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

合集下载

经济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

一.什么是经济新常态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

经济的最大特点是速度“下台阶”、效益“上台阶”;新常态下的明显特征是增长动力实现转换,经济结构实现再平衡。

突出表现为:一,生产结构中的农业和制造业比重明显下降,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二,需求结构中的投资率明显下降,消费率明显上升,消费成为需求增长的主体;三,收入结构中的企业收入占比明显下降,居民收入占比明显上升;四,动力结构中的人力、资源粗放投入明显下降,技术进步和创新成为决定成败的“胜负手”。

在这些升升降降之中,先进生产力将不断产生和扩张,落后生产力将不断萎缩和退出,既能涌现一系列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增长动力,也要使一些行业付出代价、伤筋动骨。

二.经济新常态下的消费市场一、2014年上半年消费品市场运行的主要特征(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体保持平稳增长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2.35亿元,同比增长12.9%,(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8%,增速与同期持平),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0.6个百分点。

低于全省0.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8 个百分点。

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033.52亿元,增长15.0%。

(二)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增速快于城镇市场上半年,全市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额1294.81亿元,同比增长12.8%;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47.54亿元,增长14.8%,城镇的消费仍占市场主力,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96.0%,拉动今年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3个百分点;农村市场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4.0%,拉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6个百分点。

中央首次阐释“经济发展新常态”九大特征

中央首次阐释“经济发展新常态”九大特征

中央首次阐释“经济发展新常态”九大特征新京报讯(首席记者王姝)昨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本月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后,“经济发展新常态”备受关注。

如何理解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昨日,为明年经济发展“定调”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作出了系统阐述和部署。

会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九大方面,全面阐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九大趋势性变化。

如“消费需求”:过去“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再如“生产要素相对优势”: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现在“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会议提出,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经济发展“新常态”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消费需求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投资需求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出口和国际收支全球总需求不振,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新特征。

生产要素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经济发展新常态

经济发展新常态

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

经济新常态是强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 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

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

经济新常态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长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长,而是把GDP增长放在发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长成为再生型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模式的组成部分。

特点:1、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2、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破坏性开采的粗放型发展3、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服务业发展及创新驱动经济的最大特点是速度“下台阶”、效益“上台阶”;经济新常态下明显特征是“增长动力实现转换”、“经济结构实现再平衡”政策: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2015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党的十九大也将于明年召开。

辛鸣说,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的确立,对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带一路也属于政策。

事例: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安徽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西安浐灞创新发展生态区(参照:开放战略篇“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未来构想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与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实践深圳前海:深港合作、制度创新打造中国改革开放升级版深化改革篇深圳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激发民间投资创业安徽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重庆实施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成都创新基层治理能力培训新载体黑龙江泰来县养老事业探索与实践创新驱动篇天津滨海高新区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南京建设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北京中关村打造经济创新驱动新引擎合芜蚌自主创新引领安徽区域经济发展北京丽泽新兴金融产业规划与实践云南保山打造中国走向南亚“第一市”产业升级篇长吉图一体化产业集聚与发展效应石家庄过剩产能淘汰与“绿色崛起”青岛市实施蓝色引领主导战略长春市探索文化产业集聚与优化发展山西阳泉市产业转型升级实践衡东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实践安徽滁州市产业转型升级实践城乡一体化篇成都市建设特色城镇化实践大连全域城镇化探索与实践福建“泉州经验”续写“打工幸福城市”重庆永川区“产城融合与产城一体”实践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特色小城镇建设实践天津市东丽区“三改一化”推进农村城镇化生态文明篇贵阳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北京怀柔区打造文化科技高端产业西安浐灞创新发展生态区云南省普洱市探索绿色发展云南沧源创新碳汇经济区实践深圳国际低碳城建设与探索)。

经济新常态的四个特征

经济新常态的四个特征

经济新常态的四个特征
经济新常态的四个特征可以简述为:稳中有变、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创新驱动。

1. 稳中有变: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呈现稳中有变的特征。

即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经济总量仍在不断增长。

这种变化表明经济增长方式正在转变,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稳定增长。

2. 结构优化:经济新常态下,结构优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即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这种结构优化能够提高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3. 动力转换: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发生转换。

传统的投资和出口驱动增长模式逐渐减弱,而消费和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逐渐崛起。

这种动力转换能够为经济提供更稳定和可持续的增长动力。

4. 创新驱动:经济新常态下,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这种创新驱动能够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和创造力,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简述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简述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简述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是指,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的经济环境和内外部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首先,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但增长质量提高。

经济增速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但是经济结构逐步优化,消费升级带动需求转型,这意味着经济增长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其次,中国经济从规模扩张进入质量提升时代。

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等措施,中国经济正逐步向创新驱动型发展转型,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

第三,中国经济面临着外部环境风险和挑战。

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风险加剧,这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总之,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是中国经济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也是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的时期。

经济新常态的四个基本特征

经济新常态的四个基本特征

经济新常态的四个基本特征
经济新常态的四个基本特征是:稳定增长、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和风险防范。

1. 稳定增长:经济新常态要求经济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的增长,追求经济平稳、可持续的增长。

这需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合理的财政政策、稳定的货币政策等。

2. 结构优化:经济新常态强调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要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消费升级等,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3. 动力转换:经济新常态要求经济动力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转向以消费和创新为主要动力。

这需要加大内需的拉动力度,培育消费市场,提升消费能力。

同时,还需要加大创新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4. 风险防范:经济新常态要求加强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

经济运行中存在各种风险和挑战,包括金融风险、债务风险、产能过剩风险等。

因此,要加强监管和风险评估,推动健康金融发展,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

这些特征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

通过实现这些特征,可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与内涵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与内涵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与内涵1. 概念的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概念诞生于2014年,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

2014年5月,习近平在视察河南经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采用新词“新常态”来表述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他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这个讲话被概括为“新常态”,9月,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第26届部长级会议中,又更加详细的说明和解释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概念;12月,中央政治局会上第一次提出了“新常态”,并在会议公报中进行了更多的补充和说明,自此,中国经济新常态被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开始引领和指导新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建设。

2.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中国经济新常态是顺应新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提出的。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包括中国经济的速度、结构、动力三方面: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由高速变为中速,结构更加优化、创新代替要素、投资变成新的驱动力。

经过30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10%左右的高速度逐渐降下来,在总体上更趋向于稳定持续的前进,结构上的调配更加的合理,发展更加的平衡与和谐,粗放经营的经营模式也正逐步的发生转变,社会总体上和谐发展。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九大特征1. 消费方式的转变从之前明显的模仿型消费、排浪式消费转变为更加多元、更加注重个性的消费。

消费方式的转变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更高了。

2. 投资、融资方向转变改革开饭以来,我国的传统行业经历了规模大、资金足、投资覆盖面广的高强度投资、开发、建设,投资融资市场已经基本上接近饱和状态,但基础设施领域互联互通和许多新兴的产品、技术、行业、商业模式给投资和融资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方向。

也对投资者的综合能力与战略眼光、布局提出了新要求。

3. 出口与国际收支发生变化我国的低成本出口在以往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低成本出口的竞争力正在下降,相反的大规模走出去和高水平的引进正在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份额。

“经济发展新常态”九大特征

“经济发展新常态”九大特征

“经济发展新常态”九大特征新京报讯(首席记者王姝)昨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本月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后,‚经济发展新常态‛备受关注。

如何理解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昨日,为明年经济发展‚定调‛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作出了系统阐述和部署。

会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臵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九大方面,全面阐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九大趋势性变化。

如‚消费需求‛:过去‚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再如‚生产要素相对优势‛: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现在‚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会议提出,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经济发展‚新常态‛资源配臵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消费需求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投资需求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出口和国际收支全球总需求不振,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新特征。

生产要素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特征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特征

姓名:毛江冰学号:119班级:光信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1、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2、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3、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4、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5、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6、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

7、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8、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9、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厦门经济发展新常态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厦门率先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经济新常态特征来看,自2008 年发生金融危机以来,厦门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率先进入了新常态。

首先,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厦门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形势恶化对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厦门经济发展造成了冲击;与此同时,随着生产成本上升和劳动力短缺,一些制造企业开始陆续从厦门迁出,这对厦门传统的工业经济增长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厦门经济增速从危机发生前的年均17% 以上降到目前的10%左右。

其次,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明显加快,使经济发展获得新动力。

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厦门经济特区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使三次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成为拉动厦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自2011 年以来,厦门经济逐步摆脱了金融危机以来的增长颓势,经济增速再次跻身全国15 个副省级城市前列。

再次,伴随着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厦门经济、社会、环境、人文等各方面呈现出和谐发展局面。

中特 经济发展新常态补充

中特 经济发展新常态补充

1、经济发展新常态1.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经济发展新常态主要有几个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变化,提出“经济新常态”的概念,有助于理解我国经济所处的综合动态优化过程,认识到所面临的新的战略机遇、要素、条件、方法和环境,从而有助于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切实完成转方式、调结构的历史任务,在未来做到经济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产业迈向中高端2、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关键,也是实现有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外,还包括了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贯穿于经济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在新常态阶段,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是实现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协调推进,由此实现的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效益改善的基础上,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

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

经济结构的凋整主要包括调整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关系、区域的竞争互补关系等。

在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转换。

为此,需要加快推动以下三个转变:一是强化生产的需求导向,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积极发展第一、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的健康发展,以信息化促进我国经济从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利弊和对策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利弊和对策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利
弊和对策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 1、战略调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增长方式。

依靠科技创新来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以及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效率。

2、资源整合,深化资源整合,把国内外的资源整合起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高效利用。

3、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方面,取消对外贸易和投资限制,扩大开放,改善政策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利: 1、推动了经济发展。

新常态下,通过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发展。

2、改善了生活水平。

新常态下,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公正。

弊: 1、经济风险加大。

新常态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风险也在加大,如金融风险、法律风险、政治风险等。

2、环境污染加剧。

新常态下,随着经济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空气、水质污染等问题都有所加剧。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对策: 1、加强政府财政支出,把政府的财政支出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加大政府投资,把财政支出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2、完善创新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增长方式,建立完善的创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3、健全激励机制,加大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建立有助于企业发展的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消费发展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对策

经济新常态下消费发展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对策

经济新常态下消费发展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对策一、经济新常态的核心内涵:经济发展更加注重其民生福祉效应中国经济发展正在实现步入新常态的阶段性转变。

经济新常态有以下主要特点:经济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的深度调整,实现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更均衡拉动增长,逐步实现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总之,就是经济发展要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挤掉增长中的水分,实现实实在在的,百姓能够更好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如果从科学发展观视角进一步研判,经济新常态的核心内涵可以归结为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其民生福祉效应。

人的生产活动是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经济发展成果应由全体社会成员共享,这早已成为人类的一种科学认知。

不仅马克思经济学深刻阐明了这方面的基本原理,从18世纪亚当·斯密等西方经济学古典学派到20世纪凯恩斯、萨缪尔森等及其后的当代西方经济学,对此也有不少重要论述。

例如,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近年的著作中,论述了人类合作和共享的趋势。

他指出:“人类世世代代都变成了机器,永无止境地追求物质财富:活着是为了工作。

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合作时代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机会,摆脱束缚在功利世界里机械地生活,享受自由带来的愉悦:活着是为了游乐。

”“合作时代则更多地看重创造、互动、社会资本、参与开放共享以及加入全球网络”{1}。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其新著《21世纪资本论》中,针对1980年代以来全球贫富差距重新扩大的现实,强调要将分配问题纳入到经济学的核心,着重探讨如何让社会所有群体都能从增长中获益{2}。

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历史时期后,以满足社会消费需求、增进人民福祉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求联盟,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宗旨。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摘要】中国经济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主要体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逐渐趋缓、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创新驱动发展成为重要动力。

其内涵包括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优化、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

形成机制主要涵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通过推动结构性调整和创新能力提升来稳定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新常态带来了深刻影响,未来发展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中国经济新常态将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国经济新常态、内涵、形成机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影响、未来发展、战略意义1. 引言1.1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它涉及到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动力源泉。

内涵上,中国经济新常态指的是经济增长动力结构性调整,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调整从以投资和出口为主向消费和服务业转型升级。

形成机制上,中国经济新常态是在国家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调整和优化供给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创新驱动发展则是指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这些措施的实施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在这一重要的转型时期,我们需要深入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把握好经济发展的脉络和方向,为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 正文2.1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定义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定义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

一般来说,中国经济新常态是指经济增长速度稳中有变,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的新阶段。

具体来说,中国经济新常态表现为经济增速放缓但增长质量提升,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等特征。

在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中国经济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和低成本竞争取得增长,但这种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新常态则是在实现稳定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从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经济结构优化、技术创新、消费升级和资本市场深化。

一是经济结构优化,即传统产业加快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

随着“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推进,产业升级正从传统
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和智能装备等制造业转移,拓展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

伴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的落地,新兴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信息
传输、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等发展得更快。

二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新常态下,技术创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除了依托传统产业不断完善技术之外,政府也鼓励科技前沿领域的创新,其中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5G、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卫星导航等,这将
为信息化发展提供可靠的支撑。

三是消费升级,消费升级是当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新常态下,我国消费结构正经历着一次新的转型升级,从以物质消费为主,向以文化、服务和精神消费为主的文化情绪型消费升级。

实施“新消费”政策,促进体验式、参与式和精准化消费,未来我国消费市场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四是资本市场深化,资本市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枢纽和金融监管的重要外围,发挥着重要作用。

加快资本市场的深化改革和完善,以实现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总之,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是经济结构优化、技术创新、消费升级和资本市场深化,这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

如何认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如何认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由于产业空间很大,跟着人家后面去做,就可以有两位数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样一个速度,相对的特征是粗放的、是速度型的,现在进入了一个中高速的经济增长阶段,说明中国经济更成熟了,进入了一个稳健的发展期。实际上发达国家或者说一些现在的发达国家,那些曾经是后发展中国家,通过追赶成为现代的发达国家的这样一些国家,比如说日本、韩国、德国,包括中国的台湾省,都曾经经历过这样一个快速地发展阶段。法国也是。上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日本也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追赶型的快速发展之后,经济就进入一个稳健的增长期。这应该说明中国经济发展的层次更高了,而且现在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对应的GDP的总量比原来要大得多了。实际上,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上趋同的,而且都不快,因为它的盘子大了,因为它的质量高了,因为它的效益高了。所以,辩证地看这个速度,我们的经济是进步了。如果把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快速发展的追赶期,第二个阶段是稳健的增长期,第三个阶段是一个成熟的、底子更大的、盘子更大的、效益更高的、速度相对更慢的一个状态的话,我们现在进入了第二个状态。所以,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新常态问题,看待速度问题。
新常态的第三个特点,是我们的比较优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原来加入国际经济一体化,你必须加入国际经济一体化,因为世界上是无疆界的市场。要加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话,就自觉地、自然而然地和国际上的国家,经济就展开了竞争。以往我们的竞争主要靠便宜这一方面的比较优势,便宜体现在劳动力便宜,体现在环境便宜。其实我们的经济发展是经济环境的质量这个成本没有充分地估计够。发展到现在,劳动力不便宜了。各个国家都走过这么一个特征,当年日本的劳动力便宜,当年韩国的劳动力便宜,发展到后来,劳动力都不便宜。劳动力相对显得稀缺,稀缺的东西就相对显得昂贵,资本现在充裕了,我们有很多外汇储备。什么东西相对的充裕,什么东西就相对的便宜。而且,现在人民群众对经济增长发展的要求更高了,要求有很好的环境,要求有干净的水、碧蓝的天、安全的食品。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应当有新的比较优势,不应当逃避于劳动力便宜,不应当逃避于资源环境的压力不大。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及政策取向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及政策取向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及政策取向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被称为“新常态”。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及其政策取向。

我们将首先概述新常态的内涵和背景,然后分析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包括经济增长速度换挡、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

接着,我们将探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政策取向,包括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创新驱动、扩大对外开放等。

本文旨在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特征,以及政策取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们也期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为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中国经济新常态是指在经历了一段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的、趋势性的特征。

这些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经济增长速度换挡:与过去几十年高速增长不同,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增长速度开始放缓,但仍保持在中高速增长区间。

这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国经济正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转向更多依赖内需和创新驱动。

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同时,传统产业加速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创新驱动成为核心: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政府和企业都在加大创新投入,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绿色发展日益凸显: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挑战,中国经济新常态强调绿色发展,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成为重要任务,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I. 背景介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正逐步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阶段。

传统模式下的高速增长已经不能持续,取而代之的是经济结构的重构和模式的转变。

在这个新常态下,我们需要认识到其带来的变化和特征。

II. 低速增长1.增长速度回落:经济增速由过去的两位数逐渐下降至中高个位数。

2.增长质量提升:依赖于低成本投入和扩张的模式逐渐被高质量发展替代。

III. 结构调整1.供给侧改革:强调发展质量,通过改革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创新能力,提高生产效率。

2.促进消费升级:鼓励居民增加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变。

IV. 创新驱动1.科技创新:重视研发投入,培育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推动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2.服务业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增加,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V. 开放合作1.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推动自由贸易,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共赢。

2.产业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促进技术、资本和人才的跨国流动,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VI. 绿色发展1.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保投入,推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2.生态保护: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生态修复和保护计划,建设美丽中国。

VII. 总结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特征,体现了一个更加平稳、高质量、绿色和可持续的发展趋势。

我们需要紧密关注这些特征,积极应对挑战,推动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注意:以上是一篇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的文章,采用markdown格式,按要求使用了标题和副标题,以及列点的方式进行呈现。

文章中没有出现html字符、网址、图片和电话号码等内容。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征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征

新经济 2016年10月(下)6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征西安市烟草专卖局 任 柯摘 要: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迈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逐渐形成,经济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特征性变化。

面对这一常态,任何行业都必须首先在观念上适应,重新进行战略思考和布局,做好顶层设计;其次要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主动构建新的发展格局,争取拓宽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

关键词:新常态 经济发展 趋势 特征一、新常态的概念“新常态”的概念并非中国首创,其发端于美国, 首次是用来归纳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所发生的变化。

但是在中国领导人和学者更多的阐述里,“新常态”一词由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走向对新的发展阶段的定义。

王小广(2014)认为,新常态是一种新趋势,是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反映。

它不是一种已经实现的状态,而是一种新的发展目标,需要积极作为才能获取,如果转型升级不成功,则可能转向长期低增长或衰退。

金碚(2015)在世界范围分析了人类经济发展的“常态”后认为,一个以“新常态”为表征的中长期历史阶段正在到来。

中国经济增长从过去的两位数高速经济增长,下行到7%-8%的速度,并非周期性因素所致,而是一种结构性减速,已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进入一个“新时代”或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征(一)发展速度方面,经济增速将出现明显回落[5]Dunne, K. M.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management's choice of accountingof treatment for business combination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1990, 9 (2): 111-133.[6]Hopkins, P. E., Houston, R. W. and Peters, M.F. Purchase, pooling, andequity analysts’ valuation judgements.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0, 75 (3):257-281.[7]Kubo K. Executive compensation policy and company performance in Japan. CorporateGovernance :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2005, 13( 3) : 429-436.[8]Norris, K. B., and Ayres, F. L. Security market reaction to purchasebusiness combinations at the first earnings announcement date. Journal ofBusiness Research, 2000, 49 (7): 79-88.[9]黄菊珊,陈小培.合并财务报表盈余管理手段探析[J].财会月刊,2008,10:13-14.[10]黄兴孪,沈维涛.掏空或支持——来自我国上市公司关联并购的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2006,12:57-64.[11]李静花,刘远.权益结合法在我国应用的合理性分析[J].财会研究,2010,9:23-25. 方法的选择[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0(1):28-30.[13]毛磊,王宗军,王玲玲.机构投资者与高管薪酬——中国上市公司研究[J].管理科学,2011,24(5):99-110.[14]潘秀丽.共同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方法选择[J].会计研究,2002,1:37-39.[15]宋建波,高升好,关馨姣.机构投资者持股能提高上市公司盈余持续性吗——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2012,2:128-138.[16]唐蓓,潘爱玲.关于新会计准则合并会计方法选择问题的探讨[J].财经论丛,2007,2:84-88.[17]肖星,王琨.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者还是投机者[J].世界经济,2005,8:73-79.[18]伊志宏,李艳丽,高伟.异质机构投资者的治理效应—基于高管薪酬视角[J].统计与决策,2010,5:122-125.作者简介:胡天雨1990年8月出生,男,山西盂县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经济发展告别旧格局,进入新常态,那么,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包括哪些特征呢?
首先,增长速度的新常态,即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这是由潜在增长率的换挡决定的,也是由中国经济总需求结构变化所决定的。经济增长的目的从旧常态扭曲的"为生产而生产"切实转向"为普罗大众消费而生产".实行这一转变,要求从单纯强调做大蛋糕到"做大"与"分好"蛋糕并举,改善居民、企业与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关系。
总之,新常态是在中国通过高信贷、高货币投放而维持的高储蓄-高投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人口结构变动、全球经济再平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பைடு நூலகம்起的大背景下,对中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的较为冷静的新认识。表明政府对宏观经济调控更多受到理性的约束。但在新常态下,宏观经济政策仍然要服务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四,宏观经济政策的新常态,将宏观政策的"稳"与微观政策的"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所谓"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即是要保持政策定力,"少折腾"甚至"不折腾",从总量宽松、粗放刺激转向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宏观审慎政策,这决定了货币政策在未来一段时期均可能具有"点、面"结合且"以点带面"的特点。
第五,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深化乃至最终基本实现市场化的总体水平。
其次,增长的主要力量,将转向主要依靠转型升级、生产率提升的创新驱动型增长,即增长主要源于供给面的积极变化,而非人为需求拉动的增长。
第三,增长与资源配置机制的市场化,不仅要求推动市场的对内对外开放,放松对经济主体的市场准入限制,实行更加严格、公平、公开透明的产权和市场参与者的司法保护,而且要求适当降低政府所得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同时,人口老龄化对安全性、收益相对稳定的资产需求上升,完善货币政策机制要求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这三方面因素意味着,未来政府债券总量可能会明显上升,国债期限结构也会更加多元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