致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但就主观方面讲,当时中共还处于幼年时期,没有相关的经验,缺乏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深刻认识,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导致右倾机会主义在大革命后期在中共中央机关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吸取了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后,中共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在大革命中,蒋介石阴谋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大肆屠杀共产党以及进步人士。
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对共产党的迫害、杀戮更是变本加厉。
仅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一年时间内,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即达31万多人。
在此期间,不计其数的优秀共产党员为革命牺牲。
共产党员的数量由57900多人锐减到10000多人。
而此时,国民党的军队人数超过200万。
相比之下,敌我力量悬殊。
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在革命的危急关头,为了反击国民党的屠杀政策,中共发起并领导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
当时的形势是,要坚持中国革命必须进行武装斗争。
在这样的前提下,共产党人必须思考一个新的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究竟是应当指向城市还是农村。
回答这样的一个关系到中国革命走向及成败的问题时,中共必须遵循自己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马克思列宁主义。
农村包围城市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基本内容(一)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1)从中国社会的性质来看,中国民主革命必须从农村的武装斗争开始。
毛泽东指出,西文资本主义国家的元首阶级可以利用资产阶级政党的民主制度,从中心城市发动和平斗争开始,再转变为武装夺取政权。
(2)从中国革命的性质与特点来看,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3)从敌我力量的对比与分布来看,革命力量必须深入,发动农民,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壮大革命力量,改变敌强我弱的形势,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及其相互关系所谓“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革命根据地为战阵地,三者密切结合的红色政权建设的总概念。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农村革命根据地这三者,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缺一不可。
(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伟大意义(1)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提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
(2)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3)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理论,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二‘农民问题与土地革命以乡村为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就必须重视农民,解决农民的土地(一)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关于农民革命的理论问题,是毛泽东一生中最富有创造的重大贡献之一1925年,毛泽东开始从事农民运动,先后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问题》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了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二)土地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了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在中国革命的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不同的土地政策。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汇总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道路的理论
• (二)农民问题和土地革命 • 1、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 以乡村为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 夺取政权的道路就必须重视农民问题, 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中国共产党一致 认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道路的理论
• (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 • 1、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实行“工 农武装割据”。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道路的理论
• 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具有深远 的历史意义:
• 它把革命的退却和革命的进攻有机地结合起来, 成功地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战略转变;它开 辟了在革命低潮形势下重新聚集力量,以农村 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 路的理论
• • • • 一、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与武装斗争 马克思列宁主义如何看待武装斗争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 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这个 暴力革命原则不论对 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革命,还是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 民族民主革命,一般都是适用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道路的理论
• 1928年党的“六大”通过了《土地问题决议案》 和《农民问题决议案》,对党的土地政策和斗 争策略作了一系列重要规定。如没收地主阶级 的一切土地,耕地归农;无产阶级在乡村中的 基本力量是贫农,中农是巩固的同盟者;对富 农取中立政策等等,这些规定基本上是正确的。 但又照抄苏联经验,规定“土地国有”政策, 这是错误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道路的理论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基本内容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1927年后,中国共产党革命工作由城市向农村的重点转移,避实就虚,开辟了井冈山根据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也叫“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它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呢?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之国内大背景1927年,由于蒋介石新军阀背叛革命,轰轰烈烈地大革命遭到了失败。
国民党新军阀取北洋军阀而代之,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新走狗。
国民党新军阀对中国人民实行出北洋军阀更黑暗、更残酷的统治。
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人与之进行了血与火的斗争,然而“左”倾中央一再强调的进攻大城市的计划相继遭受失败。
毛泽东毅然带领起义的残余部队进军井冈山,开始了中国革命重心的伟大转移,并找到了一条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三者密切结合起来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二、关于“城市中心”与“农村中心”的争论当时,之所以出现是以城市为中心,还是以农村为中心的争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中国具体国情的不同认识,特别是对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城市与乡村之间关系的不同认识。
城市中心论——坚持通过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夺取全国胜利的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领导人,包括共产国际的某些领导人认为,在中国,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大城市的经济力量可以统治全国,乡村只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单斩断他们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们的头脑、炸裂他们的心腹,是不可能置他们最后的死命,革命就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因此,他们认为,只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取得成功,才可能影响小城市和乡村,才可能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所以一味地主张通过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来发展革命,夺取胜利。
农村中心论——残酷的革命斗争现实让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员人冷静思考,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路线——以农村为工作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
第二部分 第3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一)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1.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1) 毛泽东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强调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2)毛泽东从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性出发,强调面对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3)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敌我力量对比,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规定了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要经过一个长期和曲折的过程。
2.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1)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
(2)农民是中国军队的来源(3)中国革命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游击战争。
(4)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新民主主义的武装斗争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要点1. 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1)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如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活动(2 ) 从以城市为中心到以农村为中心的转变2.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的要点(1)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第二,国民革民政治影响的存在,为红色政权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
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组织,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2 )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第一,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
第二,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也是民主革命的基本要求。
第三,敌人的力量过于强大。
3.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问题。
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
大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理论提出了通过农村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壮大革命力量,最终实现武装夺取政权的目标。
这一理论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第一,革命斗争必须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中国革命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付诸行动。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而农村是武装斗争的根据地。
第二,革命斗争必须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
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之一。
通过土地革命,可以巩固革命根据地,壮大革命力量。
第三,革命斗争必须以建立革命根据地为主要战略阵地。
革命力量必须深入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此为中心,逐步扩大革命势力范围。
第四,革命斗争必须以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和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及政策的正确为主要主观条件。
必须有一支正式的红军队伍,并且共产党组织必须坚强有力,才能为革命取得胜利提供主观条件。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在于,它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理论基础。
这一理论强调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突出了农村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建立革命根据地、发展革命力量、最终实现武装夺取政权的目标。
在实践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及其理论.ppt.deflate
走向胜利
起义军在向南进军途中,处境十分困难,在江西省萍乡县芦溪 又遭到敌人的伏击,总指挥卢德铭牺牲。9月29日部队到达江 西省永新县的三湾村时进行了改编(即三湾改编):由原来的 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将党的支部建立在连上;成立各级士兵 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制度,在政治上官兵平等。
10月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即井冈山地区,得到当地武装袁 文才和王佐的帮助,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 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罗亦农、 任弼时等先后发言,尖锐地批判了 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
• 毛泽东在发言中批评了陈独秀在农 民、军事等问题上的错误,强调军 事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毛泽东说: “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 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明确指出 枪杆子取政权,第一次提出了枪杆 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
(二)“工农武装割据” 的“三位一体”关系 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三者是相辅相成、
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广泛动
员和组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 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只有建立革命武装,并进行武装斗争,才能有效地开展 土地革命,保卫根据地的发展;
红军中一部分人迷信“本本”、不愿作实际调查 的保守思想。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1. 必然性
第一,从中国革命的形势看,国民革命失败后,总的革 命形势处于低潮,敌人在城市里建立起强有力的反革命统 治,革命力量非常弱小;相反,农村是敌人统治相对薄弱 的地区,是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重要场所。
《反对本本主义》——原名《调查工作》。
这是毛泽东最早的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著作。
毛泽东从认识论高度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没有调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就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敌强我弱的形式下,无产阶级政党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开展武装斗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农村根据地,并逐步扩大根据地,形成对城市的包围,最后夺取城市乃至全国政权。
这条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不断总结经验而创造出来的。
必要性1.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受封建制度的压迫。
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无议会可以利用,共产党没有进行合法斗争的条件。
人民要当家作主,夺取政权,只有进行暴力革命。
2.因为强大的敌人长期地占据着中心城市,革命的队伍就必须在敌人统治薄弱的广大农村积蓄和发展自己的力量,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阵地,作为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
八七会议明确了党在新时期的斗争方向——土地革命武装斗争。
南昌起义——恢复广东革命根据地,长期占领大城市,重走北伐战争道路的尝试,结果起义失败。
秋收起义——起义开始是以进攻长沙为目标的,攻打长沙受挫后毛泽东及时否定原计划,把起义部队带上井冈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实践上开始走上一条与农民相结合,建立农村根据地的道路。
广州起义——城市中心论的失败。
除此三次起义外,此时期全国还爆发了中共领导的多次武装起义。
经过这些起义,越来越多的共产党人认识到,到农村去,会有革命发展的更广阔天地,这些起义保存下来的一部分武装,深入农村,开展游击战争,为后来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3.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 80% 以上,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的土地问题。
只要共产党到农村后开展土地革命,就可以得到农民的支持可能性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统一性,决定了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和长期性,而统治集团的矛盾冲突也为中国革命在农村发展提供了空间。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
6.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
“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结合的思想。
(1)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
(2)武装斗争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
(3)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所以,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的建设三者之间是密切结合、有机的统一,就构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内容。
7.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
新民主主义革命依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他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反动统治,在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主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敌人;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容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发展。
它主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他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联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又是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
坚决的领导民主革命是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条件,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备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两者的联系,才能准确的领导中国革命。
1/ 1。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的马克义主义方法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的马克义主义方法论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战略之一,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应用。
这一策略的实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一种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和现实启示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的马克义主义方法论。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农村是革命的重要阵地。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村问题更加突出。
正如恩格斯所说,“中国的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因此必须放在重要的位置来解决。
毛泽东进一步指出,“中国革命不是城市的,而是农村的”,这就凸显了在中国具体实践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要性。
从列宁主义的角度来看,武装夺取政权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手段。
列宁通过十月革命在俄国掀起了社会主义的高潮,为后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革命提供了重要借鉴。
而毛泽东则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并在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成功验证。
二、实践经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实践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的宝贵财富。
在辛亥革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中,就对这一策略进行了初步实践。
但真正验证这一策略的是长征和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胜利。
红军主力以军事斗争打击敌人,同时在后方建立革命根据地,发展农村游击战争,吸引广大群众加入斗争,并开展土地革命,剿灭反动势力,建立革命政权。
通过长征,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在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组织了人民群众参与斗争,形成了全民抗战的强大合力。
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游击战争和正规战争相结合的优势,实行“持久战”战略,逐步夺取城市,最终推翻国民党政府,建立了新中国。
三、现实启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马克义主义方法论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得到了成功验证,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卿建[摘要] 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何去何从的问题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做出回答。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把马列主义关于革命道路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在斗争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从而开辟了一条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
[关键词]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实践理论意义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概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总战略。
其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革命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动农民武装暴动,建立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使之建成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
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随着革命战争、人民武装和根据地的发展,逐步造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实践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实践经历了很多艰难险阻。
八一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从“八七会议”到1928年,中共在各地发动了百余次武装起义。
一次次的起义,诸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均以占领中心城市为目标,然而起义的结果无不以失败告终。
无法占领中心城市,起义力量唯一的路子就是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地方进发,其中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尤为明显。
著名的文家市决策,就是毛泽东针对敌强我弱的形势作出的,历史雄辩地证明了文家市决策的正确性。
文家市决策作出了向罗霄山脉进军的决定,不久,毛泽东在此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一进入井冈山地区,毛泽东便抓紧党组织建设、加强党的领导;恢复和发展党的地方组织;改编了袁文才、王佐两支地方武装,扩大工农革命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浮财;扩大红色区域,建立了茶陵、遂川、宁冈三县工农兵政府,初创了井冈山根据地。
第三章 农村包围城市
第三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一、中国共产党对武装斗争极端重要性的认识1、创造红军的新时期:1927年8月七日,汉口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的总方针。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29年底,党在全国各地领导了一百多次武装起义。
重要的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白色起义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
2、武装斗争和非武装斗争的关系:简答题3.1二、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基本特点和历史经验1、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论述题3.1①长期性原因:论述题3.1②特点及优点: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2、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论述题3.2①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
2) 农民是中国革命军队的主要来源。
3) 中国革命进行的长期武装斗争,主要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农民游击战争。
三、农民问题与土地革命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1、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简答题3.3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因此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其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
广大农民所在的广大农村,是中国革命的战略基地。
2、土地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国民革命时期:1925·10,第一次提出要“耕地农有”的办法;-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中央根据地土改路线,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农民土地所有制;抽多补少,抽肥补瘦;1935年·12规定对富农所经营的土地、商业以及其它财产不予没收,要保障富农扩大生产与发展工商业的自由-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解放战争时期:1947·10·《中国土地法大纲》,两个基本原则:满足雇农要求;坚定团结中农,不损害农民利益;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又完整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土改总路线: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解放初期:改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政策为保存富农经济政策。
【精品】第三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doc-(1927年8月-1937年7月)1
第三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理论;了解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过程及其基本内容;了解王明“左”倾错误的形成、表现及其对革命的严重危害;掌握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了解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实践。
本章重点: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的重大意义;2.八七会议作出的决策及其重大意义;3.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理论;4.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过程及其基本内容;5.王明“左”倾错误的表现及其严重危害;6.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7.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本章难点:1.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2.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计划学时:16学时第一节具有中国特色的武装夺取政权新道路的开辟一、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和中国革命的低潮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原来生机勃勃的中国南部一片腥风血雨。
蒋介石在南京建立政权后,经过一系列新军阀混战,建立起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
这个政权对外实行反苏、亲帝的政策,对内竭力维护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限制和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残酷地镇压、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因此,这个政权性质同北洋军阀一样,它仍然是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独裁专制政权。
在这样的政权统治下,中国共产党要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首先必须直接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然而,这时的党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其中最主要的困难是,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屠杀,全国革命势力受到严重摧残。
在极其险恶的局势下,党内思想异常混乱,一些同志和不坚定分子离开党的队伍,有的公开声明退党,有的甚至成了可耻的叛徒。
党员数量急剧减少,由5.7万多人减少到1万多人。
与此同时,全国工农运动走向低沉,相当多的中间人士同共产党也拉开了距离。
新民主主义革命
•
• • •
中国武装斗争的实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战争。”这主要是由于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1)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 (2) 农民是中国军队的来源。不同时期的中国人民的武装力量绝大部分是穿着军装的农民。 (3) 中国革命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主要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农民游击战争。 考点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1)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其基本依据包括可能性和必要性两个方面。 ①中国红色政权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亦即原因和条件。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 》等文章中,分析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条件。 第二,国民革命为红色政权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之一。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 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主观条件。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关键性的主观条件。 ②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1936年至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等文章中,系 统地论证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第一,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在对内没有民主,对外没有独立的情况下,中国只能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而工人阶级人数很少,无法单纯依靠无产阶级自身的力量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中国 革命必须深入农村,发动武装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第三,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且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中国革命只有在农村积蓄力量发展壮大,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惟一正确的选择。 (2) “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成为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点5人民军队建设的原则 (1)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党指挥枪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原则。1927年9月下旬,毛泽东领导的三湾改编,提出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党小组,连以上设 党代表,营、团建立党委,开始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这一根本原 则;重申了打仗、做群众工作和筹款是红军“三位一体”的任务;着重分析了当时红四军内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古田会议决议”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 将一支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是人民军队建军史上的里程碑。 (2) 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任务。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这支军队的惟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这个宗旨是无产阶级军队区别于中国旧军队的根本标志,是人民军队的一切行动准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人民军队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 子和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三大任务体现出来。 (3) 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政治建军 是无产阶级治军的根本原则,是区别于一切旧式军队的主要标志。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三个基本原则是,官兵一致原则、军民一致原则、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原 则。与三大原则相一致,人民军队内部实行政治、军事和经济三大民主。此外,毛泽东还为人民军队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中国革命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教学目的:让学生认识到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以什么方式、走什么道路夺取国家政权,并不是随心所欲地选择和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具体国情。
在中国革命的漫漫征途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总结了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摸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
教学重点: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关于这条新道路的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教学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与“农村包围城市”思想的关系。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学时安排4学时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无产阶级一般要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
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和主要的依靠力量,城市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应当首先罢工作中心放在城市,在城市组织工会,发动工人进行罢工等合法斗争,进而发动武装起义占领城市,然后占领农村,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欧洲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都是这样的传统模式进行。
特别是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从首都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开始,进而把革命推向全国,推翻勒沙皇的同志,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实践上证明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得正确,成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传统模式得成功典范。
中国共产党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诞生的,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在建党之初,基本上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和俄国革命的模式革命。
二共产国际对中国的国情缺乏了解,也惯于用各国革命的经验指导中国的革命。
因此,中共中央和各地党组织都把工作中心放在城市,主要从事工人运动。
国民革命失败后,革命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形式下,还要不要革命,如何进行革命,这是百造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严峻问题。
在1927年8月召开的八七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开始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历程。
中国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中国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一、中国革命道路的基本内容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1.踏遍青山人未老长征途径中的毛泽东十六字令毛泽东2.中国革命道路的基本内容中国革命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动农民起义,建立人民军队,创建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结合起来,使农村成为支持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
依托根据地积累和发展革命力量,逐步造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最后攻克城市,夺取全国政权。
农村包围城市: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1.城市中心:西方资产阶级革命1776年7月4日于费城北美13州签署《独立宣言》1789年7月14日于巴黎法国大革命攻占巴士底狱在国际共运史上,巴黎公社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都是从中心城市开始发动并取得成功的,由此形成了欧洲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个共同模式,即‚城市中心‛的道路。
2.城市中心: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巴黎公社运动3.城市中心: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辛亥武昌起义太平天国运动4.乡村斗争:流动游击或占山为王李自成流动游击梁山招安三、农村包围城市:中国革命唯一道路‚我不愿意跟你们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结交绿林朋友。
‛(1)共产国际的城市中心理论1.城市中心论在中国的失败1928年7月共产国际布哈林在‚六大‛提出了‚第三时期‛理论,认为世界资本主义处于经济迅速发展和内部矛盾愈演愈烈时期,要求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城市‚向帝国主义及其各国反动统治阶级实行全面进攻。
‛——布哈林:《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的任务》布哈林,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委员(2)城市起义的失败广州起义的失败南昌起义部队在三河坝兵败(1)秋收起义失败2.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西江月·秋收起义毛泽东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 一、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 • 原因:
1、从中国的国情,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实际状况; 2、从敌我力量对比看,中国反动统治阶级的强大性和残酷性
出发; 3、从敌我力量对比、帝国主义和国内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
国内反动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 平衡,决定了战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二、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1、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 2、农民是中国军队的来源; 3、武装斗争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农民游击战;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武装斗争不是简单的农民战争, 而是无产阶级(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
• C、主力军
D、参与者
09年在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起主力军作用的是( )
•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 C民族资产阶级 D城市小资产阶级
第二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要点
•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1、实践起点
(1) 八一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广州起义 (2)井冈山革命 根据地的建立 (3)1927—1929 年100多次起义
• 1、武装斗争的必要性:
• 中国不是一个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内无民主,外无独立——无议会可利用,无罢工的合法 权利——不可能走和平道路 2、土地革命的必要性 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80%, 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和主力军
中国革命的实质是民主革命,即消灭封建主义,封建的土 地所有制,必须到农村去进行土地革命
2、理论起点
(1)“八七会议” (2)《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 在》和《井冈山斗争》两篇文章科学 回答了红色政权存在的原因和条件; (3)1930年1月《星星之火 可以燎 原》批判城市中心论,确立了农村中 心论,标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 政权的理论的形成。 (4)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提 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从思 想路线的高度,为农村包围城市,武 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奠定坚实的哲学基 础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要点
• (一)红色政权存在的原因与条件 •客 第一,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根本原因) •观原 第二,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的存在; 因 第三,中国革命的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 •主 第四,相当力量的红军存在; •观 原 第五,除上述条件外,还必须要共产党组织的 •因 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 。
(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开展武装斗争,实 行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 关系: 武装斗争是主要斗争形式; 土地革命是中心内容;
农村根据地是战略基地
• 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是
• A、开展武装斗争
B、进行土地革命
• C、建立农村根据地 D、建立取政权道路的必 要性
积极防御理论的内容 3、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此战术的作用P100 4、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的思想。
• (07年单选)“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对于军队,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 这句话所体现的战略战术原则是
• A、诱敌深入,积极防御 • B、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 C、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 D、运动战与游击战相结合
• 一、人民军队的建设 1、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党指挥枪。
(1)1927年9月的“三湾改编”开始确立党指挥枪的原则, 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2)1929年的古田会议,正式把实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确定为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
(3)为什么要“党指挥枪”? (4)如何实现“党指挥枪”?一是思想领导;二是政治领导;
• 补充说明:
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是中 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P94
3、“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 召开紧急会议。内容:一是纠正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 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夺取政权 的总方针。使中国革命实现了有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 革命的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3、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必要性 敌人的强大和红军力量的弱小
强大的敌人长期占据中心城市,革命队伍要坚持奋斗,就 要避免在力量不够时和强大的敌人做斗争,就必须把落后 的农村改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
• 04年辨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可以走农 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也可以走城市武装起 义的道路。
第三节 人民军队的建设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毛泽东在这次会议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 断。
• 03年单选: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 人民军队开始于
•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 C、广州起义
D、百色起义
•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中, 最先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是()
• A八一南昌起义 B广州起义
• C秋收起义
D百色起义
三是组织领导。 2、人民军队的性质——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3、人民军队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人民军队的政治任务:打仗、生产和做群众工作。
4、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
(1)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
(2)基本原则:一是官兵一致原则; 二是军民一致原则; 三是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的原则。
• 04年单选: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
• A、议会斗争
B、经济斗争
• C、武装斗争
D、文化斗争
• 0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实际上就是
A、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B、农村包围城市
C、中心城市武装起义 D、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06年农民阶级在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中所处的地位是
• A、领导者
B、先锋队
(3)军队建设的三大民主: 政治、军事和经济民主。
• 05年单选:毛泽东提出,人民军队的宗旨是
• A、打仗
B、生产
• C、做群众工作 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06年单选人民军队与一切剥削阶级军队的根本区 别是
• A、实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的原则
• B、注重思想政治工作
• C、执行严格的革命纪律
D、坚持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 (一)人民战争的思想 内容:一是依靠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战争;
• 二是要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三是建立三结合的武装力 量体制。
• (二)人民战争的主要战略战术 1、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 毛泽东:我们的战略上“以一当十”,战术是“以十
当一”;“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2、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是毛泽东战略战术思想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