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展示的理念与方法初探_郭璇
世界遗产在中国 -郭 旃
还有一个就是世界遗产要有它适当的环境景观,红花还要绿叶托,就是说我们一个遗产,如果没有一个适当的环境的话,遗产从视觉效果上,甚至可能遗产本质的价值上都会受到影响。照相的时候,大家都能够理解到,我希望这张相我要想照景,那么只有景,如果想照人的话,除了人之外,后边只是想看到我的古建筑,或者看到自然景观,但是你常常会发现你的这个镜框里头,就躲不开那些难看的电线杆,横扯竖扯的电线,也躲不开一些杂乱的建筑。就是说,我们的环境在遗产这个方面,大家有时候会说,到一些很有名的景区去,想找厕所,说你不用眼睛去找,用鼻子去找就可以找到,还有的地方,我们一些地方大家发了家了,有了钱了,那种审美意识很差,以为好像我们盖的房子,外边不贴层白瓷砖就不显出我家有钱来,这个事情也不光发生在城镇,包括我们的一些大都会城市里边,你都可以见到这些案例,甚至一些地方的政府,办公大楼,都用那种刺眼的白瓷砖装饰外表,西方人说,“天人合一,返璞归真”是你们中国人最早提出来的,我们西方人现在最近这一二百年,才想到要回归大自然,我们现在造房子,哪怕是里边是钢筋水泥的,外边一定用石头、最差要用砖去装饰一下。所以就像这样,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还有和它的环境景观,引申出来就是一个环境意识,景观意识,也包括有公共意识,有时候我们造了一个房子,只要不漏雨,里边的格局符合我需要,装饰得很好,我就很高兴了,至于它的外观,白瓷砖给别人造成了不良的视觉影响,或者它高度样式对整个社区,对整个城镇景观造成的不良影响,大家都不去考虑,所以这些东西在世界遗产这个领域都是不允许的。世界遗产公约的宗旨,就是说动员国际社会、特别是动员当地的政府和公众,大家起来把这个遗产完美的、科学的、永久地保存下去。
山西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新举措有哪些
山西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新举措有哪些山西,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从古老的石窟寺庙到壮丽的古城堡,从精湛的传统技艺到独特的民俗风情,山西的文化遗产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华夏文明的长河中。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瑰宝,山西采取了一系列新的举措。
一、数字化保护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山西积极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
通过高精度的扫描、摄影和三维建模等技术,将文化遗产的形态、结构和细节以数字形式保存下来。
比如,对于古老的寺庙建筑,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以精确地获取建筑的尺寸、形状和纹理信息,建立起详细的数字模型。
这些数字模型不仅可以用于文化遗产的记录和存档,还可以为后续的研究、修复和展示提供重要的参考。
此外,数字化还为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建立虚拟博物馆、线上展览等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欣赏到山西的文化遗产。
一些珍贵的文物和历史遗迹,通过数字化的手段,以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增强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兴趣。
二、加强立法保护为了给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加坚实的法律保障,山西不断加强相关的立法工作。
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明确了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主体、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
对于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提高了违法成本。
同时,加强执法监督,建立了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区域的巡查和监管。
严厉打击非法盗掘、盗窃文物以及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有效地遏制了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违法现象。
三、社区参与和公众教育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广大民众的参与和支持。
山西积极推动社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通过开展社区活动、建立志愿者队伍等方式,让居民们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增强他们的保护意识。
考古遗址公园文化展示问题探讨_文化研究论文
考古遗址公园文化展示问题探讨_文化研究论文考古遗址公园文化展示问题探讨_文化研究论文摘要:中国有着数目众多的考古遗址类文物,体现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
目前,考古遗址保护已经成为文物保护领域的重头戏,各地掀起了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的热潮。
遗址展示已经成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重要手段,而文化展示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依然有限。
利用考古遗址公园平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对于考古遗址公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展示;考古遗址;遗址公园中国是世界上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传统不曾中断的多民族统一国家。
遗存至今的大量文物古迹,形象地记载着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进程,它们不但是认识历史的证据,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迄今为止,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1/4是大型古代城市遗址,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文明发展过程的集中体现,很多国家把考古遗址作为文物保护的重中之重。
[2]考古遗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集中体现了中华悠久和璀璨的古代文明,在旅游、城市和文化等建设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考古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实行标志着中国考古遗址保护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推动考古遗址保护发展的新形式,为城市建设和考古遗址保护找到了一个结合点,为城市文化建设找到了新内容。
[3]目前,中国考古遗址保护在各地正在蓬勃地兴起,[4-5]利用遗址公园建设契机推进相关传统文化展示建设,不仅是考古遗址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传统文化与考古遗址相互依存目前,学术界尚没有给传统文化下一个严格而精确的定义。
如果按照文化的狭隘定义,可以认为:传统文化是指古代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如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礼仪制度、行为方式、文学艺术、教育科学、宗教信仰等。
[6-7]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我党建设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的一项基本方针,一直都受到我党历届领导人和政府的重视。
城市古典园林遗产的背景环境要素识别研究——西蜀名园罨画池案例分析
134城市古典园林遗产的背景环境要素识别研究——西蜀名园罨画池案例分析Study on the Elements Identification of Settings of Urban Classical Garden Heritage—A Case Study of Yanhua Pool, a Famous Garden of Western Shu摘 要:基于对背景环境(setting)相关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件的研究,总结了背景环境的定义、内容以及要素识别的方法和流程。
通过背景环境的理论研究以及对城市古典园林的定义、特征分析,总结出城市古典园林和背景环境的4种关联方式。
应用前期总结的方法,对具体案例——罨画池及其环境进行资料搜集整理、调查剖析、价值评估以及背景环境要素识别、解析。
关注罨画池作为驿站、衙署园林、文庙、祠庙多位一体的历史文化背景,立足于当前遗产与环境构成要素的现状,挖掘出遗产价值,借价值与载体的关联,层层推进识别出5种背景环境要素。
关 键 词:风景园林;遗产;背景环境;城市古典园林;要素识别;罨画池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documents related to setting,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finition, content, method and process of elements identification of setting.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setting and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classical gardens, this paper sums up four kinds of connection ways between urban classical gardens and settings. By using the method of early summary, this paper collects and sorts out the data,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evaluates the value of the specific case, and identifies and analyzes the setting factors for the specific case—Yanhua pool and its environment. It pays attention to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Yanhua Pool as an integration of post station, government office garden, Confucious' temple and ancestral temple.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eritage and environmental elements, it excavates the heritage values, and identifies five setting elements layer by layer throug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lues and carriers.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heritage; setting; urban classical garden; element identification; Yanhua Pool景环境做出了定义:背景环境指的是紧靠古建筑、古遗址、历史区域的和延伸的,有助于遗产重要性和独特性或是其重要性和独特性组成部分的周围环境(不仅指背景环境的地理范围延伸,还指其包含的内容从物质到非物质范围)③[2]。
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解读古代艺术之美
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解读古代艺术之美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瑰宝之一,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境内,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莫高窟内保存了大量的佛教艺术品,其壁画和彩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主题内容而闻名于世。
然而,由于岁月的侵蚀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莫高窟的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莫高窟的艺术之美,现代科技手段被应用于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工作,为人们解读古代艺术提供了全新的途径。
数字化保护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文物进行高精度扫描、数字化重建和虚拟展示的一种保护方式。
在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保护中,先进的激光扫描技术被运用于对壁画和彩塑进行非接触式扫描,将其精确还原为电子模型。
通过这种方式,莫高窟的艺术品得以在数字化平台上得到真实再现,这为后续的传承和研究提供了便利。
数字化保护不仅能够保留文物的原貌,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更多样的传承利用方式。
传统的壁画和彩塑只能在实地参观时欣赏,而数字化平台的出现使人们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欣赏到莫高窟的艺术之美。
同时,数字化还使得艺术作品得以更好地传播和推广,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学习。
在数字化平台上,人们可以通过放大、旋转等操作,更加全面地观察和研究壁画和彩塑的细节,从而对古代艺术的审美和技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除了数字化保护,现代科技手段还可以用于解读古代艺术。
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息。
传统的艺术研究通常需要艺术专家对文物进行深入的解读和研究,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更加直观和全面的解读途径。
以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为基础的数字化技术,可以对莫高窟的壁画进行色彩、结构、样式等方面的分析和比较,从而发现其中蕴含的艺术规律和意义。
此外,文本挖掘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对莫高窟内刻写的佛经和题记进行自动识别、翻译和分析,为人们揭示其中蕴含的诗歌、故事和思想。
这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研究的效率,也为解读古代艺术提供了专业而全面的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设计思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设计思路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展示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馆设计思路至关重要。
在展馆设计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尊重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要提高观众的参与性和体验感。
本文将结合展馆设计的核心思路,探讨如何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以及如何将这些魅力转化为展览设计的价值。
一、展馆设计的核心思路1.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创造和实践的产物,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在展馆设计中,我们需要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变形,保持其原始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脆弱的文化资源,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在展馆设计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展览内容和展陈方式,引导观众了解和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义,促进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观众的参与性和体验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观众的参与性和体验感,以吸引更多观众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来。
通过互动展示、体验活动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激发观众的兴趣和参与,增强参观者的文化体验和感悟。
二、展馆设计的要点和方法1.题材取材的多样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设计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民俗习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展陈主题和展览区域,展示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例如,可以设计陶瓷艺术、传统织锦、剪纸艺术等多个展区,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和独特魅力。
2.展陈方式的多样性展陈方式是展览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不同的展陈方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动性和魅力。
比如,可以通过实物展示、照片展示、视频展示等多种方式,展示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使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
3.互动体验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馆设计中,互动体验是观众参与感和体验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中华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浅谈中华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建筑、传统医学、民俗等多个领域。
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全球化的冲击,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关注遗产的“活态”传承,即如何使这些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活力,融入现代生活并得到传承发展。
一、传统技艺的传承中华文化遗产中,传统技艺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如中国书法、绘画、剪纸、传统舞蹈、音乐、戏曲等。
这些传统技艺在历史长河中流传至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风格和审美情趣。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崛起,这些传统技艺逐渐失去了市场需求,年轻一代也对传统技艺的学习兴趣不高,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使传统技艺“活态”传承,我们需要主动采取措施,例如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扶持传统技艺的研究与宣传活动,建立传统技艺传承的相关机构,鼓励年轻一代参与传统技艺的学习与创新。
社会各界也可以开展相关文化活动,增加传统技艺的传播与展示,促进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使传统技艺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二、文化节庆的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节庆丰富多彩,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传统节庆逐渐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习俗,市民对传统节庆的认知和参与度也在逐渐降低。
为了使文化节庆“活态”传承,我们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传统文化节庆的宣传与教育,增强市民对传统文化节庆的认知与参与度。
相关部门可以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传统文化节庆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组织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促进传统文化节庆与当代生活的融合,使传统文化节庆在当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风采。
三、古建筑的传承古建筑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受城市化进程的冲击以及自然环境的侵蚀,许多古建筑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
基于地域的抗战遗产保护与利用——以陪都重庆为例
c o n s t r u c t s t h e a s s e s s me n t s y s t e m o f t h e h e r i t a g e f o r t h e wa r o f R e s i s t a n c e . S e c o n d l y , i t a t t e m p t s t o e s t a b l i s h t h e c o n s e r v a t i o n s p a c e s y s t e m c o n s i s t i n g o f h e r i t a g e c o r r i d o r s ,
i n c l u d i n gt h e c o n t i n u a t i o n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t e c h n i q u e s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mo d e r nt e c h n o l o g y . F i n a l l y , i t e x p l o r e s t h e i n t e g r a t e d c o n s e r v a t i o n o f t h e t a n g i b l e a n d i n t a n g i b l e c o mp o n e n t s e mb o d i e d i n t h e s e h e r i t a g e s , i n p a r t i c u l a r t h r o u g h t h e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v e r e u s e o f t h e h i s t o r i c
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价值再认识
Ke y wo r d s : 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 ; Da z u r o c k c a r v i ng s ; va l u e c o ni g t i o n ; v a l u e c o mp o s i t i o n ; S h i k u t e mpl e ; Mi s e c t h i s t o r y
城市与建筑 1 3
d o i 1 0 . 3 9 6 9 4. i s s n . 1 6 7 1 — 9 1 0 7 2 0 1 3 . 1 2 . O 1 3
世界文化遗产大足 石刻 的价值再认 识
Re c o g n i t c k Ca r v i n g s . 、 Ⅳo dd C u l t u r a l He r i t a g e
迹 遗 址 的 环 境 除 了 包 括 视 觉 可 见 的 实 体 自然 与 人 文 环 境 外 。
处, 共有石刻造像5 万多尊 , 铭 文1 O 万余字 , 是 巴 蜀 地 区 石 刻 艺 术的代表 , 也 是 中 国 古 代 中 晚 期 石 窟 艺 术 的代 表 。 1 9 9 9 年1 2 月 .作 为 大 足 石 刻 最 高价 值 代 表 的五 处 石 刻 造
像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包 括宝顶山摩崖造像、 北山( 包括
多宝塔 ) 摩 崖 造像 、 南山摩崖 造像 、 石 篆 山摩 崖 造 像 以 及 石 门 山 摩 崖 造 像 。 以 上 五 处 简称 为 “ 五山 ” 造像。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潍坊地区为例
农村·农业·农民2020.5B 郭西燕摘要:作为人类文明瑰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面临诸多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经刻不容缓,地方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承担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文化;传承;保护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漫长的农耕文化的进化历程中,华夏56个民族共同造就了五彩缤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见证了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历史,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一个地区的文化脉络,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美妙动听的民俗音乐、丰富多彩的民间技艺、动人曲折的神奇故事,形成了一个地区的独特印记。
而潍坊这座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灿烂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潍坊的风筝到诸城派古琴,从高密的扑灰年画到高密的剪纸,从昌邑的小章竹马到青州的花键再到高密的秧歌,从柳毅传说到秃尾巴老李传说再到公冶长传说,一系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丽璀璨的传统,更给我们带来了厚重文化底蕴的震撼。
一、潍坊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潍坊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种类丰富,体现民间传统技艺和民间美术的有:始于2000多年前,造型优美、选材考究、形象生动、扎糊精巧的美术与工艺完美结合的潍坊风筝;始于清末,以桃核为材料,利用其自然麻纹巧妙地雕刻出各种生动景物的核雕;始于清代中叶,结合镶嵌、雕刻、绘画与铸造技法,复制仿造作为基本操作的贡献。
在过去10年中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旨在改善狭窄夹持的采煤机的工作机体,揭示螺钉的负载能力与其构造参数和运行状态参数之间的定性和定量依赖性。
基于这些,我们提出了许多改进建议。
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合理选择切割方案和切割器位置的研究:获得优质的煤成分和最少的粉尘排放;有效地处理含岩层和夹杂物的煤层;降低动态载荷在驱动器上。
选择合理的切割方案和将切割器放置在螺杆上的方法,包括用一台仪器进行煤切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主要结论是,随着平均切削深度值和切屑横截面的增加,煤的能耗和分解煤的产量均出现双曲线下降。
遗址文化的提炼与延展——赤峰红山片区景观规划设计
遗址文化的提炼与延展——赤峰红山片区景观规划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遗址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已经成为了一个重大的文化任务,同时也是城市规划和设计的重要依据。
赤峰红山片区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化遗址,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曾经是古代北方游牧文化的中心区域之一。
对于赤峰红山片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如何提炼并延展其遗址文化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一、遗址文化的提炼提炼遗址文化需要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并结合当代的审美趣味进行创意设计。
赤峰红山片区的遗址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炼:1.匠人精神的体现在古代游牧时期,匠人的技艺在当时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作为创造工具和交通工具的马具和车辆可以说是当时的标志性产物。
在设计中采用这些工艺作为形式创元素,弘扬匠人精神,对于增强旅游吸引力、传承历史非常有益。
2.草原文化与自然事物的融合赤峰红山片区依托北方地貌的优势,完美融合草原文化和自然事物,尤其是马的养殖和文化变迁。
设计中可以融合当时养马、放牧等场景,将草原文化和自然景观融入到规划中,使游客能够充分感受到当时的生活和自然美景。
3.文化遗址的保护作为遗址文化的载体,文化遗址和历史建筑是非常重要的历史见证。
在规划中要尽可能地保留文化遗址的原貌,同时结合保护需要进行合理的改造和升级,对一些建筑空间的重新注入创意与设计,使其不再是单纯的历史建筑遗址,而能够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遗址文化的延展除了提炼遗址文化外,如何将其延伸到当代文化,让其在当代社会中具有意义和价值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延伸:1. 建立历史文化展示馆建立历史文化展示馆是对当地历史文化的一种延伸和传承。
展示馆中可以集中展示当地的历史文化、遗址文物等,使游客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
2. 开展体验式旅游红山遗址的景观规划设计需要跟时代发展进行紧密结合,创造性地扩展遗址文化的内涵。
体验式旅游是一种能够引导游客深入地了解当地文化的一种方式。
数字化背景下博物馆品牌营销传播策略浅析
数字化背景下博物馆品牌营销传播策略浅析◎ 秦 婷,郭 璇,潘子钰[摘要]博物馆作为向公众提供知识、社会教育和文化服务的社会公共机构,其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技术的进步,博物馆展陈中常常用到VR、AR等新型技术手段,博物馆品牌营销传播也变得愈加数字化。
在数字化背景下,博物馆借助数字技术和社交平台等全新形式,加快脚步走向普通大众。
本文从营销理论的角度出发,总结博物馆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品牌营销传播策略,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数字化;博物馆;品牌;品牌营销近年来,我国博物馆在政策扶持、传统文化回潮及自身文创产品创意研发所引发的大众关注热度下迎来发展高峰期,越来越多博物馆开始重新审视自身,整合自身资源,并结合时代特征及自身定位,制订新的营销传播策略。
同时,当下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博物馆提供了更丰富的呈现空间,不仅加强了博物馆与受众之间的联系,还帮助博物馆拓展了时间与空间双重维度上的影响力,为其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2016年12月,国家文物局、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编制的《“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不仅要将互联网创新成果与文化遗产相结合,“通过观念、技术和模式创新,推动文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推进文物信息资源、内容、产品、渠道、消费全链条设计,不断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还要“突破一批文物资源数字化、数字展示、网络传播等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和装备,探索建立基于文物信息资源、创意、产品、渠道和品牌的多层级授权经营体系”,这在政策层面指出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和品牌化发展的方向[1]。
一、博物馆品牌的内涵和价值(一)博物馆品牌的内涵“品牌”是现代营销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其内涵涉及现代营销战略的各个方面,包括为客户提供的所有有形和无形的产品及服务[2]。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成为无法阻挡的趋势。
众多学者将营销学引入博物馆学中,美国博物馆协会将博物馆营销定义为“在促进公众理解和欣赏的基础上,更多地了解博物馆的收藏、陈列与服务”[3]。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中造园手法的转译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中造园手法的转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留存下来的丰富文化遗产,包括传统的技艺、表演艺术、口头传统、社会实践、节庆活动、习俗等。
在当今社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成为了人们了解、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而造园手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技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传承。
本文将探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中,如何将造园手法进行转译,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展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造园手法是指利用自然山水、植物、石材等材料进行造景的艺术技法。
这种技艺包含了对自然环境的独特感悟与创造性的变化,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中,如何将造园手法进行有效的转译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我们需要了解造园手法的核心理念和技艺特点,然后在展示空间中进行合理的呈现和传承。
造园手法的核心理念是“模拟自然”,通过艺术手法将自然山水的景致搬移到人造环境中,让人们在园林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中,可以利用模型、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向观众介绍造园手法的核心理念和艺术价值,让观众了解到造园手法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和解说,使观众对造园手法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造园手法的技艺特点是“取材天工”,即通过对植物、石材等材料的巧妙搭配和运用,来达到艺术效果和表现手法。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中,可以设置专门的展示区域,展示造园手法的工艺流程和技艺要点,让观众近距离观摩工匠的操作和技艺,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造园手法的独特魅力。
通过举办相关的工艺体验活动和讲座,让观众亲身参与学习和体验造园手法的技艺,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热爱。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中,还可以结合当代科技手段,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打造具有互动性和体验性的展示项目。
通过虚拟环境的展示和互动体验,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造园手法所营造出的美丽山水和自然景致,让观众身心得到全方位的体验和享受。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中造园手法的转译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中造园手法的转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作为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在设计和布置上应该注重传统的造园手法的转译,以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造园手法的转译要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俗和民俗习惯等元素,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展示空间的设计中,应该采用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通过景观布局、园林元素和景观特色等方面的转译,预示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源远流长和深厚博大。
在造园手法的转译中,要注重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和精神。
每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精神内涵,比如武术的武勇精神、传统音乐的优雅和谐等。
在展示空间的设计中,可以运用景观造园手法的转译,通过景观元素的布局、景观材料的选择和景观形式的展现等方面,来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和精神。
在展示传统音乐的空间中,可以利用水景、亭台、假山等园林元素,营造出优雅和谐的氛围,让观众感受到传统音乐的精神内涵。
在造园手法的转译中,要注重体验和互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被动接受的,它需要观众的互动和体验才能够真正发挥其作用。
在展示空间的设计中,应该采用互动体验的手法,让观众参与到展示中来,亲身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在展示传统民俗的空间中,可以设计成一个互动的民俗小镇,让观众可以参与到传统民俗的体验中,通过亲身参与,更好地了解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造园手法的转译中,要注重创新和时代性。
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的,但是在展示空间的设计中,应该采用创新的手法,使其更具有现代感和时代性。
创新可以体现在景观布局的设计上,可以引入现代的造园技术和材料,也可以借鉴当代艺术手法和概念等,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既有传统的文化氛围,又有现代的艺术感和时代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中的造园手法的转译要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内涵,注重体现其主题和精神,注重观众的体验和互动,同时也要注重创新和时代性的融入。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中造园手法的转译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中造园手法的转译
造园手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中的转译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一些重要的方面,包括反思文化背景、传承方式、空间特点等。
接下来,我们将从这些不同的方面来谈一下造园手法在展示空间中的转译。
首先,我们需要反思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底蕴,其中包括了很多与自然相关的元素。
而造园手法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在对自然美的追求中逐渐形成的。
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还原出这种文化背景,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造园之美。
其次,传承方式也是很关键的一点。
中国传统文化往往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的,而造园手法也不例外。
然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中,我们需要借助更多的技术手段来传承和展示这种技艺。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通过文字和图片来同时传达造园的技艺和美感。
最后,空间特点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展示空间的特点往往会对造园手法的转译产生很大的影响。
例如,如果展示空间较大,我们可以考虑通过布置不同的景点和构思不同的景观来展示造园的全貌。
而如果展示空间相对较小,则可以通过布局和序列来展示造园的魅力和精髓。
中国历史建成遗产真实性中的非物质维度——兼论整体性保护策略的可能性
中国历史建成遗产真实性中的非物质维度——兼论整体性保
护策略的可能性
郭璇
【期刊名称】《新建筑》
【年(卷),期】2007(000)006
【摘要】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要素间的相互依存是中国历史建成遗产真实性的重要特征.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对建成遗产中非物质文化要素的重视不足,以及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整体性保护策略的缺乏,许多历史建成遗产正面临着整体的真实性的破坏.探讨了中国历史建成遗产中的非物质文化要素的特征及其重要作用,结合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体性的保护策略.
【总页数】6页(P74-79)
【作者】郭璇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7
【相关文献】
1.历史维度的乡土建成遗产之概念辨析与保护策略 [J], 谭刚毅;贾艳飞;
2.非物质与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研究——陕西风翔泥塑及其建筑环境保护 [J], 杨豪中;张蔚萍;卢渊
3.历史维度的乡土建成遗产之概念辨析与保护策略 [J], 谭刚毅;贾艳飞
4.非物质与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研究——洛阳宫灯及其建筑空间保护 [J], 曲亚琳
5.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域性特征及整体性保护策略研究 [J], 杨静;唐经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遗产展示与教育活动规范
文化遗产展示与教育活动规范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我们传承文明、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
为了更好地展示文化遗产的魅力,让公众深入了解和感受其价值,同时通过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规范至关重要。
一、文化遗产展示规范1、真实性原则展示的文化遗产必须保持其真实性,不得随意篡改或伪造。
对于历史文物、古迹等,应尽可能还原其原始状态和历史背景,通过准确的文字说明、图片、影像等资料,向观众传递真实的信息。
2、完整性原则展示应呈现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元素,如建筑、器物等,还应涵盖与之相关的非物质文化内涵,如制作工艺、传统习俗、历史故事等。
3、科学性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展示设计,例如采用先进的保护技术、展示设备,确保文化遗产在展示过程中不受损害。
同时,展示内容应基于严谨的学术研究和考证,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4、多样性原则采用多种展示形式,如实物展示、模型展示、多媒体展示、互动体验等,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和兴趣,增强展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5、适度性原则展示的规模和程度应适度,避免过度开发和商业化,以免对文化遗产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同时,要考虑观众的接受能力和参观体验,避免信息过载。
6、安全性原则确保展示场所的安全,包括文物的安全、观众的人身安全等。
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和人员。
二、文化遗产教育活动规范1、目标明确教育活动应具有明确的目标,例如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培养保护意识、传承传统文化等。
根据不同的目标,设计相应的活动内容和形式。
2、内容准确教育活动所传递的信息必须准确无误,基于可靠的研究和资料。
避免传播错误或误导性的内容,以免影响公众对文化遗产的正确理解。
3、分层设计考虑到参与者的年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差异,进行分层设计。
为儿童、青少年、成年人等不同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使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
4、互动性强鼓励参与者积极参与,通过提问、讨论、实践等互动环节,加深对文化遗产的理解和感受。
我们和古老的智慧相距多远?——谈当代非遗的创新展示
87有据郭 竞我们和古老的智慧相距多远?——谈当代非遗的创新展示VR 技术与传统非遗展示结合的前瞻性命题,恰巧与自己最近思考了许久的问题不谋而合。
那些萦绕于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精妙传统文化,如同浩渺深远的思维长河,带我们走向更宏伟瑰丽的中华文明的智慧宝库。
不论是天人交织、纵横捭阖的蒙古长诗,还是精雕细琢,令人惊叹的手工技艺,抑或是古朴炽烈、充满哲思的民间美术,都让身处水泥森林的现代人为之震撼。
这其中,有时代差异、地域差异、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猎奇”般的惊叹;也有因为千百年传承的“文化基因”作怪导致的某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和不可言说的震撼感。
站在这些非遗展品面前,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在和民间文化及中华智慧的活化石对话,只不过它们承载着的过去的生活方式、生产样式、生活智慧和心意信仰,经过了时代变迁和环境变换,被蒙上了厚厚的雾霭,今人已经不能完全无缝衔接地去领悟其中的精神与魅力。
非遗保护工作至今已经开展了超过十年,从最初的鲜有人知,到现在已经初具雏形,相关的展览、研究、创新、运用甚至跨领域的交流也越发频繁。
今天“大世界”老店新开,也进一步预示非遗的展示与体验进入了一个更前端、更具创新性的领域。
在这样的平台中,各个相关的行业,研究型团队,设计型团队,技术型团队,影视制作团队,甚至是其中起连接作用的创新型团队,应该通力合作,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和最新技术,将非遗的展示与体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将学术研究的成果,与文化创意实践真正高明地结合起来。
总之,未来非遗的创新性展示与体验,离不开跨界合作;非遗的保护与研究,也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撑。
但其中如何做到有机合作、不偏不倚,却是当下所有文化相关产业面临的最大尴尬。
传统文化“大世界”里的哈哈镜有据89朦朦胧胧的口述故事中,与今天的你我仍有交集。
“以人为本”的内容还在于通过展示与体验,观众能够感受到的“不容易”——古人智慧的不容易,古代技艺的不容易;甚至非遗传承人的“异于常人”之处:即使在今天,技术高度发展,取代大多数人力劳动之后,有一些“巧夺天工”依旧是机械无法取代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庞贝古城遗址(红砖部分为修复补全的部分)
其环境仅仅代表了某一个时期的历史面貌 或因残损而仅仅部分地呈现出遗产的原貌。 展示应该通过一定手段将确知存在过但已 经丧失的历史信息尽可能展示出来,对现 存的遗产及其环境所携带的历史信息进行 补充。 3) 对相关技术、技能和实践的展示 文化遗产的建造技术和其他相关技能 及实践,是遗产包含的重要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要素,是遗产的科学技术价值的集中 体现。 但是由于背景知识的局限, 普通参观 者仅仅通过观赏遗产的物质实体,很难想 象和理解遗产背后包含的技术、技能及其 所蕴含的价值,因此也应当通过一定手段 对其进行展示。
2-a 蒙特利尔历史与考古博物馆
此外,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技术和 实践过程的记录亦应纳入展示当中,从而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示范和社会教育意义。 4) 对相关社会群体及其活动的展示 相关社会群体主要是指该遗产地在历 史上的所有者、 使用者、 或者其他与场所的 历史文化内涵的形成相关的群体。相关社 会群体可能仍然存在并对遗产地的使用和 管理发生着影响,例如历史街区、历史村 落、文化景观中生活着的居民、 寺庙、 教堂
文化遗产展示的理念与方法初探
郭璇
摘要/ 从国际视角介绍了文化遗产展示的理念和工作内 容, 并结合中外文化遗产展示的案例, 从保护与修复、 环 境景观设计、历史场所利用、文化传播等析。 关键词/ 文化遗产 展示 理念与方法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Chinese and foreign cases, this paper makes introduction to the idea and content of cultural heritage presentation from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and gives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method and means to display an cien t historic sites fro m an gle of prote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environmental landscape design, utilization of historic place, and cultural dissemination. KEY WORDS/ historic heritage, preservation, idea and method
目的。 遗产展示应该是专业人士、 社区原住 民、 政府决策者、 旅游开发商以及其他利益 相关者共同协作的结果。遗产展示基础设 施的建立和参观游览活动的开始完成并不 意味着展示工作的完结,应该对遗产地进 行后续的回访、 监测与评估, 了解展示活动 对遗产地及其自然、人文环境造成的影响, 从而能够为今后修正和拓展展示的方式和 手段提供依据 。 3 文化遗产展示的内容 早期的文化遗产展示主要是对文物遗 存的展示和陈列。然而随着社会文化的发 展,单一的陈列性展示越来越不能满足公 众日益增加的渴望深入全面地了解和游赏
2-b 博物馆内景
建筑学报
70
3-a 澳门大三巴教堂立面
4-a 考古发掘后的日本奈良平城宫二次大极殿遗址(1978)
4-b 回填复原后的二次大极殿遗址
3-b 大三巴遗址局部地罩
4-c 复原后的平城宫朱雀门
4-d 复原后的平城宫东院庭园
采取将修复部分的材料、色彩明显与历史 原物相区别的作法(图1)
8)
遗产地的需要,遗产展示的对象不仅包含 历史遗存的物质实体、遗产的自然和人文 环境,还应包含经考证确实存在过的各个 时期的历史信息, 相关的技术、 技能以及场 所内的活动,还包括其他无形文化关联等 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当这些要素完 整地、 有组织地呈现给来访者的时候, 遗产 地的文化意义才能全面地揭示出来 。 因此,文化遗产地的展示至少应包含 以下内容: 1) 对文化遗产及其环境的展示 对文化遗产及其环境的游赏是来访者 摄取历史文化信息的最基本方式,因此遗 产展示的首要内容是将遗产及其环境的各 个要素— 包括考古发掘后的遗址实存、 历史建筑物及其附属文物、历史街道与城 市景观、历史园林景观以及与场所的历史 文化内涵相关的特定的地形地貌、林木植 较完整地呈 被、 山水环境等—有组织地、 现出来。 2) 对遗产地各个历史时期的展示 在遗产地形成的历史进程当中,遗产 本身或其一部分曾经经历过改建、 损毁、 重 建或迁移等变迁,而现存的建筑或遗址及
建筑学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578165)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5) 收稿日期:2009-04-01
见的,然而另外一些方面却需要其他手段 的辅助才能得以明白地揭示出来。遗产展
69
遗产保护 CONSERVATION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1]
中的宗教团体等,这些是历史环境的有机 组成部分,在遗产的展示当中应该予以尊 重并考虑他们的参与。有些与遗产相关的 社会群体则已经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或消 失,一方面应当通过某些手段把其历史生 活的画卷展示出来,同时又要考虑历史场 所的合理再利用。 5) 对其他文化关联的展示 一些遗产地除了历史、艺术和科学的 价值以外,还具有特定的文化象征意义和 精神内涵。例如中国历史建筑和城市中包 澳大利亚、 新 含的传统宇宙观和哲学观[2], 西兰等国的文化景观与原住民之间的宗教 关联等,这些联系使得历史建成环境因此 具有了三大价值以外的文化象征意义和精 神内涵 9) 。揭示与遗产地相关的文化关联, 是帮助来访者理解遗产意义的又一重要手 段。 4 文化遗产展示的主要方式及案例分析 文化遗产展示内容的丰富性要求展示 的操作手段也必须是综合的、 多维度的。 它 可能与遗产的保护、修复、重建等直接相 关,也可能通过对历史场所的利用来实现, 还包括相关的环境艺术设计、信息资料展 览等。以下结合中外文化遗产地展示的案 例,对展示的主要方式做一介绍。 4.1 保护性展示 “保护”和“修复”是文化遗产保护的 两种基本方式, 其目的是保存、 恢复和传达 真实的历史信息。 同时, 保护与修复也是最 基本的遗产展示手段, 不同的保护、 修复手 段适用于不同特征的遗产对保存的安全性 的不同要求,并且产生了不同的展示效果。 1) 加固、修复与直接性展示 一般而言,根据古迹遗址的价值评估 和保存情况可以采取维护、 加固、 修复等手 段,从而达到“保存现状”或“恢复原状” 加固、 修复后的历史建筑、 遗址、 的目的 10)。 遗迹等一般可以露天保存和展示,这种保 护和展示方式的特点是对文化遗产及其环 境干预较少,能够展现古迹遗址及其环境 较为原真的状态。 根据可识别性的原则, 加固、 修复中经 过处理的部分既要和原物或处理前相协调, 又应该能够区分。修复的部分应有记录档 案和年代标志,从而保存并显明真实的历 史信息。新旧部分的 “可识别” 有多种处理 的方法:砖石材料构成的建筑和遗址, 通常
11)
的。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的古代城市遗 址、 宫殿遗址等一般都具有规模宏大, 但以 土、木为主要构成材料而不宜露天保存的 特点。 一般在考古发掘和研究、 记录工作完 成之后, 对遗址进行回填保护。 为了达到展 示的目的,在回填层以上可以对台基、建 筑、 以及环境景观等进行有选择的复原。 这 样做一方面根除了土遗址较易受到的自然 和人为因素的侵害,较好地保证了遗产的 安全,另一方面通过复原向公众展示了遗 产的历史原貌(图4)。 当然,回填和复原措施不应损害到遗 产的真实性并且应该是可逆的,以保证今 后对遗址进行进一步研究和采取其它修复、 展示措施的可能性。 4.2 环境性展示 文化遗产的环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 化信息, 因而是保护和修复的重要内容;与 遗产相关的环境景观设计也是彰显历史遗 通过对遗产环境 产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3]。 的整治和塑造能够再现因遗产本身残缺而 丧失的历史文化信息,同时还能强化和丰 富场所的文化内涵。有以下几种主要的处 理手法: 1) 隐喻法 当文化遗产的环境要素已经不存在或 残损较多,而这些环境要素对体现场所的 历史文化意义又比较重要时,可以通过隐 喻的环境设计手法将这些已经失去或者模 糊的历史环境要素彰显出来。加拿大蒙特 利尔老港的 New Dalhousie 广场原是旧城 的火车站所在地,车站建筑经过改造仍然 反映出历史的面貌,但是昔日的站台和铁
1 文化遗产展示 1) 的概念 20 世纪初以来,现代文化遗产保护从 欧洲拓展到世界范围,并逐渐发展形成了 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手段。在工作 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也从对遗产物质实 体的“保护”和“修复” ,到对遗产及其环 境背景的整体性保存,进而发展到向社会 公众全面展示遗产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 实现遗产的社会、文化价值。 文化遗产地的展示最初是在考古遗址 的保护和管理中开始受到重视的。与历史 建筑不同, 遗址通常具有残缺、 不完全的特 征,而普通大众仅仅从残垣断壁中很难完 整地了解其历史文化价值,因此如何真实、 完整地展现遗址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的 问题比较早被注意到。1931 年通过的《雅 典宪章》中提到了对考古遗址中的残片和 构件进行重新组合粘接的修复方法,并规 定新的加固材料与原有材料必须明显地区 分开,从而使新旧历史信息对参观者明晰 可辩而不致混淆(第六条)2)。 这是国际文件 中最早涉及到的遗产展示概念的雏形。 1964 年《威尼斯宪章》进一步指出“必须 采取一切方法促进对古迹(意义)的理解, 使 它得以再现而不可歪曲” (第十五条) 。 1990 年 I C O M O S ( 国际古迹遗址保护协会) 制定 的 《考古遗产保护与管理宪章》 也指出向民 众展出考古遗产是促进了解古迹价值和意 义的至关重要的方法,同时它也是促进了 解其保护之需的最重要的方法(第七条)4)。 近年来,文化遗产展示的对象已经从 考古遗产扩展到文物建筑与建筑群、历史 片区与历史城市、文化景观等多种遗产类 型。遗产展陈和诠释已经成为遗产保护和 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澳大利亚的 《巴 拉宪章》认为:遗产展示是 “能够揭示场所 文化意义的一切方式” 。对许多遗产地来 说,其文化意义的某些方面也许是清晰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