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教案与教学反思2金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3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
本课三首古诗皆包含着传统节日的习俗。
韩翃的《寒食》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了寒食节时皇城内美丽的春色和宫廷的生活场景;《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只能在七夕相见一次的故事,抒发了女子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描绘了月朗风清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在古诗的教学中,朗读和感悟古诗意境是重点。
首先就要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在读准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诗句。
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读出韵味,感悟古诗所传达的情感。
例如,在读中感悟诗人韩翃借古喻今,对现实不满的情感;在读中感受诗人王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倍感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通过寻找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自身感悟和课件展示的美景图等,再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
在读中想象,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感悟诗中的意境。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反思在教学《古诗三首》和《十五夜望月》这两篇古诗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诗的理解有所欠缺,他们对于古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没能够深入理解。
因此,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对于古诗独特之美的认识和体验。
同时,我也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想象力,在朗读古诗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情感表达能力。
首先,在教学《古诗三首》时,我采取了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首先,我给学生普及了古诗的基本知识,比如作者、创作背景等。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内涵。
其次,我组织了课堂朗读活动,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构建。
最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个人解读和分享。
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感受,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文学鉴赏能力。
其次,在教学《十五夜望月》这篇古诗时,我注重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
首先,我组织了课前预习环节,并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对古诗的内容和意义有一个初步了解。
其次,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通过观看图片、听音乐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进行个人评析,提高他们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最后,我安排了一次户外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在夜晚观赏月亮,并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和描绘所见所感。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十五夜望月》这首古诗。
总结起来,我在教学《古诗三首》和《十五夜望月》这两篇古诗时,注重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想象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朗读活动、提供背景知识、进行个人解读和情感体验,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了古诗的独特美。
然而,我也意识到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对于古诗内涵和意象的理解,引导他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古诗中的美景和意蕴。
同时,我也将积极利用各种资源和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热爱和感悟能力。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两篇)
10《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两篇)(一)《马诗》(大漠沙如雪)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以骏马自喻,抒发若遇知己定当一展雄才的远大抱负。
同时,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石灰吟》是爱国诗人于谦的一首诗,本诗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
《竹石》是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一、教学效果整体感知诗意,不做逐字逐句的诗句对译,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本课三首诗的学习我遵循了这一规律,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积极诵读,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提高了审美修养。
另外在学习中,我还为三首诗配以优美的古筝曲,使学生置于古雅沉静的文化氛围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综合素养。
二、成功之处《石灰吟》采用了六步教学法:解诗题——诵诗文——明诗意——知诗人——悟诗情——链诗篇。
六环节中,解诗题紧抓了“吟”一字,由吟入手,引入诗文,不仅复习了旧有的《游子吟》,又学习了一种新的古诗形式,学生学习轻松愉快。
解释诗意过程中,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石灰的炼制过程,再让学生用诗中的话说石灰的经历,继续思考,再用四字词概括石灰由石到灰的过程。
这种思路,由粗到细,由宽到窄,让学生三次走进石灰、了解石灰,从而理解了诗文的意思。
领悟诗情,需要有一个步步深入的过程。
我让诗人的背景资料成为学生感情升华的根本,由石灰迁移到了于谦,由物及人,借物喻人,分两个层次领悟了诗情。
让学生懂得了于谦的粉身碎骨与永留清白。
在教学《竹石》,我抓住“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千磨万击”“坚劲”等词把握理解。
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
最后再体会作者的思路:前两句状物、后两句抒情。
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围绕“革命理想”这一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四篇课文。
《古诗三首》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表达了诗人们的抱负和志向;《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作者的回忆,描写了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牺牲的经过;《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为纪念张思德同志所写的一篇演讲稿;《金色的鱼钩》讲述了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内容课时教学要点古诗三首 21.会写并掌握26个生字,正确读写6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
3.学习并背诵《古诗三首》,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了解前后照应的写法,关注人物神态、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的高贵品质;学习《为人民服务》,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金色的鱼钩》,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无私奉献的品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 2 为人民服务 2 金色的鱼钩 1 口语交际 11.选择生活中的某一场合,进行即兴发言。
2.理清思路,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习作 2 1.选择恰当的素材表达你的心愿,再根据心愿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
2.用修改符号修改文章,使语言更加通顺流畅,意思更加清楚、明白。
语文园地 2 1.学习文章开头与结尾的表达方法及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学习通过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并积累事物被赋予人的品格和志向的古诗。
10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读准“燕、劲”等字的读音,会写“络、锤”等字,默写《竹石》。
2.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人所咏事物背后抒发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策略1.指导朗读古诗大多讲究押韵,这一特点体现在朗读上就表现为朗朗上口,有鲜明的节奏感且韵味十足。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马诗/(唐)李贺课前: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好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1.师:今天张老师和同学们共同上一节语文课,高兴吗?看到大家这么精神,老师决定给大家画一幅画,想知道是什么吗?(师画马)认真看黑板,对了是马。
没等老师画完,就看出来了,好眼力。
喜欢马吗?你们对马有哪些了解?谁来说说?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2师:马是六畜之首。
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古代战马的唐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感悟大意1.师:诗人李贺被称作“诗鬼”,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却遭小人迫害,只当过九品小官。
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63页,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并标出节奏。
(生自由读)师板书全诗。
2.师:因为这是一首五言诗,所以节奏应为二三停顿,谁愿意来读一读.3.想听听老师读吗?端好书:范读。
4.谁还愿意读一读?让我们有气势的读一遍吧!三、理解诗句,体会情感(一)前两句诗1.师:我们先来看古诗的第前两句,(幻灯)谁愿意来读一读。
2.出示幻灯,师:知道感悟故事的几种方法吗?(借助注释、插图、查找资料。
反复诵读)3.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方法理解一下这两句诗的大意?(生汇报)4.师:同学们在汇报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能基本弄懂古诗的诗面含义,但还需更深的挖掘课本,理解诗意。
5.幻灯师:(幻灯片)是啊,这默默旷野,沙石像雪一样的晶莹洁白,燕山顶托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
6.师画7.:“沙如雪”“月似钩”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边画)比喻的修辞手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8.出示图师:“大漠”“燕山”是古时候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无数征人的生命与鲜血在这里挥洒。
所以这行诗给人一种清冷而且悲凉的感觉,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吗?(找六名学生)指导朗读(二)后两句诗1.师:如果有一匹矫健的骏马能在这样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腾跃,那该多么威武豪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0《古诗三首》教学反思2
10《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马诗》(大漠沙如雪)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以骏马自喻,抒发若遇知己定当一展雄才的远大抱负。
同时,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石灰吟》是爱国诗人于谦的一首诗,本诗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
《竹石》是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一、教学效果整体感知诗意,不做逐字逐句的诗句对译,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本课三首诗的学习我遵循了这一规律,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积极诵读,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提高了审美修养。
另外在学习中,我还为三首诗配以优美的古筝曲,使学生置于古雅沉静的文化氛围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综合素养。
二、成功之处《石灰吟》采用了六步教学法:解诗题——诵诗文——明诗意——知诗人——悟诗情——链诗篇。
六环节中,解诗题紧抓了“吟”一字,由吟入手,引入诗文,不仅复习了旧有的《游子吟》,又学习了一种新的古诗形式,学生学习轻松愉快。
解释诗意过程中,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石灰的炼制过程,再让学生用诗中的话说石灰的经历,继续思考,再用四字词概括石灰由石到灰的过程。
这种思路,由粗到细,由宽到窄,让学生三次走进石灰、了解石灰,从而理解了诗文的意思。
领悟诗情,需要有一个步步深入的过程。
我让诗人的背景资料成为学生感情升华的根本,由石灰迁移到了于谦,由物及人,借物喻人,分两个层次领悟了诗情。
让学生懂得了于谦的粉身碎骨与永留清白。
在教学《竹石》,我抓住“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千磨万击”“坚劲”等词把握理解。
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
最后再体会作者的思路:前两句状物、后两句抒情。
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教案与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古诗三首》是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写的事物抒发了作者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教学过程中遵循“整体感知—知人识文—分析品味—理解共鸣”的古诗教学程序,通过一个个层层推进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紧紧扣在理解作者思想情感上来推进课堂,放手给学生思考、讨论,教学秩序井然,教学收效良好。
但学生真正能感悟到作者心境,为什么?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来体会这首诗的感情的。
1、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
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
教学时,必须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3、反复吟咏,从感性意象到达理性领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象,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
4、注重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能够自学简单的古诗。
5、从本节课来看,总体效果还可以,可以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素材积累】从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像一支离弦的箭,嗖嗖地直向着生命的终点射去。
但我们无论怎样地气喘吁吁疾步如飞,也赶不上岁月那轻捷的步履。
她无声无息波澜不惊地带走纷沓的人群,卷走一个又一个朝代,不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停留,也不在心灵的重重羁绊前稍一驻足。
无论历经了多少沧海桑田的变迁,她永远年轻、纯洁、轻盈、清澈如初。
时光不老人易老。
穿行在一片又一片洁白的日子里,我们可曾朝涂曦霞,暮染烟岚,在她的脉络里注进拼搏的汗水,把每一页洁白的日子都涂成一幅斑斓的图画,剪成一贴丰满的记忆?穿行在一片又一片洁白的日子里,我们可曾删繁就简,除去芜杂的枝蔓,抖落发黄的往事,省略多余的情节,向着既定的目标轻装向前。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课文以《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三首古诗组成。
以民俗、民间故事为主题,讲述了寒食节、中秋节中美好的民间传说和民俗,引导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三首古诗需要有感情朗读和背诵,理解诗意。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1.教学效果(思效)(1)搜集民间故事,激趣导入。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民间故事,然后让学生简单地跟大家汇报一下,要求是一分钟演讲,把语言组织好,让别人听明白。
然后导入课文,这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习效率就会很高。
(2)写民间故事,拓展提高。
上完课,学生基本了解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这两个民间故事,我让学生试着写一写,也可以写一写本地的听到的、看到的优秀民间故事,这样的写作训练,减低难度,深化课文主题,内化所学的知识,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有趣,效果好。
2.教学收获(思得)(1)仿写句式,扎实语基。
《寒食》诗中的句子“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教学中我让学生提炼出句式“无……不”,然后学生进行由词到句,进行练说,仿写,从而达到学会就要会用的目的,让知识真正变成学生自己内在的东西。
(2)学习炼字,感悟诗情。
古诗中很多字都是诗人“千锤百炼”而成,《迢迢牵牛星》原句是“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我问学生:“迢迢”和“皎皎”互换行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找资料,悟诗情,明白了:“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
牵牛郎,既是“河汉女”眼中的牛郎,也是“河汉女”心中的牛郎。
“迢迢”“皎皎”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音节和谐,质朴清丽,情趣盎然,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
3.不足之处(思失)本课教学中,在指导朗读上,由于时间问题,再加上课前备课准备也不够充分,我害怕学生理解不到位,只是让学生泛泛而读,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感受。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教案设计第一课时一、课题引入1、(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马)你们都知道有关马的哪些知识呢?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
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想)好,今天,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马诗3、齐读课题:马诗二、学习新课(一)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1.学生汇报:①看诗题明对象;②看作者知背景;③看诗文解大意;④看资料(注释)悟诗情;⑤反复诵读入诗境。
2.师:好,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学习《马诗》。
好,我们再次齐读诗题——《马诗》。
同学们,通过看诗题,我们知道,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3.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那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指名(李贺)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们收集的有关李贺的资料?4.学生汇报。
(出示幻灯片)教师补充(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师:我们已经明确了这首诗的描写对象,又知道了诗人的背景,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一起看看古诗写了什么。
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古诗,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把本课的生字圈出来,加上拼音,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
3.圈好生字了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一记这些生字,然后把你的识字方法和同桌说一说。
4.本课的生字你们都认识了吗?老师把这些生字请到大屏幕上来,你们还能认识他们吗?(课件出示)(络锤凿焚)指名读,齐读。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个字各笔画在虚宫格中的位置,然后工工整整地写一遍,展示作业。
这是***写的字,看他写得多好,我们要向他学习,也把字写得这样好。
下面,谁能为这些生字组词呢?同桌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组的词语多。
5.我们再把这些生字带到古诗中读一读好吗?课件出示,指名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备课素材托物言志诗的鉴赏知识储备1、概念: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3、分类(1)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让我们先来看看白居易的《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1.根据语境,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一群小燕.(yān yàn)子飞过燕.(yān yàn)山山脉,飞向梦想起航的地方。
(2)战士们锻炼起来劲.(jìn jìng)头十足,将来一定是一支劲.(jìn jìng)旅。
2.比一比,组成词语。
络()捶()凿()焚()洛()锤()函()烫()3.给下面的诗句选择正确的修辞手法。
A.拟人B.比喻C.夸张D.排比(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在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的教学过程中,我作为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和总结,以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并朗读《登鹳雀楼》、《将进酒》、《静夜思》三首古诗,理解其中的含义和美感,感受古诗的神韵与情趣。
同时,通过这三首古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优美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首古诗《登鹳雀楼》、《将进酒》、《静夜思》的朗读和理解。
在朗读中,要注意把握语调、节奏和抑扬顿挫,把每首古诗的韵味和情感表达出来。
在理解中,要帮助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作者以及诗歌的构成,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寓意。
三、教学方法针对本课要求,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我给学生展示了古诗的朗读视频,帮助学生把握好情感表达和节奏。
其次,我通过互动式教学,把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难点和特点。
最后,我还通过课件展示、图片解读、趣味游戏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和形式。
四、反思与总结在本次教学中,我积极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比如,有些学生朗读时存在一定程度的慢吞吞的状态,需要通过反复听读和强化训练解决;在理解古诗时,有些学生语文水平较低,需要加强基础教育和巩固练习。
针对这些问题,我需要更加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细化教学目标和任务,注重巩固复习和能力提升。
同时,还需要不断深入研究文学经典,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素质,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和创造美。
五、课堂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安排了学生跟读古诗视频,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从而更好地朗读古诗。
接着,我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并解答诗中的生僻词、独特用词等等难点和疑问。
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的是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互相帮助、促进思考。
这种方法使得学生在得到老师指导的同时,能够进一步碰撞出想法和思路,充分调动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发散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快速学习的能力。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与教学反思)
10.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
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马诗》,读准“燕”字的读音,会写“络”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古诗;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功报国的志向。
3.以《马诗》为例,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看!这些马漂亮吧,神气吧?你们都知道哪些有关马的知识呢?(播放视频)2.原来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
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一首古诗《马诗》。
(板书课题:马诗)3.了解作者,感知背景作者简介:李贺(约790—约816),字长吉,唐代诗人。
我国文学史上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鬼”之称。
主要作品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马诗二十三首》。
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
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的地方。
本诗正是当时所写的。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1.自由朗读《马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再读古诗,注意节奏,读流利。
3.教师范读,明确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停顿。
(2)指名学生读,交流停顿。
课件出示: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4.书写指导:(“络”字左窄右宽。
“各”第一撇较短,横撇和捺宜伸展。
)5.学生齐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理解大意1.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悟诗情,插图注释也要看,反复诵读入诗境。
2.借助课文注释,同桌相互交流古诗大意。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在教学《古诗三首》这一课时中,我采用了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材。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反思。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古诗的特点、欣赏古诗的韵味以及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准备在教学准备上,我先阅读了本课的教学内容,熟悉了每首古诗的背景和意境,然后准备了相应的教学资源,包括PPT、课件、录音等。
我还准备了一些与古诗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中,我通过展示一些古代文人的画像和诗句等,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 学习古诗我通过课件的展示,依次向学生介绍了本课的三首古诗《竹里馆》、《山村咏怀》和《夜书所见》。
我带领学生朗读每首古诗,并解读了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3. 感受古诗在这个环节,我播放了相关的音频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古诗中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通过听音乐和观看画面,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4. 分组讨论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
5. 总结归纳在本节课的最后,我对学生进行了知识点的总结归纳,并重点强调了古诗的特点和欣赏方法。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古诗,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导读法、互动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等。
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我提高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以下几个值得改进的地方:首先,我在教学准备方面还可以更加充分。
虽然我准备了教学资源,但对于古诗的背景和意境了解还不够深入,导致在课堂上的解读不够准确和深入。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4单元10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生字要结合易混字多读多写。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熟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3.情感与价值通过朗读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志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整体把握,诵读赏析,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豪情壮志、立志报国的诗篇等。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
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好诗。
(大屏幕出示:《马诗》)2.朗读指导。
(1)自由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
(教师点评)(3)齐读古诗。
(古诗不仅要读得准确、读得响亮,还要读出韵味)(4)学生用“/”划分朗读节奏。
(5)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这首诗了。
(教师范读,学生再齐读)3.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李贺)有谁了解李贺吗?4.简介作者。
(课件展示)5.自学古诗。
二、自读古诗,分析古诗1.学生自学古诗,出示学习要求。
2.(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很多同学都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古人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
3.汇报交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4.讲读第一、二句。
(1)解词。
大漠:广阔无边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2)指导朗读。
(3)学习“燕、钩”。
燕:多音字,本课读yān,指燕然山。
先查部首灬,再查12画,上中下结构。
钩(gōu):先查部首钅,再查4画,左右结构。
字义:用来悬挂或探取东西的器具,形状弯曲;形状像钩子的;汉字的一种笔画;用钩状物探取;一种缝纫法,用带钩的针编织。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我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遵循“十六字”规律,即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
因此,在《古诗三首》的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以读为重。
古诗教学中,朗读尤其重要,我力求给予充分的时间,尽可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2.以生为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会学生学习,比教给学生知识更为重要。
这三首古诗都是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因此,我采用学习方法指导和迁移训练的方式来带领学生学习古诗。
由扶到放,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品、悟、背的“学诗四字法”,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石灰吟》和《竹石》。
3.以情为魂。
托物言志的诗,抒发的情感尤为强烈。
所以,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熟悉写作背景,再悟文本,让学生于无形中受到情感熏陶。
4.指导朗读
古诗大多讲究押韵,这一特点体现在朗读上就表现为朗朗上口,有鲜明的节奏感且韵味十足。
因此,在本课教
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节奏、韵律,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
有了前面的朗读、感悟的铺垫,后面的背诵自然水到渠成。
5.借助注释
为了体现“诗意的古诗”,在设计中,我力求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必要的理解。
让学生先借助注释弄清字词意思,再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在体验中感悟诗情。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 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3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
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习惯。
学习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寒食》▶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
(板书:寒食)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板块二理解诗题,走近作者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第4单元 10《古诗三首》教学反思2【六年级语文下册】
10《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马诗》(大漠沙如雪)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以骏马自喻,抒发若遇知己定当一展雄才的远大抱负。
同时,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石灰吟》是爱国诗人于谦的一首诗,本诗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
《竹石》是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一、教学效果整体感知诗意,不做逐字逐句的诗句对译,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本课三首诗的学习我遵循了这一规律,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积极诵读,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提高了审美修养。
另外在学习中,我还为三首诗配以优美的古筝曲,使学生置于古雅沉静的文化氛围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综合素养。
二、成功之处《石灰吟》采用了六步教学法:解诗题——诵诗文——明诗意——知诗人——悟诗情——链诗篇。
六环节中,解诗题紧抓了“吟”一字,由吟入手,引入诗文,不仅复习了旧有的《游子吟》,又学习了一种新的古诗形式,学生学习轻松愉快。
解释诗意过程中,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石灰的炼制过程,再让学生用诗中的话说石灰的经历,继续思考,再用四字词概括石灰由石到灰的过程。
这种思路,由粗到细,由宽到窄,让学生三次走进石灰、了解石灰,从而理解了诗文的意思。
领悟诗情,需要有一个步步深入的过程。
我让诗人的背景资料成为学生感情升华的根本,由石灰迁移到了于谦,由物及人,借物喻人,分两个层次领悟了诗情。
让学生懂得了于谦的粉身碎骨与永留清白。
在教学《竹石》,我抓住“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千磨万击”“坚劲”等词把握理解。
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
最后再体会作者的思路:前两句状物、后两句抒情。
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教案与教学反思
3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7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1.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迢迢牵牛星》。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重点)3.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相关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难点)一、回忆交流,引出“牛郎织女”的话题1.学生通过背诵积累的古诗,回顾“七夕节”的习俗。
(1)引导学生回顾并背诵五年级上册学过的《乞巧》一诗。
(2)学生回顾五年级学过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并交流与七夕相关的节日习俗。
2.教师小结:课前大家查找了许多关于七夕节风俗的资料,刚才大家进行了充分地交流,让我们对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节的风俗有了更多的了解。
二、初读古诗,揣摩情感1.过渡: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而一千多年前的一位诗人也以古诗的形式讲述了他们的故事,并流传至今。
2.理解诗题的含义。
(1)学生齐读题目,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迢迢”的意思。
(2)学生思考:“牵牛星”距离“谁”显得遥远?学生结合自己的思考发言:牵牛星距离织女星显得遥远。
教师小结:是啊,牵牛、织女相隔万里,这么远的距离会在他们心中激荡起怎样的思绪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3.初读古诗。
学生大声朗读,教师提示学生注意“皎”“纤”“擢”“杼”“脉”等字的字音和句子间有规律的停顿。
4.学习生字。
(1)点拨书写:“盈”字上半部分应先写“横折折折钩”,再写“撇”,里面的“又”最后一笔变形为“点”。
(2)课件出示“盈”的两种解释:①充满;②多出来,多余。
请学生根据不同意思进行扩词并造句。
三、熟读诗文,理解古诗大意1.教师在课件中标红“素、章、盈盈、脉脉”等字词,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这些字词的意思。
(教案与教学反思) 17.古诗三首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7.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江南春》。
2.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结合对句子的理解和自己的想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出示黄河的视频)师:看见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1.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交流)2.朗读古诗。
(指名读、齐读,同桌对读)3.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4.简介作者刘禹锡。
(课件出示)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1.学习第1、2句。
(1)(课件出示)指名读、齐读诗句。
(2)师:用自己的话翻译诗句(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随机解疑释惑,总结。
)明确: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
(3)师:黄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气势雄伟)(4)师:说说诗歌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5)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
(要求读出黄河雄伟壮丽的气势。
)2.学习第3、4句。
(1)(出示3、4句诗)齐读。
展开想象,思考: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同桌交流)(2)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而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
(男、女生分组读诗句)3.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4.尝试背诵。
(指名背,全班背)四、小结这首诗中,诗人用淘金者的口吻,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样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的生活恬静而美好,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
如今他们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憧憬。
表现了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概。
五、拓展延伸,保护黄河1.诗人向我们展示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黄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4个生字,理解“焚烧、千锤万凿、粉骨碎身”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和诗歌背景,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4.了解诗人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以及坚韧不拔、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理解诗句义,背诵古诗,体会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谈话导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那里寒食节的景象吧。
(板书:寒食)简介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
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
二、简介作者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诗鬼”。
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在元和八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时英年早逝。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2.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教师随机指导,出示诗的朗读节奏)3.指名再读,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最后全班齐读一遍。
5.通过刚才的朗读,请大家思考:诗题中的“马”是指哪种马?(战马)6.从哪里能看出这是一匹战马?(大漠、金络脑)7.理解字词。
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师小结:通过了解字词的意思,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首边塞诗。
四、品味古诗(一)学习第一、二句。
1.朗读第一、二句诗,小组讨论:(1)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这是什么描写?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3)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什么特别的意义?2.小组派代表汇报。
3.结合注释,思考这两句诗写了什么样的场景。
(引导学生想象)(空旷的大漠上,沙子如雪一般。
连绵的燕山上,月亮像弯钩一样。
)4.“沙如雪”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沙子的?(触觉:冰凉的;颜色:白色。
)5.为什么沙会是如雪的白色?(因为月光的照耀,所以是洁白的。
)6.第一、二句所描写的景色给你带来什么感受?(空旷寂寥,清冷荒凉)7.师补充:“钩”在古诗中一般指吴钩,是春秋时的一种兵器。
“月似钩”不仅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同时也是一种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二)习第三、四句诗。
1.为什么作者会期盼给马戴上金络脑?(给马戴上金笼头,说明这匹马很贵重,很受重用,作者明写马受到重用,实际暗指自己渴望受到重用,上阵杀敌。
)2.诗人想借“快走”“清秋”表达什么?(“快走”是快跑的意思,写出了马驰骋的样子;“清秋”是深秋的意思。
表达出诗人渴望驰骋疆场,肃清敌人的志向。
)3.那诗人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呢?(没有)从哪里看出来?(“何当”说明没有实现。
)五、理解情感,学习写法1.再读本诗,作者通过写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又不被赏识,无法实梦想的无奈。
)2.这与“马”又有什么关系呢?(诗人把自己想象成战马,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马身上。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的感情的?(托物言志)4.讲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有了某种象征意义,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想的寄托。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李贺的《马诗》,领略了古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感受到古人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像李贺一样,不忘初心。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古诗《马诗》在表达有什么特点?(指名说)2.指名背诵《马诗》。
3.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古诗《石灰吟》和《竹石》。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一)初步感知大意。
(以学生自学、汇报为主)1.认识生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诗的意思。
2.教师相机指导。
3.学生交流汇报。
(二)学习《石灰吟》。
1.逐句理解诗意。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
这里形容开采矿石非常艰难。
等闲:平常。
这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的石头,把烈火焚烧看作是很平常的事。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粉骨碎身: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
浑不怕:一点也不怕。
浑:全,全然。
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这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骨碎身也全不惧怕,只要将高尚的节操留在人间。
)2.整体理解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学习《竹石》。
1.逐句理解诗意。
(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这句诗的意思是:竹子抓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入破裂的山岩之中。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磨:折磨。
坚劲:坚定强劲。
任:任凭。
尔:你。
这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让它屈服。
)2.整体理解诗意。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
)三、品读古诗,感悟感情1.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石灰烧制时要面临严峻的考验。
(学生朗读,读出石灰面对各种考验时的泰然自若。
)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高大挺拔,经受各种磨难仍永不屈服。
(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
学生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那种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仍然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2.再读古诗,思考: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联系作者写诗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小组讨论,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汇报)(1)《石灰吟》:抓住“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感受,重点体会“清白”,“清白”到底指什么。
(“清白”指的是石灰的颜色,隐指高尚的节操。
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骨碎身,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
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 教师小结:这种寄意于物的手法就叫作“托物言志”。
(2)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作者的情感。
(3)《竹石》呢?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引导学生举手说)①《竹石》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作者借赞美岩竹的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这做人的道理)②再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我们也能看到诗人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诗人所言的志向)四、总结1.同学们,我们这两节课学的三首古诗,它们具有什么共同特点?(托物言志)2.在学古诗时,我们不仅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的表面意思,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来理解古诗隐含的意思。
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教学板书]10.古诗三首马诗写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抒情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怀才不遇杀敌报国石灰吟前两句:描述特征——状物后两句:体会情操——喻人坚贞不屈竹石前两句:描述石中竹子的特征后两句:抒发自身的情感不畏艰险[教学反思]这三首古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以朗读带动讲解,并且鼓励学生自学,避免单一地进行说教。
对于古诗的教学,应当使学生养成初步的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了解诗人塑造的形象,从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因为三首诗的写法一样,加之内容并不难理解,所以学生自主学习比较容易,教学效果良好。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我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遵循“十六字”规律,即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
因此,在《古诗三首》的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以读为重。
古诗教学中,朗读尤其重要,我力求给予充分的时间,尽可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2.以生为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会学生学习,比教给学生知识更为重要。
这三首古诗都是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因此,我采用学习方法指导和迁移训练的方式来带领学生学习古诗。
由扶到放,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品、悟、背的“学诗四字法”,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石灰吟》和《竹石》。
【素材积累】1、一个房产经纪人死后和上帝的对话一个房产经纪人死后,和上帝喝茶。
上帝认为他太能说了,会打扰天堂的幽静,于是旧把他打入了地狱。
刚过了一个星期,阎王旧满头大汗找上门来说:上帝呀,赶紧把他弄走吧!上帝问:怎么回事?阎王说:地狱的小。
2、机会往往伪装成困难美国名校芝加哥大学的一位教授到访北大时曾提到:芝加哥大学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做困难的事。
因为一个人要想有所成旧,旧必须做那些困难的事。
只有做困难的事,才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