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辨析题
马克思原理部分辨析题及答案
1.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因此相同的商品卖同样的价格。
答;不正确。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应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因此,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
(2)不同商品生产者生产同类商品使用的劳动时间不同,个别劳动时间较低的商品生产者可能以较低的价格出售商品,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市场供求关系各有不同。
因此,商品的价格也不尽相同。
(3)“商品是天生是平等派”的观点是对的,但笼统的认为相同的商品卖相同的价钱是片面的。
2.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答:正确。
因为马克思主义标榜的是为整个社会服务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正确概括和总结。
它只是为我们认识和研究一切科学知识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所以对全人类是有服务的。
3.世界统一与存在。
答:错误。
(1)、存在这个概念只能作为思维的对立,用以表述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物质具有含义。
如果离开思维的关系,则存在的只能表示某种事物和现象是存在的,并不能说明存在的本质.(2)存在是世界的统一性的前提,但不能把世界的统一性归结为存在,因为把世界的统一性归结于存在并没有说明是事物的存在还是精神的存在,因而是一个折中主义的命题。
(3)、“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命题不仅无法揭示世界统一性的实质,然而还充分地表现出一种唯心主义倾向,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不正确。
(1)由于人们的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2)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3)不是主观的东西就是真理,真理要靠实践来检验!因此,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也就是观点不正确!5.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大学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P172、社会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社会发展是直线上升的。
P18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P184、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
P185、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P186、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P187、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P188、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
P18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全面地看问题。
P1910、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P1911、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时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P1912、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P1913、矛盾就是斗争。
P1914、因为理论能够指导实践,所以说理论高于实践。
P1915、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这表明流通过程可以产生剩余价值。
P1917、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叫可变资本。
P1918、思想本身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诉诸实践。
P1919、在任何情况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都是绝对的。
P1920、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或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
P192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P202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P2024、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P2025、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P2027、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不同的劳动。
P2028、垄断是在自由竞争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垄断统治形成后可以消除竞争。
P2029、正确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意识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P2030、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
P203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P2032、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因此,它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
唯物论部分1、意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正确【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3】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指意识依赖于物质。
【4】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指意识具有主观特征。
【5】意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2、“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正确【1】这是列宁关于意识能动性的科学论断。
【2】意识不仅依赖于物质,而且反作用于物质,即意识具有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3】人的意识的能动性并不只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目的、方案等观念的东西,而更主要的还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
【4】列宁所说的“创造客观世界”,就是指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客观世界,把精神的力量转化为物质的力量,使主观的东西变成客观的东西,从而不断地创造出一个为人类所需要的“客观世界”。
3、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所以不存在静止状态错误【1】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这是因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形式,没有运动就没有物质。
【2】运动是普遍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3】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但不等于没有相对静止。
【4】因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运动的特殊表现形态。
【5】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不可分割的,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
【6】该命题的错误实质在于:把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对立起来、割裂开来,根本不了解相对静止也是一种运动,即是运动的特殊表现形式。
4、意识是大脑的产物错误【1】这种观点混淆了一般动物的大脑同人的大脑的区别,从而抹煞了动物心理与人的意识的区别。
【2】一般动物的大脑只能产生动物心理,而不能产生人的意识;【3】人的意识只能是人脑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4】但人脑又不能直接产生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一、唯物论(重点考实践的定义和规律)1、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原理】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方法论】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额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交换。
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原理】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重点考联系、发展、矛盾、度)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方法论】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联系的条件性(2016年以来新增加)【原理】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但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然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方法论】要立足现实,既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创造事物发展的条件。
3、发展【原理】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方法论】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做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4、现象与本质【原理】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
教育学原理辨析题
1、有些教师说,他们没有学过教育学,但一样办了几十年课,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还有些教师说,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万世师表。
你认为上述观点正确吗?运用所学原理进行分析。
【答案要点】这些观点是错误的。
(1)这些教师认为没有教育理论,一样可以有教育实践,他们都忽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实践依据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2)教育理论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意义都十分重大。
从理论功能上讲,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从实践意义上讲,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提高教育质量、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还可以为学习其他相关学科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孔子是一位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他不仅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而且还善于总结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
孔子总结了很多教育理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都是他总结教学经验以后提出来的教学理沦。
这些理论反过来直接指导了教育教学实践。
因此,真正重视教育实践的人,是不应也不会轻视教育理论的。
2、教育只能适应青少年发展而不能促进其发展。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教育受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教育必须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表现在:(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不同。
(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4)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5)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但这种适应正是为了促进其发展,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
适应是为了发展,发展是最终目的。
题目中只见适应不见发展,是错误的。
3、只要教育得法,人人都可以成为歌唱家、科学家、诗人。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辨析题和解答题
辨析题第一章1.静者恒静,动者恒动。
错。
这句话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完全对立起来。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对。
这句话表明意识是客观实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主观形式中有客观容;主观差别有客观根源;主观特征有客观原型。
如果只承认主观作用,否认客观作用,那么将导致唯心主义;如果只承认客观作用,而否认主观作用,那么就是旧唯物主义的直观的反映论,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
【认识论】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因此,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错。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意识的容来自于客观世界,即客观存在是意识的源泉。
4.“狼孩”没有意识,说明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对。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对意识产生和发展起到决定作用。
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外壳;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
5.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鬼神是客观实际中并不存在的,因而有关这类意识不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错。
首先,正确的、科学的认识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意识也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只不过是虚幻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其次,关于鬼神的意识有客观原型。
6.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对。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白天所见所闻是客观实在,经过人脑整合、加工后成为主观映象,夜晚呈现于梦中。
7.联系构成运动对。
联系是事物部诸要素之间或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运动是事物或现象变化及变化的过程。
这些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的,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换一个角度,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容是对立统一规律,而对立统一规律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当事物相互联系时,它们之间存在对立统一关系,这种对立统一关系推动事物的发展,所以说,联系构成运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
(一)1、世界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承认世界统一性的观点称为一元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属于一元论。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包括: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中既包括自然界的物质性,也包括社会的物质性,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属性。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都没有。
这一原理是被科学证明了的。
它是批判唯心主义和有神论的思想武器。
唯心主义和有神论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反科学的,经不起实践检验的。
2、"人为自然界立法。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这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唯心主义观点。
他认为自然界的法则即规律是由人确立的,这就否认了自然界本身存在客观规律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够根据规律的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推动事物的发展,但不能任意创造或消灭客观规律。
自然界有自身发展的规律,人们可以认识规律,也可以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自然界为人类造福,但人们不能创造出一套法则强加给自然界,即人们不可能"为自然界立法"。
康德的这一观点片面夸大了人类理性的能动作用,从而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这种观点在实际工作中,必然会无视客观规律的存在,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3、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答:这是旧哲学在哲学的对象和内容问题上的观点。
旧哲学往往把自己的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终极真理体系,没有科学解决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它们的"总和"。
哲学只能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能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
马克思原理辨析题汇总
二、辨析题1. 事物的质和量相统一的界限就叫度,或叫做关节点。
2.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一元论和二元论。
3. 在世界是否统一的问题上,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回答是根本对立的。
4.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问题。
5.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不同的真理。
6. 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实践中的体现。
7. 肯定方面就是积极的、正确的方面,否定方面就是消极的、错误的方面。
8.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9. 有人脑就会产生意识。
10.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三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2、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即真理。
3、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导致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增加。
4、工资是工人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5、人民群众和英雄任务都是历史的创造者?P113四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器官,因此,意识来源于人脑。
3、只有绝对抛弃旧事物,新事物才得以产生和发展。
4、所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
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6、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中的实体因素,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7、人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
8、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一旦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旧的社会意识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9.评价人的价值的标准是社会地位的高低。
10.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11.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而可以用它来作为判断认识对错的标准。
1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1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改变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14.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意味着人类历史的终结。
15.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16.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
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辨析题示例
1.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正确。
体现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所谓“天行有常”就是说自然界与社会都有其各自的运动规律,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尧”这样贤明的君主和“桀”这样邪恶的君主都不可以改变这些规律。
这个认识符合唯物辩证法2.存在即被感知错误。
这种观点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他说明物质只不过是我们经验到的感觉材料的累积,习惯的力量使它们在我们的心中联结起来。
但根据辨证唯物论的观点,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也就是说,万事万物,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人感知不到的,未必不存在。
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所以“存在即被感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3.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正确。
“哲学家”是指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那些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这句话的核心是哲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解析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并且通过行动及正确的理论做指导,才能让世界想更好的方向发展.4.心无外物。
错。
这句话意思是心与物同体,它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违背了唯物论。
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而非意识决定物质,即“心无外物”,所以该观点错误。
(心外无物,是心学一派的主要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否认了世界的客观性,否认了物质的决定作用,夸大了精神的作用。
)5.白马非马错。
它认为白马不是马,因为白马与马不是同一个层次的事物,所以不能说谁是谁,它是一个典型的诡辩论观点,没有正确认识矛盾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寓于特殊性之中的,它们是相互连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原理辨析题
原理辨析题及答案1、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答案:“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这一说法不对。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
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2、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答案:“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这一说法不准确。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3.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答案: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
人们进行活动的动机和实现动机的意志对与活动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人们进行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即能否取得预期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人们的动机和意志。
只有人们的动机和意志符合客观实际及其发展规律,并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条件,才能保证人们活动的目的得以实现。
否则,即使动机善良、意志坚强也会事与愿违。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答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从不同方面反映事物不同关系的两对范畴。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马克思原理辨析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它能够合理解决哲学基本问题.错:合理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2、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错:只有尊重客观规律、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的主客观条件,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目的3、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对:动物只有低等的感觉和心理4、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应.对:意识作为主观对客观的反应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错误的思想在现实中仍然有它的原型。
5、旧唯物主义与辨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错: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把认识看成是消极被动的反应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6、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对:每个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是非至上的,但整个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穷的、至上的。
7、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证人。
错:割裂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8、“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无感”是唯物主义认识论。
对:有了客观事物才会有人的主观认识。
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9、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错: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检验真理不会一次成功,可能要经历多次反复。
10、“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错:这说明面对同一个客体,主体认识过程有主观性和差异性,并不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11、“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
错:真理没有阶级性是对客观事物而言真理只有一个,不因阶级立场的不同而不同。
但是阶级立场往往制约着人们对真理的接受与选择。
12、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
对: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都需要不断拓展和深化。
13、在文化的作用问题上,有人认为:“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错:犯了“文化决定论”的错误。
教育学原理 辨析题
1.动物界也存在与人类本质上相同的教育现象。
错:这是“生物起源论”的观点,把人类教育等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从根本上否认的教育的社会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1. “一两遗传胜过两吨教育”错。
这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和物质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遗传素质固然是人的发展的重要物质前提,但它仅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能否变为现实性,还要靠后天的环境、教育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错。
这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着重要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程度和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和性质。
但是,环境仅仅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而不是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的发展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3.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会任意地使他们加以改变,或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师,或是乞、小偷错。
这是“教育万能论”的观点。
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但是,教育并不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要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同时也离不开遗传、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因素的影响,人的发展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1.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错。
这是传统的知识本位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观。
新课程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角色发生转变,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知识拥有者转变为合作学习者;由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开发者,由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习者、研究者。
1.课程资源就是指教材错。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教材无疑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课程资源绝不仅仅是教材,也绝不仅仅限于学校内部。
马克思基本原理之辨析题
马克思基本原理之辨析题1. 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目的和一般条件的学说,而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就是阶级斗争,所以,马克思主义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
【参考答案】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1)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不是某个集团、某个阶层、某个阶级的解放,不是以某个集团、某个阶层、某个阶级成为统治者的运动,而是全人类的彻底解放的运动。
(2)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是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的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社会。
(3)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一般条件是在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正确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当然包含着阶级斗争理论,但又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简单的等同于阶级斗争理论。
2. 有人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而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
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你又是如何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的?【参考答案】(1)“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它割裂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关系。
(2)列宁则正确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始终以确凿的客观事实为依据,以实践为检验标准,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保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辨析题大全
1.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2.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3.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1、错:理由: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外部联系,事物的现象是纷繁复杂。
有些现象于本质是一致的,通常做真象,有些现象与本质很不一致,一般称为假象,假象同真象一样具有客观性。
2、错理由:因为亲眼所见的事物是属于感性认识,原因就在于客观事物是非常复杂的。
只有通过科学思维方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达到对本质的认识。
3、错理由:伴随计算机网络建立与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然是社会关系。
计算机网络的关系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一种。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自然就越快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3.“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1、错误。
(2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但是,社会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3分)2、错误。
(2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但是,任何真理总是客观的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3分)3、错误。
(2分)该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观点,其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分)1.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2.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3.心外无物。
1、错误。
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都是客观的。
2、正确。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着共性。
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错误。
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2.“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3.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马克思主义原理辨析题
1 辨析;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就是真理:答: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获得成功,因而它是“有用”的。
但“有用”的却不一定都是真理。
因为人的价值观不同,人们的价值评价标准,即“有用”的标准是不同的。
“有用的就是真理”的观点是以主观需要为唯一评价标准,否定了真理的客观评价标准。
因此,题中观点片面2 辨析题:错误的思想也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辨析一下。
答:正确。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反映的性质有两种,即正确的、错误的。
正确的意识是人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所以、不论意识是对是错,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3 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答:这是错误的观点。
(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认识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辩证过程。
(2)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各种感宫对认识客体的直接反映,是认识的低级阶级,它以具体性、内容丰富多样性为特点;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加工对认识客体的间接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以抽象概括性为特点,超越了感性认识的界限和范围,达到了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的把握。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
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4)这种观点是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它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仅仅是对感性材料的整理和分类,理性认识的作用是极不可靠的,否认了理性认识是对于感性认识的发展和飞跃。
4 主体、客观与主体、主观是等同的答: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
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
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马克思原理辨析题
一、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科学之科学”是把哲学当作包括一切科学在内、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永恒不变的理论体系。
古代哲学家把哲学看成是“知识的总汇”,近代一些哲学家把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
”2、近代以来,随着各门具体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就成为人们必须正确回答的重要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阐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①二者的区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②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又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取消论”都是错误的。
4、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这既限制了具体科学的发展也使哲学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不利于发展。
二、存在就是被感知1、这个题设是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其来源是贝克莱哲学的唯心主义论。
贝克莱认为,既然所有外物经过感觉到达心灵,那么我们能够确信的是我们的感觉,我们无法确定感觉之外还有什么外物。
在他看来,物质只不过是我们经验到的感觉材料的累积,习惯的力量使它们在我们的心中联结起来。
2、根据辨证唯物论的观点,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也就是说,万事万物,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人感知不到的,未必不存在。
比如脚下的地下水,比如细菌,先有存在,才能被感知。
三、白马非马从哲学上讲,是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的原理.矛盾的特殊离不开矛盾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事情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的其他事情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不存在的四、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本质的反应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辨析题重点
三、辨析题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答案要点] 这是错误的观点。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5.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又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四、简答题2、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答案要点]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有三个根源。
一是社会历史根源,主要表现为产生初期生产力低下和科学不发达;二是阶级根源,保守、反动的阶级或集团的需要和支持是唯心主义能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三是认识根源,割裂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片面夸大认识过程的某一方面或环节,也将通向唯心主义。
在这三个根源中,认识根源的作用最为持久,因而反对唯心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6.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答案要点]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主要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统一。
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理论的不断充实和完善;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帝国主义时代领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准确。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首先,他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他的辩证法;同时,他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准确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继承,也有批判性的改造。
马克思继承了他们的劳动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思想精华。
同时也指出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时暴露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的发展趋向。
6、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有划时代的意义:(1)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2)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既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大众通过社会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3)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
7、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8、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出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发展。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9、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关于世界本原的问题。
它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
它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因此,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归结为提供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这是不全面的。
10、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特点.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而不是唯一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它具有实践性、阶级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特点。
11、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所以不存在静止状态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而静止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它们是物质运动的两种属性。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12、“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意识依赖于物质,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性。
意识能动性是指意识通过实践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和能力意识能动性特别表现在它的创造性上。
无论是认识还是改造客观世界,都不是简单的重复或再现客观世界,而是意识的再创造过程。
意识活动在对于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把握基础上,借助于实践创造出原来自然界所没有的物质形态,它可以追溯以往,推测未来,创造出一个理想或幻想的世界。
1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是发展的答题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中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联系的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第二,变化发展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全面和片面观点的对立;第四,承认矛盾及矛盾是发展的动力和否认矛盾及不懂矛盾是发展动力观点的对立。
是否承认事物是发展的,只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表现之一,它们对立的焦点是承认矛盾及矛盾是发展的动力和否认矛盾及不懂矛盾是发展动力观点的对立。
14、“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一般和个别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对立表现在:一般是指事物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别是指矛盾的特殊性,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统一表现在: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个别也不能脱离一般而存在,因为个别包含了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
15、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的存在不需要任何条件。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并不是说斗争性的存在不需要任何条件,不是处在一定的条件中。
斗争性的无条件性,一是与有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相比较,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二是指斗争性虽然受同一性的制约,但它能打破制约它的那些条件,并创造事物转化所需要的新的条件。
表现斗争性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的趋势。
此题割裂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16、人的衰老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因此一个人从幼年到老年仅仅是一个量变的过程。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人的衰老是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的过程此题把人的衰老只看成量的变化,割裂了量变质变相互渗透的关系。
17、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正确的①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如果把人的认识曲线上的某个片段加以夸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②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
③由于唯心主义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
18、只有直接经验才是重要的,间接经验没什么用处。
【答案要点】(错误)这是把知识的来源和获得知识的途径混为一谈,把学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对立起来。
知识或认识从根本说来源于实践,但不能说每个人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这里有一个如何正确认识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的关系问题。
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但人们不可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一个人的多数知识来自于间接经验。
在强调实践出真知的同时,又必须重视学习间接经验用于指导实践。
必须把学习间接经验同直接实践结合起来。
19、任何认识都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答案要点】(正确)任何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都具有指导作用。
但是,由于认识的性质不同,其指导作用的结果也不同。
其中,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活动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得成功。
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招致失败。
20、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之一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发展性质。
(正确)【答案要点】(正确)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21、实践是把握事物本质的精神活动。
【答案要点】(错误)这是对实践的一种错误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人类的世界活动同动物的活动是根本不同的。
动物的活动是无目的、无意识的本能的活动;人类的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这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肯定实践对于人的认识的基础和决定性的作用。
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人的思维或精神活动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但实践本身不是精神活动,也不能直接去把握事物的本质22、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答案要点】(正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指导。
感性认识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认识才解决本质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有其合理性。
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23、客观真理主要是指真理的产生是不依人意的。
【答案要点】(正确)客观真理也叫真理的客观性,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来源于人的主观思想之外的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是指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
24、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答案要点】(错误)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这种不确定性不是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作为实践的标准只有一个,不以个人或阶级为转移。
造成实践标准不确定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一切实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都有局限性,这样每次实践检验出的认识的真理性也只能是历史的、具体的,具有近似的性质。
这就是说,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
二是由于实践检验是个过程,任何特定历史阶段的具体的实践,都不可能对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的一切理论、认识和观点作出最终的检验,即不能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