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要点归纳及点评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知识点总结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知识点总结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经典贸易理论和现代贸易理论两大类。
1. 经典贸易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了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生产领域都不具有绝对优势,只要存在比较优势,仍可通过专注于相对效率较高的产业进行生产并进行贸易,从而实现共赢。
-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国家之间贸易的产生是由于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的禀赋差异,各国会倾向于出口要素禀赋丰富的商品,并进口要素禀赋稀缺的商品。
2. 现代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由克鲁格曼提出,强调规模经济和市场不完全竞争的重要性,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出口来扩大市场规模,实现规模经济。
- 新新贸易理论:进一步发展了新贸易理论,强调企业异质性和市场进入及退出的动态过程,认为企业的生产率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关键驱动力。
国际贸易实务涉及的知识点包括:1. 国际贸易合同的签订:包括合同的条款、支付方式、交货条件等。
2. 国际贸易术语(Incoterms):如FOB(船上交货)、CIF(成本加保险费加运费)等,明确了买卖双方的责任和风险划分。
3. 国际支付方式:包括信用证、汇付、托收等,保障交易双方的利益。
4. 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了解不同国家对进口商品征收的关税,以及配额、禁令等非关税措施。
5. 国际物流与货物运输:包括海运、空运、陆运和多式联运等方式的选择,以及相关的运输成本和风险管理。
6. 国际贸易争端解决:包括通过国际仲裁或诉讼等方式解决贸易争端的程序和方法。
7. 跨国供应链管理:涉及供应链的设计、优化和风险管理,以及与供应商的关系管理。
了解这些理论和实务知识,有助于在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做出明智的决策,并有效管理跨国交易中的风险。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知识点总结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知识点总结国际贸易作为全球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和政策对于理解各国经济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以下是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相关知识点的全面总结。
一、国际贸易理论(一)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
该理论认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那些自己在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那些自己在生产上处于绝对劣势的产品。
例如,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比其他国家高,那么这个国家在该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二)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基石。
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即使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但只要劣势的程度不同,它仍然可以通过生产并出口劣势相对较小的商品,进口劣势相对较大的商品,从而在国际贸易中获利。
(三)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的资源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一个国家会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丰富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比如,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倾向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丰富的国家则倾向于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四)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了产品在不同阶段的国际贸易模式。
产品通常会经历创新、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
在创新阶段,通常在发明国生产并出口;在成熟阶段,生产会逐渐向其他发达国家转移;在标准化阶段,生产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明国则转为进口。
(五)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大规模生产可以降低单位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当一个国家在某些产品的生产上实现规模经济时,它就可能在这些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上具有竞争力。
二、国际贸易政策(一)自由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主张减少政府对贸易的干预,让市场机制自由发挥作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贸易的最大利益。
其优点包括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消费者福利、推动技术进步等。
但也可能导致一些行业受到冲击,出现失业等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知识点全总结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知识点全总结一、国际贸易理论1、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该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在某一商品的生产上所耗费的成本低于其他国家,那么该国就具有该商品的绝对优势,从而可以出口该商品。
2、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李嘉图提出,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该出口那些它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即虽然不是成本最低,但是相对其他国家来说更具有竞争优势的商品。
3、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该出口那些它拥有丰富资源的商品,而进口那些它拥有较少资源的商品。
4、国际贸易的动态理论:包括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雁行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产品在市场上的生命周期会影响国际贸易的模式。
雁行理论则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进口、国内生产、出口三个阶段来发展其产业。
二、国际贸易实务1、贸易术语:国际贸易中最常用的贸易术语包括FOB(船上交货)、CIF(成本加保险费加运费)和CFR(成本加运费)。
这些术语规定了买卖双方在交易中的权利和义务。
2、国际贸易支付方式:主要包括电汇、信汇、票汇和托收等。
这些支付方式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3、国际贸易单证:包括发票、装箱单、提单、保险单等。
这些单证是国际贸易交易中的重要文件,必须准确无误。
4、国际贸易运输:主要包括海运、空运和陆运。
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可以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
5、国际贸易保险:国际贸易中的保险主要包括海上货运保险和国际运输保险。
投保人可以通过购买保险来降低潜在的风险。
6、国际贸易谈判:国际贸易谈判是整个国际贸易流程中的重要环节。
成功的谈判可以帮助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协议,实现双赢。
7、国际贸易争端解决:当出现国际贸易争端时,可以通过协商、仲裁或诉讼等方式解决。
了解并选择合适的解决方式对双方都有利。
8、国际贸易风险管理:对国际贸易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管理是确保国际贸易顺利进行的关键。
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降低风险并提高收益。
9、国际贸易市场开发:开发新市场和扩大现有市场是国际贸易的重要方面。
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776年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1817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第二阶段:1817年比较成本理论——1933年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最重要的基石)◆第三阶段:二战(1945年)以后产生的新的国际贸易分工理论Part1 马克思主义经济贸易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贸易理论主要内容: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作为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只有在充分地比较劳动的社会属性前提下,也就是包括各民族经济活动在内的世界市场上,才能够完全地展现出来。
换言之,制约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到了世界市场上才真正具有普遍的意义。
因此,国际经济贸易活动同样由价值规律来支配。
评价:马克思认为,一方面,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张,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上是世界性的剥削关系;另一方面,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反映了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因此国际经济贸易关系具有两面性。
但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贸易理论从根本上是主张大力发展国际贸易与分工的,要改变的,是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剥削秩序。
Part2 比较成本理论一、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主要内容:亚当斯密认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增进社会财富。
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去交换自己不擅长生产的东西,那对交换双方都有利。
一国应把本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与国外生产同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相比较,以便决定是自己生产还是从外国进口。
假定:(1)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2)同时生产两种产品:呢绒和酒(3)由于自然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不同,两国生产同量呢绒和旧的生产成本不同。
从表中可以看出:◆生产同量的呢绒,葡萄牙的生产成本比英国高,处于绝对劣势;而生产同量的酒,葡萄牙的生产成本比英国低,处于绝对优势。
◆英国和葡萄牙各有一种产品的生产成本比对方低,英国和葡萄牙应根据自己的最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生产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各自集中资源,专门生产成本比别国低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双方都能得到贸易利益。
大一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
大一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国际贸易理论是研究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到贸易的原因、模式、效果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认为一个国家应该出口其相对生产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生产成本较高的产品。
这样,各国都能从贸易中获得利益。
2.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里卡多提出,认为一个国家应该出口其相对生产效率较高的产品,进口相对生产效率较低的产品。
比较优势的形成是由于资源的差异和经济规模的效应。
3.要素禀赋理论:由特因特·奥布林提出,认为一个国家在贸易中的相对优势源于其拥有的要素禀赋,包括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等。
4.生产周期理论:由芬廷·贝齐克提出,认为产品的国际贸易受到生产周期的影响。
出口国和进口国的生产周期不同,会导致跨国贸易的发生。
5.市场结构理论:由埃里希·鲍姆和奥利弗·威廉森等学者提出,认为市场结构对贸易模式和贸易政策具有重要影响。
市场结构的不同会导致贸易的不同模式和效果。
6. 开放经济宏观模型:主要有Munder化消费函数模型、引力模型和凯恩斯-莫能-威夫琼斯模型等。
这些模型通过对经济体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来研究贸易对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影响。
7.比较成本理论:由埃利乌·山贝尔和保罗·萨缪尔森等学者提出,认为贸易的益处源自各国之间的产品相对成本差异。
贸易可以使得各国的消费水平提高,实现互利共赢的结果。
8.重要贸易理论:如重要贸易理论和内部规模经济理论等,认为贸易往往与国家和企业的规模相关,规模大的经济体在贸易中更有优势。
9.新贸易理论:如产业集聚理论和技术差异理论等,认为贸易的发生与国家或地区的特定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有关。
特定产业和技术的优势会导致贸易的发生。
10.区域贸易理论:如关税同盟理论和地理经济理论等,认为区域一体化和地理位置对贸易有重要影响。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国际贸易理论是研究国际贸易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对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重心移动理论、国际竞争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理论等。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间的贸易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即国家应该专业生产自己比较擅长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获取其他产品。
这样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国家的贸易优势来自于它们在某些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的成本优势。
绝对优势理论强调国家间的贸易应该基于各自的特长,国家应该专门从事自己擅长的产业,以获得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重心移动理论是由甘特尔·奥林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重心(即生产和贸易的中心)会随着成本和收入的变化而发生移动。
重心移动理论强调经济因素对贸易模式的影响,以及国家在生产和贸易中的相互关系。
国际竞争理论研究的是国际贸易中的竞争现象和竞争策略。
其中,新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是国际竞争理论的两个主要分支。
新贸易理论认为,国家间的贸易模式会受到产品差异化和规模经济的影响。
战略贸易理论则着眼于贸易中的竞争策略,认为国家间的贸易可以通过政府干预和产业政策来获取竞争优势。
国际贸易政策理论是研究国际贸易政策的理论框架。
国际贸易政策包括关税、配额、出口补贴等措施,旨在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国内产业发展和国家利益的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政策理论主要研究贸易政策对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的影响,以及不同贸易政策的利弊和效果。
总的来说,国际贸易理论是对国际贸易现象和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
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重心移动理论、国际竞争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理论等。
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21世纪是一个开放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各国的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了。
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一种真正意义的全球经济正在形成。
接下来,我给大家谈谈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主要内容以及评价。
对国际贸易的理论说明分为两大分支: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经济贸易的理论;二是西方资产阶级国际经济贸易理论。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对资本主义运动规模进行系统和科学的研究时,在国际经济领域内提出带有一些普遍性的原理,这些原理对分析当今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依然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贸易理论:马克思说:“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解开了资本主义的近代生活史,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主义的概念本身中。
”理解:一方面,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张,形成了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他体现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度的追求,放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上是世界性的剥削关系。
另一方面,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反映了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当代国际经济贸易发生的基础是什么呢?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国际分工是商品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
各国通过贸易分工,能得到实用价值上的好处,增进消费者的福利,还能调剂资源的余缺,满足生产的需要。
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必然造成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剥削通过国际贸易,不同国家之间在生产要素、技术工艺等方面的优势互补,从投入产出分析必然会有一个社会整体福利量的增加,这个增加量就是国际贸易带来的经济效益。
国际贸易经济效益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比较差异,输出本国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输入本国相对劣势的产品,从而实现价值增殖,节约社会整体劳动支出;二是通过资源的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输出本国相对富裕的产品和资源,以换回本国相对短缺的产品和资源,从而实现实物的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扩大社会再生产规模,创造更多的使用价值,实现价值增殖。
国际贸易理论要点归纳及点评
国际贸易理论要点归纳及点评一、绝对成本论1、提出: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2、主要内容: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
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去交换自己不擅长生产的东西,那对交换双方都有利。
3、评判标准:生产成本(绝对成本说)。
一国应该把本国生产某种商品成本及生产费用与外国生产同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相比较,以便决定自己是生产还是从外国进口。
4、存在绝对成本差异的原因:(1)、自然禀赋优势: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2)、人民特殊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通过训练、教育而后天活的的优势每个国家都会有适宜其生产的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因而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绝对地低于他国。
已过如果拥有其中的一种优势,那么这个国家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就会高于他国,生产成本就会绝对地与他国。
5、点评:(1)、进步性:绝对成本理论在国际贸易学说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从劳动分工的原理出发,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只是对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
这种贸易分工互利的“共赢”思想,至今也没有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双赢理念仍然是当今各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贸易的指导思想。
(2)、局限性:它只能解释在生产商各具绝对优势的国家之间的贸易,而不能解释实际上存在的几乎所有产品多处于绝对优势的发达国家和几乎所有铲平都处于绝对劣势的经济不发达的国家质检的贸易现象。
二、比较成本理论1、提出: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2、主要内容:各国并不一定要生产出成本绝对低的产品,而只要生产出成本比较低或者相对较低的产品就可以进行贸易分工,而不管一国所有商品的生产成本绝对高或绝对低。
也就是说,寻在比较成本差异就可以进行两国间的贸易分工。
——“两优择其重,两劣取其轻”3、点评:(1)、互利性:①按照比较成本进行生产的国际分工,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增加产品产量②随着产量的增加,通过国际贸易,各自国内的消费水平也提高了③按比较成本原理进行贸易分工,能节约双方的社会劳动(2)、科学性: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
国贸理论期末总结
国贸理论期末总结一、引言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跨国交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国际贸易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而国际贸易理论,则是对国际贸易活动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的一种理论体系。
本文将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总结,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要素比较优势理论、新贸易理论、国际竞争理论等。
二、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早和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或地区具备较低的机会成本,就具备了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的形成主要取决于自然条件、技术水平和资源配置等因素。
在国际贸易中,双方各自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通过特定的贸易模式实现互利共赢。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贸易的基础是互利的,彼此专业化生产并互相交换。
它认为贸易的盈利主要通过增加劳动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
比较优势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形成和扩大的原因。
三、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
根据绝对优势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比其他国家或地区具有绝对优势,那么就应该进行国际贸易。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贸易的基础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性。
如果一个国家在某个产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生产同样数量的产品所需的劳动时间较短,那么这个国家就具有了绝对优势。
这种情况下,两国通过贸易可以互相获益。
绝对优势理论强调了分工与贸易的重要性,通过合理的分工和国际贸易,世界上的资源和劳动力可以得到更有效率的利用。
同时,绝对优势理论还为国际贸易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要素比较优势理论要素比较优势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何苏斯·帕雷托提出的。
根据要素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不仅仅取决于自然条件和技术水平,还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
根据要素比较优势理论,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国际贸易理论是研究国际贸易现象和影响的经济理论体系。
它涉及了国际贸易的各个方面,包括贸易模式、贸易政策、贸易规则等。
在过去几个世纪的发展中,一些重要的国际贸易理论得到了形成和完善。
本文将对这些理论进行总结,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国际贸易理论。
首先,绝对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该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认为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是基于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的。
绝对优势是指某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时所具备的比其他国家更低的生产成本。
按照绝对优势原则,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和输出自己具备绝对优势的商品,从而在国际市场上获取最大的利益。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出来。
于是,比较优势理论被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大卫·李嘉图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不具备绝对优势,仍然可以通过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贸易。
比较优势是指某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具备的更低的机会成本。
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和输出自己具备比较优势的商品,而依靠贸易来获取其他商品。
随后,产业内的因素不均论被引入到国际贸易理论中。
该理论认为,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往往取决于各国生产要素的不均衡分布。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等。
产业内的因素不均论认为,如果某个国家在某个产业的生产要素较为丰富,那么该国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就具有竞争优势;相反,如果某个国家在某个产业的生产要素较为稀缺,那么该国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就具有相对劣势。
因此,产业内的因素不均论描述了国际贸易的产业分工特征。
另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理论是比较成本理论。
该理论是由爱德华·史密斯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等人发展起来的。
比较成本理论认为,不同国家之间进行贸易可以使各方都能够获得更低的生产成本和更丰富的产品选择。
这是因为通过贸易,国家可以将自己的资源和生产要素用于生产相对成本更低的商品,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
国际贸易学作业所有理论总结
国际贸易学作业所有理论总结引言国际贸易学是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的学科。
在全球化进程中,国际贸易学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
本文将总结国际贸易学作业中所有涉及的理论,包括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销售定价策略、关贸总协定等内容。
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贸易互利原则:贸易双方通过互相交换商品和服务,实现资源和利益的互补,从而获得双赢的结果。
2.比较优势原理: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方面具有相对优势,通过专业化和贸易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3.绝对优势原理:当一个国家在所有领域都比其他国家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更具有优势时,可以通过生产和出口该商品或服务来获得最大的收益。
4.资源比较优势原理:国家可以根据自身资源的相对丰富程度选择生产具有竞争力的商品,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贸易的最大化。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不同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方面具有相对优势,通过专业化和贸易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其相对优势的商品,并通过贸易从其他国家购买其相对劣势的商品。
这样做可以使各国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个解释商品交换的理论基础。
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它认为一个国家如果在所有领域都比其他国家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更具有优势,就可以通过生产和出口该商品或服务来获得最大的收益。
绝对优势理论强调一个国家在某个产业上拥有无可争议的优势,从而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主导地位。
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区别在于,绝对优势理论注重个体国家的自给自足能力,而比较优势理论则强调国际贸易的合作性和互补性。
绝对优势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国际贸易中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的原则。
大一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
大一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国际贸易是指各个国家之间通过买卖商品、服务和资本而进行的经济活动。
了解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知识点对于大一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大一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知识点。
1.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
该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上都比另一个国家更有优势,贸易仍然是有益的。
这是因为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和出口其相对优势的商品,从而通过贸易获得更多的利益。
2. 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在某种商品或服务的生产上能够比其他国家更有效率,那么它应该将资源用于生产该商品,然后通过贸易赢得其他商品。
这样,各国都能够在特定领域内发挥其优势并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3. 因素禀赋理论因素禀赋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埃利奥特·海灵格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国家的贸易模式取决于其禀赋的生产要素,例如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等。
禀赋要素丰富的国家倾向于出口与其禀赋要素相关的产品,而禀赋要素稀缺的国家则倾向于进口这些产品。
4. 外生增长理论外生增长理论是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贸易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进而提高国家的生产效率和福利水平。
国际贸易可以通过技术转移、知识共享和资源配置优化等途径,为各国提供更多的增长机会。
5. 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关税是指政府对进口或出口商品征收的税费,其目的是增加商品价格或限制商品进出口。
非关税壁垒则包括配额、进口配额、进口管制、进口许可证等限制性措施。
这些壁垒限制了贸易自由化,对国际贸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6. 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自由贸易是指国家之间在没有贸易壁垒和限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贸易活动。
自由贸易可以提高国家的经济效益,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反,保护主义是指一国或某些国家通过采取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保护性措施,以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国际竞争的冲击。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共5篇)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共5篇)第一篇:国际贸易理论总结国际贸易理论总结1.需求相异理论在同一价格下,各国消费者即使具有同等购买能力,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也会不同,这就是需求的相异性。
2.需求相似理论(又称重叠需求理论)各国有自己的需求结构,需求的基本决定因素的人均收入水平。
3.绝对优势理论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商品。
4.比较优势理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进行国际交换。
5.要素禀赋理论(又称H-O理论)一个国家应当出口那些生产过程中相对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改过生产过程中相对密集第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理论6-13属于当代国际分工理论)6.里昂惕夫之谜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美国经济统计资料进行验证的结果却与要素禀赋理论预测相悖7.劳动熟练说-------(对里昂惕夫之谜的第一种解释)劳动熟练说又称人类技能说(Human Skill Theory)、劳动技能说和劳动效率说,最先是里昂惕夫自己提出,后来由美国经济学家基辛(D.B.Keesing)加以发展,用劳动效率和劳动熟练或技能的差异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和影响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理论。
8.人力资本说-------(对里昂惕夫之谜的第二种解释)有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的优势是拥有很多经过大量教育和培训的高素质劳动力,而教育和培训可视为对人力的投资,因此高素质劳动力可以称为人才资本,如果把这部分人力资本加到物质资本上,美国就仍然是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里昂惕夫之谜就自然破解。
9.技术差距说-------(对里昂惕夫之谜的第三种解释)(波斯纳提出,格鲁伯和弗农等人进一步论证)指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较强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能力,形成或扩大了国际间的技术差距,而有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口某类高技术产品的比较优势的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总结
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总结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理论则是对这些贸易活动的规律、原因和影响进行研究和解释的学说体系。
以下将对一些重要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
该理论认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那些自己在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那些自己在生产中处于绝对劣势的产品。
例如,假设 A 国生产一单位的布匹需要 5 个工时,生产一单位的粮食需要 10 个工时;B 国生产一单位的布匹需要 10 个工时,生产一单位的粮食需要 5 个工时。
那么,A 国在布匹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B 国在粮食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它无法解释当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时,如何参与国际贸易并从中获利。
二、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该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但只要它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仍可以通过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劣势相对较小的商品,进口其劣势相对较大的商品,从而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
继续以上面的例子为例,假设 A 国生产一单位的布匹需要 5 个工时,生产一单位的粮食需要 10 个工时;B 国生产一单位的布匹需要 6 个工时,生产一单位的粮食需要 4 个工时。
虽然 B 国在布匹和粮食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但生产布匹的劣势相对较小。
因此,B 国可以专门生产布匹并出口,进口粮食。
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的普遍存在提供了更有力的解释,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
三、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要素禀赋指的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
一个国家如果劳动力丰富,资本稀缺,那么它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应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反之,如果一个国家资本丰富,劳动力稀缺,那么它在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国际贸易重点归纳
国际贸易重点归纳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进行商品、服务和资本的跨境交换的活动。
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国际贸易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国际贸易的挑战,以下是一些关键概念和重点问题的归纳总结。
一、贸易理论1. 比较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和大卫·里卡多等经济学家提出,指出各国在某种商品或服务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应该专注于生产和出口这些产品,从而实现贸易的互惠互利。
2. 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提出的理论,认为某个国家在所有商品或服务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因此应该专注于生产和出口这些产品。
3. 资本要素流动理论:由希克思、奥林斯等经济学家提出,强调不同国家之间资本要素(如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将引起国际贸易、投资和生产力的变化。
4. 新贸易理论:由保罗·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提出,突出了规模经济、差异化和专业化对国际贸易的作用,认为贸易不仅仅是基于比较优势,还受到产业结构和市场规模的影响。
5. 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各国通过签订贸易协议或建立经济联盟等方式,促进贸易自由化、商品、服务和资本流动、合作发展等,例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
二、国际贸易政策和机构1. 关税与配额:关税是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费,配额是限制进口数量的一种措施,这些措施既可以保护本国产业,又可能对其他国家造成不利影响。
2. 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自由化: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国家采取措施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贸易自由化是指通过降低关税、取消配额等方式促进自由贸易发展。
3. 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一个多边贸易组织,在全球范围内促进贸易自由化、协调贸易政策,解决贸易争端等,旨在推动全球贸易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4. 自由贸易区与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是指参与国家之间取消或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关税同盟则是指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成员国还统一了对第三方国家的关税政策。
5. 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双边贸易协定是指两国之间达成的贸易协议,多边贸易协定则是指多个国家共同达成的贸易协议,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
国际贸易学知识点
国际贸易学知识点国际贸易,简单来说,就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它不仅涉及到货物的买卖,还包括服务贸易、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等诸多方面。
以下是一些国际贸易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国际贸易理论1、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他认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贸易交换,双方都能获得利益。
比如,A 国生产一件衣服需要 5 小时,生产一斤粮食需要 10 小时;B 国生产一件衣服需要 8小时,生产一斤粮食需要6 小时。
那么A 国在生产粮食上有绝对优势,B 国在生产衣服上有绝对优势,两国就应该分别专注生产自己有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贸易。
2、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则更加普遍适用。
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但只要劣势的程度不同,它仍然可以通过生产并出口劣势相对较小的商品,进口劣势较大的商品来获得贸易利益。
3、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各国应该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充裕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
比如,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应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丰富的国家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二、贸易保护主义1、关税这是最常见的贸易保护手段之一。
政府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增加进口商品的成本,从而保护本国产业。
但过高的关税可能会引发贸易战,对各国经济都产生不利影响。
2、非关税壁垒包括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等。
这些措施不像关税那样直接增加成本,但同样能限制进口。
三、汇率与国际贸易汇率的变动会影响一国的进出口。
本国货币贬值,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降低,竞争力增强,有利于出口;进口商品价格上升,不利于进口。
反之,本国货币升值则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1、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之间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但各成员国对区外国家仍保留各自的关税。
2、关税同盟不仅取消内部关税,还对同盟外的国家实行统一的关税。
国际贸易理论要点
国际贸易理论要点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学的基础,它研究国际贸易的原因、模式和影响。
了解国际贸易理论的要点对于理解和分析国际贸易的运作机制和效果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国际贸易理论的几个重要要点。
第一要点是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提出的。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的相对优势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取其他产品。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通过贸易专业化和分工,各国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第二要点是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亚当·斯密提出的。
根据绝对优势理论,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的绝对优势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取其他产品。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在某种产品上的生产效率高于其他国家,那么该国家应该专注于该产品的生产,从而实现贸易的互惠性。
第三要点是比例要素比较理论。
比例要素比较理论是由荷兰经济学家海克斯-伯克纳尔提出的。
根据比例要素比较理论,国际贸易的模式受到生产要素比例不同的影响。
如果一个国家的劳动力相对较多,而另一个国家的资本相对较多,那么两国之间的贸易将更加倾向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交换。
第四要点是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
新贸易理论认为,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资源和要素的差异上,还包括技术、创新和产品差异等非价格因素。
新贸易理论强调了创新和技术转移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认为比较优势不仅仅取决于资源和要素的特点,还取决于技术和创新的差异。
第五要点是关贸总协定(GATT)和世界贸易组织(WTO)。
GATT是国际贸易的多边协议,旨在促进贸易自由化。
GATT的原则包括非歧视性、贸易自由化、贸易武器禁止和争端解决机制。
WTO在GATT基础上建立起来,它是国际贸易的组织机构,负责协调和监督全球贸易规则。
WTO还负责处理国际贸易纠纷和促进贸易自由化。
以上就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几个重要要点。
国际贸易理论要点
国际贸易理论要点一、国际贸易的概念及其作用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交换货物和服务的经济活动。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利用国际贸易可以实现产业优势互补,帮助各国和地区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地配置资源。
2.加速技术创新和信息传播。
国际贸易有助于促进世界各地的技术交流和创新,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3.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
贸易自由化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价格,提高企业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加就业和财富创造,推动经济增长。
4.改善生活水平和消费者福利。
贸易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性和竞争,可以提供更多高质量、低价值的消费品,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也是经济学中的经典学说之一。
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9世纪初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和地区可以依靠自身的相对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实现共赢。
比如日本可以在汽车领域获得优势,而中国则在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优势较好,两国可以互相贸易,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比较优势理论的优点是简单明了、易于理解,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无法解释企业规模、国际分工等问题。
三、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又称专业化理论,由亚当·斯密在18世纪提出。
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某种产业的生产效率远高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则该国家可以以更低成本生产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赚取利润。
比如苹果公司利用其在美国的技术和资本优势开发了iPhone,然后通过全球销售实现了良好收益。
这个理论充分说明了对比特定产品,劳动和资本配置在某个国家要比其他国家更有效率,从而在国际贸易中具有绝对优势。
四、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弥补了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它强调了贸易不仅受到自然资源和因素禀赋的影响,也受到企业规模、技术进步和产品差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知识点全总结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知识点全总结一、国际贸易理论:1.绝对成本优势理论:根据该理论,国际贸易的原因是各国在特定商品生产中具有的绝对成本优势。
2.比较成本优势理论:根据该理论,国际贸易的原因是各国在特定商品生产中具有的比较成本优势。
3.因素禀赋理论:根据该理论,国际贸易的原因是各国因素禀赋差异。
4.国内需求差异理论:根据该理论,国际贸易的原因是各国内需求差异。
5.产品寿命周期理论:根据该理论,国际贸易的原因是产品寿命周期的变化。
6.新贸易理论:根据该理论,国际贸易的原因是新产品的出现和技术变革。
7.重心转移理论:根据该理论,国际贸易的原因是生产要素的重心转移。
8.利益集团理论:根据该理论,国际贸易的原因是利益集团的存在。
二、国际贸易政策:1.关税:关税是指国家对进出口商品征收的税收。
2.配额:配额是指对进出口商品数量进行限制的措施。
3.出口补贴:出口补贴是指国家对出口商品给予经济补贴的措施。
4.反倾销措施:反倾销措施是指国家对进口倾销商品进行的反倾销行动。
5.保护主义政策:保护主义政策是指国家采取限制进口的政策措施。
6.自由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采取开放市场、自由贸易的政策措施。
7.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国家对待其他国家的贸易待遇与最惠国待遇相同。
8.双边贸易:双边贸易是指两个国家之间进行的贸易活动。
9.多边贸易:多边贸易是指多个国家之间进行的贸易活动。
10.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是国际上负责监督贸易规则的组织。
三、国际贸易实务:1.贸易方式: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贸易方式。
2.贸易方式选择:根据企业资源和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贸易方式。
3.贸易合同:贸易合同是国际贸易中的双方当事人之间约定的合同。
4.报关报检:报关报检是指进出口商品需向海关进行申报和检验。
5.运输方式选择:根据货物属性、成本和时效等因素选择适当的运输方式。
6.支付方式选择:根据风险、成本和信用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支付方式。
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精心整理
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精心整理一、贸易理论综述●1. 贸易理论的发展●(1)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2)保护贸易理论的发展●●2. 贸易利益●(1)贸易利益的确认●斯密、李嘉图和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精确地确认了国际贸易的特定利益--一国不能生产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得到,因此绝大多数国际贸易是有利的●(2)贸易利益产生的原因●国际贸易允许一国在制造业中实行专业化,专门出口该国生产效率高的产品,而进口别国生产效率高的产品●(3)限制进口的影响●限制进口通常对国内生产者有利,而对国外消费者不利●3. 对国际贸易模式的解释●●4. 贸易理论与政府政策●虽然所有的贸易理论都赞成国际贸易对一国有利,但在政策取向方面却存在意见分歧●二、重商主义●1、主要观点●金银是国民财富的主要存在形式,也是保持商业活力的必需品●2、主要原则●一国应保持贸易顺差以实现最大利益即通过出口大于进口来积累金银,增加国民财富、声望和权利●3、政策主张●重商主义主张政府采取干预手段以便达到并保持对外贸易顺差。
他们建议政策目标应该是出口最大化、进口最小化,而并非简单地增大贸易量。
要达到此目的,可通过关税和配额限制进口,并对出口实行补贴●4、政策效果●(1)一国贸易顺差,金银流入,货币供给增加,引发通货膨胀,购买力上升;●(2)另一国产生相反效果,货币供给下降,购买力下降;●(3)贸易顺差国贸易收支恶化,逆差国贸易收支改善,最终前者的贸易顺差消失。
●从长远看,没有哪一国家能像重商主义者所设想的那样,可以长期保持贸易顺差并积累金银。
●5、缺陷●(1)将贸易看成零和博弈(指一个国家获利导致另一个国家受损)显然是错误的;●(2)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得住脚;●(3)新重商主义错误地将政治力量等同于经济力量,经济力量等同于贸易顺差,贸易顺差等同于收入超过消费的年差额,并且轻率地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
●三、绝对优势理论●1、理论概述●绝对优势论(absolute advantage theory)又称绝对成本说,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之前的重商主义学派认为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主张国家应当鼓励出口,同时限制进口),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AdamSmith)创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贸易理论要点归纳及点评一、绝对成本论1、提出: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2、主要内容: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
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去交换自己不擅长生产的东西,那对交换双方都有利。
3、评判标准:生产成本(绝对成本说)。
一国应该把本国生产某种商品成本及生产费用与外国生产同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相比较,以便决定自己是生产还是从外国进口。
4、存在绝对成本差异的原因:(1)、自然禀赋优势: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2)、人民特殊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通过训练、教育而后天活的的优势每个国家都会有适宜其生产的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因而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绝对地低于他国。
已过如果拥有其中的一种优势,那么这个国家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就会高于他国,生产成本就会绝对地与他国。
5、点评:(1)、进步性:绝对成本理论在国际贸易学说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从劳动分工的原理出发,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只是对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
这种贸易分工互利的“共赢”思想,至今也没有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双赢理念仍然是当今各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贸易的指导思想。
(2)、局限性:它只能解释在生产商各具绝对优势的国家之间的贸易,而不能解释实际上存在的几乎所有产品多处于绝对优势的发达国家和几乎所有铲平都处于绝对劣势的经济不发达的国家质检的贸易现象。
二、比较成本理论1、提出: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2、主要内容:各国并不一定要生产出成本绝对低的产品,而只要生产出成本比较低或者相对较低的产品就可以进行贸易分工,而不管一国所有商品的生产成本绝对高或绝对低。
也就是说,寻在比较成本差异就可以进行两国间的贸易分工。
——“两优择其重,两劣取其轻”3、点评:(1)、互利性:①按照比较成本进行生产的国际分工,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增加产品产量②随着产量的增加,通过国际贸易,各自国内的消费水平也提高了③按比较成本原理进行贸易分工,能节约双方的社会劳动(2)、科学性: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
作为反映国际贸易领域客观存在的经济运行的一般原则和规律的学说,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①不论一个国家属于什么发展阶段,经济力量是强是弱,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处于劣势的国家也能找到劣势中的相对优势②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世界市场的背景下发生了重大变化③通过国际贸易分工而使双方互利的程度实际上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因此互利性和等价交换是不同的概念。
两国间贸易关系的实质实际上就是一个对专业化分工的利益的分割问题。
(3)、局限性:①就整体而言,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不彻底的。
这是他未能正确区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结果②李嘉图为了论证他的比较成本说,把多变的经济情况抽象成静态的、凝固的状态,而忽略了动态分析③比较成本理论护士了国际分工中的生产关系的作用Eg:绝对成本和比较成本1、绝对成本:2、比较成本:三、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模型)1、提出:伯尔蒂尔·俄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20世纪30年代)2、主要内容:嘉定各国劳动生产率是一样的(即各国生产函数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各个国家生产要素禀赋比率不同,另一个是生产各种商品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不同,亦即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
3、点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被认为是现代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①李嘉图用比较成本差异阐述了贸易互利性的普遍原理,而俄林等则进一步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解释了为什么比较成本有差异,在理论上有所发展和创新②俄林把李嘉图的个量分析扩大为总量分析,不是单单比较两国两种产品的单位劳动耗费的差异,而是直接比较两国生产要素总供给的差异,从一国经济结构的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这些最核心的因素来解释贸易分工基础和贸易格局③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仍然属于比较成本理论范畴,使用的是比较成本理论的分析方法。
但是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分析更加接近经济运行的现实,从而增强了理论的实用性不足点:①与比较成本说一样,这是建立在一系列假定基础之上的,如自由贸易,完全竞争,两国的生产技术水品一致,生产要素在国内能自由流动而在国际见识不能流动,同种生产要素具有同样的劳动生产率等,这些假定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②该理论没有考虑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实践中,发达国家政府往往凭借其经济实力,政治力量来影响国际经济活动,使国际贸易发生不利于落后国家的变动)③该理论完全从要素禀赋,比较成本的角度来分析国际贸易分工的格局,没有考虑国际生产关系,政治环境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国际分工在某些方面很大程度上收后者的影响,这使得一些国家对国际分工的参与往往偏离其要素禀赋格局)四、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1、提出:2、主要内容:应赋予生产要素以新的含义,扩展生产要素的范围。
生产要素不仅仅是比较成本说所说的劳动,也不仅仅是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所说的劳动、资本和土地,技术、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以及管理等都是生产要素,这些“新要素”对于说明贸易分工基础的贸易格局,都有重要作用。
3、技术差距图解:P734、点评:国际新要素理论可以视为对俄林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发展,但就分析方法而言,新要素理论与传统的贸易理论并无本质的不同五、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提出:雷蒙德·弗农(R.vernon)2、主要内容:许多产品都有一个划分为四个阶段的生命周期:第一阶段是创新国(比如说美国)对某一种产品的出口垄断时期;第二阶段是其他发达国家生产者开始生产这个产品时期;第三阶段是外国产品在出口市场进行竞争的时期;第四阶段是在创新国开始的进口竞争时期3、新产品的国际贸易图解:P784、点评:①这一理论运用了动态分析法,从技术创新、技术传播的角度分析国际分工的基础和贸易格局的演变,因此,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也可以视为对比较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的一种发展。
②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发展至今,与国际投资、技术转让等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结合在一起,不仅对国际贸易,而且对国际投资、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战略等有着很大的影响。
这一理论是战后最有影响的国际贸易理论之一③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于对于当代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也只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一方面要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机遇,引进相对于姑婆内较为先进的产业,另一方面,又不能满足于吸引发达国家阴精过来的成熟技术,而是要加强技术创新,并吸引跨国公司前来设立研发中心六、产业内贸易理论1、提出:20世纪60年代2、主要内容:两国以上在某些相当具体的工业部门内进行的相互贸易,及两国相互进口和出口属于同一部门或类别的制品3、理论解释:(1)、偏好相似性(人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2)、市场结构性(垂直差别和水平差别)4、点评:①产业内贸易中,国家优势向公司优势的转移对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
②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他们在绝大多数具体的制成品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总体上处于劣势,但某些竞争力在国际平均水平之上的公司却拥有公司特定优势,拨弄个且能够在国家上与发达国家进行竞争。
尤其在一些技术上已成熟额标准化的产业内部,发展中国家同样能够在国际贸易终于发达国家竞争,发展劣势产业内的产业内贸易,提高自己的国际分工地位,获得更多的国际贸易七、公司内贸易理论1、提出:基本构想:科斯(20世纪30年代);系统阐述:巴克利和卡森(70年代)2、主要内容: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和子公司或子公司之间的国际贸易。
即把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以内部市场来取代原来固定不变的和不完全的外部市场3、理论解释:(1)、WHY:克服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交易成本过高的劣势①内部化能够活的协调业务活动的利益②内部市场能够从公司的总体利益出发,通过差别性定价的策略充分掌握市场力量③通过长期的或者永久性的内部供需安排可以避免外部的市场的不确定性④内部化将买卖双方所有权合二为一,可消除知识资产在市场转移中的不确定性⑤公司内部的定价方式,可以产生很大利益(2)、HOW:公司的直接投资4、点评:①公司内贸易的发展是当代国际贸易的重要现象。
②公司内贸易的载体是跨国公司,作为公司内贸易基础的公司优势主要表现为一国所拥有的跨国公司数量及其规模、研发能力、市场力量等。
他直接影响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利益。
③适应公司内贸易的发展及跨国公司全球竞争的需要,放松对本国跨国公司的的管制以培育、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已成为发达国家政府的普遍行为。
八、国家竞争优势理论1、提出:1991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2、主要内容:一国产业和企业持续的以较低的价格向国际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并获取利润的能力3、决定国家竞争优势的的四组基本因素:4、点评:①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就关于国家竞争优势来源的论述、关于取得和保持国家竞争优势途径的探讨,对于所有国家特别是落后国家具有中医药的启发性意义②一个国家要相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重视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本投资、重视国内需求、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大力倡导企业创新。
九、当代国际贸易分工新理论简评1、当代经济学家根据不断变化的世界经济贸易情况,对不i、资源禀赋理论等产同的国际贸易分工理论进行了一些修正、补充和改造,提出了一些新学说,正是对传统理论的挑战2、但是这些理论又不是对传统理论的全盘否定。
“新”贸易理论不过是在战后国际贸易格局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研究一国如何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去获取比较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