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写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同学们对下列摘要做出评述,指出其优点与缺点。

“花园路叙事”初探”
——以电影《禁闭岛》中的文本世界分析为例
摘要:以根据丹尼斯·勒翰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禁闭岛》为例,运用认知诗学中的文本世界理论透视后现代叙事中的一类特殊现象—花园路叙事,具体分析花园路叙事对观众理解所产生的特殊认知效果。

结论认为::文本世界理论在解读叙事作品, 尤其是电影叙事方面具有强大优势,它对读者的动态识解过程给出了合理的描述, 尤其是在处理诸如花园路叙事等特殊现象时显示出巨大的灵活性和解释力。

摘要中没有实质性的结论,而且论述不够清晰,比如“特殊认知效果”是指什么样的效果?“读者的动态识解过程”是什么过程?“显示出巨大的灵活性和解释力”是什么样的灵活性和解释力?……这是论文开题时常犯的错误,同学们要注意此类问题。

“月”境的认知诗学研究
——以唐诗三百首中月为例
摘要:认知诗学强调语境在意义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以认知诗学为理论框架,以《唐诗三百首》中的98个“月1”为例,探析“月”的主要诗学意义以及认知语境在意义建构中的作用机制。

研究发现,诗人试图用人化的“月”表达诗学意义,读者作为一种反映者,如果要更接近诗人的用意,必须依靠读者自身的认知图式(主要包括社会、文化、诗人背景、诗歌特点等),建构一个“临时性”语境,在想象和意念中体验诗人建构的意境,从而达到赏心悦目之目的。

关键词:“月”境;认知诗学;认知语境;图式
此篇摘要是相对较好的一篇,通过摘要,读者可以大致了解到此论文的大致框架以及论文是运用什么理论如何开展的,最后提出自己的论点。

论述清晰,结论明确,是一篇比较成功的摘要。

1在《唐诗三百首》中,87首出现了“月”(指月亮)的表达,有5首唐诗有两个以上的“月”表达,本研究不包括月指月份的表达。

虚妄的梦——文本理论视阈下的《雨中的猫》
摘要:诗无达诂, 文无定评;只要正确把握作品的肌理, 则可对作品进行多声、多元的解读, 使得文本在阐释的历史中不断增值。

而对一个文本进行多层次, 多维度的阐释也是经典产生的原因。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雨中的猫》便是在这种解读中获得了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本文拟从文本理论视角再次对该作品进行阐释。

文本世界理论认为人类在解读文本时头脑中会建立一种关于文本内容的心智表征。

保罗·沃斯( Paul Werth)、斯托克威尔(Peter Stockwell)、乔安娜·加文斯( Joanna Gavins)等的文本世界理论区分了三个感知层次: “话语世界”层( discourse world) 、“文本世界”层( text world) 和“次文本世界”层( sub-text world)或文本转换世界和情态世界层(world switch and modal worlds)。

其中,“话语世界”层涉及的是交际的的当前语境(immediate situation),考察交际各方如何使用( 在语言、经验、感知、文化等方面的) 知识结构,通过“推论”( inferencing) 来理解话语输入;“文本世界”层考察作为“话语世界”参与者( discourse participant) 的读者表征文本时的心理结构和认知效果;“次文本世界”层则指读者借用“文本世界”的参与者( text enactor) 这一参照点,对嵌入在“文本世界”层中的其他世界的表征。

在总结和发展沃斯的文本理论的基础上,加文斯主张用世界转换“world switch”和情态世界(modal worlds)的提法,这样更能准确地表达由时空边界变化产生新文本世界之意。

新文本世界是对当前文本世界的偏离,但并不完全脱离当前的文本世界。

世界转换(world-switches)主要包括文本世界中指示词标示出的新的时空维度,例如倒叙、直接引语、自由直接思想、内心独白等。

情态世界(modal worlds),是文本参与者的思想观念,各种“态度”的概念化,而非他们的行为。

在区分次文本世界或文本转换世界和情态世界的时候,斯托克威尔提出了愿望世界(Desire worlds),加文斯则提出愿望情态(Boulomaic modality)的概念。

而无论是愿望世界还是愿望情态,都是指读者建构起来关于叙事行动者的观念世界,这些“希望、愿望及欲望”都是由“wish”, “hope”, “desire”, “want”等谓词表述出来。

文学评论界一致认为海明威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写作风格, 引起一场文学革
命。

在刻画人物时,只将人物的动作和对话原原本本拍摄录制下来, 展示给读者, 不加任何评论,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这种叙事方式被称为“戏剧方式”,即读者在读这类作品时, 就像观看戏剧一样仅看到人物的外部言行, 而无从了解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

但是,在《雨中的猫》这个短篇中,海明威一改自己的一贯风格,在整个叙事过程中,虽然作家对人物的行动言语不加评论,不带感情,但是小说主人公强烈充沛感情却表露无遗。

在文本理论的视阈下看,我们发现,小说的主干是建构于第三个层次的情态世界上,即主人公强烈充沛的感情主要表现为她的愿望或欲望世界(desire worlds)。

但是,她的愿望却屡屡落空。

首先是她试图在雨中寻猫的举动被旅店侍女阻止;然后是她反复向丈夫表达自己诸种愿望而被丈夫否定了;最后是旅店老板好心遣侍女送来一只猫,却不是她想要的猫。

因而,主人公的愿望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虚妄的梦。

关键词:《雨中的猫》;文本理论;虚妄的梦
此篇摘要是七篇中比较差的一个,缺点甚多。

第一,篇幅太长,第二段对理论介绍过多,因为读者群都是业内人士,没有必要做如此详尽的理论介绍。

第二,摘要中理论是理论,文本分析是文本分析,是典型的“两张皮”,给人一种理论生搬硬套的感觉,这也是论文写作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大家要注意避免,要做到理论与文本相结合。

可能世界理论与《呼啸山庄》之叙述解读
摘要:可能世界是哲学范畴的概念,而认知诗学将其借鉴到自身理论体系中并予以发展应用。

认知诗学的“可能世界理论”能够帮助描述虚构世界的内在结构,以此分析文本的多重叙述层和叙述视点,发掘文本的多重主题、意蕴和审美价值。

运用可能世界理论分析艾米丽•勃朗特的经典之作《呼啸山庄》,可以发现:在作者的叙述作品中,不同主要人物各自拥有一个可能世界,来服务于不同的主题,讨论了人性自私、真爱追寻、幸福准则、生死问题等多重主题,产生了多样的审美主题。

这些都使这部小说多年来得以倍受读者喜爱,成为一部不朽之作。

关键字:可能世界理论;《呼啸山庄》;主题分析
此篇摘要是相对较好的一篇,论述清晰,而且也有明确的结论,就是最后一句话“这些都使这部小说多年来得以倍受读者喜爱,成为一部不朽之作”有点陈
腔滥调的感觉。

其中从结论“在作者的叙述作品中,不同主要人物各自拥有一个可能世界,来服务于不同的主题,讨论了人性自私、真爱追寻、幸福准则、生死问题等多重主题,产生了多样的审美主题”可以看出,认知诗学中的“可能世界理论”也就相当于巴赫金的“狂欢化”,复调小说,只是提法不同,所以写论文也可以运用一些新的理论对现有的结论进行扩充和提升,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认知诗学的话语世界理论对《好人难寻》的浅析
摘要:本文章基于认知诗学理论视角,分析了著名哥特南方小说《好人难寻》中的逻辑荒谬与悖论。

小说中几乎一切都与读者所期待的愿望世界相反,这包括人物性格、语言表达、和情节发展,统统与读者的现实世界认知和认知图式相反。

且可能世界方法中的愿望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冲突也有利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认知诗学的各种话语世界分析为读者从一种特别的角度理解小说提供了一种可能。

此篇摘要和第一篇摘要的缺点一样,论述不清晰,没有明确的结论,最后一句话“认知诗学的各种话语世界分析为读者从一种特别的角度理解小说提供了一种可能”有些老套,而且具体是什么特殊的角度什么样的可能也没有明确提出,没有结论。

隐喻线索的营造
——英译《三字经》“断机杼”的个案分析
摘要:认知诗学认为,作家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并不是自足的,也就是说,它并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独立体,作家完成创作只是为读者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平台。

翻译即是模仿作者,给译语读者提供一个类似的解释平台。

解读所依据的是可以通达认知背景的线索,而隐喻是一个很重要的线索。

如果这个线索不够明显,读者便不能进行合理的推断,而如果这个线索不当,读者则会得到异样的感受,由此便达不到相应的认知效果。

本文通过《三字经》中孟母断机杼一节的翻译,说明隐喻是通往读者背景知识的有效线索,通过三个英译文本的分析,说明隐喻线索的得体性和可能获得的认知效果。

赵译根据《列女传》孟母“断斯织”这一事实,
译为“She cut th’ cloth.”。

如此处理之所以是合理的,是因为语言是以此代彼的表征,读者可以在“断斯织”与“辍学”之间找到关联。

Giles依据原文的“断机杼”译成“She broke the shuttle from the loom”,由于主体动作的强悍和状语成分的干扰,便减弱了隐喻意义和相应的整合效果。

王宝童译为“She stopped her labour”,没有再现原文的隐喻,难能收到相应的语效,读者得到的印象可能恰是孟母顺从儿子的废学了,比如陪儿子玩玩,给他弄点好吃的,等等。

由此可见,隐喻是连通文本世界和经验世界的桥梁,译者用之不当,读者便难以到达理解的彼岸,甚至会坠入认知的谷底。

此篇摘要相对来说也算可以,就是稍微有点长,而且摘要中例子有点过多过细,不过整体来看还是不错,有明确的结论,而且本文从“断机杼”翻译的个案出发来论述隐喻线索的营造,是一个不错的选题角度,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视角,从翻译中具体某一个词或句子的翻译出发,由小见大。

译者审美价值指向的认知诗学解读
——以《天净沙·秋思》六种英译本为语料
摘要:诗歌翻译是艺术化的翻译,译作往往反映译者的审美认知能力和审美情感。

除了语言、文化、音系存在客观差异外,人的主观认知能力和审美心理等因素也存在差异。

因此不同译者即便面对同一审美对象,诉诸各自不同的主观审美感知,创造出各自不同审美风格的译作。

本文从认知诗学出发,以图形-背景、原型范畴作为主要认知工具,以中国经典元曲小令《天净沙·秋思》六种英译本与原文作为对比分析语料,一从图形-背景、意象与审美注意突显的互动关系,分析诗人如何切换、颠覆图形-背景以衬托意境,融合意象为大背景,最后以突显最具有艺术价值的人物图形来揭示主题;对比分析六译文在主要意象突显程度和突显配置方面与原作的相同与不同。

二从原型范畴、意象与审美情感投射互动关系,运用原型范畴的基本层次范畴,对比分析译者在识解过程中,如何对诗歌12个意象各自拥有的相似家属成员投射各自不同的审美情感。

认知诗学观照下的诗歌翻译为传统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此篇摘要是七篇中相对较差的一篇,最明显的缺点在于由摘要中可以看出,本论文论述了两个话题,而且第一个话题与本文的主题“审美价值指向”无关,
而且最后一句话“认知诗学观照下的诗歌翻译为传统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这个新视角具体新在哪儿也没有指出,等于没有结论。

所以,通过此篇摘要,我们要了解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篇论文只能有一个主题,只能讨论一个话题,不能同时讨论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话题,只能有一个focu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