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倡导的「说话三原则」

合集下载

孔子说话的五大特点

孔子说话的五大特点

孔子说话的五大特点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孔子的语言也非常具有特色,经典语录“论语”中的话语风格简洁明了,语言优美且富有哲理。

本文将介绍孔子说话的五大特点。

一、简洁明了孔子的语言非常简洁明了,他能用最简短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比如,“礼之用,和为贵。

”这句话只有七个字,但它却概括了孔子的礼教思想。

孔子的语言,不仅表达了他的思想,还充满了哲理和智慧。

二、言简意赅孔子的语言往往言简意赅,能够一语中的表达出他的思想和观点。

他的平易近人的语言,可以让人们轻松理解他的思想。

例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

三、言出必行孔子言出必行,他的语言不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更是为了实践自己的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实践性的,而不仅仅是理论性的。

他的这种实践主义精神,也体现在他的语言中。

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不仅说了这句话,更是把这个道理落实到自己的言行中。

四、言之有物孔子的语言是有深度的,他的话语并不是随口说出,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孔子的语言,都是来自于他的实践经验和思考总结。

他的话语饱含着哲学思想和人生哲学。

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学习的看法,他认为学习是需要长期坚持和深入研究的。

五、语言优美孔子的语言优美,他的话语充满了音韵之美和文采之华。

孔子的语言充满了诗意和意蕴,让人们对于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和充实的意义。

例如,“不知生,焉知死?”,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生命的看法和态度,不仅充满了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更充满了文学和哲学的魅力。

综上,孔子的语言简洁、言简意赅、言出必行,言之有物,语言优美。

他的话语里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哲理,对于中国人民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言行也激励了后人的学习和探索。

孔子交友之三原则

孔子交友之三原则

三一文库()〔孔子交友之三原则〕*篇一:孔子的交友之道学习心得孔子的交友之道-读书笔记感觉很好,很受启发。

老师讲的也非常幽默。

比如他在讲到,益者三友和损者三友的时候,说,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他说,友谅,有一个人叫,陈友谅。

哈哈,这个陈友谅就是当年和朱元璋夺天下的那个猛人,可惜血气方刚,有勇无义,没过干过朱元璋。

傅佩荣老师讲的非常的生动,我喜欢这样的视频,而不是呆板的说教。

perfect。

这节的主要内容是交友。

我们在生活中肯定要和人打交道,也要结交一些朋友。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又不能太过于刚强正直。

遇人说人话,遇鬼说鬼话,遇到哑巴不说话,可能才是一种圆滑。

圆滑好不好,不好,但是有用。

人都是弱点,忠言逆耳现在似乎是不利于行。

但是孔子的一些交友思想,依然是值得坚持。

感受最深的莫过于: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说,有益的三种欢乐:1、乐节礼乐。

我理解为遵守一定的礼仪,还要用一定的音乐来放松自己。

听歌唱歌是一种。

会乐器就更不错了。

现代的人会乐器的,我们都会侧目相看,人为非常了不起,有特异功能。

古代的君子,在琴棋书画方面刻苦用心。

身心和内心是非常的丰富。

“弹琴复长啸”那种淳朴古风难得。

如今的人不过是在KTV借着酒精用杀人的五音不全的哀嚎,发泄一通,丝毫谈不上任何快乐。

这样的发泄后回到家里,内心还是无尽无穷的空虚。

还是应了这一句话:狂欢是一群人孤单,孤单时一个人狂欢。

第二个欢乐就是,乐于赞人。

这个很难做到。

我们要批判一个人,批评一个人那是相当的义愤填膺。

说脏话,整人,损人,从来不缺乏句子和词语,凡是有生殖器相关的词汇都可以用来犹如炒回锅肉一样的,回锅一遍。

这一点我也要注意,乐于赞美别人也不是一味的奉承,而是肯定朋友的优点。

每个人皆有所长。

背后说人好话好不担心会影响人际。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谈是非”这句话语说起来简单,实践起来的话有好的现实意义的。

第三个就是乐多贤友。

简单说就是多多接触贤达的人。

把自己的平均素质给提高一点儿。

请从上述语录中提炼出孔子关于为人为学的三点原则

请从上述语录中提炼出孔子关于为人为学的三点原则

请从上述语录中提炼出孔子关于为人为学的三点原则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被尊奉为儒家学派的创立者。

关于为人为学的问题,孔子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原则。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从上述语录中提炼出孔子关于为人为学的三点原则进行阐述。

一、诚实守信:孔子强调的第一个原则是诚实守信。

在《论语》中,孔子说过“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即“君子的本性并不与众不同,但擅于善用他人的智慧”。

这一观点强调了在为人为学的道路上,要以诚实守信为底线,善于借鉴他人的经验与智慧。

诚实守信不仅是道德底线,更是为人为学的基石。

只有以诚待人、守信用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进一步拓宽自己的学习领域。

二、勤学好问:孔子的第二个原则是勤学好问。

他在《论语》中曾说过:``温、恭、正、直、善、言、齐、净、身、修、笃、敏、而、好、学,诗、以、礼、乐、急、而、不、乱” ,强调了修身养性与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为人为学需要有勤学好问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去追求知识,不断深化自己的学习。

勤学好问不仅体现了对知识的渴望,更是个人成长与进步的关键。

通过积极调研、探寻问题的本质、提出合理的疑问,可以激发自己的思考,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三、谦虚谨慎:孔子的第三个原则是谦虚谨慎。

他常常强调一个人应该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骄不躁,不自满自足。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通过这句话告诫人们要保持谦虚的心态,乐于接纳来自他人的意见与建议。

谦虚谨慎不仅有利于接纳他人的批评与指导,更有利于自己的成长与进步。

作为为人为学的原则,谦虚谨慎还体现了对自己知识的敬畏和对学习过程的冷静与客观。

孔子关于为人为学的三点原则是:诚实守信、勤学好问和谦虚谨慎。

这三点原则是孔子的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这些原则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为人为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以诚实守信为基础,以勤学好问为动力,以谦虚谨慎为准则。

只有坚持这些原则,我们才能获得更深层次的学习和成长,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

孔子:好好说话的人,一开口就赢了

孔子:好好说话的人,一开口就赢了

孔子:好好说话的人,一开口就赢了说话虽然简单,但可不是一件小事。

说话的技巧很重要,古往今来,人们总结出了很多的说话技巧,但是归根结底,其灵魂都必须建立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

为此我们研究孔子的一生,总结了这五个说话技巧,您学了立马就能掌握说话的精髓。

1话要说在点子上孔子弟子宰我说话直接,敢于质疑,很受孔子的喜爱,所以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常常把宰我带在身边。

孔子认为,太会说话的人,往往言语不符合实际,容易剑走偏锋,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有一次,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

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

”孔子听到后心里想:宰我这个人,说话真是一针见血。

孔子主张说话要:“辞达而已矣”。

告诫我们,说话要说清楚,把话说在点子上。

多余的话尽量少说,为了卖弄口才而说话,容易招来是非。

孔子说:“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真正的会说话的人,不会喋喋不休,而是说话挑重点,先说大的,再说小的,最后再往详细了说。

说话在点,别人才愿意听。

说话在点是由内而外体现出来的,说话前先要有思考,把问题想透彻了再说话,这样经过深加工说出口的话才在点。

古今之成大事者,往往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说话很少,该说话时把话说好,不该说话时他们在思考。

话不在多,而在精。

高质量的对话,靠的是什么?一靠脑子,二靠少说话,只有养成说话用脑的习惯,话才会说到点上。

2言多必失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讲话要迟钝一点好,行为要敏捷一些。

言语迟钝就是讲话不要抢着说,要观察时机,看看该不该说,不要讲非常犀利的没有保证的话。

有一次,子张问孔子如何当好一个官,孔子说:多听,便少过。

多看,便少悔。

说话少过失,行事少后悔,这就是做官之道。

说话就像给花浇水,水过多会泡根,水过少花又长不好。

人也一样,话少了,容易丧失机会,话多了,言多必失。

生活中,有的人喜欢夸耀自己,把自己做过的事,说成一部风光无限的纪录片,其中极尽的夸张和变形,人们听了表面对他啧啧称赞,但是在心底却是对他这个人产生怀疑。

孔子的沟通技巧

孔子的沟通技巧

孔子的沟通技巧
孔子的沟通技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倾听与理解:孔子注重倾听他人的意见与观点,尊重对方的感受和立场。

他常常主动询问别人的看法,并努力理解对方的观点,以达到更好地沟通与交流。

2. 直言与问责:孔子在沟通中追求真实与直言,他鼓励人们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意见。

同时,他也善于提出质疑与问责,以推动思考与改进。

3. 温和与友善:孔子在与人交流时常常保持和谐与友善的态度。

他注重语言的温和用词,并尽量避免激烈争吵或冲突。

他相信通过和平与友好的交流,能够更好地促进理解与合作。

4. 重视语言技巧:孔子注重对语言的运用与修饰,以达到更准确、清晰地传递自己的意思。

他能够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和比喻,使自己的观点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5. 尊重对方身份与地位:孔子非常注重对他人的尊重与礼仪。

他在与人交流时,常常关注对方的身份与地位,并根据对方的身份给予适当的尊重与礼遇,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些沟通技巧使得孔子成为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和领导者,在他的学说和行为中也体现出了这些沟通原则。

说话的三个基本原则简明得体

说话的三个基本原则简明得体

说话的三个基本原则简明得体
以《说话的三个基本原则简明得体》为标题,说话是沟通的重要手段,有效沟通能让我们更好地达成我们想要的结果,从而获得幸福。

尽管在某些场景中,说话可以帮助我们传达情感,但是正确使用说话常常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棘手的问题。

说话的三个主要原则是:要实事求是,不要假设,避免偏见和偏见语言。

首先,实事求是是个好品德。

无论你在和谁交谈,说谎话永远是错的,所以在和他人交流的时候,我们要尽量讲实话。

一定要说实话,永远不要说谎话,也不要隐瞒实情,因为这样会让他人误解,引起不必要的烦恼。

其次,不要假设。

有时候,我们会从另一个人的角度去理解事情,但我们并不能确定我们有没有理解得恰当。

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向他人询问,而不是以假设为前提去理解另一个人。

因为假设会使事情变得复杂,容易误解,影响沟通的顺利进行。

最后,避免偏见和偏见语言。

我们认为可以让我们和他人达成协议的最佳方法就是把自己的观点或想法以温和、非攻击性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用偏见和偏见语言。

如果我们使用偏见语言,他人会感到不自在、不快,从而损害沟通的效果。

总结一下,说话的三个基本原则是:要实事求是,不要假设,避免偏见和偏见语言。

当我们和他人沟通的时候,遵循这三个原则,可以有效地促进沟通的顺利进行,并有助于我们发挥最大的潜力,在生
活中获得成功和幸福。

虽然说话是一门技术,但是要总结出有效的说话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实践中,我们要经常遵守这些说话原则,让自己的说话更有价值,从而建立更多的友谊,更好地沟通,获得成功。

论语中的孔子教诲与人际沟通

论语中的孔子教诲与人际沟通

论语中的孔子教诲与人际沟通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与教诲被整理成《论语》一书。

《论语》中记录了孔子与他的学生、朋友以及各界人士的对话和讨论,其中包含了许多与人际沟通相关的教诲。

本文将从孔子的教诲角度探讨《论语》中的人际沟通。

一、尊重和倾听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倾听的重要性。

他认为,在与他人交流时应该虚心倾听对方的意见和观点,尊重他们的存在和见解。

例如,《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听君一言,断君一事。

”这句话强调了在做决策和处理事务时,要充分听取他人的意见,不可妄自决断。

二、言行一致孔子提倡言行一致,他认为人的言行应该是一致的,不可言行不一。

他教育学生时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孔子对伦理道德的要求,他认为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应该待人如己,不要做出自己不喜欢的行为。

言行一致可以增加他人对我们的信任,促进更好的人际关系。

三、虚心学习《论语》中孔子的教诲强调了要保持虚心学习的态度。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诫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进行思考,而不是单纯地机械学习。

虚心学习意味着主动去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自以为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与他人进行更有效的沟通。

四、诚实守信诚实和守信是孔子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并且要遵守自己的诺言。

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怕。

”这显示了孔子对诚实的重视,他相信只有诚实的人才能做到不困惑、不忧愁和不害怕。

五、尊重差异在《论语》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的差异。

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表明,孔子鼓励个人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观点,但又要与他人和谐相处。

尊重差异意味着能够包容和理解他人的不同观点和见解,不因差异而产生冲突。

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的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他在《论语》中提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这四个层面的教育目标。

孔子一生慎重的三慎原理

孔子一生慎重的三慎原理

孔子一生慎重的三慎原理
孔子一生提倡的三慎原理是:
1. 慎言:孔子强调言语的重要性,他认为言语可以直接反映一个人的品德和智慧。

他教导人们慎重选择用词和表达方式,避免冲动和轻率的言辞,以减少冲突和误解的发生。

2. 慎友:孔子强调与他人交往的慎重性。

他认为与恶劣的人交往会影响自己的品德和行为,而与高尚的人交往则会受益良多。

因此,他鼓励人们慎重选择朋友和交往圈子,以求得正面的影响和良好的品德塑造。

3. 慎独:孔子强调个人修养和自律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应该慎重对待自己的行为和内心,时刻保持谦逊和自我反省的态度。

他教导人们在独处时要认真检查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以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完善。

这三个慎原理强调了在言语、交往和自我修养方面的慎重态度,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后来的儒家学派一直强调和传承。

孔子九思全文解读

孔子九思全文解读

孔子九思全文解读
《孔子九思》源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是孔子关于个人修身养性、行为处事的教诲。

孔子提出的“君子有九思”包括了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方面,要求人们在言行举止中不断自我反省,体现出高尚的道德修养。

对孔子九思的全文解读:
1.视思明:看到事物要能够洞察其本质,不被表象所迷惑,要有清晰的判断力和辨识力。

2.听思聪:听到信息要能够理解其真义,分辨是非,不被虚假信息所误导,体现出行事的明智。

3.色思温:指人在情绪表现上要温和,脸色和神态要反映出内心的平和与温暖,不要轻易表现出愤怒或不满。

4. 貌思恭:外表和仪态要体现出恭敬的态度,无论对待任何人,都应该保持礼貌和尊重。

5.言思忠:说话要真诚,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和信念,不说谎,不欺骗,保持诚信。

6.事思敬:对待工作的事情要敬业,要认真负责,对待每一件事情都要尽力而为,体现出对事物的敬重。

7.疑思问:遇到疑难问题要主动求教,不要隐藏疑问,要勇于向他人请教,以便获得解答和帮助。

8.忿思难:在愤怒时要想一想后果,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和后患。

9.见得思义:在获得一些利益时要思考是否符合道义,是否应得,不要贪图不义之财,要保持正直的品行。

孔子九思不仅仅是对个人行为的规范,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在当今社会,这些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教导我们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要理智、诚实、有责任心,并且在社会交往中要有恭敬和礼仪。

这些品质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2技法突破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2技法突破

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逐点突破多种类型材料的分析一、语境提示默写类自从开设了《〈论语〉选读》课以后,有关《论语》的考试自在情理之中了,这部分需要积累记忆,尤其要注意对考试大纲规定背诵的部分的掌握。

2013年浙江卷出现了与《论语》相关的情景默写,作答需联系材料中的“箪食瓢饮” “衣敝缊袍”,并结合《君子之风》一章中“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的句意。

1.《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两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学者之于忠恕,未免参校彼己,推己及人则宜。

”(朱熹《与范直阁书》) 思路导引:解析:本题考查对《与范直阁书》和《论语》语句的理解能力,该题还涉及背诵能力。

首先要准确理解《与范直阁书》中所选语句的内涵,扣住“忠恕”和“推己及人”,结合《论语》中的相关语句;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即可。

答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两句中前一句是说人应宽恕待人,后一句是说人应仁爱豁达,概括起来讲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是实行孔子仁学思想的出发点。

这是一种平等待人,对人表示尊重,表示关心和帮助的态度;同时也可以参省自我,知明而行无过。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如果都能做到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则会和谐很多。

品德高尚的人对于忠恕的理解就在于尽自己之心为忠,以己推人为恕,这是比较合时宜的。

二、语言概括理解类《论语》里许多言语慢慢进入到人们生活中,形成了成语。

有些就属于《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规定的考查的范围,这类考查以识记为主。

还有一些词语,在《论语》中有特定的含义,需要结合文本进行正确理解。

2.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1)~(2)题。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1)请写出这一章所包含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认为“患得之”一句有脱文,应该是“患不得之”。

儒家 和为贵的对话原则

儒家 和为贵的对话原则

儒家和为贵的对话原则
儒家思想强调和为贵的思想,这也体现在儒家的对话原则上。

儒家认为,对话的目的是为了增进理解、促进和谐,而不是为了争辩或争胜。

以下是儒家和为贵的对话原则:
1. 亲和友善:对话关系要建立在友善和亲密的基础上,避免使用侮辱性的语言或态度。

尊重对方的存在和意见,展现出关心与体贴的态度。

2. 以诚相待:对话时应保持真诚和坦率,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感受和观点。

同时,也要尊重对方的真实感受和观点,不做伪装或虚伪的表达。

3. 以和为贵:和为贵是儒家对话原则的核心。

对话中要以和谐为目标,避免激烈的争论或争斗,以免伤害彼此甚至破坏关系。

4. 以礼相待:尊重礼仪是儒家的一个重要原则,对话中也要遵守礼仪规范,尊重对方的尊严和面子。

避免使用冒犯性或无礼的言辞。

5. 倾听与关怀:对话过程中要充分倾听对方的观点和意见,表达出关心和关怀。

尊重对方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个人价值,鼓励对方敢言,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6. 尊重共识与差异:对话中要尊重共识,鼓励各方就共同利益寻求共识点。

同时,也要尊重差异,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并试图理解对方的观点。

7. 寻求和解与和谐:对话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促进和谐。

当产生分歧和冲突时,应致力于寻求和解和妥协,不断追求和谐的目标。

总结起来,儒家和为贵的对话原则强调友善、真诚、和谐、尊重、礼仪、倾听、关怀、共识与差异的处理,以达到促进理解、解决问题和增进和谐的目标。

孔子对口才的原则与禁忌

孔子对口才的原则与禁忌

孔子对口才的原则与禁忌孔子善于说话,他说话既讲内容、又讲原则、还讲方法,即便是批评学生,也能让其欣然接受。

因而,他的学生和朋友们既乐于听他讲话,也甘于践行他所说的话,达到了“学如不及”、“不令而行”的境地。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关于孔子对口才的原则与禁忌,供你阅读。

1.慎言孔子认为说话要慎重、准确、负责任。

他说:“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一切混乱的产生,就是由于言语不谨慎而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因此“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君子对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不能有一点马虎。

在日常生活中,“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说与做之前要多听多看,有疑虑拿不准的地方要保留起来,拿得准的部分则要慎重地说出来和做下去,这样才能减少错误和后悔。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他欣赏那些对事不轻易发表意见,但不说则已,一开口必定切中要害的人;“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当一个人说话大言不惭的时候,真正将其付诸于行就很难了。

2.择人择言孔子认为说话要注意对象、场合、身份。

“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和可以说话的人设防不说话,这就错失了人才;不可与他谈的话却与他谈了,这就是说错了话。

孔子还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没有轮到自己讲话就越位抢话,是浮躁,该自己说话时却不说,是隐瞒,不察言观色、观察环境氛围而贸然讲话,是盲目,“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在恰当的时候说话,才会不招致别人的讨厌。

孔子还认为要根据说话对象的身份来变通说话方式,讲“大道理”还是“通俗话”要依照听众来择取,以达到对话双方更理想的沟通,即“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说话要注意四个问题一忌内容不当“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语常不语怪,讲的都是社会生活中的常理;语徳不语力,不推崇“暴虎冯河”的勇力,而是善用道德教化人;语治不语乱,探讨的都是为民、治国的大道;语人不语神,关注的都是个人修德和社会众生。

孔子倡导的说话三原则

孔子倡导的说话三原则

孔子倡导的说话三原则季氏篇载,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侍,陪侍,伺候。

君子,应指尊长,包括长辈、老师、长官。

愆,音牵,失误,过失。

躁,毛躁,急躁。

《鲁论语》躁作傲,《荀子·劝学》“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亦用傲,至今许多学者坚持认为傲为长。

颜色,脸色。

瞽,音古,眼瞎。

用现代汉语重述此章:“陪伴尊长容易犯三种过失:话没轮到说而抢着说,叫作毛躁;轮到说而不说,叫作隐瞒;不看尊长的脸色而随意说,叫作盲目。

”显然,孔子告诉弟子们在尊长面前如何说话,特别是掌握好说话的时机。

不过,孔子不是正面告知,而是从反面给予警示。

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话语更有力量。

说话,是人类本能,是人际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

谁都会说话,但说不说,怎么说,以及什么时候说等,效果却大不同。

许多人熟知鲁迅先生在《野草·立论》中描绘的画面,三个客人对主人刚满月的孩子做出了不同的展望,得到了不同的回报:“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客人得到一番感谢;“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客人收回几句恭维;“这孩子将来要死的”,客人遭到大家痛打。

梦中的“我”以小学生的身份想既不谎人,也不遭打,请教老师该怎么说,老师告诉他:“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上世纪初的众生相、世俗风,在鲁迅先生辛辣、幽默的笔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客人在主人给孩子庆满月的场合,应该讲求恰如其分的礼节。

套用孔子的话,前两位客人的失误大约属于“隐”,说了好听但不着边际的话,虚伪;后一位客人的过失在“瞽”,说的虽是未来实情,但太不给主人面子,莽撞。

至于老师给出的答案,则是缘于世俗的圆滑和模棱两可,同样是不可取的虚与委蛇,其实也属于“隐”。

说话,起码有对象、场合、时机、语境等几个因素要顾及。

前三个因素较易理解,孔子所说,即在对象已定的前提下強调说话的时机。

孔子对言语的看法

孔子对言语的看法

孔子对言语的看法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经典作品《论语》中列举了他对言语的看法:言语至关重要。

他的观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学术界开辟了新的思路。

一、孔子认为言语具有极大的重要性首先,孔子认为言语对于做人至关重要。

他曾经说过:“言者,行之法也。

”这句话传达的是,说出来的话行动起来就是行动,说话是一种行为。

言语不仅可以阐明人们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能使事情的发展更加自然,更加能够产生结果。

其次,孔子认为言语也是一种技能,是沟通的工具。

他说:“人,靠其言而聪明。

”这一话的意思是指,通过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助于人们的智慧发展,增强人们的理解能力。

此外,言语也是一种技能,可以用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人,更好地进行交流。

二、孔子认为言语分为三类孔子认为言语分为三类:情谊言语、谚语言语和礼仪言语。

情谊言语是友好的、怀疑的、有理性的话语,可以用来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谚语言语则是智慧的、有见地的话语,可以用来引导人们行为;礼仪言语则是表示礼貌和尊重的话语,可以用来维护社会关系。

三、孔子关于言语的思考孔子关于言语的思考有三点:言者,行之法也;欲言不达,不如安静;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他认为言语是行动的前预,如果想要行动而言语未能表达出来,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安静;而独自享受乐趣,也不如与大家一起分享。

四、孔子关于言语的思想影响孔子关于言语的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被称为“言实者”,是尊崇的贵族,会被赋予贵族的地位。

在现代,孔子关于言语的思想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言语教育也成为必修的课程,多次被列为学校的教育内容。

总结: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认为言语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可以清楚地阐明自己的思想,帮助人们理解他人,进行交流,以及促进事物的发展。

他认为言语分为三类:情谊言语、谚语言语和礼仪言语,他的观点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至今仍受到重视。

孔子认为人的行为和言语应该符合道德规范他强调言行一致注重言辞的谦虚和行为的谨慎

孔子认为人的行为和言语应该符合道德规范他强调言行一致注重言辞的谦虚和行为的谨慎

孔子认为人的行为和言语应该符合道德规范他强调言行一致注重言辞的谦虚和行为的谨慎孔子认为人的行为和言语应该符合道德规范,他强调言行一致,注重言辞的谦虚和行为的谨慎。

道德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他认为人的行为和言语应该符合道德规范。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不仅体现在他的行为上,同时也体现在他的言辞之中。

因此,他强调言行一致,要求人们在言谈举止中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谦虚,同时在行为举止上注重谨慎。

首先,孔子非常注重言辞的谦虚。

他曾经说过:“君子之言,其言也,君子之道,其道也,小人之言,其言也,小人之道,其道也。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言辞的重视。

他认为,君子的言辞应该秉持真实、谦虚、有分寸的原则,而小人的言辞则常常充满虚伪、自大和夸夸其谈。

因此,孔子鼓励人们在言辞中表现出真诚和谦逊的态度。

其次,孔子也倡导人们在行为上要谨慎。

他认为,人的行为应该符合道德规范,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修养。

孔子非常注重人们的仪态和礼貌,他认为这是一个人品德的外在表现。

他曾经说过:“君子先行而后言。

”这句话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意味着人们首先应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树立榜样,然后再在言辞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孔子认为,通过行为的谨慎和修养,人们能够更好地影响和感染他人。

孔子对人的言行要求的高度一致性,是他思想体系中的一大特点。

他认为,言行一致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体现,是一个人真实性和坦诚性的体现。

如果一个人的言行不一致,常常会给人虚伪和不可信的感觉。

因此,孔子强调人们要在言行上保持一致,要以真实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

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一个人良好的道德形象。

总之,孔子认为人的行为和言语应该符合道德规范。

他强调言行一致,要求人们在言谈举止中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谦虚,在行为举止上注重谨慎。

这种观念反映了孔子对道德修养的重视,也传递了他对人际关系的独特理解。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可以借鉴孔子的思想,注重言行的一致性,坚持真实和谦虚的态度,以此来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并影响他人。

孔子说话的讲究

孔子说话的讲究

孔子说话的讲究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伦理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的思想深刻而久远地影响了我国的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以及传统习俗。

孔子的丰富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里,《论语》就是孔子的一本谈话录。

春秋时期,孔子开设学校,立教讲学,传授古代文化,他的教学当时包括了个方面的科目,即德行、政事、文学、言语。

在当时,文字虽已普遍应用,但书写扔不方便。

由于竹简太笨重,帛书太昂贵,书面语言的使用的使用范围很窄。

在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里,主要靠口语交流。

通过言传、耳听、心记来传播文化,交流信息。

当时孔子常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四出游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深知口语表达的社会作用。

因此,非常重视说话的艺术。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孔子认为说话是进德、修业、治国的大事。

他强调说话要言之有礼,言之有文,言之有情,言之有物。

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强调演讲要有文采,说话要讲究技巧。

他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情欲信,辞欲巧”,才能说服打动对方。

孔子认为口语表达直接面对听众,说话的针对性越强,表达的效果越好,因此,说话的内容、时机、情态都要因具体对象、具体环境而异,有所选择,进而区别对待。

一.言之有礼孔子在政治方面,为了达到他所主张的德政目的,他周游列国,苦口婆心的规劝国君。

他说:“施行德政,就好比北极星一样,待在自己的位置上,群星都环绕在他周围。

”生动的比喻说明,施行德政,必然会获得大家的拥戴。

他又说:如果只用政令去管理、只用刑法去约束百姓,他们只能暂时不去犯罪,却没有“犯罪可耻”之心;如果用道德去教化、用礼节去约束百姓,他们就会有:“犯罪可耻”之心,于是就会自觉地约束自己了。

”孔子用对比的方法把是否施行德政的两种结果摆出来,把道理讲得一清二楚,不由得使我们联想到现在,我国把“一发治国”写入宪法的同时,又强调“以德治国”,构建文明、进步、和谐的“礼仪之邦”,这难道不是对孔子治国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光大吗?二.言之有文“言之无文,其行不远”孔子的谈话流传千古,中国和外国的有识之识,都将它奉为经典,除了它的内容博大精深外,它的文采灿烂、文雅悦人,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

孔子说:牢记这三个法则,你的为人处世会有质的飞跃

孔子说:牢记这三个法则,你的为人处世会有质的飞跃

孔子说:牢记这三个法则,你的为人处世会有质的飞跃在为人处世之中,你最好能牢记以下三个法则。

孔子在《易经》中提出的这三个法则,如果我们能灵活,一以贯之的坚持使用,会让你的人生发生质的飞跃。

一、言论法则:君子必先心平气和,才能发表言论不管在什么场合,不管与什么样的人交谈,当我们想要发表言论的时候,一定要等到心平气和的时候,才发表言论。

如果我们在情绪很激动的时候说话,就很容易因为冲动、不冷静、失去理智说出过激的言论,自己的情绪是得到了发泄,但是却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轻则容易说错话,得罪人,重责伤害感情,引起不必要的纠纷,甚至会闯下弥天大祸。

正所谓“祸从口出,不可不慎”。

孔子说:“天子出言不慎,可能失去臣子;臣子出言不慎,可能丢掉身价性命,带来杀身之祸。

”比如:夫妻、情侣之间偶尔会吵架,但是有时候男方或女方因为很气愤,冲动,一怒之下突然说出“离婚、分手”这样的言论,最后导致严重影响双方的感情,甚至感情破裂,真的离婚和分手。

二、待人法则:君子必先诚信待人,与人建立巩固交情,才能对人有所要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建立在信任基础上。

如果双方缺乏信任,就很难深入交往下去了。

对方不信任你,你说的话就很难听进去,你的要求他也不会轻易答应。

信任的建立是需要一个长期过程的,不会一蹴而成。

因此,君子必先诚信待人,与人建立巩固交情,才能对人有所要求。

笔者曾经就犯过一个错误:在一次聚会上认识了一个朋友,当时有过交流,并互加了微信,但是并不熟。

当天回来后又发过一次信息简单交流了一下。

第三次,我就向那个朋友提出了一个要求,让他帮我一个忙,虽然是一个很小的忙,但是他一直没有回复我,我再联系他时,他已经把我删除了。

后来我领悟到,这是我的错,对方根本就跟我不熟悉,对我并不了解,更谈不上信任,我却向他提出了要求,他不答应帮我,也是很正常的。

所以一定要一开始诚信待人,与对方建立巩固交情,赢得对方的信任,这时候再提出合理的要求,对方才有可能会答应你。

孔子对言的态度

孔子对言的态度

孔子是古代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影响。

孔子对言行有一套独特的理论,他在言论上有着极高的要求。

首先,孔子认为言论要求必须有责任感。

他主张:“言必信,行必果”,强调说话一定要守信,做事一定要有果断的态度,这就是他对言论的最高要求。

其次,孔子在言论上还有一种“礼让”的态度。

他认为,与人交流时应该尊重对方,要尊敬老人,孝敬长辈,尊重权威,谦虚恭顺,并且言辞恭敬,以此来表示尊重。

此外,孔子还要求言论要有正义感。

他认为,言论要有正义,要有正确的道德准则,要遵守传统习俗,维护社会正义,以此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最后,孔子还要求言论要有知识性。

他提倡的“以古为鉴,以物见人”的思想,强调言论要有知识性,要有有深度的思考,要深入历史,调查求证,以此来保证言论的真实有效性。

总的来说,孔子对言论的态度非常严格,他要求言论必须有责任感,尊重他人,有正义感和知识性,以此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古今说话的讲究

古今说话的讲究

古今说话的讲究说话,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本领,不光用嘴,更要用心。

说得多,不如说得对;说得对,不如说得好。

宁可不说,不可乱说;宁可少说,不可胡说。

孔子的“三忌”说孔子讲,为人说话有三忌: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一忌抢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不该说的时候却抢着说,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此为“躁”。

做人要敏于行而慎于言,做事应当雷厉风行,说话要时机适宜。

二忌隐说: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

该说的时候却不说,或者话说到一半就不说了,让人不知所云。

做人要襟怀坦白,说话要敞亮利索,不可欲说又止,遮遮掩掩、吞吞吐吐。

三忌瞎说: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不适合说的时候非要说,不看他人脸色,不注意别人情绪,不顾及现场气氛。

一个通达智慧的,说话前要善于揣摩他人的心思、察看他人脸色,而不宜上来就说。

鬼谷子的忌“五言”鬼谷子讲,辞言有五:曰病、曰怨、曰忧、曰怒、曰喜。

此五者精则用之,利则行之。

不管在什么场合,做什么事情,与什么人打交道,说话前都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做到镇定自若,喜怒不形于色,好恶不言于表,悲欢不溢于面。

像病态、幽怨、忧郁、愤怒以及喜悦之语,严格控制,不轻易表露。

一是病态之言。

病者,衰气而不神也。

神气衰弱,无精打采,中气不足,没有气场。

二是幽怨之言。

怨者,肠绝而无主也。

满腹抱怨,消极悲观,人云亦云,没有主见。

三是忧郁之言。

忧者,闭塞而不泄也。

多愁善感,忧心重重,情绪郁结,不能畅言。

四是愤怒之言。

怒者,妄动而不治也。

情绪失控,轻举妄动,言辞激烈,不能自已。

五是喜悦之言。

喜者,宣散而无要也。

得意忘形,口不择言,语无伦次,缺乏要点。

除了上述孔子和鬼谷子讲的以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六点:一忌音量高。

嗓门大,音量高,不顾及别人的感受,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二忌语速快。

说话语速太快,给人一种压迫感,影响别人的思路,显得不稳重。

三忌乱比划。

说话可以适当有手势,但不可指手画脚、手舞足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倡导的「说话三原则」
孔子倡导的「说话三原则」白子超季氏篇载: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侍,陪侍,伺候。

君子,应指尊长,包括长辈、老师、长官。

愆,音牵,失误,过失。

躁,毛躁,急躁。

《鲁论语》躁作傲,《荀子?劝学》“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亦用傲,至今许多学者坚持认为傲为长。

颜色,脸色。

瞽,音古,眼瞎。

用现代汉语重述此章:“陪伴尊长容易犯三种过失:话没轮到说而抢着说,叫做毛躁;轮到说而不说,叫作隐瞒;不看尊长的脸色而随意说,叫作盲目。

”显然,孔子告诉弟子们在尊长面前如何说话,特别是掌握好说话的时机。

不过,孔子不是正面告知,而是从反面给予警示。

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话语更有力量。

说话,是人类本能,是人际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

谁都会说话,但说不说,怎么说,以及什么时候说等,效果却大不同。

许多人熟知鲁迅先生在《野草?立论》中描绘的画面,三个客人对主人刚满月的孩子做出了不同的展望,得到了不同的回报:“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客人得到一番感谢;“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客人收回几句恭维;“这孩子将来要死的”,客人遭到大家痛打。

梦中的“我”以小学生的身份想既不谎人,也不遭打,请教老师该怎么说,
老师告诉他:“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上世纪初的众生相、世俗风,在鲁迅先生辛辣、幽默的笔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客人在主人给孩子庆满月的场合,应该讲求恰如其分的礼节。

套用孔子的话,前两位客人的失误大约属于“隐”,说了好听但不着边际的话,虚伪;后一位客人的过失在“瞽”,说的虽是未来实情,但太不给主人面子,莽撞。

至于老师给出的答案,则是缘于世俗的圆滑和模棱两可,同样是不可取的虚与委蛇,其实也属于“隐”。

说话,起码有对象、场合、时机、语境等几个因素要顾及。

前三个因素较易理解,孔子所说,即在对象已定的前提下强调说话的时机。

所谓语境,应是总概念,除上述三个因素外,还指说话主题及气氛。

以愚之见,“躁”或“傲”,以及“隐”“瞽”之病,不仅在尊长面前易犯,亦普遍见于各种说话场合。

其中,尤以“隐”为最。

传统习俗是“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舆论一律年代,更是套话、空话、假话大肆流行。

真心实意被遮掩,真情实据被隐瞒,东西南北、上下左右皆如此。

先秦诸子大都重视说话问题,而最有研究的,其中就有法家思想家韩非。

韩非说话口吃,口语表达欠佳,但却善于执笔著书,其《说难》即千古名文。

清代一学者注曰:“夫说者有逆顺之机,顺以招福,逆而制祸,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以此说之,所以难也。

”(《二十二子?韩非子》)其实,韩非主
要讲向上进言的关键,在于了解君主的心。

其说大概使司马迁深有感触,故太史公在《老子韩非列传》中置韩非诸多著作于不顾,只大段引用《说难》原文,且叹“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

必须指出,孔子希望弟子们会说话的同时,又一再表明以“巧言”(公冶长篇)为耻。

能说会道,溜须拍马,已是人品不佳,孔子十分厌恶。

诚恳,坦率,有礼,应该是孔子倡导的说话三原则。

倘有适当的方式、方法与技巧,则更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