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温庭筠赏析习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商山早行》含答案3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商山早行》含答案3](https://img.taocdn.com/s3/m/30a6b1bf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4c.png)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商山早行》含答案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4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偶句押韵,全诗起承转合自然,人事景情融为一体。
B.颔联全是名词,构成意象罗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富有乡野氛围和生活气息。
C.颈联仍紧扣“早行”,“叶落”反衬出路寂静,而“明”字则准确写出因为天色已大亮,驿墙边白色的枳花明丽耀眼。
D.尾联因思入梦,时空转换,情景交融,虚实相映,营造出一种朦胧、悠远的意境。
46.请你说出“客行悲故乡”中,诗人因何而“悲”?
【答案】45.C 46.诗人羁旅在外的艰辛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析】45.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C.“天色已大亮”有误,应是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
故选C。
46.本题考查诗歌情感赏析。
“客行悲故乡”的意思是: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可见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再结合尾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意思是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故乡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野雁,正嬉戏在圆而曲折的池塘。
“杜陵梦”,就是“梦杜陵”,杜陵是作者的故乡。
作者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诗歌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商山早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歌赏析答案
![《商山早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歌赏析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2dfc92f5022aaea988f0f67.png)
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析题:商山是地名,早点明时光,行标明作者行踪,从标题看,这是一首羁旅诗.翻译诗歌: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当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同心专心惦念故乡.鸡声响亮,茅草店洗澡着晓月的余辉,萍踪纷乱,木板桥覆盖着初春的寒霜.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妙情景,一群群凫雁,正游玩在清白的池塘.剖析景物特色:经由过程“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微霜初降”,“槲叶山路”,“枳花驿墙”等意象的描述,表示严寒凄清的早行景物特色.指出手段并剖析:1.白描的艺术手段,全诗经由过程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风景,细腻而又精细地描述出来.2.颔联视听联合:从听觉鸡声,视觉人迹.霜两个角度形神兼备的衬着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晨景图3.尾联虚实比较: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虚写故乡春回大地的美妙,呼应开首,与实写面前商山早行的辛劳相对比.剖析情绪:此诗描述了旅途中严寒凄清的早行风景,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吐露出人在旅途的掉意和无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安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析题:左迁:降职,贬官,指作者被贬到潮州.蓝关:在蓝田县南.湘:韩愈的侄孙韩湘,韩湘此时27岁,尚未登科第,远道赶来从韩愈南迁.题意是韩愈被贬谪潮州,到蓝田这个地方给侄孙韩湘写的一首诗.翻译诗歌:凌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旅程.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斟酌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阴云覆盖着秦岭故乡可在何处?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我知道你远道而来该尚有心意,正好在瘴江边把我的尸骸收清.剖析景物特色:经由过程“云横秦岭,雪拥蓝关”景物的描述,描述了一幅云雪茫茫,道路邪恶的孤寂画面,景物特色悲凉雄壮.指出手段并剖析:1.首联比较,作者奇妙地应用“一封”与“八千”.“朝”与“夕”.让数目与时光之间形成强烈的比较.2.颈联借景抒情,借云横”.“雪拥”等景物的描述,表示了诗人对亲人.对都城的眷顾与迷恋.3.双关:云横秦岭.雪拥蓝关,明写气象严寒,暗写政治气象良好.上一句是回想,诗人不独牵挂家人,亦伤怀国是.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冷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彷徨不前.剖析情绪:蕴含诗人不平不扰,宁折不弯,坚毅刚烈不阿的品德.表示作者的一片忠心和顽强的信心.。
九年级语文诗词曲鉴赏《商山早行》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诗词曲鉴赏《商山早行》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72397b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f4.png)
九年级语文诗词曲鉴赏《商山早行》含答案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3.下列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偶句押韵,全诗起承转合自然,人事景情融为一体。
B.颌联全是名词,构成意象罗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富有乡野氛围和生活气息。
C.五六句写槲叶随地飘洒,枳花明丽可爱,这一句纯然写景,不蕴含任何感情色彩。
D.尾联因思入梦,时空转换,情景交融,营造出一种朦胧、悠远的意境。
14.本诗在写景抒情上使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诗的内容具体分析这种手法的运用及其好处。
【答案】13.C14.本诗实写早行之景,虚写梦回故乡所见,虚实结合,拓展了诗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析】13.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分析。
C.“纯然写景,不蕴含任何感情色彩”表述有误。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意思是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故选C。
14.本题考查诗歌中对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的理解。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写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这是诗人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诗人触景伤情,不由想起归乡之梦。
遥想野鸭大雁,早已挤满曲岸湖塘。
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虚实结合,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商山早行》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商山早行》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cfa5b7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fd.png)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商山早行》含答案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4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题,写出了早晨旅店中行旅之人繁忙与辛苦的情景。
B.颈联“明”字描绘了枳树白花照亮驿墙的景象,衬托出游子的欣喜之情。
C.尾联与首联相照应,情景交融,虚实相映,结构严谨。
D.全诗用精炼的词语、绘画一样的技法,捕捉作者最真实的感受。
42.本诗有一联与《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在意象的选择和组合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找出并赏析。
【答案】41.B 42.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本联全是名词意象叠加,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渲染出一幅荒山早行图。
也可这样作答: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使用白描手法,纯然写景,不说辛苦愁思而意味自在其中。
【解析】41.本题考查诗歌理解。
B.“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的意思是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这句诗写的是漂泊在外,早起出行的所见,因为早晨太早,天色有些暗,所以,白色的花才能照亮驿站的泥墙,突出的是游子漂泊在外的辛苦,“衬托出游子的欣喜之情”错误;故选B。
4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由六种景物构成两幅画面,诗句全是由名词构成,没有其他词语,却构成了独特的、完整的画面,表现游子的辛酸。
在《商山早行》中都是由名词构成的句子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一联也是六个名词、六种景物构成两幅画面,“鸡声”从听觉角度写出了出行时间之早,“月”“人迹”“霜”从视觉角度写天色之早;“茅店”“月”“板桥”“霜”是静景,“鸡声”“人迹”是动静,动静结合,写行人早起之早;在如此早的时候起床出行,写出了行人的辛苦。
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
![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88781f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e5.png)
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引导语:《商山早行》选自《温飞卿诗集笺注》,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
下面我们来做一下这首诗的阅读训练题。
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①铎(duó):系在马车上的铃。
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汉宣帝陵墓所在地,这里指故乡长安。
阅读练习及答案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
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
(“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2、说说这首诗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体会期中的“羁旅乡情”答案:目前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微霜初度,斛叶山路,枳花驿墙言外之意:道路辛苦,羁旅愁思。
3、“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答案:“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
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4、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答案:内容: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
结构: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5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6“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参考答案:5①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②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
温庭筠《商山早行》、陈与义《早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温庭筠《商山早行》、陈与义《早行》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d92bcd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2b.png)
温庭筠《商山早行》、陈与义《早行》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二首诗,完成14-15题。
商山早行早行温庭筠陈与义晨起动征铎①,客行悲故乡。
露侵驼褐③晓寒轻,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星斗阑干分外明。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寂寞小桥和梦过,因思杜陵②梦,凫雁满回塘。
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铎:系在马车上的铃。
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汉宣帝陵墓所在地,这里指故乡长安。
③驼褐:用驼毛织成的衣服。
14.下列对这二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二诗正文不著“早”字,但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的综合描写,都描绘出了独特的“早行”图。
B.《商山早行》颔联两句诗由六个名词构成,写了六种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表现出行之早。
C.“枳花明驿墙” 一句中的**明”炼字很妙,“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
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光线的暗,以显出行之早。
D.《早行》第一句写寒意袭人,游子穿的“驼褐”,本不易被露水打湿,但游子却感到“晓寒”,可见其上路之早。
E.“寂寞小桥和梦过”,将梦与“寂寞小桥”结合,采用拟人手法,使意象丰满,情感丰富。
四野无人,一切都在沉睡,只有梦魂伴随着自己孤零零地过桥。
15.《商山早行》的“凫雁满回塘”和《早行》的“稻田深处草虫鸣”都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各有什么效果?(6分)答案:(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11分)14: AB.A项温诗没有触觉。
B项温诗的时令不是初春。
15.①都采用了反衬。
(2分)② “凫雁满回塘”想象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画面,通过梦中家乡的温暖反衬漂泊在外的作者的孤独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③“稻田深处草虫鸣”通过稻田深处传来草虫的鸣叫声,反衬出淸晨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感。
(共4分,每句诗分析1分,效果1分;答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等酌情计分。
)。
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2)
![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2)](https://img.taocdn.com/s3/m/effe4f06cfc789eb162dc82e.png)
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2)10、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表达效果。
答:这句话罗列了很多早晨所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形神兼备的渲染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晨景图。
11、客行悲故乡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那一句/答:思念故乡;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2、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中的照字,很多版本写作明字,你觉得哪个更好些?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答:照字比较好,既暗示了在早晨枳花颜色的白,也富有动感的传达了这种白色的枳花将在晨光中还显得黑暗的驿墙都照亮了。
13.本诗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早行情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答:本诗描绘了羁旅之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的情景。
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14.人言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绝佳,其写景有何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4分)答:这两句诗写景,纯用名词(或运用列锦的手法),连缀成一个意象组合体。
在这个意象组合体中,有声音,有形体;有人物,有动物;有仰望之景,有俯视之景。
描绘出生动的视觉形象,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
赏析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
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
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宋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明代李东阳进一步分析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商山早行赏析题
![商山早行赏析题](https://img.taocdn.com/s3/m/0cdacf7a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3b.png)
商山早行赏析题
1. 温庭筠在《商山早行》中写“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里面的意象是不是特别生动啊?就像我们清晨走在乡间小道上看到的那样。
那他为啥要用这些意象呢?
2.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这两句诗美不美呀?就好像一幅画在我们眼前展开,那这画面传递出了怎样的情感呢?
3. 诗中的“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哎呀,温庭筠是多么思念家乡啊,这和我们思念家乡时的心情是不是很像呢?
4. “晨起动征铎”,这一开始就给人一种要出发的感觉,是不是让你也想起了自己要踏上旅途的时刻呀?
5. “人迹板桥霜”,这霜迹是不是让人感觉冷冷清清的,温庭筠当时的心境会不会也是这样的孤独呢?
6. “商山早行”整首诗都很有意境,那它和其他写早行的诗相比,独特之处在哪里呢?
7. 温庭筠写早行,那他真的是一大早就出发了吗?这一点是不是很值得我们去探究呀?
8. “枳花明驿墙”,这枳花照亮了驿墙,多有意境啊,这是不是也点亮了温庭筠心中的某些情感呢?
9. “鸡声茅店月”,这鸡声和月亮搭配在一起,绝了呀,那这里面蕴含了多少温庭筠的心思呢?
10. 读《商山早行》,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呢?是不是对早行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呀?
我觉得《商山早行》这首诗真的很经典,通过这些赏析题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去体会诗中的韵味和情感,感受到温庭筠的才华和心境。
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03778d6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32.png)
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①铎(duó):系在马车上的铃。
②杜陵:在长安,汉宣帝陵墓所在地,这里指故乡长安。
阅读练习及答案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
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
(“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2、说说这首诗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体会期中的“羁旅乡情”答案:目前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微霜初度,斛叶山路,枳花驿墙言外之意:道路辛苦,羁旅愁思。
3、“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答案:“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
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4、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答案:内容: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
结构: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5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6“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参考答案:5①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②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
6、“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
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深切的。
《商山早行》练习及答案
![《商山早行》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0fa634be23482fb5da4c40.png)
《商山早行》习题及答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班级:姓名:说明:精心编辑整理,可以下载后删除答案印刷使用。
《商山早行》温庭筠【原诗】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鹅,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习题】1、下列能准确表现早春特征的一组词语是( A )A.槲叶落枳花开凫雁 B.霜槲叶落凫雁C.霜槲叶落枳花开 D.晨起鸡鸣杜陵梦分析:A 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
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
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
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
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凫雁满回塘”。
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全诗紧扣“早行”二字,托物言志,表达了羁旅中无限的愁思和人生的失意。
B.颔联描写了凄清、寂寞的环境,有力地烘托出出行的艰辛,衬托出思乡的深切。
C.“落”、“明”二字,生动传神,点染事物,赋情于景。
D.尾联中的梦境与前面所写的现实相映,以乐景反衬哀情。
同时,“思杜陵”又巧妙地同首联的“悲故乡”相应,首尾圆合。
分析:A 通过描写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首句表现了“早行”的典型情境。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巧妙点题,毫无斧凿之痕。
B.“客行”句点明早行的原因。
这里“悲”字含有怀念故乡而欲归未归的意思,表情达意十分传神,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商山早行》赏析习题
![《商山早行》赏析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7419c56d0508763230121254.png)
《商山早行》温庭筠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鹅,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作者】温庭筠或作“廷筠”“庭云”,本名岐,字飞卿,行十六,太原祁人。
为人放荡不羁,性格倨傲,好讥刺权贵,为执政者所恶。
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词以隐约迷离之境,写怅惘悱恻之情,是“花间词派”的鼻祖。
【背景】温庭筠本是太原祁县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
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外出宦游。
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颇有江南风光的“故乡”。
【主旨】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组合、相互映衬、虚实相生、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赏析】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
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赏析
![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368f46a03d8ce2f0166234c.png)
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赏析引导语: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下面我们来做一下这首诗的阅读训练题。
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①铎(duó):系在马车上的铃。
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汉宣帝陵墓所在地,这里指故乡长安。
阅读练习及答案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
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
(“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2、说说这首诗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体会期中的“羁旅乡情”答案:目前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微霜初度,斛叶山路,枳花驿墙言外之意:道路辛苦,羁旅愁思。
3、“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答案:“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
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4、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答案:内容: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
结构: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5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6“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参考答案:5①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商山早行》温庭筠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商山早行》温庭筠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c5f0d4172ded630b1cb647.png)
《商山早行》阅读鉴赏题背诵考题汇总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当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野雁,正嬉戏在圆而曲折的池塘。
1.内容主旨:
本诗描写了旅途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抒发诗人旅途中的辛苦孤独和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2.赏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六种景物(意象),鸡声、茅店、明月、行人足迹、板桥、秋霜,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
同时由景生情,抒发了长期漂泊他乡的孤寂愁苦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3.“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
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4.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1。
商山早行》练习题及答案
![商山早行》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60172d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99.png)
商山早行》练习题及答案
B.“客行悲故乡”,表现了游子离乡背井,思乡之情油然
而生。
C.“人迹板桥霜”,描述的是荒山野路上的足迹,与“客行悲故乡”无关。
D.“XXX满回塘”,描绘了春天来临时XXX嬉戏的情景,与诗人思乡之情相呼应。
解析】C“人迹板桥霜”是在描述旅途中留下的足迹,而这
些足迹正是游子离乡背井的象征之一,与“客行悲故乡”紧密相关。
答:诗歌主题思想是表达游子思乡之情,反衬旅居在外的艰辛和思乡的浓烈。
通过描绘家乡的热闹、生机和温馨的氛围,强调了离乡背井的辛酸和思乡的苦痛。
诗人在梦中想象XXX
在水中嬉戏,表现欢乐的气氛,从而反衬出游子思乡之悲。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衬,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和对家乡的留恋之情。
《商山早行》练习题及答案
![《商山早行》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3cb62b84868762caaed5ec.png)
《商山早行》温庭筠精品练习题及答案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鹅,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主旨】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组合、相互映衬、虚实相生、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由十个名词构成,蕴含六种景物,表现了早行之早的句子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2、温庭筠《商山早行》中触景生情,把景物描写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诗人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二、选择题:1、下列能准确表现早春特征的一组词语是( A )A.槲叶落枳花开凫雁 B.霜槲叶落凫雁C.霜槲叶落枳花开 D.晨起鸡鸣杜陵梦【解析】A 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
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
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
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
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凫雁满回塘”。
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全诗紧扣“早行”二字,托物言志,表达了羁旅中无限的愁思和人生的失意。
B.颔联描写了凄清、寂寞的环境,有力地烘托出出行的艰辛,衬托出思乡的深切。
C.“落”、“明”二字,生动传神,点染事物,赋情于景。
D.尾联中的梦境与前面所写的现实相映,以乐景反衬哀情。
商山早行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上】
![商山早行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上】](https://img.taocdn.com/s3/m/5c7292005acfa1c7aa00ccb9.png)
商山早行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上】班级:姓名:资料:【原诗】【翻译】【精品习题及答案】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参考答案】《商山早行》温庭筠【原诗】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鹅,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由十个名词构成,蕴含六种景物,表现了早行之早的句子是:2、温庭筠《商山早行》中触景生情,把景物描写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诗人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二、选择题:1、下列能准确表现早春特征的一组词语是()A.槲叶落枳花开凫雁 B.霜槲叶落凫雁C.霜槲叶落枳花开 D.晨起鸡鸣杜陵梦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紧扣“早行”二字,托物言志,表达了羁旅中无限的愁思和人生的失意。
B.颔联描写了凄清、寂寞的环境,有力地烘托出出行的艰辛,衬托出思乡的深切。
C.“落”、“明”二字,生动传神,点染事物,赋情于景。
D.尾联中的梦境与前面所写的现实相映,以乐景反衬哀情。
同时,“思杜陵”又巧妙地同首联的“悲故乡”相应,首尾圆合。
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表现了“早行”的典型情境。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巧妙点题,毫无斧凿之痕。
B.“客行”句点明早行的原因。
这里“悲”字含有怀念故乡而欲归未归的意思,表情达意十分传神,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C.“榆叶”句仍紧扣“早行”。
“叶落”反衬出路寂静;而“明”字则准确写出因为天色未亮,驿墙边鲜红的枳花格外耀眼。
D.“杜陵梦”与“悲故乡”遥相呼应,与中间写景相辅相成,使“早行”所见之景与“早行”所发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九上07《商山早行》-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
![九上07《商山早行》-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235f9104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b6.png)
商山早行唐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字词解释:①征铎:远行车马所挂的铃铛。
铎,大铃。
②凫:野鸭。
③回塘:边沿曲折的池塘。
内容描述: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全诗赏析: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
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历来为诗词选家所重视,尤其是诗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备受推崇。
主旨: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写作特色:运用白描的艺术手法,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
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考点精炼:题组一:(1)【画面描绘】“鸡声茅店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2)【思想感情分析】“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分)题组二:(1)【画面描绘】“枳花明驿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2)【思想感情分析】“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2 分)题组三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赏析“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表达效果。
题组四1.这首诗处处紧扣一个“早”字,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词体现出”早行”。
温庭钧《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古诗词阅读理解
![温庭钧《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古诗词阅读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d8887d2c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cf.png)
温庭钧《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从体裁来看,这首诗是。
2.诗题为“商山早行”,诗中能表现“早”的地方有:。
3.请自选一个角度鉴赏颔联。
【答案】1.五律/律诗/近体诗/格律诗2.晨起,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枳花明驿墙。
3.角度一:诗人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一幅旅途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雄鸡已叫,但残月却还在西天,打了霜的木桥上脚印十分清晰,充分表明了一个“早”字,表现出旅途的辛苦和作者的羁旅愁思。
角度二:诗人选择有典型性的事物的名词进行组合,描写了一幅旅途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雄鸡已叫,但残月却还在西天,打了霜的木桥上脚印十分清晰,充分表明了一个“早”字,表现出旅途的辛苦和作者的羁旅愁思。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体裁分类。
古代诗歌大体分为两大类:古体诗和今体诗。
古体诗分为: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
近体诗大体分为三种:绝句、律诗和排律。
绝句分为五绝和七绝。
律诗分为五律和七律。
排律是律诗的一种,是按照一般律诗的格式加以铺排延长而成,故称排律。
本题从大范围来讲是近体诗,小范围来讲是五言律诗、格律诗。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作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在整体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各个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首联的“晨起”,颔联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颈联的“枳花明驿墙”——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照”字,这些都体现了“早”。
3.本题考查对诗歌重要语句的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在分析时要先判断句子所使用的艺术手法,然后分析其在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
角度一:视听结合。
颔联中,“鸡声”是听觉描写,“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视觉描写。
诗人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一幅旅途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雄鸡已叫,但残月却还在西天,打了霜的木桥上脚印十分清晰,充分表明了一个“早”字,表现了旅途的辛苦和作者的羁旅愁思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山早行》温庭筠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鹅,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作者】
温庭筠或作“廷筠”“庭云”,本名岐,字飞卿,行十六,太原祁人。
为人放荡不羁,性格倨傲,好讥刺权贵,为执政者所恶。
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词以隐约迷离之境,写怅惘悱恻之情,是“花间词派”的鼻祖。
【背景】
温庭筠本是太原祁县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
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外出宦游。
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颇有江南风光的“故乡”。
【主旨】
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组合、相互映衬、虚实相生、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赏析】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
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
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
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
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
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
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
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
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
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
“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由十个名词构成,蕴含六种景物,表现了早行之早的句子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2、温庭筠《商山早行》中触景生情,把景物描写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诗人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二、选择题:
1、下列能准确表现早春特征的一组词语是( A )
A.槲叶落枳花开凫雁 B.霜槲叶落凫雁
C.霜槲叶落枳花开 D.晨起鸡鸣杜陵梦
【解析】A 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
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
而这时候,枳
树的白花已在开放。
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
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凫雁满回塘”。
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全诗紧扣“早行”二字,托物言志,表达了羁旅中无限的愁思和人生的失意。
B.颔联描写了凄清、寂寞的环境,有力地烘托出出行的艰辛,衬托出思乡的深切。
C.“落”、“明”二字,生动传神,点染事物,赋情于景。
D.尾联中的梦境与前面所写的现实相映,以乐景反衬哀情。
同时,“思杜陵”又巧妙地同首联的“悲故乡”相应,首尾圆合。
【解析】A 通过描写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首句表现了“早行”的典型情境。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巧妙点题,毫无斧凿之痕。
B.“客行”句点明早行的原因。
这里“悲”字含有怀念故乡而欲归未归的意思,表情达意十分传神,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C.“榆叶”句仍紧扣“早行”。
“叶落”反衬出路寂静;而“明”字则准确写出因为天色未亮,驿墙边鲜红的枳花格外耀眼。
D.“杜陵梦”与“悲故乡”遥相呼应,与中间写景相辅相成,使“早行”所见之景与“早行”所发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解析】C 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
4、下列对《商山早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诗中不著“早”字,但通过视觉、听觉的综合描写,描绘出了独特的“早行”图。
B.《商山早行》领联两句诗由六个名词构成,写了六种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把深秋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表现出行之早。
C.“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炼字很妙,“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
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光线的暗,以显出行之早。
D.“因患杜陵梦”实际是说作者的家在杜陵;“凫雁满回塘”想象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画面,通过梦中家乡的温暖反衬漂泊在外的作者的孤独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析】B季节错,应该是初春。
三、简答题:
1、体会首联晨起情境,“悲”字的作用?“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因思故乡而悲,悲“身不逢时,仕途多舛,前途未卜”。
“悲”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悲故乡”点明了题旨。
2、宋代著名词人梅尧臣说颔联两句诗是最好的诗,“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你能体会出“难写之景”和“不尽之意”吗?
答:①目前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寒霜初降。
②不尽之意:旅途艰辛,羁旅愁思。
3、颔联是被人传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只用几笔淡墨的线条,就勾勒出富有画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图”;每句有三个名词组成,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早春图”;通过景物,含蓄地表示“道理辛苦,羁愁旅思”。
4、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5、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答:“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
枳树白花照亮驿樯,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6、“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答:作者通过想象写成群的凫雁在水中嬉戏,表现欢乐的气氛,从而反衬旅居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悲。
7、诗人为什么要写热闹、生机而温馨的家乡图?
答:将眼前的凄凉、萧条、冷寂的异乡图和生机、热闹、温馨的家乡图形成鲜明的对比。
把梦境中的故乡写得越美好,越能反衬出羁旅在外的艰辛和思乡的浓烈。
8、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内容: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
结构: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9、分析诗歌主题思想。
答: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