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书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没吃过中国料理的悲观鸵鸟大叔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书报告关键词:幸福,悲观,外在,自身
正文
叔本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这本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暂时撇开了唯意志论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
阅读这本书之后,我感到感触颇多,收获不少,现来谈谈我自己关于它的一些并不深刻的感受与看法。
首先,在书的序中,韦启昌先生写道:“虽然叔本华一向是曲高和寡,但在这部写得平易、浅显的生活智慧书出版之际”,都到这我心中不禁松了口气,看来这是一本比较好啃的书;然而开始阅读正文才发现,其实并不然。书中所想传达给人们的道理,主干都比较容易理解,但叔本华为了全面深刻地讲明他理论的正确性,所写出的语言和论述句句都充满了哲思与辨证。
一开篇,他便引用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生能够得到的好处”的三分法: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以及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然后基于他对于现实世界、外部世界的悲观主义,阐明,人的自身才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快乐、能否幸福的最根本因素,而后两者都是飘渺如浮萍一般、无法以主观力量加以控制的。为什么呢?因为,人
对外在事物的感受,即外在事物会让人高兴更多还是难过更多,根本上取决于此人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人的健康,一旦失去,便与宁静愉快无缘;外在的金钱、娱乐、身份、地位总有失去的一天,但内心的充实与快乐却可以伴我们至死,等等。
因此,他的主张便水到渠成地显现出来:现世总是动荡漂浮的,人要追求自身的完善,要修炼自己内心世界的丰足和精神的敏感,才能在这并不乐观的世界寻得内心的解脱与安逸。
在我看来,他在书中所教导的,是适用于特定的时候,调整心态、安于孤独的哲学;但这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一下我从正方两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我认为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最适合读他的书的时候,是当我们处于低谷,对现实生活产生厌倦、失望,或者总是得不到自己所想、感到浮躁的时候。不妨摘录几句书中的话,“一个具有思想天赋的人过着双重生活,一种是他个人的生活,另一种则是思想上的生活。后者逐渐成为了他唯一的目标,而前者只是作为实现自己目标的一种手段而已。这些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双重的智力:一重用于应付日常的关系,即关乎意欲的事情,在这方面他们与常人无异;另一重则发挥在对事物的客观把握上面。因此原因,他们过着双重的生活,既是袖手旁观的看客,又是置身舞台的演员。而一般的大众则只是后者而已”,“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这是根本的,同时也是必然的。如果一个人身体的孤独和精神的孤独互相对应,那反倒对他大有好处。否则,跟与己不同的人进行频繁的
交往会扰乱心神,并被夺走自我,而对此损失他并不会得到任何补偿”,“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等,他所讲述的思想和心态,总是在让人们看轻外部的世界——所谓钱财、名誉、享乐都不过是肤浅之人用来填塞无聊的稻草——而我们的内心、精神世界才是应该发掘的、真正有意思的部分。在读了他的这些文字后,心态很容易地会被引到一种冷静,或者不妨说冷漠和孤独的境地,在这境地的掩护下,现实生活给人所带来的痛苦便会自然地减弱许多;而且,这种冷静与孤独的心境会让人心平静下来,阅读更多、思考更多,去获得和积攒更多的智慧。欲望和浮躁得以平息,孤独和智慧在心中沉淀。
但另一方面,我认为他的哲学并不适用于生活于当代社会的人们的所有时候。因为从某些意义上看,他对于生活的看法是带有守旧、明哲保身的鸵鸟心态的。比如他在书中说,“心性不高的人,幸福和快乐的唯一源泉是他的感官嗜好,充其量过一种舒适的家庭生活”,“一个人的独特性,远远优于民族性”,“正是由于内在的空虚,他们才追求五花八门的社交”等,可以看出他否定,或者说定义为不具有很高的意义了很多东西:比如为了家庭过上安逸的物质生活而在现实生活奔波,比如社会交际、人际关系,比如人与人最真挚的情感给人心带来的欣慰与安抚,等等。他所描述的心态,是明哲保身的,但同时也是自私的;是安于孤独的,同时也是禁欲的。而我们现在身处社会,需要人们心中有各种各样的欲望,需要人们为“外物”付出。所以,书中所述的心态,可从中汲取养分,但不可完全效仿之。
而且,重要的是,他否定了在我看来非常重要的两件事物:人与人之间的爱,和最重要的,美食。我想,他一定是因为没有机会来到中国、品尝美味的中国料理,才会形成自己悲观主义的哲学,并且对外部世界如此不抱希望。因为他不知道,属于“外物”的中国美食竟能给人的内心带来如此巨大、长久的满足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