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练习(人民版07版必修2)

合集下载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1930年9月美国新教杂志《世界的明天》对苏联评论道共产党人尽管信奉无神论但很快就会发现由于建立一种彻底的集体生活他们是在为现实的上帝王国奠定基础当时苏联获得美国杂志关注的主要原因是()A. 工业化取得突出成就B. 受经济危机破坏较小C. 政治体制优越性明显D. 农业集体化成效显著【答案】A【解析】1930年9月苏联获得美国杂志关注的主要原因是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突出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2.苏俄从1919年2月开始每人每天由国家定量分配粮食 6月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被查禁市场被取缔有些城市居民不得不悄悄去农村用口袋背粮回来于是“背口袋”活动盛行起来“背口袋”活动盛行从根本上反映了()A. 取消自由贸易的政策不得人心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C. 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D. 农民未认真遵守余粮收集制【答案】B【解析】由材料“1919年”可知这时的苏俄采取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市场和自由贸易“背口袋”活动盛行从根本上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故答案为B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民众对于取消自由贸易政策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民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态度排除C项D项不属于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故选B3.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脑体倒挂”的现象即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者收入远远大于从事复杂的科技工作的脑力劳动者“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 这反映出()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亟待进一步深入B. 追求经济利益成为择业的主要标准C. 国营企业改革误入脑体倒挂的歧途D. 科技行业在经济建设热潮中受冷遇【答案】A【解析】略4.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该主编认为戈尔巴乔夫的错误是()A. 宣扬“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B. 改革脱离了社会主义轨道C. 实行多党制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D. 经济改革遇阻后转入政治改革【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主编以卷心菜比喻苏联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方向不对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故B正确AC两项都是改革脱离社会主义方向的表现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5.为了解决资金问题苏联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提出了所谓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理论他认为在俄国这样一个生产力水平低下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国家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资金不能依靠掠夺殖民地只能把小生产者当作“殖民地” 斯大林采纳了这一理论从而()A.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 巩固了工农联盟C. 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D. 有利于持续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在俄国这样一个生产力水平低下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国家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资金不能依靠掠夺殖民地只能把小生产者当作‘殖民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模式即农业集体化运动造成了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牺牲太多故A项正确农业集体化运动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损害了工农联盟不利于农业发展 BD项错误农业集体化运动极大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C项错误故选A6.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力推行名为“新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改革恢复了部门领导的管理体制同时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并提倡物质刺激这些举措A. 延续以往改革的基本政策B. 从根本上冲击了斯大林体制C. 受到了美国新经济的影响D. 推动了国民经济的短期增长【答案】D【解析】勃列日涅夫恢复了部门领导的管理体制同时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并提倡物质刺激这有助于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但同时也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管控因此其只能在短时间内推动国民经济增长 D正确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与赫鲁晓夫的改革思路和领域不同排除A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微调排除B 美国的新经济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C.7.勃列日涅夫执政之初苏共中央文件指出“近年来农业增长的速度减慢了这给国家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破坏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经济规律……这些是农业落后的基本原因”这表明苏共中央()A. 正确揭示了农业发展缓慢的原因B. 决定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 强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D. 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扩大市场的作用【答案】C【解析】农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材料未正确揭示农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故A排除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把农业落后的基本原因归结为破坏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经济规律即坚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C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坚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故D排除故选C8.下面是1940年苏联部分生产资料生产情况表这说明斯大林模式()A. 奠定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物质基础B. 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畸形发展C. 比新经济政策更能推动工业快速发展D. 推动苏联迅速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答案】A【解析】9.1924年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数量为5个 1929年为70多个 1931年增至124个 1931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数量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 1932年约占50% 材料主要反映出苏联()A. 打破了原有的经济体制B. 抓住契机推进工业化C. 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支持D. 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抓住了资本主义社会爆发经济危机的契机逐年增加对技术和机器设备的引进,推进了工业化故B项正确苏联原有的经济体制在解体之前都没有被打破故A项错误C、D两项与史实不符且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D均排除故选B10.下表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A. 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 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 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 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苏联制定的煤钢等产量的目标基本上得以实现但是以肉、蔬菜和瓜类为代表的民生指标却远远未达到这说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重工业、农业比例依然严重失调 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经济政策的连续性 B选项排除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发展重点是在工业方面 C选项排除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 D选项排除故选A11.以下是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经济实力在世界及欧洲排名的变化表对其蕴含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苏联()A. 斯大林模式的有力推动B. 成为欧洲经济水平最高的国家C. 经济发展的道路前景广阔D. 经济制度比西方国家更加优越【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考查在斯大林模式的推动下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到1937年位于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故A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农业等方面的信息故BC说法片面排除依据材料相关信息不能得出D项涉及的结论排除12.有学者说苏联这一时期“尽管犹豫不决和保守主义不允许改革者的计划得以彻底地实施" 但“新办法开始在绝大部分工业企业实行并波及运输业和其他一些国民经济部门”“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还是取得了一些成就" 这一时期的苏联领导人是A. 斯大林B. 勃列日涅夫C. 赫鲁晓夫D. 戈尔巴乔夫【答案】B【解析】根据“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还是取得了一些成就” 结合所学可知 20世纪60年代后期勃列日涅夫进行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故选B 斯大林1953年去世赫鲁晓夫1964年执政结束戈尔巴乔夫20世纪80年代开始改革排除ACD13.俄共(苏共)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起先打开了一半我们说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但是地方流转根本没有守住自己的地方性的范围之内它冲出去了于是我们再打开一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于是就有了新经济政策”材料中“打开”的本质含义是()A.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 通过租让制吸纳外国资本C. 允许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换D. 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答案】D【解析】A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不是本质故A错误B只是利用资本主义的商品货币关系的一种形式不是本质故B错误产品交换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故C错误新经济政策从本质上说是利用资本主义的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最后过渡到社会主义故D正确14.从1923年夏季到整个1924年是苏维埃对私营工商业政策发生急剧转变的时期也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出现波动收缩的时期在苏维埃十三次代表会议的文件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到要限制和排挤私营工商业据此可知()A. 新经济政策已被战时共产主义取代B. 斯大林模式限制和排挤私营工商业C. 苏维埃政权对新经济政策有所反思D. 苏维埃义务交售制发展成为采购制【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新经济政策推行到后期苏维埃政府开始限制和排挤私营工商业显然是新经济政策开始收缩说明苏维埃政权对新经济政策有所反思故C项正确从时间上看此时苏联实行的还是新经济政策而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20年就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故D项错误故选C15.苏俄(联)一位领导人说“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群众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现在人民、全体劳动群众对他们最重要的是切实帮助他们摆脱赤贫和饥饿使他们看到情况确有改善而且符合农民的需要和习惯农民熟悉市场、熟悉商业”为此()A. 颁布了《土地法令》B. 废除了余粮收集制C. 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D. 实行粮食义务交售制【答案】B【解析】【答案】B【解析】“符合农民的需要和习惯农民熟悉市场、熟悉商业”说明允许商业市场的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表现其中废除余粮收集制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故选B项材料所表达的是列宁准备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时论述《土地法令》是十月革命后分布的文件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运动”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此时已经放弃新经济政策排除C项“粮食义务交售制”是农业集体化的措施斯大林模式的重要内容排除D项16.戈尔巴乔夫认为,斯大林时期苏联建成的社会主义,“占上风的是僵硬的甚至残酷的极权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当然是在演变的,在斯大林死后,它的残酷性略有削弱,变得缓和些,但它的实质依然没有改变” 戈尔巴乔夫A. 辩证地评价斯大林模式B. 全盘否定苏联建设成果C. 认为苏联模式是一成不变的D. 从发展的角度评价体制改革【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这种制度当然是在演变的在斯大林死后它的残酷性略有削弱变得缓和些但它的实质依然没有改变”并结合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看到了斯大林模式的高度集权也看到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扩大了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同时认识到了改革并未从根本上冲击斯大林模式所以戈尔巴乔夫是从发展的角度对苏联体制改革进行评价的故D项正确戈尔巴乔夫只看到了斯大林模式集权的一面未认识到斯大林模式的积极一面故排除A 项戈尔巴乔夫并未对苏联建设的成果进行全盘否定故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认识到了斯大林的继任者的改革有一定作用故排除C项17.如图为关于苏联的一幅漫画漫画反映的主题可能是()A. 苏联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B. 斯大林脱离苏联实际漠视民生C. 赫鲁晓夫改革使苏联取得成就D. 戈尔巴乔夫改革葬送苏联事业【答案】D【解析】从图中可知高高在上的是斯大林中间的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最下面的是戈尔巴乔夫为共产主义送葬表明戈尔巴乔夫改革葬送苏联事业故D正确马克思列宁主义、漠视民生、取得成就材料未体现故ABC错误故选D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8.(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24年苏联实施军事改革的背景18.(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军事改革的意义【答案】(1)背景军队进行了大规模精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的工农业得到很大发展斯大林成为苏联主要领导人苏联军事领域存在诸多问题【解析】(1)由“1920~1924年”“军队员额裁减了90%”“取消了武装力量总司令职务及其所属机关”“消除组织中的不一致现象”可知军队进行了大规模精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的工农业得到很大发展斯大林成为苏联主要领导人苏联军事领域存在诸多问题【答案】(2)意义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推动了军事现代化【解析】(2)依据材料“在军事改革过程中陆军装备了重机枪火炮等工程兵和技术兵部队也装备了新的技术兵器”并结合所学知识该改革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推动了军事现代化19.(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用具体史实说明“两人的科技成果决定时代发展”的理由材料二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于1872年是晚清洋务运动中官督商办企业之一作为中国第一家近代民族工商企业招商局进行了诸多的探索……在招商局的带动下兴办股份制企业在中国迅速蔚成风气 1872年股份制企业只有招商局一家到1887年在《申报》上公开登载股票价格的企业就达36家招商局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开创作用还表现在它以其先行一步积累起来的资金、人才、管理经验等或直接创办、或参与投资、或派员管理带动了一批新兴民族工商企业的兴起19.(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轮船招商局在促进近代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指出其在中国航运发展史上的地位材料三 1984年中国政府正式推行贸易改革简政放权减少中央对贸易的集权控制到1985年只有约100种产品根据指令性计划出口另外有约100种产品根据指导性计划出口国家只下达这些产品的总出口指标其余产品全由市场决定各省市和部委逐步被批准建立自己的外贸公司广东和福建还享受一些特殊的外贸政策 1988年开始推行承包责任制生产企业和外贸公司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摘编自赵志芳《中国工业化的历史变迁与对外贸易政策》19.(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推行外贸体制改革的原因材料四兴起于15—18世纪早期的重商主义以英国托马斯·孟为代表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源泉货币来自于对外贸易争取外贸顺差以防止货币外流和增加金银财富 18世纪中晚期以英国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派提出自由放任的经济主张认为价格是市场调节的“看不见的手” 1936年英国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以美国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学派主张制止通货膨胀和反对国家干预——摘编自颜昌盛《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的变迁与趋势及其影响分析》19.(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经济思想的变迁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怎样的时代特征【答案】(1)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大大推动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电的发明和运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解析】(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内容一是蒸汽机二是电磁感应原理由此可以知道这是直接推动两次工业革命产生的重要标志依据所学指出其在工业革命中产生的重要作用即可蒸汽机解决了当时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大大推动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电磁感应使电力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答案】(2)作用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创建与发展促进中国经济近代化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进一步瓦解封建自然经济地位标志着中国近代轮船航运业的诞生(或近代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打破列强对中国的航运垄断)【解析】(2)作用据材料”……在招商局的带动下兴办股份制企业在中国迅速蔚成风气”可知促进了民族企业的创建与发展促进中国经济近代化据所学可知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的经济侵略地位据所学可知“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于1872年” 标志着中国近代轮船航运业的诞生(或近代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打破列强对中国的航运垄断)【答案】(3)原因计划经济体制下贸易体制的弊端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等外交成就使国际环境好转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需要【解析】(3)原因根据材料”1984年中国政府正式推行贸易改革简政放权减少中央对贸易的集权控制”可知改革的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下贸易体制的弊端此外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改革开放的深化、中美关系正常化等外交成就使国际环境的好转、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等角度分析中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推行外贸体制改革的原因【答案】(4)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追求资本原始积累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要求获取广阔的市场和原料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突出 20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发展缓慢与通货膨胀并存【解析】(4)根据“兴起于15—18世纪早期的重商主义”可得出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追求资本原始积累根据”18世纪中晚期以英国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派提出自由放任的经济主张”得出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要求获取广阔的市场和原料根据“英国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得出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突出根据“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以美国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学派主张制止通货膨胀和反对国家干预”以及所学知识可知 20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发展缓慢与通货膨胀并存20.(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20.(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苏俄的工农业政策20.(3)材料三说明苏联(俄)政策出现什么重大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此时苏联(俄)的工业化特点20.(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特点【答案】(1)背景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武装干涉新生政权使苏俄陷入内战中为保证战争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1)根据材料“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可知当时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武装干涉新生政权使苏俄陷入内战中为保证战争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2)政策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上实行国有化【解析】(2)根据材料“征收数量由粮食部根据收成情况规定原则是富农多征中农少征贫农不征……将有机械动力工人在5人以上的或没有机械动力工人超过10人的私营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可归纳出答案【答案】(3)转变实施新经济政策工业化特点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逐步实现工业化【解析】(3)根据材料三“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可知苏联(俄)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此时苏联(俄)的工业化特点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逐步实现工业化【答案】(4)特点牺牲农业发展工业依靠行政力量强制推行工业化速度快【解析】(4)根据材料“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可知这一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特点是牺牲农业发展工业依靠行政力量强制推行工业化速度快。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校本练习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校本练习

校本练习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一、选择题1. 布哈林说: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对布哈林的话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要加速发展工业B.强调国民经济结构的平衡C.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D.强调货币供应量要与实体经济相适应2. 列宁在致全俄粮食工作会议主席团的信中说:“与饥饿作斗争的战线的重要性仅次于军事战线,它向你们提出一系列新的任务,不完成这些任务,就不能进一步巩固工农政权,也不能完成当前迫切的经济建设任务。

”列宁旨在( )A.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 B.重申实行粮食税的重要性C.批评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激进主张 D.说明政权需要工农兵支持3. 列宁说:“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

”这里的“退到国家资本主义”重点是指( )A.进一步发展国营经济B.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同步发展C.恢复和发展私营经济D.国家政权积极干预国民经济4.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这说明新经济政策( )A.目的是在俄国恢复资本主义B.实质是调整社会主义经济结构C.挽救了苏俄的社会主义制度D.克服了斯大林模式的某些弊端5. 1927年底,联共(布)十五大通过决议,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并指出这一过渡是“逐步的”,因为个体经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整个农业的基础”。

这一决定( )A.意图解决工业化进程中的难题B.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C.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一脉相承D.在实践中得到完整地贯彻执行6. 西方专家和技工的数量超过2万人,其中美国人约翰·考尔德担任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总工程师,因贡献突出被授予列宁勋章,甚至还有外籍技术人员还获得了党员称号,这种现象发生在苏俄(联)( )A.三年国内战争时期B.国民经济恢复时期C.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 D.二战后经济改革时期7. 1927年底,联共(布)十五大通过决议,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并指出这一过渡是“逐步的”,因为个体经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整个农业的基础”。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用迅速和直接的办法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和资本主义实行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苏俄用这种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A. 得到了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B. 缺乏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条件C. 具备了必要的社会经济条件D. 违背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答案】D【解析】”用迅速和直接的办法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实行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违背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故D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2.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里所谓“蛮干”是指他()A. 推行新经济体制B. 实行政治体制改革C. 强行推广种植玉米运动D. 彻底废除斯大林模式【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措施是开展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故C项正确推行新经济体制的是勃列日涅夫故A项错误实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是戈尔巴乔夫故B项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应排除3.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 苏联损失惨重这表明()A. 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B. 石油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财政基础C. 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D. 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答案】A【解析】当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时苏联却没有进行相应的经济结构调整一味的发展石油出口结果因油价下跌损失惨重表明一国经济结构应合理不能过度依赖与能源出口故A项正确B、C项夸大了石油的作用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选A4.某学者认为苏联与西欧不同在没有外部援助的情况下为了获得重工业化的资金只能通过压低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并通过计划经济把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统一地、合比例地发展基础工业和战略工业部门为了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循环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也是一个必然选择该学者意在强调苏联()A. 采取了错位的发展战略B. 农业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相得益彰C. 失去了发展经济的良机D.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道路具有开创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苏联与西欧不同在没有外部援助的情况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道路具有开创性故D项正确A项中“错位的发展战略”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项中“相得益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在表述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故选D5.斯大林在1928年《论工业化和粮食问题》的演说中说“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为了保持并加快工业发展的现有速度保证工业满足全国的需要我们不得不暂时征收这种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强调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基础B. 斯大林准备放弃计划经济体制C. 农民对斯大林模式产生严重不满D. 斯大林为其经济发展模式辩解【答案】D【解析】6.1920年列宁把农民看作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土壤、一种“异己力量” 1921年以后他多次提到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要找到处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同小农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到和谐共处的形式在列宁看来新经济政策()A. 改变了俄国社会的主要矛盾B. 是符合苏俄国情的务实选择C. 清除了工农间的分歧和矛盾D. 是苏俄工农联盟建立的基础【答案】B【解析】7.社会消费基金是除给职工支付工资外国家用于居民的公共福利基金阅读下面“1933年和1937年苏联社会消费基金状况”表该表反映出这一时期苏联()A. 工业生产以消费品为主B. 国家收入分配关注到民生C. 斯大林体制的活力衰退D. 新经济政策推行按劳分配【答案】B【解析】材料所示内容中社会消费基金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在增长人均从消费基金获得的收入也在增长而社会消费基金是一种福利基金也是收入的一种补充这说明当时苏联国家收入分配考虑到民生故B正确材料并没有工业生产的数据故排除A项从材料看斯大林体制下公共福利是提升的故不能得出斯大林体制的活力衰退排除C 项当时已经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已经是高度集中的斯大林经济体制了故排除D项故选B8.在苏联 1955年以前国家下达的农业生产计划指标多达200项 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但是这项决定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这说明()A. 苏联的国家机器运转不灵B. 赫鲁晓夫的政策摇摆不定C. 斯大林体制没有受到影响D. 传统观念阻碍改革的推行【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但是这项决定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观时代的传统念阻碍改革的推行故D正确A说法片面排除题干体现的政策的贯彻情况并非政策本身排除B依据材料“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可知C说法片面排除9.1973年3月苏共中央通过工业管理决议决定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取消工业部门管理的多级制撤销各部的总管理局在建立联合公司的基础上改为二级管理或三级管理体制以减少管理环节这些措施()A. 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内容B. 突破了斯大林模式C. 力图缓解计划经济体制弊端D. 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答案】C【解析】据材料“1973年”“取消工业部门管理的多级制”“减少管理环节”可知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工业改革措施是为了纠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故C正确题干描述的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故A排除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B排除D项说法错误排除故选C10.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这句话主要是指勃列日涅夫()A. 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B. 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 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 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答案】C【解析】A.是赫鲁晓夫B.把重点放在了重工业C.材料“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做进行改革” 只是对斯大林模式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触动D.不符合史实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11.(2)材料二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11.(3)材料三中的“他”是指谁?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11.(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采取的重大举措11.(5)材料二、三、四从本质上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现代化模式简要指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及本质区别【答案】错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或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根源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苏俄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解析】从材料一“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归纳根源可以结合珠帘当时的发展水平回答【答案】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解析】分析题干阅读材料可知这项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受挫的背景下列宁进行的政策调整从材料二“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中归纳【答案】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或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发挥)【解析】分析材料三“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可是30年代初发生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为摆脱经济危机实行的新政从材料三“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你”中归纳【答案】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言之有理亦可)【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从中国改革开放在农村和城市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中回答【答案】同都把市场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区别社会制度不同(或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同)【解析】分析材料二、三、四分别是两种意识形态国家的探索道路可从他们的措施的转变过程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区别从社会意识形态上的不同回答12.(1)在①②两个问题中任选其一作答①依据材料指出19世纪中后期工业后来居上的两个国家名称简述其发展的共同原因②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表格中1937年排前两位的国家名称分别简述其领先的原因12.(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60~80年代世界工业生产总值次序变化对政治格局产生的影响【答案】①国家美国、德国原因充分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国家的统一和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确立或完善②国家美国、苏联原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推动了工业的迅速发展 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出现全球性经济危机实施罗斯福新政依然保持领先【解析】材料中后来居上的国家由美国和德国、苏联美国和德国分别从政治上国家统一、国家市场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西方经济危机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两极格局受到冲击【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世界经济力量出席哪里多极化趋势冲击了两级格局13.(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经济政策的变化并分析该变化的原因13.(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苏俄和美国“退却”的经济政策及各自特点13.(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采取的重大举措13.(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政策调整的认识【答案】历程由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商品生产能力增强产品具有竞争优势英国成为殖民霸主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解析】历程根据材料一“重商主义是英国最早的国家干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从重商主义到经济自由主义历时百余年”“到19世纪末期经济自由主义登上巅峰”等信息可知英国经济政策经历了从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的转变过程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18世纪英国的国内和国际背景入手分析从国内背景上看英国最早发生并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了世界工厂其商品生产能力增强产品具有竞争优势从国际背景上看英国通过海外殖民与扩张成为殖民霸主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答案】经济政策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特点苏俄利用市场机制(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美国家干预经济发展【解析】经济政策苏俄的经济政策由材料“内战的结束意味着不再需要……这种权宜政策于是它被立即摒弃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摒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而采取新经济政策而美国则有文献的出处可知罗斯福总统上台推行罗斯福新政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则是国家干预经济【答案】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按改革开放的时间段分期进行列举首先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其次从1978年到1992年重点围绕改革加开放两方面展开列举改革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有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等最后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展开【答案】经济体制必须依据国情适时调整计划和市场可以相结合经济体制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等【解析】本题为开放题学生可从与国情和生产力的匹配度、社会主义的本质等方向展开思考14.(1)阅读材料一概括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两个方向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初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14.(2)根据材料二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为邓小平的观点提供一个史实依据在此谈话精神影响下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何新变化?【答案】(1)方向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开放内地、沿边城市(省会城市)特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中国政府于1990年4月作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战略决策 1993年国务院又决定对芜湖、九江、武汉、岳阳、重庆五市也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这样长江流域的产业密集带在浦东这一龙头的带动下有可能迅速腾飞 1993年国务院还决定开放合肥、南昌、长沙、太原、西安等11个省会城市同时又把沿边省份的4个省会城市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和石家庄作为开放城市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可得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开放内地、沿边城市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答案】(2)史实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中恢复商品货币关系二战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国有化和制定经济计划等变化中共“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1世纪初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大变化等【解析】(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中恢复商品货币关系二战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国有化和制定经济计划等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中共“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1世纪初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大变化等。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选择题1.(2分) 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A.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B.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C.对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D.注重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2.(2分)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

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

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3.(2分) “工业已下降到战前水平的10%,粮食的产量从1916年的7400万吨下降到1919年的3000万吨。

最大的灾难是1920年和1921年的全国性干旱,它促成了俄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灾荒。

”为此,苏维埃俄国实行了A.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B.新经济政策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D.国家工业化方针23.4.(2分) 1921年列宁指出了改善农民生活状况的紧迫性,强调“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

”为此苏俄实行了A.粮食税政策B.余粮征集制C.没收私人企业D.实物配给制5.(2分) (2009江苏淮安摸底,17)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

”这一措施的实行()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C.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D.为苏联工业化实现奠定基础6.(2分) 1999年普京指出:“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

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从1917年到1953年,苏联(俄)的粮食产量从5460万吨增加到8100万吨,同期粮食征购量从180万吨增加到3110万吨。

从1918年到1933年,苏联(俄)的食品和食品原料的外贸进口占比从14.8%下降到8.2%。

导致以上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集体化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 受到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C. 集中力量提升工业化水平D. 农业发展实现了粮食自给【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苏联(俄)一方面大幅度增加粮食征购量,一方面减少食品进口(增加的应是机器设备进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为了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故C正确;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积极性,故A错误;苏联(俄)是计划经济体制,未受到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故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苏联(俄)实现了粮食自给,故D错误。

故选C。

2.1985年,戈尔巴乔夫刚上任,就果敢地撤换众多加盟共和国领导干部,其意图是为了把那些“阻挠执行新任务的人调开”,以推动改革,但他这一做法是对民族因素考虑不周的体现。

他的这一做法A. 为苏联解体埋下隐患B. 片面发展军事工业C. 未敢突破斯大林模式D. 偏离社会主义道路【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可知,戈尔巴乔夫撤换了众多加盟共和国领导干部,这一做法是对民族因素考虑不周的体现,导致众多加盟共和国的不满,从而为苏联解体埋下隐患,故A选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片面发展军事工业,故B选项错误;依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的做法意在推动改革,从而突破斯大林模式,故C选项错误;题于只是说明苏联的人事调整政策,没有说明偏离社会主义道路,故D选项错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试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试题

1.“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苏联)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支持这一说法的史实是()A.斯大林时代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B.赫鲁晓夫时代的农业改革C.勃列日涅夫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D.戈尔巴乔夫提出的“加速发展战略”2.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A.国家控制经济命脉B.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C.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D.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3.任何经济政策(体制)的出现,都有一定的时代性。

同一经济政策(体制)在不同时期所起到过的作用是不同的。

能够反映这一观点的是()①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②苏俄的新经济政策③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④美国的自由放任政策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4.1971年4月6日,苏联国家计委主席柯西金在苏共二十四大上作发展国民经济第九个五年计划的指示报告时强调,“重工业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国家经济力量和进一步提高人民福利的基础……党中央委员会和苏联政府的出发点是:指示计划是主要的和有决定意义的……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来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A.苏联经济改革仍然没有冲破赫鲁晓夫时期的指导思想B.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已经突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C.苏联对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有了实质性突破D.斯大林模式开始受到苏联民众广泛的怀疑和抵制5.1933年,作家肖洛霍夫在写给斯大林的信中反映了粮食征购队员普遍使用刑逼、体罚和打骂等手段来收购粮食以及农民消极怠工的现象。

信中反映的现象()A.不能真实反映苏联情况B.使斯大林开始削减农业税C.与当时农业体制改革关系密切D.减缓了苏联的工业化步伐6.苏联笑话:农夫伊万钓了一条鱼,高兴地对老婆说:“我们有炸鱼吃了。

”老婆说:“没油。

”伊万说:“那就煮。

”老婆说:“没锅。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练测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练测 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建议用时实际用时满分实际得分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人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其主要理论依据是()A.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持续发展B.违背了农民生产者的愿望C.影响了工农联盟的巩固与发展D.超过农村粮食生产的基本水平2.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

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余粮。

”这一措施实行于()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C.苏俄(联)新经济政策时期D.农业集体化时期3.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

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A.罗斯福新政和新经济政策B.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4.“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

……我们必须根据实验作出判断。

”以下哪一项是属于列宁最早“实验”的内容()A.用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B.取消自由贸易C.全盘农业集体化D.按劳分配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被取消,可以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概括。

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利益B.严重脱离了苏俄的国情C.有利于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D.很好地保护了人民的利益6.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

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A.苏联政府对发展工业更感兴趣B.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生产积极性C.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落后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7.下列对苏联工业化建设资金来源说法不正确的是()A.大幅度提高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积累率,压缩消费率B.扩大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向农民低价收购农产品,高价出售工业品C.积极引进外资,发展对外贸易D.增加税收,发行公债吸收居民资金8.在苏联进行农业逐步集体化过程中,出现粮食危机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政策的变化B.农民拒绝交纳粮食C.工业发展过快,对粮食需求量大幅度增加D.由于战争破坏,粮食产量过低9.下列对苏联斯大林经济体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是苏联确立的新的经济体制B.促进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C.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摈弃D.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10.斯大林体制确立后逐渐僵化,在经济方面的根源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人民对消费品的需求B.无视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及价值规律的作用C.强调国家资金积累,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D.加强宏观调控,以行政手段推行指令性经济计划11.斯大林模式和新经济政策的相似之处是()A.国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B.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都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D.后来都发展成为苏联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12.美国经济学家大卫·科兹认为:在苏联时代,通过合法的途径积累物质财富几乎是不可能的。

人民版本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测试卷

人民版本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测试卷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苏联的粮食收购率1927~1928年是14.7℅,到1938~1940年达到41.2℅。

对这一变化解读正确的是()A.农民的全部余粮收归国家所有B.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C.苏联牺牲农民利益推进工业化D.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2.读下图,下列引言与图片主题相符合的是()A. “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B. “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C.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与苏维埃政权为敌”D. “今后15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3.1964年在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即将被赶下台的赫鲁晓夫发表了他的“最后的政治演说”。

他流着泪说:“在座的各位,从来没有公开地、诚实地指出我的任何缺点和错误,总是随声附和,对我的所有的建议都表示支持,你们也缺乏原则性和勇气。

”赫鲁晓夫的痛悔之泪说明()A.党内教条主义盛行B.党内作风问题严重C.改革制约苏联发展D.改革过于追求社会稳定4.1930年,斯大林说:“当我们已经不需要容许某种程度的私人贸易自由的时候,当这种容许只会产生坏结果的时候,当我们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商业组织来调整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而不必依靠私人贸易及其私人流转,不必容许资本主义某种活跃的时候,我们就‘让新经济政策见鬼去’。

”这表明斯大林的根本意图是()A.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B.强调单一公有制和政府的调控C.排斥市场调节对经济的作用D.维护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5.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对苏联某位领导人的经济改革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

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

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

”据此推断这位苏联领导人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6.有一段时期,明斯克生产的一粒纽扣在当地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售价仍是1卢布。

【人民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同步练习

【人民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5.0分,共100分)1.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2.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

”这一措施实行于()A. 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三年国内战争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3.1991年12月25日,红白蓝三色旗取代了镰刀锤子红旗,以此为标志而结束的苏联在历史上存在了()A. 67年B. 69年C. 73年D. 74年4.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就。

下列现象中与这一模式相符合的是()A.开辟了新型的工业化模式B.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C.取消农产品的余粮收集制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5.“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摒弃历史遗产的人物”,李鸿章曾自嘲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

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共同的失败原因是()A.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B.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机C.缺乏勇于变革的精神D.改革没有任何的效果6.有学者在评价新经济政策时指出:“它是列宁在当时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的一种改革运动,实质上是一种‘混合’经济的创造性实验。

”这里的“‘混合’经济”是指()A.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混合B.工农业生产与市场、商品流通的混合C.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先进思想学说的混合D.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的混合7.2011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苏联唯一在世的总统戈尔巴乔夫恰好满80岁。

关于他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对苏联进行改革的表述中,下列正确的是()A.其改革走的是自下而上的中国模式B.其改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尝试C.改革的前期就阻力重重D.其改革有宏观的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8.“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同步训练 专题7 第2课 训练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同步训练 专题7 第2课 训练

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基础巩固1. 法、英、德、美的工业生产在1937年比1913年分别增长1%、10.4%、19.4%、54.3%,而苏联同期工业增长近750%,到1940年,苏联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国,究其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比西方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更为先进B.苏联开创了独特的国民经济发展之路C.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D.政府干预下的西方国家的工业复苏进程缓慢答案 B解析苏联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取得的经济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故B项符合题意。

2. “我们国家(苏联)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

”材料主要反眏了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A.以工业化为主导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影响。

由材料可知,苏联的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反映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显著特点。

3. 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

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A.苏联政府对发展工业更感兴趣B.激进的农业集体化政策压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落后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答案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0世纪30年代,苏联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政策,极大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场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

4. 斯大林在1929年12月的一次讲话中说:“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

”斯大林“抛开”新经济政策的做法是()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确定和实施农业集体化的方针C.颁布1936年宪法D.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答案 B解析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练习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练习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阅历与教训一、选择题1.(2分)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社会主义祖国在紧急中!”,对此,苏维埃政府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国家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2.(2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的确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接着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试验”。

苏联的“独特试验”是()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开创斯大林模式D.戈尔巴乔夫改革3.(2分)十月革命成功以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做法包括①将企业收归国有②实行新的土地政策③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④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④4.(2分)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斗争B.把革命志向变为现实C.促进生产的复原和发展D.维护新生政权的权威5.(2分)2019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苏联唯一在世的总统戈尔巴乔夫恰好满80岁。

关于他在上个世纪80年头中后期对苏联进行改革的表述中,下列正确的是()A.其改革走的是自下而上的中国模式B.其改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尝试C.改革的前期就阻力重重D.其改革有宏观的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6.(2分)1970年,苏联闻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等发表了一封《苏联科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其中谈到:“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取出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

”据此推断A.萨哈罗夫不满赫鲁晓夫的改革B.萨哈罗夫认国经济改革的前提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C.萨哈罗夫的这一观点成为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D.萨哈罗夫的观点促进了苏联的思想解放7.(2分)某作品称:“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旁边村落的农夫,许租给他们运用,而以他们全部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苏联某学者在1975年的一份调查报告中说“被调查的1064名大企业经理中有80%认为各级机关仍然像以前一样侵犯企业权利 90%认为企业权力太小如面临整排军官们指挥的士兵当其中一个军官下达‘前进’的命令时另一个军官却高喊‘卧倒’……”材料所述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B. 斯大林强调加快工业化建设速度C. 赫鲁晓夫推行鲁莽冒失的改革措施D. 勃列日涅夫改革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答案】D【解析】1975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早已经被废除排除A项此时斯大林已经去世排除B项此时赫鲁晓夫已经下台排除C项1975年勃列日涅夫是苏联的最高领导并对苏联进行改革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依然存在许多弊端所以选D项故选D2.勃列日涅夫在1981年召开的苏共二十六大上强调说“党一向把计划看成法律这不仅仅是因为计划是由最高苏维埃批准的计划之所以就是法律是因为只有遵循计划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工作”这一主张对苏联的影响是()A. 延续了旧的发展模式B. 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C. 保障了工业化的进行D. 完善了国家法律体系【答案】A【解析】A3.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去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下列史实中不能论证“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的是()A. 大规模的垦荒活动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B. 与美国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经济负担C. 优先发展重工业妨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D. 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致使经济发展陷入停滞【答案】A【解析】“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意思是他的改革使苏联经济不仅没有持续发展反而发展更加困难甚至停滞不前联系所学史实 BCD所论述的现象都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A项中的垦荒活动是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不符合勃列日涅夫改革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4.“戈尔巴乔夫为经济改革总是心血来潮地临时凑合一些计划这些计划有时是他从国外带回来的有时是他同有名的经济学家或西方杰出的工业家谈话之后凑成的”这段话反映了戈尔巴乔夫()A. 对经济状况认识模糊认为无需调整B. 主张经济改革应当借鉴西方模式C. 改革重心将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D. 对改革缺乏科学合理的认识和规划【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总是心血来潮地临时凑合一些计划”、“有时是他从国外带回来的”、“有时是他同有名的经济学家或西方杰出的工业家谈话之后凑成的”可知反映戈尔巴乔夫改革缺乏科学合理的认识和规划故D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5.据苏维埃经济委员会统计从1922年到1925年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从856个增至1786个工人人数从2.04万增至6.05万这反映了()A. 工业经济已经基本恢复B. 工业化建设已全面启动C. 经济政策调整成效显著D. 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形成【答案】C【解析】从材料提供的信息可知苏俄的私人工业企业在1922年至1925年期间发展迅速这是因为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这一期间私人工业企业数量从856个增加至1786个说明此项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故C项正确A项仅从材料无法体现B、D两项是在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故选C6.“在苏联社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局面只要最高领导一停止施加压力使社会实现非斯大林主义化的种种努力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机制几乎无需下达新的补充指示就会自动恢复原状就像被按倒的不倒翁一样只要手一松开它马上便直立起来所以正如有人指出的‘断言我们似乎告别了斯大林主义此话说早了太早了’”这说明()A. 斯大林主义仍然充满活力B. 苏联的改革没有触及深层次问题C. 斯大林主义得到广泛拥护D. 改革成败取决于最高领导的态度【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这种现象是在苏联改革的过程当中出现的直接而言说明斯大林模式根深蒂固但根深蒂固并不等于没法撼动主要是改革不深入、不彻底从而使得斯大林模式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与社会机制中得不到彻底消除致使一有机会就出现反弹并最终使苏联的改革失败故选B7.下表所示为1926~1927年年度苏联工农业生产情况鉴于这种状况苏联()A. 恢复了余粮收集制B. 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C. 工农业发展并重D. 经济中心转向了农业【答案】B【解析】材料显示苏联的农业发展落后于工业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B项正确A项所述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农业来支持工业发展排除C、D两项故选B8.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列宁和罗斯福都在固守本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情况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两次改革的根本共同点是A. 都体现了国家对经济干预B. 都努力改善民众生活水平C. 都为了巩固现有政治制度D. 都使经济出现了较大转机【答案】C【解析】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与利益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为了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罗斯福新政是为了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故答案选C项新经济政策没有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相反是减少国家的干预可排除A项B、D项是相同点但不是根本的排除故选C9.“当人民忍饥受饿失业现象日益猖獗的时候凡是隐藏一普特余粮的人凡是使国家损失一普特燃料的人都是穷凶极恶的罪犯……” 这是列宁写给彼得格勒工人的信中对于某一政策的描述以下符合这一政策的是()A. 它是暂时的只是为了应付战争B. 它实现了苏俄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C. 它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D. 它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答案】A【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这是高度的集中全力对物资控制极其严格的时期而且又是列宁时代只可能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特点是暂时的而且目的是为了保障战争的胜利故正确B.材料体现不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点故错误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只是帮助俄国度过了难关并没有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工业生产的恢复起到促进作用故错误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不能长期实施最终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故错误故选A10.1962年苏联学者利别尔曼建议用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在赫鲁晓夫的倡导下围绕此建议展开了学术讨论这一讨论()A. 主张恢复新经济政策B. 使苏联经济进入市场轨道C. 动摇了公有制的地位D. 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用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可知利别尔曼建议实质就是要给企业部分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故选D项1921年到1928年实行新经济政策排除A项依据材料“用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可知利别尔曼建议实质就是要给企业部分权力是苏联经济利用市场因素排除B项依据材料“用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可知利别尔曼建议实质就是要给企业部分权力是苏联经济利用市场因素并未动摇公有制的地位排除C项故选D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材料一中胡佛认为1929年的股市崩溃“只是一件孤立的事件”的观点是否正确?请简要分析11.(2)胡佛和罗斯福都对美国经济的前景充满了信心但是在应对危机方面有明显的不同指出二者的主要不同之处11.(3)罗斯福为什么能够取得应对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成功?请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加以分析【答案】(1)不正确1929年股市的崩溃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经济“繁荣”背后所积累问题的总爆发股市崩溃随之而来的是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等一系列严重后果美国经济进入“大萧条时期” 因此它不是一件孤立事件【解析】(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股市崩溃随之而来的是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等一系列严重后果美国经济进入“大萧条时期” 因此它不是一件孤立事件【答案】(2)胡佛采取放任自由的政策罗斯福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解析】(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答案】(3)罗斯福认识到自由竞争的局限重视发挥政府作用对经济进行积极干预比如整顿银行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等措施罗斯福能够从社会稳定的角度考虑问题关注下层人民的生活注重缓和社会矛盾比如加强救济工作加强社会保障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等罗斯福抓住了经济危机的实质进行改革努力拓宽国内外市场拉动需求削减工农业生产以解决生产相对过剩的矛盾比如采取了整顿财政金融体系调整工农业生产以工代账等措施【解析】(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中说道“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够重视现代经济的关键部门(如信息、电子和通信)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这妨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俄罗斯经济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苏联式经济体制”给苏联发展带来的问题【答案】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生产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妨碍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影响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式经济体制”指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材料中“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得出片面发展重工业不利于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影响到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从材料“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得出压制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从材料中“不够重视现代经济的关键部门”“妨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等信息得出不利于现代科技的发展结合所学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13.(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俄新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及其特点13.(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13.(3)根据材料三概括罗斯福应对危机的措施13.(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答案】(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尝试的失败严重的经济与政治危机的出现特点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济【解析】(1)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信息“用‘强攻’办法……已宣告失败”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尝试的失败再结合当时苏俄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回答第二问从材料信息“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思考回答【答案】(2)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析】(2)对比“斯大林模式”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回答【答案】(3)措施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进行金融改革农业减产政府提供补贴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解析】(3)根据材料信息“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逐项概括【答案】(4)认识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解析】(4)结合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影响分析14.(1)材料一中“利用资本主义”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指的是什么政策?为此苏俄的农业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14.(2)材料二中赫鲁晓夫为解决粮食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依据材料谈谈你对这一做法的认识14.(3)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14.(4)根据材料三指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政策新经济政策调整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解析】(1)第一问政策据材料“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可知应为新经济政策第二问调整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加以回答即可【答案】(2)措施开垦荒地扩大产粮区认识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农业生产及管理体制存在问题最终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解析】(2)第一问措施据材料“是从1954年起在哈萨克、西伯利亚乌拉尔河、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实行大规模的垦荒”、“1954~1960年先后开垦四千多万公顷荒地这期间全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加以归纳概括第二问认识据材料“这期间全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就呈下降趋势”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加以回答【答案】(3)同意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消极影响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导致改革失败【解析】(3)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赫鲁晓夫一方面冲击到了斯大林模式但另一方面没有能突破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答案】(4)原因经济改革存在严重的决策失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解析】(4)据材料“他在经济改革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决策失误其三……根本没有跨越体制转换的门槛”加以回答即可。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经济始终存在的问题是()A. 对外扩张包袱过重B. 国民经济军事化问题严重,经济结构严重失调C. 个人崇拜严重D. 高科技产业毫无进展【答案】B【解析】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经济始终存在的问题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没有消除,主要是国民经济军事化问题严重,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B正确;对外扩张包袱过重、个人崇拜不是主要问题,A和C错误;勃列日涅夫时期高科技有所发展,D错误。

故选B。

2.20世纪80年代末,在苏联推行改革的最高领导人是()A. 戈尔巴乔夫B. 勃列日涅夫C. 赫鲁晓夫D. 叶利钦【答案】A【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80年代末苏联最高领导人是戈尔巴乔夫,他从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了苏联的改革。

B.勃列日涅夫是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的苏联领导人。

C.赫鲁晓夫是50年代前期到60年代前期的苏联领导人。

D.叶利钦不是苏联的领导人,苏联解体以后的俄罗斯国家领导人。

3.1923—1925年期间,苏联粮食产量基本能够养活本国居民。

但从1928年起苏联就已经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了。

这一变化()A. 反映出苏联主动加入世界市场体系B. 说明新经济政策尚未取得成效C. 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进关系密切D. 体现出列宁对粮食安全的关注【答案】C【解析】从材料看到,1928年起,苏联开始从国外进口粮食,这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进关系密切,因此C项说法正确。

A项“主动”说法与材料说法不符,排除。

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新经济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因此B项说法错误。

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此时列宁已经去世,因此D项说法错误。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20 世纪30 年代苏联经济以10\% 的速度增长而西方正经历“大萧条” 一些左派经济学家认为资本主义的丧钟已经敲响当时苏联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 新经济政策的推动B. 计划经济体制实行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D. 凯恩斯主义的运用【答案】B【解析】“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以10\% 的速度增长”主要是因为当时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B正确此时新经济政策已被取消故A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已被取消故C错误D是罗斯福新政排除2.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这是因为()A. 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B. 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 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D. 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答案】B【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生产关系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都是失败的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故选B3.肖洛霍夫曾给斯大林写信说“许多区没有完成粮食征购任务也没有储备籽种……集体农庄庄员们和个体农民们由于饥饿现在正濒临死亡……工作人员正暴力征粮”斯大林回信说庄稼人在‘耍滑头’ 他们要让工人、红军没有饭吃庄稼汉们实质上是向苏维埃政权宣战”据此分析两人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A. 是否看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B. 是否看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C. 是否要维护苏维埃的利益D. 是否要维护农民们的利益【答案】D【解析】从二人的身份和立场可以判断二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苏维埃的利益二人的区别只是角度不同前者是站在维护农民利益的角度上说话后者是为了维护工人和红军的利益故D正确A项错误二者都看到了粮食收购危机但是对此问题的认识不同排除B项错误政治危机的问题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错误二者都是维护苏维埃政权的利益排除4.苏联问题专家郑异凡指出“‘粮食征收制’一般译作‘余粮征集制’ 不过俄文本身并无‘余粮’的意思而是指征收(摊派)粮食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据此作者认为()A. “余粮”指农民口粮之外的多余粮食B. 政府“征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C. 政府“征收”措施在苏俄一直延续D. 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答案】B【解析】“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表明政府“征收”没有考虑农民的基本生活且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A、D两项错误 B项正确该政策并非“一直延续” 后被粮食税取代 C项错误故选B5.斯大林时期苏联农民以仅有的3%~5%的私有土地生产出苏联25%~30%的农产品而同期美国的农场则是以苏联集体农庄50%的土地和10%的劳动力生产出相当于苏联130%的农产品但苏联依然坚定不移地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 集体农庄是苏联配合工业化的农业政策B. 集体农庄有利于维护工人与农民的关系C. 土地公有制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D. 集体农庄制度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答案】A【解析】“苏联农民以仅有的3%~5%的私有土地生产出苏联25%~30%的农产品而同期美国的农场则是以苏联集体农庄50%的土地和10%的劳动力生产出相当于苏联130%的农产品但苏联依然坚定不移地推行集体农庄制度”表明集体农庄是苏联配合工业化的农业政策故A项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6.人们谈及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时总会提起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的蠢事这一事件的影响为()A. 社会主义阵营破裂B. 中苏关系破裂C. 引起了美苏关系的缓和D. 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了思想混乱【答案】D【解析】7.历史学家尤•叶梅里亚诺夫撰文写道“(斯大林逝世时)苏联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直接导致这个超级大国灭亡的是()A. 斯大林模式B. 赫鲁晓夫改革C. 勃列日涅夫改革D. 戈尔巴乔夫改革【答案】D【解析】通过材料“导致这个超级大国灭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故D正确ABC并没有导致苏联解体排除8.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 主要原因是苏联()A. 片面发展重工业B. 忽视民主与法制C. 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D. 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原因是苏联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 A B D项均是斯大林体制造成的均非主要原因A B D项排除9.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伟大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材料肯定了斯大林时期的俄国()A. 开创计划经济体制B. 成为世界一流强国C. 建立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D. 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可以看出材料肯定了斯大林时期的俄国成为世界一流强国故B项符合题意 AC两项不符合题意 D项不符合史实10.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 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罗斯福实施“新政”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所有这些反映了()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互相学习借鉴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C. 伟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D. 实事求是原则无处不在【答案】D【解析】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罗斯福的新政以及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适应了各国的国情取得了成效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故D 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11.20世纪50年代在苏联推行改革的领导人是()A. 勃列日涅夫B. 赫鲁晓夫C. 戈尔巴乔夫D. 叶利钦【答案】B【解析】1953年赫鲁晓夫成为苏联领导人后开展的了一些改革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2.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说“苏联领导决定开始解冻时期并自觉地走去的时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同时对解冻感到担心‘会不会因解冻而出现冲向我们的洪水这就将很难处理’” 这番话可用于说明()A. 苏联解体具有一定的偶然性B. 赫鲁晓夫改革负面效应较大C. 苏联改革难以突破体制框架D.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陷入绝境【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体制僵化因此苏联解体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赫鲁晓夫改革负面效应的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苏联领导决定开始解冻时期……‘会不会因解冻而出现冲向我们的洪水这就将很难处理’”可知赫鲁晓夫在改革中左右徘徊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苏联改革难以突破体制框架故C项正确“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陷入绝境”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故选C13.“俄国革命经事实证明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救世主一方面使西方赢得了反希特勒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另一方面悖谬地通过苏联表面上对大萧条(1929﹣1933)所具备的免疫力促使人们放弃对自由市场正统观念的信念为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提供了驱动力”苏联“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意指()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斯大林模式D. 赫鲁晓夫改革【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联系所学苏联为赢得二战胜利的经济影响是斯大林模式同时为资本主义摆脱大危机提供借鉴的也是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中吸取斯大林模式中国家对经济干预特点改变了资本主义完全由市场调节的经济模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而ABD项对罗斯福新政没有产生影响故排除14.1965年苏联颁布《集体农庄市场示范条例》规定无论是集体农庄还是个人都可以在市场上自由出售自己的农副产品其价格由市场自发形成国家不加干涉据此可知当时苏联()A. 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领域B. 重视农庄和农民的积极性C. 农业集体化弊端已经消除D. 全面推行了市场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规定无论是集体农庄还是个人都可以在市场上自由出售自己的农副产品其价格由市场自发形成国家不加干涉”信息可知当时苏联重视农庄和农民的积极性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此时期正值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其改革重点在工业上不是农业C选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并未消除农业集体化的弊端D选项错误当时苏联并未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故选B15.苏共在报告中指出“党中央委员会在几次全体会议上已经揭露了农业领导上的严重的缺点和错误并且制定了提高谷物和畜产品产量的大规模的计划……为了认真改进对农业的领导必须使我们的干部注意经济问题注意减少生产中所花费的劳动……”下列做法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 实行余粮收集制B. 实施新经济政策C. 开展农业集体化D. 赫鲁晓夫改革【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已经揭露了农业领导上的严重的缺点和错误并且制定了提高谷物和畜产品产量的大规模的计划……为了认真改进对农业的领导必须使我们的干部注意经济问题注意减少生产中所花费的劳动”可知该报告的侧重点是强调农业问题改革农业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的侧重点放在农业上故D项正确余粮收集制实行的时间是1918年到1921年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行的时间是1921年到1928年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开展农业集体化故C项错误故选D16.赫鲁晓夫改革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相同点不包括()A. 都引起过社会思想混乱B. 都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C. 都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D. 都以农业为改革突破口【答案】D【解析】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全盘否定斯大林造成社会思想混乱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 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党内和社会上思想混乱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赫鲁晓夫改革与戈尔巴乔夫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赫鲁晓夫改革没有进行总体规划和科学实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戈尔巴乔夫改革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来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为突破口戈尔巴乔夫改革之初是在经济领域在难以奏效的情况下将重心转向政治领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7.(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撒切尔主义”产生的背景归纳撒切尔夫人在经济领域调整的措施并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的实质17.(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应遵循哪些原则?【答案】背景 20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处于颓势通货膨胀严重(或“经济滞胀”)撒切尔夫人就任英国首相鼓励自由竞争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与完善【解析】【答案】说明中国借鉴市场经济的某些特点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国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解析】18.(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18.(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一五”计划期间对外贸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答案】(1)依赖西方列强(世界市场)(或贸易结构具有半殖民地特征或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贸易品种集中在农业和轻纺业贸易品种不断增多范围不断扩大受民族工业发展影响【解析】(1)本小问从表格切入结合列强入侵对中国的经济影响方面思考作答即可如依赖西方列强(世界市场)(或贸易结构具有半殖民地特征或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贸易品种集中在农业和轻纺业贸易品种不断增多范围不断扩大受民族工业发展影响【答案】(2)变化扭转了几十年来的贸易逆差局面出口商品结构也有很大的变化作用配合了当时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解析】(2)根据材料“我国的出口贸易有很大的增长出口商品结构也有很大的变化”“除了出口传统的农副土特产品外还增加了许多新商品特别是发展了工业品出口”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变化为扭转了几十年来的贸易逆差局面出口商品结构也有很大的变化作用结合国情从促进“一五”计划的完成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等方面作答即可19.(1)材料一中的“迂回过渡”指的是什么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列宁为什么放弃“直接过渡”而转向“迂回过渡”?该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19.(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出“他挽救了市场经济”的措施19.(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的观点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综合材料一、二、三谈谈你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答案】(1)政策新经济政策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的失败(或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俄国是落后的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经济【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坚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1921年列宁经过反思认识到在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不能直接过渡而只能迂回过渡”并联系所学可知是新经济政策第二小问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和依据国情特点来分析第三小问直接根据新经济政策的特征进行回答【答案】(2)措施①整顿财政金融②调整工业生产③调节农业生产④实行社会保障福利制度(加强救济工作推行“以工代赈”)⑤保护劳工权利【解析】(2)根据材料中“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可判断是罗斯福新政根据所学新政的措施进行回答【答案】(3)影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识计划与市场只是经济发展的手段各国根据国情选择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解析】(3)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内容判断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市场和计划的认识综合以上材料进行概括计划和市场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依据不同的国情进行有机的结合。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

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记一记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知识结构填一填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答题术语1.苏联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逐步确立起单一公有制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具有指令性计划经济的特征。

2.苏联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3.苏联模式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却严重制约着苏联经济的发展。

辨一辨1.(1)斯大林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运动。

(2)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完成,苏联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国家占有了绝大部分生产资料,作为剥削阶级的富农被消灭;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某某国宪法》,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基本建成。

苏联最终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道路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苏联模式是一种怎样的模式?苏联模式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3.苏联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是什么?(1)经验:①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2)教训:①从长远看,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作用,挫伤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③牺牲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④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思想文化体制的僵化,产生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选择题1.(2分) 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A.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B.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C.对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D.注重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2.(2分)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

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

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3.(2分) “工业已下降到战前水平的10%,粮食的产量从1916年的7400万吨下降到1919年的3000万吨。

最大的灾难是1920年和1921年的全国性干旱,它促成了俄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灾荒。

”为此,苏维埃俄国实行了A.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B.新经济政策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D.国家工业化方针23.4.(2分) 1921年列宁指出了改善农民生活状况的紧迫性,强调“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

”为此苏俄实行了A.粮食税政策B.余粮征集制C.没收私人企业D.实物配给制5.(2分) (2009江苏淮安摸底,17)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

”这一措施的实行()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C.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D.为苏联工业化实现奠定基础6.(2分) 1999年普京指出:“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

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练测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练测 人民版必修2

word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建议用时实际用时满分实际得分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人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其主要理论依据是()A.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持续发展B.违背了农民生产者的愿望C.影响了工农联盟的巩固与发展D.超过农村粮食生产的基本水平2.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

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余粮。

”这一措施实行于()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C.苏俄(联)新经济政策时期D.农业集体化时期3.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

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A.罗斯福新政和新经济政策B.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4.“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

……我们必须根据实验作出判断。

”以下哪一项是属于列宁最早“实验”的内容()A.用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B.取消自由贸易C.全盘农业集体化D.按劳分配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被取消,可以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概括。

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利益B.严重脱离了苏俄的国情C.有利于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D.很好地保护了人民的利益6.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

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A.苏联政府对发展工业更感兴趣B.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生产积极性C.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落后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7.下列对苏联工业化建设资金来源说法不正确的是()A.大幅度提高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积累率,压缩消费率B.扩大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向农民低价收购农产品,高价出售工业品C.积极引进外资,发展对外贸易D.增加税收,发行公债吸收居民资金8.在苏联进行农业逐步集体化过程中,出现粮食危机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政策的变化B.农民拒绝交纳粮食C.工业发展过快,对粮食需求量大幅度增加D.由于战争破坏,粮食产量过低9.下列对苏联斯大林经济体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是苏联确立的新的经济体制B.促进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C.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摈弃D.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10.斯大林体制确立后逐渐僵化,在经济方面的根源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人民对消费品的需求B.无视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及价值规律的作用C.强调国家资金积累,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D.加强宏观调控,以行政手段推行指令性经济计划11.斯大林模式和新经济政策的相似之处是()A.国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B.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都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D.后来都发展成为苏联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12.美国经济学家大卫·科兹认为:在苏联时代,通过合法的途径积累物质财富几乎是不可能的。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同步训练 专题7 第1课 训练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同步训练 专题7 第1课 训练

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基础巩固1.在某一阶段里,列宁形成了“直接过渡”的思想,也就是“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达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产品生产和分配”。

在这一阶段实施的措施是()A.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B.恢复商品流通C.实行粮食税D.废除实物配给制答案 A解析从题干信息“直接过渡”、“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产品生产和分配”可判断其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选项中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是A项。

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新经济政策实施中被视为“后退一步”的有()①将所有国有企业转给资本家经营②农民们被准许出售他们的农产品③本国和外国资本家可以合法经营④实行计划经济体制A.①② B.②④C.②③ D.①③答案 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后退一步”是指恢复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

其前提是国家掌握经济命脉,①错误;④是斯大林时期形成的,与此无关。

3. 列宁说:“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的情绪的支配。

”“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

”为此他()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B.允许自由贸易C.实施计划经济D.实行自由放任答案 B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可以了解到,列宁认为应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发展商业,这反映了列宁主张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故选B项。

4.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与材料所说“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相关的措施主要指的是()A.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B.商品货币流通领域的改革C.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D.国有工业经营方式的转变答案 D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和所学史实,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的措施: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型企业收归国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试题(含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试题(含答案)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表为1913一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主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地位变化情况。

据此可知,20世纪三十年代的苏联()A.被排斥在世界市场之外 B.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弊端暴露C.迅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D.农业机械化已基本实现2.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B.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C.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D.斯大林的逝世3.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新”主要表现在()A.加强了无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管理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生产C.目的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D.改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4.1921年,23岁的美国企业家阿曼德·哈默克服种种困难,来到了苏俄,成为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的美国人。

哈默之所以能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主要得益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工业化政策 D.计划经济体制5.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最大的不同点...是:A.经济体制改革 B.文化制度改革C.政治体制改革 D.福利制度改革6.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A.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C.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7.1961年的苏共二十二大,宣布苏联要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为此,工业产品在第一个十年要增长1.5倍,第二个十年增长不少于5倍;农产品总产量第一个十年要增加1.5倍,第二个十年增加2.5倍。

这反映了A.斯大林体制的弊病有一定改进 B.工农业不平衡局面有一定的改善C.赫鲁晓夫的冒进思想达到高峰 D.冷战局势推动苏联经济发展加快8.列宁曾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练习一、选择题1.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余粮。

”这一措施实行于()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2.1918年苏维埃俄国的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100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正确的是()A.假的。

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B.假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C.真的。

国家实行余粮收集制,人们只能去买D.真的。

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3.列宁在评价这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C.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4.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主要得益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D.斯大林模式5.1921年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

”当时苏联(俄)“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的具体做法是()A.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B.允许国内外私人资本存在C.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D.完全实行市场经济6.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的罗斯福新政,从本质上说,都是()A.实行计划经济B.变革社会制度C.改革上层建筑D.调整生产关系7.列宁在1922年纪念十月革命五周年的大会上曾指出:“要挽救俄国,单靠农业的丰收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的情况良好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到20世纪30年代,苏联迅速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现代化,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农业集体化运动8.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相比,两者不同的是()A.无产阶级已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施的B.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发展生产力并举C.依据国情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政策D.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9.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已达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提供的,同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1/3。

当时苏联大量得到西方设备的有利外部条件是()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B.西方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敌视政策C.苏联制定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D.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10.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

他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C.冷战格局的形成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11.斯大林模式①前期存在弊端,后期克服纠正②经济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③政治高度集权,个人崇拜④文化高度集中,行政干预()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12.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

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

……”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与美国军备竞赛的拖累C.东欧剧变的影响D.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13.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②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4.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

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①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②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④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A.①②③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15.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主是指赫鲁晓夫()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16.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7.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18.苏联国旗降下已经17年了,当年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了改革,这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其共同点在于()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19.按顺序排列苏联解体过程中的重大事件①《阿拉木图宣言》签署②《明斯克协议》签订③八一九事件④《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签署()A.①②③④B.④②③①C.④③②①D.③④②①20.在中国历史上,曾推动秦国走向强盛的重农抑商政策,到了清末却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中外历史上与此类似的经济政策还包括()①美国实行的自由放任政策②列宁提出并实施的新经济政策③斯大林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④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二、非选择题21.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

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

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

(7分)(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

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

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4分)22.(14分)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

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

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4分)(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

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4分)(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4分)23.(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

到19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

英美等过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

——据耶金等《制高点》材料二:1999年的最后一天,叶利钦(1991—1999年任俄罗斯总统)在辞职讲话中说:“我已经完成了我一生的主要任务。

俄罗斯永远不会再回到过去,俄罗斯将永远向前迈进。

”——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问题:(1)根据材料一,指出1980年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分)(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什么?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几次经济体制改革?这些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啊?(5分)(3)你认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向前迈进”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简要说明理由。

(3分)24. (14分)实现工业化是世界近代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和必然趋势。

近代以来,工业化先后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另一种是社会主义工业化。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概括说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基本特点。

(4分)(2)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有何突出特点?(2分)(3)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为实现工业化采取了哪些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3分)出现了什么失误?(2分)(4)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两种工业化道路对我国经济建设有何启示?(3分)参考答案1—5 BBCBB6—10 DBBAB 11—15 BABCC 16—20 DCACA21.(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

不同: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

评价: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

(2)不准确。

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特点: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性。

22.(1)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

(2)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3)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实验(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