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必修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2.1城市空间结构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学会分析城市形成的区位条件2、掌握城市的空间结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3、能够判断城市功能区并且解释理由4、掌握中心地理论的内容二、核心问题:1、城市区位分析2、城市功能区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掌握功能区的特点,依据功能区的特点,学会判断功能区2)依据影响功能区布局的因素,判断功能区并解释其成因3)分析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4)根据功能区的分布,判断城市形态及其影响因素3、中心地理论三、重难点分析(一)重点:1、城市区位分析2、中心地理论(二)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四、课时安排:4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生活在集宁这个较大城市,那么什么是城市呢?城市有什么特点呢?(二)讲授新课一、城市的含义及其特点:1、含义: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产业,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城市的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密集性);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率比较高(高效性);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动态性)(与乡村相比)(承转)提问:我国的大城市大分布在什么地区?为什么?城市的分布(布局、选址)受那些因素的影响?二、城市区位分析1、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关系(影响事物布局在这里的影响因素)思考1:地理事物有哪些,可以分为几大类?(承转)区位因素就是影响某一事物布局(分布)在这里的因素2、城市区位分析1)自然地理区位:①地理位置:②气候----人的分布---城市(中低纬度地区,沿海200km范围内居住60%以上的人口)③地形—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便于农耕,有利于发展交通,便于联系;节省建筑投资,最适宜人居住高原:低纬地区,城市建在高原面上,例如巴西高原—凉爽中高纬地区,城市建在河谷地区,例如太原建在汾河谷地,青藏高原的城市—河谷地区④河流:提供水;防御功能;水运;河谷地区,土壤肥沃,适合农耕两河交汇处---重庆(嘉陵江)、宜宾(岷江)、攀枝花(雅龚江)、武汉(汉水)通航段的起点和终点(长江宜宾---上海),注意:河流的起点,一般无城市过河点:伦敦;赣州河流入海口:上海河流的曲流处,河心岛,建城市,河流起到防御功能2)人文区位①资源---开采资源,吸引人迁移,建立城市,目前存在转型的问题②交通---交通枢纽、交通干线两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2.教学内容:运用GIS等技术手段,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
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运用GIS软件,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如土地利用比例、建筑密度等。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定义、类型、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等。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设想: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特定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引导其主动探索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问题。
-设想: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城市中心往往是商业区?”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欲望。
4.结合实地考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深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认识。
2.教学内容:分享小组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教学过程: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并进行补充和提问。通过交流,让学生相互学习,提高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认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进行地图阅读和分析练习。
教学过程:提供不同类型的城市地图,如平面图、立体图、遥感影像图等,让学生阅读并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进行指导,提高其地图阅读能力。
2.学会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如经济、社会、历史、地理等。
-掌握不同因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如产业发展、人口迁移、城市规划等。
-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3.提高地图阅读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地图,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布规律。
-学会阅读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地图,如平面图、立体图、遥感影像图等。

人教版地理必修2教案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2教案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2教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新课标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内容分析】
 本节作为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的开篇之节,教材分为两部分内容: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内部的结构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通过研究城市内部结构也可以了解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因而本节内容是学习城市化的基础。

而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这些基础知识。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从分析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功能区入手,并分析各功能区(主要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的特点,再对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以动态的观点来看待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整节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教学设想】
 1、图以载文的学习思想和方法,为学生提供较为充分的学习背景和案例,尝试分析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2、充分利用地图,结合身边的城市,把教材中抽象的功能区特点,难理解的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因素明朗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課題 2.1城市內部空間結構設計教師授課教師時間第周月日課型課時1課時教學目標1、瞭解城市地域形態的特點及形成原因;2、理解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3、掌握影響城市功能區的因素及區位因素。

重點難點重點: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難點: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綜合因素分析教法教具教學過程設計教材處理師生活動第一步:嘗試練習嘗試練習學案上的試題第二步:考點掃描:考點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考點二: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第三步:寫學案記知識點知識點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1.城市土地利用類型:包括商業用地、工業用地、政府機關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綠化用地、交通用地和農業用地等。

2.城市功能分區(1)形成:不同類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裡的集中。

(2)特點:各功能區之間並無明確的界線。

(3)主要功能分區先學後教,先試後導(3分鐘)目標定向(1分鐘)學生說出考點教師補充第一課時主要以記憶知識點為主,學生限時記憶,然後馬上驗收默寫知識點二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1.含義: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區的分佈與組合,也叫城市地域結構。

2.主要模式: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

3.形成因素(1)經濟因素(主要因素):影響地租的因素:交通便捷程度和距離市中心遠近。

(2)社會因素:收入導致住宅區的分化;知名度; 種族或宗教(3)歷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對日後功能分區有深遠影響。

4.發展變化:隨城市的發展而逐漸形成和變化第四步:變式訓練學案上例題作為變式訓練題讓學生自己產生疑問,設置相關問題,自己鋪設道路,達到水到渠成的目的,讓學生學會圖文轉換。

第五步:解惑答疑該環節為學生討論探究本節課知識點和變式訓練以及嘗試訓練的習題,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生生質疑,師生質疑把本節課知識真正掌握。

第六步:構建網路第七步:當堂檢測教師及時把握學生動態,對記憶和理解有困難的知識點進行及時的講解和點評變式拓展,感悟實踐,質疑互動(15分鐘)合作探究,視導討論,穿插鞏固(3分鐘)總結昇華,回扣目標(5分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设计: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设计: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教材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的第二章第一节,通过城市内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分析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形成与变化的原因。

对整章内容来说,起着开篇引导的作用,同时又为之后工业区位的选择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所以,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城市功能区的类型以及对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与合作探究,理解并掌握不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析方法,学会通过图表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时代感。

根据教材内容,本节课的重点为: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特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本节课的难点为:分析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因素。

一、教学方法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将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教学:提问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讲解法:对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专业性的讲解,便于学生理解的更明确。

活动探究法:结合教材上的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得到发挥。

一、学习方法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学生一方面通过图导图像法,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读图和析图的能力;另一方面,运用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读、思、议,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二、说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用百度地图展示本地城市外部形态的图片,归结它的城市外部形态的类型。

然后将本地城市的地图放大,一起探讨本地城市内部空间形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我将以所在城市为例,分析其土地利用方式。

提问财富广场、城东工业园、帝景观澜、分宜广场的大楼、东湖、县城外围分别为哪种土地利用类型,学生将一一解答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农业用地。

以此紧密结合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課時計劃課題:第一節城市內部空間結構課型:新課【教學目標】1、瞭解城市形態的概念和類型2、分析和理解城市形態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係3、瞭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類型4、分析和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功能區以及它們的特點【教學重、難點及解決辦法】重點:運用實例分析城市內部空間結構,解釋其形成原因難點:理解人口增長模式的三個指標解決方法:講述、分析判斷、舉例說明、多媒體輔助【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缺勤登記:【板書設計】第一節城市內部空間結構1、城市形態的概念2、城市形態的類型類型團塊狀條帶狀組團狀分佈地區平原地區沿鐵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地形崎嶇不平的丘陵山地舉例我國的成都、合肥,美國的華盛頓蘭州、洛陽、西寧、宜昌重慶4、功能區比較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5、城市地域結構模式6、經濟因素是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體現在各種活動的付租能力。

影響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離市中心的距離。

7、各類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隨距離遞減示意圖8、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其他因素:9、城市內部空間結構隨城市發展而逐漸形成和變化【講授過程】第一課時【新課導入】講述:上一章,我們學習並瞭解了《人口的變化》明確了人口和人口變化的問題。

提出問題:人口在地表空間的集聚形式是什麼?聚落有哪兩類主要形式?人類在聚落的存在方式是什麼?多年生產生活之後人類最重要的反思是什麼?人類反思的結果是什麼?明確:人文地理的學習思路【新課教學】點題:從現在開始,我們就來學習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舞臺──城市!觀察書P18及圖2.1:“幾種常見的城市形態”,合作討論問題:什麼是城市的形態?城市的形態有哪些類型?各自的特點是什麼?制約城市形態的條件主要是什麼?描述福州城市外部形態的特徵,分析其城市形態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列表比較總結。

【板書】1、城市形態的概念城市形態是指城市所佔據的一定空間和城市所形成的外部輪廓形狀2、城市形態的類型類型團塊狀條帶狀組團狀分佈地區平原地區沿鐵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地形崎嶇不平的丘陵山地舉例我國的成都、合肥,美國的華盛頓蘭州、洛陽、西寧、宜昌重慶【提出問題】回憶上一章的內容緊跟老師思路:形成與強化:人文地理的學習思路翻開課本18頁,準備學習“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提出問題:不同地表上的城市其形態不同,使什麼原因影響氣城市形態的形成?不同地表上的城市其形態不同,使什麼原因影響氣城市形態的形成? 【教師小結】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形因素和其影響的河流和交通線影響著城市形態的形成! 【新課教學】閱讀P18-19面,思考:1、按土地利用方式,城市用地分為哪些類型?2、什麼是集聚效應? 【板書】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應同一種土地利用方式對用地空間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這會導致同一種活動在城市空間上的集聚。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城市地域形状的构成与天文环境的关系。

2.熟习城市地域功用分区的类型,结合实例剖析各功用区的构成、开展进程以及它们的区位特征。

3.剖析历史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和行政要素等在城市地域功用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而愈加深上天看法城市地域功用分区的普通规律。

【教学重点】城市的地域形状;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要素在城市地域功用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城市地域形状的构成与天文环境的关系。

经济要素在城市地域功用分区中的作用。

【教具预备】多媒体教室、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拟剖析法、图示法、讲述法、列表对比法【课时布置】2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寓居、生活在城市里。

从城市集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外部形状,而且在每个城市外部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作用,以及各具特征的外部空间结构。

这就是我们明天要学习的2.1城市外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状1.概念: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我们看到的每个城市特定的外部轮廓外形。

2.城市形状的构成与它所处的天文环境的关系:城市用地较为规整,构成集中开展的城市形状——平原地域;分分开展的城市形状——山区或丘陵地域〔由于城市用地比拟破碎〕(图2.1)。

3.类型划分:国的华盛顿昌等。

成都城市形状图兰州城市形状图重庆城市形状图二、城市土地应用和功用分区1.城市土地应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功用分区〔1〕构成:不同的城市土地应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应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反的,这就会招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而不同类型的土地应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构成了不同的功用区构成功用区。

(图2.2)〔2〕功用分区的特点①功用区之间无明白的界限②某一种功用区以某种土地应用方式为主,能够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1_城市内部空间结构_教学设计_教案_3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1_城市内部空间结构_教学设计_教案_3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分析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城市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两个方面。

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2.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过程与方法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 能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运用地图,分析其空间形态与地形、水系和交通线等因素的关系,理解其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地理文化。

2.通过认识城市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2. 教学重点/难点1.根据城市外部轮廓,能说出该城市的城市形态。

2.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说出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3.能说出地租与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关系,并根据各类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不同位置的付租能力说明城市功能分区形成原因。

3. 教学用具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城市--地域形态:集中式;分散式-组团式--重庆市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功能分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二、讨论:工业区的分布有什么特点?1、保护环境,降低成本;运输需求,接近交通干线2、商业中心:高级住宅;工业区;混合土地利用带;低级住宅区: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地域结构:2、影响因素:3、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4、城市的合理规划:P24"活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的发展而形成,也是随城市的发展而变化的:合理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使功能区之间既联系又不干扰,从而保证城市的协调发展:四、三种模式1、共同点:①都以商业区为中心;②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2、影响因素: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历史与文化民族与宗教早期土地利用方式(欧美城市中心布局差异)其他: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3、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导学P23剖析5.)集中→分散(组团)分散→集中→分散(卫星城)分异明显→组团扩大→联片集中→卫星城五、地域文化对不同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结构特色的形成影响①概念:在一定地域聚集的特定文化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课程互动探究〗
商业区一般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工业区多分布在交通线旁。

一般情况下,城市功能区面积由大到小应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

课程内容四: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
(1)结合教材P23图2.7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完成下表。

图示
功能

中等
距市
中心
距离
地租中等
对应
地租
直线
较平缓
成因
商业区(A)住宅区(B)工业区(C)
近远最高最低很陡最平缓
距离对商业区影响大距离对住宅区影响较小
距离对工业区影响最小
(2)探究图中的城市功能区并分析交通对其影响。

商业区城市环路与公路干线交会处,通达度较高商业区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通达度最高工业区城市边缘,通达度较低明确城市地域结构的含义——不同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

也称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对于土地利用来说,就是地租的高低。

而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是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图2.7只是从距离市中心的远近这一个方面看付租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