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

合集下载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模型计算机的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模型计算机的设计与实现

模型计算机的设计与实现目录1、设计目的 (1)2、设计内容 (2)3、设计要求 (2)4、数据格式与指令系统 (2)4.1 数据格式 (2)4.2指令系统 (3)5、设计原理与电路图 (3)5.1总的逻辑框图: (3)5.2指令的具体分析 (4)6、微程序流程图、代码表 (5)6.1 微程序流程图: (5)6.2微指令分析 (5)7、系统调试情况 (6)8、参考文献 (6)1、设计目的1. 融会贯通教材各章的内容,通过知识的综合运用,加深对计算机系统各模块的工作原理及相互联系的认识,加深计算机工作中“时间-空间”概念的理解,从而清晰地建立计算机的整机概念。

2. 学习设计和调试计算机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独立工作能力,取得工程设计和调试的实践和经验。

2、设计内容1. 根据给定的数据格式和指令系统,设计一台微程序控制的模型计算机。

2. 根据设计图,在QUARTUS II环境下仿真调试成功。

3. 在调试成功的基础上,整理出设计图纸和相关文件,包括:(1)总框图(数据通路图);(2)微程序控制器逻辑图;(3)微程序流程图;(4)微程序代码表;(5)设计说明书及工作小结。

3、设计要求(1)对指令系统中的各条指令进行分析,得出所需要的占领周期与操作序列,以便确定各器件的类型和数量;(2)设计总框图草图,进行各逻辑部件之间的互相连接,即初步确定数据通路,使得由指令系统所要求的数据通路都能实现,并满足技术指标的要求;(3)检查全部指令周期的操作序列,确定所需要的控制点和控制信号;(4)检查所设计的数据通路,尽可能降低成本,简化线路,优化性能。

以上过程可以反复进行,以便得到一个较好的方案。

4、数据格式与指令系统4.1 数据格式数据字规定采用定点整数补码表示法,字长8位,其中最高位为符号位,其格式如下:4.2指令系统本实验设计使用5条机器指令,其格式与功能说明如下:IN指令为单字长(字长为8bits)指令,其功能是将数据开关的8位数据输入到R0寄存器。

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实验报告

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实验报告

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实验报告本文将围绕“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实验报告”进行分析和阐述。

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是计算机系统课程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理解计算机系统的核心;设计和实现基本模型机需要学生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知识,能够编写汇编语言程序和理解存储器层次结构等相关概念。

一、实验目的本次计算机系统实验的目的是掌握CPU的设计与实现,以及理解汇编语言的底层执行过程。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从而提高对计算机实现原理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验中设计与实现模型机的步骤1、确定模型机性能要求根据实验要求,我们需要设计出一个能够运行汇编语言程序的模型机。

此时,我们需要确定模型机的性能需求,如运行速度、存储容量和输入输出设备等方面。

2、设计和实现CPU在模型机中,CPU是核心部件,所以首先需要设计和实现CPU。

CPU需要包括寄存器、算术逻辑单元、控制器和取指令等组成部分。

由于我们使用的是逻辑电路实现,所以需要进行逻辑门设计,采用Verilog语言来实现。

3、设计和实现存储器存储器是CPU所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们需要为CPU设计实现一套存储器,包括RAM和ROM两部分,其中RAM用于存储数据,ROM用于存储指令。

4、设计和实现输入输出设备在模型机中,输入输出设备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我们需要设计并实现一套输入输出设备,用于用户输入指令和数据,以及模型机输出结果。

5、编写汇编程序在完成模型机的设计和实现后,我们需要编写汇编程序来测试模型机的功能是否正常。

我们可以编写一些简单的汇编程序来测试模型机的运行速度和结果准确性。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我们成功地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本模型机,并编写了一些简单的汇编程序进行测试。

模型机具有较高的运行速度和存储容量,并且可以实现输入输出设备的基本功能。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指令与数据存储的冲突等,需要进一步改进。

在完成实验过程中,我们深刻理解了计算机系统的结构和运作原理,提高了对计算机系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组成实验教程

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组成实验教程

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计算机组成实验教程
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是计算机组成实验教程的重要部分,以下是基本步骤:
1. 确定设计目标:首先,需要明确模型机的设计目标。

这可能包括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掌握部件之间的交互,以及理解计算机的控制原理和过程。

2. 选择实验设备:根据实验需求,选择适合的实验设备。

例如,可以选择一个具有微程序控制功能的实验系统,如Dais-CMX16+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系统。

3. 设计实验方案:根据实验目标和设备,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案。

这可能包括如何将各个部件组合在一起,如何通过微程序控制器来控制数据通道,以及如何编写和调试机器指令等。

4. 实施实验: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这可能包括连接实验线路,编写和调试程序,以及在模型计算机上运行和测试程序等。

5. 分析实验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与预期结果进行比较。

如果实验结果不符合预期,需要找出原因并修正实验方案。

6. 撰写实验报告:最后,需要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方法和结果,并讨论可能的改进和扩展。

以上步骤仅供参考,建议查阅计算机组成实验教程或者咨询专业人士获取更多帮助。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

本科生课程实习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所在专业所在班级指导教师职称时间成绩目录一、课程设计题目 (2)二、课程设计使用的实验设备 (2)三、课程设计内容与步骤 (2)1、所设计模型机的功能与用途 (3)2、数据通路图 (4)3、微代码定义 (4)4、微程序流程图 (5)5、微指令二进制代码 (6)6、本课程设计机器指令 (7)7、模型机的调试与实现 (7)(1)接线图 (7)(2)写程序 (8)(3)运行程序 (8)四、总结 (9)参考文献 (9).一、课程设计题目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二、课程设计使用的实验设备TDN-CM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系统一台,排线若干三、课程设计内容与步骤不见实验过程中,各部件单元的控制信号是认为模拟产生的,而本次课程实习将能在为程序控制下自动产生各部件单元控制信号,实现特定指令的功能。

这里,计算机数据通路的控制将由微程序控制器来完成,CPU从内存中取出一条机器指令到指令执行结束的一个指令周期全部由微指令组成的序列来完成,即一条机器指令对应一个微程序。

本课程设计采用六条机器指令:IN(输入)、AND(与运算)、DEC(自增1)、STA(存数)、OUT(输出)、JMP(无条件跳转),其指令格式如下:其中IN、DEC为单字长,其余为双字长指令,********为addr对应的二进制地址码。

1、所设计模型机的功能与用途本次课程设计设计的模型机包括六条指令,输入、与运算、自增、存数、输出、无条件跳转。

利用此模型机可完成两个数的与运算,一个数从键盘输入,另个数从内存中读取,再将运算结果自增1,把最后结果保存到内存中,并且将运算结果输出2、数据通路图3、微代码定义C字段A字段B字段4、微程序流程图控制程序流程图当拟定“取指”微指令时,该微指令的判别测试字段为P(1)测试;控制台操作为P(4)测试,它以控制台开关SWB、SWA作为测试条件,共三路分支。

5、微程序设计完毕后,将每条微指令代码化,将流程图转化为二进制代码表6、本课程设计机器指令7、模型机的调试与实现(1)接线图(2)写程序A、现将机器指令对应的微代码正确写入2816中。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

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软件学院软件(多媒体)专业05级(4)班一、课程设计(论文)题目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二、课程设计(论文)工作自2007 年 6 月 25 日起至 2007 年6 月30日止。

三、课程设计(论文) 地点: 5-301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四、课程设计(论文)内容要求:1.本课程设计的目的(1)使学生掌握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基本工作原理;(2)培养学生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能力;(3)使学生较熟练地应用电子线路CAD工具完成单片机系统的硬件设计任务;(4)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5)提高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2.课程设计的任务及要求1)基本要求:(1)分析所设计系统中各功能模块的工作原理;(2)选用合适的器件(芯片);(3)提出系统的设计方案(要有系统电气原理图);(4)对所设计电路进行调试。

2)创新要求:在基本要求达到后,可进行创新设计,如改善电路性能;对系统进行仿真分析。

3)课程设计论文编写要求(1)要按照书稿的规格打印誊写毕业论文(2)论文包括目录、绪论、正文、小结、参考文献、谢辞、附录等(3)毕业论文装订按学校的统一要求完成4)答辩与评分标准:(1)完成原理分析:20分;(2)完成设计过程:30分;(3)完成调试:20分;(4)回答问题:20分。

(5)格式规范性:10分。

5)参考文献:(1)胡越明.《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电子工业出版社(2)白中英.《计算机组成原理》科学技术出版社(3)/down/42/2006/20061105264.html6)课程设计进度安排内容天数地点构思及收集资料1图书馆组装与调试4实验室撰写论文2图书馆、实验室学生签名:2007年6 月25 日课程设计(论文)评审意见(1)完成原理分析(20分):优()、良()、中()、一般()、差();(2)设计分析(20分):优()、良()、中()、一般()、差();(3)完成调试(20分):优()、良()、中()、一般()、差();(4)回答问题(20分):优()、良()、中()、一般()、差();(5)格式规范性(20分):优()、良()、中()、一般()、差();(6)考勤是否降等级:是()、否()评阅人:职称:助教2007 年7 月1日目录一、课设目的及内容 (1)二、设计的原理 (2)三、二进制微代码表设计 (4)四、机器指令程序 (5)五、线路连接图 (6)六、微程序流程及说明 (11)七、心得体会 (12)八、参考文献 (13)一、课设目的及内容目的:(1)掌握部件单元电路,例如,主存储器单元(MAIN MEN),输入设备单元(INPUT DEVICE),输出设备单元(OUTPUT DEVICE),总线单元(BUS UNIT)等。

广东海洋大学计算机组成原理报告书-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

广东海洋大学计算机组成原理报告书-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实习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系另比信息学院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教师:刘桃丽_________________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一、设计要求1、课程设计题目: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2、分组设计一台基本模型机,并在模型机上运行一个简单的程序。

每组2-3 人,要求各组的指令系统不同。

3、根据设计的图纸,在验台上进行组装,并调试成功。

4、在组装调试成功的基础上,整理出设计图纸和其他文件,包括:(1)总框图(数据通路图)(2)微程序流程图(3)微指令格式(4)微程序代码表(5)调试小结二、课程实习使用的实验设备系统功能:输入两个正整数,计算两正整数之间所有的正整数累加之和。

即是累加求和。

需求分析:本程序包含加法(add)、减法(sub)、自加1(inc)、自减1(dec)条件转移(jc)、无条件转移(jmp)、停机(stp)等机器指令。

其中Inc和dec为单独设计,其他指令为模型机所自带的。

设计模块:微指令设计、机器指令设计。

各模块功能:微指令:定义并执行多个并行操作微命令,包含控制字段、判别测试字段、下地址字段机器指令:包含操作码和操作数,操作码就是指令的动作它会在CPU 上产生相应的硬件动作操作数可以是被加工的数据也可以是数据的地址用于指定操作的对象.输入输出的信号的含义及要求:在R0和R1分别输入待运算是数,R2输入FF 由减法R2=R2-R1 用来控制累加次数.三、课程实习步骤计算机的功能和用途:本程序用来计算两个数的累加求和。

总体结构:数据通路: INSSW BUS控制器 KblJtSQ-諒匚画UiuSlLCHLtfiLRWCT3^LDAR l~CHj TT ARI M 逼jC Z 列 ___ J_1 A 』 LPiARn^UDIMil _LL KL ,LDER(T4*Q Jl-k ALU &US RAI 『:TT ~ , ’—I UMR2(T2)*M3AR2MUX3设计指令执行流程:IARPC ADl>(T21MUM 他I 貯….I IM_C' [NTQIW VRlI'KQ"UWSl”,num •…unn控制信号输出运行微程序01PC A ARPC+1RAM ―►BUSBUS ―►IRIR7~IR40000 0001 1011ADD SUB DEC P11001JC1000JMP1010INC10H 11H 13H 19H 18H 18H M1=0 M1=0 M1=0LDDR1M2=0 LDDR23BH ALU=A+BALU BUS LDER LDDR1M2=0LDDR23AHALU=A-BALU BUSLDER LDERWD微指令信号表:RS BULDDR1 SM2=0 M1=1LDDR2 LDR4P0LDPC38HALU=A-1 M4=0ALU BUS LDR1PC ADDLDPCWRD0FH34HM1=0LDDR1M2=0LDDR219HALU=A+1ALU BUSLDER微指令代码化:四、总结我们小组在这几天完成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我们的专业息息相关,如果我们没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原理里面的知识,这对我们以后的软件设计以及创新就会产生很大的局限性。

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

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

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1.设计目的1、在掌握部件单元电路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组成系统构造一台基本模型计算机。

2、为其定义五条机器指令,并编写相应的微程序,具体上机调试,掌握整机软硬件组成概念。

2.设计内容2.1设计原理部件实验过程中,各部件单元的控制信号是人为模拟产生的,而本次实验将能在微程序控制下自动产生各部件单元控制信号,实现特定指令的功能。

这里,计算机数据通路的控制将由微程序控制器来完成,CPU从内存中取出一条机器指令到指令执行结束的一个指令周期全部由微指令组成的序列来完成,即一条机器指令对应一个微程序。

2.1.1有关微控制器部分的介绍微程序控制电路: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见图10,其中控制存储器采用3片2816的E2PROM,具有掉电保护功能,微命令寄存器18位,用两片8D触发器(74273)和一片4D(74175)触发器组成。

微地址寄存器6位,用三片正沿触发的双D触发器(7474)组成,它们带有清“0”端和预置端。

在不判别测试的情况下,T2时刻打入微地址寄存器的内容即为下一条微指令地址。

当T4时刻进行测试判别时,转移逻辑满足条件后输出的负脉冲通过强置端将某一触发器置为“1”状态,完成地址修改。

在该实验电路中设有一个编程开关(位于实验板右上方),它具有三种状态:PROM (编程)、READ(校验)、RUN(运行)。

当处于“编程状态”时,实验者可根据微地址和微指令格式将微指令二进制代码写入到控制存储器2816中。

当处于“校验状态”时,可以对写入控制存储器中的二进制代码进行验证,从而可以判断写入的二进制代码是否正确。

当处于“运行状态”时,只要给出微程序的入口微地址,则可根据微程序流程图自动执行微程序。

图中微地址寄存器输出端增加了一组三态门,目的是隔离触发器的输出,增加抗干扰能力,并用来驱动微地址显示灯。

微指令格式:上图为地址转移逻辑电其中UA5--UA0为6位的后续微地址,A,B,C为三个译码字段,分别由三个控制位译码出多个微命令。

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

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题目:简单模型机设计院(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100602学生:王朝纲学号:*********指导教师:***2012年6月一、实验目的1、在掌握部件单元电路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组成系统地构造一台基本模型计算机。

2、为其定义5条机器指令,并编写相应的微程序,上机调试掌握机概念。

二、实验设备Dais-CMH+/CMH计算器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系统一台,实验用扁平线、导线若干。

三、实验内容1.实验原理部件实验过程中,各部件单元的控制信号是以人为模拟产生为主,而本次实验将能在微程序控制下自动产生各部件单元的控制信号,实现特定的指令的功能。

这里,计算机数据通路的控制将由微程序控制器来完成,CPU从内存中取出一条机器指令到指令执行结束的一个指令周期全部由微指令组成的序列来完成,即一条机器指令对应一个微程序.在这次课程设计中,主要用到IN(输入)、ADD(加法)、STA(存数)、OUT(输出)、JMP(无条件转移)五条机器指令,其指令格式如下(前四位为操作码):其中IN为单字节(8位),期于为双字节指令,XXXXXXXX 为addr对应的二进制地址码。

系统涉及到的微程序流程图如图1-1所示,数据通路框图见图1-2,当拟定“取消”微指令时,该微指令的差别测试字段为P(1)测试。

由于“取指”微指令是所有微程序都使用的公用微指令,因此P(1)的测试结果出现多路分支。

本机用指令寄存器的前4位(IR7~IR4)作为测试条件,出现5路分支,占用5个固定微地单元。

图1-1微程序流程图图1-2数据通路框图其中:①ALU:这是4位带进位的加法器。

带有两个锁存器IR1、IR2。

由S0、S1、S2、S3、CN、N控制信号设置其运行状态。

S0、S1、S2、S3控制ALU的运算方式;同时当二进制开关N=1是进行逻辑运算,当N=0是进行算术运算。

CN 是ALU的进位控制开关,当CN=0是无进位;CN=1是带进位。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

本科生课程实习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所在专业所在班级指导教师职称时间成绩目录一、课程设计题目 (2)二、课程设计使用的实验设备 (2)三、课程设计内容与步骤 (2)1、所设计模型机的功能与用途 (3)2、数据通路图 (4)3、微代码定义 (4)4、微程序流程图 (5)5、微指令二进制代码 (6)6、本课程设计机器指令 (7)7、模型机的调试与实现 (7)(1)接线图 (7)(2)写程序 (8)(3)运行程序 (8)四、总结 (9)参考文献 (9).一、课程设计题目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二、课程设计使用的实验设备TDN-CM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系统一台,排线若干三、课程设计内容与步骤不见实验过程中,各部件单元的控制信号是认为模拟产生的,而本次课程实习将能在为程序控制下自动产生各部件单元控制信号,实现特定指令的功能。

这里,计算机数据通路的控制将由微程序控制器来完成,CPU从内存中取出一条机器指令到指令执行结束的一个指令周期全部由微指令组成的序列来完成,即一条机器指令对应一个微程序。

本课程设计采用六条机器指令:IN(输入)、AND(与运算)、DEC(自增1)、STA(存数)、OUT(输出)、JMP(无条件跳转),其指令格式如下:其中IN、DEC为单字长,其余为双字长指令,********为addr对应的二进制地址码。

1、所设计模型机的功能与用途本次课程设计设计的模型机包括六条指令,输入、与运算、自增、存数、输出、无条件跳转。

利用此模型机可完成两个数的与运算,一个数从键盘输入,另个数从内存中读取,再将运算结果自增1,把最后结果保存到内存中,并且将运算结果输出2、数据通路图3、微代码定义C字段A字段B字段4、微程序流程图控制程序流程图当拟定“取指”微指令时,该微指令的判别测试字段为P(1)测试;控制台操作为P(4)测试,它以控制台开关SWB、SWA作为测试条件,共三路分支。

5、微程序设计完毕后,将每条微指令代码化,将流程图转化为二进制代码表6、本课程设计机器指令7、模型机的调试与实现(1)接线图(2)写程序A、现将机器指令对应的微代码正确写入2816中。

基本模型机设计及实现

基本模型机设计及实现

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设计题目:(共3个课题,最多3人一组,每组任选一题)1.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2.带移位运算的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3.复杂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

已知技术参数和设计要求:内容和技术参数:利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微程序设计的思想,写出要设计的指令系统的微程序。

设计环境为TDN-CM+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系统,微机,虚拟软件。

将所设计的微程序在此环境中进行调试,并给出测试思路和具体程序段。

最后撰写出符合要求的课程设计说明书、完成答辩。

1.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指令系统至少要包括六条不同类型指令:如一条输入指令,一条减法指令,一条加法指令,一条存数指令,一条输出指令和一条无条件转移指令。

2. 带移位运算的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在基本模型机的基础上增加左、右循环和左、右带进位循环四条指令3. 设计不少于10条指令的指令系统。

其中,包含算术逻辑指令,访问内存指令,程序控制指令,输入输出指令,停机指令。

重点是要包括直接、间接、变址和相对寻址等多种寻址方式。

以上数据字长为8位,采用定点补码表示。

指令字长为8的整数倍。

微指令字长为24位。

具体要求:1、确定设计目标确定所设计计算机的功能和用途。

2、确定指令系统确定数据的表示格式、位数、指令的编码、类型、需要设计哪些指令及使用的寻址方式。

确定相对应指令所包含的微操作。

3、总体结构与数据通路总体结构设计包括确定各部件设置以及它们之间的数据通路结构。

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拟出各种信息传输路径,以及实现这些传输所需要的微命令。

综合考虑计算机的速率、性能价格比、可靠性等要求,设计合理的数据通路结构,确定采用何种方案的内总线及外总线。

数据通路不同,执行指令所需要的操作就不同,计算机的结构也就不一样。

4、设计指令执行流程数据通路确定后,就可以设计指令系统中每条指令所需要的机器周期数。

对于微程序控制的计算机,根据总线结构,需考虑哪些微操作可以安排在同一条微指令中,哪些微操作不能安排在同一条微指令中。

广东海洋大学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实习报告(最新版)--基本模型机的实现

广东海洋大学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实习报告(最新版)--基本模型机的实现

本科生课程实习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实习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所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所在班级指导教师成绩2019年12月19日目录1 设计任务与要求 (2)1.1 设计目的 (2)1.2 设计内容 (2)1.3 设计要求 (2)2 设计思想 (2)2.1 主要使用芯片 (2)2.2 基本原理 (2)3 设计方案 (3)3.1 指令格式表 (3)3.2 指令流程图与控制信号表 (4)3.3 接线图 (6)3.4 模块功能 (6)4 测试结果及分析 (7)4.1 测试过程 (7)4.2 测试结果 (7)5 源程序 (11)6 总结 (12)参考文献 (12)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1设计任务与要求1.1 设计目的(1)将微程序控制器同执行部件(整个数据通路)联机,组合一台模型计算机;(2)用微程序控制器控制模型机数据通路(3)通过CPU运行九条指令(排除中断指令)组成的简单程序,掌握机器指令与微指令的关系,牢固建立计算机的整机概念1.2 设计内容设计不少于10条指令的指令系统,其中包含算术逻辑指令,访问内存指令,程序控制指令,输入输出指令,停机指令。

包括直接、间接、变址和相对寻址等多种寻址方式。

设计出微程序,其中数据字长为8位,采用定点补码表示,指令字长为8的整数倍。

微指令字长为38位。

上机调试,并给出测试思路和具体程序段。

1.3 设计要求了解并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设计的一般方法,具备初步的独立分析和设计能力;通过该课程设计的学习,总结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学习内容,层次化设计方法、多路开关,逻辑运算部件,微程序控制的运算器设计、微程序控制的存储器设计、简单计算机的设计。

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设计思想2.1 主要使用芯片该实验用到了GAL22V10,74LS181,HN58C65,74LS298,ISPLI1016,IDT7132等芯片。

2.2 基本原理微指令的格式如下所示:2.2.1指令的设计思想主要是根据实验指导提供的指令执行周期图,根据微指令的格式分析哪一位信号应该开启,即状态置为1,然后将其按照每8位二进制合成一个W值(十六进制数),就是组成指令的源程序。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
本次课程设计的任务是完成一个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

设计经过综合运用了以前所学计算机原理的知识,依照设计要求和指导,实现了一个基本的模型计算机。

本模型机实现的功能有:IN(输入),OUT (输出),ADD(加法),SUB(减法),STA(存数),JMP(跳转)。

设计进行开始,在了解微程序的基本格式,及各个字段值的作用后,按微指令格式参照指令流程图,设计出程序以及微程序,将每条微指令代码化,译成二进制代码表,并将二进制代码转换为联机操作时的十六进制格式文件。

根据机器指令系统要求,设计微程序流程图及确定微地址。

设计的加法和减法中,被加数和被减数都由调试人员输入,而加数和减数都从存储器中读取.最后上机调试,各个功能运行结果正确。

关键词:基本模型机;机器指令;微指令
目录
1、课程设计题目-
2、实验设备-
3、课程设计步骤-
3.1、所设计计算机的功能和用途-
3.2、指令系统-
3.3、总体结构与数据通路-
3.4、设计指令执行流程-
3.5、微指令代码化-
3.6、组装和调试-
4、课程设计总结-
5、附录-8附录1:数据通路图-8附录2:微程序流程图-9附录3:实验接线图-10附录4:实验程序及微程序-11附录5:。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基本模型机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基本模型机

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 1、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2、扩展8255并行口设计院系: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2010 年月日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硬件教研室2009年 9月 28 日课程设计(论文)成绩评定表摘要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人们步入自动化、智能化的生活阶段。

本次课程设计课题是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它正体现了这一点。

利用CPU与简单模型机来实现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及实验中所学到的实验原理和编程思想,硬件设备自拟,编写指令的应用程序,用微程序控制器实现了一系列的指令功能,最终达到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

本次设计完成了各指令的格式以及编码的设计,实现了各机器指令微代码,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完整的应用程序。

部件实验过程中,各部件单元的控制信号是人为模拟产生的,本课程设计将能在微程序控制下自动产生各部件单元的控制信号,实现特定指令的功能,通过设计流程图,编写机器指令,微指令和控制信号程序。

首先向存储器(RAM)中装入数据和程序,然后检查写入是否正确,启动程序执行。

另外,还需设计三个控制台操作微程序:存储器读操作(READ),存储器写操作(WRITE),运行程序(RUN)。

以上各微指令设计完毕后,连接线路在ZY15CompSys12BB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箱运行程序,并将实验结果显示输出。

这一课题的实现不仅使我们对各种微指令有了熟练的掌握,更对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微指令,机器指令,READ,WRITE, RUN,ZY15CompSys12BB目录摘要 (III)1设计背景 (1)2设计目标 (1)3概要设计 (2)3.1设计目的 (2)3.2设计仪器 (2)3.3设计内容 (2)4详细设计 (8)4.1系统需求分析 (8)4.2系统目标 (8)4.3功能分析 (8)4.4详细步骤 (8)5总结 (12)参考文献(资料) (13)1设计背景通过计算机组成原理理论课和几次实验的学习,尝试设计六条机器指令,并编写相应的微程序,完成由基本单元电路构成一台基本模型机,再经过调试指令和模型机使其在微程序的控制下自动产生各部件单元的正常工作控制信号。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一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课程设计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设计项目名称: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计科们5 ________2014年6月13日一、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本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是在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内部工作机制,理解计算机各功能部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计算机系统各模块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和整机的概念,在设计实践中提高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微程序的设计方法,进一步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并体会设计方案的优劣对性能发挥的重要性,培养科学研究的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取得设计与调试的实践经验。

二、课程设计任务和基本要求本课程设计以TDN-CM++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系统为平台设计完成。

1.按给定的数据格式和指令系统,设计一个微程序控制器。

2.设计给定机器指令系统以及微程序流程图, 按微指令格式写出微程序的为指令代码。

3.连接逻辑电路完成启动,测试,编程,测试, 效验和运行,并观测运行过程及结果。

4.将微程序控制器模块与运算器模块,存储器模块联机,组成一台模型计算机。

5.用微程序控制器控制模型机的数据通路。

6.通过在模型机上运行由机器指令组成的简单程序,掌握机器指令与微指令的关系,建立计算机整机的概念,掌握计算机的控制机制。

7.按指定的应用项目进行汇编指令格式及功能设计,并设计相应的机器指令代码,按照模型机数据通路设计实现机器指令功能的微程序.在PC机上编辑机器指令和微程序, 装载代码到TDN-CM++实验系统并运行,实现应用要求。

三、设计任务及分析:(1)设计任务:从输入设备读取数据X并将其存入以A为间接地址的内存单元,将X与Ro.寄存器中的内容Y执行X㊉J结果送到以B为直接地址的内存单元保存。

(2)分析:A:给Ro寄存器直接置入01H.B:从数据开关给间接地址为OCH的内存单元置数,(03H).C:给Ro中的内容取反,结果存在Ro中・D:将间接地址OCH中直接地址OEH中的内容(03H)放入DR1中,R。

计算机组成原理-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组成原理-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

课程设计课程名称: 计算机组成原理设计题目: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学院:信息工程与自动化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年级: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王海瑞日期:教务处制课程设计任务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计算机专业年级学生姓名:课程设计题目: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课程设计主要内容:利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微程序设计的思想,写出要设计的指令系统的微程序。

将所设计的微程序在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系统环境中进行测试,并给出测试思路和具体程序段。

最后撰写出符合要求的课程设计报告.首先要确定所设计计算机的功能和用途,设计中根据功能和用途确定指令系统,数据的表示格式,位数,指令的编码,类型,需要设计那些指令和寻址方式。

确定相对应指令所包含的微操作以及总体结构设计之间的数据通路结构,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拟出各种信息传输路径,以及实现这些传输所需要的微指令。

设计指导教师 (签字):教学基层组织负责人(签字):年月日目录一、基本模型机的设计 (4)1、程序设计目的 (4)2、程序设计基本原理 (4)(1)实验模型机结构 (4)(2)机器指令的结构和功能 (6)(3)微指令格式 (7)二、微程序设计 (8)1.微程序流程图 (8)2。

二进制代码表 (10)3。

线路连接图 (11)4.微指令代 (12)三、总结体会 (13)四、参考文献 (14)一、基本模型机的设计1、程序设计目的(1)在掌握部件单元电路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组成系统构造一台基本模型计算机。

(2)使用简单模型机和复杂模型机的部分机器指令,并编写相应的微程序,具体上机调试掌握整机概念。

(3)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原理。

(4)掌握微程序的编写、写入,观察微程序的运行。

(5)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将掌握的计算机组成基本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计算机各部件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的理解,掌握微程序计算机中指令和微指令的编码方法,深入理解机器指令在计算机中的运行过程.2、程序设计基本原理(1)实验模型机结构[1] 运算器单元(ALU UINT)运算器单元由以下部分构成:两片74LS181构成了并-串型8位ALU;两个8位寄存器DR1和DR2为暂存工作寄存器,保存参数或中间运算结果。

组成原理 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实验报告

组成原理 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实验报告

甘肃政法学院本科学生实验报告(五)姓名:学院:专业:班级:2011级专升本班实验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试验时间2011 年12 月5 日指导教师及职称实验成绩:开课时间2011 学年第一学期甘肃政法学院实验管理中心印制图5----1系统涉及到的微程序流程见图5—2,当拟订“取指”微指令时,该微指令的判别测试字段为P(1)测试。

由于“取指”微指令是所有微程序都使用的公用微指令,因此P(1)的测试结果出现多路分支。

本机用指令寄存器的前4位(IR7—IR4)作为测试条件,出现五路分支,占用五个固定微地址单元。

控制台操作为P(4)测试,它以控制台开关SWB、SWA作为测试条件,出现了3路分支,占用3个固定微地址单元。

当分支微地址单元固定后,剩下的其它地方就可以一条微指令占用控存一个微地址单元随意填写。

注意:微程序流程图上的单元地址为8进制。

当全部微程序设计完毕后,应将每条微指令代码化,表5—2即为将图5—2的微程序流程图按微指令格式转化而成的“二进制微代码表”。

运行微程序图5---2下面介绍指令寄存器(IR):指令寄存器用来保存当前正在执行的一条指令。

当执行一条指令时,先把它从内存取到缓冲寄存器中,然后再传送至指令寄存器。

指令划分为操作码和地址码字段,由二进制数构成,为了执行任何给定的指令,必须对操作码进行测试[ P(1)],通过节拍脉冲T4的控制以便识别所要求的操作。

“指令译码器”(实验板上标有“INS DECODE”的芯片)根据指令中的操作码译码强置微控器单元的微求和结果2、实验步骤:⑴. 按图5—3连接实验线路。

(2).写程序:①先将机器指令对应的微代码正确的写入2816中,由于在实验三实验中已将微代码写入E2 PROM芯片中。

②使用控制台KWE和KRD微程序进行机器指令程序的装入和检查。

A:使编程开关处于“RUN”,STEP为“STEP”状态,STOP为“RUN”状态。

B:拨动总清开关CLR(0-1),微地址寄存器清零,程序计数器清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课程设计题目 (2)
二、课程设计任务和要求 (2)
1、设计任务 (2)
2、功能指标和设计要求 (2)
2.1、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 (2)
2.2、字长要求 (2)
三、实验设备 (3)
四、设计步骤 (3)
1、确定设计目标 (3)
2、总体结构与数据通路与硬件实现 (3)
3、确定指令系统 (3)
3.1、数据的表示格式 (3)
3.2、指令的编码 (3)
3.3、周期设计 (4)
3.4、微指令设计 (5)
3.5、微程序流程图 (5)
3.6、测试 (6)
五、课程设计总结 (6)
1、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6)
2、体会 (6)
六、附录 (6)
附录1:数据通路图 (7)
附录2:微程序流程图 (8)
附录3:二进制微代码表 (9)
附录4:实验程序及微程序 (11)
附录5:实验接线图 (12)
附录6:参考文献(资料) (12)
一、课程设计题目
模型机设计与实现
二、课程设计任务和要求
1、设计任务
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

2、功能指标和设计要求
利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微程序设计的思想,写出要设计的指令系统的微程序。

设计环境为TDN-CM+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箱、微机,联机软件等。

将所设计的微程序在此环境中进行调试,并给出测试思路和具体程序段。

最后撰写出符合要求的课程设计说明书、完成答辩。

2.1、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
设计一台基本模型机,要求模型机指令系统至少要包括五条不同类型指令:如一条输入指令(假设助记符为IN),一条加法指令(假设助记符为ADD),一条存数指令(假设助记符为STA),一条输出指令(假设助记符为OUT)和一条无条件转移指令(假设助记符为JMP);利用设计的模型机,通过设计一个进行两个数求和运算的测试验证程序,验证模型机的功能。

2.2、字长要求
基本模型机的CPU数据字长为8位,采用定点补码表示。

指令字长为8的整数倍。

微指令字长为24位。

三、实验设备
TDN-CM++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系统一台,微机,虚拟软件,排线若干。

四、设计步骤
1、确定设计目标
根据本小组成员讨论,认为要让一台模型机完成基本功能,最起码应该要具有输入指令、加法指令、存数指令、输出指令和转移指令,故我们从这五条指令出发,设计我们的模型机。

2、总体结构与数据通路与硬件实现
总体结构设计包括确定各部件设置以及它们之间的数据通路结构。

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拟出各种信息传输路径,以及实现这些传输所需要的微命令。

本小组综合考虑计算机的速率、性能价格比、可靠性等要求,设计了合理的数据通路结构,确定了内总线及外总线方案。

硬件实现基于现有的基本实验箱平台,根据所设计模型机选择必要的元器件,并通过接插件(各种连线等)进行器件连接,组成所设计的模型机硬件系统(物理机)。

实验接线图见附录5。

3、确定指令系统
3.1、数据的表示格式
模型机采用定点补码表示法表示数据,且字长为8位,其格式如下:
7 6 5 4 3 2 1
符号尾数
3.2、指令的编码
根据实验箱的内部硬件结构,本小组相应设计出了5 条机器指令(IN(输入)、ADD(二进制加法)、STA(存数)、OUT(输出)、JMP(无条件转移)),其指令格式如表1所示(前4 位是操作码,后4 为用于寄存器编码):
表 1:指令格式表
指令助记符操作码地址码功能说明 IN 0000 0000 数据开关的状态→R0 ADD A 0001 0000 xxxxxxxx R0+[A] →R0
STA A 0010 0000 xxxxxxxx R0→[A]
OUT A 0011 0000 xxxxxxxx [A] →LED
JMP A 0100 0000 xxxxxxxx A→PC
通过内部译码电路即可得到微程序相应入口地址(译码电路如图1):
图 1 指令译码电路
3.3、周期设计
根据本小组讨论,认为取指令周期可能会造成RAM及总线冲突,故取指令周期有两个CPU周期组成。

其他指令周期根据其各自的运算特点设计(IN指令为1个CPU周期,ADD指令为5个CPU周期,STA指令为4个CPU周期,OUT指令为3个CPU周期,JMP指令为2个CPU周期)。

入口地址由图1所示的译码电路译码得到(IN指令为10,ADD指令为11,STA指令为12,OUT指令为13,JMP指令为14)。

3.4、微指令设计
根据本设计的数据通路图(见附录1),设计微指令的格式(表2所示)。

表 2 微指令格式
3.5、微程序流程图
根据数据通路图及本小组的周期设计,可以设计出机器指令的微程序流程图(见附录2)。

当执行“取指”微指令时,该微指令的判别测试字段为P(1)测试。

由于“取指”微指令是所有微程序都使用的公用微指令,因此P(1)测试结果出现多路分支。

笨设计用指令寄存器的高4位(IR7-IR4)作为测试条件,出现5
路分支,占用5个固定的微地址单元。

指令划分为操作码和地址码字段,当执行一条指令时,先把它从内存取到指令寄存器中,必须对操作码进行P1测试,通过节拍脉冲T4的控制以便识别所要求的操作。

“指令译码器”根据指令中的操作码译码结果强置微控制器单元的微地址,使下一条微指令指向相应的微程序首地址。

附录3为将附录2中的微程序流程图按照微指令格式转化二得到的“二进制微代码表”。

3.6、测试
测试代码见附录4实验程序及微程序。

按功能模块进行组装和分调,各功能模块工作正常。

连接所有模块,用单步微指令方式执行机器指令的微程序流程图,当全部微程序流程图检查完后,若运行结果正确,则在内存中装入微指令和机器指令,进行功能调试及执行指令的正确性验证。

所有功能模块都调试正常,进入总调试。

根据设计模型机功能测试验证程序,测试代码运行结果与理论推演一致。

故简单模型机设计成功。

五、课程设计总结
1、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开始时,本小组将取指令周期设计为1个CPU周期,结果测试不能得到与推演一致的结果,经单步执行发现RAM冲突,故调整为2个CPU周期,测试成功,问题解决。

2、体会
课程设计是将以前在课堂上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设计当中去,所以在设计过程中,我们碰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仔细认真地翻阅了课本和笔记。

这在无形中帮助我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及运用能力,并且让我们明白什么地方是我们真正需要去关注的。

而且这样我们对课本以及以前学过的知识有了一个更好的总结与理解。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本小组更进一步了解了计算机的组成,尤其对数据选择器、移位器、加法器、运算器、存储器和微程序控制器,有了非常透彻的认识。

并且对线路的连接与模型机的各个硬件的结构,以及微程序微指令的一些编制与设计有了一定的了解。

从一种微观的角度更加了解计算机模型机,这样我们对于计算机的了解更加深入。

对于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也有部分更深入的认识。

还体会到了实践动手和合作的重要性。

六、附录
附录1:数据通路图
附录2:微程序流程图
附录3:二进制微代码表
附录4:实验程序及微程序
$P0000
$P0110
$P020A
$P0320
$P040B
$P0530
$P060B
$P0740
$P0800
$P0A01
$M00018110 $M0101ED82 $M0200C048 $M0300E004 $M0400B005 $M0501A206 $M06959A01 $M0700E00D $M08001001 $M0901ED83 $M0A01ED87 $M0B01ED8E $M0C01ED96 $M0D028201 $M0E00E00F $M0F00A015 $M1001ED92 $M1101ED94 $M1200A017 $M13018001 $M14002018 $M15070A01 $M1600D181 $M17070A10 $M18068A11 IN R0
ADD [0AH],R0 STA R0,[0BH] OUT [OBH] JMP 00H
附录5:实验接线图
附录6:参考文献(资料)
陈智勇.(2009).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