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和实践的启示
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
•原因: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由中国革命所处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在大革命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而失败之后,中国革命陷入了低谷,中国共产党在反动分子的打击下损失惨重.在强大的反动势力面前,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才能够与反动势力继续斗争,才有可能继续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在八一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革命军队,八七会议确定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斗争路线,并决定土地革命,走上了武装反抗反动势力的道路.但在三大起义(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革命军队在攻打大城市中损失惨重,中国共产党意识到想在敌人力量强大的大城市中斗争取得革命胜利是无法成功的,而农村地区敌人力量相对薄弱,并且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在农村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有利与革命力量的发展.加之反动军阀的分割统治,也使革命力量能够在敌人统治边缘地带生存下来.由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转入了井冈山地区,与当地的农民武装共同革命,开始了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外有强权,因此,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第二,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这决定了中国革命必然要从农村到城市。
第三,反革命势力控制了城市与交通要道,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这也决定了中国革命必然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2)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也是可能的,是因为:第一,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间隙。
第二,建立根据地的在区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第五,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3、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的社会特点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总战略。
其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革命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动农民武装暴动,建立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结合起来,使之建成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
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随着革命战争、人民武装和根据地的发展,逐步造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这条革命道路,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战争史上仅有的,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暴力革命的学说。
①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战争首先把主要战略方向指向农村的理论和斗争艺术。
②成功地解决了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的问题。
随着根据地的发展、扩建,革命力量不断得以发展、壮大。
③解决了以农民为主体发展革命军队、进行革命战争的问题。
解放了的广大翻身农民,为保卫自己的利益,踊跃参军、支前。
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④成功地解决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发展的问题。
随着根据地的扩大,人民武装随之扩大,并由游击队向正规军发展,从而解决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正规战发展的问题。
那么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原因是什么呢?1、中国特色的城乡关系,即中国的城市不能完全统治农村,广大的人力物力在农村。
2、农村可以离开城市而相对独立存在。
3、地方性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
4、统治集团的不统一和矛盾冲突,为农村革命提供机遇。
5、已经有了新的政党和革命的军队和人民,有了战胜敌人的基本力量6、总之,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理论意义是什么?1、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也是中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总结,它正确地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经验及启示
毛泽东探索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经验及启示班级:思想政治教育三班学号:41101203姓名:马萍摘要: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革命政权,是把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相结合,最终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一条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毛泽东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他在这一道路的探索过程中,留给了我们很多经验和很大启示。
关键词: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经验;启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
但是实现武装夺取政权的任务,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具体的道路也应有所不同。
在武装斗争的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以极大地理论勇气和创新精神,科学论证了当时的红色政权为什么在能够在农村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把党和国家从危机中挽救回来,并引领中国革命走向了新的伟大胜利。
1927年春夏之交,中国革命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蒋介石和汪精卫集团相继背叛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持续三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国内革命局势急转直下,中国革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认真思考和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严峻的形式迫使人们寻求新的思想和主张。
1927年8月,毛泽东出席了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八七会议),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这一著名论断,对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民主革命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因素。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著作。
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毛泽东科学的分析了大革命失败后国内的政治情况;精辟的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的条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伟大思想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篇文章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篇文章摘要:一、农村包围城市的背景和原因二、农村包围城市的实现过程三、农村包围城市的成果与影响四、农村包围城市的启示正文:一、农村包围城市的背景和原因农村包围城市这一战略思想,源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而城市则相对发达。
同时,国民党政府对农村的控制力较弱,而城市则是其统治的核心区域。
因此,我党选择农村作为突破口,实行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以逐步削弱敌人的力量,最终夺取全国政权。
二、农村包围城市的实现过程农村包围城市的实现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我党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改革,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使农民成为革命的坚定支持者。
2.发展农村经济:在农村根据地,我党积极发展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农村包围城市提供物质基础。
3.武装斗争:我党在农村根据地建立人民军队,开展武装斗争,逐步消灭敌人的力量。
4.夺取城市:在农村根据地的基础上,我党向城市发动进攻,最终夺取全国政权。
三、农村包围城市的成果与影响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实施,为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了伟大的成果。
首先,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奠定了我党在全国的领导地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创造了条件。
其次,农村包围城市战略使我国成功实现了土地改革和农业集体化,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后,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成功实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农村包围城市的启示农村包围城市的成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
其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心人民的疾苦,为人民谋幸福。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心得感悟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心得感悟引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和理论基础。
这一理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长期革命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本文将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总结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心得感悟,希望能为今后的革命斗争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正文1.建立农村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第一步是建立农村根据地。
在资本主义社会,农村地区是封建主义最为严重的地方,农民是革命的天然同盟军。
因此,我们首先要深入农村,与广大农民结成紧密的联系,推动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实现土地的公有化。
通过建立农村根据地,我们可以巩固自己的力量,为夺取更大的胜利奠定基础。
2.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关键是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
只有广大群众站起来,才能形成压倒一切的力量。
我们要广泛宣传和发动群众,让农民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利益与革命利益的一致性,团结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阶级,形成强大的革命统一战线。
同时,我们要注重组织建设,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革命干部,带领群众进行斗争。
只有通过广泛发动群众,我们才能以弱胜强,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
3.运用灵活多样的斗争形式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斗争形式。
这包括游击战、暴动和群众斗争等。
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斗争形式,灵活应对敌人的各种挑战和反扑。
在斗争中,我们要善于运用武装斗争和群众斗争相结合的方法,既要依靠武装力量来打击敌人,又要依靠群众力量来巩固自己的根据地。
只有通过不断改变和创新斗争形式,我们才能赢得胜利。
4.统筹城乡,发展经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不仅是政治斗争,也是经济斗争。
在夺取政权的同时,我们要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农村经济。
只有通过发展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巩固革命的根基。
我们要依靠群众,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集体化和农村工业化,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素质素质,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基础。
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与总战略。
其基本内容就是,中国民主革命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动农民武装暴动,建立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结合起来,使之建成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
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随着革命战争、人民武装与根据地的发展,逐步造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这条革命道路,就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战争史上仅有的,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暴力革命的学说。
①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战争首先把主要战略方向指向农村的理论与斗争艺术。
②成功地解决了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的问题。
随着根据地的发展、扩建,革命力量不断得以发展、壮大。
③解决了以农民为主体发展革命军队、进行革命战争的问题。
解放了的广大翻身农民,为保卫自己的利益,踊跃参军、支前。
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④成功地解决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发展的问题。
随着根据地的扩大,人民武装随之扩大,并由游击队向正规军发展,从而解决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正规战发展的问题。
那么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原因就是什么呢?1、中国特色的城乡关系,即中国的城市不能完全统治农村,广大的人力物力在农村。
2、农村可以离开城市而相对独立存在。
3、地方性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
4、统治集团的不统一与矛盾冲突,为农村革命提供机遇。
5、已经有了新的政党与革命的军队与人民,有了战胜敌人的基本力量6、总之,就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理论意义就是什么?1、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就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也就是中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它就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总结,它正确地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篇文章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篇文章摘要:一、引言1.介绍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历史背景2.阐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二、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2.列宁主义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经验3.我国革命根据地的成功案例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实施步骤1.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2.发展农村革命武装力量3.发动农村土地革命4.夺取城市政权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成功案例1.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经验2.越南民主共和国的解放战争五、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启示1.充分发挥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作用2.加强农村革命武装力量的组织和训练3.实施土地革命,满足农民土地需求4.适时发动夺取城市政权的战斗六、结语1.总结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经验和教训2.强调在新时期继续发扬农村包围城市的精神正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我国革命成功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结合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探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基础、实施步骤、成功案例及其启示。
一、引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旧中国,农民是革命的重要力量。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二、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源于对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认识。
列宁主义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经验,为我国革命提供了有益借鉴。
此外,我国革命根据地的成功案例,证明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可行性。
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实施步骤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实施,首先要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作为武装斗争的基地。
其次,发展农村革命武装力量,加强组织和训练。
然后,发动农村土地革命,满足农民土地需求,提高农民革命积极性。
最后,在条件成熟时,发动夺取城市政权的战斗,实现革命胜利。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成功案例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经验,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典范。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历史启示
能不能坚持 , 并一再质疑“ 红旗到底能打多久”这个 问题必须 。
及 时给 出一个正确的答 案 , , 1 否则 军 不稳 , 2 , 民心不定 , 革命根 据地 的存在将岌岌可危 , 不上发展 。 更谈
在这紧要关头, 毛泽东等一些共产党人没有气馁 , 积极地 总结各地武装起义的经验教训 , 理性地分析 中国的基本国情 , 为中国的出路寻找着方向。 毛泽东等一些共产党人高瞻远瞩 , 认 为党 “ 目前任 务是争取群众 , 而不是马上举行暴动 ”必须采 ,
挫折观 。 在现实生活中 , 挫折无处不在 。 有的人 总认 为生活 中
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冷静分析之后 , 毛泽东等人及时说 服起义军前委的多数同志, 放弃原定计划 , 并立 即召开文家市会议 。 会上毛泽东分析 了敌 强我弱及革命处于低潮的形势 , 放弃攻打城市 , 改向敌人力量 薄 弱的农村进军 。 12 从 9 8年到 13 年 , 9 0 毛泽东从理论上 系统 分析 了中国红色政权存 在发展 的条件 ,形 成工农武装割据思 想, 正确回答 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 。历史证明 , 这给经历 失败并 正处 于极其困难时期 的无产 阶级 指明 了正确 的道路 。
情况下进攻城市是不行的 ,必须把部队转移 到乡村 ,积蓄力 量, 以待时机。12 97年 9月 , 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江西永新三 湾村 , 进行了著名的“ 三湾改编 ”加强 了党 的组织。 1 , 0月末 , 部 队到达井冈山 , 建立红色政权 , 开辟了中国第一个农 村革命 根据地 。 这样 , 革命力量得以在农村保存 、 恢复并发展。 之后 ,
这对帮助 中央确定点石成金 的思想路线起 了重要 的作用 。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和实践的启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和实践的启示作者姓名:刘凯学号:2009020121专业:政法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层次:大学本科所属单位:运城学院政法系0901班指导老师:崔明霞内容摘要:毛泽东思想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在十月革命以后,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但是马列主义的传入和传播并不意味着中国革命面临的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革命家的智慧,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发展道路,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
至今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原因适合必要性启示正文:一、毛泽东思想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毛泽东思想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是中国经济政治发不平衡的必然产物,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具体表现为:(1)革命发展领域的不平衡。
中国革命运动的领域是广泛的,有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多种革命运动,但主要是工农运动。
革命发展领域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工人运动与农民运动发展程度的不平衡。
(2)革命发展城乡的不平衡。
党成立后,一直重视城市的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乡村农民运动则在1925年才开始起步,故大革命失败以前,就全国范围看,是乡村斗争落后于城市斗争。
(3)革命发展地区的不平衡。
体现在:南、北方革命运动发展不平衡;在革命发展的南方各地,也存在发展的不平衡;在共产党建立的红色苏区内也存在不平衡性。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基本依据。
这主要是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特殊的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历史启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历史启示.doc
作为一种革命战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已经在20世
纪的中国和其他国家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这种战略的历史启示如下:
首先,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强调革命的人民性和群众
基础。
这种战略的基本思想是依靠广大农民和其他工农群众的力量,逐渐壮大革命力量,最终夺取政权。
这种方法强调了人民的力量和自发性,提高了革命的人民性,也就为革命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其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成功转移了革命的中心。
传统上,城市被认为是革命的中心,而农村被认为是次要的。
然而,这种战略却在农村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将革命的重心转移到了农村。
这种转移带来的结果是,这些根据地可以为城市提供物资和人员支援,同时也可以发挥自己的力量,直接夺取城市政权。
最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历史告诉我们,有必要
坚定地推进革命。
这种战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和持续的斗争。
重要的是,革命者需要在不断地挫折和失败中保持信念,始终以正确的方向前进。
只有如此,才能最终实现革命的胜利。
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摘要】《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要依靠农村力量发动武装斗争,最终夺取城市政权。
该理论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中得到了成功验证,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利用农村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力量,渗透城市,最终实现夺取政权的目标。
该战略也存在一些缺点和挑战,如如何处理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如何克服城市反动派的镇压等问题。
当代中国可以从这一理论中汲取启示,充分发挥农村作为革命力量的作用,实现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发展。
【关键词】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 理论, 实践, 中国共产党, 优缺点,启示, 政权, 战略.1. 引言1.1 引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理论,它的提出和实践对于中国革命的成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在过去的历史中,无产阶级要想夺取政权,必须首先建立在农村的革命根据地,由农村向城市发展,最终实现武装夺取政权的目标。
这一理论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同时也为当代中国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提供了重要启示。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产生进行深入探讨,解释其实质意义和历史背景,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是如何贯彻这一战略的,以及这一理论的优缺点。
我们将总结这一理论的实践意义,探讨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通过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重要革命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革命的规律性和必然性,为中国革命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背景: 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产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产生于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中,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总结出的重要战略思想。
这一理论产生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
中国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阶段,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任务十分紧迫。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历史启示精编版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历史启示<a rel='nofollow' onclick="doyoo.util.openChat();return false;"href="#">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道路”这个关键问题上,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论断。
他冲破了固有的观点,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
毛泽东强调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要用不同的办法来解决,并强调,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的好高骛远。
不求基础巩固,只求声势浩大的人,做事永远不可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而毛泽东所讲的这些道理,至今对我们走向成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确立,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探索的结果,是中国人民为赢得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正确抉择,之后,这条道路指引着中国人民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中共不迷信理论、经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本本主义,反对教条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果。
它启示着我们当下的人们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积极理性地面对困难和失败;在处于人生或事业的低谷时,不要轻言放弃,要积蓄力量,保存实力,坚定信念,坚持到底,确立自己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
最终,必定会赢得人生的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一、不畏权威,敢于探索,敢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将工作重心放在城市,发动工人阶级进行合法的斗争,积蓄革命力量,最后取得全国胜利的革命理论。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验证了此理论的正确性。
这些经典理论和事实对处于年幼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影响至深,所以在党内出现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倾向。
大革命失败后,异常强大且野蛮的敌人占据着中国大城市,无产阶级在城市中的斗争屡屡失败,致使中共无法在城市立足。
在此严峻形势下,要不要继续革命,如何进行革命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谈从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中的到的启示
形成过程
第二阶段:
1936~1939年,毛泽东先后发表 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
题》、《论新阶段》、《中国
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理论著 作,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 取政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方 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农村包 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标志着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的成熟。
历史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唯一正确
一味的照搬,苏联模式是行不通的,只有符合国情,才能取得
胜利。正如后来的改革开放,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制定出符合 我国实际情况的政策,使得我们国家在一条独特的道路上快速 前进,这是一条以前没有国家走过的却适合我国的道路。
启示<3>----农民问题
我国几千年来都是农业大国, 重视农民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 农村包围城市就是意识到农民 问题的关键性,使中国共产党 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让农
华为模式的撬点--“农村包围城市”
中国革命成功的一条关键经验是农村包 围城市。同样,华为的海外战略也借鉴了这
条经验。
世界如此之大,东方不亮西方亮。你欧 美跨国公司吃欧美市场的肥肉,我可以先去 啃亚非拉市场的骨头。不能正面碰撞我先迂 回侧翼。1995年,华为启动了拓展国际市场 的艰苦漫长旅程,起点就是非洲和亚洲的一 些第三世界国家。
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大的大城市中斗争取得革命胜利是无 法成功的,而农村地区敌人力量相对薄弱, 并且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在农村奠定了
良好的群众基础,有利与革命力量的发展.
加之反动军阀的分割统治,也使革命力量 能够在敌人统治边缘地带生存下来.
在三大起义中革命军队在攻打大城市中损失惨重中国共产党意识到想在敌人力量强大的大城市中斗争取得革命胜利是无法成功的而农村地区敌人力量相对薄弱并且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在农村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有利与革命力量的发展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的理解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的理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是指在革命时期,以农村为根据地,
依靠农村革命力量逐渐发展壮大,最终进攻城市,夺取政权的一种革
命战略。
这种战略的目的是在农村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模式,并
最终将其推广至全国范围。
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最早是由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领袖之一毛泽
东提出的。
在这个革命战争中,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以农村为基地,通过土地改革等一系列社会改革,逐步获取了广泛的农民群众支持。
农村的土地革命及红旗带领着贫困、饥饿的农民摆脱了地主的压迫,脱离了封建农耕生产模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壮大了革命力量,最终夺取了全国政权。
农村包围城市的理念,强调了农村的革命力量和城市的革命力量
都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农村作为革命的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城市作为革命的目标,具有高度的领导力和组织力。
通过农村力量的
壮大,城市革命力量也会随之提升,这样,就可以在相对平稳的情况下,夺取城市政权,并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对于现代社会,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理论所探讨的问题,是如何
有效发挥农村的资源优势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革命。
特别是农
村也面临着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挑战,必须采取理性的策略,促进农
村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协调发展。
总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的理论不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农村和城市的发展,是
必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两者应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共同实现现代化、繁荣富强。
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个
优秀的思路。
农村包围城市的现实启示
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启示摘要:当新生的红色政权处在强大的白色政权包围之中,当工农红军不断地遭到优势敌军的“围剿”,在敌众我寡的恶劣环境下,毛泽东率先提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观点。
这种观点抛弃了左倾主义的“城市中心论”,将俄共的战斗经验与中国的实际国情有机结合,从而创造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崭新的革命道路。
关键词: 武装,可能性,必要性,重大意义正文:什么是“农村包围城市”?其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革命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动农民武装起义,建立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结合起来,实质建成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
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随着革命战争、人民武装和根据地的发展,逐步造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起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旗帜,肩负起独立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面对军队数量、武器装备、粮草供给远胜于工农红军的敌人,毛泽东清楚的认识到革命形势的严峻性,创造性的提出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观点。
这种观点适合当时的革命形势,并且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外受帝国主义压迫,没有民族独立;内受封建制度压迫,没有民主制度,并且国民党新军阀凭借武装力量在全国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人民大众没有任何民主和自由,在全局上和长时期内不具备合法斗争的条件。
人民要当家作主,夺取政权,只有进行武装斗争。
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不仅人数广大,而且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
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
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质是农民革命。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战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篇文章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篇文章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中国的革命实践中,后来逐渐成为全球革命运动中的一个指导原则。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在农村地区建立游击战争根据地,实施社会主义革命,最终夺取城市政权。
这种策略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关于生产力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思想可以追溯到中国领导的农民革命斗争。
在中国,农民阶级是占人口大多数的阶级,他们受到封建剥削和帝国主义压迫的双重压力。
因此,中国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希望通过农民的力量来推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在具体实践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包括以下几个阶段:首先,在农村地区组织农民进行武装斗争,建立农村根据地;然后,通过游击战争和宣传工作逐渐扩大武装斗争的范围和影响力;最后,农民军队进攻城市,推翻旧的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在中国的革命实践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中国在20世纪中叶成功地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夺取了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中国。
然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
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都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革命策略。
因此,在实践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变。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篇文章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篇文章摘要:一、引言1.我国农村包围城市的历史背景2.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指导意义二、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过程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a.农民运动的兴起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c.武装斗争的展开2.抗日战争时期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c.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3.解放战争时期a.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推进b.人民解放军的壮大c.战略反攻的开始和决战胜利三、农村包围城市的意义和启示1.农村包围城市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2.农村包围城市为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积累了宝贵经验3.农村包围城市对发展中国家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启示正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特点。
这一战略思想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由毛泽东同志提出并成功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
本文将围绕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与实践过程,探讨其在我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现实意义。
一、引言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成功经验。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符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过程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起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广大农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提供了可靠的后勤保障。
武装斗争的展开,使革命力量在农村逐步发展壮大。
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得到进一步发展。
共产党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巩固和扩大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在人民战争的战术指导下,抗日武装力量在农村地区不断发展壮大,为打败日本侵略者作出了巨大贡献。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篇文章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篇文章
(实用版)
目录
1.农村包围城市的概念和背景
2.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案例
3.农村包围城市的效果和影响
4.农村包围城市的总结和反思
正文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毛泽东提出的一种革命战略。
这种战略主张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然后逐步发展壮大,最终实现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目标。
农村包围城市的概念和背景
农村包围城市是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提出的一种革命战略。
当时,中国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人民对于推翻蒋介石政权的愿望十分强烈。
然而,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力量强大,共产党直接攻打城市难以取得胜利。
因此,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
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案例
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在中国革命史上有许多成功的实践案例。
例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具体实践。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领导的红军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开展了土地改革和武装斗争,逐步发展壮大。
农村包围城市的效果和影响
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战略使得共产党能够在国民党统治薄弱的农村地区建立自己的政权,开展土地改革和发展经济,从而赢得了广泛的群众支持。
同时,农村包围城市战略
也使得共产党能够利用农村的力量逐步削弱国民党的力量,最终实现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目标。
农村包围城市的总结和反思
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有效的革命战略。
这种战略使得共产党能够在国民党统治薄弱的农村地区建立自己的政权,并逐步发展壮大,最终实现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目标。
试论农村包围城道路理论的形成及启示
试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及启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这一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毛泽东同志作出了最卓越的贡献,他从理论上反复论述了中国革命这一胜利的道路,给予这条道路以完整的科学体系。
实践证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
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1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无论是巴黎公社还是十月革命都是通过城市武装起义,把革命推向全国广大区域,然后夺取政权。
中国大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其根据地就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
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国际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客观规律,仍然以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来指导中国革命,坚持以城市为中心。
党内“左”倾主义者,照搬共产国际指示,坚持“城市中心论”,结果使中国革命遭到了严重的损失。
血的代价促使毛泽东在探讨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敢于去否定原有的革命模式。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起义开始后不久,三路均遭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
在浏阳文家市前敌委员会议上,师长余洒渡不承认革命形势处于低潮和敌强我弱的客观事实,坚持湖南省委“夺取浏阳,攻打长沙”的错误意见。
毛泽东冷静的分析了客观形势。
根据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情况,提出改变进攻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薄弱地区的农村进军的战略方针。
经过讨论,前委否决了余洒渡的意见,通过了向湘赣边界南部山区和农村进军的决定,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而在实践上开辟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井冈山根据地建立起来后,毛泽东同志又几次顶住了来自湖南省委和中共中央的错误干涉,坚持正确主张。
1929年2月,湘赣边区特委接到中共中央的来信,信中片面强调城市对农村、工人运动对农民运动的领导作用,害怕农民运动超过工人运动。
中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新道路的实践和理论及意义
中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新道路的实践和理论及意义中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新道路的实践和理论及意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实践的开始,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起初,党的工作重心是放在中心城市的,但后来所有以占领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很快失败。
失败后的部队逐步转移到了远离国民党统治的农村区域,农村地区反动阶级力量薄弱,且有广大劳苦农民,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天然盟友。
在那里发动农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和创建工农政权的斗争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封建阶级、资产阶级反动派力量强大是不可能自动将政权交出来的,并且千方百计想消灭无产阶级的革命队伍。
中国广大劳苦人民想要真正做到当家作主,就必须用武力从根本上推翻反动统治,武装夺取政权作为一个彻底的斗争手段,就比须成为中国革命的正确途径。
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对象指向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农村应当成为工作重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毛泽东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的建设三者辩证统一的关系。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必然的,是因为: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外有强权,因此,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第二,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这决定了中国革命必然要从农村到城市。
第三,反革命势力控制了城市与交通要道,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这也决定了中国革命必然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也是可能的,是因为:第一,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间隙。
第二,建立根据地的在区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第五,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这条革命新道路的历史意义在于:第一,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二十多年的流血牺牲,千辛万苦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和实践的启示
作者姓名:刘凯
学号:2009020121
专业:政法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教育层次:大学本科
所属单位:运城学院政法系0901班
指导老师:崔明霞
内容摘要:毛泽东思想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在十月革命以后,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但是马列主义的传入和传播并不意味着中国革命面临的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革命家的智慧,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发展道路,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
至今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原因适合必要性启示
正文:一、毛泽东思想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毛泽东思想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是中国经济政治发不平衡的必然产物,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具体表现为:
(1)革命发展领域的不平衡。
中国革命运动的领域是广泛的,有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多种革命运动,但主要是工农运动。
革命发展领域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工人运动与农民运动发展程度的不平衡。
(2)革命发展城乡的不平衡。
党成立后,一直重视城市的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乡村农民运动则在1925年才开始起步,故大革命失败以前,就全国范围看,是乡村斗争落后于城市斗争。
(3)革命发展地区的不平衡。
体现在:南、北方革命运动发展不平衡;在革命发展的南方各地,也存在发展的不平衡;在共产党建立的红色苏区内也存在不平衡性。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基本依据。
这主要是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特殊的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
二、毛泽东的关于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的分析
1、192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分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
这就是:第一,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
第二,国民革命的影响;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两个客观条件。
第四,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
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两个主观条件。
2、“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所谓“工农武装割据”,即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三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毛泽东关于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以及关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的论述实际上否定了“城市中心论”,提出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已基本形成。
3、关于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而不能走相反道路的系统论述
1936年到1939年,毛泽东又先后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策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理论著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以乡村为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思想,系统地论述了走这条革命新道路的必要性。
第一,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受到封建制度的压迫。
因此,在全局上和长时间内不具备合法斗争的条件,不可能像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那样,利用民主议会制度和组织工人进行罢工实现革命。
所以,中国人民面对三重压迫,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抗武装的反革命,武装斗争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特点。
第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而工人阶级又少,因此不可能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有一个本身强大的无产阶级作为革命的主力,从而依靠无产阶级本身的力量就足以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把革命推向全国。
而在中国,无产阶级人数少,单单依靠他们不可能占领中心城市。
中国革命的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农民是中国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因此,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深入农村,发动武装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确立起革命力量的深厚基础,最后夺取全国的胜利。
第三,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并且长期占领着中国中心城市。
中国革命的敌人控制着中国经济文化政治命脉,控制着中国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建立起自己强大的武装力量。
所以,弱小的革命想在城市取得斗争的胜利是非常困难的。
而广大农村则是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地方,这就为中国革命力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能。
因此,中国革命只能在农村集聚力量,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才能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去政权理论对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去政权理论主要内容有:(1)工农武装割据。
在共产党领导下,用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政权建设。
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斗争形式。
(2)以农村革命为中心。
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下定决心经营农村,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以此作为全国革命胜利的出发点。
(3)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理论。
建立和巩固根据地的人民政权的思想;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相关指导思想;地方武装训练的思想。
农村包围城市”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问题之一。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
三农问题不解决,长期看来,不利于社会稳定;从短期看来,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1)立足于中国国情
“农村包围城市”理论之所以在人民民主革命过程中起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并领导人民革
命走向成功,其基本原因是立足于中国实际,实事求是,完全按照物质决定意识的思想指导实践。
同样,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立足于目前我国的实际,抓住我国人口的多数----农民,农民的人口比例如此之多,以至于我们不得不为此专门研究合理的应对方法。
中国的国情依旧是农民占大多数,农村地区问题颇多。
只有立足于这个实际,我们才能更好的解决农民问
题。
(2)加强理论创新
80多年前的那次伟大的人民革命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正确的理论指导,摒弃传统的本本主义和僵化的教条主义。
共产国际的“城市中心论”,一味的要求通过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夺取全国胜利,这是因为,他们顽固的认为中国的大城市的经济力量可以控制农村;更为致命的是他们一意孤行,只认定以往理论的指导作用,极力排斥新鲜理论的创新加入,没有发展的方法论,不能够指导他们走向胜利。
目前,我们解决农民问题,也是如此。
旧的理论,不能解决问题,那么,新的理论一定要产生,并在接受实践的检验后,才能得出正确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理论指导思想。
(3)抓住重点,解决主要矛盾
当时的革命斗争,在毛泽东看来,重点在于进行土地改革。
这是正确的。
良好的群众基础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客观条件。
而这个条件需要共产党创造出来。
土地是农民的最根本的生活保障,农民是根据地的主体力量,因此,解决土地归属问题必定出现在共产党的议程之内。
目前,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内容是农民问题,而中国的问题根本上是农民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主要出路在于城镇化,创造就业岗位,通过实现现代化,带动城市化,最后解决农民(农村)问题。
(4)抓住机遇,处理问题
对于当时人民民主革命胜利的因素,我们清楚的知道这其中还有当时全国的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作为红色政权存在的一个客观条件。
其他地区,轰轰烈烈的人民武装斗争为各个革命武装力量提供了相互依靠的政治环境,在此基础上,当时统治集团的不统一和矛盾冲突,同样为这一理论的实践提供了可以利用的巨大缝隙和机遇。
所以,该理论的成功,和其正确分析并利用局势的勇敢尝试分布开。
由此,在解决社会主义现代问题时,我们何不反思,现今高速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国际环境的相对和平;人民对于党的拥护,国际上我国经济实力的大大增强,在这时集中一部分人力物力,抓住历史机遇,彻底解决国家重点问题----农民问题,也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