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生猪养殖政策(同名183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

新华网北京9月17日电(记者韩洁罗沙)财政部17日宣布,经国务院批准,中央财政决定建立对生猪调出大县的奖励制度。2007年中央财政将安排15亿元专项资金,对全国253个生猪调出大县予以奖励。奖励资金即将拨付到县。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旨在调动地方发展生猪生产的积极性,促进生猪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稳定猪肉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

根据部署,中央财政对生猪调出大县的奖励,按照“引导生产、多调多奖、直拨到县、专项使用”的原则进行。2007年生猪调出大县包括:年均生猪出栏量大于80万头的县;年均生猪出栏量在60万头至80万头之间,且人均出栏量大于1头的县;达不到上述标准,但对区域内的生猪生产和猪肉供应起着重大影响作用的县,如36个大中城市周边的产猪大县。

财政部表示,奖励资金将专项用于规模化生猪养殖户猪舍改造、良种引进和粪污处理、生猪养殖大户购买公猪、母猪、仔猪和饲料等的贷款贴息及防疫服务费用等发展生猪生产的支出。

为体现“多调多奖”,奖励资金的分配按生猪调出量、出栏量和存栏量三项指标测算,其各自所占权重分别为50%、25%、25%。奖励资金测算数据主要以统计系统提供的分县分年数据为准。

财政部明确,国家对生猪调出大县实行动态监测,有进有出。财政部、农业部将对奖励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设全国生猪调出大

作者:袁世明易小红转贴自:点击数:17

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不断调整财政支农思路,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大力实施优质畜牧工程,促进了全区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2009年,财政对畜牧

业的总投入达2900万元,同比增长30%。全区生猪出栏达到90万头、产值约1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9.2%,创历史新高,农民靠养殖生猪人平增收140元,生猪产业已经成为全区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自2007年以来,夷陵区已连续三年被国家确定为253个生猪调出大县(区)之一,2007年与2008年共获国家专项奖励资金902万元。主要作法是:

支持项目建设,促进养殖方式转变

夷陵区财政每年筹措专项资金550多万元,从标准化养殖、良种繁育、栏圈改造等方面扶持生猪产业发展。

1、引导适度规模养殖场发展。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模式,夷陵区出台政策,对新建“150”模式的每栋补助4万元,“500”模式每栋补助10万元,对生猪改栏的农户每户补助500元。安排财政贴息资金60万元,带动信贷资金800万元支持项目建设。去年,全区新建“150”模式猪场28栋,兑现补助资金112

万元;实施生猪改栏整村推进20村、3698户,兑现补助资金185.9万元;稻花香万头养猪场顺利通过验收。目前,全区已建成“150”标准化猪场95栋、“500”猪场12栋,实施整村推进改栏40个村6000户。去年全区生猪出栏过5万头的乡镇6个,年出栏万头以上的大村19个;已发展牧康、家家有、稻花香珠宝公司3个万头生猪养殖小区和双泉、圣红、野猪林等58个国家级标准化规模养猪小区(场),有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2950个。

2、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进程。在重点畜禽龙头企业和生猪养殖大乡大村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生产无公害畜产品、绿色畜产品,打造品牌畜牧业。全区已建成省级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3个,鸦鹊岭、龙泉、小溪塔生猪已通过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由区畜牧兽医局组织实施的《生猪无公害规范化养殖项目》获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积极推进畜牧经济循环发展,安排资金300万元,在3个万头生猪养殖场建设了大型沼气池或干粪发酵池等配套粪污处理设施。探索减少养殖污染排放的新型养殖模式,从华中农业大学引进的“生物发酵床”养猪法,目前正在夷陵区开展试验示范。

3、狠抓良繁体系建设。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30万元,通过良种引进、定向杂交、人工授精和自繁自育,全力推进生猪良繁体系建设。兴建区级核心群,合理布局生猪繁殖群,对核心群和繁殖群,分别按500元/头和200元/头给予保种补贴,对生产公猪实行淘汰更新,并给予1000元/头更新补贴。认真落实国家

关于能繁母猪的保险政策,由财政出资249.11万元,农户出资62.28万元,为51.9万头能繁母猪购买了保险,去年保险公司共理赔2125起,赔付212.5万元,降低了养殖户的风险。目前,全区良种母猪存栏5.35万头、良种公猪270头,已建成生猪良种繁殖群23个,生猪人工授精站20个,去年引进定向良种母猪32头、良种公猪36头,已建成的良种繁殖群猪场存栏母猪620头,全年为社会提供生产群良种母猪近3900头。全区三元良种杂交猪比例达80%以上。

4、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去年,区财政安排经费25万元,先后聘请省、市6名专家和领导,开展大规模的动物疫病防控及家禽标准化养殖技术集中培训6场次。组织区内28名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以生猪标准化养殖、生物“发酵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等为主要内容,培训近100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000多册。组织50名专业技术骨干,开展畜牧科技对接服务,与50多家重点畜牧龙头企业、养殖大场大户结成帮扶对子,进场进行技术指导,解决技术难题126项。建立健全畜产品市场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制度,加强对畜牧业生产的预警预报,正确引导养殖户合理组织生产,规避市场风险。

支持疫病防控,确保生猪产品安全

近3年来,除上级财政安排的资金或物资外,区本级财政用于疫病防控的资金投入达750万元,平均年增幅达到75%。全区所有防疫人员的工资、强制免疫所需的物资、器材均由区财政负担,协防人员的工资由乡镇、村负责。从去年开始,夷陵区全面实行免收防疫费政策,为全区农民减负300多万元。

1、完善动物疫病应急管理机制。区、乡两级政府成立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制定和完善了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充实了应急队伍,落实了疫苗、消毒药、防护服等应急物资储备,确保防疫物资充足、到位。严格落实疫情报告制度的内容、形式和程序,一旦发生疫情,可以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2、稳定基层防疫队伍。按照一个村一名防疫员的标准,实行个人申请、村级推荐、乡镇审核聘用、区级备案的办法,全区择优选聘防疫人员222名,确定防疫范围,明确防疫任务,并实行“一岗三责”(即动物防疫、疫情测报和产地检疫)。区财政按照年人均8000元的标准将防疫工资纳入预算,全年分两次考核后兑现到个人。去年,全区共筹措资金535万元,对乡镇集体兽医进行安置,稳妥地处理了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遗留问题,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防控体系,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得到了较好的分离,有效稳定了基层防疫队伍。

3、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安排资金100万元,建设了区、乡镇、村三级防疫冷链系统。以春秋集中免疫、月月防疫补针为主要方式,全力抓好以“两瘟四病”为主要内容的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常年免疫密度达到100%,畜禽标识配戴率达到100%,生猪死亡率分别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之内。在抓好强制免疫的同时,把清栏消毒作为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好,每年消毒面积达到500多万平方米。强化日常监测,全年开展新城疫、猪瘟、猪口蹄疫等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