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基本数据传输机制理解要点.doc

合集下载

无线路由器信号传输原理解析

无线路由器信号传输原理解析

无线路由器信号传输原理解析欢迎大家来到店铺,本文为大家讲解无线路由器信号传输原理解析,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无线局域网的传输原理和普通有线网络一样,也是采用了ISO/RM七层网络模型,只是在模型的最低两层“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中,使用了无线的传输方式。

尽管目前各类无线网络的标准和规范并不统一,但是就其传输方式来看肯定是以下两种之一:无线电波方式和红外线方式。

其中红外线传输方式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无线网技术,现在家用电器中使用频繁的家电遥控器几乎都是采用红外线传输技术。

作为无线局域网的传输方式,红外线传输的最大优点是不受无线电波的干扰,而且红外线的使用也不会被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加以限制。

但是,红外线传输方式的传输质量受距离的影响非常大,并且红外线对非透明物体的穿透性也非常差,这就直接导致了红外线传输技术很难成为计算机无线网络中的主角。

相比之下,无线电波传输方式的应用则广泛得多。

采用无线电波进行传输,不仅覆盖范围大、发射功率强,而且还具有隐蔽性、保密性等特点,不会干扰同频的系统,具有很高的可用性。

很多用户一定都会有这个疑问,无线网络有没有辐射呢?答案当然是有,但是大家完全可以放心,一般无线局域网设备的输出功率约为100mW以下,让我们来做一个比较:我们在使用手机打电话或发短信的时候输出功率范围为600mW,而手持对讲机可能到5W。

无线局域网设备比上述两种产品的输出功率低很多,并且无线局域网不需要像手机或对讲机那样靠近人体使用,使用时不必要有太多顾忌。

还有的朋友总是抱怨自己的产品传输范围太小,家里有信号的死角,或是经常不稳定,掉线等等。

其实54M产品的范围都差不多,如果没有干扰的话,几百米都不成问题。

但就是放在家里,障碍太多,玻璃、墙等。

其实阻隔信号最强烈的就是金属,如果你家的承重墙中的金属多,那么墙外信号弱许多是很正常的。

但通常情况下,100平米左右的房子,一个路由器已经足够了。

架设无线局域网的朋友们很多都是抱怨,自己家无线路由器信号覆盖范围太小,家里有信号死角或者是网络不稳定,经常掉线等等问题。

网络传输常识知识点总结

网络传输常识知识点总结

网络传输常识知识点总结一、网络传输的基本原理1. 数据传输的基本原理在网络中,数据传输是指在各种网络设备之间进行数据的传送和交换,包括数据包的传输、路由、传输协议的解释和控制等过程。

传输数据的基本原理是将数据划分为若干数据包,然后通过网络设备进行传输,最终到达目的地并进行重新组装。

数据传输的速度主要受到网络带宽、传输距离、传输介质等因素的影响。

2. 数据传输的协议数据传输过程中需要使用协议来规定数据的传输方式、格式、错误检验和纠错等操作。

常见的传输协议包括TCP/IP协议、UDP协议等。

TCP/IP协议是一种可靠的、面向连接的通信协议,用于在网络中向数据进行传输,UDP协议则是一种无连接的通信协议,用于快速地传输小量数据。

3. 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安全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为了确保数据的安全传输,需要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操作,同时还需要进行身份验证、访问控制等操作。

常见的安全传输协议有SSL/TLS协议、IPSec协议等。

二、常见的网络传输方式和协议1. 有线网络传输有线网络传输是指通过网线或其他有线介质进行数据传输的方式。

有线网络传输方式包括以太网、局域网、广域网等。

其中以太网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有线网络传输技术,可支持高速数据传输和大容量网络的需求。

2. 无线网络传输无线网络传输是指通过无线信号进行数据传输的方式,包括无线局域网、蓝牙、移动通信网络等。

无线网络传输方式具有灵活、便捷的特点,可实现移动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3. 传输协议在网络传输过程中,传输协议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传输协议具有不同的传输特点和适用场景。

常见的传输协议包括TCP协议、UDP协议、HTTP协议、FTP协议等。

三、网络传输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1. 网络传输延迟网络传输延迟是指数据在网络中传输所需的时间,主要包括传输延迟、排队延迟、处理延迟、传播延迟等。

为了降低网络传输延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提高网络带宽、优化网络设备配置、采用高效的传输协议等。

无线信号数据传输原理

无线信号数据传输原理

无线信号数据传输原理
无线信号数据传输原理是基于无线电传输技术的,其主要原理是通过无线电波将电信号转换成无线信号,并通过无线传输介质(比如空气)传播到接收端,再将无线信号转换回电信号进行接收和解码。

具体来说,无线信号数据传输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步骤:
1. 信号调制:将要传输的数字信号或模拟信号转换成适合无线电传输的模拟信号。

对于数字信号,常用的调制方式有调幅(AM)、调频(FM)和正交振幅调制(QAM)等。

2. 信号发射:经过调制的信号通过发射天线发送出去。

发射天线会将电信号转换成无线电波,这些无线电波的频率、功率等特性会根据不同的传输需求进行调整。

3. 信号传播:无线电波以电磁波的形式在传输介质(如空气)中传播。

这些电磁波会在传播过程中受到多径效应、衰减、干扰等影响,可能会引起信号的衰减、失真或丢失。

4. 信号接收:接收端使用接收天线接收无线电波,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

接收天线会接受到多个来自不同路径的电磁波,并将它们合成为一个复合的电信号。

5. 信号解调:接收到的电信号经过解调器解调,将其转换成原始的数字信号或模拟信号。

解调的方式与调制方式相对应,可以是解调幅(AM)、解调频(FM)或解调正交振幅调制
(QAM)等。

通过以上步骤,无线信号的数据传输就完成了。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到信道编码、差错控制、多路复用等技术来提高传输效率和可靠性。

wifi传输原理

wifi传输原理

wifi传输原理Wifi传输原理。

Wifi,全称为无线局域网,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通过无线电波进行数据传输,可以实现各种设备之间的无线连接。

那么,Wifi是如何实现数据传输的呢?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Wifi传输原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Wifi的工作频段。

Wifi采用2.4GHz和5GHz两个频段进行数据传输。

这两个频段是属于无线电波的一部分,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从而实现无线数据传输。

2.4GHz频段具有较好的穿透能力,适用于长距离传输和穿墙传输;而5GHz频段则具有更高的传输速率,但穿透能力较差,适用于短距离高速传输。

其次,Wifi的传输原理主要包括信号调制、频率选择、信道管理和数据封装等步骤。

在数据传输前,需要对要传输的数据进行调制,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然后选择合适的频率进行传输。

在2.4GHz和5GHz频段中,Wifi会选择空闲的频率进行传输,以避免干扰和碰撞。

同时,为了提高传输效率,Wifi还会对数据进行分包和封装,将数据分成小块进行传输,并在接收端重新组装成完整的数据。

另外,Wifi的传输原理还涉及到多址访问控制技术。

在同一无线网络中,可能存在多个设备同时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为了避免数据碰撞和冲突,Wifi采用了CSMA/C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让设备在传输数据前先监听信道是否空闲,如果信道被占用,则等待一段随机时间后再进行传输,以减少数据碰撞的发生。

此外,Wifi还采用了QoS(Quality of Service)技术,可以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传输要求对数据进行优先级排序和传输调度,以保证重要数据的及时传输和稳定性。

总的来说,Wifi的传输原理是基于无线电波的数据传输技术,通过信号调制、频率选择、信道管理和数据封装等步骤实现数据的无线传输。

同时,多址访问控制技术和QoS技术也保证了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效率。

基本传输知识点总结

基本传输知识点总结

基本传输知识点总结传输是信息技术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数据、信号、能量等在不同媒介中的传递过程。

而在网络通信中的传输则是涉及到网络包在网络中的传递和交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传输,数据能够在不同的终端设备之间进行传递,以实现信息的传输和共享。

因此,了解传输的基本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从传输的基本原理、传输媒质、传输信道、传输协议等方面对传输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传输的基本原理1. 信号传输在信息传输中,最基本的就是信号的传输。

信号的传输是指将表达信息的波形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

通常,信号可以通过电磁波、光波或者声波进行传输。

在数字通信中,主要使用数字信号进行传输。

2. 数据传输数据传输是指将数据从一台设备传输到另一台设备的过程。

数据传输需要通过网络或者数据线进行,可以是有线传输,也可以是无线传输。

传输的数据可以是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的信息。

3. 传输过程传输过程包括数据的编码、传输介质、传输协议等环节。

在传输过程中,信号需要经过编码、调制、调制解调等处理,然后通过传输介质进行传播。

传输介质可以是导线、光纤、空气等媒介,不同的传输介质对传输速率、传输距离、抗干扰能力等都有不同的影响。

二、传输媒质1. 有线传输介质有线传输介质主要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

其中,双绞线是最常见的传输介质,它可以传输音频、视频和数据。

同轴电缆主要用于电视信号、数据通信等传输。

而光纤则是一种高速传输介质,能够传输大容量数据,广泛应用于网络通信和数据中心。

2. 无线传输介质无线传输介质主要包括微波、红外线、无线电波等。

无线传输介质主要用于无线通信、卫星通信、蓝牙、Wi-Fi等领域,适用于移动通信、宽带接入、无线局域网等应用。

三、传输信道1. 单工传输单工传输是指数据只能在一个方向上传输,不能实现双向通信。

常见的单工传输包括广播、电视信号等。

2. 半双工传输半双工传输是指数据能够在两个方向上传输,但是不能同时进行。

网络数据传输

网络数据传输

网络数据传输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数据传输变得越来越重要。

网络数据传输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将数据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它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通信。

一、网络数据传输的基本原理网络数据传输的基本原理涉及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发送端、传输介质和接收端。

发送端是数据起始点,它将数据分割成小的数据包,并在传输前添加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

传输介质是数据传输的通道,可以是有线或无线的。

接收端是数据的目标地点,它接收并重新组合数据包,还原数据的原始信息。

二、网络数据传输的常见协议网络数据传输必须遵循特定的协议,以确保数据的正确传输和接收。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网络数据传输协议:1. TCP(传输控制协议):TCP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协议,它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它使用三次握手的方式建立连接,并且通过确认机制和重传机制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2.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UDP是一种面向无连接的协议,它提供不可靠但是实时性较高的数据传输。

UDP适用于一些对数据可靠性要求不高的应用,如音频和视频流媒体。

3. IP(网际协议):IP是一种网络层协议,它负责将数据包从源地址传输到目标地址。

IP协议通过IP地址将数据传输到目标主机,并且支持路由功能。

三、网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加密随着网络攻击的增加,网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变得至关重要。

为了保护数据的安全,人们使用了各种加密算法和安全协议。

1. SSL(安全套接字层):SSL是一种用于加密和认证数据传输的协议。

通过SSL,数据可以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进行安全的传输,以防止数据被窃听和篡改。

2. VPN(虚拟私人网络):VPN通过创建加密隧道,可以在公共网络上建立私密的网络连接。

通过VPN,用户可以安全地访问远程网络资源,并保护数据不被窃听。

四、网络数据传输的速度和带宽网络数据传输的速度和带宽是衡量网络性能的重要指标。

带宽指的是网络传输的能力,通常以每秒传输的数据量来衡量。

wifi传输原理

wifi传输原理

wifi传输原理Wi-Fi(Wireless Fidelity)是一种无线局域网技术,通过无线信号传输数据。

它基于IEEE 802.11标准,主要工作在2.4GHz和5GHz频段。

Wi-Fi的传输原理是通过无线电波进行数据的传输。

Wi-Fi传输的数据是通过无线电波在发送和接收设备之间进行传输的。

发送设备通常是一个Wi-Fi路由器或者接入点,而接收设备可以是手机、电脑、平板等。

在发送设备中,数据会通过无线电信号转换成无线电波,通过天线发射出去。

在接收设备中,天线会接收到无线电波,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然后被连接的设备通过硬件接口接收和处理这些电信号,最终将数据转化为可读的信息。

Wi-Fi使用的是CSMA/C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协议,该协议用于无线网络的接入控制。

CSMA/CA协议主要包括两个步骤。

首先,设备要检测无线信道是否闲置,以确保没有其他设备正在传输数据。

如果信道闲置,设备就可以开始发送数据。

然后,设备在发送数据之前会随机生成一段等待时间,以避免与其他设备同时发送数据,导致碰撞和数据丢失。

这种碰撞避免机制可以提高Wi-Fi网络的性能和可靠性。

同时,Wi-Fi还支持加密技术来保护数据的安全性。

常见的加密方式有WEP(Wired Equivalent Privacy)、WPA(Wi-Fi Protected Access)和WPA2等。

这些加密方式使用密钥将数据进行加密,只有拥有正确密钥的设备才能解密并读取数据。

总结来说,Wi-Fi传输原理是通过将数据转换为无线电波进行传输,使用CSMA/CA协议进行接入控制,并支持加密技术来保护数据的安全性。

这种无线传输技术使得我们能够在无需使用有线连接的情况下,便捷地进行无线网络通信和数据传输。

无线传输技术介绍及基本原理解析(一)

无线传输技术介绍及基本原理解析(一)

无线传输技术介绍及基本原理解析概览无线传输技术是指利用空气介质传输信息的技术。

它可以将数据、音频、视频等信息通过无线信号传输,实现远距离的信息交流。

近年来,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无线传输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无线传输技术的基本原理进行解析,并介绍一些主流的无线传输技术。

无线传输技术的基本原理无线传输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波传输信息。

电磁波是由电场和磁场交替变化而产生的一种波动现象。

当我们使用无线设备发送信息时,设备会将信息转化成电磁波信号,通过空气介质传播出去。

接收设备会接收到电磁波信号,并将其转化成原始的信息。

常见的无线传输技术1. WiFi技术WiFi技术是无线局域网技术的一种,可以实现无线网络覆盖。

WiFi技术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的传输。

无线路由器作为无线网络的中心设备,会发射无线信号,用户的电子设备可以通过接收这些信号进行无线上网。

WiFi技术的主要特点是速度快、覆盖范围广,适用于家庭、办公场所等小范围的无线网络。

2. 蓝牙技术蓝牙技术是一种短距离的无线通信技术,最初被用于耳机、键盘、鼠标等外部设备的连接。

蓝牙技术的传输距离相对较短,一般在10米左右,但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快速连接和数据传输。

目前,蓝牙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汽车等领域,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

3. 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中的无线传输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主要包括2G、3G、4G和5G等不同的标准。

这些技术通过基站将信号传输到移动设备上,实现语音通话、短信和数据传输等功能。

随着5G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将迎来更高的传输速度和更低的延迟。

4. NFC技术NFC技术是一种近距离的无线通信技术。

NFC技术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近场通信,一般距离不超过10厘米。

NFC技术在移动支付、公交刷卡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

通过将两个装有NFC芯片的设备靠近,可以实现快速的数据传输和身份验证。

wifi传输原理

wifi传输原理

wifi传输原理Wifi传输原理。

Wifi传输原理是指通过无线局域网技术实现数据传输的原理。

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简称WLAN)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它可以使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无线终端设备在范围内自由接入网络,实现数据传输和共享。

那么,Wifi传输是如何实现的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Wifi传输的基本原理。

Wifi传输是通过无线路由器和无线网卡之间的通信来实现的。

无线路由器是连接互联网的设备,它通过无线信号将数据传输到无线网卡,然后由无线网卡接收并解码数据,最终实现数据的传输和接收。

在这个过程中,无线路由器起到了数据传输的中转站的作用,而无线网卡则负责接收和解码无线信号,将数据传输到终端设备上。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Wifi传输的工作原理。

Wifi传输是基于无线电波的传输技术,它利用无线电波在空气中传播来实现数据传输。

无线路由器通过调制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无线电波,然后将无线电波发送出去;而无线网卡则通过解调将接收到的无线电波转换成数字信号,然后将数据传输到终端设备上。

在这个过程中,无线电波在空气中传播,无线网卡接收到无线电波后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实现数据的传输和接收。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Wifi传输的安全原理。

由于Wifi传输是通过无线电波在空气中传播来实现的,所以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数据的安全,Wifi传输采用了一系列的安全措施,比如加密、认证等。

加密是指将数据转换成不易被破解的形式,只有经过解密才能读取数据;而认证则是指验证用户身份的过程,只有通过认证的用户才能接入网络。

通过这些安全措施,可以有效保护数据的安全,防止数据被窃取或篡改。

综上所述,Wifi传输原理是通过无线路由器和无线网卡之间的通信来实现的,利用无线电波在空气中传播来实现数据传输,同时采用一系列的安全措施保护数据的安全。

通过了解Wifi传输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无线局域网技术的工作原理,为网络的搭建和维护提供帮助。

无线网络传输原理探究

无线网络传输原理探究

无线网络传输原理探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无线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从手机、平板电脑到智能家居,几乎所有的设备都离不开无线网络的支持。

那么,无线网络是如何传输数据的呢?本文将探究无线网络传输的原理及其工作机制。

一、无线网络传输的基本原理无线网络的传输基于无线电波的传播,其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步骤:信号生成、调制与解调、数据传输。

1. 信号生成无线网络传输的信号是由发送端设备生成的。

发送端设备将数字信号转化为符合无线电波传播的模拟信号。

这一过程通常通过数字调制器实现,数字调制器将数字信号转化为模拟信号,以便在无线电频谱中传输。

2. 调制与解调一旦信号生成,就需要将信号调制到合适的频段中。

调制是指将信号与特定的载波信号相结合,以便在无线电频段中传播。

一般来说,常见的调制方式有调幅(AM)、调频(FM)和正交频分复用(OFDM)等技术。

调制过程也包括将产生的信号与相应的调制参数进行处理,以便接收端设备正确解读。

解调是将接收到的调制信号还原为原始信号的过程。

接收端设备通过解调器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并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以便后续的处理和传输。

3. 数据传输在信号生成和调制解调的过程完成后,数据将通过无线电波的方式进行传输。

无线电波以无线电频段的形式传播,并在接收端设备接收并解读。

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速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距离、障碍物等。

二、无线网络传输的工作机制除了基本原理外,无线网络传输还需要一系列的工作机制来完成数据的传输和接收。

其中,主要包括网络拓扑结构、信道访问和数据安全。

1. 网络拓扑结构无线网络的拓扑结构通常采用星型结构或网状结构。

在星型结构中,所有的终端设备通过基站或接入点连接到网络,并通过基站或接入点进行数据的传输。

而在网状结构中,各个终端设备之间可以直接通信,彼此具有相互连接的关系。

2. 信道访问在无线网络传输中,多个设备需要共享有限的无线电频谱资源。

因此,信道访问机制非常重要。

WIFI基本数据传输机制理解要点

WIFI基本数据传输机制理解要点

802.11基本数据传输机制理解1. 802.11网络基本概念1.1 802.11网络元素Station (STA):具有802.11无线网卡的设备,包括手机、笔记本电脑等。

Access Point (AP):实现无线网络与固定网络连接功能的设备,通常也称作“热点”,它主要完成STA与STA之间数据的转发、STA与骨干网之间数据的转发以及必要的管理工作。

本文中将AP和STA通称为Node(节点)。

Wireless Medium (WM):STA之间以及STA与AP之间传递数据的通道,即无线链路。

无线链路一词相对直观和容易理解,本文中的用无线链路只带WM。

Distribution System (DS):8023.11中的一个逻辑概念,通常包括两部分:骨干网以及AP的帧分发机制。

这里的骨干网指的是连接各AP的固网,通常可以理解为以太网;AP的帧分发机制则完成骨干网与STA、以及STA与STA之间的数据帧转发工作。

1.2 802.11组网方式Independent Basic Service Set (IBSS)—IBSS中只有STA和WM,没有AP和DS—IBSS内的通信只能发生在STA直接通信距离内—IBSS内STA间的通信都是点到点直接通信,没有转发图1 IBSS网络结构Infrastructure Basic Service Set (BSS)—BSS内有STA、AP和WM,但没有DS—BSS的范围由AP的覆盖范围决定—BSS内的各STA的通信均由AP中转,不能直接通信—BSS内STA在通信前必须先与AP进行关联(associate),建立STA-AP的对应绑定关系—STA总是关联的发起方,AP是响应方并决定是否允许STA的加入—一个STA同一时刻最多只能与一个AP进行关联—AP的存在使得各STA可以以省电(power-saving: PS) 模式工作图2 BSS网络结构Extended Service Set (ESS)—多个BSS串在一起组成一个ESS,同一ESS内的所有AP使用同一个SSID (Service Set Identifier)—一个ESS内的各BSS由DS连接起来图3 ESS网络结构2. 802.11数据传输的基本问题及解决方案2.1 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将数据准确无误地送达目的地是任何通信技术的基本要求。

网络数据传输技术的基本原理(十)

网络数据传输技术的基本原理(十)

网络数据传输技术的基本原理一、数据传输的基本概念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数据传输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简单地说,数据传输就是将电子信息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到许多基本概念和原理,比如数据传输的方式、数据传输的速度、数据的编码和解码等。

二、数据传输的方式数据传输的方式主要包括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两种。

有线传输是通过电缆、光纤等物理介质来传输数据,其优点是稳定可靠,传输速度比较快,同时也不易受到外界干扰。

而无线传输则是通过无线电波或红外线等无线信号来传输数据,其优点是方便快捷,不受距离限制,但受到干扰和传输速度较慢的影响。

三、数据传输的速度数据传输的速度通常用数据传输率来衡量,单位是每秒传输的比特数(bps)。

数据传输速度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传输介质的性能、传输距离、网络拥塞程度等。

目前,常见的数据传输速度有千兆位每秒(Gbps)和百兆位每秒(Mbps)等。

四、数据的编码和解码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通常需要进行编码和解码的处理。

编码是将原始数据转换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字信号的过程,而解码则是将数字信号转换回原始数据的过程。

常见的数据编码方式有二进制编码、八进制编码、十六进制编码等。

五、数据传输的协议为了确保数据的安全可靠传输,网络数据传输通常会采用各种协议来进行规范和管理。

比如TCP/IP协议是互联网传输数据的基本协议,它规定了数据传输的格式、传输过程中的错误检测和纠正等。

六、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随着网络数据传输的日益广泛应用,数据的安全性也变得尤为重要。

数据传输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比如被黑客攻击、数据泄露等。

因此,数据传输技术也包括了数据加密、数据验证等安全机制来保障数据的安全传输。

七、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数据传输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未来,数据传输技术有望实现更高速度、更稳定可靠的传输,同时也将更加注重数据的隐私保护和安全性。

总结:网络数据传输技术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原理包括了数据传输的方式、速度、编码和解码、协议和安全性等方面。

wifi的基本知识

wifi的基本知识

wifi的基本知识
WiFi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传输数据的通信技术,它通过无线电波将计算机
设备连接到互联网。

以下是一些关于WiFi的基本知识:
1. 工作原理:WiFi使用无线电波传输数据。

这些无线电波在空气中传播,
并在接收器(通常是计算机设备)处被接收和解析,以恢复原始数据。

2. 覆盖范围:WiFi信号的覆盖范围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发射器的功率和
接收器的灵敏度。

在家庭和小型企业环境中,WiFi路由器通常覆盖大约10-20米的范围。

3. 传输速度:WiFi的速度取决于所使用的标准和设备的性能。

目前最快的WiFi标准是,传输速度可以达到数百兆位每秒(Mbps)。

4. 安全性:WiFi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加密和保护,例如使用WPA2等加密协议,设置强密码等。

然而,用户需要注意保护自己的WiFi网络和密码,并定期更新密码以防止被黑客攻击。

5. 干扰:WiFi信号可能会受到其他无线电波的干扰,例如微波炉、无绳电话、其他WiFi网络等。

干扰可能会导致信号质量下降,影响连接速度和稳
定性。

6. 接入点:在WiFi网络中,接入点(AP)是一个设备,它连接到互联网并通过无线电波向其他设备发送数据。

用户可以通过在AP的覆盖范围内连接到一个WiFi网络来访问互联网。

7. 客户端:客户端是指连接到WiFi网络的设备,例如计算机、智能手机和
平板电脑等。

客户端可以通过接入点连接到互联网,并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

以上是关于WiFi的一些基本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wifi传输原理

wifi传输原理

wifi传输原理WiFi传输原理。

WiFi(无线网络)是一种可以让电子设备通过无线电波进行网络连接的技术。

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得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连接互联网,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和娱乐。

那么,WiFi是如何实现数据传输的呢?接下来,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WiFi传输的原理。

首先,WiFi传输的基础是无线电波。

无线电波是一种电磁波,它的频率范围在300GHz到3kHz之间。

WiFi使用的是2.4GHz和5GHz的频段进行数据传输,这些频段是由国际电信联盟规定的无线电频谱中的一部分。

通过这些频段,WiFi设备可以发送和接收数据,实现无线网络连接。

其次,WiFi传输的原理涉及到调制解调过程。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数字信号需要转换成模拟信号才能通过无线电波进行传输,而接收端则需要将接收到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这个过程就是调制解调过程。

WiFi使用的调制方式有多种,包括正交频分复用(OFDM)、正交频分复用(OFDMA)等,这些调制方式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和稳定性。

此外,WiFi传输还涉及到信道管理和多址访问控制技术。

在同一个无线网络中,可能会有多个设备同时进行数据传输,为了避免数据冲突和混乱,WiFi设备需要进行信道管理和多址访问控制。

这些技术可以让不同设备之间进行有效的协调,避免数据碰撞,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另外,WiFi传输还需要考虑信号衰减和干扰的问题。

由于无线电波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障碍物的阻挡和信号衰减的影响,因此WiFi设备需要采取一些技术手段来克服这些问题,比如使用天线技术、信号增强技术等,以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总的来说,WiFi传输的原理涉及到无线电波的发送和接收、调制解调过程、信道管理和多址访问控制技术、以及信号衰减和干扰的处理。

通过这些技术手段,WiFi设备可以实现高效、稳定、可靠的数据传输,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WiFi传输的原理也在不断完善和提升,相信在未来,WiFi技术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惊喜和便利。

无线传输技术介绍及基本原理解析

无线传输技术介绍及基本原理解析

无线传输技术介绍及基本原理解析现代社会中,无线传输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了许多领域的关键点。

从手机到电视,从无人机到无线网络,无线传输技术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么,什么是无线传输技术?它又是如何实现的呢?一、无线传输技术的概述无线传输技术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红外线等无线媒介将信息传输到接收设备的技术。

它消除了传统有线传输技术的限制,提供了更加灵活和便捷的通信方式。

无线传输技术可以分为短距离无线传输和长距离无线传输。

二、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主要用于近距离的设备间通信。

其中,蓝牙技术是最常见的一种。

蓝牙技术使用的是低功率的无线电信号,适用于手机、耳机、键盘等设备的无线连接。

蓝牙技术是通过频率跳跃技术来避免干扰和提高安全性。

此外,无线充电技术也是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的一种应用。

它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电能无线传输到设备上,实现电池的充电。

三、长距离无线传输技术长距离无线传输技术主要用于大范围通信,比如电视信号的传输、手机信号的传输等。

其中,无线电传输技术应用最广泛。

无线电传输技术基于电磁波传播原理,将信息以无线电波的形式通过发射天线发送出去,再由接收天线接收并解码。

常见的无线电传输技术包括无线电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和手机通信等。

此外,红外线传输技术也是长距离无线传输技术的一种应用。

红外线传输技术通过发射和接收红外线信号来实现设备间的通信。

四、无线传输技术的基本原理无线传输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波的传播特性来传输信息。

电磁波是由电场和磁场组成的波动现象,它可以在空间中自由传播。

无线传输技术利用电磁波的特性,通过改变电磁波的振荡频率、振幅和相位等信息,将信息转化为电磁波信号,然后通过天线将信号发送出去。

接收设备通过天线接收信号并将其转化为原始信息。

这一过程涉及到调制、解调、编码、解码等一系列技术。

五、无线传输技术的应用场景无线传输技术的应用场景十分广泛。

首先,手机通信是应用最为普及的场景之一。

无线网络传输原理探究

无线网络传输原理探究

无线网络传输原理探究无线网络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给人们的日常工作和娱乐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然而,许多人对无线网络传输的原理仍然知之甚少。

本文将探究无线网络传输的原理,并解释其工作过程和使用技术。

一、简介无线网络传输是通过无线电波进行数据传输的技术。

它将电信号转换为无线电波,在无需物理连接的情况下将数据传输到接收器。

无线网络传输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发射器、信道和接收器。

二、发射器发射器是无线网络传输的起点。

它负责将电信号转换为无线电波。

发射器中的电路将数据编码成数字信号,并将其转换为模拟信号,然后通过天线将模拟信号发送到空中。

发射器还根据所使用的无线网络标准,如Wi-Fi、蓝牙或移动通信标准,在特定频率范围内发送信号。

三、信道信道是无线网络传输中的传输介质。

它负责传递无线电波,并在传输过程中保持信号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信道分为两种类型: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

在有线信道中,信号通过电缆或光纤进行传输,而无线信道直接通过空气传输无线电波。

通过信道,无线网络可以在不同设备之间传输信息。

四、接收器接收器是无线网络传输的终点。

它负责接收发射器发送的无线电波,并将其转换回电信号。

接收器中的电路将接收到的信号解码,还原为原始的数据信号,并将其发送到连接的设备,如电脑、手机或其他无线设备。

五、无线网络传输的技术无线网络传输使用多种技术来实现高效的数据传输。

1. 调制解调器技术调制解调器技术用于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并逆向转换。

这种技术通过改变调制信号的特性,将信息嵌入载波信号中,并在接收端将其解析还原为原始数据。

2. 频谱技术频谱技术允许多个设备在同一频率范围内进行无线通信。

它将可用的频谱划分为多个子频段,每个设备使用独特的子频段进行通信,以避免信号干扰。

3. 多重访问技术多重访问技术用于在同一信道上同时传输多个用户的数据。

它基于时间、频率或编码等方式对数据进行分割和处理,以确保多个用户之间的数据不会互相干扰。

无线网络信号传输机制

无线网络信号传输机制
当然,需要提醒各位注意的是,要是非法用户已经知道本地的无线络SSID标识符时,即使我们日后拒绝无线 路由器广播无线络标识符信息,非法用户也能够偷偷加入到本地的无线络中来,所以我们在为无线节点设备设置 SSID名称信息时,尽量要将名称设置得复杂一些,切忌太脆弱、太简单,确保非法用户不容易猜中本地无线络的 SSID标识符名字。
如果无线局域络采用点对点模式工作时,那么无线局域中工作站与工作站之间的相互通信能够直接进行,而 不需借助一个无线路由器设备或其他无线节点设备。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下,这种工作模式比较有利于工作站的快 速络访问,比方说要是我们想与局域中其他工作站进行共享传输文件时,就可以选用点对点工作模式。不过比较 麻烦的是,只要我们启用了点对点这种模式,那么本地无线络附近的非法用户也能够在我们毫无知情的情况下偷 偷访问本地络中的重要隐私信息,这么一来本地无线局域的工作安全性就会大大下降。
无线上信号加密步骤
无线上信号加密步骤
要对无线上信号进行加密时,我们可以先从普通无线工作站中运行IE浏览器程序,并在浏览窗口中输入无线 节点设备默认的后管理,之后正确输入管理员帐号名称以及密码,进入到该设备的后台管理页面,单击该页面中 的“首页”选项卡,并在对应选项设置页面的左侧显示区域单击“无线络”项目,在对应该项目的右侧列表区域, 找到“安全方式”设置选项,并用鼠标单击该设置项旁边的下拉按钮,从弹出的下拉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无线节 点设备一般能够同时支持“WEP”加密协议和“WPA”加密协议。
目前,市场上推出的许多无线节点设备出厂默认设置都是允许无线络标识符广播的,一旦启用了该功能后, 就相当于无线节点设备会自动向无线覆盖范围内的所有普通工作站发布本地的无线络标识符名称信息。尽管启用 SSID标识符广播功能让大家能够非常方便地加入到本地无线络中,但是该功能同样也让一些非法用户可以轻松地 寻找到本地的无线络,如此一来本地无线络的安全性就会受到影响。为了保护本地无线络的安全,我们强烈建议 大家关闭这个SSID标识符广播功能。

WIFI基本数据传输机制理解要点

WIFI基本数据传输机制理解要点

802.11基本数据传输机制理解1. 802.11网络基本概念1.1802.11网络元素Station (STA):具有802.11无线网卡的设备,包括手机、笔记本电脑等。

Access Point (AP):实现无线网络与固定网络连接功能的设备,通常也称作“热点”,它主要完成STA与 STA之间数据的转发、STA与骨干网之间数据的转发以及必要的管理工作。

本文中将AP和STA通称为Node (节点)。

Wireless Medium (WM):STA之间以及STA与AP之间传递数据的通道,即无线链路。

无线链路一词相对直观和容易理解,本文中的用无线链路只带WM。

Distribution System (DS):8023.11中的一个逻辑概念,通常包括两部分:骨干网以及 AP的帧分发机制。

这里的骨干网指的是连接各 AP的固网,通常可以理解为以太网; AP的帧分发机制则完成骨干网与STA、以及STA与STA之间的数据帧转发工作。

1.2802.11组网方式Independent Basic Service Set (IBSS)IBSS中只有 STA和 WM,没有 AP和DS —IBSS内的通信只能发生在 STA直接通信距离内IBSS内STA间的通信都是点到点直接通信,没有转发图1 IBSS网络结构Infrastructure B asic Service Set (BSS)BSS内有STA、AP和 WM,但没有 DS—BSS的范围由AP的覆盖范围决定—BSS内的各STA的通信均由AP中转,不能直接通信—BSS内STA在通信前必须先与 AP进行关联(associate),建立STA-AP的对应绑定关系—STA总是关联的发起方,AP是响应方并决定是否允许STA的加入—一个STA同一时刻最多只能与一个AP进行关联—AP的存在使得各 STA可以以省电(power-saving: PS)模式工作tnfvattftKtufeBSi图2 BSS网络结构Extended Service Set (ESS)—多个BSS串在一起组成一个 ESS,同一 ESS内的所有 AP使用同一个SSID (Service Set Ide ntifier)—一个ESS内的各BSS由DS连接起来lMern«<图3 ESS网络结构2. 802.11数据传输的基本问题及解决方案2.1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将数据准确无误地送达目的地是任何通信技术的基本要求。

第2讲无线传输技术基础

第2讲无线传输技术基础

2.7 2.9GHz
电信用的电磁波频谱
波段名称
超长波 长波 中波 短波
常用的无线电波波段划分
波长范围(m)
频段名称
1,000,000~10,000 10,000~1,000 1,000~100 100~~10
甚低频 低频 中频 高频
频率范围
3~30KHz 30~300KHz 300~3,000KHz 3~30MHz
天线
● 发送方先将信号通过馈线(电缆)输送到 天线,再以电磁波形式辐射出去
● 接收方在电磁波到达后,由天线吸收 下来(仅接收极小一部分功率),通过馈线 送至无线电接收机。
● 天线的型号、增益、方向图、驱动功 率、极化等都是影响通信系统性能的因素 之一
2.2.1 辐射模式
一个天线辐射出去的功率是全方位的,然而并 非在所有方向上辐射出的功率都是相等的。
2.4 直线传输系统中的损伤
衰减:指信号强度随所跨越的任一传输介质的距 离而下降,无线介质中的衰减是一个更复杂的距 离函数。
衰减表示为一个指数值,表示为每单位距离一个 固定的分贝数。
衰减失真:高频下的衰减引起的失真。 自由空间损耗:信号随距离增加会在越来越大的
面积范围内散布,该衰减称自由空间损耗,可表 示为发射功率与天线的接收功率之比。
超短波
米波 分米波 厘米波 毫米波
10~1 1~0.1 0.1~0.01 0.01~0.001
甚高频 特高频 超高频 极高频
30~300MHz 300~3,000MHz
3~30GHz 30~300GHz
感兴趣的3个频段
微波:1GHz~100GHz,可实现高方向性的波束, 而且非常适用于点对点的传输,也可用于卫星通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2.11基本数据传输机制理解1. 802.11网络基本概念1.1 802.11网络元素Station (STA):具有802.11无线网卡的设备,包括手机、笔记本电脑等。

Access Point (AP):实现无线网络与固定网络连接功能的设备,通常也称作“热点”,它主要完成STA与STA之间数据的转发、STA与骨干网之间数据的转发以及必要的管理工作。

本文中将AP和STA通称为Node(节点)。

Wireless Medium (WM):STA之间以及STA与AP之间传递数据的通道,即无线链路。

无线链路一词相对直观和容易理解,本文中的用无线链路只带WM。

Distribution System (DS):8023.11中的一个逻辑概念,通常包括两部分:骨干网以及AP的帧分发机制。

这里的骨干网指的是连接各AP的固网,通常可以理解为以太网;AP的帧分发机制则完成骨干网与STA、以及STA与STA之间的数据帧转发工作。

1.2 802.11组网方式Independent Basic Service Set (IBSS)—IBSS中只有STA和WM,没有AP和DS—IBSS内的通信只能发生在STA直接通信距离内—IBSS内STA间的通信都是点到点直接通信,没有转发图1 IBSS网络结构Infrastructure Basic Service Set (BSS)—BSS内有STA、AP和WM,但没有DS—BSS的范围由AP的覆盖范围决定—BSS内的各STA的通信均由AP中转,不能直接通信—BSS内STA在通信前必须先与AP进行关联(associate),建立STA-AP的对应绑定关系—STA总是关联的发起方,AP是响应方并决定是否允许STA的加入—一个STA同一时刻最多只能与一个AP进行关联—AP的存在使得各STA可以以省电(power-saving: PS) 模式工作图2 BSS网络结构Extended Service Set (ESS)—多个BSS串在一起组成一个ESS,同一ESS内的所有AP使用同一个SSID (Service Set Identifier)—一个ESS内的各BSS由DS连接起来图3 ESS网络结构2. 802.11数据传输的基本问题及解决方案2.1 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将数据准确无误地送达目的地是任何通信技术的基本要求。

802.11中引入多种机制来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2.1.1 ACK机制接收方成功接收到一个帧后,向发送方回复一个Ack帧进行确认。

这里的成功接收意味着MAC帧已经收到且FCS校验结果正确。

图4 引入ACK后的帧交互机制一般情况下有两种帧要求Ack帧的确认:⏹单播帧:单播帧的接收者必须向发送者回复Ack进行确认⏹ToDS域为1的多播/广播帧:ToDS为1意味着这个报文需要由AP转发到DS里去,AP向发送方确认报文已收到并会被转到DS里去。

此时其他STA不回复。

多播/广播帧不要求、也不能要求收到该帧的每个节点都ACK回复,因为这样既无必要,AP也无法处理。

发送方收不到Ack帧的可能情况有:⏹接收方未接收到帧,所以没有回复Ack⏹接收方收帧过程出错,或是对帧的FCS校验失败,没有回复Ack⏹接收方成功收到帧,但发送方没有成功收到Ack帧不管是那种情况,发送方都会认为发送失败并启动重传。

2.1.2 重传机制802.11中提供一个门限值RTSThreshold,长于或等于该门限值的帧被认为是长帧,而短于该门限值的帧被认为是短帧。

系统为每一个即将传输的帧(impending frame)都相应地配备有一个重发计数器(Retry Counter),长帧则为LRC(Long RC),短帧则为SRC(Short RC)。

每重传一次,相应的RC 就加1。

系统中对帧的重传次数是有限制的。

如果重传次数达到上限但传输依然没有成功,该帧将被丢弃。

此外系统对每一帧的有效时间也是有限制的,也就是说每一帧都应该在一定时间内被成功发出,否则该帧就失效了,系统会将其丢弃。

综上所述,帧的重传不会无限制的重复下去,当发生下述情况之一时,重传终止:⏹得到了接收方的Ack,发送成功;⏹重传次数达到上限但仍未收到接收方的Ack,发送失败,弃帧;⏹当前帧已经过了有效时期但仍未收到接收方的Ack,发送失败,弃帧。

重传意味着对帧的缓冲,意味着对系统内存及其他资源的占用。

而帧越长,对系统内存的占用就越多。

因此按帧的的长短进行分类,降低长帧的重传上限,有利于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效率。

鉴于发送方没收到Ack的可能原因,重传有可能导致接收方收到重复帧,因此接收方需要相应的重复帧过滤机制。

2.1.3 重复帧过滤机制802.11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包括STA和AP,都会根据所收到的帧来缓存并更新<对端地址,帧序号,分片序号>组合,对于每一个对端地址,只需要保存最近收到的帧的<地址,帧序号,分片序号>组合。

收帧过程中,如果接收端发现当前帧是一个重传帧(帧中的RetryBit为1),则根据当前帧的发送者地址找到缓存中对应的<对段地址,帧序号,分片序号>。

如果当前帧的帧序号小于或等于组合中的帧序号,或者帧序号相同但是分片序号小于或等于组合中的帧序号,接收方会将该帧认为是重复帧而将其丢弃。

如果当前帧中的RetryBit为0,接收端将不会启动重复帧过滤机制。

对重复帧,接收方依然回复ACK帧,以免发送方不断重传。

2.1.4 分片机制根据帧格式的定义,802.11帧中负载的最大长度为23424字节。

对于更长的数据,则需要将其分片成多个帧组成分片序列来完成传输。

802.11的分片序列中,除了最后一片,所有分片大小都应一样,且应该是偶数个字节。

整个分片序列共享一个帧序号,帧序号表示各分片在整个序列中的位置。

除了最后一片外,所有分片中的MoreFrag域都应设为0以告知接收者还有后续分片。

根据帧格式的定义,分片号由4比特的二进制序列表示,说明一帧数据最多只能有16个分片。

接收方先将所收到的分片缓存,收齐所有分片后按照分片号的先后顺序重新组装。

如果未能收齐所有分片或者重组失败,接收方将直接丢弃整个分片序列。

在正常情况下,接收者应对每一个收到的分片立即回复ACK,收到ACK后发送方继续发送下一个分片。

如果某个分片没有被ACK,发送方将对该分片启动重传机制。

显然,任何一个分片的发送失败都会导致整个序列的发送失败。

对大的数据包进行分片处理,可以提高传输的可靠性。

2.2 隐藏节点(hidden node)问题考虑下图所示的情况:node1和node3都在node2的收发区域内,但node1不在node3的收发区域,因此对于node3相对于node1而言是一个“隐藏节点”。

同样,node3也是node1的“隐藏节点”。

如果不加任何约束的话,node1和node3很有可能同时向node2发送数据,而node2无法区分并成功接收,因而发生冲突。

图5 隐藏节点问题802.11中RTS/CTS机制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2.2.1 RTS/CTS机制引入RTS/CTS机制后,节点之间的数据发送过程如下图所示:图6 引入RTS/CTS机制后的帧交互当Node1要向Node2发送数据时,先发送一个RTS (Request To Send) 帧,如果Node2可以接收,则回应一个CTS (CTS) 帧。

收到CTS帧后,Node1就可以放心地将数据帧发出并等候Node2的ACK。

RTS帧一方面发出了一个对node2信道资源的预留请求,另一方面,收到该RTS帧的其他node将“沉默”,在RTS帧Duration域中所要求的时间内不发送数据,以确保node1能成功发送完数据并收到ACK帧。

同样地,CTS帧一方面响应了node1的预留请求,另一方面,收到该CTS帧的其他node (如Node3) 也将“沉默”,在CTS帧Duration域中要求的时间内不发数据,确保Node2能成功接收完数据帧并回复ACK。

RTS/CTS帧大大降低了数据冲突发生地可能性,不过由于RTS/CTS交互增加了额外的数据交互量,对于一些小数据帧的交互来说,这部分额外的数据量明显降低了链路的有效利用率。

因此802.11系统中提供了一个门限值RTSThreshold,大于该门限值的数据帧的交互才使用RTS/CTS机制。

而且该门限值也是可以改变的,如果该门限值设为0,那么就意味着所有的数据帧交互都会采用RTS/CTS机制,而如果该门限值大于802.11帧的最大值,那么就意味着所有的数据帧交互都不采用RTS/CTS机制而是直接发送。

RTS/CTS机制对于单帧的数据交互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但何时可以发送RTS帧?当前帧发送完毕之后,其它节点又该如何发起下一次数据交互并且没有数据冲突?简单的RTS/CTS机制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Hidden Node的问题其实链路/信道复用问题的一种体现。

我们需要一种全面的机制来实现对无线链路的互斥访问和公平分配。

802.11中该机制是通过协调函数(CF:Coordination Function)来实现的。

802.11支持三种协调函数:DCF(Distributed CF)、PCF(Point CF)和HCF(Hybrid CF)。

其中DCF是其他两种协调函数的基础,是802.11中最基本的无线链路管理和控制机制。

3. DCFDCF采用CSMA/CA机制来监测无线链路的忙闲状态,采用随机退避时间(random backoff time)来完成对空闲链路的争夺和分配。

3.1 IFS(InterFrame Spacing)802.11中的帧间距不仅仅是连续发送的各帧之间用于彼此区分的间隔,还是对不同类型数据帧提供不同服务优先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DCF机制重要的一部分。

802.11中定义了五种帧间距:SIFS(Short IFS)、PIFS(PCF IFS)、DIFS(Data IFS)、EIFS (Extended IFS)和AIFS(Arbitration IFS),其中PIFS和AIFS不在DCF中使用,此处先不讨论。

802.11中的IFS是以时间为单位来表示的,SIFS、DIFS和EIFS的具体值会因PHY层定义的不同而不同,但相对于具体一种PHY而言,它们的值都是固定的。

SIFS时间最短,它只应用在以下几种数据帧之前:⏹ACK帧⏹回复RTS的CTS帧⏹一个分片序列中的各分片DIFS较SIFS更长,是节点开始竞争之前链路必须连续空闲的最短时间。

在最近一次的数据包接收无误的情况下,当节点检测到介质的连续空闲时间达到DIFS时,才能启动退避算法。

如果最近一次的数据包接收发生了错误,节点只能在检测到截止连续空闲时间达到EIFS后才能启动退避算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