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6版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一、引言传染病是一种具有较高传染性和感染性的疾病,对公众健康构成威胁。
为了及时掌握、准确报告传染病信息,保障公众健康安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应运而生。
二、报告主体1. 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是传染病信息报告的主要主体之一。
其职责包括但不限于列出传染病报告的工作流程,培训医务人员关于传染病报告的相关知识,以及保障医疗机构内传染病信息的安全性。
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负责收集、分析和监测传染病信息的机构。
其职责包括但不限于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收集各级医疗机构上报的传染病信息,并统一发布相关的公告和警示信息。
三、报告内容1. 报告信息的准确性医疗机构应对患者的传染病病情进行准确记录,包括但不限于患者的基本信息、症状表现、病情变化以及治疗情况等。
相关人员在填写报告时应尽可能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 报告信息的时效性医疗机构应及时报告发现的传染病病例,不得拖延时间。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加强监测和信息收集工作,确保及时获取准确的传染病信息。
四、报告流程1. 医疗机构内部流程医疗机构内部应建立传染病报告工作流程,并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以提升报告质量和准确度。
报告流程应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并采用电子化系统提高工作效率。
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传染病信息的及时收集和分析。
同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加强与医疗机构的沟通和协作,确保信息的畅通传递。
五、信息保密性1. 医疗机构内部保密医疗机构应保证传染病信息的保密性,医务人员在报告传染病信息时应遵循相关保密规定,不得泄露患者个人隐私信息。
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保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建立严格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确保传染病信息在收集、分析和发布过程中的保密性。
不得将传染病信息用于其他目的,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
六、报告结果应用1. 公共卫生决策传染病信息的及时报告和分析,能够为公共卫生部门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帮助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保护公众健康安全。
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技术指南(2016年版)
目录编审人员 (1)前言 (2)编制依据 (2)第一章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 (4)1.1组织机构职责 (4)1.1.1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4)1.1.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5)1.1.3医疗机构 (7)1.1.4卫生监督机构 (8)1.1.5采供血机构 (8)1.2传染病信息报告 (8)1.2.1报告病种 (9)1.2.2诊断与分类 (10)1.2.3 登记与报告 (10)1.2.4传染病报告卡填报要求 (14)1.2.5报告程序与方式 (22)1.2.6报告时限 (23)1.3报告数据管理 (24)1.3.1审核 (24)1.3.2订正 (26)1.3.3查重 (26)1.4传染病疫情分析与利用 (27)1.5资料保存 (30)1.6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31)1.7考核与评估 (33)1.8传染病报告质量综合评价 (33)1.8.1评价指标及规则 (33)1.8.2评价方式和频次 (36)1.9传染病信息报告质量评价调查和评估 (36)1.9.1目的 (36)1.9.2 评估方法和内容 (36)1.9.3 评估指标和计算方法 (38)第二章传染病用户认证与授权管理 (40)2.1用户管理 (40)2.1.1用户类型 (40)2.1.2用户职责 (41)2.2管理程序 (42)2.2.1管理员创建 (42)2.2.2本级与直报用户申请 (43)2.2.3本级与直报用户创建与系统分配 (43)2.2.4本级与直报用户授权 (43)2.2.5用户有效期与延期管理 (44)2.2.6变更管理 (44)2.2.7用户停用 (45)2.2.8用户启用 (45)2.3角色管理 (45)2.3.1角色创建 (45)2.3.2角色使用 (46)2.3.3角色分配 (46)2.4安全与审计 (46)2.4.1安全管理 (46)2.4.2审计管理 (47)2.5考核与评估 (47)第三章标准编码维护 (48)3.1工作内容 (48)3.2工作流程 (48)3.3工作要求 (49)3.3.1行政区划信息维护 (49)3.3.2 机构信息维护 (51)3.3.3 人口数据维护 (54)第四章数据交换技术指导方案(讨论稿) (56)4.1适用范围 (56)4.2实施原则 (56)4.2.1省级统筹,属地管理 (56)4.2.2源头采集,多级交换 (56)4.2.3先行先试,属地共享 (57)4.3组织管理 (57)4.3.1 中国疾控中心 (57)4.3.2 省级疾控中心 (57)4.3.3 申请交换的市、县级疾控中心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58)4.4交换内容 (58)4.4.1交换标准 (58)4.4.2交换方式 (58)4.4.3交换类别 (59)4.5技术路径 (59)4.6保障条件 (61)第五章网络直报条件及保障措施 (63)5.1 硬件配置 (63)5.2 人员要求 (64)5.3 网络接入 (65)第六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管理指南(试行) (66)6.1总则 (66)6.2机构与职责 (67)6.3网络安全管理 (69)6.4接入管理 (69)6.5运行维护 (70)编审人员苏雪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郭青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葛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杜雪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金丽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晓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杜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秦倩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徐立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国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宁桂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金连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冯来强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燕琳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夏卫东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艳丽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吴莹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刘永孝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红缨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曹杰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陶沁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前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网络直报系统)是承载信息报告、综合业务管理以及应用支撑的综合管理平台,涉及传染病、生命登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危害因素等业务领域,2007年依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定级备案为信息安全三级等保。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是为了加强对传染病信息的收集、报告和管理工作,提高传染病监测和预警能力,保障社会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以下是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主要内容。
1.信息收集和报告(1)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报告制度,明确报告单位和个人的职责。
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学校等单位要将传染病病例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
(2)传染病信息报告的内容包括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型、人数、严重程度等,并及时更新报告信息。
(3)信息收集要及时、准确、完整,相关机构应加强与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合作,及时获取传染病病例的相关信息。
2.信息管理(1)建立传染病信息管理系统,对传染病病例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存档,确保信息的安全和可靠。
(2)分类管理传染病信息,将其分为一般传染病、突发传染病和重大传染病,分别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报告和处理。
(3)对已报告的传染病病例进行跟踪和监测,了解病情发展和流行趋势,及时采取必要措施。
3.信息发布(1)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向社会公众、媒体、相关部门发布传染病信息,提供相关疫情和防治措施的科学指导。
(2)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及时回应社会关注的问题,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4.信息保护(1)加强传染病信息的保密,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
(2)对于故意发布虚假传染病信息或者散布恶意谣言的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对传染病疫情的监测和预警能力,为制定科学防控策略提供依据,减少疫情的传播和影响,保护社会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同时,也可以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媒体的合作,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增强社会对传染病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是指为了及时准确地监测和控制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保障公众健康安全,制定的管理传染病信息报告的规范。
以下为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要点:一、传染病报告信息的范围1.报告对象:包括人类传染病、动物传染病、植物传染病以及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等。
2.报告内容:包括传染病病例的基本信息、流行特征、传播途径、病原体的鉴定等。
3.报告时限:传染病病例应当及时报告,确诊病例在24小时内报告,怀疑病例在12小时内报告。
二、传染病报告信息的来源和报告途径1.报告信息来源:包括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实验室、动物疫情监测机构等。
2.报告途径:包括网上报告、电话报告、传真报告等多种报告方式,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三、传染病报告信息的保密措施1.保密责任:所有参与传染病信息报告的工作人员都要签署保密合同,严守保密职责。
2.保密管理措施:建立传染病信息报告的信息系统,并采取防火墙、密码加密等措施确保信息安全。
3.保密违规处罚:对于泄露传染病信息的行为,依法进行追究和处罚。
四、传染病报告信息的分析和应用1.信息分析:疾控机构对传染病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系统分析,及时发现疫情变化和流行趋势。
2.应用措施:根据传染病报告信息,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和疫情处置方案。
五、传染病报告信息的发布和通报1.信息发布:疾控机构根据传染病报告信息,及时发布疫情通报、预警信息和防控指南等。
2.信息通报:公众、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均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传染病报告信息。
六、传染病报告信息的考核和评价1.考核指标:疾控机构对相关单位和人员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进行评估,考核指标包括报告准确率、时效性、完整性等。
2.评价措施:根据考核结果,对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进行评价,对工作成绩进行表彰或奖励,对问题进行整改和处罚。
综上所述,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对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疾控部门和相关单位应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并及时修订和完善规范,以确保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有效进行,保障公众健康安全。
2016版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技术指南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
一、组织机构职责 --遵循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
➢ 1、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
(1)负责建设和完善本行政区域内传染病信息网络报告系统,并为系统正常运 行提供政策、经费保障条件。包括网络接入、与互联网安全隔离的虚拟专网(VPN) 建设、用户第三方身份认证(数字证书)、设备维护和更新、现场技术指导、质量 评估、技术培训及现场技术指导等经费。
须配备2名或以上专(兼)职人员,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人员。 (4)一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应配备传染病信息报告的专用计算机和相关网络设备,保障疫情报告及其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
➢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①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工作指导,协助国家卫生计生委 制定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和指导方案等。
②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重大传染病发生、流行趋 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 技术指南(2016年版)
乐山市疾控中心 二○一六年十月十二日
主要内容
一、前言与编制依据 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 三、传染病用户认证与授权管理 四、标准编码维护 五、网络直报条件及保障措施 六、公共卫生数据交换服务 七、系统网络安全管理
一、前言与编制依据
前言
③动态监视本辖区的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调查核实异常 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2)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 预测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3)负责本辖区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维护,提供技术支持。
2、其他传染病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 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 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3、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
(三)填报要求。
1、传染病报告卡填写
《传染病报告卡》 (见附表)统一格式,用A4纸印刷,使用钢 笔或圆珠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
(2009年4月新增甲型H1N1流感)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 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 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
性腹泻病。(2008年5月起增加手足口病)
(4)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对其他乙、 丙类传染病病人、 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 原携带者在诊断后, 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 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 病报告卡。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 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
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可增加传染病监测报告病种和内容。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指导工 作,协助卫生部制定相关标准和方案。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是一种管理传染病报告和信息的规范性文件,旨在确保及时、准确地收集、报告和传递传染病相关信息,以支持疾病监测、预防和控制工作。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管理规范:
1.报告范围:明确规定需要报告的传染病种类和程度,根据法
律法规、行业标准或实际情况确定需要报告的传染病列表,并定期进行评估和更新。
2.报告对象:明确指定需要报告的机构或个人,例如医疗机构、实验室、公共卫生部门等,建立报告渠道和流程。
3.报告时间要求:规定传染病报告的时间要求,包括报告的时限、频率和方式。
例如,对于疑似病例,要求在24小时内报
告给相关部门;对于实验室检测结果,要求及时报告。
4.报告内容标准:确保报告内容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包括报告
的基本信息(如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疾病诊断信息、传染源信息、暴露史等。
5.信息收集和管理:建立信息收集和管理系统,确保及时、准
确地收集和记录传染病相关信息。
包括建立传染病报告表格或系统,并进行培训,保证正确填写和报告。
6.信息传递和共享:确保传染病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包括
建立传染病报告的传输渠道和机制,与相关部门建立有效的协作关系,共享必要的信息。
7.信息保密:确保传染病信息的保密性,对于个人身份信息、敏感信息等,建立相应的保护措施,遵守相关的法律和规定。
8.监督和评估: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对传染病报告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并及时进行改进。
总而言之,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是为了确保传染病信息的及时、准确报告和传递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标准。
其目的是为了监测、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技术指南(2016年版)65655
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技术指南(2016年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目录编审人员 (1)前言 (1)编制依据 (2)第一章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 (3)1.1组织机构职责 (3)1.1.1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3)1.1.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4)1.1.3医疗机构 (6)1.1.4卫生监督机构 (7)1.1.5采供血机构 (7)1.2传染病信息报告 (7)1.2.1报告病种 (8)1.2.2诊断与分类 (9)1.2.3 登记与报告 (9)1.2.4传染病报告卡填报要求 (11)1.2.5报告程序与方式 (16)1.2.6报告时限 (17)1.3报告数据管理 (18)1.3.1审核 (18)1.3.2订正 (19)1.3.3查重 (19)1.4传染病疫情分析与利用 (20)1.5资料保存 (22)1.6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22)1.7考核与评估 (24)1.8传染病报告质量综合评价 (24)1.8.1评价指标及规则 (24)1.8.2评价方式和频次 (26)1.9传染病信息报告质量评价调查和评估 (26)1.9.1目的 (26)1.9.2 评估方法和内容 (26)1.9.3 评估指标和计算方法 (27)第二章传染病用户认证与授权管理 (28)2.1用户管理 (28)2.1.1用户类型 (28)2.1.2用户职责 (29)2.2管理程序 (29)2.2.1管理员创建 (29)2.2.2本级与直报用户申请 (30)2.2.3本级与直报用户创建与系统分配 (30)2.2.4本级与直报用户授权 (30)2.2.5用户有效期与延期管理 (30)2.2.6变更管理 (31)2.2.7用户停用 (31)2.2.8用户启用 (31)2.3角色管理 (32)2.3.1角色创建 (32)2.3.2角色使用 (32)2.3.3角色分配 (32)2.4安全与审计 (32)2.4.1安全管理 (32)2.4.2审计管理 (33)2.5考核与评估 (33)第三章标准编码维护 (34)3.1工作内容 (34)3.2工作流程 (34)3.3工作要求 (35)3.3.1行政区划信息维护 (35)3.3.2 机构信息维护 (36)3.3.3 人口数据维护 (38)第四章数据交换技术指导方案(讨论稿) (39)4.1适用范围 (39)4.2实施原则 (39)4.2.1省级统筹,属地管理 (39)4.2.2源头采集,多级交换 (39)4.2.3先行先试,属地共享 (40)4.3组织管理 (40)4.3.1 中国疾控中心 (40)4.3.2 省级疾控中心 (40)4.3.3 申请交换的市、县级疾控中心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41)4.4交换内容 (41)4.4.1交换标准 (41)4.4.2交换方式 (41)4.4.3交换类别 (42)4.5技术路径 (42)4.6保障条件 (44)第五章网络直报条件及保障措施 (45)5.1 硬件配置 (45)5.2 人员要求 (46)5.3 网络接入 (47)第六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管理指南(试行) .. 47 6.1总则 (47)6.2机构与职责 (48)6.3网络安全管理 (50)6.4接入管理 (51)6.5运行维护 (52)编审人员苏雪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郭青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葛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杜雪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金丽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晓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杜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秦倩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徐立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国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宁桂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金连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冯来强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燕琳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夏卫东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艳丽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吴莹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刘永孝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红缨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曹杰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陶沁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前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网络直报系统)是承载信息报告、综合业务管理以及应用支撑的综合管理平台,涉及传染病、生命登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危害因素等业务领域,2007年依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定级备案为信息安全三级等保。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含内容课件PPT讲座
一旦叶子被触动,刺激就立即传到叶 枕,这 时薄壁 细胞内 的细胞 液开始 向细胞 间隙流 动从而 减少细 胞的膨 胀能力 ,叶枕 下部细 胞间的 压力降 低,从 而出现 叶片闭 合、叶 柄下垂 的现象 。过几 分钟后 ,细胞 液又逐 渐流向 叶枕, 于是, 叶片又 恢复了 原来的 样子。 一旦叶子被触动,刺激就立即传到叶 枕,这 时薄壁 细胞内 的细胞 液开始 向细胞 间隙流 动从而 减少细 胞的膨 胀能力 ,叶枕 下部细 胞间的 压力降 低,从 而出现 叶片闭 合、叶 柄下垂 的现象 。过几 分钟后 ,细胞 液又逐 渐流向 叶枕, 于是, 叶片又 恢复了 原来的 样子。 一旦叶子被触动,刺激就立即传到叶 枕,这 时薄壁 细胞内 的细胞 液开始 向细胞 间隙流 动从而 减少细 胞的膨 胀能力 ,叶枕 下部细 胞间的 压力降 低,从 而出现 叶片闭 合、叶 柄下垂 的现象 。过几 分钟后 ,细胞 液又逐 渐流向 叶枕, 于是, 叶片又 恢复了 原来的 样子。 一旦叶子被触动,刺激就立即传到叶 枕,这 时薄壁 细胞内 的细胞 液开始 向细胞 间隙流 动从而 减少细 胞的膨 胀能力 ,叶枕 下部细 胞间的 压力降 低,从 而出现 叶片闭 合、叶 柄下垂 的现象 。过几 分钟后 ,细胞 液又逐 渐流向 叶枕, 于是, 叶片又 恢复了 原来的 样子。 一旦叶子被触动,刺激就立即传到叶 枕,这 时薄壁 细胞内 的细胞 液开始 向细胞 间隙流 动从而 减少细 胞的膨 胀能力 ,叶枕 下部细 胞间的 压力降 低,从 而出现 叶片闭 合、叶 柄下垂 的现象 。过几 分钟后 ,细胞 液又逐 渐流向 叶枕, 于是, 叶片又 恢复了 原来的 样子。 一旦叶子被触动,刺激就立即传到叶 枕,这 时薄壁 细胞内 的细胞 液开始 向细胞 间隙流 动从而 减少细 胞的膨 胀能力 ,叶枕 下部细 胞间的 压力降 低,从 而出现 叶片闭 合、叶 柄下垂 的现象 。过几 分钟后 ,细胞 液又逐 渐流向 叶枕, 于是, 叶片又 恢复了 原来的 样子。
2016年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培训试题
2.乙类传染病中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是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
3.诊断脊髓灰质炎病例后24小时内报告。( )
4.医疗机构应确立或指定具体部门和专(兼)职人员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二级以下医疗机构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人员。( )
5.传染病报告卡中只能填报患者身份证号码。( )
A、及时报告率 B、及时审核率 C、重卡率 D、网络正常运行率
E、有效证件完整率 F、以上都是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于( )小时内报告。
A、1 B、2 C、3 D 、4
7.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应于( )小时内报告,其他乙丙类传染病应于( )小时
内报告。( )
A、2,6 B、2,24
8.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体液暴露不包括( )
7.责任报告单位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_____________。
8.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属地医疗机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传染病报告卡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员负责填写。
答案
一、选择题 1 D 2 B 3B 4C 5F 6B 7B 8C 9B 10A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2.网络正常运行率要求医疗机构至少多久登陆一次网络直报系统,( )
A、每日 B、每月 C、每季 D、每年
3.以下哪个传染病需分急性和慢性填报
4.以下哪个是丙类传染病,( )
A、乙肝 B、狂犬病 C、手足口病 D、霍乱
5.统计报表及系统报告质量综合评价包括哪个指标( )
4.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纸质《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保存 _____年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文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规范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确保传染病疫情的及时、准确和全面报告,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
第三条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包括传染病报告的内容、方式、程序和时限,以及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义务等。
第四条传染病报告的原则是公开、透明、及时、准确。
第五条传染病报告的内容包括疫情情况、病例报告、疫情动态、防护措施、防控指南等。
第二章传染病报告的方式和程序第六条传染病报告的方式包括纸质报告、电子报告和现场报告。
第七条传染病报告的程序包括下列环节:(一)收集传染病报告的相关信息;(二)汇总报告信息,形成综合疫情报告;(三)报送疫情报告给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四)责任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并将防控情况及时报告上级卫生主管部门。
第八条传染病报告的时限为发现疫情发生后24小时内报告,疫情情况不断变化时,及时报告疫情动态。
第三章传染病报告的责任部门和人员第九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制定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的制度,组织开展培训和考核。
第十条地方各级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对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检查。
第十二条各医疗机构和公共场所负责发现传染病疫情后第一时间报告,并按照卫生主管部门的要求提供相关信息。
第十三条个人和公众应提高健康意识,如发现可能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四章传染病报告的职责和义务第十四条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传染病报告的组织和指导,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
第十五条卫生监督机构应当加强对传染病报告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和公共场所应当落实传染病报告的责任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流程。
第十七条个人和公众应当及时报告发现的传染病情况,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防控工作。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为加强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提高报告质量,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一、组织机构职责遵循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各有关部门与机构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履行以下职责:(一)卫生行政部门。
1、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建设和完善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网络报告系统,并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保障条件。
2、定期组织开展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等工作监督检查。
3、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辖区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实施方案,落实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
4、卫生部及省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全国或各省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可增加传染病监测报告病种和内容。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协助卫生部制定相关标准和方案。
(2)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重大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3)负责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维护和应用性能的改进与完善,提供技术支持。
(4)动态监视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5)负责对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数据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6)开展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的考核和评估。
2、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实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相关方案,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管理组织和制度。
(2)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3)负责本辖区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维护,提供技术支持。
(4)动态监视本辖区的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调查核实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是为了确保及时、准确地收集、报告和共享传染病相关信息,以便及时采取控制和预防措施,减少疫情扩散和传播风险而制定的规范。
以下是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的一些规范:
1. 报告责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及疾病防控部门应对发现或疑似传染病病例及时报告,确保报告渠道畅通。
2. 报告内容:报告应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职业、住址等,以及病情、传播途径等详细信息。
3. 报告时限:传染病病例应在发现后24小时内报告给疾病防控部门,疫情信息应每日定时报告。
4. 报告方式:可以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向疾病防控部门报告,也可以通过专门的报告系统进行在线报告。
5. 报告保密:疾病防控部门应对报告的传染病信息进行保密,不得泄露患者个人敏感信息。
6. 信息共享:疾病防控部门应及时将收集到的传染病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进行有效的信息共享,提供给相关部门和公众参考。
7. 多渠道报告:疾病防控部门应建立多渠道接收传染病信息的机制,包括医疗机构、实验室、监测站等,确保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8. 数据采集和分析:疾病防控部门应建立传染病信息的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及时采集、整理和分析,以便进行疫情预测和风险评估。
9. 监督和评估:相关部门应对传染病信息报告的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以上是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一些内容,通过规范化的管理,能够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保护公众的健康安全。
(完整版)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6版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6版根据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新形势,为进一步加强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高报告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一、组织机构职责遵循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各有关部门与机构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履行以下职责:(一)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
1。
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建设和完善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网络报告系统,并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保障条件.2。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辖区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实施方案,落实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
3。
定期组织开展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等工作监督检查.4。
国家卫生计生委及省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全国或各省(区、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可调整传染病监测报告病种和内容。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工作指导,协助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和指导方案等。
(2)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重大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3)动态监视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4)负责国家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规划、建设、维护和应用性能的改进与完善,并为省级相关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5)负责对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数据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6)开展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的考核和评估。
2。
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工作指导,实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相关方案,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组织和制度。
(2)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3)动态监视本辖区的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调查核实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根据传染病防控工作旳新形势,为进一步加强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高报告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一、组织机构职责遵循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旳原则,各有关部门与机构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履行如下职责:(一)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旳管理。
1.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旳管理,建设和完善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网络报告系统,并为系统正常运营提供保障条件。
2.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辖区旳具体状况,组织制定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实行方案,贯彻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
3.定期组织开展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等工作监督检查。
4.国家卫生计生委及省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全国或各省(区、市)疾病避免控制工作旳需要,可调节传染病监测报告病种和内容。
(二)疾病避免控制机构。
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旳业务指引和技术支持。
1.中国疾病避免控制中心。
(1)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工作指引,协助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有关原则、技术规范和指引方案等。
(2)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旳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重大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3)动态监视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异常状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旳传染病疫情。
(4)负责国家信息报告网络系统旳规划、建设、维护和应用性能旳改善与完善,并为省级有关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5)负责对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数据备份,保证数据安全。
(6)开展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旳考核和评估。
2.地方各级疾病避免控制机构。
(1)负责本辖区旳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工作指引,实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有关方案,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组织和制度。
(2)负责本辖区旳传染病信息旳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6版根据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新形势,为进一步加强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高报告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一、组织机构职责遵循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各有关部门与机构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履行以下职责:(一)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
1.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建设和完善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网络报告系统,并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保障条件。
2.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辖区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实施方案,落实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
3.定期组织开展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等工作监督检查。
4.国家卫生计生委及省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全国或各省(区、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可调整传染病监测报告病种和内容。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页脚内容1(1)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工作指导,协助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和指导方案等。
(2)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重大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3)动态监视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4)负责国家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规划、建设、维护和应用性能的改进与完善,并为省级相关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5)负责对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数据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6)开展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的考核和评估。
2.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工作指导,实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相关方案,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组织和制度。
(2)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3)动态监视本辖区的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调查核实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4)负责对本辖区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维护,提供技术支持。
(5)负责对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分析相关数据备份,确保报告数据安全。
(6)开展对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考核和评估。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以上职责的同时,负责对本辖区内医疗机构和其他责任报告单位报告传染病信息的审核;承担本辖区内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报告的传染病信息的网络直报,或指导本辖区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报告的传染病信息进行网络报告。
页脚内容2(三)卫生监督机构。
配合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开展对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不履行职责的单位或个人依法进行查处。
(四)医疗机构。
执行首诊负责制,依法依规及时报告法定传染病,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要求的落实。
1.制定传染病报告工作程序,明确各相关科室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的职责。
2.建立健全传染病诊断、登记、报告、培训、质量管理和自查等制度。
3.确立或指定具体部门和专(兼)职人员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
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必须配备2名或以上专(兼)职人员,二级以下医疗机构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人员。
4.一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应配备传染病信息报告专用计算机和相关网络设备,保障疫情报告及其管理工作。
5.负责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诊断标准和信息报告管理技术等内容的培训。
6.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的日常管理、审核检查、网络报告(数据交换)和质量控制,定期对本单位报告的传染病情况及报告质量进行分析汇总和通报。
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传染病疫情调查和信息报告质量考核与评估。
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履行以上职责的同时,负责收集和报告责任范围内的传染病信息,并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下,承担本辖区内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报告的传染病信息网络报告。
(五)采供血机构。
对献血人员进行登记。
按《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对最终检测结果为阳性病例进行网络报告。
二、传染病信息报告(一)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
页脚内容3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二)报告病种。
1.法定传染病。
(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4)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开展应急监测报告的其他传染病。
2.其他传染病。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3.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
(三)诊断与分类。
责任报告人应按照传染病诊断标准(卫生计生行业标准)及时对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进行诊断。
根据不同传染病诊断分类,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和病原携带者四类。
其中,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以及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定的其他传染病。
(四)登记与报告。
页脚内容4责任报告单位或责任报告人在诊疗过程中应规范填写或由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自动生成规范的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检测检验和放射登记。
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病原携带者后应按照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以下简称传染病报告卡)(见附件)或通过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自动抽取符合交换文档标准的电子传染病报告卡。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也应填报(或抽取)传染病报告卡信息。
(五)填报要求。
1.传染病报告卡填写。
《传染病报告卡》统一格式,可采用纸质或电子形式填报,内容完整、准确,填报人签名。
纸质报告卡要求用A4纸印刷,使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字迹清楚。
电子交换文档应当使用符合国家统一认证标准的电子签名和时间戳。
传染病报告卡中须填报患者有效证件或居民健康卡、社会保障卡、新农合医疗卡等身份识别号码;患者为学生或幼托儿童须填报其所在学校/幼托机构全称及班级名称。
2.传染病专项调查、监测信息报告。
国家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开展的专项调查、报告和监测的传染病,应在本规范基础上按照有关要求执行。
(六)报告程序与方式。
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首诊负责制。
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
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属地医疗机构诊断并报告。
采供血机构发现阳性病例也应填写报告卡。
1.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或直接数据交换。
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在规定的时限内将传染病报告卡信息报告属地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网络报告,同时传真或寄送传染病报告卡至代报单位。
2.区域信息平台或医疗机构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系统应当具备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功能,已具备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功能的要逐步实现与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自动交换功能。
页脚内容53.军队医疗卫生机构向社会公众提供医疗服务时,发现传染病疫情,应当按照本规定进行传染病网络报告或数据交换。
(七)报告时限。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及时向属地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至代报单位。
三、报告数据管理(一)审核。
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人员须对收到的纸质传染病报告卡或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中抽取的电子传染病报告卡的信息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报告卡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核实。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管理人员每日对辖区内报告或数据交换的传染病信息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报告信息及时反馈报告单位或向报告人核实。
对误报、重报信息应及时删除。
对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按照甲类管理的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的报告信息,应立即调查核实,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完成报告信息的三级确认审核。
对于其他乙、丙类传染病报告卡,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核对无误后,于24小时内通过网络完成确认审核。
(二)订正。
页脚内容6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报告病例诊断变更、已报告病例因该病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由该医疗卫生机构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或抽取电子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对报告的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排除或确诊。
实行专病报告管理的传染病,由相应的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对报告的病例进行追踪调查,发现传染病报告卡信息有误或排除病例时应当在24小时内订正。
已具备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数据自动抽取交换功能时,以唯一身份标识实现传染病个案报告与专病的数据动态管理。
暂不具备条件的,应及时在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完成相关信息的动态订正,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三)补报。
责任报告单位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
(四)查重。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每日对报告信息进行查重,对重复报告信息进行删除。
四、传染病疫情分析与利用(一)疫情分析所需的人口资料以国家统计部门数据为准。
(二)省级及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定期发布的本行政区域传染病疫情信息,对外公布的法定传染病发病、死亡数以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按审核日期和现住址统计的数据为准。
单病种疫情信息通报和对外发布时,报告发病数和死亡数应与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保持一致。
(三)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每日对通过网络报告的传染病疫情进行动态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