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卷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卷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卷含参考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气氛”是什么?我们的很多感受都源于空间中的气氛,气氛需要我们通过感官系统去感知,而我们的心情(内在因素)也会对感受气氛的结果有所影响。

我们其实并不需要一个准确的词汇去定义气氛,它更像一个信号,被捕捉、被感知。

有时艺术家并没有用语言对作品进行一些解释,但人们依旧能通过他的作品感知他所想表达的内容,而这更像是一种默契,属于人与人之间或人与自然之间的默契。

位于德国门兴格拉德巴赫的艺术作品“Hausur”就是解释“气氛”一词很好的例子。

“Hausur”是一栋由葛雷格·施奈德在1985年精心改造的房屋。

对于观者而言,建筑内的房间已经不再是正常意义上的房间了,因为只有运用全部的感官才能体会每个空间,体会独属于作品的唯一的气氛。

每件艺术品、每场艺术展都有着唯一性,不同的场地、不同的氛围都会让观者有不同的感受,而观者也无时无刻不在用其感官勾勒着自己眼中的世界。

艺术作品释放的信息通过感官传递到我们的大脑,大脑再综合所有信号,将这种气氛转化为我们的感受。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思考的过程,但这种信息的传递不仅仅是单向的,我们也可以把我们的感受再用某种形式传回某个空间,使其转化为另一种气氛,从而再次被发现、被感受。

气氛是属于自然的固定组成部分,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方式将这种气氛转化为感受。

这种方式即艺术方法,它常以特殊的方式引起我们注意,这种方式和艺术家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会被拘束,但同时基于他们对自然的理解。

反过来观察,气氛对于自然也有着极其独特的意义,因为它不同于科学技术那样有着清晰的理解方式。

综上来看,气氛可以认为是一种媒介并以媒介的形式参与到艺术中。

感官是气氛的创造与体味的桥梁。

例如听觉。

声音的传播快速、直接,情感的传递也十分高效。

在法国艺术家塞菜斯特·布谢·穆日诺名为《无题》的声音装置作品中,他运用设备使媒介间有不同的运动状态,从而以声音来表达视觉的信息。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古代以王畿为中心,按相等远近作正方形或圆形边界,依次划分区域为“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

《荀子·正论篇》云:“封内甸服,封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国语·周语》载:“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五服”之分,置蛮夷于“要服”,与实际情况不符。

岭南属于蛮夷之区,其所在地区应为“荒服”。

“荒服”距离王畿二千五百里,最为遥远。

《尚书·禹贡》云:“五百里荒服。

”《礼记·王制》云:“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

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

”在诸夏看来,中原(即中国)居天地之中,风土最佳,为文明的诸夏所居;东、南、西、北四方为非边缘,风土各有欠缺,为野蛮的蛮、夷、戎、狄所居,他们的气性、语言、衣服、器用等均不同于中原。

这实际上是一种从地域和民族上划分中心与边缘、自我与他者的做法。

这种建立在空间距离和华夷之辨上的划分,其实也是政治经济权利的划分。

《史记·五帝本纪》云:“方五千里,至于荒服。

南抚交阯、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

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皇来翔。

”将荒服地区纳入王土,其目的是为了“致异物”,即招致各方不同物产入贡。

这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需要,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需要,即中央政权通过罗致异物显示四方来朝,而地方政权通过贡物表达对中央政权的承认。

“五服”的划定和“致异物”的一样,都是一种权利划分,汉晋时期地理志的“异物”书写传统与此有深刻的内在关联。

新高考全国 I 卷语文模拟试题(附答案)

新高考全国 I 卷语文模拟试题(附答案)

新高考全国I 卷语文模拟试题(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 5 小题,17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是诗人心灵的映照。

意象的运用,使诗歌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比如,梅花常被赋予高洁、坚贞的品质;菊花象征着淡泊、隐逸;杨柳则代表着离别、思念。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传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意象的组合也能创造出丰富的意境。

不同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可以形成不同的意境。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等意象的组合,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意境。

此外,意象还可以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现力。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雪花比作梨花,生动地描绘出了雪景的美丽。

材料二:在现代诗歌中,意象的运用也非常广泛。

现代诗人常常通过独特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感悟。

与古典诗歌相比,现代诗歌中的意象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现代诗人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中选取意象,如汽车、高楼、电脑等。

同时,现代诗歌中的意象也更加注重对内心世界的挖掘和表达。

现代诗歌中的意象组合也更加自由和灵活。

诗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随意组合各种意象,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然而,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意象都是诗歌的灵魂。

它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1. 下列关于材料中“意象”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意象是诗人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能使诗歌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

B. 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有特定象征意义,如梅花代表高洁坚贞,菊花象征淡泊隐逸。

C. 现代诗歌中的意象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可从日常生活事物中选取,也更注重内心世界表达。

D. 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中的意象组合都很自由灵活,能创造出独特意境,激发读者联想想象。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新课标I卷)(含答案)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新课标I卷)(含答案)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语文姓名:准考证号:本试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3.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作图时可先使用2B铅笔,确定后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描黑。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高悬于艺术馆大厅之上,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驻足时不断发出的唏嘘声中,一幅跨越千年历史、饱经沧桑的巨作正以沉静的姿态接受着众人的审视,俨然流露出无形的肃穆与庄严。

不约而同的是,围观群众大多紧蹙眉头以倾诉自己的不解。

当采访者递出问及评价的话筒时,得到的却是出奇一致的回答:②“这是一幅‘丑书’无疑。

”③这幅被众人斥为“丑书”的作品,叫做《祭侄文稿》,作者是楷书大家颜真卿。

同时,它也曾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④谁也不会想到,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寂静而平常的夜晚,那个曾经对玄宗忠诚不贰、曾在贵妃膝下承欢的“老实人”安禄山竟“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一场声势浩大的安史之乱由此爆发。

皇帝出逃,贵妃自缢,各地首将为求自保鲜有应者。

在来势汹汹的叛军面前,颜真卿的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果断起兵讨伐叛军,与其少子颜季明双双罹难,颜氏一门被害三十余口,“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作为从弟,颜真卿悲痛欲绝;作为叔父,他更是悲愤交加。

冒着巨大的风险,不顾个人安危,他一定要携得其侄首骨归葬!援笔作文之际,他情不自禁,一气呵成写就这篇“笔法凌乱、涂改冗杂、似乎毫无章法与美感可言”的《祭侄文稿》,以悼念他那年仅十九岁却为国捐躯的侄儿,颜季明。

⑤据说,因太过悲痛,他创作这篇悼文时几经昏厥。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2011年以来,伴随4G技术的发展和上网资费的下调,人类社会迈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智能手机作为人体感官的延伸,愈发紧密地嵌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

它一方面具有传统纸质媒体难以比拟的信息存储密度,其自身重量并不会因信息量的增长而增加;另一方面,媒介技术的进步促使手机向智能化、小型化的方向发展——两厢耦合的结果是手机贴身性和便携性优势的获取。

不仅如此,借助移动客户端,手机摆脱了单一的通讯工具的定位,已转型为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于一体的复合型媒介。

这些传播类型并非一成不变、相互孤立,相反,它们相互交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视频由此成为一种类似文字的言说方式。

人们不仅能够随时随地拍摄,还能即时分享——互联网传播跨过WEB1.0时代的聚合传播和WEB2.0时代的社交传播,进入场景传播的新时代,这一嬗变的背后蕴含的是城乡间“知沟”弥合的可能。

“知沟”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蒂诺奇提出的,依据该理论,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在接收信息速度方面比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慢,大众传播媒介输送的信息越多,两者间的知识差距越大。

蒂诺奇分析了造成“知沟”扩大的五个变量:传播技能上的差异,已有知识存储量的差异,社交范围的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如若对五个变量做进一步抽象提炼,“知沟”在相当程度上是下述两大因素合力的结果:人们能否快速获取信息(包括传播技能上的差异,社交范围的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三个变量)以及能否理解信息(包括已有知识存储量的差异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两个变量)。

在以印刷媒介为主的大众传播时代,由于媒介使用门槛较高(使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读写能力)和不同圈层间信息交流的相对固化,存在于不同社会阶层间的“知沟”的弥合难度颇高。

2024届河南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解析版)

2024届河南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解析版)

2024年河南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满分35分)1.(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儒家最关切的是群体生存秩序问题。

群体生存秩序在观念领域中的反映。

即所谓的“人伦”或广义的“伦理”,其实就是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

这套制度规范,儒家称之为“礼”。

一部《周礼》,其实就是一整套社会规范建构和制度支配。

在这个意义上,儒学就是“礼学”。

对于儒家的“礼”,社会上甚至儒学界内部都存在着相识上的严峻误区,这导致当前儒学复兴中普遍存在着严峻的问题,就是往往用前现代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来评判现代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现代人的行为方式。

这是由于人们未能明白,在周孔孟荀的原典儒学中,作为社会规范及其制度的“礼”既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又有特殊性和变动性。

一个简洁的事实是,任何社会群体都须要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都须要一套“礼”,就此而论,“礼”是普遍的、永恒的。

孔子指出:“无礼则乱。

” 荀子讲得更为详细:“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因此,孔子要求人们“克己复礼” ,即克制个体的情欲、而遵守社会群体的规范及其制度。

“不学礼,无以立” ,即是说,一个人假如不遵守社会规范及其制度,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必定为这个群体所不容。

这一点直到现代自由社会依旧是成立的,因为自由的保障是法治,而法治意味着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的法律及其制度成为社会的最高规则,即没有任何人或组织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假如仅仅这样理解“礼”,那还是偏颇的,因为不同历史时代的不同生活方式须要不同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这就意味着“礼”具有特殊性和变动性。

《论语》记载,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的意思是说:夏、商、周三代的“礼”有所不同;都是依据当时的实际状况进行增加或删减的。

2024年全国1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24年全国1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24年全国1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2024年全国1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订正、汲取教训、锲而不舍、撒手锏B. 修茸、一筹莫展、越俎代庖、狙击手C. 针砭、明察秋毫、咎由自取、口头禅D. 矍铄、言简意赅、气冲霄汉、洗脚婢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我们既要传承传统文化,又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新的时代环境。

B.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环境恶化导致生物灭绝,人类要善待大自然。

C. 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人民的意见,以确保“禁烟令”的顺利实施。

D. 即使生活再艰辛,我也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因为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科学家。

3、下列作品中,属于鲁迅小说集《呐喊》的是:()A. 《孔乙己》B. 《背影》C. 《荷塘月色》D.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未几,夫恬上前,问所欲言。

王曰:“吾欲言南尚可斗太守恶其无状。

”恬曰:“前日恬罪甚重,郎中令劳赐如令,是恬与并得罪。

”夫恬曰:“死未晚也。

”恬闻天下之至苦也莫苦于狱吏而吏道也莫患于无文而止在促捕之众也幸而道不携犹破折锐首而折左股而话之犹无所羞而夫恬为上相与为朝廷之法而以贾竖受货为资而挛拘牵张于辞语者恶独安?窃见郡县之吏徒以阿坐为毕能郡之大者也吏安得不悉虎狼还以道为尚父且父之不德而咎若曹罪乃大矣陷乃公独痴牧羊而道苦索则何?”恬不为理,引首以塞其气。

相与营当引太守舍,驾不能过半涂,良市卒正言于从者曰:“可与杀牛茵茵也。

”而恬得兵甚备,因恬请曰:“窃闻恬为人臣,佞而无骨,畏强怀弱,以货自免。

骄君甚则贵而求逆,暴君甚则利而求逆。

恬不知为死计,而尚与贾竖受货。

”恬得死诚节矣!4、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前日/恬罪甚重B. 贾竖/受货为资/而挛拘牵张于辞语者/恶独安C. 引首以塞/其气D. 可与杀牛茵茵也5、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夫恬认为自己的罪行很重,所以觉得自己应该被处死。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登泰山记》)这篇游记散文是写实,但经过了作者精心的艺术处理和加工。

文章的艺术特色,很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作者紧紧围绕着“寒冬”来描绘,并且贯穿始终。

开始时,自京都乘风雪,点出了“风雪”二字,接着便步步深化。

登山时“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到达山顶时“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观日出时“大风扬积雪击面”;游览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雪与人膝齐”。

这些文字直接描写风雪,用来显示时令的特征,从艺术处理的角度看,这并不困难。

精妙的是,作者借助于描写对象来显示寒冬的景象。

例如日出前,山峰“白若樗蒱”,山本来是青色的,现在却白如樗蒱,当然是积雪覆盖所致,于是,严冬的特征被点染出来了。

“绛皓驳色”,山峰蒙雪,当然是白的了,这样,时令的特征又被点染出来了。

在文章中,不仅有时令特征,而且有地点特征。

作者所写的树木、石头等,都很切合泰山的景物特征,至于泰山日出,就更有特点了,这是在别的地方所不能见到的。

其次,繁简得宜,详略得当。

出京都的一路风雪,一笔带过,然后,马上深入到文章的中心。

观日出,是重点,因而笔重墨多,其余的,就稍作勾勒和点染;写泰山的树木、石头,用墨更少,两三字就交代完毕,只要说明清楚就行,没有枝蔓。

作者既做到有繁有简,更做到繁中有简、详中有略。

例如写日出的情景是详细的,但是,具体的每一句,又是简明的,只用几个字就描述了某一具体的形象。

在繁复中求简略,又在简略中求生动,这是姚鼐散文的风格,也反映出桐城派这个文学流派的风格特征。

材料二:在现代学术史上,桐城派通常被视为文学流派。

这固然不错,桐城派向以文章著称,素有“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之美誉。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不尽然。

桐城派从清初产生,延续有清一代,至民国依然余波不断,这三百年基业,显然不是单凭文章就可以支撑。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古籍今译是一项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广泛作用的工作,近百年来,成果丰硕。

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

这类工作不可能像衣食住行那样来得直接,也不具有强制性,它就像杜甫说的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浸润人们心田,陶冶情操。

它虽不能与国计民生活动并驾齐驱,但从生存发展的意义上讲,社会是受益于它的。

在翻译方式方法的探索上,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受到人们的推崇。

我们现在沿用“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

“信”是指忠实地反映原作的内容,包括思想、风格、精神等。

“达”是译文要畅达明白,用现代汉语将原作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

“雅”是规范、典雅。

雅是有条件的,原作雅,译文才能雅。

“信、达、雅”之间,信是基础,是第一位的,达与雅是第二位的。

没有信,达与雅就失去了基础。

达是信的翅膀,没有达,信也就失去了凭借。

雅是达的发展,没有达,不可能有雅。

今译的过程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这里存在古今汉语表达形式之间的矛盾,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译者的理解之间的矛盾等。

当译者将原作的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了信达雅的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

翻译界历来有直译和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论。

主张直译的人批评意译随意胡译、乱译。

主张意译的人批评直译逐字呆译、死译。

实践证明,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

直译与意译具有共同性,亦有差异性。

共同性是都要求忠实于原作。

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方法上,前者强调按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

(全国甲卷)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通用)(解析版)

(全国甲卷)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通用)(解析版)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甲卷)02·参考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咏史诗是融文学与史学特质于一体的重要诗歌体类,其创作的素材乃立足于史事。

《史记》作为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是史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自然成为咏史创作取材的渊薮之一。

咏史诗人的创作结合时代特征和审美趋向,选取《史记》中的人和事,通过批判或褒扬,以寄寓抱负或针砭时弊。

在现存的文学史料中,最早的咏史诗的素材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该诗在咏史创作史乃至文学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班固依据此传叙写的“缇萦救父”史实,创作传体《咏史》诗,将二百字的故事,缩写为八十字的五言诗,传承了《史记》“寓论断于序事”的叙事方式和“实录”的著史精神。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记》的传播形式和流传途径更为广泛,更便于咏史诗人从《史记》中选取适合个人创作的题材。

左思《咏史》八首开创了“名为咏史,实为咏怀”的咏史变体即论体咏史,通过吟咏冯唐、主父偃、司马相如等人,将叙事、议论和抒情有机结合起来,抒发个人处于门阀森严时代而才华不能得到施展的痛苦和愤懑。

唐代诗人对《史记》的接受为咏史诗增加了新的审美情趣,唐初咏史创作仍沿袭班固的《咏史》体式,叙多于咏,事大于赞。

当盛世不再,咏史诗人试图在历史往事中寻找社会成败治乱的根由,其创作有着深刻的历史反思性和强烈的现实指向性。

因此,诗人多借对《史记》中人、事的评价,来表达其与前人不同的史识和史观,一时翻案成风。

唐代晚期,还出现了以七绝为主要创作形式的咏史诗人,他们一写就是百十首,如汪遵、罗隐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宝鸡石油中学注意事项: 1.本试题满分150分,答题时间为150分钟 2.本试题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两个部分,客观题在答题卡上作答,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3.答题前,考生请务必正确填涂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等信息。

第Ⅰ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12分,每小题3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一个观念:主流的社会文化范式认为人类的文化造成这样的文化变迁――环境危机、生态冲突等问题,这跟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有着密切关联;这种西方所主导的观念,不仅在西方社会发展,而且慢慢传染到全世界。

这种观点至少有三个特点:强调竞争与征服;漠视和谐,不仅漠视与自然的和谐,还漠视与其他社会、其他文化的和谐;无限制地利用物质,认为资源永远我限,这是最大的错误。

工业革命只是这些观念比较特别的发展,而这些观念是来自最早期的西方文化理念――两河流域下游的苏末文化。

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说:“中国与西方两大文明从肇基已基本为不同的原则所支配。

”所谓不同的原则,就是不同的基本文化理念,即连续性的宇宙观和断裂性的宇宙观。

他还说:“中国文明社会是产生,不是生产技术革命的结果,也不是商业贸易的起飞,而是逐渐通过政治程序所造成的财富极度集中的结果。

”他认为,中国文化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金属时代的过程中,就表现了一种特别的文化理念,叫做“延续”或“连续”;以苏末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老祖,从新石器时入金属石器时代开始,其基本的文化理念则是一种“断裂”的理念。

最明显的“连续”表现在生产工具上,从夏朝转入商朝开始利用青铜器的时候。

商朝的青铜器都是用来作为礼器、酒器和兵器,如“鼎”、“爵”和“弋”等等;而商朝所用的农器是延续了新石器时代所用的石头、木头、蚌器和骨头。

但苏末不同,它的青铜器最早是用来种植小麦,用青铜刀来收割成熟的麦穗。

从新石器进入青铜器时代是一种突破,也是一种跟前面关系的断裂。

西方学精品文档.精品文档者常常笑话说,你们中国人好笨,有青铜器却不用来生产。

我们当然知道用青铜器来生产更有效,生产更多,但多不一定好。

从那个时代开始我们就希望跟自然和谐,互相尊重;不愿意用很有效的东西来破坏自然;我们认为自己跟宇宙是一体的、连续的,这一点从那时候开始就是我们整个宇宙观念的基本原则。

我们的人际关系也是如此。

从夏朝到商朝,一直到后来的封建时代,我们都是以氏族、宗教的团体,而以地缘的团体来代替。

因此,在人际关系上,我们延续了宗教关系,而苏末断裂了,代之以地缘关系。

其他,如文字应用、城乡关系、财富累积等差别都是如此。

(选自《新华文摘》2005年第二期)1.对“多不一定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明社会的产生,不是技术革命的结果,因此“多”不利于社会文明产生。

B.中国文明社会的产生,不是商业贸易的起飞,当时社会还没有这样的商业贸易需要,因此没有“多”的必要。

C.“多”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度集中,不符合中国文明社会产生的要求。

D.“多”会破坏自然的和谐与平衡,这种不尊重自然的做法会影响人类的永续发展。

2.对“延续”这一中国文化的理念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续”包含着这样的思想:人与自然,与其他人,与整个宇宙是连成一体的。

B.“延续”即保持一种原始的生活状态,因此商朝所用的农具延续了新石器时代所用的石头、木头、蚌器跟骨头。

C.“延续”是一种连续性的宇宙观,意味着应该维持和谐、平衡的关系。

D.“延续”这一中国的文化现象从文明初始阶段就已经形成,它体现在生产工具、人际关系、文字应用、城乡关系、财富累积等方面。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A.两河流域下游的苏末文化促使工业革命的产生,推进了西方文化理念的发展。

B.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是现代社会主流的社会文化范式,它影响全世界。

C.西方文明较之中国文明,就其特点看,更多地包含着一些错误的理念。

D.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不仅影响着西方社会,也给发展中的中国带来影响。

4.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续与断裂是中西文明理念的差异之所在,这两种文化是可以互补的。

B.一个民族的文化理念,不是后期才产生的,而是从文明一开始出现就形成了。

C.人类文化造成今天这样的环境变迁,是西方社会的发展所造成的,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因此我们应引以为戒。

D.作者对工业革命导致环境危机、生态危机等问题的观点持否定态度。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共18分)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

初平元年,义兵起,董卓迁帝长安。

幽州牧刘虞叹曰:“贼臣作乱,朝廷播荡。

身备宗室遗老,今欲遣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众议咸称畴。

虞乃备礼请与相见,大悦之,遂署为从事,具其车骑。

将行,畴曰:“今道路阻绝,寇虏纵横,称官奉使,为众所指名;愿以私行,期于得达而已。

”虞从之,虞自出祖①而遣之。

既取道,畴乃更上西关,出塞,傍北山,直趣朔方,循间径去,遂至长安致命。

诏拜骑都尉,畴以天子方蒙尘未安,不可以荷佩荣宠,固辞不受。

朝廷高其义。

三府并辟,皆不就,愿归侍虞。

得报,驰还。

未至,虞已为公孙瓒所害。

畴至,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

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谓曰:“汝何自哭刘虞墓,而不送章报于我也?”畴答曰:“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

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

”瓒壮其对,释不诛。

畴得北归,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扫地而盟曰:“君仇不报,吾不可以立于世!”遂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

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

畴乃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又制为婚姻嫁娶之礼,兴举学校讲授之业,众皆便之,至道不拾遗。

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因安辑所统,畴皆拒不当。

绍死,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

畴常忿乌桓昔多贼杀其郡冠盖②,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

太祖北征乌桓,畴献掩其不备之计,遂大斩获,以功封侯赐邑,畴固让。

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

辽东斩送袁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斩”。

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尽将其家属及宗人三百余家居邺。

(《三国志?魏书十一》) [注]①祖:设宴送别。

②冠盖:官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朝廷高其义高:赞赏,认为……高 B.直趣朔方,循间径去趣:通“趋”,奔向。

C.购求获畴购:购买 D.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夺:强行改变 6.下面的材料分别编为四组,都表现田畴“义”的一组是(3分)()①既取道,畴乃更上西关,出塞……②三府并辟,皆不就。

③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

④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扫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地而盟。

⑤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

⑥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畴奉命出使,不事排场,轻装简从,避开大道,绕小路而行,顺利到达长安,完成了使命。

B.朝廷封官,田畴固辞不受,三府征召,田畴也予以拒绝,这表现了田畴的政治远见:他已看出这个朝廷寿命不会太长了。

C.田畴率众入山,一方面是为避开公孙瓒,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积蓄力量,为刘虞报仇。

他在徐无山中表现出很高的管理才能。

D.袁绍父子给田畴官做,他一律加以拒绝;而曹操北征乌桓,田畴主动出谋划策,其目的是借助曹操的力量报他欲报之仇。

8.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1)今欲遣使展效分)3?(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分) 3(2)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

(三.古诗词鉴赏3(3)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

(分)第Ⅱ卷朱好事近?渔父词然后回答问题。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分)(8晚敦儒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

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注】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年)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1149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简析词首“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一句在全词(1江嘉兴。

)词的下片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分)中的作用。

(4 (2.补写出8四、名句名篇默写(分) 10 词人怎样的情怀?(4分),天阴雨湿,(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君不见青海头,,身世浮沉雨。

(杜甫《兵车行》声啾啾。

)⑵辛苦遭逢起一经,⑶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乐岁终身⑷今也制民之产,,(陆游《游山西村》豚。

,。

)本)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五.现代文阅读大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20类文本的题目。

(分)(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11――14①在我珍藏的波兰版的《肖邦全集》的扉页里,陈钢琴家的脚钢印着一双秀长纤细、令人动容的手――那是肖邦的手。

就是这双手,手又演绎出多少变化万千的“音乐魔方”;流注出多少醉人的旋律,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啊手――钢琴家的代号和骄傲! ②不知从哪天起,我突然注意起钢琴家的脚来。

因为在他们出台时,必先举足由幕后走到琴前;而这几步路,可真谓“寸步难行”啊!他们有的如万里长征,步履艰难;有的则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还有的活像是小脚女人赶集――急急匆匆,扭扭歪歪。

但是,有一位钢琴家的路却走得潇洒自若,怡然大方,他――就是傅聪。

而带他学会走路的,就是他的父亲傅雷。

这条路的路标上有四句话:“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这是傅雷给孩子的临别赠言。

③为了让傅聪学会“做人”,这位精通洋学的大翻译家,既没有把儿子送到他早年留学的法国,也没有让他进音乐学堂;而是另辟蹊径,用近乎“私塾”的方式,从孔孟先秦诸子、《国策》、《左传》、《晏子春秋》、《史记》、《汉书》、《世说新语》中自选教材,进行“道德规范”――“做人ABC”的教育。

傅雷认为,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道德规范”是生活中惟一的“圭臬”。

而当他将这个“圭臬”与古希腊罗马的崇尚自然,文艺复兴的崇尚人文,法国大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崇尚民主的精神相融合时,就构筑起一个“理想世界”的最高境界!傅聪以后在国外生活了那么多年,面对着光怪陆离的西方社会和纸醉金迷的金钱世界,始终“视富贵如浮云”,而不像“巴尔扎克笔下的那些人物,正好把富贵作为人生最重要的,甚至是惟一的目标”,就是因为精神境界中有这个“圭臬”所维系。

傅雷在家书中盛赞傅聪的前丈人梅纽因,说他在海牙为一个快要死的女孩子演奏巴哈的《恰空舞曲》和他1947年在柏林对犹太难民的讲话,是一种“符合我们威武不能屈的古训”的精神和气节;而傅聪也以孔夫子所称道的颜回为榜样,保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那种“以清贫为自傲”的中国文人传统和超尘脱俗的崇高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