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精选资料
浅谈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遇到的挑战和机遇

浅谈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遇到的挑战和机遇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指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和质量提升阶段。
这意味着在当前全球不景气的形势下,中国需要针对新常态遇到的挑战,迎接新机遇,深化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挑战:1.经济增长缓慢。
中国经济增速从10%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6%-7%的平稳增长阶段,经济结构转型和调整需要耗费时间和资源,导致经济增长步伐缓慢。
2.外部环境不稳定。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这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困难。
3.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近年来,中国的环境问题愈发严重,水质、土壤和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这都对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带来了巨大压力。
机遇:1.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加快向高端制造和服务业转型,尤其是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将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并有效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命质量。
2.全球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将扩大中国的对外合作,通过基础设施、能源、科技等多领域的合作,推动经济的互联互通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多元化。
3.市场化改革的深入。
市场化改革有利于构建一个更加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加速经济结构调整,推动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同时还可以吸引more优秀的企业进入市场,推动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着多重挑战,但同时也面临着多重机会。
要抓住机遇,解决挑战,中国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加速全面开放,把握创新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经济带来更多新的可能性。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挑战和机遇

适 龄 人 口于 2 0 1 0年 达 到 峰 值 后 开 始 绝 对减 少 . 人 口抚 养 比 则 转 为 提 高 。 也 就 是
行 造 成诸 多 挑 战 。但 是 , 新 常 态也 在 城 镇 次 超 过 投 资 O 2 0 1 5 年 .这 一 数 字 跃 升 至
化、 消费需 求、 结 构 调 整 等 方 面 带 来 了 发 展机遇 . 改 革 和 开放 也 为 新 常 态 下 中 国 经
济 的 发 展 提 供 了持 久 动 力
2 0 1 4 、 2 0 1 5年 . 这 一 比 重 继 续 攀 升 至 促 进 经 济 的增 长 。相 反 , 如 果 没 有 消 费 需 国的需求主体 消费对经济增长 的贡献 率 没 有 持 久 动 力 的 . 甚 至 造 成 社 会 资 源 的 浪
费。 ( 二 ) 要 素 驱 动 难 以 为继
段。 改 革开放 3 0多年 来 , 我 国经 济 高速 增 资增速 一直高于 2 具 有 很 强 的刨 新 驱 动 发 展 0 %.直到 2 0 1 3年 跌破 基 础 比较 扎 实 . 长. G DP增 速 长 期 保 持 在 8 %以 上 .只 有 2 0 %, 并 开 始 一 路 下 滑 。投 资 驱 动 增 长 的 潜 力。但 是 . 由于市场体制和管 理等方面 1 9 7 9 - 1 9 8 1年 、 1 9 8 9 - 1 9 9 0年 、 1 9 9 8  ̄ 1 9 9 9 个基本特征就是 高储 蓄 、 高投 资。 目前 还 存 在 问题 . 严 重 制 约 了 我 国 的 创新 驱 动
一
浅谈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遇到的挑战和机遇

浅谈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遇到的挑战和机遇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已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也是全球关注的焦点。
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我们不得不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面临更多的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但同时也会有更多的机会和潜力。
本文将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让我们来看看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经济增长放缓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主要特点之一。
过去的高速增长已成为过去式,中国经济需要适应更为合理的中高速增长。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率,而不是单纯地追求规模和速度。
中国的产业结构问题也是当前经济面临的挑战之一。
过去,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源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这种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的经济形势。
中国需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创新和科技进步,以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中国还需要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差距的问题,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矛盾。
中国经济还需要应对一系列的外部挑战,比如全球经济放缓、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
这些挑战都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潜力。
中国经济正面临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从而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经济也在加快向服务业和消费升级转变。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中国的服务业潜力巨大。
消费市场也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为中国经济提供更为可持续和稳定的增长动力。
中国还有着空前的开放机遇。
中国正在积极推进一系列对外开放的改革措施,吸引更多的外资和技术进入中国市场,加速中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
中国还有着巨大的内需潜力。
中国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日益增长的中等收入群体,这将为中国经济提供持续的内需支撑。
如何应对新常态下的挑战,抓住机遇,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呢?中国需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发展。
浅谈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遇到的挑战和机遇

浅谈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遇到的挑战和机遇1. 引言1.1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定义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定义是指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逐渐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以经济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为主要特征。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稳中向好,经济结构得到优化,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进入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轨道。
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
挑战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放缓和结构调整困难两方面。
经济增长放缓主要是由于全球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加大、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导致经济增速放缓。
结构调整困难则是由于传统产业转型困难、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着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在挑战之中也蕴藏着机遇。
转型升级的动力、创新驱动的发展以及开放合作的机遇都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通过深化改革、推动结构优化,加大创新力度,提升经济竞争力,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1.2 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结构性调整加剧。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
挑战是必然的,但也是机遇的源泉。
只有正确认识这些挑战,才能更好地把握机遇。
挑战之一是经济增长放缓。
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增长速度自然也会减缓。
这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发展压力,尤其是在面临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性的情况下。
另一个挑战是结构调整困难。
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存在,要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并不容易。
挑战之中也蕴藏着机遇。
转型升级的动力来自于改革的推进和创新的引领。
中国正在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新兴产业,为经济升级提供了契机。
开放合作也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与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中国有望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中国需要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加大创新力度,提升经济竞争力。
只有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才能迎来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发展。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景与阻力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景与阻力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区域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常态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增长的目标,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景与阻力。
本文将从经济新常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景与阻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经济新常态概述经济新常态是指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发展方式转变的条件下,中国经济所处的新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经济增长要从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不再单纯追求GDP增长,而是更加关注经济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发展。
这意味着中国经济需要通过转型升级,实现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的转变。
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十分明显,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则发展相对滞后。
东部地区拥有较好的资源和交通条件,吸引了大量资金和人才,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
而中西部地区则面临着产业结构老化、人口流出等问题,发展相对滞后。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也在发生变化。
在新常态下,东部地区的发展速度可能会放缓,而中西部地区有望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中西部地区发展,包括“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等战略,以推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并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景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将更加注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地方政府将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和环境保护,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绿色发展。
这将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动力。
尽管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景值得乐观,但也面临着一些阻力和挑战。
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储备相对薄弱,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政府需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需求相对较弱,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更为敏感。
这使得地区经济更容易受到外部冲击,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地方政府需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大技术创新和科研投入,提高地区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中国经济的转型之路:新常态下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经济的转型之路:新常态下的挑战与机遇标题:《中国经济的转型之路:新常态下的挑战与机遇》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不断演变,中国经济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
在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与机遇。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的转型之路,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经济新常态的内涵新常态,这个词汇已经成为描述当前全球经济状态的热门词汇。
对于中国而言,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但这背后更深层次的,是社会经济制度的转型。
发达国家在新常态下的社会经济体制呈现出“向左转”的趋势,而中国之外的新兴市场国家则呈现出“向右转”的市场化改革趋势。
中国的新常态则表现为出口和房地产两大旧增长点与公共消费型基建投资、产能转型升级、居民消费这三大新增长点的交替。
这种交替带来的经济增长阵痛,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结构调整的深远影响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显得尤为重要。
劳动工资率的上涨、经济地理的变局、服务业比重的提升,这些渐进式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
这些调整不仅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内部结构,也在重塑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定位。
改革的艰难推进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
在新常态下,改革的动力和阻力并存。
基层政府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动力不足,使得改革进程显得尤为艰难。
然而,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在新常态下,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呈现出双向反馈的态势。
中国不再是国际规则的简单接受者,而是积极地参与到国际经济秩序的改革中,提出自己的意见,提升国际经济领域的中国要素。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国内外广泛关注的问题。
通过不断深化改革,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中国完全有可能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农村改革与户口制度的革新农村改革和户口制度的革新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土地确权、户籍制度改革等措施,可以极大地激发农村的活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乡镇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乡镇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进入新常态,乡镇经济的发展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从当前乡镇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措施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乡镇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1.工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挑战。
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乡镇的工业发展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技术进步的不断前进,乡镇工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传统产业已经开始出现分化甚至衰退,新兴产业也需要不断升级和转型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2.资源短缺和环保压力的挑战。
乡镇经济发展依赖于资源的支持,但随着资源的日益短缺,乡镇经济发展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此外,环保成为了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各种环保政策和规定的不断加强也给乡镇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
3.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
乡镇经济的发展需要基础设施的支撑,如道路、水电等,但现实情况是,很多乡镇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此外,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镇之间的交通通常也比较薄弱,这也限制了乡镇经济发展的速度。
二、应对措施1.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乡镇经济发展需要产业的支持,因此探索新的产业路径,推动产业升级是关键。
政府可以加大对创新领域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转型,支持新兴行业的发展,创新产业模式,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等。
2.推进绿色发展。
乡镇经济发展不应只注重经济效益,更要考虑可持续性发展。
政府可以加强对环保产业和绿色能源的支持,鼓励企业实施环保措施,提高环保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同时培育绿色消费市场,推动绿色发展。
3.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
完善基础设施是乡镇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政府可以以该领域为重点,加大投资,加快建设,打通乡镇间的交通瓶颈,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综上所述,乡镇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虽然多,但应对措施也是多种多样的。
政府、企业和社会大众等多方需要共同参与,积极应对新常态下乡镇经济的挑战,推进乡镇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2025年经济复苏之路:机遇与挑战并存

2025年经济复苏之路:机遇与挑战并存2025年,全球经济步入新的增长阶段。
疫情影响逐渐消退,全球经济开始从低迷中回升。
然而,复苏并非一帆风顺,通货膨胀、供应链紧张、地缘政治不稳定等因素都为经济复苏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在这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不仅蕴藏着丰富的机会,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本文将详细探讨2025年全球经济复苏的背景、机遇与挑战,以及企业和投资者如何在新常态下找到合适的突破口。
一、经济复苏背景分析1.全球经济从疫情中复苏2.经过数年的全球防疫和疫苗推广,2025年世界各国逐渐控制住了疫情,经济活动恢复正常。
各国经济政策从大规模救助转向刺激增长,企业和市场也逐步回归正轨。
然而,疫情留下的深远影响仍在持续,部分行业复苏较慢,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依然存在不确定性。
3.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转型4.疫情改变了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线上购物、远程办公、线上教育等需求的增长,使得科技行业和创新型企业在复苏过程中展现出更强的韧性。
2025年,全球经济将处于一个“新常态”中,传统行业与新兴产业共存,并推动经济结构的逐步转型升级。
5.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成为主旋律6.在全球气候变化压力加剧的背景下,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的重点发展方向。
2025年,碳中和目标、绿色能源技术以及环保政策的推动,使得新能源、环保科技和循环经济等行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来源。
二、2025年经济复苏的机遇1.科技创新推动的经济增长2.科技创新成为2025年经济复苏的重要驱动力。
人工智能(AI)、大数据、物联网(IoT)、5G等技术迅速应用到各行各业,帮助企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特别是AI的广泛应用,使得企业可以通过智能化分析和决策,精确了解市场需求,从而做出更合理的业务布局。
3.在消费端,线上购物、智能设备、虚拟现实等技术创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技术进步带来的便捷体验,使消费者对科技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为电子产品、消费电子等领域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临的挑战与机遇2019-10-14摘要:在2014年提出了经济新常态,其主要特征有四个:第⼀,经济增长由⾼速增长向中⾼速转变;第⼆,经济结构由中低端向中⾼端转变;第三,经济增长动⼒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第四,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性作⽤向起决定性作⽤转变。
本⽂从介绍经济新常态的四个特征⼊⼿,阐述了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临的挑战与机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挑战;机遇⼀、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临的挑战1.我国的科技创新能⼒有待增强近年来,虽然我国在⾼速铁路、⼈造卫星、计算机等领域取得重⼤突破,但是我国的原创性发明和关键核⼼技术还与世界发达国家有⼀定差距。
另外,由于创新体系不全,导致我国⾃主产权和名牌不多,产业发展⽅式粗放,科技与产业的结合⼒度不够,产业竞争能⼒不强,很多核⼼技术受制于⼈。
从整体上看,我国创新能⼒不⾜,产业技术⽔平不⾼,导致我国投⼊产出效率低下。
2.我国的外部需求出现萎缩2008年受国际⾦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外部需求出现萎缩,产品的总供给远远超过了总需求,尤其是在房地产⾏业,很多地⽅⼤规模修建房地产却很少有⼈购买,导致很多⼩区出现“⿁城”。
钢铁、煤炭、⽔泥这些传统产业,也存在着过量供给。
在居民的需求上,也存在着个性需求和有效需求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居民经济条件好,更加倾向于个性消费和特种消费。
在农村,尤其在偏远⼭区,这些⼈由于贫穷,有消费的需求,但是没有消费的能⼒。
3.我国经济增长受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式都是⾼投⼊、⾼污染、⾼消耗、低产出,导致我国能源紧张,雾霾天⽓增多,环境压⼒加⼤,劳动⼒、⼟地等资源紧缺,⽯油、天然⽓等重要资源的外来依赖程度增⾼。
我国单位产值消耗的能源、废⽔排放量很⾼,很多地⽅环境污染,⽣态环境压⼒加⼤。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临的机遇1.进⼀步深化改⾰,释放改⾰红利当今社会⿎励⼤众创业、万众创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与挑战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与挑战
一、引言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飞速的发展。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和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型,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这种变化被定义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以及面对这些挑战的策略。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1.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其增长速度已经从高速转向中高速,这是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
2. 经济结构优化:中国经济正在从依靠低成本优势的制造业,转向以科技、信息、金融等高端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
3. 创新驱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需要依靠创新来推动发展,这需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三、新常态下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1. 人口老龄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市场将面临供不应求的压力,需要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 环境压力:随着经济的增长,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中国需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环境问题。
3. 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存在,需要加大扶贫力度,推动地区间的平衡发展。
四、结论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既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面对新常态,我们需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创新,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同时,也需要解决人口老龄化、环境压力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体系面临的挑战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体系面临的挑战1. 引言1.1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背景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逐渐趋缓,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任务日益繁重。
新常态要求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而不仅仅是数量和速度。
在这一背景下,货币政策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需要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引导和支持经济的转型升级。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体系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需要通过完善货币政策体系来有效化解。
只有适应新形势,不断创新和改革货币政策体系,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1.2 货币政策体系的重要性货币政策体系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货币政策体系的完善能够有效调节货币供给,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水平,保障人民币的稳定值。
货币政策体系的健全能够引导资金流向,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
货币政策体系还可以通过调节利率水平、影响汇率变动等手段,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体系对于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挑战,保持经济稳定和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我国需加强货币政策体系的改革与创新,确保政策的稳健性与灵活性,以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
2. 正文2.1 货币政策体系的现状分析货币政策体系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持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货币政策体系的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比较完善,已经建立起了以央行为核心的货币政策决策机制。
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等手段,来影响市场利率、汇率等要素,以达到维护金融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
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相对丰富,包括存款准备金、利率、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工具。
5118 中国经济的新常态:问题、挑战与对策

中国经济的新常态:问题、挑战与对策1. 引言自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在经历着新的转型和升级,从之前的高速增长模式转向了更加稳健的增长。
这种新的增长模式,被称为“新常态”,虽然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笔者将从问题、挑战和对策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经济新常态。
2. 问题2.1. 结构性矛盾加剧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时期,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等领域拥有了高度增长,但随着经济下行和供过于求的状态,这些领域面临了信贷风险和资产价格下跌的风险。
与此同时,企业和国家都债务负担过重,同时将面临风险,容易居高不下。
这些原因都导致了结构性矛盾的加剧。
2.2. 競爭與合作效應不對稱中国已成為全球制造和貿易的中心。
面對這樣的市場,國際競爭的壓力越來越大。
而由於國內產業結構不完善,供應鏈不完好,還存在著競爭力與合作力之間不對稱的現象。
許多國內企業仍無法在國際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這也讓中國面臨了重大的競爭與合作效應不對稱的問題。
3. 挑战3.1. 國有企業改革國有企業是中國經濟的一支重要力量。
為了跟上經濟發展和市場競爭的步伐,國有企業需要進行改革。
然而,在這樣的改革過程中,容易遇到諸多問題和困難,如:削減人員,如何處理不良債權,以及如何建立市場導向的薪酬體系等。
所以,國有企業改革是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一個巨大挑戰。
3.2. 產業升級產業升級是新常態下必須面對的一個挑戰。
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是完成產業升級的基礎。
然而,中國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尚未完善,尤其是在高端製造業和服務業等領域仍有諸多缺陷。
因此,中國必須通過轉變發展方式,加大科技創新,提高產品質量,提高整體品牌的知名度,實現產業升級。
4. 对策4.1. 加强体制改革當前的中國,经济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以加快转型。
一定要系统地官窣较荚赡冉?透亩酥聆嵋艺耒路环平续?┟隆焱且牒棺氖懊纳煌梢敷匀?。
进一步破除中央和地方经济管理体制中“一刀切”和“单一突破”的思维。
浅谈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遇到的挑战和机遇

浅谈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遇到的挑战和机遇【摘要】中国经济近年来进入了新常态,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
在宏观调控方面,中国政府需要应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和国内经济结构性问题,挑战重重。
但结构调整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机遇,特别是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
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中国发展的关键所在。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也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需要及时应对。
而新型消费市场的崛起,则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面对这些挑战时,中国可以抓住机遇,化挑战为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样一来,中国经济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常态,实现稳健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经济、新常态、挑战、机遇、宏观调控、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国际经济、消费市场、可持续发展1. 引言1.1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指经济增长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速趋于平稳、从高速增长逐步转向中低速增长。
这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挑战主要来自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以及新型消费市场的不断涌现。
与此新常态也为中国经济带来了诸多机遇,如结构调整的契机、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凸显、国际经济形势的调整带来的机遇以及新型消费市场的崛起。
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根据当前的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政策和产业结构,抓住机遇,化挑战为契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只有正确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2 挑战和机遇并存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复杂局面。
挑战来自于全球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国内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
与此机遇也随之而来。
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由传统的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城乡消费升级提升了内需潜力,科技创新不断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在新常态下,中国的宏观调控面临着巨大挑战。
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压力上升等问题使得政府的调控任务更加繁重。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挑战和机遇【摘要】中国经济正处于新常态下,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经济转型带来的压力,为中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需要全面升级产业结构。
制造业升级需要应对技术变革和国际贸易压力,但也为提升技术含量和降低成本提供机遇。
服务业发展需要更多创新和优化,但也为就业和消费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城乡发展差距仍然是一个巨大挑战,但也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机遇。
科技创新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需要加大投入和创新力度。
在未来发展中,中国经济需要不断适应新的发展环境,找到新的增长点,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中国经济新常态、挑战、机遇、经济转型、制造业、服务业、城乡发展、科技创新、未来发展。
1. 引言1.1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挑战和机遇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挑战和机遇,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济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经济转型压力下的挑战和机遇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随着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中国经济面临着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挑战,但同时也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制造业升级的挑战和机遇也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重要议题。
随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现代化生产方式的兴起,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这既带来了产业升级的压力,也为制造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服务业发展的挑战和机遇也不可忽视。
随着消费升级和服务业比重不断增加,中国服务业正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但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着人才短缺、资金不足等问题,需要寻找更多的创新发展路径。
城乡发展差距的挑战和机遇也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重要议题。
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均衡等问题长期困扰着中国经济发展,但同时也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科技创新的挑战和机遇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重中之重。
新常态经济背景下我国会计发展的机遇和挑战3500字

新常态经济背景下我国会计发展的机遇和挑战3500字摘要:在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会计行业肩负着推动中国经济改革和服务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任。
中国会计行业的改革对全球经济体制的完善起到重要作用。
正确认识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及表现,合理分析我国会计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新常态;会计;机遇;挑战;措施一、中国新常态与外国新常态“新常态”(The New Normal)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反常的现实正逐步变为常态”。
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01年由美国学者提出,指当时美国面临恐怖主义威胁和新经济泡沫破灭引发的“危机”局面可能被长期化,从而成为常态。
中国经济“新常态”有利也有弊,面对中国经济发展“三期叠加”即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中国会计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
如何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主动适应新常态,树立新观念,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经济新常态给会计发展带来的机遇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分析会计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改革红利、抓住创新机遇,有利于实现会计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中国会计行业进一步迈向国际舞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构成“一带一路”的核心,带来欧亚内陆地区及跨海贸易新机遇。
其次,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多边开发金融机制,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全球经济复苏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企业将在此战略下获得更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机会。
据统计,2011年以来中国跨境电商交易额年平均增长幅度达30%。
随着国内互联网的发展和跨境电商的不断完善,企业可以通过跨境电子商务这一平台打开国际市场,高效的寻找消费群体,生产符合特定消费群体的产品。
2.技术进步为会计发展提供动力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会计人才掌握了大数据分析能力就掌握了商业先机。
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迅猛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随着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展望。
一、机遇1. 市场潜力: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消费市场庞大且潜力无限。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内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2. 技术创新: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国家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创新创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3.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提出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为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通过推动国际合作,深化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扩大与国际市场的贸易往来,中国将进一步拓展自身的经济发展空间。
二、挑战1. 结构调整:中国经济发展仍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传统产业仍占据较大比重,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需要加快经济结构转型,提升创新能力,推动绿色发展,以应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2. 劳动力和人口问题: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力供给减少,这对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如优化人口结构、提升劳动生产率、推动教育升级,以应对挑战。
3. 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经济全球化逆流等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挑战。
需要树立全球视野,加强国际合作,应对全球经济风险和挑战。
三、展望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国经济将继续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前进。
中国将加大改革力度,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高产业链价值链水平。
同时,中国将加强国内市场发展,培植创新创业氛围,推动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增强经济韧性和竞争力。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将积极响应全球治理的需求,推动建立开放型世界经济,加强多边合作,维护自由贸易体系,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机遇和挑战。
浅谈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遇到的挑战和机遇

浅谈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遇到的挑战和机遇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随着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分析。
一、挑战:1. 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挑战中国经济已完成了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但产业结构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传统制造业占比过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
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2.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这使得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竞争中的优势逐渐减弱。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资源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3. 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在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等方面,中国面临巨大的挑战。
环境问题不仅影响着人民的身体健康,也直接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金融风险的挑战中国的金融体系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如企业债务问题、影子银行风险等。
金融风险的存在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二、机遇:1. 创新驱动发展的机遇中国政府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不断提升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这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2. 服务业和消费升级的机遇随着中国经济结构不断升级,服务业和消费领域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
随着消费者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消费升级也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3. 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国际合作新平台,拓展国际市场,这为中国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和机遇。
4. 政府政策的支持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减税降费、简政放权、鼓励创新等,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既面临着众多的挑战,也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面对挑战,我们需要抓住机遇,努力克服困难,不断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经济发展的新机会与挑战

经济发展的新机会与挑战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许多经济发展的新机会和挑战。
本文将以综合的角度,从十个方面阐述这些机会和挑战,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认识。
一、技术创新与数码经济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数字化经济的兴起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商机,同时也带来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挑战。
二、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推动了绿色经济的兴起。
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同时也要面对资源有限和环境压力加大的挑战。
三、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合作全球化使经济活动不再局限于国家边界,国际经济合作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然而,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也给国际经济合作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和挑战。
四、人口结构变化与人力资源管理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劳动力供给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如何适应人口结构变化,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五、城市化与区域发展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给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分配等带来了巨大挑战。
同时,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也需要研究和解决。
六、金融创新与风险防控金融业作为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创新与发展中面临着挑战。
金融创新带来了更多的投融资机会,但也需要加强风险防控和监管。
七、中小企业发展与创业环境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创业环境与政策支持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提升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力,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是新的机会与挑战。
八、教育与人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教育是培养和培训人才的重要途径。
如何优化教育体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九、社会保障与公平正义经济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平正义环境。
构建社会保障体系,解决贫富差距,实现公平正义是当下需要解决的挑战。
十、创新治理与社会稳定创新治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方式,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精选资料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自2010年起中国经济增速连续四年放缓,经济发展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三期叠加”对城商行造成一定外部冲击。
同时,受不对称降息、利率市场化加快、金融脱媒深化、同业跨业竞争加剧以及监管规范增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010年以来城商行规模及盈利增速明显放缓,尤其是2014年,资产总额及税后利润增速分别跌至19.15%和13.48%,创近8年来新低,城商行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环境,城商行积极应对新常态,主动加快战略转型和创新驱动步伐,将发展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内涵型”。
实施业务转型和发展模式再造,重点推进组织架构改革、精细化管理、综合化经营、资本补充机制创新以及零售业务转型,与此同时,把握金融信息化发展浪潮,积极布局直销银行及互联网金融,实现新常态下的新发展。
一、经济金融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格局与挑战(一)经济新常态重塑城商行发展格局城商行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中国经济上行周期以及银行业的整体繁荣。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的新阶段,经济实际增速显著下行,限制了城商行规模扩张能力,同时,实体经济去杠杆化及企业信用风险的持续暴露进一步加大城商行资产质量压力。
加之城商行经营的地域特性,在经济下行周期中面临更大的持续盈利及风险管理的挑战。
如图1所示,2009年以来,城商行规模扩张及盈利增长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呈现极强的一致性,2014年成为中国经济及城商行近年来发展新低。
具体来看:一是规模扩张速度创10年来新低。
19.15%的整体资产总额增速仅为2010年的一半,也是近10年来(2005―2014年)首次降至20%以下。
从个体来看,前几年增速保持在25%以上的中小型城商行,包括威海商行、洛阳银行、桂林银行、青海银行等资产增速均明显放缓,其中,青海银行增速仅为8.45%,其余三家都降至15%以下。
二是盈利增速及资产利润率明显下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自2010年起中国经济增速连续四年放缓,经济发展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三期叠加”对城商行造成一定外部冲击。
同时,受不对称降息、利率市场化加快、金融脱媒深化、同业跨业竞争加剧以及监管规范增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010年以来城商行规模及盈利增速明显放缓,尤其是2014年,资产总额及税后利润增速分别跌至19.15%和13.48%,创近8年来新低,城商行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环境,城商行积极应对新常态,主动加快战略转型和创新驱动步伐,将发展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内涵型”。
实施业务转型和发展模式再造,重点推进组织架构改革、精细化管理、综合化经营、资本补充机制创新以及零售业务转型,与此同时,把握金融信息化发展浪潮,积极布局直销银行及互联网金融,实现新常态下的新发展。
一、经济金融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格局与挑战(一)经济新常态重塑城商行发展格局城商行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中国经济上行周期以及银行业的整体繁荣。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的新阶段,经济实际增速显著下行,限制了城商行规模扩张能力,同时,实体经济去杠杆化及企业信用风险的持续暴露进一步加大城商行资产质量压力。
加之城商行经营的地域特性,在经济下行周期中面临更大的持续盈利及风险管理的挑战。
如图1所示,2009年以来,城商行规模扩张及盈利增长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呈现极强的一致性,2014年成为中国经济及城商行近年来发展新低。
具体来看:一是规模扩张速度创10年来新低。
19.15%的整体资产总额增速仅为2010年的一半,也是近10年来(2005―2014年)首次降至20%以下。
从个体来看,前几年增速保持在25%以上的中小型城商行,包括威海商行、洛阳银行、桂林银行、青海银行等资产增速均明显放缓,其中,青海银行增速仅为8.45%,其余三家都降至15%以下。
二是盈利增速及资产利润率明显下滑。
资产扩张能力受限、存贷利差收窄、不良核销及拨备增提,三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城商行利润增速降至13.48%,比2007―2014年平均增长率低近20个百分点。
同期资产利润率由2013年的1.19%降至1.12%。
三是资产质量承压,不良贷款明显上升。
受经济“三期叠加”等因素影响,城商行资产质量延续近年来下行态势,且幅度也有所扩大,2014年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年度增加56%,不良贷款率创5年来(2010―2014年)新高,达到1.16%,较上年度增加0.26个百分点,自2012年第4季度以来连续9个季度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保持“双升”。
(二)金融市场化加速城商行深化改革2014年11月21日,央行宣布非对称降息并扩大存款利率上浮区间上限至20%。
2014年11月30日,国务院就《存款保险条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进一步释放了深化金融改革的信号,利率市场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随着存款理财化及同业之间竞争的加剧,城商行依靠价格等传统手段进行竞争迫使净利差水平向下限收敛,由此带来利差水平的显著下降,由2013年的2.92%迅速下降至2014年的2.39%。
与此同时,金融脱媒形势加快。
一方面,直接融资特别是债券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使传统银行信贷受到明显挤压,央行发布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表明,我国社会融资总量中人民币贷款占比由2002年的91.9%下降至2014年的41.2%,融资市场上的竞争愈来愈激烈,社会融资结构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
而这对依靠传统存贷业务、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不高的城商行带来的影响更加深刻。
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技术脱媒趋势更加明显,由此带来的第三方支付(以支付宝等为代表)①模式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产生的脱媒作用也更为明显,这对信息科技支撑本就较为薄弱的城商行而言会带来客户资源及存款流失的风险。
金融市场化的加剧要求城商行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加快业务转型步伐。
二、适应“新常态”加快模式再造和业务转型经济增长红利的消失以及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深化,使国内城商行传统的主要依靠资本增加、信贷扩张以及增加人员和网点投入拉动的外延式增长模式不可持续。
面对2014年以来息差收窄、负债成本上升、收费业务监管从严以及不良贷款加速暴露等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多的城商行启动新一轮经营管理改革。
一方面,随着业务模式的转变,积极推进以提高管理效率为重点的体制机制改革;另一方面,契合混业经营及金融信息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快布局非银行业金融领域及互联网金融。
(一)以组织架构改革红利激发经营活力尽管过去十余年决策链条短、经营机制灵活的组织架构模式显著提升了城商行的决策效率并使之在激烈的银行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但是,随着横向推动跨区域经营、纵向推进支行网点建设,城商行逐步确立了相当的市场份额,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组织规模都逐步壮大,原先的组织架构及管控模式难以为继。
因此,组织架构调整成为国内城商行应对经营挑战、提升竞争灵活性的重要战略选择。
南京银行拉开2014年城商行组织架构改革的序幕。
2014年1月,经监管部门批准,在整合总行营业部及南京地区8家中心支行的基础上,南京银行南京分行正式成立。
南京分行成立之后全面接管南京地区营运管理工作,形成集约、高效的后台集中作业模式,而总行管理精力和资源从南京地区事务中释放出来,进一步增强战略决策、管理指导和综合服务能力,实现营管分离。
南京银行作为上市银行而备受关注,但事实上,同期实现总行地区营管分离的还有营口银行、东莞银行等,其中,营口银行也于2014年初成立营口分行,而东莞银行则于2013年底获批筹建东莞分行,并于2014年11月份开业。
其他城商行则随着业务不断做大、异地分行不断增多,通过设立总行属地业务管理总部(比如厦门银行、浙江民泰商业银行、阜新银行等)或实行中心(区域)支行管理模式(如青岛银行、福建泉州银行等),开始着手梳理总行属地业务管理模式,明晰总分支机构管理职能,并授予区域机构一定权限,缩短市场反馈链和执行链,防止决策信息在层层下达中衰减,为总行地区释放更多管理资源,做深做透总行属地业务。
除分支机构管控模式的改革外,条线事业部制和专营部门制成为2014年国内城商行组织架构改革推进的重点。
国际银行业的发展实践已经表明业务条线垂直及专营管理的优势,随着城商行改革的持续推进,这一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也越来越成为城商行组织架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而监管部门也提出积极推动银行深化事业部制改革,促进“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变,推进专营部门改革,实现业务合理集成,提高银行专营化水平。
正是结合管理创新需要以及银行业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城商行逐步探索条线事业部及专营部门改革。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城商行,北京银行是条线事业部及专营部门改革的领头羊,2014年8月,北京银行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设立法人直销银行、信用卡中心及资金营运中心的议案。
直销银行从零售条线剥离出来,以准法人形式运营,将极大突破地域限制,推动北京银行零售业务的跨越发展,信用卡中心的成立有助于北京银行进一步推动产品创新发展和提升服务水平,而资金营运中心的设立将统一全行自营投资、做市交易和资产管理业务,成为北京银行业务创新源泉和利润中心。
除北京银行外,在银监会《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推动下,城商行积极推进理财事业部制改革,广东华兴银行、华融湘江银行、长沙银行、青岛银行等规模较大的城商行已先后成立资产管理事业部、金融市场事业部等条线事业部或专营部门,负责集中统一经营管理全行理财业务。
此外,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或信贷中心仍然是城商行专营部门改革的重头戏,2014年,营口银行、青海银行、郑州银行等城商行积极践行小微金融发展战略定位,成立拥有独立牌照的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经营管理的自主化水平。
(二)以精细化管理改革突出内涵式发展随着城商行股份制改造和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转换经营机制和效益增长方式迫在眉睫。
精细化管理的实质在于探索新型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提高城商行资产盈利能力和资本积累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外部资本吸引力,进而建立有效的资本补充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改变城商行外延式、粗放式的增长模式,实现向现代银行的转变。
2014年,面对利率市场化对城商行盈利和发展空间的强大挤压,城商行更加重视通过低成本、高效益的精细化管理去拓展市场空间,按照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交易成本最低的原则设计、优化流程和管理模式,提高经营效益。
一方面,深化资金转移定价体系的运用,搭建起适应利率市场化的产品定价体系。
重点推进资金转移定价体系在绩效考核、利率风险管理以及资产负债结构配置等领域的应用,完善市场化价格运用价制,以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对业绩进行科学评价,并有效引导资金运营部门及分支机构资金投向,真正发挥政策传导效应推动业务转型,为城商行适应利率市场化发展、提升在市场化背景下的竞争力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成本管控体系,增强成本控制能力。
随着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张、网点和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商行以往粗放式的成本管控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盈利管理需要,强化成本管控意识、精细化成本管理迫在眉睫。
因此,国内城商行积极推进管理会计工具应用与全面预算管理,坚持费用资源与效益相结合,坚持机构、条线、产品等多维度的目标任务分解及预算控制与分析,将成本管控及降本增效的意识有效传递到每个部门、分支机构及个人,以有限资源实现最大化收益。
以德阳银行为例,2014年按照“复杂力求遵循简单化,简单力求遵循流程化,流程力求遵循定量化,定量力求遵循信息化”的精细化管理总体要求,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通过清晰量化业务操作流程将成本收益控制管理渗透到经营各个环节,并通过与财务管理系统对接进行业务成本收益计价,精确成本管理。
与此同时,夯实精细化管理的制度体系。
德阳银行对绩效管理体系进行重大改革,以经济利润为导向,辅以KPI(关键绩效指标)和PBC(个人事业承诺)两大考核工具,实现战略目标的层层分解和考核评价,增强员工激励,进一步强化“以利润为中心”的经营意识。
围绕新的考核激励机制,德阳银行分别制订了“财务评价管理办法”、“成本分摊管理办法”、“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管理办法”及“经济资本管理暂行办法”,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应精细化管理要求的新的财务评价体系。
通过加快建立符合现代商业银行要求的管理体系,推动精细化管理迈出实质性步伐。
(三)涉足非银行金融业加快综合化经营伴随金融脱媒趋势的加快,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端产品对客户的吸引力不断下降,国有银行及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控股保险、基金、信托、金融租赁、消费金融公司,获得金融脱媒所引起的流向非银行金融领域的收入,对冲金融脱媒造成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