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宗教性总结反思
关于儒学宗教性问题研究的梳理和反思
关于儒学宗教性问题研究的梳理和反思
董笑晨
【期刊名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1(010)006
【摘要】多年来,有一普遍流行的看法,认为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文化注意人与人间之伦理道德,而不重人对神的宗教信仰,如西方的黑格尔、中国的梁漱溟等人。
因此儒学的宗教性问题一直是近现代中国儒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文试图对以往儒学宗教性研究中的一些核心观点进行梳理,考查诸位学者对儒学宗教性研究的不同纬度,以了解儒学究竟有哪些宗教特征,力求对这一中国传统社会主流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阐释。
【总页数】5页(P553-557)
【作者】董笑晨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广东广州5102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8
【相关文献】
1.关于儒学宗教性问题研究的反思 [J], 刘雪飞
2.试论宗教的构成要素--以儒学宗教性问题为例 [J], 杨国庆
3.从观卦[()]看《周易》中的\"神道设教\"观\r——兼论儒学的宗教性问题 [J], 张文智
4.当代新儒家对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反思 [J], 郭齐勇
5.论儒学的宗教底蕴——对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再辨析 [J], 王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性意蕴及其现代意义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性意蕴及其现代意义【摘要】20世纪关于“儒家是否宗教”以及儒学的宗教性的讨论,不仅将问题本身引向深入,更重要的是为更进一步地探讨儒家各个方面的思想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和切入点。
那么本文认为儒学显然并非西方式的宗教,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否认儒学之具有宗教性。
这里的宗教性是指儒家价值的信仰者对于宇宙的超越的本体所兴起的一种向往与敬畏之心,认为人与这种宇宙的超越本体之间存有一种共同创造而且交互渗透的关系。
而我们对儒学宗教性的讨论显然不是无的放矢,儒学宗教性的发掘对于现代社会有诸多积极的启示意义,同时也对儒学自身的现代转换提供了全新的维度。
【关键词】宗教性;共同创造;内在超越;生态伦理;民族宗教1 问题的提出20 世纪儒学发展史上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事件就是对“儒家是否宗教”以及儒学的宗教性的讨论。
这一讨论具体而深入地考察了作为“精神性宗教”的儒家或儒学的特殊品格,具体而深入地考察了儒家或儒学思想具有的“宗教性”意蕴。
①这一讨论的实质性意义在于,不仅将问题本身引向深入,更重要的是为更进一步地探讨儒家各个方面的思想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和切入点,以至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本文认为儒学显然并非西方式的宗教,西方式的宗教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同时儒学关注的核心是“当下的人”而非“彼岸的神”。
在中国传统社会是没有宗教的,然而不管是冯友兰先生说的“中国传统是以哲学代宗教”还是梁漱溟先生说的“中国传统是以道德代宗教”,无疑儒家蕴含了宗教的功能,至少实际上起到了宗教的文化功能。
人们在儒家思想中获得了“安身立命之道”,儒家的宗教情怀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世界文化的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西方传统经典宗教的出世性也在逐渐的弱化,随之而凸显的是宗教的人间性和人文性。
在这种背景下,儒家传统思想的内在超越之路,以及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特点,获得了更多现代转化的生长点,同时对西方传统的经典宗教也提供了诸多启示。
因此,研究儒家思想中的宗教性意蕴,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而且也可以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重要的贡献。
关于儒释道的学习和思考
关于儒释道的学习和思考明静山房 2018-02-11 14:32最近看了《心经》,《道德经》,《儒家简史》,有了一点体会。
我记得曾经有人说过,人们事业顺利的时候相信儒学,建功立业;事业不顺的时候想隐居,信奉的是道家;当遇到大的磨难,万念俱灰的时候,信奉佛家。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下需要不同的哲学,另外,宇宙间万事万物的道理千变万化,人们掌握的部分跟没掌握的部分相比,只是沧海一粟,所谓的儒释道和西方哲学和宗教,也只是人们走过的一些小路的局部总结,只是人们通往未来的临时路标。
先贤虽然值得学习和敬仰,但他们的学问跟终极真理相比,也只是婴儿水平,我们不应该局限于先贤的束缚,而应该在此基础上更多思考更多探索,顺着通往真理的道路不断向前。
依据我的粗浅理解,先谈谈对儒释道的初步理解:儒学:主要用于规范社会伦理,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强调每个人按照社会层级和角色各守本分,即遵守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道德,于是就天下太平了。
对于君主,强调由贤能的人来做君主治理天下。
在儒学中,过分强调等级观念,缺少民主思想,缺少对个性和个体的尊重;强调道德的作用,忽视规则和法制,忽视逻辑的作用,忽视创新和改革。
佛学:佛学不同于其他宗教,他是由真实人物释迦牟尼创建的,强调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佛性,强调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修行来证悟佛法,而不是依靠外界的恩赐,教导人们行善积德。
对于轮回和西方极乐世界,虽然我还不能理解,但也不能否认。
佛教为很多境遇特殊的人提供了心理疏导和庇护,对社会稳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佛法中的哲学也给了人们很多启迪。
我很喜欢古建筑,经常去寺庙,看到安静祥和的佛像,很欣赏也很有默契。
佛,就是觉悟者的意思,有时候感觉佛就是我的老师和朋友。
佛学讲究调伏人的内心,如何将佛家智慧融入到日常做事情和家庭生活中去?大智慧绝不会只在寺庙里,更应该存在和生活于社会日常生活和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
如何过滤掉佛教中宗教的成分,只保留哲学的部分?也许会让佛教更加发扬光大,也会对人类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儒家思想的宗教性分析
中文摘要近年来,关于儒教是否为宗教的研究和争论被学术界广泛关注。
自上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等基本国策的确立,特别是国家开始正式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定位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性质以后,人们对传统价值意义的理解开始发生改变,人的文化认同和身心安顿等现实问题日趋尖锐复杂。
由此,社会和学术界企图建立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文化系统来应对解决以上问题。
论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通过对当前国际环境分析得出,多元文化已然成为今后主要的发展趋势。
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东南亚国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亨廷顿据此提出了“文化冲突”的概念,儒家思想的价值和作用被重新认识和评估。
在中国,历史证明一个强大的经济体必须由先进的文化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标要求我们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马克思主义思想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磨合创新以满足人民的需求。
儒家思想自产生之日起,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独特的文化性。
研究儒家思想的宗教性,对引导儒家思想文化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参加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论文采用文献法、宗教比较、社会学等研究方法,对儒家思想的宗教性进行研究。
首先,梳理了儒家思想的宗教性渊源及儒家思想宗教性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其次,分析了宗教和宗教性的静态与动态的区别。
论证得出:儒家思想与中国原始宗教有极其深厚的渊源,孔子的思想直接来源于周公,具有文化的连续性、继承性。
虽然孔子对原始宗教加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但终究脱离不了当时的历史、社会生产力条件的制约。
儒家思想中的天命观和神道设教具有显著的宗教性,作为儒家的代表思想的天命观继承了三代以来对原始“天”的崇拜,又更加抽象到主宰人生命运、自然世界的不可抗力、超自然力。
儒家以神道设教作为国家和社会运行的基础,其主要思想是对天和祖先的敬畏,在其敬天法祖的思想下,对天和祖先的祭祀活动带有明显的宗教性。
关于儒学宗教性浅析
关于儒学宗教性浅析关于儒学是否是宗教学术界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那儒学是否是中国的宗教?我也不知道,不不过既然谈到宗教问题,我想我们最少应先了解一下到底何为宗教?作为宗教究竟需要有些什么必要条件?虽然我们都知道各个国家由于文化差异对宗教的定义各不相同,就比如说:《大英百科全书》给宗教(religion)一词这样5个意义:(1)对上帝或其他超然力量的服从和崇拜;(2)对宗教信仰和教规得承认和信奉;(3)宗教观点、信仰和实践的个人趋向或制度体系;(4)古时候指良心;(5)热爱和信仰某种事业、原则或信仰体系;《大美百科全书》的定义是,“宗教是以…终极‟、…至上‟和…神‟为核心的一种信仰和礼仪的模式,人们企图由此凭借通常的现实经验与来世相通,并希望获得有关来世的灵性感受。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是,“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的社会意识的一种形态,是感到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们面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因而企求某种超越的力量作为命运的依托和精神归宿。
”等等。
虽然不同文化,不同名族对宗教定义在语言表述上有一定差异,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宗教的几个本质的属性,比如:肯定有一个信仰对象,终极追求目标,信奉体系,信奉团体组织。
那儒学到底是不是宗教呢?或者说从从何种意义上讲它是宗教?当然儒学建立最初是完全与宗教性沾不上边的,只是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政治伦理学说,它和诸子百家争鸣。
我想儒学慢慢具有宗教性应该是伴随着封建统一大帝国的建立和巩固逐渐进行的。
是经过董仲舒及后人改造后的儒学。
从董仲舒开始,他以公羊春秋的儒家学说为主干,广泛吸收阴阳五行黄老刑名等多种学说,形成了以“天人感应”为思想核心的理论体系,使儒学开始蒙上神的色彩。
再到宋明理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儒教的开始。
宋明理学吸收佛道的思想营养和思辨方法,使“教合流”,发展传统儒学,构建起儒学本体论学说,史称之为“新儒学”。
新儒学将儒家伦理思想和哲学整合为一,形成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本体论学说。
从宗教的角度看儒学
从宗教的角度看儒学为什么一切外来的宗教和文化不能同化中国人的精神?为什么那些“舶来品”来到中国不久,就会被中国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所同化?一个民族在她的精神文明发展史上,必然离不开宗教对其野蛮性的陶冶。
宗教涉及的是一个民族的信仰问题,它是以人的现实存在为背景的。
宗教总是与社会伦理、政治制度等融为一体,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整体思维水平。
宗教的职能首先要解决人与客观世界、人与社会的矛盾。
原始宗教只是初步解决了这些矛盾,而进入文明社会的纯粹宗教需要系统性地解决人存在于现实之中的各种问题。
哲学和宗教虽然密切相联,但一个健康发展的民族,哲学与宗教应该具有不同的功能特征。
哲学是一个民族的精英阶层在某个特定历史阶段最高思维水平的代表,宗教则代表着一个民族绝大部分普通人的精神信仰。
儒家思想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精英阶层的思想,也代表着普通大众的精神信仰,并且成为皇权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的“立法”基础,不可不谓巧妙也!宗教的思维模式是圆圈式结构,哲学的思维模式是螺旋式上升结构。
儒家思想显然是以解决礼坏乐崩之后的信仰问题为宗旨的,其思维模式显然属于宗教的范畴。
儒家思想对客观世界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子不语怪力乱神”,刻意回避了那些理论上的难题,使人们不再对客观世界产生怀疑。
这样,儒家文化在功能上就行使了一部分宗教、哲学与政治意识形态的职能。
儒家思想既是宗教,又非标准形态的宗教;既是哲学,又非标准形态的哲学。
如果说儒家思想是宗教,那么宗教观念中至高无上的上帝在哪里?如果说儒家思想是哲学,那么宇宙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在哪里?孔子学说中的“存在”就是那些表现在现实世界里的仁、义、礼……不过是些存在的图式、概念而已,并非存在本身。
孔子关于“仁、义、礼”的学说直接源于周礼。
周礼原本是来自原始宗教的,周公创立的礼乐制度,在仪式中透出宗教的魂魄。
这样,孔子学说很自然地就与宗教有了共通之处。
“席不正不坐。
”(《论语·乡党》)坐席不合礼制,不坐。
关于挺立儒学宗教性之我见(1)
关于挺立儒学宗教性之我见(1)说明:关于儒家之宗教性的争论,由来已久了。
当代海外新儒家学者,主张突出、阐扬儒家文化的宗教性质,主要是为了与世界不同宗教进行对话和交流,毕竟从严格意义上讲,儒家经典的“哲学性”确实不足,在概念的设定、论理的程序和运用逻辑方面,无疑有先天的“缺陷”,若直接与西方哲学传统进行对话,自有诸多不便。
但是要在宗教的层面展开创造性的诠释,则便于西方及学术界、宗教界的理解,裨益于深层次的沟通。
再者,大陆几十年来的意识形态影响,促使众多学者从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去对待儒学的研究与阐释,却只能触及儒学丰厚传统之强调实践理性、关注现世之一面,还有学者希望把儒家文化的部分精华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结合,也都不脱唯物的立场;而儒家文化的另一个侧面,即从主观唯心主义的进路去理解、梳理“心性论”传统,则以牟宗三为代表的台港新儒家学者继承宋明理学陆王一派的思路,颇有原创性成就。
这是两岸华人学者在研究儒家文化时呈现的一个显著差别。
我在此所提出的,基本是我个人的一点体会、感受,希望可以摆脱意识形态的障,知识的障,借助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尽量不带先入之见地去理解、体认、阐释儒家文化的宗教性内涵。
文章不是严谨的学术论文,只能说是有感而发的散论,论据既不充分,也缺乏细致的论说程序,放到这里,不过是助一助兴,营造一下讨论气氛而已。
关于儒学或儒教之宗教性的问题,笔者以为在今天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为什么这样说呢?儒学在21世纪的发展走向,必定与整个的时代氛围紧密联系。
今天贯穿或弥漫于这个时代的一个“时代征候”(symptomoftime),学界常常以“多元化”来形容某种时代的趋势,并且成为普遍存在于知识分子心目中的理想。
假如承认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那么毋庸置疑,儒学充其量只是多元文化中的一元。
之所以说“元”,就在于每一个“元”(mono)都是有其终极依据的主体价值系统。
某一种主体性的文化价值系统,凭着自身的历史积累、地域覆盖、自我认同、影响范围等等,被承认其确有资格成为一“元”的话,依据平等的原则,就应承认其主体性,即不可为别的“元”所压制、所掩盖、所吞并,而要受到真正的尊重。
总结儒释道思想的感悟和体会
总结儒释道思想的感悟和体会儒释道是中国古代三大思想流派,对中国文化与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我接触并深入了解儒释道思想之后,我感受到了它们的智慧与价值,带给我了一系列的感悟和体会。
以下是我对儒释道思想的总结,希望能够传达出一部分我所体悟到的思想精髓。
首先,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儒家强调了一个人应当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例如仁爱、孝顺、孝敬、忠诚等。
这些道德规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人对他人的尊重与关爱。
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儒家可以在社会中创造出一种良好的秩序。
而这种秩序,又可以带来和谐与稳定的社会。
同时,儒家思想还追求知识的修养和人格的完善。
儒家认为,一个人应当通过多学习、多思考和不断实践来提升自己的素质。
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才能够修养自己的品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儒家强调的是道德的自律和修身的重要性,这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来说非常关键。
另一方面,道家思想则追求和谐与自然。
道家视天地万物为一个整体,注重和谐与平衡。
道家追求的是跟随自然的道路,以达到身心灵的和谐。
他们强调对于自我和外界的接纳和适应,而非强求改变和抵抗。
通过与自然融合,道家追求着一种超越个体的境界。
这种境界并不是通过努力与外界竞争来实现,而是通过内心的宁静和谦卑、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方法去实现。
最后,佛家思想强调的是人生的意义和解脱。
佛家认为,人生就是一种痛苦,而苦苦的根源在于人们对于欲望的执着与追求。
佛家思想的核心观念是无我,即人们应该超越自我与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在的平静与解脱。
佛家通过修行禅定和慈悲,以达到对于自我的超越与人生的解脱。
综合而言,儒释道思想给我带来了许多不同层面上的感悟。
首先,它们告诉我人际关系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关爱的道德规范。
其次,它们让我意识到知识和修养对于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能够得到更大的提升和改变。
最后,它们让我认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总结儒释道思想的感悟作文
总结儒释道思想的感悟作文儒释道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三大主流思想流派,对于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古代到现代,儒释道思想一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我对这三种思想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其智慧和人文关怀所感染。
下面是我对儒释道思想的一些感悟的总结。
儒家思想,提倡“仁”的理念,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个人的修养。
儒家强调“仁者爱人”,即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社会创造和谐与稳定。
儒家主张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达到完美。
这一思想启示了我,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应坚持爱人、尊重他人,并为社会作出贡献。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也应该尽量包容他人的缺点和错误,以善良和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
释家思想,强调人生苦难的解脱,倡导“舍”与“随缘”。
释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空”,即物质世界的虚无和无常。
它提醒我们世界流转、万事变迁,我们应该面对生命的无常与苦难,通过舍弃欲望,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这一思想告诫我,生活中的痛苦和困难并非永恒,如果能放下物质的浮躁和虚妄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我解放,也许可以找到生命的真正价值。
道家思想,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与无为而治。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通达万物的本源。
他们认为人应该陶冶性情,与社会和谐相处,而不是追逐功名利禄。
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告诉我,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学会放下对权力和金钱的追求,享受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只有从内心的平和中去平静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我们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与自由。
总的来说,儒释道思想都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类的精神追求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儒家强调道德与社会的规范,释家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道家注重与自然的和谐。
这些思想都提供给我一种对待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智慧方法。
相互之间的共通之处在于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与修正自己,追求真善美,实现对人性的完善与超越。
无论人们信奉哪种思想,这些思想都将为我们提供指引,使我们在追求幸福与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拥有对人性和人际关系的更加深入的理解。
当代新儒家对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反思
当代新儒家对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反思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一直扮演着宗教和哲学的双重角色。
在儒学的传播中,儒学的宗教性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当代新儒家对儒学宗教性问题进行了反思和讨论,着重探讨了儒学的宗教性质及其影响,以及如何加强儒学的哲学性,以更好地发挥儒学与现代社会的作用。
一、儒学的宗教性质及其影响儒学虽然被归类为哲学学科,但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视为一种宗教。
在儒学的发展过程中,其教义和思想体系逐渐得到了宗教化的转变,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宗教传承和仪式。
例如,儒学的核心思想“仁爱”就被视为一种道德信仰,成为了中国的精神信仰之一。
此外,儒家还创立了一系列的儒教仪式和祭祀仪式,如“孔庙祭孔大典”、“八闽祭孔”等,这些仪式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宗教的一部分。
儒学作为一种宗教,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思想理念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儒家教育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之一。
儒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深受人民群众的敬仰,儒家思想也对中国社会的道德和文化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如何加强儒学的哲学性1990年代以来,我国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儒学经历了一次“复兴运动”,当代新儒家在儒学的传承与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代新儒家认为,儒学在当今社会中的发展是相当必要的,由此也就需要对其进行加强和改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首先,要充分挖掘儒学的哲学性。
既然儒学需要从一个信仰系统发展成为一种哲学学科,那么儒学答案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内在价值的传递。
因此,在当代儒学中,要强调儒学文化的哲学性和人本性,强调儒学的核心理念和基础思想,将传统宗教儒学转变为一个哲学体系,并加强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
其次,要加强儒学的与时俱进性。
如今,全球化、信息化等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变得普遍,我们需要跨出传统束缚,用新的视角去看待儒学思想,并在其基础上赋予其以中国特色现代意义。
学了儒家思想总结怎么写
学了儒家思想总结怎么写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它是由儒家学派发展形成的。
儒家思想主张以仁为核心,追求和谐、平衡和人类经验的进化。
在我学习儒家思想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其重要性和价值。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教育观念和社会道德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儒家思想。
首先,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在于仁。
仁是儒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价值观念,它强调爱与人道。
仁者具备关怀他人、尊重他人、善行善事的品质,力求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仁人不仅关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也包括对陌生人和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关怀。
儒家思想提倡通过仁义之道来达到社会和谐与稳定,促进人际关系的融洽。
其次,儒家思想对教育的重视也是其核心特点之一。
儒家倡导“教化”的理念,认为人的本质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塑造和提高的。
儒家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使其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
儒家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通过良好的道德规范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和思维。
儒家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责任感和求知欲,使其成为具备高尚品质和良好社会道德观念的人。
儒家思想还强调社会道德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只有通过正直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达到社会和谐与稳定。
儒家主张“为人至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儒家思想认为,人应该恪守道德规范,尊重长辈,孝顺父母,忠诚于国家和社会。
通过遵守道德准则,个人可以实现自我修养,并为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儒家思想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儒家认为,个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只有个人有了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社会才能在其基础上形成良好的秩序和稳定。
儒家思想主张个人通过自我修养和完善来达到自身的发展,并通过个人的发展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儒家的这种观点强调了个人和社会的互动关系,强调每个个体都对社会的发展负有责任,而社会的发展也为个人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
儒家教育史反思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儒家教育便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孔子创立私学到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儒家教育理念贯穿于我国教育发展的全过程。
在回顾儒家教育史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儒家教育的深远影响及其在当代教育中的启示。
一、儒家教育的历史渊源儒家教育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提倡“仁、义、礼、智、信”五常,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治国安邦的基础,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理念。
此后,儒家教育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体系。
1.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私学,提倡“有教无类”,主张教育应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
2. 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教育成为国家官方教育,强调经世致用。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教育面临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的冲击,但儒家教育依然占据主流地位。
4. 唐宋时期:儒家教育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科举制度”,强调选拔贤能,培养国家栋梁。
5. 明清时期:儒家教育进入衰落阶段,但仍然影响着后世教育的发展。
二、儒家教育的核心思想1. 仁爱:儒家教育强调关爱他人,培养仁爱之心。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关爱学生,使学生学会关爱他人。
2. 礼仪:儒家教育注重礼仪教育,认为礼仪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通过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3. 智慧:儒家教育强调智慧的培养,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4. 诚信:儒家教育强调诚信的重要性,认为诚信是立身之本。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以诚信为本,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5.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教育认为,教育应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儒家教育的反思与启示1. 反思:儒家教育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过分强调道德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过分重视科举制度,导致人才培养的单一化。
当代新儒家对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反思
当代新儒家对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反思面对西方精神文化的挑战和某些传教士直至黑格尔以来西方学界视儒学为一般世俗伦理的误导,当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无不重视儒学内部所蕴涵的宗教精神的开掘。
从一定意义上说,0世纪儒学的一个重要的面相是通过讨论儒学的宗教性问题,一方面与西方精神资源相沟通并对话,另一方面由此而深化对于先秦、宋明儒学等五经传统、四书传统的认识。
扬弃清世汉学,经受五四洗汰之后,始有当代新儒家重新省视东亚精神文明及其价值内核。
儒学是一种特殊的人生智慧,是生命的学问。
儒学是否是宗教或是否具有宗教性的问题,不仅涉及到对“宗教”的界定和对宗教的价值评价,而且涉及到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界定与评价。
只有超越“绝对他者”的一元神宗教的界定方式,只有超越排斥性的、二分法的寡头人文主义的“启蒙心态”,才能真正理解“儒学是什么”、“儒家的特质是什么”和“儒学精髓与精义是什么”的问题。
对于儒家道德所具有的宗教性功能的讨论,只是这场讨论的浮面的前奏,真正有意思的是关于儒家道德实践、儒家安身立命之道背后之超越理据的发掘和发挥。
因此,围绕此一问题而展开的“性与天道”、“天人合一”、“超越内在”、“两行之理”、“自我转化”等方面的讨论,成为当代儒学的中心与重心。
本文拟通过对唐君毅、牟宗三、杜维明、刘述先四人关于道德宗教意蕴的研究,展示当代新儒家这一方面的重大贡献,及其给下一世纪中国精神之继承与创新的多重启示。
一概述本世纪曾不断发生过儒学究竟是不是哲学或是不是宗教的怀疑与争论,原因盖在于人们往往以西方思辨哲学或一元宗教作为唯一参照来评释东方儒家思想。
世纪初,唯科学主义盛行,“宗教”在中国近乎成了贬词,与”迷信”打上等号。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胡适以进化论、生存竞争学说的信仰代宗教;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重佛法而不忍以佛法与宗教等量齐观;欧阳竟无亦说“佛法非哲学非宗教”。
唯有处在广州、香港中西文化接触地带的康南海、陈焕章师徒,面对基督教势力的扩张,欲化儒家为儒教,但他们有太强的政治功利心,且对宗教的精神价值并无深层理解。
浅谈儒学与宗教的关系以及如何复兴儒学
浅谈儒学不是宗教以及如何复兴儒学的相关问题内容摘要:目前关于儒学是不是宗教的问题,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至今仍无法得出统一结论。
本人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并经过深思熟虑,得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本文将针对支持儒学是宗教的观点,从争论的热点出发,在儒学的思想渊源、“儒释道”三教、究天人之际、儒学不具备一般宗教的特征等方面予以论证儒学不是宗教的问题。
同时针对这场儒学是不是宗教之争产生的背景及原因,来说明宗教性不能复兴儒学。
关键词:儒学、宗教、思想渊源、“儒释道”三教、究天人之际、一般宗教的特征、儒学复兴一、儒学不是宗教本文将在儒学的思想渊源、“儒释道”三教、究天人之际、儒学不具备一般宗教的特征等方面予以论证儒学不是宗教的问题。
(一)儒学的思想渊源我们知道儒学以先秦儒学为开端,又以孔子为开创者。
那么想要探究儒学的思想渊源,就要知道孔子思想的来源。
最明确的是孔子对周礼的继承,那么对夏商时期具有巫术色彩的思想有无继承呢?商王朝可以说是一个政教合一的王朝,强调“君权神授”。
而孔子是明确反对鬼神说的,也就是说孔子没有继承夏商时期的宗教思想。
但是孔子却又提出了“神道设教”的著名命题①,这正是让人迷惑的地方。
有些人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明儒学是宗教的,其实不然。
孔子既然反对鬼神,又为何提出这种命题呢?这和孔子继承周礼的原因是一样的。
孔子生活在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他一生渴望和平,因此他希望通过周礼可以巩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祭祀等宗教活动来稳定社会。
儒家对宗教的观点影响了几千年,最重要的是,既然是“神道设教”,就没有唯一的神。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从没有宗教战争,儒学给任何宗教都留出了空间,社会才得以稳定。
这才是孔子提出这一命题的目的。
同时周朝时期提出了民的概念,也就是民本思想。
这样中国自周朝以后,宗教就退出了社会主流。
而孔子全盘继承了周的民本思想,也接受了周对鬼神的观点。
这样儒学从思想渊源开始就没有宗教思想,又怎能说儒学是宗教。
关于儒学宗教性问题研究的反思
On the Research of Relation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Religion
作者: 刘雪飞[1]
作者机构: [1]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出版物刊名: 齐鲁学刊
页码: 23-26页
主题词: 儒学;儒教;宗教性;反思
摘要:儒学宗教性问题关涉到如何认识儒学的特质,如何界定与评价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如何评估儒学的现代价值和未来走势等问题,是二十世纪以来儒学研究中举足
轻重而又意见纷纭、争而未决的主要议题之一。
从“宗教”、“儒教”含义的界定,儒学创立
的思想文化背景或理论基础,汉代儒学的神学化、谶纬化及经今古文学派的异同,宋明理学的
性质及“三教合一”,以及中国传统的宗教鬼神信仰与儒学或儒家传统的宗教观的关系等多个
层面,对这一议题提出几点反思,将有助于拓宽该议题的研究视闯,促进该议题的进一步探讨。
学习儒家思想文化的心得体会
学习儒家思想文化的心得体会学习儒家思想文化的心得体会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
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习儒家思想文化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历史3000年,经历繁荣、衰落、复兴、革命的历史发展路程。
我中华的经济发展越发强壮,中华人才日益增多,教育文化逐渐深化,而其中中华的传统文化更是对我国的教育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在这博大精深,传承千古的中华文化中,儒学则成为了中国教育传承的经典,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发展与中国发展的国际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甚至更有专业学者和成功人士指出,儒学是指引人前进与成功的一项重要文化内容,亦是推助我中华教育发展,规划我中国教育进程的主线。
近日以来,为深化自身教育工作与中华文化理念的融合,强化自身在工作与生活中的素质能力,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建设。
我积极参加了我XX学校组织的为期XX个月的到山东学习儒家思想文化活动。
通过此次的学习,我了解到了中华民族文化中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深刻感受和体会了儒家思想的重要精神理念,并将其结合自身的工作和生活,展开了深刻的思考,并获得了一定的心得体会。
儒家文化与思想道德理念的起源来自于中国知名教育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孔子,他以自己七十三年的人生,穿透了中国两千五百年的历史、用自身一生坎坷的经历,创造出古今中外最无可替代的哲学创始人。
他是一位极具有影响力与教育能力的“天纵之圣”、“万世师表”,亦是是中华教育伸入发展到世界文化教育中的传奇人物。
他的学说中蕴藏着生活与教育等真理和智慧,他主张的:“以德教化人民,以理治理国家。
”的思想理念,一度成为一届届国家领导、成功人士与著名教师相竟学习和贯彻的重要思想。
在此次对儒家思想的学习过程中,我重点学习和研究了《诗经》、《礼仪》、《孝经》、《礼记》、《论语》等儒家经典书籍。
崇儒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前言儒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崇儒之风逐渐兴起。
为了深入了解儒家文化,提高自身修养,我参加了崇儒实践活动,现将实践过程及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二、实践过程1. 学习儒家经典在崇儒实践活动中,我首先系统地学习了《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
通过阅读原著,我对儒家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认识到儒家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追求。
2. 参加儒家文化活动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儒家文化,我积极参加各类儒家文化活动。
如参观孔庙、孔子研究院,聆听专家学者讲座,参加儒家经典诵读比赛等。
在这些活动中,我不仅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魅力,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3. 传承儒家文化在实践过程中,我意识到传承儒家文化的重要性。
为此,我努力将儒家思想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践行儒家道德。
如尊敬师长、关爱家人、团结同学、助人为乐等。
同时,我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传播儒家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
4. 撰写论文为了深化对儒家文化的理解,我撰写了一篇关于儒家文化在当代社会应用的论文。
在论文中,我分析了儒家文化在个人修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促进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心得体会1. 提高自身修养通过崇儒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儒家文化对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时刻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努力提高自身道德品质,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有责任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通过崇儒实践,我更加坚定了弘扬儒家文化的信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将积极践行儒家道德,传播儒家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
3. 促进社会和谐儒家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对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在崇儒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儒家文化在家庭、社会、国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学宗教性的总结与反思
【摘要】儒学是否为宗教,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
清朝末年,康有为就率先提出儒学宗教论观点,但是蔡元培、章太炎、陈独秀等学界名流纷纷撰写文章予以批驳。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产生,第一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等力辩儒学不是宗教,第二代人物唐君毅、牟宗三等基于与西方文化抗衡与护持中国文化精神的心结,开始以新的视域认识、掘发、诠解儒家、儒学中所蕴含的宗教精神。
第三代人物杜维明、刘述先等,对神性与人性、道德精神与宗教精神、终极关怀与现实关怀、内在超越与纯粹超越的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
本文将从近代以来学者的思考中反思与总结儒学是否为宗教的看法。
【关键词】儒家;宗教;康有为;新文化运动;新儒家
儒学是“学”,还是“教”?倘若是“教”,那么,它是“教化”之“教”,还是“宗教”之“教”?儒学是否为宗教,这是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虽然每一次争论都未能取得一致看法,但是继续深入讨论这些问题,对于认识儒学的本质及其功能很有意义。
早在19世纪末,中国学术思想界就曾展开过一场激烈的论证,而一直到现在的新儒家,也没有人得出一个令所有人都信服的结论。
清朝末年,康有为就率先提出儒学宗教论观点。
1898年,康有为就在其名噪一时的《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就儒教的产生、发展,以及儒教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用今文经学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考证。
在书中不断出现“儒教为孔子所创”、“孔
子创儒教改制”、“六经皆孔子改制所作”、“鲁国全从儒教”、“儒教遍传天下战国秦汉间尤胜”、“武帝后儒教一统”等字眼,把“述而不作”的孔子塑造成托古改制的“素王”,把儒学创始人孔子奉为“万世教主”,把儒学改造为“儒教”,把儒学发展史描述为与欧洲基督教的发展相类似的儒教史。
从而不仅说明儒学是宗教,孔子是儒教的教主,而且也说明儒教是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全民信仰的“正宗大教”。
至此,中国近代史上开始掀起了一场颇具影响的儒学宗教化、国教化运动。
1898,康有为在《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写道,孔子是儒教的创始人,是“文明世之教主”、“改制之教主”。
1903,他又在《中庸注》中提到:“孔子即改制创教,弟子传道遍天下,或为卿相而立法,或为友教士大夫而变俗。
”即,儒教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广泛教徒的宗教。
然而,康有为出此言论另有目的,他是为了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从而得以打着孔子“托古改制”的金字招牌,为自己的变法改革寻找根据。
不久,康有为的弟子梁启超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
首先什么是宗教?梁启超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说言简意赅地指出:“所谓宗教者,专指迷信信仰而言,其权力范围乃在躯壳界之外,以魂灵为根据,以礼拜为仪式,以脱离尘世为目的,以涅槃天国为究竟,以来世祸福为法门,诸教虽有精粗大小之不同,而其概则一也。
”“窒人思想自由”,孔子之教“其所教者,专在世界国家之事,伦理道德之道,孔教所以特异于群教者在是”也就是,
尽管宗教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但它们在“迷信信仰”是一样的,使人愚昧“非使人进步”,而儒家教人以“伦理道德”,从而断言“孔教之性质与群教不同”。
在梁启超的另一篇《从孔子教义实际裨益于今日国》中,他认为“孔子始终未尝自言为非人,未尝以神通力结信于其徒”。
与此同时,康有为的另一弟子陈焕章接连发表文章,在《论孔教是一宗教》一文中据理力争地阐述道:“孔教之为宗教也,数千年于兹矣”。
在《论中国今日当昌明孔教》中,陈焕章继续强调:“孔教者,中国之灵魂也。
孔教存则国存,孔教昌则国昌。
”(6)并联合严复、夏曾佑等人以孔教会的名义,向参、众两院提出“请定孔教为国教”的请愿书。
在儒学宗教论及立孔教为国教的声浪中,蔡元培、章太炎、陈独秀等学界名流纷纷撰写文章予以批驳。
在《新青年》3卷8号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孔子非宗教家,……而所言者,皆伦理学、教育学、政治学之范围。
”“自狭义宗教言之,必有神秘思想,而孔子又无之”这篇《致许崇请信》,便出自蔡元培的笔下。
章太炎也在《国学概论》一针见血地指出,虽然孔子很重视祭祀等事,但“‘祭神如神在’的‘如’字已明白告诉我们是没有神的。
”孔子的功绩在于“制历史,布文籍,振学术,平阶级”,以文尊孔子。
“犹匠师之奉鲁班,缝人之奉轩辕,胥史之奉萧何,各尊其师”;在《驳建立孔教议》一文中,章太炎说,若说孔子为教主,“是则轩辕、鲁班、萧何亦居然各为教主矣”。
至于陈独秀,他则坚决反对反对定
孔教为国教。
他指出,由于孔子生活在一个古代宗教思想未衰的时代,所以有时他也“言天言鬼”,但那不过是“假借古说,以隆人治”。
在《答俞颂华》中,陈独秀阐明了自己对于“孔教”二字的看法。
他认为,这无非就是“借古说以伸己意”,并非“宗教家所谓有命令的、拟人格的主宰之神”,即如他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中所言一样,“孔教绝无宗教之实质与仪式,是教化之教”,“所谓性与天道,乃哲学,非宗教”。
然而蔡章陈等人如此反对将孔教定为国教并列入宪法的直接原因和政治背景就是袁世凯在全国各地大肆尊孔复古为其复辟帝制
做舆论宣传,新文化运动做为一场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必然要反封建,当然矛头所向孔教,强烈抗议统治阶级企图有儒家的“三纲五常”掩盖其统治本质。
新文化运动以后,西方思想在中国的影响力日渐扩大,由当时的社会文化精英率先接受,然后一步步传输给广大的人民群众。
这时,新儒家哲学思辨兴起。
新儒家之所以“新”,如方东美所说:“返宗儒家,融合中西哲学,以建立新儒学”。
当代新儒家的共通点是:一方面致力对儒、释、道三家作出新的诠释及应用,另一方面把西方哲学思想融会在中国传统智慧之内,从而肯定中国传统哲学也可发展出民主与科学等现代思想。
第一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等。
梁漱溟肯定西方科学与宗教有不解之缘,着力讨论中国文化何以没有产生科学与民主的原因。
熊十力亦力辩儒学不是宗教,严格划清儒学
与宗教、儒学与佛学的界限,批评佛教反科学,强调儒学中包含有科学、民主等等。
盖因为他们面对的、需要回答的问题是:西学最有价值的是科学、民主,中国文化或儒学中却没有。
当代新儒家的第二代人物唐君毅、牟宗三等,基于与西方文化抗衡与护持中国文化精神的心结,开始以新的视域认识、掘发、诠解儒家、儒学中所蕴含的宗教精神。
如唐君毅所写,“儒家讲极高明而道中庸,使超世间与世间不二,而肯定一切人生人文的价值。
儒者不是只有干枯的神的观念,而是通过“仁”的流行,通过人与天、人与人的精神感通以见神,体验神境。
儒者的宗教情绪、宗教精神,是通过我们对人伦、人文之爱,通过社会历史文化活动而生发建立的。
唐的思想,肯定自觉能通贯到超人文境界之人文精神。
唐君毅在《中国未来之文化创造》中,充分肯定了儒家之人重于文,由人文世界,以通超人文世界之天心天理的修养之路。
第二代新儒家如此努力地掘发儒学资源中的宗教精神价值,概因他们觉得西学最有价值的是宗教,中国却没有宗教的传统。
当代新儒家的第三代人物杜维明、刘述先等,对神性与人性、道德精神与宗教精神、终极关怀与现实关怀、内在超越与纯粹超越的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尤其阐发了宋儒“身心之学”、“自我”观念与自我实践过程中的本体论意蕴和伦理宗教的特质,把儒家资源中超越外在的天道与俗世生活、自我反思连在一起。
譬如刘述先在其《儒家宗教哲学的现代意义》一文中,指出“判定孔子虽然不信传统西方式的上帝,并不表示孔子一定缺乏深刻的宗教情怀,中国
传统对于“超越”的祈向有它自己的独特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