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专利侵权责任
科技公司专利侵权案例分析
科技公司专利侵权案例分析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专利保护成为科技公司的重要课题。
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专利侵权问题时有发生。
本文将围绕科技公司专利侵权案例展开分析,探讨侵权责任、赔偿金额以及法律解决途径等相关问题。
一、案例背景某科技公司A拥有一项技术专利,涉及独特的产品制造方法。
然而,一家竞争对手公司B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开始生产和销售与公司A的专利相似的产品,并在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科技公司A发现这一情况后,决定采取法律行动保护自身权益。
二、侵权责任根据知识产权法相关规定,侵权责任应由侵权方承担。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B未经公司A的授权,生产和销售与公司A专利相似的产品,已构成侵权行为。
针对科技公司A的专利权被侵犯的情况,公司B需要承担侵权责任。
三、损失赔偿侵权行为给科技公司A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包括市场份额的流失和维权成本的增加。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损失赔偿应该是以科技公司A的实际损失为基础,同时考虑到公司B的过错程度以及恢复公司A合法权益的成本等因素。
在该案例中,科技公司A可以向法院提出合理的赔偿要求,以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
四、法律解决途径针对这类专利侵权案例,一般可以采取以下法律途径解决争议:1. 发出警告信:科技公司A可以选择在发现侵权行为后,先以书面形式发出警告信,要求对方停止侵权行为,并保留追求法律责任的权利。
这一举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友好协商解决争议。
2. 诉讼程序:如果警告信无法达成效果,科技公司A可以选择向法院提起专利侵权诉讼。
在诉讼过程中,科技公司A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专利的有效性以及对方的侵权行为,并请求法院判定侵权并进行赔偿。
3. 协商和解:在诉讼过程中,双方也可以选择通过协商和解来解决争议。
通过协商和解,可以达成一定的赔偿协议,并避免长期诉讼过程和不确定性。
五、案例分析在该案例中,科技公司A应该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身权益。
首先,发出警告信是一种经济高效的解决方式,可以给公司B一次自我纠正错误的机会,同时也为科技公司A后续的诉讼提供了证据链。
知识产权侵权的法律责任与处罚
知识产权侵权的法律责任与处罚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在知识领域内所享有的法律权利,包括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知识产权受到严格保护。
当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时,权利人可以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并要求赔偿损失。
以下是关于知识产权侵权的法律责任与处罚的详细介绍:1.知识产权侵权的定义知识产权侵权是指未经权利人许可,擅自使用、复制、传播、销售他人享有知识产权的作品或产品的行为。
2.侵权责任侵权责任主要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等。
侵权者应立即停止侵犯行为,消除侵权影响,并向权利人道歉。
此外,还需根据侵权行为的严重程度和给权利人造成的损失,支付相应的赔偿金。
3.赔偿损失赔偿损失的计算方式有实际损失、侵权所得利益、合理费用等。
权利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损失、侵权者获得的利益或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要求侵权者进行赔偿。
4.行政责任对于侵权行为,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对侵权者进行行政处罚,如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产停业等。
根据侵权行为的严重程度,行政机关可依法作出相应的处罚决定。
5.刑事责任侵权行为严重者,可能构成犯罪。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如拘役、有期徒刑、罚金等。
刑事责任的追究需满足一定的侵权行为标准和损害结果。
6.知识产权侵权的诉讼程序当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时,权利人可以通过民事诉讼、行政诉讼或刑事诉讼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诉讼程序包括起诉、受理、审理、判决等环节。
权利人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诉讼途径。
7.知识产权侵权的预防和维权建议为防止知识产权侵权,权利人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及时注册知识产权,签订保密协议等。
在侵权行为发生时,权利人应妥善保管侵权证据,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依法维权。
综上所述,知识产权侵权的法律责任与处罚是我国法律体系中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体现。
了解知识产权侵权的法律责任与处罚,有助于增强人们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和运用。
专利侵权案例法律知识点(3篇)
第1篇一、引言专利侵权案件在当前社会中日益增多,涉及各个领域和行业。
专利侵权不仅损害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还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本文将结合专利侵权案例,对专利侵权法律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分析。
二、专利侵权概述1. 专利侵权定义专利侵权是指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以生产经营为目的,擅自实施他人专利的行为。
专利侵权行为包括: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专利产品,或者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2. 专利侵权类型(1)直接侵权: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专利的行为。
(2)间接侵权:明知或者应知他人实施专利侵权行为,仍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宣传等。
三、专利侵权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甲公司拥有一项名为“一种新型节能灯具”的实用新型专利。
乙公司未经甲公司许可,在其生产的灯具上使用了与甲公司专利相同的结构、技术特征。
甲公司发现后,向法院提起诉讼。
2. 案例分析(1)侵权认定法院审理认为,乙公司的灯具与甲公司的专利在技术特征上具有相同之处,且乙公司明知甲公司拥有该专利,却仍然实施侵权行为,构成专利侵权。
(2)法律责任根据《专利法》规定,乙公司应当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甲公司经济损失。
3. 案例启示(1)权利人应加强专利保护意识,及时申请专利,确保自身合法权益。
(2)企业应尊重他人专利,避免侵权行为。
(3)法院应加大专利侵权案件审理力度,维护专利权人合法权益。
四、专利侵权法律知识点1. 专利侵权构成要件(1)专利权有效存在:专利权人拥有合法有效的专利权。
(2)侵权行为存在:行为人实施了专利侵权行为。
(3)侵权行为具有违法性:行为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擅自实施专利。
(4)侵权行为具有危害性:侵权行为给专利权人造成损失。
2. 专利侵权责任(1)停止侵权:侵权行为人应当立即停止侵权行为。
(2)赔偿损失:侵权行为人应当赔偿权利人因侵权行为所遭受的损失。
(3)公开道歉:侵权行为人应当向权利人公开道歉。
3. 专利侵权诉讼时效根据《专利法》规定,专利侵权诉讼时效为两年,自权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
专利侵权的法律规制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
专利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力度不断增强。
然而,专利侵权现象也日益突出。
本文以一起智能手表专利侵权案为例,探讨专利侵权的法律规制。
二、案件概述原告:A公司,一家专注于智能穿戴设备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
被告:B公司,一家电子产品制造商。
案情:A公司于2010年研发出一款名为“智能手表”的专利产品,并于2011年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2016年,A公司发现B公司生产的某款智能手表与其专利产品存在高度相似,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B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经济损失。
三、法院审理过程1. 被告答辩B公司辩称,其生产的智能手表与A公司的专利产品存在一定差异,不属于侵权行为。
同时,B公司还表示,其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若停止销售将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 法院调查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对涉案产品进行了技术鉴定。
鉴定结果显示,B公司的智能手表在技术特征上与A公司的专利产品存在高度相似,属于侵权行为。
3. 法院判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法院判决B公司立即停止生产、销售侵权产品,并赔偿A公司经济损失100万元。
四、案例评析1. 专利侵权的认定本案中,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认定B公司的智能手表与A公司的专利产品在技术特征上存在高度相似,构成侵权。
这表明,在专利侵权案件中,法院主要从技术特征上进行判断。
2. 专利侵权的法律规制(1)专利权人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实施侵犯专利权的行为。
本案中,A公司作为专利权人,有权要求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经济损失。
(2)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五十九条规定,侵权人应当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法律责任。
本案中,法院判决B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A公司经济损失,体现了法律的规制作用。
知识产权侵权的法律责任与赔偿
知识产权侵权的法律责任与赔偿知识产权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智力创造所取得的经济价值,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然而,知识产权的侵权问题层出不穷,给创作者和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法律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对侵权行为给予了法律责任和赔偿的规定。
一、知识产权侵权的法律责任1.专利权侵权的法律责任:根据《专利法》,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对专利权人享有的专利权的行为属于侵权行为。
对于侵权人,法律规定了以下的责任:(1)停止侵权行为:一旦侵权行为被发现,侵权人应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2)承担赔偿责任:侵权人因侵犯他人专利权造成的损失,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3)消除影响、赔礼道歉:侵权人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消除侵权行为对被侵权人的影响,并向被侵权人作出赔礼道歉。
2.商标权侵权的法律责任:根据《商标法》,未经商标权人许可,对商标权人享有的专用商标的行为属于侵权行为。
商标权的侵权责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停止侵权行为:侵权人应立即停止使用、销售侵权商标,以免进一步损害商标权人的合法权益。
(2)承担赔偿责任:对于侵权行为给商标权人造成的经济损失,侵权人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3)恢复商誉、消除影响:侵权人在侵权行为停止后,应采取有效措施恢复商誉,消除侵权行为对商标权人的负面影响。
3.著作权侵权的法律责任:根据《著作权法》,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对著作权人享有的著作权的行为属于侵权行为。
对于著作权的侵权行为,法律规定了以下的责任:(1)停止侵权行为:侵权人应立即停止侵权行为,以免进一步侵害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2)承担赔偿责任:侵权人应承担著作权人因侵权行为所遭受的经济损失,并赔偿因此造成的名誉损害。
(3)销毁侵权品、恢复名誉:侵权人应销毁侵权品,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恢复著作权人的名誉。
二、知识产权侵权的赔偿方式1.停止侵权行为:侵权人一旦被发现,应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切实终止对知识产权人的侵害。
《专利故意侵权的理论研究综述》4500字
专利故意侵权的理论研究综述目录专利故意侵权的理论研究综述 (1)1.1 专利侵权的归责理论 (1)一、无过错责任与过错责任同时适用观点 (2)二、过错责任与过错推定责任的二元归责观点 (2)三、立足过错责任辅以过错推定观点 (3)四、首次销售行为的无过错责任与首次销售后行为的过错推定责任观点 (3)1.2 对专利故意侵权特别规制的正当性基础 (4)1.2.1 专利的特点滋生故意侵权的土壤 (5)1.2.2 理性参与者的理性选择是故意侵权的内因 (6)1.2.3 故意侵权的高度可预防性体现治理效果 (7)1.1 专利侵权的归责理论归责原则决定着一定侵权行为的责任构成要件、举证责任的负担、免责条件、损害赔偿的原则和方法等。
[13]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是侵权法中的主要归责原则,过错责任原则下还包括过错推定责任原则。
故意是过错的一种,讨论专利故意侵权必然先要直面专利侵权的归责问题。
关于专利侵权的归责原则,学界主要过错责任说、无过错责任说和二元归责说。
然而,由于不同学者对“归责”是在不同的含义下进行讨论的,因此,上述看似水火不容的观点,有时并非是针对同一问题的针锋相对,而是对不同问题的各自回答。
将“归责”置于同一语境下是探讨归责原则的前提。
专利侵权的民事责任承担方式包括停止侵权和赔偿损失。
所谓的归责究竟是同时针对“停止侵权”和“赔偿损失”的归责,还是仅仅针对“赔偿损失”的归责?如郑成思教授讨论的归责问题即是同时解决停止侵权和赔偿损失的归责问题,从而提出了知识产权侵权的无过错责任说[14];而吴汉东教授认为停止侵权是物上请求权,当然适用无过错,因此归责仅是解决赔偿损失的归责问题[13]。
虽然两位权威学者对停止侵权的定性不同,但在认为停止侵权责任为无过错责任上却是一致的。
目前,通说认为停止侵权的责任是无过错责任,因此专利侵权的归责原则的重要分歧还是在于赔偿损失的责任承担方式上的归责问题。
对于专利侵权赔偿损失的归责原则,学界主要有如下观点:一、无过错责任与过错责任同时适用观点由于专利法没有对专利侵权归责做出特别规定,而在传统的民法理论中,专利权作为一种民事权利,也未予特别对待,因此专利侵权亦是遵循一般民事侵权的过错责任原则作为其基本归责原则。
专利权侵权案件法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专利权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产权,是保护创新成果、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专利权领域,侵权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通过对专利权侵权案件的法律分析,探讨侵权行为的认定、法律责任以及维权途径等问题。
二、专利权侵权行为的认定1. 专利权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规定,专利权侵权行为应满足以下构成要件:(1)侵权行为发生在专利权有效期内;(2)侵权行为与专利权人的专利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相重合;(3)侵权行为具有违法性,即未经专利权人许可,擅自实施专利权人的专利。
2. 专利权侵权行为的认定标准(1)相同侵权行为:在专利权有效期内,行为人实施了与专利权利要求完全相同的发明创造,属于相同侵权行为。
(2)等同侵权行为:在专利权有效期内,行为人实施的发明创造与专利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相同,但技术特征有所变化,属于等同侵权行为。
(3)侵权产品与专利产品相同或实质相同:侵权产品与专利产品在技术特征、外观等方面相同或实质相同,属于侵权产品。
三、专利权侵权案件的法律责任1. 专利权侵权案件的民事责任(1)停止侵害:侵权人应立即停止实施侵权行为,消除侵权后果。
(2)赔偿损失:侵权人应赔偿专利权人因侵权行为所遭受的损失。
(3)赔礼道歉:侵权人应向专利权人赔礼道歉,消除不良影响。
2. 专利权侵权案件的行政责任(1)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机关可依法没收侵权人的违法所得。
(2)罚款:行政机关可依法对侵权人处以罚款。
(3)吊销营业执照:情节严重的,行政机关可吊销侵权人的营业执照。
3. 专利权侵权案件刑事责任(1)侵犯专利权罪:侵权人故意侵犯专利权,情节严重的,可构成侵犯专利权罪。
(2)销售假冒专利产品罪:销售假冒专利产品的,可构成销售假冒专利产品罪。
四、专利权侵权案件的维权途径1. 专利权人自行维权(1)与侵权人协商解决;(2)向侵权人发出警告函,要求其停止侵权行为;(3)向行政机关投诉,请求行政机关依法查处侵权行为。
北京高院 专利侵权判定指南
北京高院专利侵权判定指南北京高院专利侵权判定指南是由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制定的,是一个对于专利侵权案件的权威判定指南。
该指南旨在帮助法官更好地判定专利侵权案件,维护专利持有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对于行业内的企业和个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专利是知识产权的一种,是一种国家授予专利持有人在一定期限内对于发明、实用新型或者外观设计所享有的专有权利。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专利的价值和作用越来越明显,专利持有人可以在市场上有效地保护其技术成果,促进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专利侵权案件的增多,这扰乱了市场秩序,也对于专利持有人的权益造成了损害。
在这种情况下,专业的专利侵权判定指南就显得尤为重要。
北京高院专利侵权判定指南对于专利侵权案件的判定具有指导性,并且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该指南主要涉及到的内容包括:侵权认定、侵权责任、损害赔偿、临时禁令等方面。
在侵权认定方面,北京高院专利侵权判定指南主要考虑到的是专利权人的权利是否被侵犯。
判定专利侵权应根据专利权人的专利权利要求确定。
专利权人的专利权利要求是确定专利权范围的关键;专利权侵权行为应与专利权利声明具有一致的技术特征。
此外,还应根据不同类型的专利进行适当的审查和判断。
在侵权责任方面,北京高院专利侵权判定指南主要考虑到的是侵权人的主体责任和过失责任。
侵权人应对其侵权行为承担主体责任;如果侵权人具有过失,则应承担相应的过失责任。
而如果侵权人能够证明其并不知道其行为已经构成侵权,也能够证明其已经采取了必要和合理的保护措施,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其过失责任。
在损害赔偿方面,北京高院专利侵权判定指南主要考虑到的是权利人的损害情况和侵权人的过错情况。
对于专利权人因专利侵权遭受的经济损失,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损害赔偿。
而对于专利侵权人应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在其过错的情况下,应当根据其违法所得和专利权人的实际损失进行合理的赔偿。
最后,在临时禁令方面,北京高院专利侵权判定指南主要考虑到的是专利权人的专有权益是否受到了侵犯,判断是否应当采取临时禁令措施。
医药专利侵权判定原则。
医药专利侵权判定原则。
医药专利侵权的判定原则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专利权的有效性、侵权行为的认定以及侵权责任的确定。
在判定医药专利侵权时,通
常会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1. 专利权的有效性,首先需要对涉及的专利进行有效性审查,
包括是否符合专利法规定的条件,如新颖性、创造性和工业适用性等。
只有有效的专利权才能构成侵权的依据。
2. 侵权行为的认定,医药专利侵权行为包括直接侵权和间接侵权。
直接侵权是指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他人在专利保护范围内制造、使用、销售、进口等行为;间接侵权则是指在知晓或者应当知晓的
情况下,为他人实施直接侵权行为提供帮助、引导或者教唆等行为。
在判定侵权行为时,需要综合考虑专利权范围、侵权行为的实质内
容以及相关证据等因素。
3. 侵权责任的确定,一旦侵权行为被确认,侵权责任的确定成
为关键。
通常侵权责任包括停止侵权、赔偿损失、消除影响等。
在
确定侵权责任时,法院会考虑侵权行为的主观恶意、侵权行为对市
场造成的影响、专利权人的损失等因素。
此外,在医药专利侵权判定中,还需要考虑专利权人的行为,如是否存在滥用专利权、是否存在反垄断行为等,这些因素也会对侵权判定产生影响。
总的来说,医药专利侵权判定需要综合考虋专利权的有效性、侵权行为的实质、侵权责任的确定以及相关当事人的行为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以便做出全面、公正的判决。
知识产权侵权侵权行为与赔偿责任
知识产权侵权侵权行为与赔偿责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与赔偿责任知识产权的保护在当今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它关乎到创新、竞争和经济发展。
无论是在商业领域还是在创意行业,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本文将讨论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定义、种类以及相应的赔偿责任。
一、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定义知识产权侵权是指未经合法权利人同意,以盗版、复制、篡改、未经授权使用等方式使用他人拥有的知识产权作品、商标、专利或版权。
这种行为侵害了原作者或持有人的独占权益。
二、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种类1.版权侵权:包括未经授权的复制、传播、展示或演绎他人的作品,如盗版书籍、盗录音乐和盗版电影等。
2.商标侵权:涉及未经授权使用他人注册的商标或进行类似商标的使用,从而引起消费者的混淆和误导。
3.专利侵权: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使用他人已注册或申请的专利技术或发明,侵犯他们的独占权益。
4.不正当竞争:通过不公平的手段,如低价倾销、虚假广告、商业诋毁等方式,对竞争对手进行恶意竞争。
三、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赔偿责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给权利人造成了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害,因此,侵权方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具体赔偿责任的种类如下:1.经济赔偿:侵权方需要向权利人支付经济赔偿,以弥补其因侵权行为而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
赔偿金额的计算通常是基于侵权行为给权利人造成的损失和侵权方非法获利的程度。
2.停止侵权:侵权方需要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包括停止使用、销售或提供侵权产品或服务。
3.赔礼道歉:侵权方可能需要向权利人公开道歉,以恢复被侵权方的声誉。
4.销毁侵权产品:侵权方需要销毁其库存中的侵权产品,以消除对权利人的侵害。
此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还规定了额外的惩罚性赔偿,以惩罚严重的侵权行为,并起到威慑其他潜在侵权者的作用。
总结而言,知识产权侵权行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损失,因此,对于侵权行为,严格的赔偿责任是必要的。
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我们可以推动创新和经济发展,并为创作者和持有人提供一个公平和有保障的环境。
侵犯专利权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专利权是指国家依法授予发明人、设计人或者其合法继承人、受让人在一定的期限内独占使用、收益、处分其发明创造的权利。
专利权是一种重要的知识产权,对于鼓励创新、保护发明创造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专利侵权现象日益严重,侵犯专利权的法律后果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详细阐述侵犯专利权的法律后果,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二、侵犯专利权的法律后果概述侵犯专利权的法律后果主要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三个方面。
1. 民事责任侵犯专利权的民事责任主要包括停止侵害、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
(1)停止侵害:被侵权人有权要求侵权人立即停止侵犯其专利权的行为,包括停止生产、销售、许诺销售、使用、进口等。
(2)赔偿损失:侵权人应当赔偿被侵权人因侵权行为所遭受的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直接损失是指被侵权人因侵权行为所遭受的实际经济损失;间接损失是指被侵权人因侵权行为所丧失的预期利益。
(3)赔礼道歉:侵权人应当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对被侵权人名誉的影响。
2. 行政责任侵犯专利权的行政责任主要包括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吊销许可证等。
(1)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机关依法没收侵权人因侵权行为所获得的非法所得。
(2)罚款:行政机关对侵权人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以惩戒侵权行为。
(3)吊销许可证:行政机关依法吊销侵权人的专利许可证,限制其从事相关活动。
3. 刑事责任侵犯专利权的刑事责任主要是指侵权行为构成犯罪时,侵权人应当承担的刑事责任。
(1)侵犯专利权的犯罪行为:包括假冒专利、侵犯专利权、侵犯专利权人合法权益等。
(2)刑事责任:侵权人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罚金等刑罚。
三、侵犯专利权的法律后果具体分析1. 民事责任(1)停止侵害:被侵权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侵权人停止侵犯其专利权的行为。
法院经审理后,可判决侵权人停止侵害,并赔偿被侵权人的损失。
(2)赔偿损失:赔偿损失是侵犯专利权民事责任的核心。
赔偿损失的计算方式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知识产权侵权法律责任与损害赔偿
知识产权侵权法律责任与损害赔偿知识产权是一种重要的财产权利,保护创新和创造的成果,进一步促进创新和发展。
然而,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时有发生,使得权利人遭受了经济损失。
针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法律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与损害赔偿制度,旨在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权益并促进创新和发展。
本文将详细探讨知识产权侵权法律责任与损害赔偿。
一、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包括侵犯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商业秘密等。
对于这些侵权行为,侵权人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 专利权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专利权侵权是指他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擅自制造、使用、销售享有专利权的产品或者实施享有专利权的方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专利权的侵权人将承担民事责任,并有可能面临刑事制裁。
权利人可以要求停止侵权行为、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
2. 商标权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商标权侵权是指在同一类或相似类别商品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识,容易导致公众混淆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商标权的侵权人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停止侵权行为、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
3. 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著作权侵权是指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对他人的作品进行复制、发行、展览、表演、放映、摄制、翻译等侵权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著作权的侵权人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停止侵权行为、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
4. 商业秘密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商业秘密侵权是指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他人商业秘密,并加以使用或披露给他人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商业秘密的侵权人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停止侵权行为、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
二、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损害赔偿知识产权侵权给权利人造成了经济损失,为了弥补这种损失,法律规定了相应的损害赔偿制度。
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实际损失、侵权所得和合理开支。
1. 实际损失实际损失是指因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直接给权利人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利润损失、市场份额减少、声誉损害等。
专利侵权判定和假冒专利行为认定指南
专利侵权判定和假冒专利行为认定指南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的推动,专利保护成为了企业和个人创新者的重要手段。
然而,专利侵权和假冒专利行为也随之而来,给创新者和市场秩序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创新成果和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专利侵权判定和假冒专利行为认定成为了重要的法律问题。
本文将介绍专利侵权判定和假冒专利行为认定的指南,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问题。
一、专利侵权判定指南1. 确定专利权利范围:在判定专利侵权之前,首先需要确定专利权利的范围。
这包括了专利权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具体描述。
权利要求是专利权的核心部分,它规定了专利权的具体保护范围。
而说明书则提供了对专利权利要求的解释和支持。
判定专利侵权时,需要对专利权利范围进行准确的解读和理解。
2. 确定侵权行为:在确定专利侵权时,需要对被指控的侵权行为进行准确的界定。
这包括了对专利权利要求的逐项比对,以确定被指控的行为是否落入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内。
同时,还需要考虑专利权的有效性和侵权行为的实质相似性。
只有在侵权行为与专利权的保护范围相符合,并且专利权有效,才能认定为专利侵权。
3. 判定侵权主体:在专利侵权判定中,需要确定侵权主体。
侵权主体可以是个人、企业或其他组织。
判定侵权主体时,需要考虑其在侵权行为中的角色和责任。
例如,是否是直接实施侵权行为的主体,还是提供侵权产品或服务的主体。
判定侵权主体有助于确定侵权责任和追究侵权行为的法律后果。
二、假冒专利行为认定指南1. 确定专利权利的真实性:在认定假冒专利行为时,首先需要对涉嫌假冒的专利权利进行真实性的审查。
这包括了对专利权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的评估。
需要查证专利权的注册情况、专利权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真实性,以及专利权的有效期等信息。
只有在确认专利权的真实性后,才能进一步认定是否存在假冒专利行为。
2. 确定假冒行为:在认定假冒专利行为时,需要对涉嫌假冒的行为进行准确的界定。
这包括了对专利权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比对,以确定被指控的行为是否与专利权的保护范围相似或相同。
专利侵权分析报告
专利侵权分析报告一、引言专利是一种重要的知识产权形式,对创新和技术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专利侵权的问题也时常出现,给创新者和市场竞争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本文将对某一特定案例进行专利侵权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专利侵权的本质、引起专利侵权的原因以及应对侵权行为的措施。
二、案例背景某A公司拥有一项与新型电池技术相关的专利,并将其申请获准。
然而,近期B公司推出了一款类似的电池产品,与A公司的专利存在较高程度的相似性。
A公司怀疑B公司存在专利侵权行为,因此委托我们进行专利侵权分析。
三、专利侵权分析在进行专利侵权分析时,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 专利侵权标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专利侵权的标准。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专利应保护的是创新性、实用性和可工业应用性的技术解决方案。
因此,在分析B公司的产品是否侵权时,我们将重点考察其是否满足上述标准。
2. 侵权行为的比对:接下来,我们将对A公司的专利权和B公司的产品进行比对。
通过仔细研究专利权的技术要点和B公司产品的技术实现,在结构、功能、制造工艺、用途等方面进行详尽的比对,以评估B公司产品是否与A公司的专利存在实质性的相似性。
3. 先后顺序和独立性:在判断专利侵权时,需要考虑专利权的先后顺序和技术独立性。
如果B公司的产品在A公司的专利权之前已经提出,并且满足独立开发的条件,那么即使存在相似性,也不构成专利侵权。
4. 公开性和专利权范围:专利的公开性和专利权范围也是进行侵权分析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如果B公司的技术在专利权公开前已经公开,或者其技术仅涉及到了专利权范围之外的部分,也可能不构成专利侵权。
四、结论与建议根据我们对A公司专利侵权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A公司专利遭遇了侵权:通过对A公司专利和B公司产品的仔细比对和分析,我们发现B公司的产品与A公司的专利存在较高程度的相似性,满足专利侵权的标准。
2. 采取法律行动:鉴于B公司存在专利侵权行为,我们建议A公司采取相应的法律行动,保护自己的专利权益。
专利申请中的专利侵权损失计算与赔偿途径
专利申请中的专利侵权损失计算与赔偿途径专利是一种重要的知识产权,对于保护创新和鼓励科技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即使拥有专利权的人也可能会遭受专利的侵权行为。
当专利权被侵犯时,专利持有人有权要求侵权人承担相应的损失和赔偿责任。
本文将探讨专利申请中的专利侵权损失计算与赔偿途径。
一、专利侵权损失的计算专利侵权损失的计算是确定侵权行为给专利持有人造成了多大经济损失的过程。
损失可以分为两部分进行计算: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1. 直接损失直接损失是指专利持有人由于侵权行为而直接遭受的经济损失。
计算直接损失时,通常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销售额损失:侵权行为导致专利持有人无法销售其专利产品或服务,从而造成销售额减少。
(2)利润损失:由于侵权行为,专利持有人的利润可能会减少。
根据专利持有人的商业运营模式和历史数据,可以通过比较侵权前后的利润水平来计算利润损失。
(3)生产成本增加:侵权行为可能导致专利持有人的生产成本增加,例如由于抄袭行为导致原料价格上涨等。
2. 间接损失间接损失是指专利持有人由于侵权行为而间接遭受的经济损失。
计算间接损失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市场份额损失:由于专利侵权,专利持有人可能失去市场份额,从而导致长期的市场地位下降。
(2)商誉受损:侵权行为可能会给专利持有人造成商誉损害,进而影响其声誉和品牌形象。
(3)技术创新损失:专利侵权可能会抑制专利持有人的技术创新,使其无法继续在相关领域进行研发。
二、专利侵权的赔偿途径专利侵权行为对专利持有人造成了经济损失,因此侵权人有责任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赔偿途径:1. 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专利持有人可以要求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由侵权行为导致的经济损失。
赔偿金额应当根据前述专利侵权损失计算方法进行合理计算。
2. 请求销毁侵权产品或其制造工具专利持有人可以要求侵权人销毁侵权产品或其制造工具。
这可以有效防止侵权行为的继续扩大,并为专利持有人维权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专利侵权判定原则
提纲:本文作者列出专利侵权的几个判定原则:1、全面覆盖原则:如果被控物或者方法侵权成立,那么该产品或者方法应该具备专利权利要求中所描述的每一项特征,缺一不可;如果缺少就不侵权。
2、等同原则:就是尽管被控物不具备专利权利要求的全部特征,但是被控物不具备的专利特征在被控物上面能够找到该特征的等同替换物,此种情况下,被控物判定侵权。
3、改劣发明:对于故意省略专利权利要求中个别必要技术特征,使其技术方案成为在性能和效果上均不如专利技术方案优越的变劣技术方案,而且这一变劣技术方案明显是由于省略该必要技术特征造成的,应当适用等同原则,认定构成侵犯专利权。
4、多余制定原则(贯彻全面覆盖原则时的特殊情况):如果被控物或者方法缺少的是非必要技术特征,不影响整个技术方案的完整性,则任判定为侵权。
专利侵权判定原则专利侵权判定一直是各国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难点问题。
专利侵权判定和判断合同违约不一样,合同有相应的合同条款,可操作性比较强,而专利侵权判定需要与权利要求书做比较,被控产品方案很多情况下与权利要求书都是不一致的,不一致达到什么程度构成侵权,不一致达到什么程度不构成侵权,这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因为既涉及到法律衡平的问题,同时又涉及到技术问题。
从国外的侵权判定司法实践来看,经历了一个从整体方案比较到具体特征一一进行对比的过程,我国侵权判定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国外尤其是美国的侵权判定原则。
本章将讨论关于专利侵权判定的几个基本原则,着重探讨其中的等同原则,因为该原则是专利侵权判定中的一个难点问题。
第一节全面覆盖原则全面覆盖原则是专利侵权判定中的一个最基本原则,所谓全面覆盖原则,是指如果被控物或者方法侵权成立,那么该产品或者方法应该具备专利权利要求中所描述的每一项特征,缺一不可。
在判定专利侵权时,最先适用的是全面覆盖原则。
在下述几种情况下,视为被控物全面覆盖了专利的权利要求。
1、字面侵权。
即从字面上分析比较就可以认定被控物的技术特征与专利的必要特征相同。
专利侵权行为承担的法律责任
三、 政府 应加 强对标 准 中的专 利池 的管理
1引 导 扶 持 . 利 避 害 . 趋
发 展 受 到 标 准 中 专 利池 的牵 制 。 技 术标 准在 许 可 中涉 及 知 识 产 权 的许 可 ,而 标 准 化 组 织 或 标 准 的 持有 人也 有 可 能利 用 标 准 的优 势 从 事 垄 断 市 场 或 滥 用 标 准 、 用 知 识 产 权 的行 为 , 滥 因此 , 术 标 准 技 也面临反垄断的问题。
品。
一
计 专 利 产 品 。二 是 假 冒他 人 专 利 行 为 。包 括 未 经 许 可 , 在
其 制 造 或 者 销售 的 产 品 、产 品 的 包 装 上 标 注 他 人 的专 利 号 ; 经许 可 , 未 在广 告 或 者 其 他 宣 传 材 料 中使 用 他 人 的 专 利 号 . 人将 所 涉及 的技 术 误 认 为 是 他 人 的专 利 技 术 ; 使 未 经 许 可 , 合 同 中使 用 他 人 的专 利 号 , 人 将 合 同涉 及 的 在 使 降 低 交 易 成 本 ;另 一 方 面 也 存 在 垄 断 或 限制 竞 争 等 不 利 影 响 , 而政 府 应 尽 早 研 究 如 何 趋 其 利 、 其 害 。 因 避
2加 强 监 管 队 伍 建 设 .
、
专利 侵权行 为表 现形 式
标 准 与 专 利 权 的结 合 源 于标 准 化 和专 利 权 本 身 的性 质 以及 专 利 权 在 现 代科 学技 术 发展 重 要 性 的不 断 凸现 和 标准化对市场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20 0 1年 1月 , 国专 利 和 商 标 局 ( S T ) 布 的 《 美 U P O发 专 利 池 白皮 书 》 为 “ 利 池 , 其 在 生 物 技 术 领 域 , 够 创 认 专 尤 能
专利侵权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公司(以下简称原告)是我国一家知名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某新型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原告拥有一项名为“一种新型电子产品的制造方法及装置”的发明专利(专利号为ZLXXXXXXX),该专利已在我国获得授权。
某公司(以下简称被告)是一家从事电子产品销售的企业,未经原告许可,在其销售的产品中使用了与原告专利相同的技术。
原告发现后,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经济损失。
二、案件事实1. 原告拥有名为“一种新型电子产品的制造方法及装置”的发明专利,该专利权利要求如下:(1)一种新型电子产品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 提供一块基板;b. 在基板上形成一层导电层;c. 在导电层上形成一层绝缘层;d. 在绝缘层上形成一层电子元件;e. 在电子元件上形成一层保护层。
2. 被告在其销售的产品中使用了与原告专利相同的技术,包括以下步骤:a. 提供一块基板;b. 在基板上形成一层导电层;c. 在导电层上形成一层绝缘层;d. 在绝缘层上形成一层电子元件;e. 在电子元件上形成一层保护层。
3. 原告认为被告的行为侵犯了其专利权,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三、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被授予后,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五十六条规定:“侵犯专利权的,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六十五条规定:“专利侵权行为给专利权人造成损失的,侵权人应当赔偿损失。
”四、案例分析1. 被告是否构成侵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被告在其销售的产品中使用了与原告专利相同的技术,包括基板、导电层、绝缘层、电子元件和保护层等步骤,构成对原告专利权的侵犯。
浅论专利侵权责任
浅论专利侵权责任
ﻭ摘要摘要:本文从专利侵权进手,首先论述了专利侵权行为,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也没有规定的免责事由,以营利为目的实施专利权人的专利的行为.简述了专利侵权的形态、专利侵权回责原则、专利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然后着重阐述了我国专利法对于专利侵权的措施即专利侵权的责任,以期通过此来减少我国专利侵权案件的发生。
通过对专利侵权行为的阐述,其侵权的责任也就尤其重要.专利侵权的责任判定是专利法实施的一个瓶颈,只有把握好专利侵权的责任,才能使专利侵权得到遏制,促进我国专利的和的进步.
ﻭﻭ。
专利侵权的举证责任
专利侵权的举证责任在专利侵权的案件中,一方如欲主张对方侵犯其专利权,则需承担举证责任,即需要证明对方已经实施了专利权范围内的行为。
但是,由于专利文本常常包含语言上的模糊性和法律上的不确定性,因此在举证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困难和争议。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举证责任相关的法律问题。
一、举证的对象及标准首先,应当明确的是,举证的对象是侵权行为,而非专利权本身。
因此,举证人不必证明自己拥有专利权,只需证明对方已经实施了侵权行为即可。
其次,需要确定的是举证的标准。
在依据专利权主张侵权的案件中,举证人应当提供足够的证据,以证明被控侵权行为与专利权的权利要求相一致。
但是,该标准在不同国家、不同法院、不同案件中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在美国联邦法院中,举证人需要提供“即使我们无法确定被控行为是否适用于权利要求的所有要素,也足以使合理的陪审团相信有可能存在侵权行为”的证据。
而在中国,法律上对举证标准的规定比较模糊,通常要求举证人提供“足以认定为侵权事实的证据”。
二、举证的方式和方法举证的方式和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一般来说,举证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证明被控侵权行为:1. 证人证言。
举证人可以邀请相关证人出庭作证,证明被控侵权行为的发生。
2. 文件证据。
举证人可以提供各种文件证据,例如专利文件、产品说明书、技术报告等,以证明被控侵权行为的事实。
3. 鉴定报告。
举证人可以申请专业的鉴定机构对案件中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鉴定,以证明被控侵权行为的事实。
4. 其他证据。
举证人还可以提供其他各种形式的证据,包括电子邮件、证据调查报告、产品样品等。
三、反驳举证及反举证责任被控侵权方可以对举证人提出的证据进行反驳。
在反驳证据时,被控侵权方需要向举证人提供足够的证据,否则将难以否认举证人的主张。
此外,被控侵权方还可以承担反举证责任。
如果被控侵权方拥有对被控侵权行为的合法性证据,但未能及时提供,或者出现证据缺失、故意销毁等情况,则可能被视为承担了反举证责任,不能有效地防御专利侵权主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专利侵权责任内容提要:本文从专利侵权入手,首先论述了专利侵权的形态、规则原则、构成要件等,然后着重阐述了我国专利法对于专利侵权的惩罚措施即专利侵权的责任。
以期通过此来减少我国专利侵权案件的发生,促进我国专利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目录:一、专利侵权行为概述二、专利侵权行为形态三、专利侵权归责原则四、专利侵权构成要件五、专利侵权证明责任六、专利侵权的责任七、结束语关键词:专利侵权专利侵权责任一、专利侵权行为概述《中华人民XX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于1985年4月1日起实施,是新中国第一部专利法。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们不断地对他进行修改和完善,到20XX年8月25日第九界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其进行了第二次修正,并于20XX年7月1日起施行。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专利法的不断普及,我国专利申请量已达每年十几万件,相应地,专利纠纷也大幅增加,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专利侵权责任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X围内的专利制度在《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基础上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这以1995年1月1日生效的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为重要标志。
而相应地我国为了加入世贸组织,也对《专利法》进行了第二次修订。
对于专利侵权行为也做了更符合世界趋势的规定,从传统的“损害填补”原则发展为采取惩罚性的补救手段以充分保障权利人的权益和预防侵权行为的发生。
我们认为专利侵权行为是指在专利权有效期内,行为人未经权利人许可,实施其专利的行为。
下面我们就专利侵权行为所引发的责任问题做一简要论述。
二、专利侵权行为形态侵权行为形态是制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是依据不同的标准对侵权行为做出的不同分类,这对于明确专利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责任构成等专利侵权责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专利侵权的具体形态根据《专利法》可分为二类:(一)实施他人专利行为这类专利侵权行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未经权利人许可;(2)以生产经营为目的。
根据《专利法》第11条的规定,具有以下三种具体形式:1、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或进口他人发明专利产品或实用新型专利产品;2、使用他人发明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或进口依照该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3、制造、销售或进口他人外观设计专利产品。
(二)假冒他人专利行为此类专利侵权是指侵害专利权人的标记权,根据《实施细则》第84条规定,有以下四种形式:1、未经许可,在其制造或者销售的产品、产品的包装上标注他人的专利号;2、未经许可,在广告或者其他宣传材料中使用他人的专利号,使人将所涉及的技术误认为是他人的专利技术;3、未经许可,在合同中使用他人的专利号,使人将合同涉及的技术误认为是他人的专利技术;4、伪造或者变造他人的专利证书、专利文件或者专利申请文件。
另外,《专利法》第59条还规定了另一种XX行为,即“以非专利产品冒充专利产品、以非专利方法冒充专利方法的”,此种行为不是专利侵权的表现形态,也就不是专利侵权,不承担专利侵权责任,仅承担一般的民事侵权责任,由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予以处罚。
除法律规定外,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还存在另两种侵权行为:一个是“过失假冒”,指行为人本意是冒充专利,随意杜撰一个专利号,而碰巧与某人获得的某项专利的专利号相同,这时,该行为即使无假冒故意,其行为结果仍然构成了假冒他人专利;另一个是“反向假冒”,指行为人将合法取得的他人专利产品,注上自己的专利号予以出售,这种行为显然不够成“假冒他人专利”,但事实上侵害了合法专利权人的标记权,仍是一种侵权行为,应向被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
三、专利侵权归责原则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是指在行为人的行为或物件致人损害的情况下,根据何种标准和原则确定行为人的侵权民事责任。
在民法领域有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等不同的形式,那么,在专利侵权中其归责原则是什么呢?根据TRIPS协议第45条第2款的规定:“在适当场合即使侵权人不知道或无充分理由应知道自己从事之活动系侵权,成员仍可以授权司法当局责令其返还所得利润或令其支付法定赔偿额,或二者并处。
”这应当属于无过错责任原则,但不是绝对的,还应该注意其中的“在适当场合”这一限定条件。
我国专利法没有采用绝对的无过错责任原则,在某些场合用了一种混合的归责方法——即无过错责任原则和过错责任原则相结合。
我国《专利法》第63条第2款规定:“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或销售不知道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并售出的专利产品或者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能证明其产品合法来源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因此,销售或使用者只有符合“不知道”且“来源合法”时,才可以免除赔偿责任,但应注意的是仍然构成侵权,应承担停止侵害和消除影响的责任。
也就是对善意的销售或使用者来说,停止侵害和消除影响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赔偿则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但这种混合原则的使用X围不能延及制造或进口专利产品的行为。
专利法对专利产品的制造和进口采用的是“绝对保护”,制造或进口行为是否构成侵权与行为者的主观意图无关。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过错不是专利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在确定行为人的侵权责任时,对停止侵权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而赔偿损失责任则按不同的场合分别适用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对同一专利侵权行为可以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来确定不同的民事责任,这与传统理论对侵权行为归责原则的认识相比,是一项重大的突破。
四、专利侵权构成要件专利侵权责任是指在专利权的有效期内,行为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以营利为目的实施其专利的行为。
这里所讲的实施,对产品专利而言,是指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和进口该专利产品,对方法专利而言,是指使用该专利方法或者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对于工业产品外观设计而言,是指制造、销售、进口该外观设计产品。
其中,许诺销售是新修正的专利法增加的内容。
一般的民事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通常包含四个方面:XX行为,损害结果,XX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有过错。
那么对于专利侵权责任,我认为其构成要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侵犯的对象应是在我国享有专利权的有效专利。
即首先是中国专利,而不是美国,日本或其他国家的专利,因为专利是有地域性的,依据某国或某地区的法律获得的专利权,只能在该国或该地区有效,并受到保护。
其次,专利是有有效期的,在我国发明专利的有效期是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是10年,只有在保护期内专利权人才有独占权,如果过了有效期,则该发明创造就进入了共有领域,任何人都可实施,也就不存在专利侵权问题了。
另外,如果专利因为其他原因被撤销或被宣告无效,则该专利被视为自使不存在,因此即使有他人实施也不够成专利侵权。
(二)有XX行为存在。
即行为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有以营利为目的实施专利的行为。
但应该注意的是我国《专利法》第63条规定了五种不认为是侵权的行为,包括:1、专利权人制造、进口或者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进口的专利产品或者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售出后,使用、许诺销售或者销售该产品的;2、在专利申请日前已经制造相同产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经作好制造、使用的必要准备,并且仅在原有X围内继续制造、使用的;3、临时通过中国领陆、领水、领空的外国运输工具,依照其所属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依照互惠原则,为运输工具自身需要而在其装置和设备中使用有关专利的;4、专为科学研究和实验而使用有关专利的;5、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或者销售不知道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并售出的专利产品或者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能证明其产品合法来源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以上五点即是专利侵权责任的例外规定,如果行为人不能此作为抗辩理由,则应当认定行为人构成专利侵权,并依法承担责任。
(三)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侵权人主观上的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
所谓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是侵犯他人专利权的行为而实施该行为。
如侵害人明知某产品为专利产品,却擅自以生产经营为目的制造该产品;所谓过失是指行为人因疏忽或过于自信而实施了侵犯他人专利权的行为。
如发明创造人不知自己独立完成的发明创造与已经被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相同,而使用或转让该发明创造的行为。
在专利侵权纠纷处理中,承担侵权责任以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为原则,但也有例外。
例如《专利法》第63条第2款的规定,即使行为人主观无过错,也构成专利侵权,只是不承担赔偿责任罢了。
(四)一般应以生产经营为目的。
我国《专利法》第11条规定了发明创造被授予专利权后,除本法另有规定外,任何人不得实施其专利,而实施即是不得以生产经营为目的。
因此,以生产经营为目的也应是判断专利侵权的构成要件之一。
另外,关于损害结果,在专利侵权中不要求必须有实际损失为前提。
因为权利人遭受的损失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既包括直接的损失,又包括间接的损失。
前者表现为受到的直接经济上损失和精神权利遭到损害,还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去出的直接费用。
后者表现为权利人预期合理收入的减少,即通常所说的可得利益。
五、专利侵权证明责任所谓证明责任是指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构成要件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状态时,当事人因法院不适用以该事实存在为构成要件的法律,而产生的不利自己的法律后果的负担。
在一般的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是按照一定标准在原被告之间分配的,而在专利侵权诉讼中,会出现一种证明责任倒置的情况。
《专利法》第57条第2款规定:“专利侵权纠纷涉及新产品制造方法的发明专利的,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提供产品制造方法不同于专利方法的证明”就是典型的证明责任倒置。
发明专利分为产品发明专利和方法发明专利,而由于制造方法只有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使用,要求权利人进入生产现场,进行调查,取得被控侵权人使用了专利方法的证据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从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出发,根据证据距离将证明责任予以倒置。
这与TRIPS协议的规定也是相一致的,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到各种专利诉讼中。
六、专利侵权的责任侵犯专利权是违反《专利法》的,侵权人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使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因为专利涉及到专利发明创造的所有关系和流转关系,影响到专利申请人、专利权人、合法受让人、被许可人的权益;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
为了防X来自各方面的侵犯,有必要运用立法手段设置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包括行政的、民事的、刑事的法律保护措施,确认权利,调整关系,维护秩序,保障有关专利的各种权利的实现。
专利权受到侵害时,不论是专利权人还是利害关系人都可以请求专利管理机关进行处理,专利管理机关按照行政程序处理侵权案件,这种行政程序一般来讲比较简单,处理较为迅速,节省人力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