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设计课后答案

合集下载

计算机网络课后答案

计算机网络课后答案

第三章2. 计算机网络采用层次结构的模型有什么好处?答:计算机网络采用层次结构的模型具有以下好处:(1) 各层之间相互独立,高层不需要知道低层是如何实现的,只知道该层通过层间的接口所提供的服务。

(2) 各层都可以采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只要这层提供的接口保持不变,各层实现技术的改变不影响其他屋。

(3) 整个系统被分解为若干个品于处理的部分,这种结构使得复杂系统的实现和维护容易控制。

(4) 每层的功能和提供的服务都有精确的说明,这样做有利于实现标准化。

3. ISO在制定OSI参考模型时对层次划分的原则是什么?答:ISO在制定OSI参考模型时对层次划分的原则是:(1) 网中各结点都具有相同的层次。

(2)不同结点的同等层具有相同的功能。

(3)同一结点内相邻层之间通过接口通信。

(4)每一层可以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并向其上层提供服务。

(5)不同结点的同等层通过协议来实现对等层之间的通信。

4. 请描述在OSI 参考模型屮数据传输的基本过程。

答: OSI 参考模型中数据传输的基本过程:当源结点的应用进程的数据传送到应用层时,应用层为数据加上本层控制报头后,组织成应用的数据服务单元,然后再传输到表示层;表示层接收到这个数据单元后,加上木层的控制报头构成表示层的数据服务单元,再传送到会话层。

依此类推,数据传送到传输层;传输层接收到这个数据单元后,加上木层的控制报头后构成传输层的数据服务单元(报文);报文传送到网络层时,由于网络层数据单元的长度有限制,传输层长报文将被分成多个较短的数据字段,加上网络层的控制报头后构成网络层的数据服务申i 元(分组);网络层的分组传送到数据链路层时,加上数据链路层的控制信息后构成数据链路层的数据服务单元(顿数据链路层的巾贞传送到物理层后,物理层将以比特流的方式通过传输介质传输。

当比特流到达目的结点时,再从物理层开始逐层上传,每层对各层的控制报头进行处理,将用户数据上交高层,最终将源结点的应用进程的数据发送给目的结点的应用进程。

(完整版)计算机网络课后作业以及答案(中英文对照)

(完整版)计算机网络课后作业以及答案(中英文对照)

Chapter11-11.What are two reasons for using layered protocols?(请说出使用分层协议的两个理由)答:通过协议分层可以把设计问题划分成较小的易于处理的片段。

分层意味着某一层的协议的改变不会影响高层或低层的协议。

1-13. What is the principal difference between connectionless communication and connection-oriented communication?(在无连接通信和面向连接的通信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答:主要的区别有两条。

其一:面向连接通信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建立连接,在此阶段,发出一个建立连接的请求。

只有在连接成功建立之后,才能开始数据传输,这是第二阶段。

接着,当数据传输完毕,必须释放连接。

而无连接通信没有这么多阶段,它直接进行数据传输。

其二:面向连接的通信具有数据的保序性,而无连接的通信不能保证接收数据的顺序与发送数据的顺序一致。

1-20. A system has an n-layer protocol hierarchy. Applications generate messages of length M bytes. At each of the layers, an h-byte header is added. What fraction of the network bandwidth is filled with headers?(一个系统有n层协议的层次结构。

应用程序产生的消息的长度为M字节。

在每一层上需要加上一个h字节的头。

请问,这些头需要占用多少比例的网络带宽)答:hn/(hn+m)*100%1-28. An image is 1024 x 768 pixels with 3 bytes/pixel. Assume the image is uncompressed. How long does it take to transmit it over a 56-kbps modem channel? Over a 1-Mbps cable modem? Over a 10-Mbps Ethernet? Over 100-Mbps Ethernet?(一幅图像的分辨率为1024 x 768像素,每个像素用3字节来表示。

计算机网络(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第八章

计算机网络(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第八章

计算机网络参考答案第八章(高教第二版冯博琴)1.广义的网络互连可以在那几个层次上实现?分别需要用到哪些网络互连设备?参考答案:广义的网络互连可以在网络体系结构的不同层次上实现,例如:物理层:使用中继器或集线器在不同的电缆段之间复制位信号,在物理上实现同类局域网络不同网段的互连;数据链路层:使用网桥或交换机在局域网之间转发数据帧,可以用MAC地址寻址,高效实现不同局域网络之间的互连与通信;网络层:使用路由器在不同的网络之间存储转发分组,用IP地址寻址,可以实现不同类别链路的网络互连,这也是因特网的主要技术基础;传输层及应用层:使用网关提供更高层次的互连,用端口号或其他特定标识寻址,主要应用在不同类别的网络(例如:因特网与SNA的网间通信)的互连。

2.为什么说因特网可以在不可靠的网络层上实现可靠的传输服务?参考答案:因为因特网的网络层使用数据报通信,没有应答,重传等保证机制,所以提供的是一种不可靠的网络服务;因特网的可靠传输服务主要由TCP协议来完成,TCP协议不仅保证可靠传输,还提供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等服务,这样TCP与IP协议的结合就可以完成可靠的网络传输服务。

3.因特网中存在三种地址和两种地址转换机制,这两种机制的特点和区别是什么?这三种地址存在的意义何在?参考答案:因特网上普遍存在的三种地址分别是主机域名、IP地址、和局域网卡上的MAC地址(拨号上网不需要这种地址),两种地址转换机制分别是DNS和ARP,DNS用于完成主机域名到IP地址的转换,是一个全球性的分布式应用;ARP则是完成局域网内主机IP到MAC地址的转换,是一种局部性的应用。

因特网为什么使用了三种地址进行通信?这是因为:首先,主机域名可以帮助人们记忆网络主机地址,因为它一般使用英文缩写;IP地址则是完成TCP/IP网络通信所必需,使用IP地址可以惟一性的确定通信所需要的网络主机或路由器(接口),所有的域名也必须转换成为IP地址之后才能用于网络通信(IP协议使用IP地址进行数据传输);而MAC地址最为有趣,可以注意到在点堆点的通信协议中(如PPP),其实并不需要MAC地址,从理论上,MAC地址对于因特网来说,显然是可有可无的。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一、选择题1. B2. C3. A4. D5. B6. C7. A8. D9. B10. A二、填空题1. 分组交换2. 物理层3. 虚电路4. 数据链路层5. 网络层6. 数据包7. 传输层8. 应用层9. TCP/IP10. HTTP三、简答题1. OSI模型是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它是一个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分成七个不同功能层的概念模型。

每个层在进行通信时,只需要考虑与该层相邻的上下两个层之间的通信细节,而不需要关心其他层的具体实现。

这样分层的设计旨在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2. 物理层负责传输原始的比特流,是计算机网络的基础。

在物理层中,主要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在传输媒介上传输比特流,并确保传输的可靠性和速度。

3. 虚电路是一种通信方式,其特点是在通信前需要建立连接,并且传输的数据包按照建立连接时分配的路由进行传输。

虚电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可控性,但建立连接的过程较为复杂,且传输时会有一定的延迟。

4. 数据链路层主要负责将物理层传输的比特流转化为数据帧,并进行错误检测和纠正。

数据链路层还负责对数据进行分组和重新组装,以及对数据的流量控制和传输控制。

5. 网络层负责将数据包从源主机传输到目标主机。

网络层主要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选择合适的路径,并进行数据的分组和重组。

IP协议是网络层中最重要的协议之一。

6. 传输层主要负责提供端到端的可靠通信。

传输层主要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对数据包进行序列化、分组和重组,并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TCP协议是传输层中最常用的协议之一。

7. 应用层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最靠近用户的一层。

应用层负责处理用户的请求和提供相关的服务,例如HTTP协议用于在Web中传输超文本。

8. TCP/IP是一组用于计算机网络的协议,它是互联网的基础。

TCP/IP协议族由四个层次组成,分别是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9. HTTP是一种应用层协议,它是在Web中传输超文本的主要协议。

计算机网络技术 课后习题答案 第4章 计算机网络协议与网络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技术 课后习题答案 第4章 计算机网络协议与网络体系结构
httpsmtpdnsftptcpudpether接口ppp接口x25接口网络接口层网际层运输层应用层25计算机网络与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internet应用应用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模型的对比表osi中的层功能tcpip中的层tcpip协议族应用层文件传输电子邮件文件服务虚拟终端tftphttpsnmpftpsmtpdnstelnet表示层数据格式化代码转换数据加密应用层会话层解除或建立与别的接点的联系传输层提供端对端的接口传输层tcpudp网络层为数据包选择路由互联网层ipicmpripospfbgpigmp数据链路层传输有地址的帧以及错误检测功能光缆无线连接ppparprarp以太网令牌环网fddiwlan广域网协议物理层以二进制数据形式在物理媒体上传输数据同轴电缆双绞线26计算机网络与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internet应用应用44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441tcpip协议概述442internet网际协议ip443tcpip的配置444tcpip测试445下一代的网际协议27计算机网络与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internet应用应用441tcpip协议概述tcpip协议即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internetprotocol是一种用于网际互连的协议
4.接口
“接口”是同处某地的同一节点系统内相邻层之间信息交换的连接点。 5.网络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将计算机互联的功能划分成有明确 定义的层次,并规定同层实体通讯的协议和邻层间的接口服务。这 种层和协议的集合称之为网络体系结构。
9
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应用
4.2.2 OSI参考模型
件;WEB访问和HTTP;对远程主机的Telnet等,对应的通信应用协议 如 P34所列8种。 OSI/RM清晰地定义了服务,接口和协议三个概念,将功能与 实现细节分开,概括性强,理论完整, 便于理解,普遍实用性强,至 今仍被用于理论学习和系统分析;但OSI 协议实现复杂,没有商业 驱动力,未被实际采用。

计算机网络习题和参考答案解析

计算机网络习题和参考答案解析

计算机网络习题和参考答案解析计算机网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1.1写出计算机网络的定义,指明涉及到的知识点。

答:计算机网络是通过传输介质、通信设施和网络通信协议,把分散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设备互联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的系统。

涉及到的知识点:1)传输介质;2)通信协议;3)不同地点.;4)计算机设备;5)资源共享;6)数据传输;7)系统。

1.6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基本功能有哪些?答:1)数据通信。

计算机网络中的计算机设备,终端与计算机、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数据传输,实现数据和信息的传输、收集和交换。

2)资源共享。

用户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共享系统内的硬件、软件、数据、文档信息,以及通过信息交流获取更多的知识。

3)给网络用户提供最好的性价比服务,减少重复投资。

4)提供大容量网络存储,不断增加新的多媒体应用。

5)提供分布式处理,使得协同操作为可能;平衡不同地点计算机系统的负荷,降低软件设计的复杂性,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内的资源,使得网格计算成为可能,提高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效率。

6)对地理上分散的计算机系统进行集中控制,实现对网络资源集中管理和分配。

7)提供高可靠性的系统,借助在不同信息处理位置和数据存储地点的备份,通过传输线路和信息处理设备的冗余实现高可靠性。

1.13计算机网络的协议体系结构什么特征?答:计算机网络中计算机进行通信、数据交换时需要制定算双方都要遵守的通信规则和约定就是协议。

协议是按层次节后世界的,协议层次的集合构成了协议体系结构。

网络协议层次结构包含两个基本内容:1、网络实现的功能分解到若干层次,每个功能用同等层协议或对等层协议实现,不同系统中的对等层要遵循对等层协议,通过对等层协议理解和完成该层的功能。

2、相邻层次之间通过接口交互必要的信息,构成下层为上次提供服务的关系,也成为接口关系。

网络服务靠服务原语进行描述,网络协议软件根据网络协议结构进行设计和开发。

1.19 A1.26通信1.27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第二章2.7写出网络协议的三个要素的主要内容。

计算机网络(第5版)课后习题答案:第2章 物理层

计算机网络(第5版)课后习题答案:第2章 物理层

第二章物理层2-01 物理层要解决哪些问题?物理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物理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物理层要尽可能地屏蔽掉物理设备和传输媒体,通信手段的不同,使数据链路层感觉不到这些差异,只考虑完成本层的协议和服务。

(2)给其服务用户(数据链路层)在一条物理的传输媒体上传送和接收比特流(一般为串行按顺序传输的比特流)的能力,为此,物理层应该解决物理连接的建立、维持和释放问题。

(3)在两个相邻系统之间唯一地标识数据电路。

物理层的主要特点:①由于在OSI之前,许多物理规程或协议已经制定出来了,而且在数据通信领域中,这些物理规程已被许多商品化的设备所采用,加之,物理层协议涉及的范围广泛,所以至今没有按OSI的抽象模型制定一套新的物理层协议,而是沿用已存在的物理规程,将物理层确定为描述与传输媒体接口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过程特性。

②由于物理连接的方式很多,传输媒体的种类也很多,因此,具体的物理协议相当复杂。

2-02 归层与协议有什么区别?答:规程专指物理层协议。

2-03 试给出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并说明其主要组成构建的作用。

答:源点:源点设备产生要传输的数据。

源点又称为源站。

发送器:通常源点生成的数据要通过发送器编码后才能在传输系统中进行传输。

接收器:接收传输系统传送过来的信号,并将其转换为能够被目的设备处理的信息。

终点:终点设备从接收器获取传送过来的信息。

终点又称为目的站。

传输系统:信号物理通道。

2-04 试解释以下名词:数据,信号,模拟数据,模拟信号,基带信号,带通信号,数字数据,数字信号,码元,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串行传输,并行传输。

答:数据:是运送信息的实体。

信号:则是数据的电气的或电磁的表现。

模拟数据:运送信息的模拟信号。

模拟信号:连续变化的信号。

基带信号(即基本频带信号):来自信源的信号。

像计算机输出的代表各种文字或图像文件的数据信号都属于基带信号。

带通信号:把基带信号经过载波调制后,把信号的频率范围搬移到较高的频段以便在信道中传输(即仅在一段频率范围内能够通过信道)。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及答案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及答案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是()。

A. 将计算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B. 利用通信设备和帮助计算机实现异地通信和资源共享的软件系统C. 将计算机与其他设备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网络D. 以上答案均不正确答案:B2. 在计算机网络中,「协议」是()。

A. 双方各自对自己表示的理解的统称B. 双方对彼此要求的统称C. 参与通信双方所要共同遵循的规则D. 以上答案均不正确答案:C3. 「网络拓扑」是指()。

A. 网络中的设备之间的物理连接方式B. 网络中的设备之间的逻辑连接方式C. 网络中不同设备的排列方式D. 以上答案均不正确答案:A4. 在计算机网络中,「互联网」是指()。

A. 全球范围内的所有网络的集合B. 企事业单位内部的网络C. 家庭或个人内部的网络D. 以上答案均不正确答案:A5. 「IP地址」是用来()。

A. 标识互联网上的终端设备B. 标识一个网络C. 标识一个计算机D. 以上答案均不正确答案:A二、填空题1. 计算机网络中,「URL」的全称是__________。

答案:统一资源定位符2. 在计算机网络中,「HTTP」的全称是__________。

答案:超文本传输协议3. 在计算机网络中,「DNS」的全称是__________。

答案:域名系统4. 计算机网络中,「FTP」的全称是__________。

答案:文件传输协议5. 在计算机网络中,「TCP」的全称是__________。

答案:传输控制协议三、简答题1. 请解释「OSI参考模型」的七层结构。

答:「OSI参考模型」,全称为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是一个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概念框架,用于理解和描述计算机网络中不同层次的功能和关系。

该模型分为七层,从物理层到应用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计算机网络设计试题及答案

计算机网络设计试题及答案

计算机网络设计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在TCP/IP五层模型中,负责进行可靠数据传输的是________。

a. 应用层b. 传输层c. 网络层d. 数据链路层答案:b. 传输层2.IP地址是用来标识网络中的________。

a. 计算机b. 用户c. 文件d. 网关答案:a. 计算机3.以下哪个协议用于电子邮件传输?a. HTTPb. SMTPd. Telnet答案:b. SMTP4.在计算机网络中,_______是将局域网与外部互联网络连接的设备。

a. 路由器b. 集线器c. 网桥d. 网关答案:d. 网关5.以下哪个是无线局域网的标准协议?a. Ethernetb. Bluetoothc. USBd. Wi-Fi答案:d. Wi-Fi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9分)1.以下哪些协议属于应用层协议?(可多选)a. HTTPc. DNSd. FTP答案:a. HTTP、c. DNS、d. FTP2.在TCP/IP五层模型中,通过IP地址进行寻址的是:(可多选)a. 应用层b. 传输层c. 网络层d. 数据链路层答案:c. 网络层3.以下哪些设备可以用于实现局域网的互联?(可多选)a. 路由器b. 集线器c. 网桥d. 网关答案:a. 路由器、c. 网桥、d. 网关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什么是拥塞控制?请简要说明拥塞控制的目的及常用的拥塞控制算法。

答:拥塞控制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中控制网络中发生拥塞所采取的措施。

它的目的是保证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防止网络拥塞导致网络性能下降和数据丢失。

常用的拥塞控制算法包括:- 慢启动:在TCP连接刚建立时,发送方每经过一个往返时间(RTT)的时间窗口,将拥塞窗口的值加倍,以快速探测网络的带宽和拥塞情况。

- 拥塞避免:当拥塞窗口的阈值达到一定限制时,发送方将开始线性增加拥塞窗口,并控制发送速率,以避免拥塞的继续发生。

- 快速重传与快速恢复:当发送方重复收到相同的确认报文时,可认为网络中发生了拥塞,发送方将快速重传丢失的报文段,并进行快速恢复算法,以减轻拥塞的程度。

计算机网络课后题答案

计算机网络课后题答案

计算机网络课后题答案目录第一次作业 (2)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经历哪四代?其特点是什么? (2)第二次作业 (2)2、计算机网络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每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2)4.数据通信系统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每部分作用是什么? (2)4.什么是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 (3)2G、3G、4G、的含义是什么? (3)第三次作业 (3)6.什么是传输信道?目前数据通信中经常使用的有线信道主要有哪些? (3)7.什么是基带传输和宽带传输?二者相比较宽带传输的优点有哪些? (4)第四次作业 (4)8.分别简述数字调制的三种基本形式? (4)9.当给出的数据信号为00101101时,试分别画出曼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的波形图。

(4)10.什么是多路复用技术?简述时分多路复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5)第五次作业 (5)13、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5)14、计算机网络拓扑可分为哪几种?每一种的特点是什么? (5)第一次作业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经历哪四代?其特点是什么?答:1)、第一代计算机网络——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特点:构成了计算机网络的雏形,但通信线路昂贵,主机负担过重。

2)、第二代计算机网络——共享资源的计算机网络特点: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相互共享资源,这样就形成了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第二代计算机网络。

3)、第三代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的计算机网络特点:OSI标准确保了各厂商生产的计算机和网络产品之间的互联,推动了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4)、第四代计算机网络——国际化的计算机网络特点:使连接到网上的所有计算机能够相互交流信息,体现了各要素之间的紧密性,人工智能技术与网络基础的结合第二次作业2、计算机网络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每部分的作用是什么?答:计算机网络由三个主要组成部分:1)若干个主机作用:它们为用户提供服务;2)一个通信子网它主要由结点交换机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通信链路所组成;作用:主要负责全网的数据通信,为用户提供数据传输、转接、加工和变换等通信处理工作。

计算机网络课后答案

计算机网络课后答案

第一章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什么特点?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数据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ARPANET与分组交换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标准化的研究、广域网、局域网与公用分组交换网的研究与应用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Internet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计算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宽带城域网与接入网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发展2.什么是公用数字网PND?为什么要发展公用数字网?是指由邮电部门或通信公司统一组建和管理的公用分组交换网组建公用数据网为计算机网络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通信条件,它可以为更多的用户提供数据通信服务3.按照资源共享的观点定义的计算机网络应具备哪几个主要特征?答:资源共享观点的定义: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连起来的自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网络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计算机资源的共享;互连的计算机是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台独立的“自治计算机系统”;连网计算机在通信过程中必须遵循相同的网络协议4通信子网与资源子网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答:从计算机网络组成的角度看,典型的计算机网络从逻辑功能上可以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两部分。

资源子网向网络用户提供各种网络资源与网络服务,通信子网完成网络中数据传输、转发等通信处理任务。

5.局域网、城域网与广域网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局域网:1)覆盖有限的地理范围2)提供高数据传输速率(10Mb/s~10Gb/s)、低误码率的高质量数据传输环境3)一般属于一个单位所有,易于建立、维护与扩展4)从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角度,局域网可分为共享式局域网与交换式局域网城域网:1)满足几十公里范围内大量企业、机关、公司的多个局域网互联的需求2)介于广域网与局域网之间的一种高速网络广域网(也称远程网):1)覆盖的范围从几十公里到几千公里,覆盖一个国家、地区,或横跨几个洲,形成国际性的远程网络2)通信子网主要使用分组交换技术6设计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的主要目标是什么?答:B-ISDN的目标是将语音、数据、静态与动态图像传输,以及N-ISDN提供的所有服务综合在一个通信网中,覆盖从低传输速率、非实时传输要求,到高传输速率、实时突发性等各类传输要求B-ISDN采用异步传输模式ATM技术。

计算机网络课后题答案

计算机网络课后题答案

目录第一次作业 (2)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经历哪四代?其特点是什么? (2)第二次作业 (2)2、计算机网络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每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2)4.数据通信系统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每部分作用是什么? (2)4.什么是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 (3)2G、3G、4G、的含义是什么? (3)第三次作业 (3)6.什么是传输信道?目前数据通信中经常使用的有线信道主要有哪些? (3)7.什么是基带传输和宽带传输?二者相比较宽带传输的优点有哪些? (4)第四次作业 (4)8.分别简述数字调制的三种基本形式? (4)9.当给出的数据信号为00101101时,试分别画出曼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的波形图。

(4)10.什么是多路复用技术?简述时分多路复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5)第五次作业 (5)13、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5)14、计算机网络拓扑可分为哪几种?每一种的特点是什么? (5)第一次作业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经历哪四代?其特点是什么?答:1)、第一代计算机网络——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特点:构成了计算机网络的雏形,但通信线路昂贵,主机负担过重。

2)、第二代计算机网络——共享资源的计算机网络特点: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相互共享资源,这样就形成了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第二代计算机网络。

3)、第三代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的计算机网络特点:OSI标准确保了各厂商生产的计算机和网络产品之间的互联,推动了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4)、第四代计算机网络——国际化的计算机网络特点:使连接到网上的所有计算机能够相互交流信息,体现了各要素之间的紧密性,人工智能技术与网络基础的结合第二次作业2、计算机网络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每部分的作用是什么?答:计算机网络由三个主要组成部分:1)若干个主机作用:它们为用户提供服务;2)一个通信子网它主要由结点交换机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通信链路所组成;作用:主要负责全网的数据通信,为用户提供数据传输、转接、加工和变换等通信处理工作。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课后答案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课后答案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答案第一章概述1-01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那些服务?答:连通性和共享1-02 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1)报文分组,加首部(2)经路由器储存转发(3)在目的地合并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

(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存性能好。

1-04 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答:融合其他通信网络,在信息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提供最好的连通性和信息共享,第一次提供了各种媒体形式的实时交互能力。

1-05 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从单个网络APPANET向互联网发展;TCP/IP协议的初步成型建成三级结构的Internet;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形成多层次ISP结构的Internet;ISP首次出现。

1-06 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答:(1)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 RFC 文档。

(2)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 RFC 文档。

(3)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4)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1-07小写和大写开头的英文名internet 和Internet在意思上有何重要区别?答:(1) internet(互联网或互连网):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

;协议无特指(2)Internet(因特网):专用名词,特指采用 TCP/IP 协议的互联网络。

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1-08 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各种类别的网络都有哪些特点?答:按范围:(1)广域网WAN:远程、高速、是Internet的核心网。

计算机网络1-3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计算机网络1-3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概述习题1-01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哪些服务?答: P1第二段,三种网络各自提供的服务及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习题1-02 试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分组交换技术采用存储转发技术,将完整的报文分割成较小的数据段,在每个数据段前面,加上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组成首部后,就构成了分组。

分组是在计算机网络中传送的数据单元。

发送分组,接收端剥去首部,抽出数据部分,还原成报文后进行重组,这就是分组交换技术。

习题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电路交换的优点:适用于连续传送大量数据;缺点:电路建立连接时间长,线路利用率低。

信息传输延迟小,就给定的连续路由来说,传输延迟是固定不变的。

信息编码方法、信息格式以及传输控制程序来都不受限制,即可向用户提供透明的通路。

报文交换的优点:是采用了存储转发技术,线路使用率高;缺点:是延迟长。

分组交换的优点:分组动态分配带宽,且对网络逐段占用,提高通信线路使用效率。

分组独立选择路由,使结点之间数据交换比较灵活。

分组大大压缩结点所需的存储容量,也缩短了网络延时。

较短的报文分组比较长的报文可大大减少差错的产生,提高传输可靠性。

缺点:分组在各结点存储较发时需要排队,这就会造成一定的时延。

当网络通信量大时,这种时延也可能会很大。

同时,各分组必须携带的控制信息也造成了一定的开销。

习题1-04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答:因特网缩短了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交往方式,使世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习题1-05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能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最主要的特点。

答:P3第一阶段是从单个网络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第二个阶段的特点是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

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

第三阶段的特点是逐渐形成了多层次ISP结构的因特网。

习题1-06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

计算机网络课后题答案第七章

计算机网络课后题答案第七章

第七章网络安全7-01 计算机网络都面临哪几种威胁?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的区别是什么?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措施都有哪些?答:计算机网络面临以下的四种威胁:截获(interception),中断(interruption),篡改(modification),伪造(fabrication)。

网络安全的威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被动攻击和主动攻击。

主动攻击是指攻击者对某个连接中通过的PDU 进行各种处理。

如有选择地更改、删除、延迟这些PDU。

甚至还可将合成的或伪造的PDU 送入到一个连接中去。

主动攻击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种,即更改报文流;拒绝报文服务;伪造连接初始化。

被动攻击是指观察和分析某一个协议数据单元PDU 而不干扰信息流。

即使这些数据对攻击者来说是不易理解的,它也可通过观察PDU 的协议控制信息部分,了解正在通信的协议实体的地址和身份,研究PDU 的长度和传输的频度,以便了解所交换的数据的性质。

这种被动攻击又称为通信量分析。

还有一种特殊的主动攻击就是恶意程序的攻击。

恶意程序种类繁多,对网络安全威胁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计算机病毒;计算机蠕虫;特洛伊木马;逻辑炸弹。

对付被动攻击可采用各种数据加密动技术,而对付主动攻击,则需加密技术与适当的鉴别技术结合。

7-02 试解释以下名词:(1)重放攻击;(2)拒绝服务;(3)访问控制;(4)流量分析;(5)恶意程序。

(1)重放攻击:所谓重放攻击(replay attack)就是攻击者发送一个目的主机已接收过的包,来达到欺骗系统的目的,主要用于身份认证过程。

(2)拒绝服务:DoS(Denial of Service)指攻击者向因特网上的服务器不停地发送大量分组,使因特网或服务器无法提供正常服务。

(3)访问控制:(access control)也叫做存取控制或接入控制。

必须对接入网络的权限加以控制,并规定每个用户的接入权限。

(4)流量分析:通过观察PDU 的协议控制信息部分,了解正在通信的协议实体的地址和身份,研究PDU 的长度和传输的频度,以便了解所交换的数据的某种性质。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答案解析[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答案解析[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概述1-1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哪些服务?答:计算机网络向用户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有两个,连通性和共享。

1-2 试简述分组交换的特点答: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存储——转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兼有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的优点。

分组交换在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技术传送按一定长度分割为许多小段的数据——分组。

每个分组标识后,在一条物理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的技术,同时传送多个数据分组。

把来自用户发端的数据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内,接着在网内转发。

到达接收端,再去掉分组头将各数据字段按顺序重新装配成完整的报文。

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的电路利用率高,比报文交换的传输时延小,交互性好。

1-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电路交换就是计算机终端之间通信时,一方发起呼叫,独占一条物理线路。

当交换机完成接续,对方收到发起端的信号,双方即可进行通信。

在整个通信过程中双方一直占用该电路。

它的特点是实时性强,时延小,交换设备成本较低。

但同时也带来线路利用率低,电路接续时间长,通信效率低,不同类型终端用户之间不能通信等缺点。

电路交换比较适用于信息量大、长报文,经常使用的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

(2)报文交换将用户的报文存储在交换机的存储器中。

当所需要的输出电路空闲时,再将该报文发向接收交换机或终端,它以“存储——转发”方式在网内传输数据。

报文交换的优点是中继电路利用率高,可以多个用户同时在一条线路上传送,可实现不同速率、不同规程的终端间互通。

但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以报文为单位进行存储转发,网络传输时延大,且占用大量的交换机内存和外存,不能满足对实时性要求高的用户。

报文交换适用于传输的报文较短、实时性要求较低的网络用户之间的通信,如公用电报网。

(3)分组交换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存储——转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兼有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的优点。

分组交换在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技术传送按一定长度分割为许多小段的数据——分组。

计算机网络_第5版_严伟_潘爱民_课后答案

计算机网络_第5版_严伟_潘爱民_课后答案

1. 第一章1. 狗携带的数据7GB*3=21GB数据传送21GB 的时间需要t=21GB/150Mbps = 1146.88s 这段时间狗运动的路程s=18km/h* 1146.88s = 5734.4m如果够的速度加倍或者磁盘容量,最大距离也会加倍。

如果线路传输速率加倍,则最大距离减半2. LAN模型有可拓展性,如果LAN只是一条单一线路,虽然成本更低,但如果出现错误, 则链路将崩溃。

客户机- 服务器提供了更好的计算性能和更好的接口。

3. 大陆间的光钎网络,虽然能搭载大量数据,但由于距离遥远,所以延迟比较高56kbps 的调制解调网络带宽较低,延迟也比较低。

4. 为提供数字语音流量和视频流量,需要统一的投递时间。

如果针对金融业务流量,稳定性和安全性很重要。

5. 交换时间不会成为延迟的主要因素。

信号传输速率为200 000 OOOm/s 在1Ous传输距离为2km而纽约到加州距离为5000km,即使有50个交换机,也只增加了100km的距离,整体影响为只有2%。

6. req 来回需要2 次传输,rep 返回也需要2 次总共4 次传输距离为40 000km *4 = 160 000km 。

传输延迟t = 160 000km / 300 000 000 = 523ms7.7. 有AB AC AD AE BC BDBE CDCE DE 10种可能的线路,每个线路有高速线路中速线路低速线路不设置线路4种状态所有有4人10 = 1048576中可能。

100ms 一种线路,需要花费104857.6s 。

8. 总共n+2 个时间,事件1 - n 表示对应主机成功反问信道,未遇到冲突,该概率为p(1-p)A(n-1) ,n+1表示空闲信道该概率为(1巾)人n ,n+2事件是冲突。

所以冲突概率为1-n p(1-p)A( n_1) - (1-p)A n.9. 使用层次性协议,可以将设计问题,分解成各个更小并且更易于管理的小块。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后习题及答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后习题及答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论1.计算机网络可分为哪两大子网?他们各实现什么功能?计算机网络分为用于信息处理的资源子网和负责网络中信息传递的通信子网。

资源子网负责信息处理。

包括提供资源的主机HOST和请求资源的终端T,它们都是信息传输的源节点,有时也通称为端节点。

通信子网负责全网中的信息传递。

主要由网络节点和通信链路组成。

2.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特点是由单个具有自主处理功能的计算机和多个没有自主处理功能的终端组成网络。

第二阶段为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特点是由具有自主处理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组成独立的网络系统。

第三阶段为开放式标准化网络,特点是由多个计算机组成容易实现网络之间互相连接的开放式网络系统。

第四阶段为因特网的广泛应用与高速网络技术的发展,特点是网络系统具备高度的可靠性与完善的管理机制,网络覆盖范围广泛。

3.早期的计算机网络中,那些技术对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早期的ARPANET、TCP/IP、SNA的技术对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简述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计算机网络主要有存储器、打印机等硬件资源共享,数据库等软件资源共享和收发邮件收发消息等信息交换三方面的功能。

5.缩写名词解释。

PSE:分组交换设备PAD:分组装拆设备NCC:网络控制中心FEP:前端处理机IMP:接口信息处理机DTE:数据终端设备DCE:数据电路终接设备PDN:公用数据网OSI: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HDLC: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议第二章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1.简述模拟数据及数字数据的模拟信号及数字信号表示方法。

模拟数据可以直接用对应的随时间变化而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来表示,也可以经相应的转换设备转换后用离散的数字信号表示。

数字数据可用二进制编码后的离散数字信号表示,也可经转换设备转换后用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表示。

2.简述Modem和CODEC作用Modem可以把离散的数字数据调制转换为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后经相应的模拟信号媒体传送出去,把接收到的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解调还原成原来的离散数字数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网络设计三大系列国际标准及其特点:ITU-T(国际电信联盟)标准关注城域网物理层的定义;IEEE(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标准关注局域网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IETF(国际因特网工程组)标准注重数据链路层以上的规范。

2、简要说明网络系统集成的主要任务系统集成工作的目的是以先进的技术、适当的产品、精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为用户设计并实施满足业务和管理需要的网络系统。

系统集成工作的任务主要有两项,即方案的精心设计和系统的高效实施。

(1)方案设计是系统集成项目的首要任务,只有在方案设计中正确选择了技术和相应的性能价格比高的产品,所设计的方案才能在与其他公司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被用户选中。

同时,高质量的方案设计也是后续技术性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

如果设计方案有较大的漏洞,此方案即使选中的话,项目实施阶段也会因此而受到相当大的影响。

精心设计网络系统方案,是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也是对用户项目负责精神的体现。

(2)系统的高效实施是系统集成工作的另一个重要任务。

系统实施是把方案上的文字、图表、设备清单等落实到具体的系统中,以实物形式呈现给用户,并进行完善的集成调试和相应的开发工作,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实现系统的设计功能,完成系统的设计目标。

设备供货、安装调试、软件开发及售后服务是系统实施的重要环节。

系统实施的成功与否和效率高低是衡量集成公司的实力强弱和系统集成工程师的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成功实施后的网络系统是系统集成工作成果的体现,是前期所做的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

3、制定网络标准的目的(1)保障硬件设备之间的兼容性;(2)保证应用软件之间的数据交换;(3)保障不同产品、服务达到公认的规定品质;(4)保护标准制定者的利益;(5)降低系统集成商和用户的成本。

4、联网的三个基本特征:(1)互联网特征,联网的物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

(2)识别与通信特征,“物体”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功能。

(3)智能化特征,网络系统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

怎样解决网络系统中大问题的复杂性……解:网络规模越大,涉及的约束条件越多,所耗费的资源也会越多。

问题的大小与复杂性直接相关。

例如,对以太局域网来说,100个用户的网络设计是一个小问题,而10万个用户的城域以太网设计则是一个大问题。

笛卡尔《方法论》:将大问题分解为多个规模适当的小问题,然后再进行解决。

有些问题需要采用“系统论”的方法来解决。

网络工程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是广度优先好还是深度优先好?解:先开始时进行广度优先,当有一定积累沉淀后在广度的基础上进行深度的挖掘选择一项自己最好的来突破发展,即深度优先。

这里的广度优先应该是指网络工程师对专业知识的广泛了解并掌握,而深度优先是说网络工程师对某一方向网络工程项目如网络安全、网络布线等进行深度的研究分析并且经验丰富。

结合我现在一个在校学习的网络专业学生的课程来看。

我觉得刚刚参加工作的网络工程师或一个刚刚毕业的网络专业学生属于刚起步,什么都不懂或者知道点皮毛中的皮毛,一开始应该广度优先好。

这从学校开设的课程就能知道。

比如我们网络班的课程除了关于网络的专业课外还有其他软件编程课和一些电路课等。

基本上方方面面都有涉及。

因为我们懂的是皮毛,广度的学学网络不同领域的知识利于我们日后的选择发展。

然而在广度之后就需要考虑深度优先的问题。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

之前广度优先使菜鸟网络工程师成为对网络工程各方面都有基础了解,积累了经验和知识,接下来网络工程师就应该寻找方向进行深度优先的研究,但这个要有平台和机会。

只要找准了适合自己的方向,可以向深挖掘。

因为不断广度优先使知识面越扩越大同时使人不能对知识技术有更进一步的深造,要在广度的基础上进行深度的挖掘,寻找适合自己的专业技术方向。

所以网络工程师后期发展,深度优先是个更好的选择。

另一种答案:(1)网络工程涉及技术较多;(2)网络工程涉及设备较多;(3)网络工程涉及人员较多;因此应当以广度优先。

网络标准的制定应当基于现有技术还是应当超越现有技术?解:A、基于现有技术的优势:(1)技术风险小;(2)系统兼容性较好;(3)近期投资较小B、基于新技术的优势:(1)系统性能较高;(2)满足某些特殊要求;(3)长期投资较小因此,采用什么技术实际上取决于用户需求。

网络工程验收时合格,使用一段时间后网络性能下降很快,讨论原因何在答:几个比较重要的原因:1.网络设备的问题,刚开始在搭建网络的时候用的路由器和交换机一般都是新的,但是当使用到一定年限的时候,就会出现不少的设备老化问题,比如信息插座、水晶头、网线、接口等出现老化,导致到网络性能的下降。

2.大流量应用突然增大,我们都知道一个网络都是有它的负载的,如果说突然一条链路的流量突然剧增,会给整个网络带来较大的流量压力,也有导致网络性能下降的情况出现3.病毒攻击,网络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攻击,如果你的网络没有设置好应该有的防护措施,比如防火墙,那么网络很有可能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遭受到各种攻击,比如局域网的arp攻击,还有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利用TCP协议缺陷,通过发送大量的半连接请求,耗费CPU和内存资源的SYN攻击等等,这些攻击都无时无刻地在威胁整个网络的安全和性能4.随着网络的不断应用,网络的用户也就越来越多,带宽会出现负载问题,所以网络的性能也会出现下降讨论和比较ITU-T和IEEE两大系列标准对计算机网络设计影响。

解:(1)ITU面向电信服务商;IEEE面向网络设备商和企业。

(2)ITU侧重语音通信;IEEE侧重数据通信。

(3)ITU强调服务质量;IEEE强调通信效率。

第二章IEEE软件工程标准中定义的用户需求的特点:解:应当对用户网络应用环境进行哪些了解解:(1)用户建筑物布局情况,建筑物之间的最大距离;(2)外部网络接入点位置;(3)用户确定的网络中心机房位置;(4)用户设备间的位置及电源供应情况;(5)用户信息点数量及位置;(6)任何两个用户之间的最大距离;(7)用户部门分布情况,尤其注意那些地理上分散,但是属于同一部门的用户;(8)特殊需求或限制条件:如道路、河流、建筑物之间的阻挡物;电缆布线是否有禁区,是否有已经存在的可利用的介质传输系统等。

网络扩展时应当满足哪些要求解:(1)用户或部门能够简单的接入现有网络;(2)新应用能够无缝地在现有网络上运行;(3)现有网络拓扑结构无需作大的更改;(4)原有设备能够得到很好的利用;(5)网络性能恶化在用户允许范围内。

用户的特点解:(1)用户是经过筛选的。

用户的需求存在千差万别,有些需求甚至相互矛盾。

网络工程师应当筛选出真正的用户。

(2)用户是沉默的。

用户往往难以清楚地描述具体需求。

用户的需求常常隐藏在企业工作流程或企业文化中。

用户不易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述清楚。

(3)用户是难以满足的。

如果双方对需求的理解不一致,强势的用户会提出一些过高要求。

(4)用户是可引导的。

行业网络系统通常有较多的用户应用案例,有成熟的网络应用经验。

在哪些状态下会导致产生不合格的用户需求说明解:1)没有足够多的用户参与。

2)用户的需求不断增加。

3)模棱两可的需求。

4)不必要的特性。

5)过于精简的需求说明。

6)忽略了用户分类。

7)不准确的计划。

如果用户不肯履行“用户的义务”,应当如何进行处理解:(1)不影响网络工程则无需考虑;(2)改变沟通方式;(3)记入工程文档或建立备忘录。

如果用户对网络工程师精心设计的需求分析报告不满意怎样处理解:(1)反思网络设计工程师是否站在用户立场考虑问题;(2)网络设计工程师与用户是否对网络业务存在不同理解;(3)是否为非技术原因。

.设计一些详细的调查表格,将“用户需求分析”图表化。

解:第三章在网络设计中怎样控制冲突域的规模解:使网段中的主机数量尽量最小化。

造成交换式网络产生广播风暴的主要原因解:(1)主机查找服务器(2)大量主机广播查找服务器地址(3)网络环路(4)网卡故障(5)网络病毒(6)黑客软件和视频软件使用说明点对点网络的优缺点解:优点:网络性能不会随数据流量加大而降低。

缺点: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通信时,如果它们之间的中间节点较多,就需要经过多跳后才能到达,这加大了网络传输时延。

说明环型网络拓扑结构的优缺点解:优点:(1)不需要集中设备(如交换机),消除了对中心系统的依赖性;(2)信号沿环单向传输,传输时延固定;(3)所需光缆较少,适宜于长距离传输;(4)各个节点负载较为均衡;(5)双环或多环网络具有自愈功能;(6)可实现动态路由;(7)路径选择简单,不容易发生地址冲突等问题。

缺点:(1)不适用于多用户接入;(2)增加节点时,会导致路由跳数增加;(3)难以进行故障诊断;(4)结构发生变化时,需要重新配置整个环网;(5)投资成本较高。

VLAN设计中应当遵循哪些基本原则解:VLAN的设计原则:(1)VLAN的安全与性能,不应当依赖VLAN作为安全设备。

(2)VLAN应用到广域网的可能性,将VLAN扩展到WAN上是不明智地。

(3)VLAN之间的相互受影响,同一交换机上不同VLAN共享交换机时,会争夺交换机的CPU和背板资源。

VLAN设计的基本原则:(1)应尽量避免在同一交换机中配置太多的VLAN。

(2)VLAN不要跨越核心交换机和拓扑结构的分层。

讨论网络拓扑结构与哪些网络技术相关,并举例说明解:讨论TCP/IP 四层网络模型与网络分层设计模型的区别解:(1)TCP/IP模型针对通信行为进行定义,分层模型针对拓扑结构进行规范;(2)TCP/IP为强制性标准,分层为行业规范;(3)TCP/IP应用于原理说明,分层应用于工程设计;(4)TCP/IP层次之间有明确的接口规范,分层模型层次之间没有明确的物理和逻辑界限。

讨论一个VLAN是否只能对应一个子网,一个子网是否只能对应一个VLAN。

解:1)一个VLAN能够对应多个子网。

只是路由太麻烦,主要用于远程用户连接。

2)一个子网最好只对应一个VLAN。

3)Cisco认为:一个子网只能属于一个VLAN,但是一个VLAN可以包含多个子网。

4)不过Cisso建议VLAN和子网一一对应。

第四章目前全球有三十亿台计算机,IPv4有四十亿个IP地址,为什么还不够用?解:由于分配不合理,目前可用的IPv4地址已分配完了。

为了解决IP地址不足,IETF先后提出过哪些技术解决方案?解:某网段分配地址为:222.210.100.0126,写出它的掩码和最大主机数量解:掩码的话因为是26位(最后的26表示),就是IP地址前26位全变成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1,即 255.255.255.193最大主机数量是2的[32减去掩码位数(26)]次方,然后减2,就是2的(32-26)次方-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