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地区发展问题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民族地区发展问题调查报告
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2010-11-15来源:地区处【字体:大中小】
/cslm/dqjj/dcyj/201011/t20101115_256041.htm
一、广西民族地区基本情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中国南部,东邻广东,西连云南,西北靠贵州,东北接湖南,南临北部湾与海南省隔海相望,西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毗邻。陆地疆界线长1020公里;海域面积约12.93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595公里。陆地土地总面积23.67万平方公里,山多地少,山地、丘陵和石山面积占69.7%,平原和台地占27%,水域占3.3%。2009年末,广西总人口5092万人,居各省区市第10位。其中,城镇人口占39.2%。广西是我国5个民族自治区之一(广西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的20%),世居民族12个,共有54个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8.4%,其中壮族人口约占32.5%。广西设有14个地级市、109个县(市、区),其中,民族自治县12个。
2009年广西全区生产总值为7700亿元(人均GDP为15923元/人),比上年增长13.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07亿元,比上年增长50.8%;财政收入967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451元/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980元/人。
广西自治区的边境地区、石漠化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同时也是特殊类型贫困地区。按照国家2008年扶贫工作新标准,广西尚有234万贫困人口,绝大部分生活在边境地区、民族聚居区、石漠化地区。
(一)边境地区基本情况
广西边境8个县(市、区)与越南3个省17个县毗邻,土地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占广西总面积的7.5%),人口247万多人(壮、汉、瑶、苗、京、彝等6个少数民族的人口超过200万人,其中,京族人口2.36万人,是我国京族唯一的聚居地)。广西边境的龙州、靖西、那坡三县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防城、宁明、凭祥、大新四县(市、区)为自治区贫困县。
预计2009年边境8个县(市、区)人均GDP为1.2万元/人(仅为广西平均水平的77%);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为2.0亿元(约为广西平均水平的一半);产业结构大致为1:1:1,其中,第三产业比重相较稍多一些,主要是边境贸易占主要地位;第二产业的总量较小,主要为以制糖为主的食品工业;农业是边境县(市、区)的主导产业,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甘蔗、八角、水果、桑蚕、烤烟为主,农业经济明显增强,但农产品商品转化率还比较低。
多年来,国家对广西边境地区的经济社会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通过兴边富民行动等
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投入超过25亿元开展交通、饮水、教育等20多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修建了包括730公里长的沿边三级公路在内的一大批基础设施。然而,边境地区仍然是广西发展滞缓的地区之一,据2007年自治区对边境地区进行的贫困状况专项调研,距边境线20公里范围内尚有人均年收入低于692元的绝对贫困人口11.6万人(占总人口13%),未通公路的行政村80个(占行政村总数17%),未通公路的自然屯1268个(占自然屯总数29%),未建沼气池农户6.3万户(占可建沼气池农户总数47%),住破旧危房农户2.7万户,需建乡镇卫生院17个(占乡镇总数22%),需建村屯卫生所510个(占村屯总数12%),乡村小学教师仍住C级危房2.9万平方米。
(二)民族聚居区基本情况
广西少数民族呈“大分散,小聚集”的分布情况。12个世居少数民族中,壮族是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桂西、桂中地区;瑶族散居在各地山区,相对集中在桂北、桂西地区,设有6个自治县;苗族、侗族主要居住在桂北地区;仫佬族主要分布在桂西北地区;毛南族主要聚居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回族主要居住在桂林-南宁铁路沿线;京族主要聚居在东兴市江平镇;彝族主要居住在桂西地区;水族散居在桂西北地区;仡佬族主要居住在隆林各族自治县。
广西自治区的12个少数民族自治县,面积共3.5万平方公里(占广西的15%),人口数约为430万人(占广西的8%),人均GDP1万元/人左右(为广西平均的70%),县财政收入平均为1.8亿元(不足广西平均水平的一半)。
(三)石漠化地区基本情况
广西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典型地区。据2005年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结果,广西岩溶土地面积833万公顷,列全国第二位,岩溶面积占岩溶地区土地总面积1787.2万公顷的46.6%,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35.2%。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积237.9万公顷,列全国第三位,石漠化面积占岩溶土地面积的28.6%,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10.1%;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186.7万公顷,占岩溶土地面积的22.4%。广西石漠化的主要特点:一是范围广。岩溶地形地貌涉及10个市76个县(市、区)。其中有5个地级市岩溶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例40%以上,有5个地级市石漠化面积占岩溶面积的比例20%以上。二是程度深。在石漠化土地中,轻度石漠化面积23.5万公顷,占10.0%;中度石漠化面积65.9万公顷,占27.2%;强度石漠化面积130.4万公顷,占55.2%;极强度石漠化面积18.1万公顷,占7.6%。强度、极强度石漠化面积占石漠化面积62.8%。三是石漠化地区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广西地处珠江的中上游,石漠化土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桂中的红水河流域、浔江流域,桂西的左、右江流域,桂东北的漓江流域中下游,其中:以红水河流域、浔江流域面积最大,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43.1%和31.2%。
广西石漠化地区集中于桂西北的30个县(市、区),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5个,自治区贫困县5个。30个县总人口为1100万人,其中乡村人口950万人。区域总面积8.91万平方公里,占广西总面积的37.7%。2008年国家正式启动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确定广西12个县列为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
二、广西加快发展的主要优势及制约因素
(一)新发掘的区位优势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尤其是国家赋予广西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地带的定位,予以广西开拓了沿海(南海北部湾)、沿边(中国-越南边境)、沿江(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地理位置,突显出广西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的区位特征,成为中国通往东盟最便捷的国际大通道、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在中国与东盟、泛北部湾地区等国际合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与作用。目前,广西正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围绕建设成为连接多区域的国际通道、交流桥梁、合作平台的战略目标,加快陆路交通网络主骨架、沿海亿吨级现代化港口、西江亿吨级黄金水道、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加快水路配套、相互贯通、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出省出边国际大通道。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提供了优势产业发展多样化潜能
拥有矿产、海洋、农林、旅游、生态等优势,具有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巨大潜力。
矿产资源为发展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产业提供了强大潜力。已发现矿种145种,约占全国的45.8%,其中64种矿藏探明储量居全国前10位,12种居全国首位。有色金属业、钢铁锰业、建材工业正在打造千亿元产业。
海洋资源为发展北部湾地区物流及沿海炼油项目打开了前进方向。可建大型深水泊位的港口岸线具有4亿吨的呑吐能力,沿海石化项目建设正在向西南地区新兴石油化工基地目标推进。
森林及亚热带资源为现代林业、农业发展储备了几乎不竭的潜能。广西森林面积达1252.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2.71%),还有宜林面积1360万多公顷,已发现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均居全国第3位,也是水、土、热条件最佳配合的亚热带地区。正在建设中国重要的林浆纸一体化基地、亚热带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资源型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
环境生态及旅游资源为后发地区拓宽了空间领域。广西是后发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正处在工业化初期,同时,祖国南疆滨海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等特色,为广西向现代化加快前进提供了广阔空间及环境容量,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海蓝天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
(三)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滞后的现状不利于加快发展
一是经济基础较小。2008年,广西人口在全国排位11,经济总量在全国排位17,因而人均统计数据处于较低水平,人均GDP列全国第25位,列西部地区第9位。基础设施如公路密度为0.4公里/平方公里(居全国第23位),发电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仅占全国的3%左右)等,直接导致缺少自我加快发展的驱动能力。
二是社会发展水平较弱。尽管广西教育“两基”攻坚目标已实现,但教育水平排名全国后位,每万人高中阶段在校生300人(仅为全国水平的80%左右),每万人高等学校在校生130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0%左右),特别是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社保、就业等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