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地区发展问题调查报告
民族地区城市居家养老对策研究——以广西柳州市为例的开题报告
民族地区城市居家养老对策研究——以广西柳州市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养老问题逐渐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
而在民族地区,一些老龄人口承担着家庭中传统的赡养责任,这种情况下,居家养老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养老方式。
然而,由于民族地区宗族观念较重,社会福利建设相对薄弱,就导致了民族地区居家养老存在着很多问题。
广西柳州市是一个典型的民族地区城市,老龄人口数量大,居家养老问题十分突出。
因此,本研究以广西柳州市为例,旨在探讨民族地区城市居家养老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以广西柳州市为例,旨在调查分析民族地区城市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具体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基于此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民族地区城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解决方案。
同时,本研究也有助于引起社会对民族地区老年居家养老问题的关注,促进社会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加强老年人口福利保障工作。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围绕民族地区城市老年人居家养老展开,具体包括以下方面内容:(1)居家养老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2)居家养老服务现状与问题分析。
(3)行政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4)对策建议。
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等方法。
具体如下:(1)问卷调查:将面向老年人、家属和志愿者等多个方面,共编制三份问卷,对广西柳州市的老年人和家属、志愿者进行抽样调查。
(2)访谈:对老年人、家属、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和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等进行深度访谈,探讨居家养老服务现状与存在问题。
(3)实地调查:以广西柳州市的居家养老机构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考察和观察。
(4)数据分析:对得到的问卷、访谈和实地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有效的数据支撑和对策建议。
四、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获得如下成果:(1)掌握广西柳州市老年人居家养老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形成对策建议;(2)提出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如加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监管、完善养老服务供给链条、推动社区养老设施建设等;(3)为民族地区城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民族地区城市老年人养老服务水平的提高。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例
传统发展模 式。其中 , 茶树脚 村和芦荻塘村村 民都 以水 稻种植
为主 。 分别仅有 8 . 6 %和 6 . 3 %的农户养殖家畜和种植脐橙。在调 查的 5 个村庄 中 , 9 7 . 8 %的农户都有 自家的沼气池 , 但用 的大 都 是家畜 的粪便发酵 , 仅有 9 . 2 %的农户用秸秆进行发酵。
于 没有 固定 的处理 垃圾 的垃圾 池 . 7 3 . 9 %的村 民习惯 于将 生活
度。 这为农村环境 的集 中整治提供 了巨大的精神 动力 。当前对 农村 尤其是 少数 民族地 区生态环 境建设 现状 的调 查与 研究具 有重要 的理论意义 和现实意义 。广西富川瑶族 自治县地处桂 粤 湘三 省 区交 界处 、 都庞 岭和萌 诸岭余脉 的峡 槽之间 , 形 成南北 风 口要道 . 素有“ 大风走廊 ” 之称。 全 县辖 1 2个乡镇 , 1 3 7 个村委 和1 8个社 区 。 总面积 1 5 7 2 k m z , 总人 口 3 2万 人 , 其 中瑶 族人 口 占4 7 . 5 %。为探究少数 民族 地区农村 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及存在 的主要 问题 . 本课题组 成员 以广西 富川 瑶族 自治县 为例 , 对其 较具代 表性 的铁 耕村 、 白牛村 、 茶树脚 村 、 莲 山村及芦 荻塘村 5 个村庄 的 2 5 0户家庭进行 了实 地调研 , 试 图全面真 实地 了解 富 川瑶族 自治县农村生态环境建 设现状 , 并针对其存 在的主要 问 题 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 以期为广 西少 数民族地 区农 村生态环境 建设提供一定 的参考价值 。
[ 摘 要] 党的十八 大报 告首次单篇论述生 态文 明, 并将 “ 美丽 中国” 作 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 的宏伟 目标 。 而建设 美 丽 中国的难点与重点都在 农村 , 少数 民族作 为我 国的一个特殊 群体 , 如何加快 少数 民族地 区农村 生态环境建设显得 尤 为重要 。以广西富川瑶 族 自治县为例 , 对其较 具代表 性的 5个村庄 的 2 5 0户农户进行 问卷调 查, 并结合 随机走访 等研
广西靖西民族文化调研报告
广西靖西民族文化调研报告广西靖西地处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该地区有壮、苗、瑶等几个主要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靖西地区的民族文化,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一、调研目的我们的调研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了解广西靖西地区的民族文化特点,探索民族文化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发掘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二、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
问卷调查主要是为了了解广州靖西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传统节日和民族服饰等方面的情况。
实地访谈则是为了深入了解当地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评价,并探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三、调研结果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广西靖西地区的民族文化具有以下特点:1. 多元共存:广西靖西地区有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
壮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他们以丰富的民歌、舞蹈和服饰而闻名;苗族则以擅长造纸工艺和锡器制作而著称;瑶族则以特色的歌舞和手工艺品吸引人们的注意。
2. 丰富多彩的节日:不同民族在靖西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
在壮族的壮族三月三和壮族二月二,人们会举办盛大的活动,包括舞狮、放风筝和划龙舟等;苗族的苗年和苗月是苗族人民最重要的日子,人们会穿上盛装,载歌载舞,庆祝丰收;瑶族的瑶族年也是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会举行各种节庆活动,如瑶族杜梢节和瑶族火把节等。
3. 传统手工艺:广西靖西地区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如苗族的造纸工艺、壮族的青瓷制作和瑶族的织锦工艺等。
这些传统手工艺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调研总结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对广西靖西地区的民族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个地区的多民族文化共存和互动,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潜力。
然而,我们也发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一些困难,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建议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鼓励和支持青年人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加强对传统手工艺的扶持和培养,使之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光大。
广西乡村现状调查报告
广西乡村现状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地区的发展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广西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山地的省份,其乡村地区的发展状况也备受关注。
在这篇报告中,我们将对广西乡村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乡村现状概述广西乡村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优越,资源丰富,但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乡村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较低,发展不平衡。
其次,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交通条件不便,影响着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同时,乡村地区人口外流、青壮年劳动力减少等问题也普遍存在,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供给不足。
最后,随着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生态恶化,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
二、农业与农民问题广西乡村地区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但农业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偏低是当前问题。
为促进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同时,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培育一批具备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新型农民。
三、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西乡村地区需加大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投入,提升农村道路网、水利设施、电力供应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同时,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提高农民的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
四、乡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广西乡村地区发展的关键。
加强农田水土保持和水资源管理,推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加强农药和化肥的管理与使用,推动农业生态化发展。
同时,加强农村垃圾治理,提升农村环境卫生水平,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高乡村形象。
五、人才引进和培养乡村振兴需要一支专业、专业的人才队伍。
政府应加强广西农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吸引高素质人才到农村从事农业科技、农村经济管理、乡村规划等方面的工作,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产业升级。
广西调研报告
广西调研报告
《广西调研报告》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进行了对广西地区的调研,并且收集了许多有关这个地区的信息。
经过调查发现,广西是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地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首先,广西地处南方,气候温暖湿润,适合较多作物的种植。
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广西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稻米、糖蔗、水果等农产品产量十分可观。
同时,广西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例如石灰岩地貌和喀斯特地貌。
这些独特的地理特征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前来游览。
其次,广西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广西有56个民族,其中壮族、瑶族和苗族是主要族群。
各民族都有着独特的语言、服饰和传统风俗,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景观。
同时,广西地区的民族文化也吸引了众多的文化爱好者和游客前来体验。
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广西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尚待完善,一些偏远地区的交通条件较差。
另外,广西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水资源短缺和土地沙化等问题需要解决。
然而,总体来看,广西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元化的文化传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我们相信,随着政府的扶持和
社会的关注,广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将会不断取得进步。
我们期待着广西未来更美好的发展前景。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一、引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一直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深入了解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调研。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文献资料等多种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和企业,以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访谈对象包括当地政府官员、企业家、非政府组织代表等,以获取他们的观点和看法。
文献资料主要包括统计数据、政策文件等,以分析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
三、调研结果1、经济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单一,就业机会有限。
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但经济差距依然明显。
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较多,扶贫以下是继续写作的内容:2、社会方面在教育领域,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在医疗领域,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设施和服务水平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传承也面临一定的困境,如传统文化流失、语言文字濒危等。
四、建议与对策1、经济方面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同时,鼓励企业到少数民族地区投资兴业,提高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还应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2、社会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
在医疗领域,应加强医疗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同时,还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化传承的保护和扶持力度,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五、结论本次调研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还应注重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
广西壮族文化风俗调研报告
广西壮族文化风俗调研报告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以人数最多的少数名族——壮族为主的省份。
然后,因为我是柳州人,而柳州位于广西,也是广西第二大城市,所以我决定在本市及周边地区去调查有关壮族的文化风俗习惯。
去之前就听说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
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
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
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每每有客人到家,壮族人民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
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而这次因为调查的缘故,在那呆了几天,这才充分体会到壮族人民真正的好客。
在山上那几天,真可谓是“丰衣足食”啊,每天五餐,吃饱就跟着当地壮族同胞去山上参观。
本次调查虽然只持续了四天,而且范围也仅限于柳州及周边地区,收集到的资料不是很全,所以我之后去了市图书馆查阅了相关资料,下面是此次调查的大体内容,我会分条概述并在最后加以总结。
一、壮族的由来。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
现代民族学、历史界一般公认壮族是由中国古代岭南的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
她与周奉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的僚、俚、乌浒,宋以后的僮,撞、獞,人、俍,狼,人、土人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壮族与百越中的西瓯、骆越是一脉相承的,从汉至唐初,壮族地区不断的主动或被动的接受汉语言文化,在今壮族地区出现了一些“雄于乡曲”的大姓,如番禺的吕氏,高凉、合浦的冼氏,钦州的宁氏等,称为“百越大姓”,各自雄居一方。
唐代,曾把岭南道分置岭南东、西两道,设五府经略使于广州,下分五管。
广西玉林调查报告
广西玉林调查报告广西玉林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广西玉林位于中国南部,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城市。
作为一个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玉林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的特点和人文风情,我们进行了一次广西玉林的调查。
二、自然环境玉林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地形多样,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河流。
这种多样性为玉林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景观。
调查显示,玉林的自然环境非常优美,有许多著名的自然景点,如丹江风景区、龙门山风景区和独秀峰等。
这些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成为玉林的亮点之一。
三、历史文化玉林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玉林有许多古建筑、庙宇和纪念碑,如玉林古城墙和玉林孙中山纪念堂等。
这些历史文化遗迹不仅展示了玉林的历史变迁,还反映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四、民俗风情玉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风情。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玉林的民俗文化非常独特,有许多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如农历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和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弘扬了玉林的传统文化。
五、经济发展玉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拥有发达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调查显示,玉林的农业以水稻、柑橘和茶叶为主,工业以纺织、化工和机械制造为主,服务业以旅游、餐饮和金融为主。
这些产业的发展为玉林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丰富的生活选择。
六、教育与文化玉林拥有一流的教育资源和丰富的文化活动。
调查显示,玉林有多所高等学府和中小学,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此外,玉林还有许多文化机构和艺术团体,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
这些教育和文化资源丰富了玉林的人文氛围,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广泛的学习和娱乐机会。
七、社会风貌玉林是一个安居乐业的城市,社会风貌良好。
调查显示,玉林的居民热情友好、勤劳善良,注重家庭和睦和社区和谐。
玉林的社会秩序良好,治安状况良好,人们生活安宁。
东山瑶族调查报告
东山瑶族调查报告东山瑶族调查报告一、引言东山瑶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山县。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东山瑶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为了更好地了解东山瑶族的现状和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并撰写了这份报告。
二、历史与文化东山瑶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他们是中国南方的原住民之一。
瑶族人民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独特的音乐、舞蹈、服饰和建筑等。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东山瑶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三、经济与就业在经济方面,东山瑶族的发展相对滞后。
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大部分瑶族人民从事农业和渔业。
然而,由于技术和市场的变化,这些传统产业面临着许多挑战。
同时,由于教育水平的不足,东山瑶族的就业机会也相对较少。
四、教育与文化传承教育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东山瑶族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经济的困难和交通的不便,东山瑶族地区的学校和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这导致了许多瑶族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从而无法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同时,东山瑶族的传统文化也面临着丧失的危险。
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缺乏兴趣,东山瑶族的传统音乐、舞蹈和语言等正在逐渐消失。
这对于东山瑶族的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五、社会问题与挑战除了经济和教育问题外,东山瑶族还面临着其他一些社会问题和挑战。
其中之一是婚姻和家庭问题。
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和社会变革的冲击,东山瑶族的婚姻制度和家庭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给瑶族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此外,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东山瑶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交通不便、医疗资源匮乏等问题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和困扰。
六、保护与发展为了保护和发展东山瑶族的文化遗产,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教育投入,提高东山瑶族地区的教育水平。
这包括改善学校设施、培训教师和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
2. 支持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广西经济落后的原因的调查报告
广西经济落后的原因的调查报告
历史账,在建国之前广西一直是真真正正的蛮荒之地三不五时就会有外来侵略本身自己也匪盗横行。
加上当时的土司和流官管理都不太到位。
所以根本上山清水秀等于穷山恶水,自然不可能有什么发展,历史上就是落后的地方。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靠着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很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保障性项目落了地,也初步有了些工业基础。
但很快随着国家进入反右倾和文革的状态,发展再一次停滞。
改革开放又刚好遇上了边境自卫反击战。
作为前线,经济建设自然是没有什么建树的。
更可怕的是。
广东因为改革开放飞速发展,把廉价的劳动力及人才都吸引了过去,所以本身发展的后劲就不足。
近二十年广西发展的定位模糊。
自己的发展内生动力也不够强,没有想过要去承接什么产业,或者立足于自身的条件,发展矿业或者以糖业或者烟叶为主的大农业。
整天满足于喊一些建设西南出海大通道之类空泛的口号,而忽视当时基础设施薄弱滞后,以及周边省份产业输出和东南亚承接能力不足的问题。
综上所述是历史的影响和现代人们的选择。
但广西并非没有出路。
其实,只要把中央对于广西的三大定位落实清楚,自己再好好的谋划一些产业发展的工作,并且把它落到实处就很好了。
总而言之,以民为本,多办些实事少谈些口号。
哪怕眼下经济不行,多放点假,多以民族自治的名义为在这里居住生活的人,争取一些过得更好的权益,广西的未来还是可以期待的。
关于瑶族调研报告
关于瑶族调研报告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贵州等地。
瑶族是一个世代相传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以下是对瑶族的调研报告。
一、调查目的和背景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对于了解中国的多元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查旨在深入了解瑶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以及现存问题,从而更好地推动瑶族的发展和保护。
二、调查方法和样本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样本覆盖广西、湖南、贵州等地的瑶族居住区,共计选取了100名瑶族代表进行调查。
三、调查结果1. 历史和文化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瑶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他们的祖先生活在荒山野岭,尊崇自然,崇拜维护生态平衡的精神师傅。
瑶族有自己的文字和音乐体系,他们善于编织,制作出色的服饰和工艺品。
同时,瑶族还保留着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例如“红衣节”和“赶山节”。
2. 社会现状和问题尽管瑶族在文化传承和自我保护方面做得相对较好,但他们仍面临一些问题。
调查显示,近年来,一些年轻一代瑶族开始流失传统文化,特别是在较大城市定居的瑶族,他们更倾向于融入主流文化,逐渐遗忘自己的语言和习俗。
此外,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瑶族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很多人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教育和医疗资源也相对匮乏。
四、保护和发展建议为了保护和发展瑶族的文化,建议以下几点措施:1. 教育加强加强瑶族地区的教育投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体制改革。
鼓励保留瑶族语言和文化的课程。
2. 形成合理的发展政策相关部门应建立倾听机制,了解瑶族群众的需求和意见,为瑶族地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瑶族的经济发展。
3. 文化保护加强对瑶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瑶族的音乐、舞蹈、手工艺品等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推广。
4. 加强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其他地区和少数民族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学习其他民族的成功经验,推动瑶族文化发展。
五、总结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对瑶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广西社会调查报告
广西社会调查报告作为少数民族的后裔,我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和习俗几乎一无所知。
了解我们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和习俗。
在这个假期里,我进一步调查了我们村里侗族的各种文化和习俗。
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起源于秦汉时期的“珞月”。
它信仰许多神,崇拜自然物,主要从事。
农林,主要生产梗稻,善用稻田养鱼,林业以冷杉树著称。
侗族主要生活在广西西北部、湖南和贵州南部。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侗族是中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
和其他民族一样,它也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活动和民族习俗。
比如董的大歌、民歌、芦笙舞、芦笙踩堂等。
其中,芦笙踩堂是一项比较大型的活动,是侗族、苗族的传统活动。
每年举办一次,但是不同地方举办的活动不一样。
为了更多地了解芦笙踏堂,本次调查对这一传统活动进行了较为具体、细致的调查。
如前所述,芦笙踩高堂是一项大型传统活动,其活动流程包含多个节目。
首先活动负责组织当场撒纸撒糖,然后男青年也有义务当场给孩子们发糖果。
这种流动主要是为了现场唤起气氛,其次是跳芦笙舞。
芦笙舞由演奏芦笙的男青年和穿着传统民族服装的女青年完成。
这个节目是纪念我们祖先的主要活动。
又一次,是活动的高潮。
这个过程包括侗歌和碧鹿声。
唱侗族歌曲是侗族人民最好的活动之一。
生活在侗族乡的侗族人,他们的侗族歌曲都是自己创作和演唱的。
所以这个节目是所有流程中最热闹的。
侗族歌曲的演唱者是当地知名的中年妇女——“歌仙”。
当然这些歌也是自己做的。
演唱开始,“歌仙”一起唱,接着是“多野”。
“多叶”也是侗族歌曲的一部分。
“多业”是侗族每次大型活动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因此,它也是我们芦笙踏堂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多野”开始时,活动组织负责人召集在场的青年男子围成一圈,随后其中一位“歌仙”率先唱起了“多野”。
剩下的人只唱了下面两个字。
他们歌唱祖国美好的未来,并为之喝彩。
以“多野”结尾,意为“碧芦笙”,所谓碧芦笙,是指几支芦笙队一起吹,然后由芦笙评判队评判哪个芦笙队吹芦笙最响,谁是最后的赢家。
广西特色民俗调查报告
广西特色民俗调查报告广西特色民俗调查报告一、引言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南部,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区。
在这片土地上,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一直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了解广西的特色民俗,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本报告将对此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二、广西的民俗文化概述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中壮族、瑶族、苗族等民族人口较多。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壮族的“三月三”节、瑶族的“黄姑节”、苗族的“龙船节”等。
这些节日不仅是民族团结的象征,也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节庆活动。
三、壮族的“三月三”节“三月三”是壮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壮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在这一天,人们会穿上传统的壮族服饰,参加歌舞表演、龙舟比赛等活动。
此外,还有一种特色的民俗活动是“踩花坛”,人们会在街头巷尾摆放花坛,然后跳起舞蹈,踩踏花坛,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幸福。
四、瑶族的“黄姑节”“黄姑节”是瑶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十五庆祝。
这一天,瑶族人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祭祀祖先和山神。
同时,人们还会进行各种传统的民俗活动,如舞狮、放鞭炮、唱山歌等。
此外,还有一种特色的活动是“跳花架”,人们手持花架,载歌载舞,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祈愿。
五、苗族的“龙船节”“龙船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举行。
这一天,苗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划船比赛,船上装饰着五彩缤纷的龙头和尾巴,形象逼真。
比赛过程中,人们会载歌载舞,为选手加油助威。
此外,还有一种特色的活动是“射水节”,人们会用竹筒射水,象征着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幸福。
六、广西其他特色民俗除了壮族、瑶族、苗族的传统节日外,广西还有许多其他特色的民俗活动。
比如,广西的渔民会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举行“渔民节”,人们会划龙船、放灯笼,庆祝丰收和安全。
还有一种特色的民俗活动是“跳花灯”,人们会手持花灯,在夜晚跳舞,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现状和困境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现状和困境(姓名:江给朝学号:10101204 院系:美术学院班级:10级)关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问题,是党和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贯彻以人为本的政策,也是社会本质的要求,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农村的教育关系到国家民族事业的长远发展,而这个问题也往往容易忽视。
这个暑假,我回到了我的家乡做了个关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现状和困境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1.地处偏僻和教育落后我的家乡在广西壮族人民自治区来宾市兴宾区石牙乡顶伞村,石牙乡地处兴宾区东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石牙街,距离来宾市城区53公里。
位于东经109°15′,北纬23°30′。
东北角朝南村至西北角古樟村地长约15公里,北边青翠村至南边顶伞村宽约9公里,总面积135.2平方公里。
东与武宣县思灵乡接壤,南靠贵港市东龙镇、古樟乡,西连五山、三五乡,北边连寺山乡。
而顶伞村就是在石牙乡最南边的,和贵港管辖地区交界,地势非常偏僻,交通多有不便,也是石牙乡的最干旱地区,地处偏僻还不是最重要的,教育的落后才是可怕的。
早在几年前,村里的小学教师大多是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文化水平,大学文化文凭的一个也没有,老师上课一般都用本地的壮话,多数老师讲普通话非常不标准,普通话难以得到推广,老师体罚学生也是家常便饭,教学设备简陋,尤其体育器材和图书更加少,学生除了上语文和数学外,其他的科目都没有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尽管这几年来民办教师陆续被淘汰了,而来任教的教师大都是外地,他们和学生交流少,大学毕业师范教师都不愿意呆在村里,城市的收入、就业机会、生活条件等各个方面都明显优于农村,学历高有能力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农村,他们抱怨村里太偏僻了,工资太低,居住条件太差,选择进城打工,留下的都是那些在城市混不下去的人。
从而导致农村人口呈现两极分化严重,老的老小的小,这让原本教育就落后的村庄就更加落后。
农村教育问题刻不容缓啊。
广西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调研报告
广西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调研报告篇一:广西少数民族调研报告一、广西少数民族分布区域广西除了汉族以外,还有11个少数民族,分别是:壮族:主要聚居在桂西、桂中,即南宁、柳州、百色、河池、贵港、防城港等市。
〔1482 万人,占广西人口的 33%〕瑶族:主要居住在山区,形成“岭南无山不有瑶”的分布局面,其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聚居千人以上的有60 个县〔市〕,其中都安、大化、巴马、富川、恭城等自治县地较集中。
〔34.9 万人,占全国瑶族人口 62%,占广西人口 3%〕苗族:主要居住在融水、隆林、三江、资源、龙胜、环江、西林、南丹等县。
〔广西苗族人口 42.3 万人,占全国苗族人口 5.5%,占广西人口 1%。
〕侗族:主要分布在三江、龙胜、融水等自治县。
〔广西侗族人口 29.87 万人,占广西总人口 0.66%。
侗族是广西的土著民族〕仫佬族:主要分布在罗城、宜州、柳城等县〔市〕。
〔广西仫佬族人口 15.26 万人,占全国仫佬族人口 98%,占广西人口的 0.34%。
〕毛南族:主要分布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广西毛南族人口 6.9 万人,占广西人口的 0.15%。
毛南族是广西的土著民族〕回族:主要居住在桂林、柳州、南宁、百色 4 市及临桂、灵川、鹿寨、永福、宜州、北流等县〔市〕〔广西回族人口2.74 万人〕彝族:主要居住在隆林、那坡等县。
〔广西彝族人口0.62万人,仅占全国彝族人口的 657 万人的很少一局部。
〕水族:主要散居在南丹、宜州、融水、环江、河池、都安、来宾等县〔市〕〔广西水族人口1.15万人〕仡佬族:主要散居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长发、克长、者浪、岩茶、蛇场等乡。
〔广西仡佬族人口 0.29 万人〕京族:东兴市境内,主要聚居在江平镇的“京族三岛”——巫头岛、山心岛、万尾岛以及恒望、潭吉、红坎、竹山等地区,其他一小局部京族人散居在北部湾陆地上。
广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之一,在广西11 个世居少数民族中,壮族、侗族、毛南族、仫佬族、水族是广西土生土长的民族,瑶族、苗族、回族、京族、彝族、仡佬族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间续迁入广西的。
广西河池调查报告
广西河池调查报告广西河池调查报告近期,我们对广西河池地区进行了一次调查,旨在了解该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特色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通过实地考察和采访,我们对河池的风土人情和发展潜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一、自然环境河池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地势起伏,山峦连绵,河流纵横交错。
这里的自然景观丰富多样,拥有许多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我们参观了青龙山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广西的绿肺”。
这里山清水秀,植被茂盛,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同时,河池还有许多湖泊和水库,如大化瑶族自治县的大化湖和东兰县的东兰水库,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二、人文特色河池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包括壮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
这里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有着独特的传统习俗和节日。
我们参观了大化瑶族自治县,亲身体验了瑶族的传统歌舞和手工艺制作。
瑶族人民热情好客,他们以酒为友,以歌会友,展示了瑶族人民开朗豪爽的性格特点。
此外,河池还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如灵山岩石刻和南丹县的古民居群。
这些古迹见证了河池的悠久历史和繁荣发展。
我们参观了南丹县的古村落,感受到了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
这里的古民居保存完整,古老的街巷和石板路给人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的乡村风景中。
三、社会经济发展河池地区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甘蔗等作物。
我们参观了一家农业合作社,了解到当地农民通过合作社的模式,实现了农产品的统一销售和加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河池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锡矿、铅锌矿等,这为当地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河池地区还积极发展旅游业。
我们参观了一个特色民宿,体验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特色美食。
这里的农家乐和民宿给游客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感受乡村生活的机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然而,河池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交通不便是制约当地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尽管河池已经建设了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但仍然存在交通不畅的问题。
广西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范文
广西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范文一、引言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广西也在不断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广西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前往广西开展了一次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本报告将对我们的调研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调研目的1. 了解广西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特色产业;2. 深入了解广西不同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发展现状;3. 了解广西社会的教育、医疗、环境等方面的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
三、调研方法我们选择了广西南宁、桂林、柳州、梧州等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
在调研期间,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观察等多种方法进行调研。
四、调研结果1. 经济发展广西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基地,同时也是中国南向开发的战略支点。
随着南向通道的建设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广西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南宁作为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经济实力较为雄厚,有着较强的综合竞争优势。
而桂林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成为了旅游业的发展重镇。
柳州、梧州等地也在不同领域有了较快的发展。
2. 文化传统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壮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在广西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文化传统对广西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调研了不同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服饰传统、节庆习俗等方面的情况,深入了解了广西各民族的文化特色。
3. 社会事业在调研社会事业方面,我们发现广西的教育、医疗和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在一些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不足,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较少。
医疗方面,城市地区的医疗资源相对丰富,但农村地区的医疗水平和条件仍有待提高。
同时,一些地区的环境保护也存在一些问题,污染治理、资源利用等方面还亟待改进。
五、问题分析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对广西社会的发展提出了以下问题分析:1. 经济发展不平衡:广西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显著,南宁等城市地区经济较为发达,而一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 文化传统传承困难: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传承和发展面临很大的困难;3. 社会事业不完善:教育、医疗、环境等社会事业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和投入。
广西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广西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广西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广西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亟待解决。
因此,我们决定组织一次社会实践调研,深入了解广西社会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困难,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二、调研目的1. 深入了解广西社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2. 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和方法;3. 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三、调研方法1. 走访社区居民、农民和城市居民,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2. 与当地政府官员和相关专家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当前社会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方案;3. 调研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四、调研内容1. 调研对象(1)社区居民我们走访了不同社区的居民,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和意见建议。
(2)农民我们深入农村调研,并与农民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和所需帮助。
(3)城市居民我们对城市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方案。
(4)政府官员和专家我们与当地政府官员和相关专家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当前社会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方案。
2. 调研内容(1)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我们发现,随着农村人口外流加剧,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
这些留守儿童常常无人照料,缺乏安全保障和正确认知教育,导致其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解决办法: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提高他们的安全感和自我保护能力。
(2)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我们发现,农村土地流转引发的问题日益突出,土地资源在利益驱使下被大规模占用,导致农村资源无法被充分利用。
解决办法:科学规划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和流转,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和管理力度,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3)城市化进程中的户籍问题我们发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人口规模迅速增长,但城市户籍政策仍然限制了农村流动人口的城市生活权益。
解决办法:逐步放开城市户籍限制,建立健全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乡人口的平等享有城市公共服务。
最新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广西
最新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广西广西地区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与目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国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元的民族文化。
本次社会实践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广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特别是针对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医疗、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为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现场观察和数据分析等。
调研团队由社会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组成,确保了研究的全面性和专业性。
三、主要发现1. 教育领域:广西地区基础教育普及率较高,但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师资力量薄弱,需要进一步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
2. 医疗健康:基层医疗设施有所改善,但医疗资源总体不足,特别是在偏远山区。
当地居民对于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
3. 经济发展:广西地区的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迅速,但工业基础相对薄弱。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地理条件和教育资源的限制,需要更多的扶持政策和投资引导。
4. 环境保护:广西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随着经济活动的增加,环境保护面临挑战。
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四、建议与展望1.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提升教育质量和师资力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2. 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确保基本医疗服务的普及和可及性。
3.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如生态农业、民族文化旅游等,同时吸引外部投资,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
4. 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强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确保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调研,我们对广西地区的社会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这些发现和建议能够为广西地区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壮族调研报告
壮族调研报告壮族调研报告壮族是中国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云南、广东等地。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壮族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社会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机遇。
一、历史背景壮族历史悠久,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214年的秦朝。
秦代后,壮族人民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壮族人民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和手工业,以种植水稻和玉米为主。
二、文化特点1. 语言:壮语是壮族人民的母语,属于壮侗语系。
壮族人民以口语交流为主,书写形式主要借用汉字。
2. 婚姻习俗:壮族有“拜堂”、“左手系红”等独特婚礼习俗。
婚后夫妻分居,保持自己的家庭财产独立。
3. 艺术形式:壮族以歌舞和竹楼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形式独具特色。
壮族的歌舞艺术情感丰富,表达了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4. 节日习俗:壮族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壮族三月三、壮族新年等。
传统节日里举行丰盛的宴席,壮族人民穿着节日盛装欢度节日。
三、社会现状1. 教育问题:壮族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需要加大对壮族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水平。
2. 经济发展:壮族地区以农业为主,农田面积有限,农民收入相对较低。
应加大对壮族地区的经济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 壮族文化的传承:在现代化进程中,壮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丧失和衰退的风险。
应开展相关活动,加强壮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发展机遇1. 旅游业发展:壮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如漓江风景名胜区、青秀山风景区等。
可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带动壮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2. 乡村振兴:壮族地区的农村发展潜力巨大,可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3. 文化创意产业:壮族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商业价值。
可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壮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结语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壮族的历史沿革、文化特点、社会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壮族是中国多民族大家庭的重要一员,应加大对壮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支持力度,促进壮族地区的长远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民族地区发展问题调查报告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2010-11-15来源:地区处【字体:大中小】/cslm/dqjj/dcyj/201011/t20101115_256041.htm一、广西民族地区基本情况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中国南部,东邻广东,西连云南,西北靠贵州,东北接湖南,南临北部湾与海南省隔海相望,西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毗邻。
陆地疆界线长1020公里;海域面积约12.93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595公里。
陆地土地总面积23.67万平方公里,山多地少,山地、丘陵和石山面积占69.7%,平原和台地占27%,水域占3.3%。
2009年末,广西总人口5092万人,居各省区市第10位。
其中,城镇人口占39.2%。
广西是我国5个民族自治区之一(广西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的20%),世居民族12个,共有54个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8.4%,其中壮族人口约占32.5%。
广西设有14个地级市、109个县(市、区),其中,民族自治县12个。
2009年广西全区生产总值为7700亿元(人均GDP为15923元/人),比上年增长13.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07亿元,比上年增长50.8%;财政收入967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451元/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980元/人。
广西自治区的边境地区、石漠化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同时也是特殊类型贫困地区。
按照国家2008年扶贫工作新标准,广西尚有234万贫困人口,绝大部分生活在边境地区、民族聚居区、石漠化地区。
(一)边境地区基本情况广西边境8个县(市、区)与越南3个省17个县毗邻,土地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占广西总面积的7.5%),人口247万多人(壮、汉、瑶、苗、京、彝等6个少数民族的人口超过200万人,其中,京族人口2.36万人,是我国京族唯一的聚居地)。
广西边境的龙州、靖西、那坡三县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防城、宁明、凭祥、大新四县(市、区)为自治区贫困县。
预计2009年边境8个县(市、区)人均GDP为1.2万元/人(仅为广西平均水平的77%);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为2.0亿元(约为广西平均水平的一半);产业结构大致为1:1:1,其中,第三产业比重相较稍多一些,主要是边境贸易占主要地位;第二产业的总量较小,主要为以制糖为主的食品工业;农业是边境县(市、区)的主导产业,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甘蔗、八角、水果、桑蚕、烤烟为主,农业经济明显增强,但农产品商品转化率还比较低。
多年来,国家对广西边境地区的经济社会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
通过兴边富民行动等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投入超过25亿元开展交通、饮水、教育等20多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修建了包括730公里长的沿边三级公路在内的一大批基础设施。
然而,边境地区仍然是广西发展滞缓的地区之一,据2007年自治区对边境地区进行的贫困状况专项调研,距边境线20公里范围内尚有人均年收入低于692元的绝对贫困人口11.6万人(占总人口13%),未通公路的行政村80个(占行政村总数17%),未通公路的自然屯1268个(占自然屯总数29%),未建沼气池农户6.3万户(占可建沼气池农户总数47%),住破旧危房农户2.7万户,需建乡镇卫生院17个(占乡镇总数22%),需建村屯卫生所510个(占村屯总数12%),乡村小学教师仍住C级危房2.9万平方米。
(二)民族聚居区基本情况广西少数民族呈“大分散,小聚集”的分布情况。
12个世居少数民族中,壮族是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桂西、桂中地区;瑶族散居在各地山区,相对集中在桂北、桂西地区,设有6个自治县;苗族、侗族主要居住在桂北地区;仫佬族主要分布在桂西北地区;毛南族主要聚居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回族主要居住在桂林-南宁铁路沿线;京族主要聚居在东兴市江平镇;彝族主要居住在桂西地区;水族散居在桂西北地区;仡佬族主要居住在隆林各族自治县。
广西自治区的12个少数民族自治县,面积共3.5万平方公里(占广西的15%),人口数约为430万人(占广西的8%),人均GDP1万元/人左右(为广西平均的70%),县财政收入平均为1.8亿元(不足广西平均水平的一半)。
(三)石漠化地区基本情况广西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典型地区。
据2005年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结果,广西岩溶土地面积833万公顷,列全国第二位,岩溶面积占岩溶地区土地总面积1787.2万公顷的46.6%,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35.2%。
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积237.9万公顷,列全国第三位,石漠化面积占岩溶土地面积的28.6%,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10.1%;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186.7万公顷,占岩溶土地面积的22.4%。
广西石漠化的主要特点:一是范围广。
岩溶地形地貌涉及10个市76个县(市、区)。
其中有5个地级市岩溶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例40%以上,有5个地级市石漠化面积占岩溶面积的比例20%以上。
二是程度深。
在石漠化土地中,轻度石漠化面积23.5万公顷,占10.0%;中度石漠化面积65.9万公顷,占27.2%;强度石漠化面积130.4万公顷,占55.2%;极强度石漠化面积18.1万公顷,占7.6%。
强度、极强度石漠化面积占石漠化面积62.8%。
三是石漠化地区生态区位十分重要。
广西地处珠江的中上游,石漠化土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桂中的红水河流域、浔江流域,桂西的左、右江流域,桂东北的漓江流域中下游,其中:以红水河流域、浔江流域面积最大,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43.1%和31.2%。
广西石漠化地区集中于桂西北的30个县(市、区),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5个,自治区贫困县5个。
30个县总人口为1100万人,其中乡村人口950万人。
区域总面积8.91万平方公里,占广西总面积的37.7%。
2008年国家正式启动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确定广西12个县列为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
二、广西加快发展的主要优势及制约因素(一)新发掘的区位优势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尤其是国家赋予广西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地带的定位,予以广西开拓了沿海(南海北部湾)、沿边(中国-越南边境)、沿江(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地理位置,突显出广西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的区位特征,成为中国通往东盟最便捷的国际大通道、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在中国与东盟、泛北部湾地区等国际合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与作用。
目前,广西正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围绕建设成为连接多区域的国际通道、交流桥梁、合作平台的战略目标,加快陆路交通网络主骨架、沿海亿吨级现代化港口、西江亿吨级黄金水道、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加快水路配套、相互贯通、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出省出边国际大通道。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提供了优势产业发展多样化潜能拥有矿产、海洋、农林、旅游、生态等优势,具有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巨大潜力。
矿产资源为发展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产业提供了强大潜力。
已发现矿种145种,约占全国的45.8%,其中64种矿藏探明储量居全国前10位,12种居全国首位。
有色金属业、钢铁锰业、建材工业正在打造千亿元产业。
海洋资源为发展北部湾地区物流及沿海炼油项目打开了前进方向。
可建大型深水泊位的港口岸线具有4亿吨的呑吐能力,沿海石化项目建设正在向西南地区新兴石油化工基地目标推进。
森林及亚热带资源为现代林业、农业发展储备了几乎不竭的潜能。
广西森林面积达1252.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2.71%),还有宜林面积1360万多公顷,已发现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均居全国第3位,也是水、土、热条件最佳配合的亚热带地区。
正在建设中国重要的林浆纸一体化基地、亚热带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资源型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
环境生态及旅游资源为后发地区拓宽了空间领域。
广西是后发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正处在工业化初期,同时,祖国南疆滨海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等特色,为广西向现代化加快前进提供了广阔空间及环境容量,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海蓝天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
(三)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滞后的现状不利于加快发展一是经济基础较小。
2008年,广西人口在全国排位11,经济总量在全国排位17,因而人均统计数据处于较低水平,人均GDP列全国第25位,列西部地区第9位。
基础设施如公路密度为0.4公里/平方公里(居全国第23位),发电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仅占全国的3%左右)等,直接导致缺少自我加快发展的驱动能力。
二是社会发展水平较弱。
尽管广西教育“两基”攻坚目标已实现,但教育水平排名全国后位,每万人高中阶段在校生300人(仅为全国水平的80%左右),每万人高等学校在校生130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0%左右),特别是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社保、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差距较大。
人口素质不均衡及城乡医疗保障不足已成为制约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广西“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十一五”以来,广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等多重历史性机遇,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开放水平显著提高,人民得到更多实惠,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十一五”规划进展顺利。
经济持续快速增,效益提高。
从2005年到2008年,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3.8%,2009年预计增长13.9%,均高于“十一五”规划确定的10%的目标速度。
财政收入由2000年475亿元增加到2009年996.9亿元,年均增长20.4%,高于规划目标14%的水平。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6.8:35.2:38调整为2009年的18.9:43.9:37.2。
城镇化水平由2005年33%提高到2008年39.2%,广西特色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
重点建设成效明显,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5年1700亿元增加到2009年5706亿元,年均增长35.35%。
比规划目标16%高。
9.35个百分点。
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建成投产,交通、通讯、能源、水利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加强。
开放合作日益扩大,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005年51.7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142.1亿美元,年均增长28.7%,高于“十一五”规划确定的12%的目标速度。
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由共识走向实践,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家批准实施,钦州保税港区获国家批准建设,参与泛珠合作、西南协作及与长三角、港澳台等的合作深化拓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