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形图 教案1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第2课时)教案-七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能根据当地情况说出1---2种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形的特点。
2.通过地形和等高线模型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对当地地形形成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地形形成中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分析。
2.外力作用中流水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地形形成中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分析。
四、教具准备泥、水、托盘、烧杯、记号笔、课件五、教学过程复习:指认地形种类和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部位创设情景:现在我有一袋泥,大家能不能把它做成一个简单的等高线地形模型,并试着在模型上画出等高线。
学生活动:两位同学用泥制作一个简单的等高线地形模型,然后用手指在模型不同部位,让其他同学判定其所表示的地形部位。
教师引导:假如用橡皮泥或高岭土来制作地形模型,还可在其上标出等高线。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试着做一下。
教师设问:我们周围的地形比刚才做的更丰富多彩,你知道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吗?学生讨论后回答:三、地形的变化(一)内力作用1.形式:地壳运动-------板块的碰撞和张裂2.作用特点:使地表趋于起伏(形成高山、高原,海洋、深谷。
)(二)外力作用1.形式⑴.流水:冲刷、沉积、溶蚀、海浪。
⑵.风、沙:吹蚀和沉积。
⑶.冰川:角峰和冰斗谷。
⑷.生物作用:人类活动、动植物的活动2.作用特点:缓慢而持久,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
四、知识运用1.思考与讨论:我们周围所处的丘陵地形的形成,主要有哪些内、外力的作用?2.课内巩固练习:见课件。
3.课外作业:作业本。
《地形图的判读》示范课教案
课题:《地形图的判读》教课设计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学会运用地图估量海拔与相对高度2、会辨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岳、山脊、山谷、悬崖、鞍部过程与方法:3、可以运用等高线地形图找出山岳、山脊、山谷、悬崖、鞍部 , 并概括其特色。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4、依据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教课要点1、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山体不一样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教课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山体不一样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教课方法研究议论法、阅读剖析法、读图剖析法、多边互动法。
教课器具山体模型、课件教课过程一、新课导入1、复习地图的三个基本因素:比率尺、方向、图例2、礼拜天,小明假期准备随家人去自助游(注意:途中要爬山)。
你感觉他们应当随身携带的物件有什么?(地图)由于要登山,因此出发前收集了两幅地形图。
大家帮他下,假如是你,你选择哪个地图。
——这就是本节课要要点议论的“地形图的判读”(板书)。
二、齐读学习目标: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自主学习师:判读地形图其实其实不困难,下边我们就来学习。
(一)研究活动一:什么是海拔?什么是相对高度?设疑:小甲和小丁各自站在自己所在地点测得甲山和丁山的高度都是1000 米,但是图上显示甲山的确比丁山高,这是为何?表示高度的方法有哪些?学生阅念书籍P24,帮我找出相对高度和海拔的定义。
概括小结:地面某个地址超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某个地址超出另一地址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注意:地图上出现的高度一般状况下的都是海拔。
自测:甲山的海拔为米,丁山的海拔为米,甲山相对丁山的相对高度为米。
渡:人们是如何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到平面地图上的呢?(二)自主学习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学生自学。
a、()是等高线?()是等高线地图?b、等高线是一条()曲线。
同一条等高线上海拔高度()c、等高线一般都不()、不()(绝壁处除外)。
d、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等高线越稀少,坡度越()。
初中地形图教案
初中地形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要素,如比例尺、坐标系、高程等。
2. 学会阅读和理解地形图,识别地形类型和特征。
3. 掌握地形图的测量和应用方法,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2. 阅读和理解地形图的方法。
3. 地形图的测量和应用。
教学难点:1. 地形图的比例尺和坐标系的理解。
2. 地形图的测量方法的掌握。
教学准备:1. 地形图样本。
2. 地图测量工具。
3. 教学PPT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所在地的地形图,让学生对地形图有直观的认识。
2. 提问:你们对地形图有什么疑问?二、基本概念和要素(15分钟)1. 讲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如比例尺、坐标系、高程等。
2. 示例解释比例尺的含义和作用,如1:1000的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的1000厘米。
3. 介绍坐标系的概念,如经纬度和平面直角坐标系。
4. 讲解高程的概念,如海拔和相对高度。
三、阅读和理解地形图(15分钟)1. 教授如何阅读地形图,如识别地形类型(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特征(坡度、坡向等)和高程信息。
2. 示例分析一张地形图,让学生实践阅读和理解地形图。
3. 小组讨论:学生们分小组讨论如何根据地形图判断地形特征和适宜的人类活动。
四、地形图的测量和应用(15分钟)1. 介绍地形图的测量工具和方法,如全站仪、GPS等。
2. 示例解释如何使用地形图测量工具进行地形测量。
3. 教授地形图的应用方法,如土地利用规划、建筑设计、水利工程等。
五、总结和练习(10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形图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如阅读一张地形图并回答相关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讲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要素,教授阅读和理解地形图的方法,以及介绍地形图的测量和应用,使学生对地形图有了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新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形图》【创新教案】(第2课时)1
《地形和地形图》教案【内容来源】七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三章【主题】地形和地形图【课时】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内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提高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外力因素对地形的影响时,产生长大后努力改变家乡面貌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形的变化教学难点:地形的变化三、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的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的第七节。
本节课需花2个课时进行落实。
第二课时主要介绍了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级中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大都在14岁左右,具备一定的数学计算基础。
由于目前处在形式运算阶段初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总体较薄弱,需要教师加以耐心的辅导和帮助。
14岁左右的他们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有意注意和责任感意识有所增强,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积极思考,主动寻找答案,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培养他们学会利用图、表等数量关系获得知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教师】地表形态,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吗?【学生】呈现观点并说明理由【教师】喜马拉雅山过去曾经是一片海洋,而如今呢?【学生】如今是一座山【教师】为何会这样?【学生】这是板块的碰撞导致的【教师】非常好!这就是内力的作用。
请观看视频:内力的作用2.新课呈现【教师】地形的变化只受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吗?【学生】不是【教师】青藏高原抬升是受到了内力作用,而雅鲁藏布江冲刷则属于外力作用。
【学生】……【教师】同学们想一想,内力、外力各起着什么作用?【学生】相互讨论【教师】归纳:内力:使地球表面起伏加大(火山、地震、板块运动)外力:使地球表面处于平坦(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生物)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外力的作用【教师】谈一谈从视频中收获了什么?【学生】……【教师】在降水多的地区,什么作用起着主导?【学生】流水【教师】流水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学生】侵蚀地貌、沉积地貌【教师】在降水较少的地区又是什么起着主导作用呢?(呈现图片)【学生】风力作用【教师】补充:风力作用会侵蚀地貌3.巩固练习造成埃及”狮身人面像”破坏的主要外力是( )A.风B.流水C.冰川D.海浪桂林山水甲天下,其形成的主要外力因素()A.流水的溶蚀作用B.流水的沉积作用C.风的吹蚀作用D.冰川移动的作用黄山顶部的飞来石,主要受()A.风的作用B.流水的作用C.火山的作用D.冰川的作用4.板书设计《地形和地形图》。
3.7地形和地形图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解答学生在地形图绘制和分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a.讲授法:教师讲解地形的概念、分类和地形图的绘制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地形和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b.讨论法:分组讨论地形对生活和交通的影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独立完成地形图绘制作业,展示自己的技能。
-拓展学习:学生探索拓展资源,深入了解地形图的应用领域。
-反思总结:学生评价自己的作业,思考可以改进的地方。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评价,进行学习过程的反思。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提交预习笔记和问题,分享学习成果。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分享预习资源,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地形和地形图的概念,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重点题型整理
1.题型一:地形分类及特征
题目:请根据地形分类,描述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的特征。
答案:
-平原:地势低平,起伏小,河流平缓,适宜农业耕作。
-山地:地势高峻,起伏大,坡度陡峭,地形复杂。
-丘陵:地势起伏,坡度较缓,地形较复杂,适宜发展畜牧业。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地形封闭,资源丰富。
2.题型二:地形图的绘制方法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形和地形图的重要性。
地形和地形图(PPT课件(初中科学)39张)
探究学习
你知道你所在故乡是 什么地形?你出去游 玩看到过哪些地形?
山地
相对高度大,坡陡顶尖,连绵起伏,海拔在500米以上。
高原
高原:海拔高,一般在500米以上,顶面积较大,起伏小。
丘陵
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 地表起伏小,坡度平缓。
平原
海拔在200米以下,地面宽广,起伏较小的地区, 一般相对高度小于50米。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
情景导入
地球的陆地表面形态各异,
高原
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平坦、
平原
有的峻峭、有的一望无际、
有的峰峦叠障……。我们把
它们统称为地形。
山地
盆地
丘陵
新课学习
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种差别通常用海拔和相对高度 来表示。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 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 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C.山地
D.盆地
2.等高线从低处往高处凸出的地方是( D )
A.鞍部 B.峭壁 C.山脊 D.山谷
3.石灰岩地区形成溶洞的原因是( B )
A.火的作用
B.流水的作用
C.风力的作用
D.地震
4.以下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风
B.流水
C.火山
C)
D.冰川
盆地
四周为山脉、高原环绕的中部相对低陷地区。 海拔四周高,中间低。
小结
陆地地形主要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五种类型。
山地
海拔
高500米 以上
相对高度 大
高原 高500米 以上
小
丘陵
平原
较低200米 很低200米 或以上 以下
初中地理地形图教案
初中地理地形图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 学生能够通过地形图识别不同的地形特征和地形单元。
3. 学生能够利用地形图进行地形分析和地形描述。
教学重点:1. 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 地形图的阅读和分析技巧。
教学难点:1. 地形图的表示方法和地形单元的识别。
2. 地形分析和地形描述的技巧。
教学准备:1. 地形图的样本或投影片。
2. 地形分析和描述的案例或实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地形图的概念,让学生对地形图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曾经见过地形图?你们认为地形图有什么作用?二、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10分钟)1. 讲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如等高线、地形单元、坡度等。
2. 介绍地形图的表示方法,如等高线图、分层设色图、地形剖面图等。
三、地形图的阅读和分析技巧(10分钟)1. 讲解如何阅读地形图,如识别地形单元、读取等高线等信息。
2. 介绍如何分析地形图,如分析地形的坡度、地形的变化趋势等。
四、地形分析和描述的实践(10分钟)1. 提供一些地形分析和描述的案例或实例,让学生进行实践。
2. 学生分组进行地形分析和描述,可以用口头描述或绘图的方式进行。
五、总结和评价(5分钟)1. 对学生进行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的复习和巩固。
2. 评价学生的地形分析和描述的实践成果,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延伸:1. 邀请地理专业人士进行地形图的实地讲解和示范。
2. 组织学生进行地形图的制作和展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对地形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实践,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观察能力。
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指导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技巧。
【新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形图》【创新教案】1
《地形和地形图》创新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主要的地形类型,能够说出主要地形类型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判读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地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立志长大后改变家乡的面貌。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地形的类型。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三、教学准备课件准备、橡皮泥四、教学预设(一、教学引入)复习:1、说说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2、说说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3、说出火山和地震分布的特点。
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二、新课教学)讨论:地球的陆地表面不是完全平坦的,它是由哪些地形构成的呢?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等构成。
展示图片: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等。
师解释: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相对高度较小较小较大较小(一般不超过200m)周围是山地与高原,中间是平原或丘陵海拔较高(500m以上)较低(一般在200m以下)较高500m以上)有高有低周围高,中间低思考:你的家乡主要有哪些地形类型?这样的地形特点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属于丘陵。
该地形的优点是:自然条件多种多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利于发展多种经济。
缺点:交通不便,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展示珠穆朗玛峰图片师:假如我们要在图上把这个山峰表示出来,该怎么表示呢?思考:那么地形是怎样绘制在地图上的呢?生思考,(提示:把实地的物体在图上表示出来可以用什么呢?)师:我们可以用等高线地形图把山峰表示在地图上,活动:两个小组合作,用橡皮泥做一个山峰,在不同的高度处按一定的高度差依次画上等高线。
把山峰放在白纸上。
问:俯视山峰,上面的等高线呈什么形状?(生:封闭曲线)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把山峰上的等高线按原来的位置绘到白纸上?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确定一个山峰的固定中心点,然后一层一层地把下面部分去掉,依轮廓画。
问:山峰的等高线在白纸上什么形状?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很小的封闭曲线。
地形图教案初中
地形图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 能够阅读和分析地形图,识别地形图上的各种地形要素。
3. 能够运用地形图进行实际的地理分析和问题解决。
教学重点:1. 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 地形图的阅读和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1. 地形图上各种地形要素的识别。
2. 地形图在实际地理分析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地形图样本。
2. 地形图阅读和分析的指导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地形图,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能识别出哪些地形要素?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二、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如等高线、地形剖面图等。
2. 教师讲解地形图的表示方法,如等高线的间距、颜色等。
三、地形图的阅读和分析方法(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地形图,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地形图。
2. 教师提问:你能识别出哪些地形要素?如山峰、山谷、河流等。
3.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并讲解地形要素的识别方法。
四、地形图在实际地理分析中的应用(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地形图,并提出一个问题,如:某地区最适合发展什么农业?2. 学生运用地形图进行分析,教师指导并讲解分析方法。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提问:你们学会了如何阅读和分析地形图了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强调地形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学生分组进行地形图阅读和分析的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撰写地形图分析报告,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形图的阅读和分析,让学生掌握了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能够识别地形图上的各种地形要素,并能够运用地形图进行实际的地理分析。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同时,要加强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地形图的阅读和分析,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初中地理认识地形教案
初中地理认识地形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形的分类及特点;(2)掌握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学会阅读地形图,识别地形类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际地形,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讨论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地形的分类及特点,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形图的阅读与地形类型的识别。
教学方法:观察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形模型、地形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各种地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各自认识的地形。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地形特点。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形的分类及特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地形的分类及特点,如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2. 教师通过实例说明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城市分布等。
四、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地形模型进行观察和分析。
2. 学生代表汇报观察到的地形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地形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复习心得。
二、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及地形类型的识别。
2. 教师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类型。
三、阅读地形图1. 学生阅读地形图,识别地形类型。
2. 学生代表汇报识别结果。
四、课堂练习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并解答学生疑问。
五、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六、课后作业1. 学生绘制一幅地形图,标注地形类型及特点。
2.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地形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小论文。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地形的分类、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地形和地势》教案范文
地理《地形和地势》教案范文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地形和地势的概念产生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介绍地形和地势的定义,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对地形和地势有直观的认识。
教学步骤:1. 利用图片展示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和地势,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引入地形和地势的定义,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形和地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章:地形的分类和特点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形的分类和特点,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分类和特点。
教学步骤:1. 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识别五种基本地形。
2. 分别介绍每种地形的特点,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各种地形的优缺点。
第三章:地势的概念和分类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地势的概念和分类,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地势的定义、分类和分布规律。
教学步骤:1. 介绍地势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地势的概念。
2. 讲解地势的分类,包括坡地、高原、山地、盆地等。
3. 通过地图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地势的分布规律。
第四章:地形和地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地形和地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地形和地势对农业、交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分析地形和地势对农业的影响,如平原地区的耕地利用、山区的水土保持。
2. 探讨地形和地势对交通的影响,如道路建设、隧道工程。
3. 讲解地形和地势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如地形对城市格局的影响、山地城市的建设。
第五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具体地形和地势对人类活动的案例。
教学步骤:1. 给学生发放案例资料,让学生阅读并了解案例背景。
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地形和地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分组讨论,让学生提出改进措施,优化人类活动与地形和地势的关系。
第六章:地形和地势的测量与研究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地形和地势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地理的能力。
《中国的地形》教案
《中国的地形》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我国地形的兴趣。
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和步骤。
1.2 教学内容: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形的特点和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地形图,引起学生的关注。
1.4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提问学生对我国地形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地形的特点和重要性。
使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地形图,让学生初步了解地形分布情况。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布置预习任务。
第二章:我国的地形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
使学生掌握地形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介绍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如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等。
分析地形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候、水文、植被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让学生掌握地形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使用多媒体展示地形示意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形特点。
2.4 教学步骤: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新课。
讲解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如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等。
分析地形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候、水文、植被等。
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地形特点和影响的看法。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章:地形对生活的影响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形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使学生认识到地形在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分析地形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如居住、交通、农业生产等。
介绍地形在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应用实例。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地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使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对生活影响的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形的作用。
3.4 教学步骤: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新课。
讲解地形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如居住、交通、农业生产等。
分析地形在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应用实例。
【新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形图》【创新教案】(第2课时)1
《地形和地形图》教案【内容来源】七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三章【主题】地形和地形图【课时】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内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提高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外力因素对地形的影响时,产生长大后努力改变家乡面貌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形的变化教学难点:地形的变化三、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的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的第七节。
本节课需花2个课时进行落实。
第二课时主要介绍了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级中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大都在14岁左右,具备一定的数学计算基础。
由于目前处在形式运算阶段初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总体较薄弱,需要教师加以耐心的辅导和帮助。
14岁左右的他们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有意注意和责任感意识有所增强,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积极思考,主动寻找答案,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培养他们学会利用图、表等数量关系获得知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教师】地表形态,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吗?【学生】呈现观点并说明理由【教师】喜马拉雅山过去曾经是一片海洋,而如今呢?【学生】如今是一座山【教师】为何会这样?【学生】这是板块的碰撞导致的【教师】非常好!这就是内力的作用。
请观看视频:内力的作用2.新课呈现【教师】地形的变化只受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吗?【学生】不是【教师】青藏高原抬升是受到了内力作用,而雅鲁藏布江冲刷则属于外力作用。
【学生】……【教师】同学们想一想,内力、外力各起着什么作用?【学生】相互讨论【教师】归纳:内力:使地球表面起伏加大(火山、地震、板块运动)外力:使地球表面处于平坦(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生物)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外力的作用【教师】谈一谈从视频中收获了什么?【学生】……【教师】在降水多的地区,什么作用起着主导?【学生】流水【教师】流水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学生】侵蚀地貌、沉积地貌【教师】在降水较少的地区又是什么起着主导作用呢?(呈现图片)【学生】风力作用【教师】补充:风力作用会侵蚀地貌3.巩固练习造成埃及”狮身人面像”破坏的主要外力是( )A.风B.流水C.冰川D.海浪桂林山水甲天下,其形成的主要外力因素()A.流水的溶蚀作用B.流水的沉积作用C.风的吹蚀作用D.冰川移动的作用黄山顶部的飞来石,主要受()A.风的作用B.流水的作用C.火山的作用D.冰川的作用4.板书设计《地形和地形图》。
浙教版科学《地形和地形图》优质公开课1
名闻世界的“温州蜜柑”的原种故乡。 温州自古以来盛产柑桔,而且别具风味,品质特好,是名闻世界的“温州蜜柑”的原种故乡。
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 顶面较大,地势起伏小,平坦
活动:体验等高线地形图制作
讨论: (1)乙山与甲山的相对高度是
米。
温州的地形特点对交通、特产种植、旅游发
3.7地形和地形图(第一课时)
雁荡山
高原
文成大峃镇
丘陵 平原
各种不同地形的特点
高原
相对高
度(大 小
或小)
平原 山地
很小
200米以 上
丘陵
100米 以下
盆地
海拔 500米以上 200米以下 500米以上 200-500米
特征
顶面较大, 地势起伏 地势起伏 小,平坦 小,平坦
坡度较陡, 峰峦高耸,地表起伏 沟谷幽深 较小,坡
③请1标1到等7高8线地3形平图相应方的地公方. 里,地形复杂,山地和丘陵占70.4%,平
①活原动:和体验等盆高线地地形占图制作23.2%,河流和湖泊占6.4%。温州山高雾多,
4%,平原和盆地占23.
等地气高表线 起候向伏海较拔小温较,高坡和处度凸较,出缓 雨量充沛,生态条件十分适宜茶树的生长。
温州自古以来盛产柑桔,而且别具风味,品质特好,是 用什么方法能把雁荡山表示在地图上?
度较缓
周围为 山脉、 高原环 绕,中 部相对 较低平
温州地形:
我们家乡温州 (4)图中最有可能孕育河流的地方是___________。
—— 等高线地形图
温州地处浙江省东南部,全市人口920万。土地面积 温州自古以来盛产柑桔,而且别具风味,品质特好,是名闻世界的“温州蜜柑”的原种故乡。
地形图(第1课时)示范教案
《地形图》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知道海拔和相对高度。
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鞍部、陡坡、缓坡、陡崖、山脊和山谷等常见的地形部位。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与联系,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陆地的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及一般特点。
3.知道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的一般特点。
4.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鞍部、陡坡、缓坡、陡崖、山脊和山谷等常见的地形部位。
【教学难点】1.理解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的一般特点。
2.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鞍部、陡坡、缓坡、陡崖、山脊和山谷等常见的地形部位。
第1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师:地球表面高低起伏不平,地形类型多样。
你知道怎么表示地面的高度吗?陆地上有哪些基本的地形类型,各种地形类型有哪些一般特点呢?怎么在一个平面上表示各种实际的立体地形呢?什么是等高线地形图呢?你能识别和区分山地的不同地形部位吗?要解答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掌握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开始吧!【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来看看怎么表示地面的高度。
(板书)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形图一、海拔和相对高度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图片,小组讨论并回答:1.什么是海拔?2.什么是相对高度?3.二者有什么区别?生:(可能的答案)1.海拔:地面上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又叫绝对高度。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3.区别:二者选择的参考点不同。
海拔高度其实也是一种相对高度,只不过它选择的参考点是全球海平面;而相对高度选择的是除海平面以外的其他参考点。
学生进行巩固训练1: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
读图,小组合作讨论,完成教材P15的“活动”。
计算:在下图中,A点的海拔是米,B点的海拔是_____米,A点与B点的相对高度是米。
生:(可能的答案)A点的海拔是8240米,B点的海拔是3708米,A点和B点的相对高度是4532米。
【承转过渡】掌握了地面高度的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接下来,我们来了解和认识地球表面陆地上到底有哪些基本的地形类型吧,看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第7节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学习目标】
1、知道地形还在不断的发生着缓慢的变化;
2、知道气温变化,流水,风力,海洋和生物都会使地形发生缓慢的变化;
3、关注由于流水和风力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
4、了解什么是等高线,能根据等高线的特点读出等高线地形图.
【课前预习】
一、提出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地形,而且知道喜玛拉雅山是从原来的海洋变成陆地,台湾海峡是从原来的陆地变成海洋,说明地形是一直在不停的变化,那么是什么力量使地形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地球的内部力量------内力
提问:从那些方面可以看出内力的存在?
--------地壳运动,火山,地震
总结:正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力量,使地球地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地球的外部力量------外力
提问:除了内力,还有没有其他的力可以改变地球的地形吗?
读图: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沙漠,风蚀城堡
结论:是地球的外力使地形发生了变化.
1.岩石的风化
2.流水作用
3.风的吹蚀
(三)地形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等高线
1.定义:山地中起伏的不同的地方,海拔高度相同的点用线连接起来,这样的线条叫等高线.
2.制作等高线
3.等高线地形图的识读
(1)山顶: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
(2)鞍部:两条等高线突出部位相对应
(3)峭壁:等高线重叠处
(4)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突出
(5)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突出
(6)陡坡:等高线较密处
(7)缓坡:等高线较疏处
【疑难重点】
1.关于地形变化,下面不正确的是()
A.地形都是在变化的
B.地形的变化有的很激烈,有的很缓慢
C.生物也能使地形发生变化
D.地形的变化都是自然原因引起的,与人的活动无关
2.关于火山喷发,下面不正确的是()
A.是由于灼热的岩浆从地壳裂纹中喷出
B.喷出物全是高温岩浆
C.喷出的岩浆冷凝后,常形成圆锥形的火山丘或火山岛
D.火山喷发也有对人类有利的方面
3.下面与地震预兆无关的是()
A.遍地干旱,作物枯萎,用水紧张
B.鸡鸣狗叫、蚂蚁搬家、老鼠出洞等,一些动物行为反常
C.仪器测得该地的地球磁场、电场异常,地形发生变化
D.地下水位突然升高,井水冒泡,地温明显升高
4.火山和地震大多发生在()
A.陆地的城市中
B.沙漠或荒野中
C.基本上都在海中
D.地壳活动活跃的地带
5.下列各项中与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无关的是()
A.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非常相似,几乎可以拼合起来
B.大洋分隔的两岸都有繁华的城市
C.被大洋分隔的两岸大陆上,生物都有亲缘关系
D.被大洋分隔的两岸大陆上,古生物化石许多是同类,岩层也是连续的
6.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在太行山的崖壁中看到一条条含有螺蚌壳和鹅卵石的条状岩层,这能说明()
A.螺蚌等生物原来是生活在山崖上的,后来才下水
B.远古人类曾把螺蚌带上山崖
C.这里发生了海陆变迁的地形变化
D.地形是稳定不变的
7.来自地壳外部,能引起地形改变的是()
A.地震
B.火山喷发
C.板块的“漂移”运动
D.流水、风、海浪、冰川等
8.下列地形变化属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是()
A.长江三角洲
B.杭州西湖
C.柴达木盆地
D.喜马拉雅山
9.下列地形变化由于生物作用直接引起的是()
A.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
B.大堡礁(珊瑚礁)的形成
C.风蚀蘑菇的形成
D.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10.对埃及的“狮身人面像”造成破坏的主要外力是()
A 、风
B 、流水
C 、海浪
D 、冰川
【巩固练习】
1.地形能发生“沧海桑田”变化,这是来自地球_________________力量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2.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通过对世界地图观察,并经过进一步研究,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说。
他认为原来地球上只有________块大陆,以后逐渐____________,漂移到现今的位置,形成目前海陆分布的格局。
3.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努力,在20世纪六十年代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学说理论,认为地壳的岩石圈分裂成______板块,板块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上慢慢地移动着。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是火山、地震______________的地带。
4.流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都有一种_____________作用。
岩石和土壤的颗粒会随着流水___________,然后慢慢沉积下来,使高低起伏的地形逐渐趋于______________ 。
5.为了描述地形高低起伏的情况,经过实地测量各地的高度,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就成了等高线。
用这种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________________。
在等高线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表示地形陡峭;等高线____________的地方表示地形平坦。
【当堂检测】
1.图2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有甲、乙两队准备登山。
甲队从B 出
发,乙
队从C 出发,均向山顶A 攀登。
则: ①________队走过的路程较长; ②________队攀登的山坡较陡;
③甲队攀登的高度为_______米,乙队攀登的高度为________米;
图
2
④两队选择的路线各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大南山位于蛇口半岛,海拔336.15米,面积3.5平方公里。
她扼守珠
江口,雄视伶仃洋,登高一望,香港、深圳尽收眼底。
政府现已将其规
划为森林公园。
图乙是根据等高线分布情况绘出的大南山地区地形图,
请依图做答:
(1)图中所示为山脊的是 。
(2)形成图中所示地形的主要原因是 (填选项号)
0500米水平比例尺A
B
C 200220240
260
A、内力作用
B、流水作用
C、风沙作用
D、海浪作用
(3)现在政府已经修建了一条可以到达山顶的公路。
由图中可知,公路所处的北坡坡度较缓,判断的理由是: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