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完美版课件】
合集下载
寡人之于国也ppt讲课课件
•七十者衣 • 黎民:老百姓
帛食肉, • 然:这样
黎民不饥 • 而:表转折,却
不寒,然 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 王:wàng,名→ 动,为王,统一天下
• 未之有也:宾语 前置句
“狗彘食人 • 食:第一个为动
食而不知检,
词,吃;第二个 名词,食物
涂有饿莩而 • 检:约束;
不知发。人 • 涂:通“途”,
而走,或百步而 • 曳(yè):拖着。
后止,或五十步 而后止。以五十 步笑百步,则何 如?”
• 兵:兵器。 • 而:修饰连词。 • 走:逃跑。 • 或:有的人。 • 以:凭借。
• 曰:“不可。 • 直:只是。
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 •
耳:罢了,语气 助词
是:这。
• 曰:“王如 • 无:通“毋”,
1、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2、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动词 (2)动词活用作名词 (3)形容词作动词 (4)使动用法
(1)名词活用作动词
①填然鼓之 打鼓
②七十者衣帛食肉 穿
③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也。 称王
• 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
• 夺:耽误
• 谨:形→动,谨慎认真 从事
数口之家可 • 庠、序:古代的学校
以无饥矣;
• 申:反复陈述; • 孝:尊敬父母
谨庠序之教, • 悌:敬爱兄长;
申之以孝悌 之义,颁白 者不负戴于
• 义:道理
•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 后置
• 颁:通“斑”
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课件
时代背景:
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
申之以孝悌( )
tì
核心话题
文章分析
01
民不加多
02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段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3、4段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5、6、7段
民不加多
PART 02
翻译第一段: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固定句式
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直……耳 直不百步耳。译为“只……罢了。” 是……也 是亦走也。译为“这是……呀。” 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译为“这同……有什么区别呢?”
4、古今异义
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 弃甲曳兵而走(逃跑/行走) 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
讨 论
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古为今用) 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 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 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只有合理的减轻农民的负担,才能使农民过上真正稳定的小康生活,才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
孔子的德政 孟子的仁政
同:孔孟二人都反对武力征伐;提出富国 安民的治国思想;并且都以仁为本
异:孔子的德政重修文德;以此作为使远 人来的手段;孟子的仁政重民养生;以此使 天下之民至 其进步之处在于更了解民众 困苦;承认民众力量
比较
孟子风格
孟子的犀利 庄子的恣肆 荀子的浑厚和 韩非子的峻 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 孟子风格:其一长于 思辨 诱导启发;争取主动;论辩跌宕生姿 其二善为设譬 东汉赵岐 孟子题辞中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 意已独至 孟子全书261章;其中93章总共使用比喻 159种 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 其三结 构严谨 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 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 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 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 缜密 深沉的特质
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 仁政;行王道 才能得民心;进而得天下 而施行仁政的 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 不征调百姓服役于农时;不滥捕捞;不忽视时令以伐 木;不误牲畜繁殖;不误粮食播收和种桑养蚕织布;使 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 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 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 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 百姓安居乐业; 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 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 政 苛政 酷政 孟子始终围绕仁民 富民 养民 教民 利 民 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 本的思想
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 道设法制止; 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 道赈济饥民; 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 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 而说‘与我无干;是兵器杀的’又有什 么不同呢 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 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都到您这儿来 了
最新《寡人之于国也》-(共50张PPT)课件PPT
教民
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仁 政
王 道 之 始
不违农时(农) 不可胜食
保护鱼类(渔) 按时砍伐(林) 不可胜用 鼓励养蚕(纺)
保 民
初 步 措 施
王 道
繁兴六畜(牧)
根 本
之 成
生产粮食(农)
措 施
特殊句式
1.是亦走也:判断句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后置句句。 ➢重点习惯句式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有的……” 2.直不百步耳
“只……罢了。” 3.是亦走也
“这是……呀。” 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同……有什么区别呢?”
题例讲析
例题1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形,然而、但是
太后曰:“然。” 对,是这样的
孟子又提出了那些措施,设想那些结果?
措施
五亩…树之以桑 鸡豚…无失其时 百亩…勿夺其时 谨…申之以孝悌
效果 衣帛(五十) 食肉(七十) 无饥(黎民) 不负戴(颁白者)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养民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申孝悌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 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 百步”作铺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 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 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 “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第二部分
第2自然段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 是用梁惠王熟知的事例设喻,使对方容易接受。通过 “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反问,诱使对方说出否定 自己观点的话。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完美版共32页文档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完美版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课件(共48张PPT)
然而不王( )者 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申:反复陈述;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无饥矣;谨 • 孝:尊敬父母 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 认为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比喻作答,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
•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 政”并无本质区别。
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
义,颁白者 置 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食:第一个为动词,吃;
” (《孟子·离娄下》)人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 ,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译为“这同……有什么区别呢?”
不负戴于道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书”。 (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
• 颁:通“斑”
路矣。
• 负:背着东西; • 戴:顶着东西
• 七十者衣 帛食肉,
黎民不饥
不寒,然 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 黎民:老百姓
• 然:这样
• 而:表转折,却
• 王:wàng,名 →动,为王,统一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申:反复陈述;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无饥矣;谨 • 孝:尊敬父母 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 认为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比喻作答,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
•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 政”并无本质区别。
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
义,颁白者 置 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食:第一个为动词,吃;
” (《孟子·离娄下》)人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 ,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译为“这同……有什么区别呢?”
不负戴于道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书”。 (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
• 颁:通“斑”
路矣。
• 负:背着东西; • 戴:顶着东西
• 七十者衣 帛食肉,
黎民不饥
不寒,然 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 黎民:老百姓
• 然:这样
• 而:表转折,却
• 王:wàng,名 →动,为王,统一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39页)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 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无、颁、涂
二、古今异义
河内 走 养生 然而
三、重要虚词
邻国之民不加少
之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填然鼓之 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请以战喻 以时入山林
以 申之以孝悌之义
河内凶亦然
然 填然鼓之
然而不王者
弃甲曳兵而走
而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 不入洿(wū)池,鱼鳖(biē)不可胜食也;斧斤以 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 (yì)帛矣。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 (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 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 (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 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三读:注意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请梳理此文的思路
1、提出问题
梁惠王:尽心——河内凶,移民移粟,河东亦然。
结果: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不如寡人
结果:民不加少
感到 困惑
为何提出这个问题? 外战内劳——需要人力
文本解读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课件.ppt
与主张? • 首先,反对诸侯间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应该让
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 第二,孟子又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
具体的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 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丰衣足食。 • 第三,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 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 “不饥不寒”。 • 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 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
寡 人 之 于孟 国子 也
走 近 作 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 )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
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 尽信《书》,不如无《书》。 •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
孟子的思想
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 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a、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 有不下”。
b、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 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c、“仁政”思想:“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
有为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 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 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 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 第二,孟子又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
具体的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 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丰衣足食。 • 第三,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 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 “不饥不寒”。 • 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 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
寡 人 之 于孟 国子 也
走 近 作 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 )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
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 尽信《书》,不如无《书》。 •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
孟子的思想
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 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a、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 有不下”。
b、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 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c、“仁政”思想:“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
有为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 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 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 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ppt课件完整版
表达了作者对君王的期望和寄托,希望君王能够承担起治国的重任,实
现天下太平。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对比
通过对比邻国之政和寡人之政的不同之处, 突出了作者治国的用心和成效。
排比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 感染力,使得作者的观点更加鲜明有力。
反问
通过反问的方式,强调了作者对治国的重视 和责任感,同时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
其他学派观点比较分析
道家学派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主张“道 法自然”和“无为而治”,强调
自然规律和自由发展。
墨家学派
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和 “非攻”,提倡节约、反对浪费
和战争。
法家学派
以韩非子为代表,主张“法治” 和“重刑主义”,强调法律规范 和严刑峻法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
性。
05
互动环节:课堂讨论与问题解答
维护封建制度的文化制度 ,规定不同等级的贵族在 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差异。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主张“ 仁”和“礼”,提倡“为 政以德”,注重个人修养 和品德教育。
孟子
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 主张“性善论”和“仁政 ”,强调天赋人权和民本 思想。
荀子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主张“性恶论”和“礼法 并举”,强调后天教育和 法律规范的重要性。
推动文化创新
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 代特点进行文化创新,推动中华文 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04
知识拓展:相关历史文化知识
先秦时期政治制度概述
01
02
03
分封制
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 给诸侯,建立诸侯国,以 巩固统治。
宗法制
新人教版寡人之于国也PPT完美版PPT68页
Thank you
新人教版寡人之于国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新人教版寡人之于国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导练
1.识字注音
米粟.(sù) 不可胜.食(shēnɡ) 洿.池(wū) 养生丧.死(sāng) 鸡豚.狗彘.(tún zhì) 孝悌.(tì)
弃甲曳.兵(yè) 数.罟.(cù ɡǔ) 鱼鳖.(biē) 衣.帛(yì) 庠.序(xiánɡ) 饿莩.(piǎo)
2.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 “无”通“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颜色杂而不纯。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3.一词多义
①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之 ②填然鼓之(助词,无实义) ③五亩之宅(助词,的)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 ②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动词,施加)
(2)加 ③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动词,放上) ④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动词,加大) ⑤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动词,虚报)
2.探寻背景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倚强凌弱被视作 合理。 孟子是在梁惠王三十五年(前335)应邀来到魏国的。 孟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 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 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 国?”(《史记·魏世家》)从中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 子来魏的目的。
①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名词,武器) (3)兵 ②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名词,军队,士兵)
③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名词,军事)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不过)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与“曲”相对,不弯曲) (4)直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价值) ④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副词,一直) ⑤四体康且直(身体硬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 (5)于 ②寡人之于国也(对于)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
5.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 鼓,名词作动词,敲鼓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生,死,动词作名词。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 (3)树.之以桑 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词作动词,穿 (5)谨.庠序之教 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6)然而不王.者 王(wànɡ),名词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7)王无罪.岁 罪,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
2.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哪些行“王道”的措施?实质是 什么?施行后会取得怎样的效果? 提示:王道之始:恤民养民。具体措施是“不违农 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实质 是发展生产,兴旺副业,促进物资生产,打好生活基础。 效果是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使 民“养生丧死无憾”。
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指打开粮仓,赈济 百姓)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发、征调) (8)发 ③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④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 (生、出,引申为“发出”的意思) ⑤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今义:形影孤单的人。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3)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同意,认可。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义:这样却。今义:转折连词。
句段剖析
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剖析 这是梁惠王见到孟子后提出的首个问题,问题的 关键点是“增加人口”。古代人口少,为了增加劳力和 扩充兵员,各诸侯国都希望人口增多。谁拥有了大量的 人口,谁就拥有了大量的土地耕种者,谁就拥有了大量
兵员,谁就能够富国强兵。梁惠王希望更多的人民归附 自己,他将自己的做法与邻国君主比较,认为自己国家 比邻国的政治好多了,可是依然“民不加多”。因此, 梁惠王见到孟子便直接把话题放在人口上面。由此可 见梁惠王想知道“民不加多”原因的迫切心情以及追 求富国强兵问鼎天下的政治雄心。
①谷不可胜食也(尽) ②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6)胜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 ①数罟不入洿池(密,与疏相对) ②数口之家(几) (7)数 ③范增数目项王(副词,屡次) ④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数量) ⑤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计算)
王道之成:保民教民。具体措施是“五亩之宅,树之以 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 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实质是发 展经济,搞好生活,保障民生;注重教育,促进精神文明 建设,加强社会稳定。效果是“五十者可以衣 帛”,“七十者可以食肉”,“数口之家可以无 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 民不饥不寒”。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目标导航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 2.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向背的积极思想。 3.体味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艺术。 4.体会孟子仁政思想的时代意义,并能作出恰当的评论。
文本助读
1.连线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 (今山 东邹城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 子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 张“制民之产”,在人性问题上, 提出“性善论”。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孟子及其弟 子编撰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 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孟 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 深刻透彻,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6.特殊句式 (1)是亦走也 判断句 (2)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介词结构后置 (3)申之以孝悌之义 介词结构后置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介词结构后置 (5)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 (6)非我也,兵也 判断句
预习导读
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提示:以“民不加多”为线索展开论述。首先,以梁惠 王认为自己已“尽心”,却“民不加多”来提出疑问。 其次,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与 邻国国君并无本质区别,从而揭示“民不加多”的原因。 最后,孟子提出了使民加多的各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