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老子的哲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老子的哲学思想
国际儒学院让我开讲座,不过我讲的是道家,但是没关系,儒家道家和法家当时共生,所以讲哪家其实也都跟儒家连在一起。
道家老子其实对儒家是有影响的,但是这个看法不一样,史记记载孔子在33、34岁的时候到河南去见过老子。据说老子当时70多岁了,孔子对老子说了些什么,史记里没有记载,但是老子批评了孔子,史记里孔子的传记里说,老子说:你尽关注前人的肉体和骨头,而这些都已经朽了,肉体和骨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这些物质的东西不可能是永恒的,老子希望孔子多注意前人的言论,言论是表达思想的,言论是无形的,实际上老子批评孔子你只注意有形的东西,不注意无形的东西,言论所表达的东西是无形的,而无形的东西恰恰是永恒的东西。在孔子回去的路上,孔子的学生就问孔子,你对老子什么印象?孔子说:老子是野兽?不是;他是一只鸟?也不是;他是一条鱼?也不是。他既不是陆地上奔跑的野兽,也不是天空中飞的鸟,也不是水中的鱼,那他是什么呢?他是条龙,龙是什么?龙什么都是,龙什么都不是。孔子接着说,野兽我能够挖个陷阱把它给抓住,鸟我能用箭把它射下来,鱼我能用钩子把它鈎上来,可是老子我没地方抓他,因为他是无形的。根据这段资料,可以看出老子对儒家是有影响的。什么影响呢?无形。我想孔子此前可能只注重有形的文化。儒家其实注重文化,儒家用文化来治国安邦,但是从前只注重有形的文化,大概这次受到老子的影响,后来儒家对文化的注重开始从有形走向无形。关于儒家注重无形的文化,我上次给大家开的讲座已经讲过了。
实际上儒家跟道家是分不开的。有人说老子是孔子的老师,何以这么说?根据司马迁史记里的记载,应该说是有根据的。所以我们在研究儒家的时候,一定要研究道家,当然也要研究儒家的对立面法家。
在讲老子的思想的时候,我先简单的说一下老子其人,再简单的说两句老子的道德经。首先老子其人,老子到底是谁其实现在说不清楚。别说我们说不清楚,就是两千多年前,大史学家司马迁也说不出来了。我估计他离老子也就是三、四百年,我们现在已经几千年了,司马迁那时候都说不清楚了。但是司马迁是伟大的史学家,他有一种使命感,他觉得他有责任把一些能搜集到的重要文化信息,都应该传递给后人。所以他还是尽量搜集老子的信息。他在老子的列传里列举了三个人,这三个人都是根据当时的传说记载下来的,大概是司马迁在当时许许多多关于老子的传说中选择了三个比较可信的,并按照他认为的重要顺序一一记载下来。第一个,李耳,字聃,楚国人,苦县厉乡,(也有人念濑乡)。有人说是现在的安徽亳州市涡阳,有人说是河南周口市鹿邑县。结果安徽河南死争,双方都到北京来自找学者,和找政治靠山。河南发动河南籍的学者为河南说话,安徽发动安徽籍的学者为安徽说话。双方都还到海外去拉赞助,双方都在争夺旅游资源嘛。这是司马迁列举的第一个人。也有人说李耳并不是这两个字,李耳是他的小名狸儿的谐音,狸儿即小老虎。就像我们过去在农村,什么阿牛、小凤、小燕子。也有人说他姓老,名聃。有没有姓老的啊?在春秋时代还真有姓老的家族。有人说他姓聃,春秋时代姓聃的家族也有。叫老聃,就像我们现在叫老王、老张。是否如此今天说不清楚了。
第二个司马迁列举的是什么人呢?据说楚国有一个隐者,人称老莱子。这个人也不是做官的,就是民间的一个知识分子,特别有学问,特别有见解,那时候读书人少,有见解的人呢不多,所以出现这样一个知书达理的人,十里八乡我估计都传遍了。所以有很多传说,但是司马迁没有对他进行过多的记载,就是说楚国有一个人叫做老莱子,很有学问很有见解,这就是第二个人老莱子,他到底是哪儿人呢,司马迁没有记载。司马迁列举的第三个人物是
谁呢?李耳是春秋时代,老莱子也是春秋时代,接着往下战国时代,在战国时代据说有一天秦献公接到通报,周朝太史儋求见,太史是他的姓,也是职业,中国古代经常把职业当姓,像司马就是喂马、西门就是看西门的,东门看东门的,还有姓卜的,大概是从事占卜之类,太史就是高级文秘,大概他们家的祖先世世代代都当高级文秘。那么太史儋求见,大概太史儋在当时名望很大,很有见解,到这里来了,然后秦献公马上接见,据说献了一本书给秦献公,说了一番话,大概的意思就是将来天下还要统一,有希望寄托在秦国的身上之意。将来你要统一天下你要有指导思想吧,那这本书我给你了,什么书呢?有传说是《道德经》,有人说他可能就是老子,司马迁也怀疑他可能就是老子,所以司马迁把它列在第三位。司马迁列举了这三位,因为老莱子的资料太少,所以学术界不太提起老莱子,多数提的是李耳,大概以为司马迁把他放在第一位,所以他的可靠性也是第一位的。只是学术界有人认为不应该是李耳,应该是太史儋,比如说原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侯外庐先生,他是李大钊的学生,参加革命比较早,是山西人,我们都叫他外老。他也是中国第一个翻译《资本论》的人。大家都知道郭大力,其实侯先生他翻译的是第一卷,后来看别人翻译的比他好,他主动放弃了,其实侯先生水平也非常高。侯先生他认为应该是太史儋而不是李耳。他的根据是思想水平高的应该排在思想水平低的后面,思想的发展都是这样,开始思想水平低,后来逐渐往高处发展。他认为儒家的思想水平不如道家的思想水平,道的理论比较抽象,道家的思辨水平比较强,所以好些人认为儒家应该在前头,春秋时代。我觉得侯先生的观念有点受黑格尔的影响,有点受西方哲学的影响,所以他是这么排列的,而且黑格尔承认老子是哲学家,说孔子不是哲学家。所以侯先生可能受了黑格尔影响。认为儒家的水平低,放在春秋时代,道家水平高,放在战国时代。他所说的到底有没有根据,暂时作为一种说法吧,但是多数学术界的人认为老聃就是老子,我觉得多数人认同是因为司马迁把它放在第一位,恐怕我们还是要尊重司马迁的看法。那么我们姑且说李耳是第一,李耳是他的名,聃是他的字,老聃是尊称,老聃在东周王朝当守藏史,守藏室地位高没有实权,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中央档案局局长、中央文献办公室主任这一类的官职。他的学问一定非常大,很有见解,但很没有权利。这个工作非常重要,管理文化、保存文化、整理文化。我推测他可能是这么样一个人,他不介入到统治者之间的争权夺利,你们之间的政治斗争我不介入,我就搞学术,根据高亨先生考证,老子这一生中流浪过三次,每次流浪都十几年。他为什么要出去流浪,就是因为东周内部发生内乱,这些贵族这些统治者之间争权夺利,老子的他不介入这些争权夺利,它的重要的职责就是保存图书,所以每当内战打起来,战火起来了,老子第一件事干嘛,抱着书就跑,赶快把牛车套上把书整理好,这是个非常大的工程,非常不容易,然后赶着牛赶着马赶紧跑,跑哪儿去了,那里没人去哪,哪安静去哪儿,那没有战争去哪儿。所以他到处流浪,他就是要保存这些图书,据说这一辈子流浪过三次,每次回来图书馆都没了,他都要重新盖房子,重新弄,所以非常不容易。据说这人到晚年80多岁,大概是对天下丧失信心了,骑着大青牛出了函谷关,那么函谷关在哪儿呢,河南灵宝市,这是咱们国家第二大黄金产地,是河南陕西山西三省的交界地带,在那里出了函谷关。函谷关的关尹,有人说老子到那儿要出关,天黑了,该关这一关口了不让走了,关尹就说你走之前总要留下点儿话吧,能不能把你的想法说一说?有一种说法当夜老子连夜就写起了道德经五千言,然后开关走人。还有一种说法是关尹把把他留在函谷关,留了三个月,专门给他弄了间房子,在那里写了三个月然,后就出关走了。去哪儿了呢?这个说法就特别多了,有一种说法是老子偷偷地回来了,去了洛阳附近有个老君山,到那儿去讲道去了。还有一种说法,去了陕西周至县,咱们现在的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先生,就是在周至那个地方当主持,据说那儿有老子的墓,老子在那讲道最后死在那里。还一种是儒家的说法,说老子跑到与沂蒙山区,把父母接到那儿去,沂蒙山区那儿现在有一个孝义村,说老子到那儿提倡孝道,奉养父母,为了让父母高兴,他80多的岁老人,成天学小孩哭、学小孩跳来跳去,让父母高兴。这是儒家的说法,当然还有更离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