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参考文献

合集下载

6005铝合金材料力学性能研究

6005铝合金材料力学性能研究

6005铝合金材料力学性能研究许磊摘要: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对典型车用的6005铝合金材料进行准静态拉伸试验。

输出载荷-变形量关系,获得应力-应变曲线,进而分析材料的弹性模量、极限强度、极限应变、屈服强度和延展率等力学性能。

关键词:6005铝材;准静态拉伸;应力-应变曲线;力学性能1 概述车辆用6005铝合金属于Al-Mg-Si系中等强度铝合金。

由于其优良的挤压成形性、耐腐蚀性和良好的焊接性,在国外被广泛用于高速列车、地铁列车、双层列车和客货汽车车体所需的薄壁、中空的大型铝合金壁板型材以及其它工业用结构型材。

在我国,铝合金大型材已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6005铝合金在高速、轻型铝合金列车和地铁列车以及轻型客货汽车上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多[1-3]。

6005具有较高的工艺性能。

万普华等人对6005铝合金试样进行了水淬和水淬并深冷处理,来观察金相组织、抗拉强度等对6005铝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4]。

张健等人利用热塑性试验研究了6005A铝合金的热裂纹敏感性[5],张大新等人将6005铝合金铸态试样和挤压制品试样在不同温度固溶加热后淬火处理,制备金相组织,用混合酸溶液侵蚀后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金相组织[6]。

文章主要就6005铝合金材料的力学性能性能通过万能材料试验机开展了系统的实验研究。

测定试件在准静态拉伸时,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提取加载曲线中的屈服点、强度极限;同时,测量实验前后试件实验段(即试件的标距段)的长度变化,計算断裂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

2 准静态拉伸试验2.1 试件及仪器运用Instron 5969标准电子万能拉伸试验机对6005铝材进行了准静态拉伸试验。

试件参照GB/T228.1-2010《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一部分:室温试验方法》[7]制作。

板状试件的尺寸示意图如图1所示。

本试验采用比例试件,形状为板状,其厚度为4mm,平行长度为55mm,总长度128 mm。

2.2 试验结果将试验试件在室温(10~35℃)环境下,试验试件及试验用夹头安装在试验机上,试件轴线应与力的作用线重合,将引伸计连接在试件上。

材料力学小论文 竹竿性能分析

材料力学小论文 竹竿性能分析

竹子外形和截面性能的力学分析选课序号100 姓名杨建成学号2220133836摘要:略约200字一引言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竹子,竹竿可视为上细下粗、横截面为空心圆形的杆件。

这样的形状赋予了竹子很强的抗弯强度。

二力学分析材料力学的任务是在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要求下,以最经济的代价为构件确定合理的形状和尺寸,选择适宜的材料,为构件设计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的计算方法。

换句话说,材料力学是解决构件的安全与经济问题。

所谓安全是指构件在外力作用下要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即构件要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要求。

所谓经济是指节省材料,节约资金,降低成本。

当然构件安全是第一位的,降低经济成本是在构件安全的前提下而言的。

实际工程问题中,构件都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本文以竹子为研究对象,其简化力学模型如下图所示。

竹子体轻,质地却非常坚硬,强度比较高,竹子的顺纹抗拉强度170Pa,顺纹抗压强度达80Pa 单位质量的抗拉强度大概是普通钢材的两倍。

根据材料力学,弯曲正应力是控制强度的主要因素,自然界的竹子经常受到来自风的力,主要是弯矩,主要是弯曲正应力。

从公式可以看出,当弯矩一定的时候,正应力与惯性矩正反比。

截面为实心圆的对中性轴的惯性矩,大部分树木都是这种结构。

(假设实心和空心竹子的横截面)2.1 竹子的弯曲强度分析根据材料力学的弯曲强度理论, 弯曲正应力是控制强度的主要因素, 弯曲强度条件为maxmax []zM W σσ=≤ (1)横截面如上图所示。

实心圆截面和空心圆截面的抗弯截面模量分别为:332W d π=实 (2)341132()()D W D Dπαα=-=空 (3) 式中,d 是实心杆横截面直径,D 和D 1分别是空心杆横截面外径和内径,1D Dα=为空心杆内外径之比。

当空心杆和实心杆的两横截面的面积相同时222144(=)D d D ππ- (4)可得 2222211((=))D D d D α-=- (5)2=1-d D α(6)把上式代入式(2),得34232322(1-11-W 321W 11-)32空实()D D απααπ==> (7)空心圆截面的抗弯截面模量比等截面积的实心圆截面的抗弯截面模量大,并且空心圆截面杆的内、外直径的比值α越大,其抗弯截面模量越大,杆的抗弯强度越高。

材料力学专业相关毕业论文范文

材料力学专业相关毕业论文范文

材料力学专业相关毕业论文范文材料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力学基础课,学习好材料力学能更进一步打好工程专业的基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材料力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材料力学论文篇文一:《浅谈土木工程专业材料力学改革》【摘要】结合土木工程专业材料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出发,把CDIO教学理念引入到材料力学教学体系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提出来了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建立了基于CDIO理念的材料力学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有积极意义,是解决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在力学教学中遇到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借鉴途径。

【关键词】CDIO教育理念;材料力学;教学改革;课程考核体系0引言材料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是研究各类工程结构中普遍存在的受力和变形现象的学科,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一直以来,我国大学中所讲授的力学课程内容大多由前苏联引进的内容,内容陈旧、枯燥、抽象、重理论轻实践。

教学方法多采用灌输式教学,造成课堂气氛死板,有时甚至枯燥无味,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些问题不但加剧了学生的学习惰性,也影响到其它课程的学习状况。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为实际工程提供合格的力学人才;如何在材料力学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目前有限的课时下,如何对旧有材料力学课程体系进行合并、筛选等工作已经成为教学改革工作不可回避的事实。

CDIO工程教育理念提倡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这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思路。

1CDIO工程教育模式CDIO模式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

CDIO模式强调与社会大环境相协调的综合的创新能力,同时更关注工程实践,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加强学生参与交流与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材料力学论文

材料力学论文

如何理解生物软组织力学特性中的滞后环,应力松弛以及蠕变现象摘要:软组织主要有皮肤、浅层与深层筋膜、韧带、滑膜、软骨盘和关节软骨,以及肌肉肌腱。

滑膜、软骨盘和关节软骨在关节生物力学中已经提及,这里主要讨论韧带和肌腱的生物力学特性。

生物软组织受力,产生脱离虎克定律的应力一应变曲线,即具有非线性变形。

在非线性变形中,又分为材料非线性与几何形状非线性两类。

形状、尺寸有显著变化时,是形状非线性。

在固体力学中,弹性板和弹性壳的大挠度及屈曲后的变形在解析上只考虑形状非线性即可。

然而对生物软组织的变形,在许多情况下,必需考虑两者。

皮肤覆盖于体表,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其中许多功能的实现有赖于其生物力学特性,如粘弹性、张力、抗压力等,因此人体皮肤生物力学特性的研究有其重要意义。

皮肤是软组织,与其它生物软组织在力学特性上是相似的,如动脉、血管、心脏瓣膜和肌肉等,它们都有应力-应变关系、应力松弛、蠕变、滞后、各向异性等性质,以及需要预调。

关键字:软组织,应力一应变曲线,特性,性质软组织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大量结缔组织纤维,结缔组织起源于胚胎时期的间充质,具有连接、支持、养、保护等功能。

其细胞少而排列稀疏,细胞间质非常发达。

与人体运动有关的致密结缔组织多为规则结缔组织与不规则结缔组织。

软组织的基质具有支持和固着细胞的功能,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可自由地通过这层基质在毛细血管和细胞之间进行交换,基质的主要成分是纤维性细胞间质,间质中的纤维是由成纤维细胞合成的,它们对组织能起到支持和加固的作用,包括胶原纤维、弹性纤维。

一、软组织的滞后环:应力-应变曲线滞后:应力-应变曲线滞后指对物体作周期性加载和卸载,加载和卸载时的应力-应变曲线不重合的特性。

在同样负载下,卸载曲线的拉长比值(受载下的长度与原来长度的比值)要比加载过程中的大,只有在卸载较多负荷情况下才能恢复到原有载荷状态下的变形。

即应力-应变曲线的上升曲线与下降曲线不相重合。

材料力学参考文献

材料力学参考文献

材料力学参考文献材料力学参考文献1. 单辉祖编,材料力学(I、II),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 单辉祖编,材料力学(I、II),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 单辉祖编,材料力学(第2版)(I、II),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单辉祖编,材料力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孙训方主编,材料力学(I、II)(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 刘鸿文编,材料力学(第4版)(I、II),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刘鸿文编,简明材料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8. 范钦珊编,材料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 邱棣华编,材料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 张少实编,新编材料力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1. 苏翼林主编,材料力学,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12. 徐道远主编,材料力学,河海大学出版社,200113. 陈建桥主编,材料力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14. 武建华编,材料力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15. 刘鸿文等编,材料力学实验(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6. 金保森等编,材料力学实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7. 王杏根等主编,工程力学实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18. 王育平等编,材料力学实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19. 赵志岗主编,基础力学实验,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20. 武际可著,力学史,重庆出版社,200021. 胡增强编,材料力学学习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2. 邱棣华等编,材料力学学习指导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3. 陈乃立等编,材料力学学习指导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 老亮编,材料力学思考题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5.(美)F. P. Beer等编著,材料力学(第3版)(影印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6.(美)R. C. Hibbeler编著,材料力学(第5版)(影印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7.(美)W. A. Nash编著,材料力学理论与习题(第4版)(影印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最新可编辑word文档。

材料力学论文【范本模板】

材料力学论文【范本模板】

材料力学在生活建筑学的运用摘要:近年来随着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建筑类型与功能愈来愈复杂,结构体系更加多样化,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也越来越成为结构工程师设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现就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要点谈谈材料力学在建筑学中的应用.关键词:高层建筑;材料力学;结构体系;结构分析一:材料力学知识简介与生活中的运用材料力学是研究材料在各种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应变、应力、强度、刚度、稳定和导致各种材料破坏的极限。

材料力学是所有工科学生必修的学科,是设计工业设施必须掌握的知识。

学习材料力学一般要求学生先修高等数学和理论力学。

材料力学与理论力学、结构力学并称三大力学。

研究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破坏的规律;为受力构件提供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的理论基础条件;解决结构设计安全可靠与经济合理的材料力学基本假设;人们运用材料进行建筑、工业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对材料的实际承受能力和内部变化进行研究,这就催生了材料力学。

运用材料力学知识可以分析材料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材料力学还用于机械设计使材料在相同的强度下可以减少材料用量,优化机构设计,以达到降低成本、减轻重量等目的。

在材料力学中,将研究对象被看作均匀、连续且具有各向同性的线性弹性体。

但在实际研究中不可能会有符合这些条件的材料,所以需要各种理论与实际方法对材料进行实验比较。

材料在机构中会受到拉伸或压缩、弯曲、剪切、扭转及其组合等变形。

根据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物体的应力与应变成线性关系。

材料力学是现代科学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理论事实基础,20世纪以前推动近代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的工具。

蒸汽机、内燃机、铁路、桥梁、船舶、兵器等都是材料力学知识的累积应用和完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0世纪产生的诸多高新技术,如高层建筑,大型桥梁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精密仪器,航空航天器材,机器人,高速列车以及大型水利工程等许多的重要工程更是在材料力学指导下得以实现并不断发展完善的。

20世纪产生的另一些高新技术,如核反应堆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工程学.虽然是在其它基础学科指导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对材料力学都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大大小小的问题。

实验15- 材料力学性能及热性能测试实验

实验15- 材料力学性能及热性能测试实验

实验15材料力学性能及热性能测试实验15-1聚合物拉伸性能测试——电子拉力机测定聚合物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聚合物在拉力下的应力-应变测试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最基础的力学试验。

聚合物的应力-应变曲线提供力学行为的许多重要线索,从而得到有用的表征参数(杨氏模量、屈服应力、屈服伸长率、破坏应力、极限伸长率、断裂能)以评价材料抵抗载荷、抵抗变形和吸收能量的性质优劣;从宽广的试验温度和试验速度范围内测得的应力-应变曲线,有助于判断聚合物材料的强弱、硬软、韧脆和粗略估计聚合物所处的状态与拉伸取向过程,以及为设计和应用部门选取最佳材料提供科学依据。

电子拉力试验机是将聚合物材料的刺激(载荷)和响应(变形)由换能装置转变为电信号传入计算机,经计算处理可得应力-应变曲线。

电子拉力机除了应用于力学试验中最常用的拉伸试验外,还可进行压缩、弯曲、剪切、撕裂、剥离以及疲劳、应力松弛等各种力学试验,是测定和研究聚合物材料力学行为和机械性能的有效手段。

一、实验目的1.熟悉电子拉力机的使用方法;2.测定聚合物的载荷-时间曲线,判断不同聚合物的拉伸性能特征,了解测试条件对测试结果的影响;3.绘制应力-应变曲线,测定其屈服强度、拉伸强度、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二、实验原理拉伸性能是聚合物力学性能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性能之一。

拉伸性能的好坏,可以通过拉伸实验来检测。

拉伸实验是在规定的试验温度、湿度和速度条件下,对标准试样沿纵轴方向施加静态拉伸负荷,直到试样被拉断为止。

用于聚合物应力-应变曲线测定的电子拉力试验机是将试样上施加的载荷、形变通过压力传感器和形变测量装置转变成电信号记录下来,经计算机处理后,测绘出试样在拉伸形变过程中的拉伸应力-应变曲线。

从应力-应变曲线上可得到材料的各项拉伸性能指标值:如拉伸强度、拉伸断裂应力、拉伸屈服应力、偏置屈服应力、拉伸弹性模量、断裂伸长率等。

通过拉伸试验提供的数据,可对高分子材料的拉伸性能做出评价,从而为质量控制,按技术要求验收或拒绝验收产品,研究、开发与工程设计及其他项目提供参考。

材料力学论文

材料力学论文

由剪切胡克定律中切变模量G展开的一系列分析讨论运航0901 兰聪超200973605(负责文献查找及分析运算)王文骏200973627 (负责理论研究及分析运算)赵东阳200973621 (负责教学建议及分析运算)引言:笔者在学习《材料力学》第四章扭转时,学到了剪切胡克定律:τ=Gγ,式中,G为材料的弹性常数,称为切变模量(shear modulus)。

笔者又看到,对各向同性材料,材料的三个弹性常数:弹性模量E、泊松比ν和切变模量G之间存在下列关系。

两位笔者从这个公式入手,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和讨论工作。

材料的三个弹性常数:切变模量,是剪切应力与应变的比值。

是材料在剪切应力作用下,在弹性变形比例极限范围内,切应力与切应变的比值。

它表征材料抵抗切应变的能力。

模量大,则表示材料的刚性强。

切变模量的倒数称为剪切柔量,是单位剪切力作用下发生切应变的量度,可表示材料剪切变形的难易程度。

材料在弹性变形阶段,其应力和应变成正比例关系(即符合胡克定律),其比例系数称为弹性模量。

弹性模量的单位是达因每平方厘米。

“弹性模量”是描述物质弹性的一个物理量,是一个总称,包括“杨氏模量”、“剪切模量”、“体积模量”等。

所以,“弹性模量”和“体积模量”是包含关系。

泊松比,材料在单向受拉或受压时,横向正应变与轴向正应变的绝对值的比值。

笔者对公式有很大的兴趣,然而课本当中没有给出相关的推导证明。

两位笔者在查阅相关资料和计算之后给予了简单的证明:考虑在特殊情况下, 选择纯剪切平面应力状态单元体, 如图1 所示。

在纯剪切应力状态下,由于σ1=τxy,σ3=-τxy,根据主应力的广义胡克定律,得主应变ε1=(σ1-σ3)=τxy而由单元体内任意斜面上的线应变公式εa=(εx+εy)+(εx-εy)cos2α+γxycos2α其中任意斜面上的线应变公式推导为:在下图中2已知εx,εy,γxy,欲求εa图2 图3有图3可得: 。

图4 图5有图四可得:有图5可得:xy x d θεα1=x x s d d sin =εααx cos sin y 2θ θεα2=y y s d d cos =εααy sin cos θγα3=xy x s d d cos =γαxy cos 2d (d d d ∆l x y x x y xy )cos sin sin =+-εαεαγαεα=d (d ∆l s )=+-εαεαγαx y xy x s y s x s d d d d d d cos sin sin =+-εαεαγααx y xy cos sin sin cos 22=++--εεεεαγαx y x y xy 22222cos sin令α=45°εx=εy=0,则单元体中45°方向的应变为ε45°=,因为45°方向是最大主应变方向,所以二者相等,即ε45°=ε1,结合剪切胡克定律τ=Gγ就可以证得这三个弹性常数的关系。

机械毕业设计参考文献(大全)

机械毕业设计参考文献(大全)

Part1中文[1] 巩云鹏、田万禄等主编.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0[2] 孙志礼,冷兴聚,魏严刚等主编. 机械设计.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0[3] 刘鸿文主编. 材料力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4]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组编. 理论力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5]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画教研室编. 机械制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6] 孙桓,陈作模主编. 机械原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7] 高泽远,王金主编.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沈阳:东北工学院出版社 1987[8] 喻子建,张磊、邵伟平、喻子建主编. 机械设计习题与解题分析.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0[9] 张玉,刘平主编. 几何量公差与测量技术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1999[10] 成大先主编.机械设计手册(减(变)速器.电机与电器)化学工业出版社Part2中文[1]《煤矿总工程师工作指南》编委会编著. 《矿总工程师工作指南》(上).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7[2] 严万生等编著.《矿山固定机械手册》..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6.5,第1版[3]孙玉蓉等编著.《矿井提升设备》.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5.1,第1版[4] 中国矿业学院主编. 《矿井提升设备》.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0.9,第1版[5] 煤炭工业部制定.《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出版社,1986,第1版[6] 谢锡纯,李晓豁主编.《矿山机械与设备》.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7] 能源部制定.《煤矿安全规程》.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2[8] 王志勇等编.《煤矿专用设备设计计算》.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4[9] 彭兆行编.《矿山提升机械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10] 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王昆等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1] 机械设计手册/上册,《机械设计手册》联合编写组编,化学工业出版社,1979[12] 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中国纺织大学工程图学教研室等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3] 机械零件设计手册(第二版)/中册,东北工学院《机械零件设计手册》编写组编,冶金工业出版社,1982[14] 机械零件课程设计,郭奇亮等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1[15] 机械设计标准应用手册/第二卷,汪恺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8[16] 矿山提升机械设计,潘英编,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12[17] 机械设计(第七版),濮良贵、纪名刚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8] 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孔庆华、刘传绍主编,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2 PART3英文1、‘‘HOW CAN A BILL OF MATERIALS BE DEfiNED SO THAT ALL POSSIBLE PRODUCTS CAN BE BUILT EFfiCIENTLY?’’ ONE WAY T O ANSWER IT IS TO DEfiNE A SET OF COMPONENTS (CALLEDMODULES), EACH OF WHICH CONTAINS A SET OF PRIMARY FUNCTIONS. AN INDIVIDUAL PRODUCT IS THEN BUILT BY COMBINING SELECTED MODULES.【1】BRUNO AGARD,BERNARD PENZ. A SIMULATED ANNEALING METHOD BASED ON A CLUSTERING APPROACH TO DETERMINE BILLS OF MATERIALS FOR A LARGE PRODUCT FAMILY. INT. J. PRODUCTION ECONOMICS 117 (2009) 389–401.2、IN THIS STUDY, WE PROPOSE A METHODOLOGY FOR BUILDING A SEMANTICALLY ANNOTATED MULTI-FACETED ONTOLOGY FOR PRODUCT FAMILY MODELLING THAT IS ABLE TO AUTOMATICALLY SUGGEST SEMANTICALLY-RELATED ANNOTATIONS BASED ON THE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REPOSITORY.【2】SOON CHONG JOHNSON LIM,YING LIU,WING BUN LEE.A METHODOLOGY FOR BUILDING A SEMANTICALLY ANNOTATED MULTI-FACETED ONTOLOGY FOR PRODUCT FAMILY MODELLING. 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 25 (2011) 147–161.3、THE AIM OF THIS WORK IS TO ESTABLISH A METHODOLOGY FOR AN EFFECTIVE WORKING OF RECONfiGURA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RMSS). THESE SYSTEMS ARE THE NEXT STEP IN MANUFACTURING, ALLOWING THE PRODUCTION OF ANY QUANTITY OF HIGHLY CUSTOMISED AND COMPLEX PRODUCTS TOGETHER WITH THE BENEfiTS OF MASS PRODUCTION.【3】 R.GALAN,J.RACERO,I.EGUIA,J.M.GARCIA. A SYSTEMATIC APPROACH FOR PRODUCT FAMILIES FORMATION IN RECONfiGURA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ROBOTICS AND 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23 (2007) 489–502.4、A MIXED 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 MODEL IS INVESTIGATED THAT OPTIMIZES THE OPERATING COST OF THE RESULTING SUPPLY CHAIN WHILE CHOOSING THE PRODUCT VARIANTS AND CAN DEfiNE THE PRODUCT FAMILY AND ITS SUPPLY CHAIN SIMULTANEOUSLY.【4】 JACQUES LAMOTHE,KHALED HADJ-HAMOU,MICHEL ALDANONDO. AN OPTIMIZATION MODEL FOR SELECTING A PRODUCT FAMILY AND DESIGNING ITS SUPPLY CHAIN.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69 (2006) 1030–1047.5、THIS PAPER PRESENTS LCP-FAMILIES, A CONCEPT TO DEVELOP REFERENCE RANG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A NEW PRODUCT. A NEW PRODUCT CAN BE CATALOGUED AS ENVIRONMENTALLY BETTER OR WORSE THAN A PERCENTAGE OF ITS COMPETITORS, DEPENDING ON WHAT POSITION IT OCCUPIES IN ITS LCP-FAMILY.【5】 DANIEL COLLADO-RUIZ,HESAMEDIN OSTAD-AHMAD-GHORABI. COMPARING LCA RESULTS OUT OF COMPETING PRODUCTS: DEVELOPING REFERENCE RANGES FROM A PRODUCT FAMILY APPROACH.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8 (2010) 355–364.6、THIS PAPER HAS PROPOSED A COOPERATIVE COEVOLUTIONARY OPTIMIZATION METHOD FOR OPTIMAL DESIGN OF PRODUCT FAMILY WITH MULTI–LEVEL COMMONALITY .【6】 L.SCHULZE,L.LI. COOPERATIVE COEVOLUTIONARY OPTIMIZATION METHOD FOR PRODUCT FAMILY DESIGN.7、THIS PAPER CHARACTERIZES A DECISION FRAMEWORK BY WHICH A fiRM CAN MANAGE GENERATIONAL PRODUCT REPLACEMENTS UNDER STOCHASTIC TECHNOLOGICAL CHANGES.【7】 HENG LIU,OZALP OZER. MANAGING A PRODUCT FAMILY UNDER STOCHASTIC TECHNOLOGICAL CHANGES. INT. J. PRODUCTION ECONOMICS 122 (2009) 567–580.8、THIS PAPER PROPOSES AN INFORMATION SEARCH AND RETRIEVAL FRAMEWORK BASED ON THE SEMANTICALLY ANNOTATED MULTI-FACET PRODUCT FAMILY ONTOLOGY TO SAVE TIME FOR THE ONTOLOGY DEVELOPMENT IN DESIGN ENGINEERING.【8】 SOON CHONG JOHNSON LIM,YING LIU,WING BUN LEE. MULTI-FACET PRODUCT INFORMATION SEARCH AND RETRIEVAL USING SEMANTICALLY ANNOTATED PRODUCT FAMILY ONTOLOGY.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46 (2010) 479–493.9、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O PRESENT PRODUCT VARIETY ANALYSIS (PVA) APPROACH TO COORDINATED AND SYNCHRONIZED FOWS OF INFORMATION ABOUT PRODUCTS AND PRODUCTION PROCESSES AMONG VARIOUS SUPPLY CHAIN MEMBERS.【9】 PETRI HELO,QIANLI XU,KRISTIANTO,ROGER JIANXIN JIAO. PRODUCT FAMILY DESIGN AND LOGISTIC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10、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POSE A PRODUCT FAMILY DESIGN ARCHITECTURE THAT SATISFIES CUSTOMER REQUIREMENTS WITH MINIMAL EFFORTS.【10】 TAIOUN KIM,HAE KYUNG LEE,EUN MI YOUN. PRODUCT FAMILY DESIGN BASED ON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11、THIS PAPER PRESENT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USING SEMANTIC ANNOTATION FOR ONTOLOGY BASED DECISION SUPPORT IN PRODUCT FAMILY DESIGN.【11】 SOON CHONG JOHNSON LIM,YING LIU,WING BUN LEE. USING SEMANTIC ANNOTATION FOR ONTOLOGY BASED DECISION SUPPORT IN PRODUCT FAMILY DESIGNPart4中文&英文[1] 陈维健,齐秀丽,肖林京,张开如. 矿山运输与提升机械.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2] 王启广,李炳文,黄嘉兴,采掘机械与支护设备,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3] 陶驰东.采掘机械(修订版).北京:煤矿工业出版社,1993[4] 孙广义,郭忠平.采煤概论.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5] 张景松.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之流体机械.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6] 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李树伟.矿山供电.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8] 于岩,李维坚.运输机械设计.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9] 煤矿安全规程, 原国家安监局、煤矿安监局16号令2005年[10] 机械工业部北京起重运输机械研究所,DTⅡ型固定带式输送机设计选用手册,冶金工业出版社[11]Tugomir Surina, Clyde Herrick. Semiconductor Electronics. Copyright 1964 b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120~250[12] Developing Trend of Coal Mining Technology. MA Tong – sheng. Safety and Production Department, Hei longjiang Coal Group, Ha erbin,ChinaPart5中文[1]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农业机械学[M]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1991年[2]机械设计手册(1—5卷)[3]邓文英,郭晓鹏.金属工艺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4]刘品,徐晓希.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基础[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5]王昆,何小柏,汪信远.机械设计课程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6]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朱冬梅,胥北澜.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杨可帧,程光蕴.机械设计基础[M],搞成教育出版社,1999年[9]孙恒,陈作模.机械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组.理论力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1]张也影,流体力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2]张学政,李家枢.金属工艺学实习材料[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3]史美堂,金属材料[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14]黄常艺,严晋强.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M],机械工艺出版社,2005年[15]齐宝玲.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16]张启先.空间机构的分析与检测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17]史习敏,黎永明.精密机构设计,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18]施立亭.仪表机构零件,冶金工业出版社,1984年[19]农业机械设计手册 2000年[20]相关产品设计说明书Part6中文1、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2、芮延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3、王中杰,余章雄,柴天佑.智能控制综述[J].基础自动化,2006(6).4、章浩,张西良,周士冲.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农机化研究,2006(7).5、梁俊彦,李玉翔.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科技资讯,2007(9).Part7中文&英文[1] Cole Thompson Associates.“Directory of Intelligent Buildings”1999.[2] Ester Dyson.Adesign for living in the Digital Age.RELEASE 2.0:1997.[3] 吴涛、李德杰,彭城职业大学学报,虚拟装配技术,2001,16(2):99-102.[4] 叶修梓、陈超祥,ProE基础教程:零件与装配体,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5] 邓星钟,机电传动控制(第三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6] 裴仁清,机电一体化原理,上海大学出版社,1998.[7] 李庆芬,机电工程专业英语,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8] 朱龙根,简明机械零件设计手册(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9] 秦曾煌,电工学-电子技术(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朱龙根,机械系统设计(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1]纪名刚,机械设计(第七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Charles W. Beardsly,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SME, Regents Publishing Company,Inc,1998.[13]李俊卿,陈芳华,李兴林.滚动轴承洁净度及评定方法的商榷.轴承,2004(8):45-46.[14]梁治齐.实用清洗技术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15]金杏林.精密洗净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6]张剑波,孙良欣等.清洗技术基础教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17]杨镜明.清洗技术在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应用和展望.化学清洗,1997(6):29-32.[18]李久梅,马纯.轴承清洗的发展方向.轴承,1995(8):31-36.[19]艾小洋.中国工业清洗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现代制造,2004(2):58-60.[20]杨晓蔚.机床主轴轴承最新技术.主轴轴承,2010(1):45-48.[21]阎昌春.一种柔性轴承研制的关键技术.柔性轴承,2010(3):23-25.[22]李尧忠.轴承清洗机液压系统的设计.液压系统,2009(7):11-14.[23]T.Ramayah and Noraini Ismail,Process Planning ConcurrentEngineering,Concurrent Engineering,2010.。

材料力学论文Word版

材料力学论文Word版

材料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授课老师:摘要:在如今现代化的社会中,随着高新技术的研发,建筑行业的大力发展,机械材料的广泛使用,大到机械中的各种机器,建筑中的各个结构,小到生活中的塑料食品包装,很小的日用品,各种物件都要符合它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要求才能够安全、正常工作,所以材料力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材料力学知识在生活中得到广泛的。

关键字:材料力学、生活应用、材料知识正文:材料力学是研究材料在各种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应变、应力、强度、刚度、稳定和导致各种材料破坏的极限。

主要研究杆件的应力、变形以及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的学科。

材料力学是固体力学的一个基础分支。

它是研究结构构件和机械零件承载能力的基础学科。

其基本任务是:将工程结构和机械中的简单构件简化为一维杆件,计算杆中的应力、变形并研究杆的稳定性,以保证结构能承受预定的载荷;选择适当的材料、截面形状和尺寸,以便设计出既安全又经济的结构构件和机械零件。

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桥梁,桥是一种用来跨越障碍的大型构造物。

确切的说是用来将交通路线 (如道路、铁路、水道等)或者其他设施 (如管道、电缆等)跨越天然障碍 (如河流、海峡、峡谷等)或人工障碍 (高速公路、铁路线)的构造物。

桥的目的是允许人、车辆、火车或船舶穿过障碍。

桥可以打横搭着谷河或者海峡两边,又或者起在地上升高,槛过下面的河或者路,让下面交通畅通无阻。

如果在安全的前提下,将原来的四个桥墩和三个拱形拉索变为三个桥墩和两个拱形拉索。

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材料,降低成本,而且有美观。

生活中我们平常吃到的面条,有的口感筋道,有的口感松散。

材料力学在外力作用下,虽然产生较显著变形而不被破坏的材料,称为塑性材料。

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微小变形即被破坏的材料,称为脆性材料。

用《质构仪评价面条质地品质的研究》一文指出:用不同的材料:试样A :100 %的面包粉;试样B:面包粉和饼干粉的质量比为3/ 1;试样C :面包粉和饼干粉的质量比为1/ 1;试样D :面包粉和饼干粉的质量比为1/ 3;试样E :饼干粉的含量为100%。

材料力学扭转实验报告

材料力学扭转实验报告

材料力学扭转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扭转实验,探究材料在扭转加载下的力学性能,了解材料的剪切模量和剪切应力等参数。

2. 实验原理。

材料在扭转加载下,内部会产生剪切应力,而材料的剪切模量则是描述材料在扭转加载下的变形特性的重要参数。

通过扭转实验,可以测定材料的剪切模量和剪切应力,进而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

3. 实验装置。

本实验采用了扭转实验机,实验样品为圆柱形,实验过程中需要测量扭转角度和扭转力矩。

4. 实验步骤。

(1)将实验样品装入扭转实验机,并调整好实验参数。

(2)施加扭转力矩,记录下扭转角度和扭转力矩的变化。

(3)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材料的剪切模量和剪切应力。

5. 实验数据处理。

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得到了材料的剪切模量和剪切应力的数值,进一步分析了材料在扭转加载下的力学性能。

6. 实验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材料在扭转加载下的剪切模量为xx,剪切应力为xx,进一步分析了材料的力学性能。

7.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测定了材料在扭转加载下的剪切模量和剪切应力,了解了材料在扭转加载下的力学性能特点。

8. 实验总结。

本实验通过扭转实验,深入探究了材料在扭转加载下的力学性能,对材料力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9. 参考文献。

[1] 张三, 材料力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2] 李四, 材料力学实验指导,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10. 致谢。

感谢实验室的老师和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的帮助和支持。

以上为本次材料力学扭转实验报告的全部内容。

材料力学(III)

材料力学(III)
第九章 组合变形时的强度计算 组合变形与叠加原理,拉伸(压缩)与弯曲的组合,偏心压缩,扭转与弯曲的组合。 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介绍:组合变形的概念与叠加原理,拉伸(压缩)与弯曲组合变形的强度计
算,偏心压缩的计算,扭转与弯曲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
第十一章 压杆稳定 压杆稳定的概念,中心受压细长直杆临界力的欧拉公式,欧拉公式的使用范围与临界
第二章 轴向拉伸与压缩 轴向拉压杆的内力与应力,轴向拉压杆的变形与应变,应力与应变的关系。 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介绍:轴向拉伸与压缩的基本概念,轴向拉压杆横截面与斜截面上的内力和 应力,轴向拉压杆的纵向应变与横向应变,切应力互等定理,胡克定律与剪切胡克定律。
第三章 材料的力学性质 拉压杆的强度计算 应力-应变曲线,许用应力和安全因数,轴向拉压杆的强度及变形计算,简单拉压超
刚度计算。
第五章 梁的基础问题 平面弯曲的概念,梁的载荷及计算简图,剪力与弯矩,剪力图与弯矩图,剪力、弯矩
和分布载荷集度间的微分关系,纯弯曲梁的正应力,梁的切应力,梁弯曲时的强度计算, 梁的变形,叠加法求梁的变形。
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介绍:弯曲的概念,梁的简化,剪力和弯矩的计算,剪力图和弯矩图的绘 制,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之间的微分关系及其应用,纯弯曲梁的正应力,横力弯曲梁的 正应力和切应力,梁的强度计算,用积分法和叠加法求梁的变形,梁的刚度计算。
学生对杆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初步的计 算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对一些工程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 对材料力学中的基本概念有明确的认识; (2) 具有将受力杆件抽象为力学模型的能力; (3) 了解典型工程材料在常温静载下的力学性能、破坏现象以及常用的测定方法; (4) 掌握用截面法求杆件的内力及内力图的绘制; (5) 对杆件在基本变形时的应力分布有明确的概念,并能作强度计算; (6) 能对在简单载荷作用下的圆轴和梁作刚度计算; (7) 会用静力、几何和物理三方面条件求解简单超静定问题; (8) 掌握一点的应力状态的分析方法和电测方法; (9) 会用强度理论进行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强度计算; (10) 会用叠加法对组合变形杆件进行强度计算; (12) 掌握压杆的稳定计算;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参考文献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参考文献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参考文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参考文献[1]曹立宏, 马颖. 多孔泡沫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其应用[J]. 甘肃科技, 2006, 22(6): 117-119.[2]Degischer H P, Kriszt B. Handbook of Cellular Metals: Production, Processing, Applications[M]. 2003.[3]何德坪. 超轻多孔金属[M]. 科学出版社, 2008.[4]刘培生, 陈祥. 泡沫金属[M].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12.[5]于英华, 梁冰, 李智超. 多孔泡沫金属研究现状及分析[J].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3, 24(1): 54-56.[6]刘培生. 多孔材料比表面积和孔隙形貌的测定方法[J].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06, 35(A02): 25-29.[7]汪双凤, 李炅, 张伟保. 开孔泡沫金属用于紧凑型热交换器的研究进展[J]. 化工进展, 2008, 5.[8]刘培生. 多孔材料孔径及孔径分布的测定方法[J]. 钛工业进展, 2006, 23(2): 29-34.[9]刘培生, 黄林国. 多孔金属材料制备方法[J]. 功能材料, 2002, 33(1): 5-8.[10]Banhart J. Manufacture, characteris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ellular metals and metal foams[J].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2001, 46(6): 559-632.[11]Ortona A, D'angelo C, Gianella S, et al. Cellular ceramics produced by rapid prototyping and replication[J]. Materials Letters, 2012, 80: 95-98.[12]Sosnick B. Process for making foamlike mass of metal. Google Patents, 1948.[13]Elliott J C. Method of producing metal foam. Google Patents, 1956.[14]何德坪, 何思渊, 尚金堂. 超轻多孔金属的进展与物理学[J]. 物理学进展, 2008, (4): 346-350.[15]Nakajima H. Fabrication,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 of porous metals with directional pores[J].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2007, 52(7): 1091-1173.[16]Ashby M F, Lu T. Metal foams: a survey[J].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Chemistry, 2003, 46(6): 521-532.[17]于英华, 梁冰. 多孔泡沫金属研究现状及分析[J].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3, 24(1): 54-56.[18]王艳丽. 泡沫铝压缩性能的有限元模拟[D]. 太原科技大学, 2010.[19]甘秋兰. 泡沫金属的基本力学性质及本构关系[J]. 湘潭大学. 硕士, 2004, 24.[20]王录才, 陈玉勇, 曹国英, et al. 泡沫铝力学性能及变形行为研究现状与进展[J]. 热加工工艺, 2008, 37(18): 86-89.[21]甘秋兰. 泡沫金属的基本力学性质及本构关系[D]. 湘潭大学, 2004.[22]Banhart J, Baumeister J, Weber M. Damping properties of aluminium foams[J].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1996, 205(1–2): 221-228.[23]Ramakrishnan N, Arunachalam V. Effective elastic moduli of porous ceramic material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1993, 76(11): 2745-2752.[24]Chawla N, Deng X.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behavior of porous sintered steels[J].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2005, 390(1): 98-112.[25]Beiss P, Dalgic M. Structure property relationships in porous sintered steels[J].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01, 67(1): 37-42.[26]刘培生. 泡沫金属双向承载的力学模型[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06, 16(4): 567-574.[27]Klumpp S, Vohringer O, Macherauch E, et al. Cyclic deformation behaviour of sintered pure andalloyed iron[J]. Advances in Powder Metallurgy & Particulate Materials--1992., 1992, 6: 347-361. [28]Gibson L J, Ashby M F. Cellular solids :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487-488.[29]Chen C, Lu T J, Fleck N A. Effect of imperfections on the yielding of two-dimensional foams[J].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 Physics of Solids, 1999, 47(11): 2235-2272.[30]Chen C, Lu T J, Fleck N A. Effect of inclusions and holes on the stiffness and strength of honeycomb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 2001, 43(2): 487-504.[31]Guo X E, Gibson L J. Behavior of intact and damaged honeycombs: a finite element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 1999, 41(1): 85-105.[32]Huang J S, Gibson L J. Fracture toughness of brittle honeycombs[J]. Acta Metallurgica Et Materialia, 1991, 39(7): 1617-1626.[33]Andrews E W, Gibson L J. The influence of cracks, notches and holes on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cellular solids[J]. Acta Materialia, 2001, 49(15): 2975-2979.[34]Simone A E, Gibson L J. Aluminum foams produced by liquid-state processes[J]. Acta Materialia, 1998, 46(9): 3109-3123.[35]Simone A E, Gibson L J. Effects of solid distribution on the stiffness and strength of metallic foams[J]. Acta Materialia, 1998, 46(6): 2139-2150.[36]Kovác?I k J, Simanc?I?K F. Aluminium foam -- Modulus of elasticity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ccording to percolation theory[J]. Scripta Materialia, 1998, 39(2): 239–246.[37]Hu?ko B, Faria L. Material model of metallic cellularsolids[J]. Computers & Structures, 1997, 62: 1049-1057.[38]李斌潮, 赵桂平, 卢天健. 闭孔金属泡沫中应力波的传播特性分析[C]. 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 2009.[39]尚艳军, 卢天健, 陈常青. 球形闭孔泡沫金属材料力学行为研究[J]. 固体力学学报, 2009, 30(4): 325-332.[40]李志彬. 开孔泡沫铝动态响应特征的数值模拟[D].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2003.[41]刘培生, 杨全成, 罗军, et al. 泡沫镍的宏观拉伸断裂行为[J]. 金属功能材料, 2009, 16(4): 33-37.[42]韩春光, 汤立群, 黄小清. 材料非均匀性对泡沫金属拉伸性能的影响[J]. 实验力学, 2011, 26(3): 234-239.[43]李斌潮, 赵桂平, 卢天健. 闭孔金属泡沫中应力波的传播特性分析[J]. 兵工学报, 2009, (S2): 38-41.[44]王芳, 王录才. 泡沫金属的研究与发展[J]. 铸造设备研究, 2000, (3): 48-51.[45]Wang X, Thauvin F, Mohanty K. Non-Darcy flow through anisotropic porous media[J].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1999, 54(12): 1859-1869.[46]Boomsma K, Poulikakos D. On the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a three-dimensionally structured fluid-saturated metal foa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01, 44(4): 827-836.[47]许庆彦, 陈玉勇. 多孔泡沫金属的研究现状[J]. 铸造设备与工艺, 1997, (1): 18-24.[48]Zhao C. Review on thermal transport in high porosity cellular metal foams with open cell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12, 55(13): 3618-3632.[49]卢天健, 何德坪, 陈常青, et al. 超轻多孔金属材料的多功能特性及应用[J]. 力学进展, 2007, 36(4): 517-535.[50]Mancin S, Zilio C, Diani A, et al. Material and heighteffects on the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925材料力学参考书目

925材料力学参考书目

925材料力学参考书目
1.《材料力学》(第4版),作者:James Gere、Barry Goodno,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2. 《材料力学基础》(第2版),作者:王贤骏、杨红卫,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材料力学及其应用》(第3版),作者:郭全中、王洪涛,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4. 《实用材料力学》(第2版),作者:李宏伟、吕晓辉,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5. 《材料力学及应用》(第2版),作者:刘建中、杨宏伟,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6. 《材料力学(上、下册)》(第2版),作者:鲁颖、胡岳平,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7. 《材料力学实验与计算》(第2版),作者:徐晔、陈军、李瑞明,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8. 《工程材料力学》(第2版),作者:汪卫国、李强,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9. 《材料力学(上、下册)》(第3版),作者:桂建新、宋中福,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10. 《材料力学及其应用》(第2版),作者:邓宗华、张扬,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1 -。

“双一流”背景下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南华大学为例

“双一流”背景下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南华大学为例

第40期总第486期No.40vol.486大学(教学与教育)University (Teaching &Education )2020年10月Oct.2020基金项目:南华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力学实验教学提质升级”(2019YB-XJG18);南华大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应变电测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000900009038);南华大学科研启动项目“多轴动态加载条件下泡沫金属的破坏面及破坏机理研究”(190XQD052)。

作者简介:唐颖(1989-),女,本科,南华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李震波(1986-),男,博士,南华大学数理学院力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力学;张晓阳(1988-),男,博士,南华大学数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力学。

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

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是实现“双一流”目标的关键[1]。

材料力学实验教学在材料力学课程中占据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实验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

因此,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工科学生材料力学及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对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发展对人才能力需求发生转变,传统的材料力学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设备条件难以实现高水平大学、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2-4]。

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是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5-7]。

一、材料力学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南华大学材料力学实验与理论课程一起组成材料力学课程,共包含4个实验项目:拉伸与压缩实验、圆轴扭转破坏实验、弯曲正应力电测实验和弯扭组合变形主应力电测实验,共8学时。

材料力学实验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完整版)力学相关文献及其翻译

(完整版)力学相关文献及其翻译

英文原文:1. Introduction to Mechanics of MaterialsMechanics of materials is a branch of applied mechanics that deals with the behavior of solid bodies subjected to various types of loading. It is a field of study that is known by a variety of names, includ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and “mechanics of deformable bodies.” The solid bodies considered in this book include axially-loaded bars, shafts, beams, and columns, as well as structures that are assemblies of these components. Usually the objective of our analysis will be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stresses, strains, and deformations produced by the loads; if these quantities can be found for all values of load up to the failure load, then we will have obtained a complete picture of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he body.Theoretical analyses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have equall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study of mechanics of materials. On many occasions we will make logical derivations to obtain formulas and equations for predicting mechanical behavior, but at the same time we must recognize that these formulas cannot be used in a realistic way unless certain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are known. These properties are available to us only after suitable experi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laboratory. Also, many problems of importance in engineering cannot be handled efficiently by theoretical means, and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become a practical necessity.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mechanics of materials is a fascinating blend of both theory and experiment, with experiments pointing the way to useful results in some instances and with theory doing so in others. Such famous men as 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 and Galileo Galilei(1564-1642) made experiments to determine the strength of wires, bars, and beams, although they did not develop any adequate theories (by today’s standards) to their test results. By contrast, the famous mathematician Leonhard Euler(1707-1783) developed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lumns and calculated the critical load of a column in 1744, long before any experimental evidence existed to show the significance of his results. Thus, Euler’s theoretical results remained unused for many years, although today they form the basis of column theory.The importance of combining theoretical derivations with experimentally determined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will be evident as we proceed with our study of the subject. In this section we will begin by discussing some fundamental concepts, such as stress and strain, and then we will investigate the behavior of simple structural elements subjected to tension, compression, and shear.2. StressThe concepts of stress and strain can be illustrated in an elementary way by considering the extension of prismatic bar.A prismatic bar is one that has constant cross section throughout its length and a straight axis. In this illustration the bar is assumed to be loaded at its ends by axial forces P that produce a uniform stretching, or tension, of the bar. By making an artificial cut (section mm) though the bar at right angels to its axis, we can isolate part of the bar as a free body. At the right-hand end the tensile force P is applied, and at the other end there are forces representing the removed portion of the bar upon the part that remains. These forces will be continuously distributed over the cross section, analogous to the continuousdistribution of hydrostatic pressure over a submerged surface. The intensity of force, that is, the per unit area, is called the stress and is commonly denoted by the Greek letter σ. Assuming that the stress has a uniform distribution over the cross section, we can readily see that its resultant is equal to the intensity ρ times the cross -sectional area A of the bar. Furthermore,from the equilibrium of the body shown in Fig, we can also that this resultant must be equal in magnitude and opposite in direction to the force P. Hence, we obtainAP =σ (1) as the equation for the uniform stress in a prismatic bar. This equation shows that stress has units of force divided by area ---for example, Newton’s per square millimeter (N/mm) or pounds per square inch (psi). When the bar is being stretched by the forces P, as shown in the figure, the resulting stress is a tensile stress; if the forces are reversed in direction, causing the bar to be compressed, they are called compressive stresses.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Eq. (1) to be valid is that the stress σ must be uniform over the cross section of the bar. This condition will be realized if the axial force P acts through the centroid of the cross section, as can be demonstrated by statics. When the load P does not act at the centroid, bending of the bar will result, and a more complicated analysis is necessary. Throughout this book, however, it is assumed that all axial forces are applied at the centroid of the cross section unless specifically stated to the contrary. Also, unless stated otherwise, it is generally assumed that the weight of the object itself is neglected.3. StrainThe total elongation of a bar carrying an axial force will be denoted the Greek letter σ, and the elongation per unit length, or strain, is then determined by the equationLσε= (2) where L is the total length of the bar. Note that the strain Ԑ is nondimensional quantity. It can be obtained accurately from Eq. (2) as long as the strain is uniform throughout the length of the bar. If the bar is in tension, the strain is a tensile strain, representing an elongation or a stretching of the material; if the bar is in compression, the strain is a compressive strain, which means that adjacent cross sections of the bar move closer to one another.翻译:1.材料力学的介绍材料力学是应用力学的一个分支,用来处理固体在不同荷载作用下所产生的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力学参考文献
1. 单辉祖编,材料力学(I、II),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单辉祖编,材料力学(I、II),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单辉祖编,材料力学(第2版)(I、II),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单辉祖编,材料力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孙训方主编,材料力学(I、II)(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 刘鸿文编,材料力学(第4版)(I、II),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 刘鸿文编,简明材料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8. 范钦珊编,材料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 邱棣华编,材料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 张少实编,新编材料力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1. 苏翼林主编,材料力学,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12. 徐道远主编,材料力学,河海大学出版社,2001
13. 陈建桥主编,材料力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14. 武建华编,材料力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15. 刘鸿文等编,材料力学实验(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6. 金保森等编,材料力学实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7. 王杏根等主编,工程力学实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18. 王育平等编,材料力学实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
19. 赵志岗主编,基础力学实验,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20. 武际可著,力学史,重庆出版社,2000
21. 胡增强编,材料力学学习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2. 邱棣华等编,材料力学学习指导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3. 陈乃立等编,材料力学学习指导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4. 老亮编,材料力学思考题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5.(美)F. P. Beer等编著,材料力学(第3版)(影印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6.(美)R. C. Hibbeler编著,材料力学(第5版)(影印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7.(美)W. A. Nash编著,材料力学理论与习题(第4版)(影印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
最新可编辑word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