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安徽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安徽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彭志胜杨敏
(安徽建筑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安 徽 合 肥 230601)
摘 要 :安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加大,研究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对安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相关 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针对安徽省各市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差异,分析演进的时间特点和空间格局,并实证分析其 形 成 的 原 因 ,得 出 影 响 安 徽 省 经 济 增 长 差 异 的 关 键 因 素 。最 后 ,提 出 促 进 安 徽 省 区 域 经 济 均 衡 发 展 的 政 策 建 议 。
1 . 时间特点
变大趋势先快后慢。
(1)
绝对差异。由 图 1 极差变化可知,2000年 〜 2014年 2 . 空间格局
安 徽 省 各 市 人 均 G D P 的差 异 不 断 扩 大 ,2 0 1 5 年 明 显 降 低 ,
(1)各 市 空 间 差 异 的 对 比 。由 表 中 离 差 和 比 率 可 知 ,
90000 80000 70000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n
2000
V
AIT
2005
2010
_ onnnn
A ■25000
- oznununu un ■15000 - Jin.UnUnUnU ■5000
. n,
2015
量 分 析 ,发 现 东 部 与 中 西 部 差 距 变 大 [4];龙 海 明 ,凌炼等利用 T h e i l 指 数 研 究 了 中 国 城 乡 收 入 的 区 域 差 异 性 ,发 现 城 乡 收 入 差 距 不 断 扩 大 [5]。综 上 所 述 ,研 究 区 域 经 济 增 长 差 异 的 文
安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原因及解决对策研究
安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原因及解决对策研究作者:黄雪婷来源:《山西农经》 2018年第2期摘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由于地理位置、历史人文、资源禀赋、开发程度、产业基础、科技水平等因素,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形成了皖北、皖西、皖江经济区、皖南四大差异极大的经济发展板块。
笔者认为持续提升各级政府宏观调控的实效性、制定符合各区域资源禀赋的产业规划、不断完善安徽省的区域发展保障制度是解决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安徽;区域经济;不平衡;现状与原因;解决对策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2-0040-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129.9 文献标志码:A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19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目标主要是要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
安徽作为我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层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价值,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安徽省形成了皖北(淮北、宿州、亳州、阜阳、蚌埠、淮南)、皖西(六安)、皖江经济区(合肥、安庆、芜湖、马鞍山、滁州)、皖南(池州、宣城、黄山)四大发展差异极大的板块。
本文以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为研究对象,概述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分析形成这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最终结合安徽省的省情、企情及民情,提出对策建议,促使安徽经济在“十三五”期间有更好更快的发展。
1 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分析1.1 安徽省区域经济总量不平衡在经济总量方面,安徽省区域经济总量不平衡现象比较明显,以2016年各市的GDP数据来分析,皖北地区(淮北、宿州、亳州、阜阳、蚌埠、淮南)没有一个市GDP总额超过1 500亿,最低的淮北、淮南GDP总额不到1 000亿,皖北地区6市的GDP总额仅仅与合肥的GDP总额相当;皖西(六安)为1 108.1亿,刚刚超过1 000亿大关;皖江经济区(合肥、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滁州)除铜陵GDP在960亿外,其他均在1 400亿以上;皖南(池州、宣城、黄山)地区三地的GDP总合还不及芜湖一市,由此可见安徽省地区经济差异之大。
安徽省经济发展状况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安徽省经济发展概述 • 安徽省经济发展现状 • 安徽省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 安徽省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安徽省经济发展概述
安徽省的基本情况
1 2
地理位置
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多 个省市接壤,地理位置优越。
加强省际合作与联动
加强与相邻省份的经济合作,推动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 建设,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和联动发展。
加强省内各城市间的合作
推动合肥、芜湖、安庆等城市间的合作,实现城市间协同发展和 整体竞争力提升。
06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安徽省经济发展迅速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安徽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在过去几年中持续增 长,且增速较快。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安徽省的环境污染问题逐 渐凸显。环境污染压力的增大对安徽省的可持续 发展造成了较大的挑战。
面临的机遇
国家战略支持
产业转移机遇
科技创新机遇
内需市场潜力
安徽省作为“长江经济带”和“ 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节点,迎 来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为经 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和转 型的加快,部分传统制造业和劳 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向中西部地区 转移。安徽省作为承接产业转移 的重要基地,迎来了新的发展机 遇。
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改投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产品质 量和竞争力。
发展新兴产业
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扶持 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强产业链招商
积极引进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企业,促进产业集聚和链条完善。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及对策
人口与产业
皖北地区人口众多,劳动 力资源丰富,同时拥有一 定的产业基础,为经济发 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经济发展背景
国家政策支持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皖北地区经济 发展的政策,为该地区经济发展提供 了有力保障。
区域合作
产业升级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推 进,皖北地区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提 高产业附加值,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 的动力。
调整产业结构
皖北地区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向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
培育新兴产业
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发展新能源、新材 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 。
促进产业融合
推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形成全产业 链发展模式,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人才素质
05
结论与展望
总结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产业结构不合理
皖北地区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导, 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具 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城乡发展不平衡
皖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低,城 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城市对农 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
人才流失严重
皖北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不完善,导 致大量优秀人才外流。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及对 策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 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对策建议与措施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皖北地区概述
01
02
03
地理位置
皖北地区位于安徽省北部 ,包括淮北、亳州、宿州 、蚌埠、阜阳和淮南六个 地市。
自然条件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 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为 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 础。
安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安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安徽省是中国的一个经济大省,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区域之一。
近年来,安徽省加强了对第三产业的支持和引导,积极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将对安徽省第三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现状分析1. 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安徽省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根据统计数据,2019年,安徽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51.6%,超过了第二产业,成为安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
服务业、金融业、信息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
2. 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徽省的服务业迅速蓬勃发展。
旅游业是安徽省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山、九华山等风景名胜区的旅游业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此外,教育、医疗、文化创意产业等服务领域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3. 金融业发展壮大安徽省金融业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安徽省的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机构逐步完善,金融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同时,安徽省积极探索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推动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4. 信息技术推动新经济发展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安徽省的信息技术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
安徽已经成为了电子信息、软件与集成电路等领域的重要基地,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信息技术的推动也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创新和升级。
二、未来趋势展望1. 服务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升级,服务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特别是休闲旅游、养老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等将成为未来服务业的重要增长点。
安徽省将加大对这些领域的投资和支持,推动服务业的发展。
2. 创新驱动引领新经济发展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安徽省将通过加强创新驱动,推动新经济的发展。
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将渗透到各个行业中,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安徽省将加强创新资源的集聚,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创新人才。
安徽经济发展现状
安徽经济发展现状安徽是中国的五大经济大省之一,也是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安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
安徽地处长三角经济区,紧邻上海经济圈和江苏、浙江两大经济强省,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安徽还拥有丰富的资源,特别是能源和农业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安徽经济以工业为主导,农业和服务业为支撑。
安徽拥有全国第一大的煤炭和矿石储量,煤炭、电力、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发达。
安徽还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农业具有较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此外,安徽的服务业也在不断壮大,金融、文化、旅游等领域蓬勃发展。
近年来,安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逐步提升。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安徽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逐渐跃升到全国前列。
2019年,安徽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万亿元,位列全国第六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农民收入也稳步提高。
安徽经济发展的亮点之一是创新驱动。
安徽致力于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培养一批科技创新人才。
安徽成立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科研机构进驻。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为安徽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
另一个亮点是开放合作。
安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与各地的交流与合作。
安徽陆续与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签订了多项合作协议,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融合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看好安徽的发展潜力,纷纷在安徽投资兴业。
然而,安徽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仍然占据重要地位,新兴产业的发展还相对较慢。
二是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农村地区发展滞后,农民收入不高。
三是环境保护任务艰巨,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任务繁重。
为了进一步推动安徽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提升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水平。
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投入。
安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基于城市发展差距的Q型聚类分析
展 ( 型企 业 R& 大 D项 目数 ) 五个 方 面作 为经济 区划 评 价 主要指 标 . 安徽 省 l 对 7个城 市进 行聚类 分 析 , 为 作 经济 区域 划分 标准 。 1 2 1 图 为 0 0年安徽 省 1 7个城 市 Q型聚类 结果 显示 。
安徽 区域 经济协调 发展研究
基 于城 市发展 差距 的 Q 型 聚 类分 析
李 皎
摘 要 : 据 区域 经 济理 论 和 发 展 经 济 理 论 , 用聚 类 分 析 和 比较 分析 的 方法 , 安徽 经济 区域 协 调 发展 的 问题 进 行 了研 依 运 对 究 . 出安 徽 区域 经 济发 展 不 平 衡 的 结 论 , 提 出 了 完善 财政 转移 支付 制 度 和 农 村人 1有 序 流 向城 市的 对 策 建议 。 得 并 3 ' 关 键词 : 区域 经 济 ; 移 支 付 ; 型 聚 类 转 Q 中图 分 类 号 :2 7 F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1 9 ( 0 2 0 — 1 7 0 1 7 — 99 2 1 )6 00 — 3
重 庆科技 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21年 期 0 第6 2
Junl fC ogi n e i fSi c n eh o g (oi c ne di ) N . 0 2 ora o hnqn U i rt o c neadT cnl ySc lSi csE i n o6 2 1 g v sy e o a e t o
作 者 简 介 : 皎 (9 9 )女 , 李 1 8 一 , 安徽 蚌 埠人 , 徽 财 经 大 学( 徽 蚌 埠 2 3 4 ) 际经 济 贸 易学 院 2 1 硕 士 研 究生 。 安 安 30 1 国 00级
国家对安徽的发展趋势
国家对安徽的发展趋势
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安徽在近年来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国家在安徽省的发展方面倾向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国家鼓励安徽与周边地区进行合作,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打造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极,提升整个中部地区的竞争力。
2.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国家支持安徽推动工业转型,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同时,实施“三去一降一补”计划,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提升企业竞争力。
3. 发展特色产业:国家支持安徽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产业,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知名度。
4.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国家鼓励安徽加强城乡一体化规划和建设,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
5. 打造区域物流枢纽:国家倡导安徽发展物流业,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和综合交通枢纽,将安徽打造成为中心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物流中心,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发展速度。
6.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倡导安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
保护的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健康水平。
安徽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02
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总体经济状况
总体经济实力
安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经济基 础不断壮大,财政收入稳步提高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产业结构优化
安徽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传 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持续优 化。
创新能力提升
安徽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人才 培养和引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安徽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汇报人: 2024-01-10
目录
• 引言 • 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 安徽区域经济发展优势与机遇 • 安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与问题 • 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策略与建议 • 结论
01
引言
背景介绍
地理位置
安徽位于中国东部,长江中下游,东 邻江苏、浙江,北接河南、山东,是 连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重要枢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资源优势
安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 铁矿、铜矿等,以及人力资源和农业 资源优势。
历史发展
安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 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全国重要 的经济大省之一。
目的与意义
目的
通过对安徽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分析,了解其发展现状、问题与机遇,为政府和 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意义
有利于推动安徽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整 体竞争力。同时也有助于深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丰富和发展区域 经济理论。
安徽省经济发展和条件分析
安徽省经济发展和条件分析(1020130235)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院马乾愉1、安徽概况安徽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份,地处华东、长江三角洲腹地。
横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
省会为合肥。
安徽地域多元,兼有南北色彩。
安徽清初属江南省,康熙6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而正式建省,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
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时曾被封为伯国,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
1.1区位地形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是中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境内山河秀丽、物产丰富、稻香鱼肥、江河密布。
五大淡水湖中的巢湖、洪泽湖在此横卧,素为长江下游、淮河两岸的“鱼米之乡”。
安徽省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以长江、淮河为界,形成了淮北、江淮、江南三大地域。
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全省面积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
其中:淮河流域6.7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6.6万平方公里,新安江流域0.65万平方公里。
安徽地形呈现多样性,全省分为五个自然区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以及皖南山区。
长江流经安徽南部,境内全长416公里,淮河流经安徽北部,境内全长240公里。
1.2、行政区划安徽省会合肥市,共有17地级市,5县级市,44市辖区,56县。
截止2009年底,乡镇级区划单位供计905个镇,357个乡,258个街道办事处。
安徽于公元1667年(清康熙六年)始建省(由原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两省),因最初江南左布政使司地辖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七府,及滁、和、广(德)三州,官方文书便简称为“安徽宁池太庐凤滁和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其后又成为“安徽布政使司”,最后从安庆[1]、徽州[2]各取两个首字,简称“安徽”。
安徽地名由此出。
东周时期安庆是古皖国所在地,“皖”为“美好”之意,“皖山皖水”意为“锦绣河山”,安徽省简称“皖”即由此而来。
1.3、安徽气候安徽地处中纬度地带,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综合影响下,安徽兼具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
谈安徽省区域文化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
谈安徽省区域文化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题目:1、安徽省的区域文化特征2、安徽省区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3、安徽省区域文化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4、安徽省区域文化对地方特色产业的带动作用5、安徽省区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一、安徽省的区域文化特征安徽省位于中国华东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安徽省的区域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安徽省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经沧桑,留下了众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独特的地理环境。
安徽省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地形复杂,山川纵横,气候多样,使得安徽省的区域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
3、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安徽省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安徽文化。
4、多彩的民间文化传统。
安徽省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传统,如安徽皖南民间文化、徽州文化、淮北民俗文化等,以及龙舟、花炮、地头蛇等民俗活动,刻画了安徽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形象。
5、丰富的艺术资源。
安徽省在书画、戏曲、印章、雕塑、陶瓷等领域都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如安徽皖派画家草明、书法家徐三庚、安徽黄梅戏等,都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安徽省区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安徽省的区域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旅游带动经济增长。
安徽省具有形态各异、风格各异的文化景观和历史遗迹,如黄山风景区、徽州古城、庐山风景区等,这些文化景点的旅游带动了安徽省的旅游业蓬勃发展,同时也对当地的饮食、住宿、购物等产业产生了促进作用。
2、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安徽省的区域文化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徽州木版年画、徽州徽剧和安徽板鞋等,这些有着鲜明地区特色的文化产品不仅可以满足市场需求,更有助于推动地方新型产业的发展。
3、地方特色产品品牌建设。
安徽省多年来注重地方特色产品的发展和推广,如安徽普洱茶、霍山板栗、芜湖酱蹄丝、池州金丝瓜等,这些有着独特地方特色的产品品牌建设,不仅有助于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更有助于打造地方知名品牌,推动当地经济的繁荣。
安徽省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基于熵权TOPSIS法的分析
Value Engineering・1・安徽省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基于熵权TOPSIS法的分析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n Anhui Province:Analysis Based on the Entropy Weight TOPSIS Method朱晨ZHU Chen;武云亮WU Yun-liang(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蚌埠233030)(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Trade Economics,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Bengbu233030,China)摘要:以安徽省16个市为研究对象,以五大发展理念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改进的TOPSIS法分析比较2012-2018年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通过Moran's I指数法对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空间相关性检验。
结果表明:安徽省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上升的趋势,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的皖中地区在绿色生态建设方面仍有较大潜力;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逐渐减弱的正向集聚。
Abstract:Taking16cities in Anhu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high-quality economic-development is constructed with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The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changes of Anhui province's economic-development level from2012to2018by using TOPSIS method of entropy weight improvement.The spatial correlation test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is carried out by moran's I index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ap betwee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level of economy in Anhui Province is large,the overall economic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s rising,and the middle Anhui area with high economic quality still has great potential in gree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each region is gradually weakening and positive agglomeration.关键词:经济高质量发展;熵权TOPSIS法;综合评价体系;空间相关性检验Key words: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entropy TOPSIS method;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spatial correlation test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21)10-0001-050引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长久以来,我们只关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忽略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由于我国经济呈现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因而经济如何平衡有效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如今面临的首要问题。
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与建议
改革 开放 以来 , 徽省经 济发 展速 度较 快 。从 1 7 安 9 8年
4 1 政 府 因 素 方 面 的 可 行 性 .
决 策层不能 一味地 相信 和使 用这 样 的方 法 , 有 决策 层 自 要 己 的 限 度 和 意 见 , 业 公 司 在 结 合 决 策 层 和 公 众 意 见 的 基 专 随 着 中 国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的 发 展 , 会 公 众 的 视 野 社 经 才 和 对 政 府 政 策 的 认 识 程 度 愈 来 愈 高 , 于 政 府 的 决 策 力 要 础 上 , 过专 业 的 分 析 给予 政 府 部 门意 见 , 是 最 好 的结 对
1 9 . 5亿元 , 4 54 比上年增 长 5 O ; . 2 第二 产业 产值 4 0 . 2 2 经 济 发 展 基 本 态 势 9 52
亿 元 , 上 年 增 长 1 . 3 ; 三 产 业 产 值 3 6 . 5亿 元 , 2 1 纵 向 比较 。 绩 显 著 比 6 8 第 62 1 . 成 比 上 年 增 长 l . 4 。 三 次 产 业 结 构 比 例 为 1 . 6 1 O 48:
由 于 自然 、 会 经 济 等 诸 多 因素 影 响 , 内经 济 的 区 域 差 异 较 为 明 显 , 北和 城 乡的 差 距 依 然 存 在 , 产 布 局 也 不 均 衡 。 针 社 省 南 生 对 上 述 情 况 , 出 了改 善 这 些 差 异 的 对 策 建议 。 提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及对策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及对策张明明随着皖江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皖北地区经济已呈现明显落后的态势。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与安徽省较为缓慢,GDP总量仅占安徽省的30%。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较多,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然而,皖北地区的区域优势比较明显,这将有利于其经济的发展。
大力发展皖北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现代物流业,打破行政区的限制,建立区域中心城市,促进皖江地区协调快速发展,从而实现安徽省经济的跨越发展,实现中部崛起。
一、皖北地区概况(一)皖北地区地理概况皖北地区为安徽省淮河以北的地区,共有淮北、淮南、阜阳、亳州、宿州、蚌埠等共23个县市,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9.9%;总人口2840.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2.1%。
(二)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呈现相对发展滞后1、从发展速度看,皖北地区经济发展慢于全省。
近年来,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皖江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而与之对应的皖北地区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08年人口305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5818亿元,分别占安徽省的45%和66%。
2009年,皖江城市带实现生产总值超过6600亿元,占全省比重65.7%,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2010年皖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上升至70%。
皖北地区GDP占全省比重呈下降趋势。
2、从经济效益看,皖北地区综合经济效益和居民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其一,财政收入相对水平下降。
近年来,皖北地区财政收入年均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29.6%下降到2010年的24.1%。
其二,企业效益水平不高。
皖北地区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除蚌埠市(133.8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7.88)外,其他城市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都在100以下。
其三,城乡居民收入较少。
皖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安徽省平均水平,并且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协调发展问题的分析研究
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协调发展问题的分析研究一、引言安徽省是中国东部的一个省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安徽省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逐渐显现出来。
本文旨在分析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促进协调发展的建议。
二、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分析1.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根据最新的数据,安徽省的经济总量以及人均GDP在各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主要经济中心城市,如合肥和芜湖,拥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收入水平,而一些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2. 产业结构差异安徽省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主要经济中心城市以创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而农业和传统创造业在一些偏远地区仍然占领重要地位。
这导致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潜力存在差异。
3. 城乡发展差异安徽省城乡发展差异也是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方面。
城市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高,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薄弱。
这导致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三、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分析1. 地理位置因素安徽省地处中国东部,与沿海发达地区相对较远,交通和物流成本较高,这对经济发展造成为了一定的制约。
2. 政策因素不同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存在差异,一些经济中心城市得到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投资,而偏远地区则相对较少。
这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3. 教育和人材因素一些经济中心城市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和人材储备,吸引了更多的高素质人材和创新资源。
而一些偏远地区的教育水平和人材储备相对较低,限制了经济发展的潜力。
四、促进安徽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交通和物流的便利性,降低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2. 优化产业结构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偏远地区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潜力。
3. 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及对策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及对策皖北地区是安徽省北部的地理区域,包括六安市、宣城市、池州市和亳州市。
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来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一、经济发展分析1.产业结构单一:目前,皖北地区主要依赖重工业和传统制造业,如钢铁、建材等行业。
这些产业的发展较为缓慢,对环境污染较大,且面临市场需求不稳定的问题。
2.农村经济面临困境: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不完善,产业结构落后,农村人口流失较为严重。
3.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相较于发达地区,皖北地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和创新能力较为薄弱,缺乏高科技产业的引进和发展。
二、对策建议1.转变发展思路:采取政府引导和市场开拓相结合的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
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2.加强农村发展: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投入,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村产业发展能力。
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3.推动科技创新: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资力度,鼓励企业加强科技创新。
加强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帮助企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培育和引进高科技人才。
4.加强区域合作:与周边地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加强区域交通建设,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提高区域内外的互联互通水平。
加强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三、保障措施1.加强政府引导和规划: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
加强对企业和项目的引导和支持,提供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鼓励企业创新和发展。
2.强化教育培训: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安徽经济发展分析
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安徽的体制机制存在一些制约,如市场化程度不高、行政干预过 多等,影响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资源环境约束加剧
资源短缺
安徽虽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随着经济发展,能源、水资源等资源短缺问题逐渐凸显。
环境压力加大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环境污染问题逐渐突出,安徽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加快推进合肥、芜湖、安庆、蚌埠、阜阳 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构建以合肥都市 圈为核心的多层次城镇体系。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教育事业
实施教育振兴行动,推 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 义务教育均衡优质、高 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
医疗卫生事业
实施健康安徽行动,推 进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 升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积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
推动皖江城市带、皖北地区、皖南地区等区域协调发展,促进 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优化,提高县域经济实力和发展活 力。
加强区域合作
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加强与周边省份的 交流与合作。
提升安徽省会合肥首位度
加强融资支持
加大对民营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推动金融 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推动企业家队伍建设
加强企业家培训和教育,提高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鼓励民营企业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THANK YOU.
经济地位
安徽省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区域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 人力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发展历程
安徽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安徽区域经济发展分析安徽是中国东部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省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黄山。
安徽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可以分为南部和北部两部分。
南部的地理位置相对较好,毗邻苏浙皖经济圈,交通便利。
该地区以工业生产为主,特别是以制造业为主导。
这里拥有许多知名企业,如海螺集团、百隆东方、安徽金冠、海天味业等。
南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使得该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在城市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南部地区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北部地区相对落后一些,但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北部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在近年来,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农村等政策,北部地区农业实现了良好的发展。
该地区坚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此外,北部地区还有很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潜力,可以通过开发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等产业来推动经济发展。
总体来说,安徽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安徽省在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较快的增长。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安徽省不仅加速了城市建设,还改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民生活水平。
城市化的发展不仅有利于解决农村人口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其次,安徽省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在世界经济需求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安徽省加强了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通过引进和培育创新型企业,提高了产业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升级。
同时,该省还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团队,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再次,安徽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近年来,安徽省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工程,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质量。
通过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
安徽省各地市经济发展评价分析
人均 进 出 口总 额 ( 美元)
4 93 3 I0
合 肥市
淮 北市
毫州 市
54 . 0 09 0
3 4 .3 0 66
7 80 8 .8
维普资讯
・ 2 5・
生
产率Βιβλιοθήκη 系统 表 1 20 0 0年 安徽 省各 地市 的 经济 指标
地 区 人 均 GD ( P 元)
7 l 3 4 06
人 均 第一 人均 第 二 人 均 第三 人 均 财 政 人均 社 会 人均 邮 电 产 业 产 值 产 业 产 值 产 业产 值 收 入 消 费 品 零 业 务 总 量 ( 兀) ( 兀) ( 兀) ( 元) 售额( 元) ( 元)
维普资讯
生 产 率 系 统 ,2总 3 ) 15 ,2 0 ( O :5 ・4 0 2
Pr uc i t od tvi y Sy t m se
安徽 省 各 地 市 经 济 发展 评 价 分 析
陈 娜
( 徽大 学 数 学系 安 合肥 2 03 ) 3 09
一
、
引 言
民经 济 总体 保持 了 良好 的发 展态 势 ,GD P等 国民 4 .指标 的 可得性 。也 许有 些 指标 在 评价地 区 经济 发 展 指标 持 续 提 高 ,整 体经 济 实 力 也 明显 改 间的 发展 水 平时 具 有重 要 意 义 ,但 指 标 数值 不 可 善 。但 由于地 理 位 置 、经 济基 础 、 自然 资源 等种 得 ,因此 在选 择 指 标 时要 么 放 弃 ,要 么 以相近 指 种 客观 差 异 ,全 省 各地 市 经 济发 展 并 不平 衡 。因 标代 替 。 此 ,缩 小 各地 市 经 济发 展 差距 ,实现 地 区 间的 协 5 .指标 体 系的简 洁 性 。因 为对 样 本进 行聚 类 调发 展 不 仅 具有 重 要 的政 治 、经 济 、社会 意 义 , 分 析 ,一 般 要求 样 本容 量 大 于变 量 个 数 ,故指 标 而 且 也 是 安 徽 整 体 经 济 步 入 新 的 台阶 的 客 观 需 体 系 中所 含指 标尽 可 能地精 炼 实 用 。 要 。为此 探 讨安 徽省 各地 市 间的 差距 及存 在 原 因 , 从 以上 5个 方 面 出发 ,本 文 选 择 以下 8项 指 寻找 均 衡 调 持 续 稳定 发 展途 径 , 分析 侧 重 发展 标作 为 评价地 区 间发展 水 平 的指 标体 系 。 哪些 特 色经 济 ,不 仅是 社会 关注 的热 点 ,而 且具 Xl :人 均 GD ,用其 反映 区域 经济 发 展 的一 P 有 重 要 的现 实意义 。 般水 平 : 本 文试 图运用 多元 统 计分 析 方法 ,分 析 全省 X :人 均 第一产 业 产值 ,用 其 反映 区域 内农 2 各地 市 的经 济 发展 现 状 以及差 异类 别 ,希 望从 中 业发 展水 平 ; 挖 掘 一 些 有用 的 信息 ,为 安徽 省经 济 如 何 能快 速 X :人 均第 二产 业 产值 ,用 其 反映 区 域 内工 3 协调 发展提 供 有益 的启 示 。 业化 水平 : X4 :人 均第 三产 业 产值 ,用 其 反映 区域 内服 二 、指标 体 系的构 建 实施 各 地 市 协调 发 展 的战 略 ,首 先 要对 各地 务业及 城镇 化水 平 ; 区经 济 发展 的 现状 进 行 准确 的描述 ,为 此 必须 构 x5 :人均 财政 收 ,用 其 反 映 区域经 济 实 力 建 评 价地 区 经 济发 展 的 指标 体 系 。本 文 在各 具 体 与公益 实施 建设 能力 ; 指 标 和指 标 体系 的设 计和 选 择上 ,主 要考 虑 以下 X6 :人均 社会 消 费 品零 售 总额 ,用 其 反 映 区 几 个方 面 : 域 内居 民消 费水平 和购 买 能力 : 1 .指标 体 系的 全面 性 。指标 体 系既 要 能反 映 X7 :人 均 邮 电业务 总 量 ,用 其 反映 区 域 内信 各地 市 经 济发 展 水平 ,又 要 能反 映地 区发 展 的潜 息产 业和 高新产 业 发展 水平 ; 力 即可持 续发 展水 平 。 X8 :人 均进 出 口总 额 ,用 其 反 映对 外 贸易 的 2 .指 标 的代表 性 。由于所 选指 标 是 有 限的 , 发展水 平 与商业 竞 争能 力 。 被 选 指标 本 身 不仅 应 有 明确 的社 会 和 经 济意 义 , 作者 认为 以上 8个 指 标 能基 本 反映 地 区经济 而 且 能代表 社会 经济 发展 的 一个方 面 。 发展状 态 ,由文 献【】 3可得 2 0 0 0年 安徽 l 7个 地市 3 .指 标 的可 比性 。由于 地 区问存 在 大小 、人 以上 8个指标 的 指标 数值 ,见表 l 。
安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现象
安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现象引言近年来,安徽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提供了巨大的改善,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和现象。
本文将对安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和现象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问题一:产业结构单一化安徽省过去主要依赖煤炭、钢铁等传统行业的发展,导致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对外部经济波动敏感,缺乏韧性。
目前,安徽省正面临着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化带来的严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煤炭行业的衰退随着环保政策的加强,安徽省煤炭行业面临压力。
大量煤矿停产,煤炭产量下降,造成就业问题和经济发展滞后。
2. 钢铁行业的困境由于过度产能和市场需求疲软,安徽省的钢铁行业状况不容乐观。
一些钢铁企业面临着亏损、倒闭甚至裁员等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问题二:城乡发展不平衡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在区域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村贫困问题部分农村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较低,贫困问题突出。
这些地区缺乏有效的产业扶持和就业机会,导致居民生活质量低下。
2. 城市聚集效应安徽省的经济增长主要集中在省会合肥等一线城市,导致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一些县市的经济发展滞后,人口外流严重,形成了“城市聚集效应”。
解决措施针对上述问题和现象,我们提出以下一些解决措施:1. 多元化产业发展战略安徽省应制定多元化产业发展战略,通过引导资金和人才向新兴产业领域倾斜,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例如,发展高技术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等。
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安徽省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供更好的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3. 促进城市间协调发展安徽省应加强城市间的协调发展,通过引导人口和资金向经济发展落后的县市倾斜,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建立健全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提高县市间的经济协同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数据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局2010年安徽省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 计公报;
2) x1:生产总值;x2:国民消费价格总指数;x3:粮食总产量;x4:规 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x5:固定资产投资;x6:消费品零售额:x7:进出口总额;x8:城镇人 均收入;x9:财政收入;
图表 1
从上面图形可知,安徽十四省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其中合肥和马
应充分利用和借助安庆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宜人、宜居、宜 游、宜商、宜城的天然原生态环境优势资源和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以 安庆为中心拓展1---2小时旅游集散地和旅游商都城市。
借此拓展历史古皖名城和近二百年的"省府"、中国近代长江五 虎城之一的安庆的历史地位,拓展它应有的价值。
只有用"伯乐"的聪明智慧和凭借将来别人无法比拟的第三产业优势 与发挥得天独厚天然原生态环境优势资源和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安徽的十四个省各有自己的优缺点, 资源互补。所以各省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的时候,也要加强与周边的 市的交流。只要合理的安排,安徽有十分大的潜力所以安徽应立足自身 优势资源发展自己强省富民。安徽省由于东西南北中的优势各有不同的 优劣,其经济发展和建设的侧重点应有不同。
1)、皖中南部发展侧重点应是三、二、一产业为序;(因南部第一 产业------农业是高产量的鱼米之乡)不应错位。
将更有利于打造大别山区大旅游板块和确立(六安和安庆)两地战略 性大崛起。否则 皖西南安庆和六安(大别山区)永远被边缘化衰落和荒 废成穷市、穷山区。
其安庆是典型的内陆城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居中的地理位置,及皖 江平原集山、丘、岗、圩兼备的地势;也不同于两湖(湖南、湖北)平 原和低洼的淮河流域,及重庆的山城等黄土高原、山区和缺水的地区。
方能做大投资环境和拓展巨大潜力的大文章;有利"筑巢引风"招 商引资拓展第二产业;这对做大第三产业以及生态旅游业还有更深更大 的历史性的战略意义。还是相互促进壮大的产业链。
再加,长江流域一体化----皖江沿江的经济开发带建设,安庆具有 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及倍增的战略性经济价值,这将有利国家和民众 永久受益无穷。
159.1
六 584 安
99.1 450.69 187.1
355.2
235.5
马 665.9 鞍 山
98.3 46.4
357.56 546.14 125.75
黄 266.92 98.4 34.89 山
73.59
341.34 107.56
安 802.66 98.6 266.62 250.1 庆
601.5
鞍山与其他市的差距比较大。下面我们探讨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
对以上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可得如下结果:
单变量系数
变量
N
均值 标准偏差
最小值
最大值
由以上的一些基本变量可知,十四各地区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进 出口总额方面差距不大(有标准偏差可知),没有太大的差距,但是在 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城镇人均收入等方面差距很大,这说明了安 徽十四省之间有很大的地区差异。下面我们研究地区差异主要在那方 面。
安徽经济区域发展分析
引言: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
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 南邻江西, 北靠山东。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 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分别流经我省长达416公里和43O公里,将全省划 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淮河以北,地势坦 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 丘逶迤曲折;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 游平原;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主要山 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 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湖泊110多个,著名的有长江、淮河、新安江 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安徽地处暖温带过渡地区,以淮河为分 界线,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主 要特征是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安徽襟江带淮, 吴头楚尾,承东启西,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无缝对接的纵深腹地。交通便 捷,资源条件优越,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资 源丰富。安徽在中部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省,安徽的发展对整个中国的发 展有重大影响。加强对安徽区域经济的研究有利于更好的发展安徽,实 现国家的中部崛起,利用好国家的政策,跟上时代的大潮。了解区域的 经济发展特色,更好的利用区域的资源,扬长避短,实现共同富裕。因 此,我搜集了2009年安徽各市的经济发展统计公报,利用聚类分析法和 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实际上就是建立一种分类方法,将样品或变量按 其性质的亲疏、相似程度进行分类,是同类的产品比较接近,不同类的 产品相差)对安徽进行划分,以利于对安徽经济发展的了解,促进安徽 快速的发展。
只要,合肥不要在皖西南安庆和皖西六安(大别山区拓展第三产业 中);再掺混其中,在穷市、穷山区"争龙头老大"(不要因小名小利、毁 失人心、丧失大利)。
这将能避免皖鄂赣在长江流域"鹬蚌相争",也更有利避免三省(与 湖北、河南)在大别山区"内耗"争当龙头老大哟。这还将有利四省消 除"内耗"和能赢获四省民心,在中部地区和谐共赢。
这也更有利安徽省,内部自身消除"内耗"和谐共赢,强省富民。
地 生产总 区 值(亿
元)
居民 消费价 格总指 数 (%)
粮食总 产量(万 吨)
规模以上 工业增加 值(亿 元)
固定资产 投资(亿 元)
消费品 零售额 (亿 元)
合 2102.12 99.10 190.4 肥
767.51
2468.42 703.42
亳 431.93 98.3 448 州
85.39
245.1
蚌埠、阜阳、亳州处于安徽西北部,属于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特 别是阜阳和亳州,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仍在30%以 上。今后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资源禀赋的同时,安徽省政府也要给予这 些地区加大扶植力度,作好政策引导,以促进这些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这些地区要充分认识自己的缺点,积极地谋求发展,积极地引进人才, 集思广益,搜集有效地因素,充分发展。积极地加大与发达的地区的交 流。这些地区是人口集中地,要加大人力的流动,积极发展,发展服务 业,政府也要积极地招商引资,为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小企业的发展提供 条件。农业比较发达,所以要加大科技的投入,实现农业机械化,减少 人力的投入。在国家扶植农业的大好前景下,抓住机遇,发展农业。
287.9
池 245.59 98.2 67.8894 60.9838 257.46 州
79.81
铜 343.72 98.9 15.62 陵
181.26
282.94
83.82
宣 432.8 城
99.7 133.7
153.1
600.8
167.1
巢 529.36 99.5 235.94 168.6 湖
444.03 176.69
有第一主成分主要是工业等方面的因素,而合肥和马鞍山主要在第 一主成分,所以合肥如果想得到更大的发展,必须依靠人才和国家的扶 持,加大人才的吸引招商引资加大外员得投入,马鞍山主要是有自然资 源,要充分利用,加大投资,而其他省份的人力资源比较充分,要加大 劳动的流动。大力发展农业,在科技上下大工夫,从分利用自己的优 势,用自己的优势去发展自己的特色,同时也要自己向别人学习。
散点图 从相关系数的特征值,即各主成分的方差可以看出前两个主成分的贡 献率已达到89.5%,所以有特征向量可得到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得 分: 其中第一主成分主要是有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 资,财政收入;而第二主成分主要的是有国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粮食总 产量,城镇人均收入决定的。而又有主成分的散点图可以得到合肥和马 鞍山主要在第一主成分,而安徽其他省份主要在第二主成分。
190.81
宿 540.6 州
99.1 380
158.19 295.38 167.65
蚌 532.09 99.5 264.41 189.81 埠
355.71
226.98
阜 607.8 阳
98.8 515.5
155.1385 250.4656 282.2
淮 508.8 南
98.3 137
280.1482 286
2)、皖中北部发展侧重点应是一、二、三产业为序,不应倒置。 应借助地下矿产宝藏资源拓展第二产业;再借助地下矿产宝藏资
源收益,养补和拓展地上生态农业变粮仓宝地(避免掠夺性开采地下矿 产宝藏资源,却荒废地上粮仓宝地资源)。围绕生态农业拓展第二产业 (农产品深加工业);创绿色产品大品牌。
3)、皖中部发展侧重点按承东启西的“一线两点”,“双核 心”和"合芜蚌"的发展战略很好;但应是二、一、三产业为序。
G1:{合肥},G2={亳州,宿州,阜阳,六安,蚌埠,巢湖,宣城},G3= {淮南,安庆,黄山,池州,铜陵,马鞍山}
结果分析:有聚类得结果可知,合肥独立分为了一个部分。由于合肥
市是安徽的省会,所以他的综合素质比较好,不论是在农业、工业还是 在出口贸易方面,而且政府对他的支持也比较大。但是合肥在全国的排 名还是比较落后的,所以合肥要抓住有利时机。合肥有很多大学在那 里,人才聚集也比较多,很多国企、私企、外资企业。所以合肥要多招 商引资加大对外贸易。同时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培养高技术人才,加 大对外的人才交流,积极利用国家的振兴中部的计划,加大对自身的能 力的修养。同时也要发挥自己作为省会的作用,带动其他省市的发展, 把自己的发展成果展现给世人,让他们也学习以下,争取安徽早日发展 起来。
马鞍山、黄山、池州、铜陵是安徽省比较发达的地区,黄山有丰 富旅游资源,铜陵和马鞍山的矿产资源丰富,池州虽然没有什么十分有 优势的资源。他的农业和固定资产的投入十分的好,这三个是各有千 秋,自有自己的优势,但是产业结构不是十分的合理,所以,这三市要 认清自己的优势和缺点,大力发展自己的基础行业,同时也不断的创新 开创自己的新天地。加大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发展地域特色。同时省级 政府要加大对这三省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