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一起看看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欢迎查阅!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1一、教学目标: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三、课前准备: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

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

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2、注意事项: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

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

3、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布置作业是星期四交齐。

4、纪律要求: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

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间,要求本小组长组织好纪律。

5、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类方法)并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

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

(问题: 1.你们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调查中,你又想到哪些新的问题?)教学后记:初一(2)班没有说明细节,学生不明确调查的意义和方法,把抓昆虫等作为调查的主要目的,抓昆虫成为本班男生的主要任务。

还应强调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等其他生物。

初一(9)班事前说好了各种注意事项,强调了纪律,所以每个人都能完成好这次调查活动。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名师教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名师教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名师教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通过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观点,增强热爱自然环境的意识。

2、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3)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二)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设计对照实验;(2)学会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三)情感态度价值目标:(1)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观点;(2)如实记录实验数据。

3、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2)难点:设计对照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二、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查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一课时预习任务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二课时预习任务,初步了解学生本课课前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预习检测作答情况及学生学习问题反馈情况。

课前5分钟针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总结展示和解答。

(二)课堂设计1、课时安排:2课时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新课导入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环境的总和。

主要在我国四川卧龙、陕西秦岭一带。

这些地区竹林茂密,水源充足,气候适宜,温度稳定,有充足的食物来源。

生态因素播放地球航拍图,提问学生,什么是生物圈?“想一想,议一议”大熊猫在野外的分布主要在哪儿?这些地区的那些条件适合于熊猫的生活?这些地区适宜大熊猫生存的因素有很多,大家会发现,这些因素有些不同,有何不同呢?环境中的生态因素生物生活的环境中,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的因素。

观察图片非生物因素:阳光、土壤、水等。

生物因素:蚜虫、瓢虫、蚯蚓、蛇、鼠、杂草等。

小麦的正常生长需要重组的阳光、水分、空气,适量的矿物质,还要及时除草。

什么是生态因素?有哪些类型?①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生存空间等;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展示P13图1-12,小麦生活图,找出图片中影响小麦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有哪些?小麦正常生活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沙漠缺水,植被难以生长;热带雨林中雨水充沛,植被茂盛。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完整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完整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平安城中学张雅楠一、概念分析本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

每种生物都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

生物与环境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以及生态因素概念的理解,生物与环境关系中的基本观点的建立。

探究实验活动中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要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化,抓住概念的本质,从感性经验、身边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环境,生态因素,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等概念,最终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

二、教材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第一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章《认识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并理解其在农工业方面的应用。

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三、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有限,生态系统的知识学生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的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知识单靠老师讲述,理解上是有困难的,但他们对生物知识很感兴趣,热情很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是项挑战。

四、设计思路:本节课是初中生物的第三节,学生对生物学还不甚了解,所以这节课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点,从整体上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根据课程目标,力求设计多个探究性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感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有意识地渗透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教育,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教学设计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设计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教材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理解生物圈》第一节的内容,是继第一章《理解生物》自然地衔接和深入。

本章内容是在原教材五节内容的基础上实行整合、简化,精整为三节,使教材内容更紧凑。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环境的概念”、“环境中的生态因素的概念”、“生态因素的分类”、“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合和影响五个部分”;站在生物圈的高度,阐述了生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说明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本节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概念是“生态因素”,一个重要的科学方法是“对照探究实验”。

全节既有生物与非生物知识的应用,又有对生物圈一些基本知识的描绘,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列举自然界常见的生态因素,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合和影响;(2)能举例描绘自然界典型动植物受非生物影响的现象;(3)让学生初步学习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4)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设计实验的水平和合作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做好记录;(2)将调查到的生物实行整理、归纳、总结,向全班同学汇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观点,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培养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分布;(2)生物对环境的适合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设计对照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动物的影响;(2)组织好探究活动。

【教学方法】在本节课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充分利用图片和各种实例的情况下,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图片若干。

探究实验材料:鼠妇若干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笔、实验报告表等。

教学设计生物与环境关系

教学设计生物与环境关系

教学设计生物与环境关系《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节的教学设计根本信息名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冀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一节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阐述了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环境”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个方面。

非生物因素主要有水、光、温度、空气和土壤等。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物之间的关系上。

本节课还安排了一个“探究环境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本节课是学习下一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根底。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处在一个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泼、想象丰富,但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

他们对生物和环境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还处于一个比较直观的层面。

设计说明1.谈话法: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分析,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观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小组活动法:通过小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激趣播放《天敌》动画,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猫头鹰两次行为的变化。

再抛出问题:猫头鹰是受了什么环境因素的影响,让它的行为发生了变化呢?要想知道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采用探究的方法。

观察、思考、答复以下问题。

以幽默的小故事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体会探究首先从我们比较常见的一种小动物开始我们的探究之旅。

播放介绍鼠妇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视频。

观察、思考。

了解鼠妇的生活习性,为探究做准备。

布置小组活动:探究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

要求学生写在课前下发的学案上,并提示学生注意探究的六步骤和设计实验的三原那么。

小组合作完成学案。

体验小组合作及探究的过程。

用实物投影展示一组学生探究的思路,其他小组补充并完善。

汇报、讨论。

掌握探究六步骤和设计实验三原那么。

讨论明晰五大非生物因素播放介绍五种生物形态结构或生活习性的视频,并让学生分析影响每种生物的环境因素。

初中生物与环境生物教案

初中生物与环境生物教案

初中生物与环境生物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依存关系2. 掌握生物在环境中的适应和生存能力3. 培养保护环境、保护生物的意识和行动教学重点:1. 掌握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适应能力2. 了解生物在环境中的生存策略3. 培养环保意识和行动教学难点:1. 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2. 理解生物如何适应环境从而生存繁衍3. 培养正确的环保观念和实践教学准备:1. 教学备课2. 教学资料准备3. 教学实验器材准备4. 多媒体教学设备准备教学过程: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 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方式呈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 讨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3.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如何适应环境从而生存繁衍第二节:生物的适应能力1. 分析不同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策略2. 讨论生物适应环境的原因和方法3. 实地观察一些生物的适应能力,并进行相关实验第三节:环境保护与生物保护1. 讲解环境保护和生物保护的重要性2. 讨论如何保护环境和生物,如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3. 组织环保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教学作业:1. 观察周围的生物和环境,写一份观察报告2. 小组讨论,提出环境保护和生物保护的建议3. 家庭作业:整理家中的垃圾并分类回收教学反馈:1. 分组展示观察报告2. 学生自我总结和展示环保实践成果3.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并着重强调环保和生物保护的重要性补充说明: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例、案例等,使学生更直观深入地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激发他们对环保和生物保护的积极性。

生物与环境的共生关系教案设计

生物与环境的共生关系教案设计

生物与环境的共生关系教案设计课程主题:生物与环境的共生关系课程级别:初中生物课程学科:生物课程时长:2个课时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2. 帮助学生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和方法。

3. 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其他生态系统的特点和重要性。

教学资源: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的插图和照片;环境保护相关的文章和文献材料;交互式白板;电脑或平板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教学策略:1. 模拟实验2. 课堂讨论3. 组合图表4. 视频观看5. 课堂辩论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 老师介绍课程主题并向学生讲解其重要性。

2. 学生们回答一些关于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基础问题。

第二步:教学核心1. 学生们观看有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的视频。

2. 在课堂上,老师通过一些例子和案例,讲解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

3. 学生们模拟实验,以便深入了解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关概念。

4. 老师通过文献资料和交互式白板等工具向学生展示有关生态系统的不同类型和他们的特点。

5. 学生们组合图表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生态系统。

6. 学生们进行关于环境保护的辩论,以便加深他们对与环境相关议题的了解。

第三步:总结1. 老师带领学生们回答关于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的综合问题。

2. 学生们分享他们对本课程的理解和学习收获。

3. 老师总结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并向学生提供相关文献资料。

课堂评估:1. 通过课堂辩论和综合问题回答,考核学生对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堂模拟实验,考核学生对模拟实验环节中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通过学生分享和提供的文献资料进行评估,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收获。

初中生物生物与环境教案

初中生物生物与环境教案

初中生物生物与环境教案
【教学对象】:初中生物
【教学内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 能够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3. 能够说明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4. 能够提出保护环境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3.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 分析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5分钟)
老师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讨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二、学习环节(30分钟)
1. 讲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讨论环节(10分钟)
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一起讨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列举出相关例子;
四、练习环节(15分钟)
1. 学生完成与生物与环境相关的练习题;
2. 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和强化;
五、总结环节(5分钟)
老师总结本堂课所学内容,强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教学反馈】: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保护环境的作文,并在下节课上交。

【教学资料】:
图片、视频、教材、练习题等。

【教学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明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并能够提出相应的保护环境方法。

初中备课生物与环境教案

初中备课生物与环境教案

初中备课生物与环境教案
年级:初中
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掌握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话题: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保护环境?
2. 观察实验:通过展示不同环境条件下生物的适应能力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依赖环境生存,环境也依赖生物维持生态平衡。

2.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进化、适应、竞争、合作等。

三、实验(20分钟)
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生物如何适应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存策略。

2.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到校园周围进行生物与环境的观察与实验,让他们实地感受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四、总结(10分钟)
1.总结教学内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2.强调环保意识:呼吁学生共同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家园。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设计一份环保宣传海报,让更多的人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生物与环境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心。

同时,实地考察和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爱护环境,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共同呵护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有爱好参与堂探讨活动并愿与小组其它同窗合作和交流,体验探讨的乐趣。

二、能够对阻碍鼠妇生活的因素作出假设,尝试仿照操纵实验变量和设计对如实验,经历实验的进程并认真观看和记录。

3、形成爱惜实验动物的情感。

4、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阻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的例子。

、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六、能举例说诞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阻碍。

重点和难点:重点:探讨的一样进程,仿照操纵实验变量和设计对如实验。

难点:仿照操纵实验变量和设计对如实验。

教材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讨生命的隐秘》的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包括了本书的第一个探讨实验。

本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节有关周围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讨的一样进程,明白得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阻碍,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阻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明白得环境对生物生活的阻碍,最后再自然的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阻碍。

学生分析:省会城市的小孩很少接触过鼠妇,对这种生物了解不多。

由于这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讨活动,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对探讨性学习又很少经历,因此学生在探讨活动中对探讨的每一个步骤的试探都具有专门大的随意性,具有相当多的不确信因素,需要教师踊跃加以引导。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创设情境,学生提问。

四人一组,捕捉鼠妇(前);发言说明如何捕到鼠妇,提出问题。

率领组长在室外观看鼠妇,指出鼠妇即“西瓜虫”、“潮虫”。

对学生发言进行评判,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的回答,留下有探讨意义的问题。

二、慢慢深切,体验探讨的进程试探回答遗留下的问题,作出各自的假设;在讨论发言中设计出实验方案;四人一组实验操作,观看现象,记录数据,分组汇报结果;讨论数据的处置方式;处置数据;汇报处置结果;得出结论。

踊跃引导学生试探;讲述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引导提问,将个别学生未想到的实验方案的细节讲清楚,确保实验的科学严谨性;纠正错误做法,夸奖表现好的实验小组;评判结果;启发学生利用好数学工具;鼓舞结果不同的学生试探缘故;评判结论。

初中人教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初中人教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初中人教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改善与环境的关系,培养爱
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改善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科书、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观察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引起学生对生物与
环境的关系的兴趣。

二、讲解与讨论(15分钟)
1. 讲解生物与环境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

3. 讨论生物受污染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与环境的关系。

三、小组活动(15分钟)
1. 分组讨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列举几个例子。

2. 讨论如何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3. 汇总小组讨论结果,让学生展示讨论成果。

四、展示和总结(10分钟)
1.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并对其他小组提出建议。

2. 教师总结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 提醒学生要从日常生活中做起,积极保护环境,与环境和谐共存。

五、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每个学生在家里做一个小实验,观察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写出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爱护环境的观念,同时
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促使他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设计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设计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能区分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2)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点,树立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关爱生物、关爱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态因素的概念。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教学难点(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观图片,如森林、草原、湖泊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在这个自然环境中,有哪些生物?它们是如何生存的?环境对生物有什么影响?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1、生态因素的概念(1)教师讲解:在生物的生存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2)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态因素包括哪些方面呢?2、生态因素的分类(1)非生物因素①教师举例: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都是非生物因素。

②展示图片:分别展示在不同阳光、温度、水分条件下,植物生长的情况。

③提问:这些非生物因素是如何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的?④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阳光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开花时间;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范围;水分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以及动物的生活习性。

(2)生物因素①教师讲解:影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称为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同种生物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②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展示蜜蜂群体生活的图片,讲解种内互助;展示两只雄鹿争斗的图片,讲解种内斗争。

③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展示捕食、竞争、寄生、共生的图片,分别讲解这些关系的特点和例子。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教师举例:仙人掌的叶变成刺,以适应干旱的环境;北极熊厚厚的皮毛和皮下脂肪,以适应寒冷的环境。

初中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海豚影响因素水影响着生物的生活与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
小麦影响因素阳光、水
2.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水、温度、阳光、土壤、空气等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竞争、捕食、合作、寄生、互利共生等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回答,及时作出判断,带领学生走出误区。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像中,同种生物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会产生混淆,要及时理清关系。
巩固新知,升华迁移
经讨论学习后,举例说出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教师补充一些例子,例如:沙漠和绿洲,热带和温带生物的生活与分布,让学生进一步掌握。
总结新知,延伸设疑
归纳总结本节所学的知识,回归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设置问题“生物能否影响环境呢?如果能,它们又是如何影响环境的呢?”从而延伸这一片段。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积极思考问题,发散思维。
比较分析,讨论学习
(一)想一想,议一议
以图片展示为例,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大家认识图片当中是什么吗?根据现有知识,学生不难做出回答。追问:你知道野外生活的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吗?为什么这些地区能够适应它们的生活呢?离开了水的海豚能够生存吗?没有阳光雨露小麦能够发芽抽穗吗?通过上述的问题和所告诉的信息进行分析,了解到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影响着生物的生活与分布,从而构建生态因素的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二)看一看,想一想
以观察图片为主,阅读教材为辅,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大家见过稻田吗?看看这张图,你能找到影响水稻生存的生态因素有哪些吗?根据之前所学的内容,它们可以分为几类呢?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1.鼠妇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或鼠妇不喜欢明亮、 干燥的环境)。
2.鼠妇喜欢温暖的环境(或鼠妇不喜欢冰凉的环 境)。
教师要求 1~5 实验小组验证第一个假设,6~10 实验小组验证第二个假设。
1.学生 1—5 实验小组: 假设一:鼠妇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或鼠妇不喜 欢明亮、干燥的环境)。 (1)教师推荐实验器材:纸盒、黑纸板、湿土、干 土、鼠妇(10 只)。 (2)实验过程: 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并操作。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学生:在纸盒内一半铺湿土,一半铺干土。在设置 明暗条件时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湿土上方盖了黑纸 板,干土上方盖玻璃板;一种是湿土上方盖玻璃板,干 土上方盖黑纸板。
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
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
教学策略选 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
择与设计 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
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
可分割的整体。
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两种情况,指导学生怎样才 能设置阴暗、潮湿的环境或明亮、干燥的环境。引导学 生讨论:到底湿土上方应该盖什么干土上方应盖什么怎 样做才更容易成功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湿土上方盖黑纸板,干土上 方盖玻璃板,然后把鼠妇放在黑纸板和玻璃板的交界处 容易成功。
注:图中圆圈处是实验时鼠妇的位置。 (3)5min 后,鼠妇大多数移至黑暗潮湿处。 (4)实物投影:各小组实验过程的数据记录。 鼠妇的数目 环境 1min2min3min4min5min 黑暗 56789357 潮湿 5432l153 明亮 干燥 (5)小组成员分析处理所得数据,小组之间交流, 得出结论。 [预期结论]鼠妇喜欢阴暗、潮 第二课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假设二:鼠妇喜欢温暖的环境(或鼠妇不喜欢冰凉 的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能力目标1.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

2.初步学会确认和控制实验变量。

3.初步学会设计对照实验。

4.学会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

情感态度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取放动物时动作轻柔,实验完毕后放归自然。

2.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观点。

3.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加强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难点1.设计对照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2.控制变量,避免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干扰。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是从个体水平上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并进行初中生物学课程中的第一个探究实验——“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1.已有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如何判断生物与非生物的方法。

2.已有技能:学生已经学习了科学的观察以及调查的方法与技能,为第一个探究实验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设计思路本节课知识内容不难,基于认知发展理论,在进行概念教学时以资料分析、联系生活实际、观察图片等方式,对自然界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环境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组织好第一个探究实验。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通过寻找实验材料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经验作出假设,初步学会确认和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进一步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四、教学方法实验法和启发式教学法五、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课件、实验手段,配合图片、文字资料分析,结合生活经验辅助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金鱼若干条、秒表、计时器、探究温度对金鱼呼吸频率的影响。

2.教学图片(1)学生在校园内进行调查的照片、熊猫吃竹子及鱼缸内的金鱼图片;(2)阔叶林与针叶林、植物向光性、向水性、白天和黑夜环境下的猫头鹰图片;(3)牛吃草、蛇捕食青蛙、黄顶菊、袋鼠竞争、白蚁合作、小丑鱼和海葵、菟丝子与玉米的图片;(4)莲叶、生长在山石上的松树、仙人掌、家鸽、沼泽中行走的丹顶鹤、虎、鹰、鸟类迁徙、虎豹隐藏于植物中、草原上及雪地上的雷鸟、竹节虫、桦斑蝶幼虫、竹节虫被捕食、已经换上白色羽毛的雷鸟在草原上的图片;(5)蚯蚓、过度放牧、沙地上种植植物、森林、地衣、鬼针草、蜣螂、北极熊站在冰块上的图片。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案教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2.掌握环境对生物的影响;3.培养学生积极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力。

教学重点: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2.掌握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1.录制好的相关视频资料;2. PowerPoint演示文稿;3.物质循环的实验器材和材料;4.学生大脑风暴活动的素材。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展示一张由NASA拍摄的地球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的生活能不能和地球环境和谐共处?2.引导学生回忆前几节课对生物和环境的学习内容,提问:生物与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授课(40分钟):1.向学生介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利用一段视频资料进行展示。

2.讲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光照和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水质和水量对水生生物的影响;-空气质量对动物生存的影响;-土壤肥力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示范(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物质循环的实验,旨在让学生亲身感受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预先准备好各种实验器材和材料,并提供一些指导性的问题,如:-如何模拟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植物生长环境?-如何模拟不同水质和水量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如何模拟不同空气质量对动物生存的影响?-如何模拟不同土壤肥力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讨论(15分钟):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回答指导性问题,同时做记录。

2.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并分享实验结果和感受。

总结(10分钟):1.结合学生的实验结果和感受,引导学生总结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提出一些积极的环境保护行动。

拓展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大脑风暴,探讨更多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如:气候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

2.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研究报告,并展示给全班。

初中生物与环境教案

初中生物与环境教案

初中生物与环境教案
年级:初中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 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护自然的精神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讨论:请学生描述一下他们身边的环境是怎样的?
2.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环境对生物有什么影响?
二、学习内容(10分钟)
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需要环境提供生存所需的养分、氧气和水等
2.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对生物造成的影响
三、实践活动(15分钟)
1. 观察实验:带领学生观察实验,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2.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环境,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四、总结(5分钟)
1. 总结:总结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强调环保的重要性
2.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整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记录环保行动
五、课堂反思(5分钟)
1. 教师反思: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如何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环保?
教学资源:
1. 教材《生物与环境》
2. 实验器材:盆栽、水培植物等
教学评价:
1. 学生课堂表现
2. 作业的完成情况
3. 实践活动的参与程度
教学反馈:
1. 总结学生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于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解
2. 收集学生对于环保的想法和建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4篇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4篇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4篇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阳光、温度、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2、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确立爱护生物圈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非生物因素的种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三、《教学难点》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归纳总结四、《教法》以“一案三为主”为模式的学案导学教学方法五、《学法》试验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六、《教师预备》多媒体课件、试验用具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观看视频《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导入:自然界中的环境因素多种多样,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生物的生活,这节课我们学习《环境对生物的作用》(二)、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读学习目标(三)自主研学、合作探究1、出示自主研学一,分组让学生答复。

2、展现图片和资料,分析是哪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的影响:(1)阅读黄粉虫幼虫资料,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2)展现试验材料,引导学生制定试验方案。

(3)小组长领着同学们实施规划,让学生画试验记录表(4)学生分组试验,把黄粉虫幼虫放置后,静置五分钟,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黄粉虫幼虫在两种环境中的个体数量,把试验数据填在记录表中。

(等待5分钟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试验:1、本试验的变量是什么?2、为什么要用10条黄粉虫幼虫做试验?只用1只黄粉虫幼虫做试验行吗?为什么?)(5)五分钟后,学生统计试验数据,求出平均值。

(6)引导学生得出试验结论(7)表达沟通:这个试验中有哪些因素对黄粉虫幼虫有影响?4、出示自主研学二,分组让学生答复。

5、展现图片,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四)课堂小结:学生畅谈收获,教师展现主要内容,并进展感情升华(五)布置作业:让同学们写一篇以爱护环境为主题的建议书(六)稳固练习:分组竞赛练习(七)评比表演优秀小组,鼓舞其他小组。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篇二一、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3)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教学内容1.环境与生物的互动关系:包括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关系:包括生物对环境的逆境适应和生物与环境的互利共生。

3.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包括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环境污染的防治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基本关系,掌握生物在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环境保护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的能力,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动植物和自然环境的情感,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与环境与生物关系相关的视频、图片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一个问题:“环境污染会对生物造成什么影响?”2.知识讲解(20分钟)教师针对导入部分提出的问题,给予学生一些基本的解答,并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生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适应关系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实例分析(30分钟)教师准备一些生物与环境的实例,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

例如,让学生以鱼类为例,探讨鱼类对水质的要求及适应能力,并结合实际情况,讨论如何保护水环境。

4.小组讨论报告(20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就他们讨论过的问题向全班汇报,并与全班共同分析总结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5.活动设计(30分钟)为了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可以进行一些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小活动,例如小组成员一起制作环保手册,介绍如何保护环境的常识和方法。

6.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要热爱自然环境、保护环境,建立环保意识。

四、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讨论结果,评价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2.活动参与度:评价学生在小组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3.作业完成情况: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学习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以及采取行动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播放]:FLASH “蚯蚓对环境的影响”及视频“蚯蚓”。
[总结]: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
五、板书设计
一、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生物因素
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三、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六、作业
请同学课后查找资料,实地考察家乡周围小溪流中青蛙的生存状况,谈一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家乡,在夏天恢复“听取蛙声一片”的景象。
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情感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举例说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难点: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三、教学准备:
1、自制课件。
2、学生课前采集鼠妇,在采集过程中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
3、FLASH:(1)环境因素对鼠妇生存的影响;(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4、视频文件:(1)水对动的生活的影响;(2)草原大迁徙;(3)秋海棠适应阴暗的环境;(4)蚯蚓;(5)地星对环境的适应;(6)保护色;(7)螳螂的拟态;(8)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课型:课时:
二次备课
第1单元第1章探索生命的奥秘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2、举例说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
这样看来,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生存。
[播放视频]:“秋海棠适应阴暗的环境”;“地星对环境的适应”;“保护色”;“螳螂的拟态”。
[观察]:P10页中图1—6,描述蚯蚓在土壤中生活的状况。
[提问]:你知道蚯蚓对自然界有什么影响吗?
说出蚯蚓依靠刚毛运动,身体表面的黏液有助于它在土壤中钻穴和呼吸。通过观看,认识到生物不仅适应环境,反过来还能影响环境。
[提问]:有了实验装置,怎样做才更容易成功?[设计数据记录表]:附后。
[进行实验]:教师巡视,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小组成员分析处理所得数据,小组之间交流,得出结论。
综合全班各小组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最终结论。
[结论]鼠妇喜欢阴暗、潮湿、温暖的环境。
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有光、水、温度等因素。
[提醒]:实验完毕后,你们认为应该如何处理鼠妇?
2.鼠妇可能喜欢温暖的环境(鼠妇不喜欢冰凉的环境)。
[设计实验方案]:要想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我们必须设计实验。
[推荐器材]:现在提供实验材料有培养皿、干土、湿土,黑纸板,请每组同学设计实验装置。
验证假设1的装置、验证假设2的装置
培养皿里放在一半干土,一半湿土,在湿土的上方盖上黑纸板,造成阴暗、潮湿的环境;干土上方直接接受阳光照射,造成明亮、干燥的环境。
绝大多数同学赞成把鼠妇放回大自然,接受情感教育。
[小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人都要树立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三)生态因素
在影响鼠妇生活的这些因素中,光、水、温度、空气、土壤是没有生命的物体,因此称为非生物因素,除了这些没有生命的因素外,是否还存在一些生命的因素呢?
比如:土壤中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会影响它们的生活,人类的捕捉也会影响它们。
七、教后记
[讲述]:刚才同学们汇报了发现鼠妇的有趣经历,那么鼠妇到底适应什么样的环境呢?让我们共同来进行一个探究。
[讲解]:探究是我们进行生物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有一定的步骤:
提出问题: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是什么?
[讨论]:请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作出你的假设。
[假设]:1.鼠妇可能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鼠妇不喜欢明亮、干燥的环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言]:有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生物,它们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叫生态因素,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生态因素的有关内容。
二)探究实验: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提问]:同学们按照要求利用课余时间捕捉到了一些鼠妇,能告诉大家,你是在什么样的地方找到鼠妇的?鼠妇适应什么样的环境?(潮湿、土壤、阴暗、花坛里、石头下等。)
[讨论]青蛙少了,害虫多了,农作物减产,人们经济利益将直接受到损失。
[小结]:长此下去,将会破坏生态平衡,人们将会自食难以下咽的苦果。
[出示]:仙人掌。大家都知道仙人掌生活在沙漠中,沙漠干旱缺水,这样恶劣的条件使许多植物望而却步,仙人掌却生活得很好,为什么?
[小结]:叶——退化成刺,减少蒸腾作用;茎——贮水,代替叶光合作用;根——发达,深入地下吸收水分。
[概念讲述]我们把影响生物生存的其他生物称为生物因素。
[播放视频]:“水对动物生活的影响”,“草原大迁移”。
[总结]: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讨论]:在饭店中有一道菜叫“炸田鸡”,所谓田鸡就是青蛙。请同学们讨论:
1.青蛙少了,什么多了?什么会受到损失?
2.如果大量捕捉青蛙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