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脂类
脂类的代谢
获能效率 = 30.514 ×106 ÷9790 = 33%
计算:乙酸、丁酸、己酸· · · · · · 硬脂酸彻底氧化,
产生ATP?
软脂酸的三脂酰甘油彻底氧化,产生ATP?
⑸、脂肪酸的其他氧化方式 ①、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
R C
4 5 4
R C
烯脂酰CoA异构酶
5
C C C C O
顺式
2
C C
3
⑵、酮体的利用
利用部位:肝外组织(肝脏无转硫酶或硫激酶)
O CH 3C O CH 2C OH
琥珀酰CoA 琥珀酰CoA转硫酶 琥珀酸
O CH 3C
O CH 2C SCoA
HSCoA
硫脂解酶
脑、心肌、肾、肾上腺、骨骼肌
2CH 3
O C SCoA
TCAC
或:
O O CH3C CH 2C OH + CoASH + ATP O O SCoA + AMP +PPi HSCoA
肉碱-脂酰移位酶Ⅰ存在于外膜上 肉碱-脂酰移位酶Ⅱ存在于内膜上
⑷、脂肪酸β-氧化中ATP的生成
脂肪酸在进行 β- 氧化前,仅需活化一次;
除活化在细胞溶胶中进行外,其余均在线粒体 中进行; β- 氧化作用包括氧化、水化、再氧化 及硫脂解等重复步骤。
软脂酸:CH3(CH2)14COOH
活化:ATP → AMP + PPi
CH2O C
CH2O C
水解脂肪的酶: 消化道中有胰脂肪酶等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是脂蛋白脂肪酶
脂库中有三(二、一)酯酰脂肪酶(三酯酰
脂肪酶为激素敏感性脂肪酶)
三、三酯酰甘油的分解代谢 1、甘油的氧化 甘油在氧化之前,必须先活化 ——甘油-3-磷酸(甘油-α-磷酸)
第六章 脂类的营养ppt
关于脂肪的供能贮能作用 (1)能值最高;(是Pr和CH2O的2.25倍) (2)产生额外能量效应;
(3)脂肪是动物体内主要的能量贮备形式。
关于额外能量效应 1)脂类的额外能量效应的概念: 饲粮添加一定水平的油脂替代等能值的碳水化
合物和蛋白质,能提高饲粮代谢能,使消化过程
中能量消耗减少,热增耗降低,使饲粮的净能增
(三)反刍动物添加油脂的应用
1.添加对象:瘦弱牛;泌乳期每天减重1kg以上的牛;乳 脂率较低的牛;产奶量急剧下降的牛;泌乳曲线异常的牛。
2.油脂对瘤胃养分代谢的影响
(1)影响微生物活动 油脂>DM2%-3%时,纤维分解菌受抑 制,且不饱和度越高,抑制越明显;未酯化油脂影响大于酯化 油脂。油脂添加量越高,影响越大;酯化与非酯化油脂混合后 其抑制程度小于任何一种。
4.注意防止油脂的氧化。
一类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不溶于水,而溶 于乙醚、苯、氯仿等有机溶剂的物质,统称为脂 类。饲料常规分析中将这类物质称为粗脂肪或醚 浸出物(EE)。
一、脂类的组成与分类
简单脂类 可皂化脂类
甘油脂
蜡质
磷脂类
脂类
复合脂类
鞘脂类 糖脂类 脂蛋白质
固醇类
非皂化脂类
类胡萝卜素类
脂溶性维生素
二、脂类的性质
1.脂类的氧化酸败
三、脂类的代谢
脂类的消化、吸收
脂类水解
水解产物形成可溶的微粒 小 肠黏膜摄取这些微粒 在小肠黏膜细胞中重新合 成甘油三酯 甘油三酯进入血液循环
一、单胃动物对脂类的消化吸收
要点:1.消化的主要部位是十二指肠,空肠
2.参与脂类消化的酶主要是胰脂肪酶、肠 脂肪酶和胆汁。 3.消化产物是甘油一酯、脂肪酸、胆酸、 胆固醇等,组成水溶性的易吸收的乳糜微粒。
动物营养学第六章参考
二、脂类得主要性质
5、脂类得其她作用 油脂可提高饲料适口性 。 油脂可改善饲料得物性,抑制扬尘。 油脂可提高粒状饲料得生产效率,增加铸模寿 命,减少机械磨损。
三、脂类得营养生理作用
(一)脂类得供能贮能作用 1、动物体内得能源物质,含能高得营养素。 动 物生产中常基于脂肪适口性好,含能高得特点,用 补充脂肪得高能饲粮以提高生产效率。 2、油脂得“额外热能效应”。 3、脂肪就是动物体内主要得能量贮存物质。
二、脂类得主要性质
4)高等动、植物得单不饱与脂肪酸得双键位置在 第9~10碳原子之间,多不饱与脂肪酸中得一个双 键一般也位于第9~10碳原子。 5)高等动、植物得不饱与脂肪酸,几乎都具有相同 得几何构型,而且都属于顺式,只有极少数得不饱 与脂肪酸属于反式。
二、脂类得主要性质
6)细菌所含得脂肪酸种类比高等动植物少得多。 细菌中绝大多数为饱与脂肪酸,而不饱与脂肪 酸只带一个双键。
2、鞘脂类 主要由一分子鞘氨醇、一分子脂肪酸与其
它基团组成。包括神经鞘磷脂、脑苷脂等。
H OH NH2 CH3(CH2)12- -C=C- -CH- -CH- -CH2OH
H 鞘氨醇
CH3(CH2)12CH=CH-CHOH
RC-NH-CH O
O
CH2-O-P-O-CH2CH2+N(CH3)3
脂肪酸
CH2OH
OH H OH
H H
O O CH2
H H
OH
CHOCOR CH2OCOR
半乳糖脂
青草与三叶青草中。
一、脂类得组成、结构与分类
4、脂蛋白 乳糜微粒为例,它就是由蛋白质、甘油三酯、
胆固醇、磷脂以及糖组成。乳糜微粒就是在小肠 上皮细胞中合成得。常存在于血液中,主要功能就 是运输外源性甘油三酯、胆固醇与其它脂类至脂 肪组织与肝脏中。
生物化学-第六章 脂类代谢
四、脂类的主要生理功能
分类 含量 分布 生理功能 1. 储脂供能 2. 提供必需脂酸 脂肪组织、 3. 促脂溶性维生素吸收 血浆 4. 热垫作用 5. 保护垫作用 6. 构成血浆脂蛋白
生物膜、 神经、 血浆
脂肪
95﹪
类脂
5﹪
1. 维持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2. 胆固醇可转变成类固醇激 素、 维生素、胆汁酸等 3. 构成血浆脂蛋白
(二)动物体内重要脂肪酸
习惯名称 乙酸 月桂酸 肉豆蔻酸 软脂酸 硬脂酸 油酸 亚油酸 亚麻酸 十二碳脂酸 十四碳脂酸 十六碳脂酸 十八碳脂酸 十八碳一烯酸 十八碳二烯酸 十八碳三烯酸 系统名称 碳原子数 双键数 2 12 14 16 18 18 18 18 3 4 5 0 0 0 0 0 1 2 3 9 9,12 9,12,15 9 18:1Δ9C
+ H2NCH2COOH CH2CONHCH2COOH
苯乙尿酸
CH3CH CH2CH CH2COOH 2COOH H2 CH
2 2
β
α
β
α
(二)脂肪酸一般氧化分解过程
四个阶段:
P402
1、脂肪酸激活(线粒体外膜):RCOOH →RCOSCOA
2、脂酰COA转运(10C以上): RCOSCOA 肉毒碱 RCOSCOA
脂肪动员过程
ATP 脂解激素-受体 +
G蛋白
+
AC
cAMP +
HSLa(无活性) PKA
HSLb(有活性)
甘油一酯
甘油二酯脂肪酶 FFA
甘油二酯
FFA
甘油三酯
甘油一酯脂肪酶 FFA
甘油
AC:腺苷酸环化酶 PKA :蛋白激酶A
第六章脂类代谢
甘油+脂肪酸
磷 脂 磷脂酶A2 溶血磷脂 +脂肪酸
胆固醇酯酶
胆固醇酯
胆固醇 + 脂肪酸
(二)吸收 1、部位: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肠上段
吸收脂类消化产物:甘油一酯 、脂 肪酸、胆固醇 、溶血磷脂、甘油
2、吸收方式 中链及短链脂酸、甘油
直接吸收
肠粘膜细胞
门静脉
血液循环
与胆盐 形成混
长链脂酸及 2-甘油一酯
第一节 概述
不溶于水,但能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
脂肪(油脂)(贮脂、可变脂)(甘油三酯)
脂 类 类脂(膜脂、基本脂)
磷脂 糖脂
胆固醇及其酯
一、油脂
油脂是油和脂肪的总称。
常温下呈液态的油脂称为油,将呈固态或半固 态的油脂称为脂肪。
液态油多来源于植物,如芝麻油、花生油及豆 油等。
脂肪多数来源于动物,如牛脂、猪脂、 羊脂等
转变成多种重要的活性物质(胆固醇-胆 汁酸、维生素D3、类固醇激素;花生四 烯酸-前列腺素、白三烯、血栓素)
作为第二信使参与代谢调节(IP3、DAG)
内嵌蛋白 糖脂
锚定膜蛋白
胆固醇 卵磷脂
3. 神经氨基醇
糖
糖糖 脂 脂肪酸
神
经
氨 基 醇
脂 肪 酸
半乳糖脑苷脂 神经节苷脂
唾液酸(NANA)
4.胆固醇结构平面式
一、概念
指脂肪酸在氧化分解时,经过脱氢、加 水、再脱氢和硫解,碳链在脂肪酸的β-位断 裂,生成一分子乙酰CoA和一个少两个碳的 新的脂酰CoA。
是含偶数碳原子或奇数碳原子饱和脂肪 酸的主要分解方式。
1. 脂肪酸的活化
内质网和线粒体外膜上
RCOOH + HS-CoA 脂酰CoA合成酶 RCO~SCoA
第六章 脂类代谢
第六章脂类代谢一、一、知识要点(一)脂肪的生物功能:脂类是指一类在化学组成和结构上有很大差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特性,即不溶于水而易溶于乙醚、氯仿等非极性溶剂中的物质。
通常脂类可按不同组成分为五类,即单纯脂、复合脂、萜类和类固醇及其衍生物、衍生脂类及结合脂类。
脂类物质具有重要的生物功能。
脂肪是生物体的能量提供者。
脂肪也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如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组分,油脂是机体代谢所需燃料的贮存和运输形式。
脂类物质也可为动物机体提供溶解于其中的必需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
某些萜类及类固醇类物质如维生素A、D、E、K、胆酸及固醇类激素具有营养、代谢及调节功能。
有机体表面的脂类物质有防止机械损伤与防止热量散发等保护作用。
脂类作为细胞的表面物质,与细胞识别,种特异性和组织免疫等有密切关系。
(二)脂肪的降解在脂肪酶的作用下,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甘油经磷酸化和脱氢反应,转变成磷酸二羟丙酮,纳入糖代谢途径。
脂肪酸与ATP和CoA在脂酰CoA合成酶的作用下,生成脂酰CoA。
脂酰CoA在线粒体内膜上肉毒碱:脂酰CoA转移酶系统的帮助下进入线粒体衬质,经β-氧化降解成乙酰CoA,在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
β-氧化过程包括脱氢、水合、再脱氢和硫解四个步骤,每次β-氧化循环生成FADH2、NADH、乙酰CoA和比原先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
此外,某些组织细胞中还存在α-氧化生成α羟脂肪酸或CO2和少一个碳原子的脂肪酸;经ω-氧化生成相应的二羧酸。
萌发的油料种子和某些微生物拥有乙醛酸循环途径。
可利用脂肪酸β-氧化生成的乙酰CoA合成苹果酸,为糖异生和其它生物合成提供碳源。
乙醛酸循环的两个关键酶是异柠檬酸裂解酶和苹果酸合成酶前者催化异柠檬酸裂解成琥珀酸和乙醛酸,后者催化乙醛酸与乙酰CoA生成苹果酸。
(三)脂肪的生物合成脂肪的生物合成包括三个方面:饱和脂肪酸的从头合成,脂肪酸碳链的延长和不饱和脂肪酸的生成。
脂肪酸从头合成的场所是细胞液,需要CO2和柠檬酸的参与,C2供体是糖代谢产生的乙酰CoA。
第六章--脂类代谢(2)
3. 合成过程
脂酰转移酶脂酰转移酶
α-磷酸甘油浴血卵磷脂磷脂酸
脂酰CoAHS-COA脂酰CoAHS-COA
磷脂酸磷酸酶脂酰转移酶
DG TG
H2O Pi脂酰CoAHS-COA
三、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衍生物
(一)前列腺素及血栓素
(二)白三烯
(三)生理功能
5分钟
10分钟
挂图或投影片(胆固醇的生物合成)
10分钟
提问:胆固醇不能供能,能不摄取食物胆固醇吗?
教案末页
小 结
5分钟。
肝、脂肪组织及小肠是合成甘油三酯的主要场所。以肝合成能力最强。合成所需的原料为α-磷酸甘油和脂酸,主要由葡萄糖代谢提供。
脂酸合成是在胞液中脂酸合成酶系的催化下,以乙酰CoA为原料,在NADPH、ATP的参与下,逐步缩合而成的。脂酸合成的原料也主要由葡萄糖氧化提供。脂酸合成的终产物是软脂酸。
植物不含胆固醇但含植物固醇,以-谷固醇为最多。
4.胆固醇的生理功能
(1)胆固醇是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维持膜的流动性和正常功能;膜结构中的胆固醇均为游离胆固醇,而细胞中储存的都是胆固醇酯。
(2)胆固醇在体内可转变为胆汁酸、维生素D3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性激素等重要生理活性物质。
一、胆固醇的生物合成
(一)合成部位 肝、小肠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教案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生物化学
序次
13
专业班级
2009级护理
授课教师
王文玉
职称
副教授
类型
理论
学时
2
授课题目
(章,节)
第六章 脂类代谢
第二节 甘油三酯的代谢(二)
脂类 代谢
直播电商风险概述
近年来直播电商凭借其即时性、互动性和趣味性迎来了“井喷 式”增长,为沉寂的消费市场注入了强大活力。
相对于传统电商,直播电商直观性、实时性的优势,让消费者 更直接地看到商品的各方面特性,通过实时的交互渠道让用户感知 到切身服务,并快速响应用户需求。
然而,直播售假、质量“翻车”、售后维权难等问题仍频频发 生,反映了直播电商存在的风险。
CH2 O C R 脂肪
激素敏感脂肪酶
CH2 OH
O
HO CH
+ 3 R C OH
CH2 OH
甘油
脂肪酸
(二)甘油的代谢
上述反应过程中,实线为甘油的分解, 虚线为甘油的合成。
(二)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1.脂肪酸的β-氧化 脂肪酸的分解氧化发生在β-碳原子上,每次降
解生成一个乙酰CoA和比原来少两个碳原子的脂 酰CoA, 如此循环往复。
催化该反应的酶为脂酰CoA合成酶(硫激酶),注意消 耗了一个ATP分子中的2个高能键
主要内容
7.1直播电商风险概述 7.3 直播电商的风险防范
7.2 直播电商的风险管理 7.4 本章总结
本章学习目标
理解直播电商风险的定义 了解直播电商风险的主要类型 了解直播电商风险的主要特征 掌握直播电商风险的管理流程 熟悉直播电商中不同主体的风险防范措施
CH2 OH
O
HO CH
+ 3 R C OH
CH2 OH
(三)脂类的运输
血脂的运输方式——脂蛋白(lipoprotein) 脂类不溶于水,因此不能以游离的形式运输,而必须以某种方式 与蛋白质结合起来才能在血浆中转运。
1、血脂:血浆中所含的脂类,包括脂肪、磷脂、胆固醇及其酯和游 离脂肪酸。
动物营养学:第六章 脂类的营养
脂类经过重瓣胃和网胃时,基本上不发生变化
在皱胃,饲料脂肪、微生物与胃分泌物混合,脂 类逐渐被消化,微生物细胞也被分解
进入十二指肠的脂类由少量瘤胃中未消化的饲料 脂类、吸附在饲料颗粒表面的脂肪酸以及微生物 脂类构成
由于脂类中的甘油在瘤胃中被大量转化为挥发性 脂肪酸,反刍动物十二指肠中缺乏甘油一酯,消 化过程形成的混合微粒构成与非反刍动物不同
简单脂类:甘油脂、蜡质
脂类
类脂/复合脂类:磷脂、鞘脂、糖 脂、脂蛋白
衍生脂类/非皂化脂类:固醇类、 类胡萝卜素、脂溶性维生素
9
1. 真脂肪
C、H、O
CH2OH CHOH + 3R·COOH CH2OH
CH2O·COR CHO·COR + 3H2O
CH2O·COR
甘油
脂肪酸
甘油三酯
R为高级脂肪酸羟基,可相同或不同,分别称为同酸 甘油酯 / 单纯甘油酯,或 异酸甘油酯 / 混合甘油酯
额外能量效应的可能机制
饱和脂肪与不饱和脂肪间存在协同作用 延长食糜在消化道的时间,提高营养素消化吸收率 脂肪酸可直接沉积在体脂内
影响因素多
动物体内主要的能量贮备形式
体内脂肪沉积规律
早期表现为细胞增多,后期表现为细胞容积增大 体内各部分脂肪沉积量和速度不一致: 皮下脂肪(颈部>腿部>胸部)>腹部脂肪>肌肉组织
脂类水解产物的吸收
通过易化扩散过程吸收
鸡的吸收过程不需要胆汁参加 吸收进入细胞是不耗能的被动转运过程,但进入细胞
后重新合成脂肪则需要能量
重新合成甘油三酯、磷脂、固醇与特定蛋白质结合 ,形成CM和VLDL,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
6脂类概述A1
Chapter 6 Lipid
⑤四萜tetraterpene 结构 40碳 主要种类
α、β、γ等6种异构体。 有色光合色素,已经鉴定600余 种,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约50余 种。
胡萝卜素类 carotene 类胡萝卜素 carotenoids 类胡萝卜素含 氧衍生物 carotenoid
Chapter 6 Lipid
Chapter 6 Lipid
B.非动物固醇 植物 谷固醇sitosterol:小麦、大豆等谷物中 固醇 豆固醇stigmasterol 菜油固醇campesterol 肠粘膜很少吸收! 麦角 真菌类如酵母和麦角菌产生,紫外下转化为 固醇 麦角钙化醇ergocalciferol,再加热形成VD2。 C.固醇衍生物 衍 生 物 激素:雄激素、雌激素、孕酮、 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 转化:VD、胆汁酸(bile acid) 昆虫:蜕皮激素 蟾蜍:腮腺毒液中分离的蟾毒素bufotoxin
Chapter 6 Lipid
⑵Ⅰ类极性脂质 无容积可溶性:水中的溶解度极低; 特 有界面可溶性:能在空气-水界面或油-水界面 征 分散成单分子层。 膜结构:能掺入膜,但自身不能形成双分子膜。 ①三酰甘油、二酰甘油 种 ②长链质子化脂肪酸(-COOH不解离) 类 ③长链正醇和正胺、叶绿醇、视黄醇(V )、 A VK和VE、VD 、胆固醇、 链甾醇(24-脱氢胆固醇)、豆固醇 ④未电离的磷脂酸、短链酸的固醇酯 ⑤酸或醇部分小于4碳原子长度的蜡 (如甲基油酸酯)、神经酰胺等。
Chapter 6 Lipid
⑵复合脂质compound lipid 概念 ①磷脂 非脂 磷酸 成分 含氮碱:胆碱,乙醇胺 种 甘油磷脂:磷脂酸、磷脂酰胆碱、 磷脂酰乙醇胺等 类 鞘磷脂: 也称鞘氨醇磷脂 除含脂肪酸和醇外,尚有其他非脂分子 组成的脂。
动物营养学-脂类的营养
(一)非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
1、脂类在消化道前段的消化
胃中的脂肪酶和口腔中的脂肪酶对正常脂 类的消化作用甚小。十二指肠逆流进入胃中的 胰脂酶有一定程度的消化作用。 十二指肠是脂肪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胆汁在激活胰脂酶和乳化脂肪方面有重要作用。 脂类乳化后,在胰脂酶的作用下,甘油三酯水 解产生甘油一脂和游离的脂肪酸。 磷脂由磷脂 酶水解成溶血性卵磷脂。胆固醇酯水解成胆固 醇和脂肪酸。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脂类在体内物质合成中的作用
简单脂类参与体组织的构成 大多数脂类,特别是磷脂和糖脂是细胞
膜的成分。糖脂在细胞膜信息的传递过 程中起着载体和受体的作用。参与代谢 调节物质的合成。肺表面活性物质,棕 榈酸是肺表面活性物质。
(三)脂类在动物营养生理中的 其他作用
1、作为脂溶性营养素的溶剂 2、脂类的保护作用
饲料能量沉积体脂肪的利用率可达75%。
而干奶期饲料能量沉积体脂肪的效率只 有59%。饲料结构对沉积体脂肪的影响更 明显。
2、脂肪氧化供能的效率
-氧化途径,都耗用2mol ATP.
每脱去一 个二碳单位可生成5 mol ATP。每分子乙 酰辅酶A彻底氧化可产生12 mol ATP。 棕榈酸氧化供能为43%。 乙酸氧化供能的效率是38%,丙酸39%, 丁酸41%,已酸42%,硬脂酸43%,甘油 44%。
2、脂类在小肠的消化
进入小肠的脂类包括:脂肪酸、微生物
脂类以及未消化的饲料脂类。 混合微粒由溶血性卵磷脂、脂肪酸及胆 酸构成。链长等于或小于14个碳原子的 脂肪酸可直接被吸收。成年反刍动物黏 膜细胞中的甘油三酯通过磷酸甘油途径 重新合成。 反刍动物十二指肠中脂肪酸的总量可能 大于摄入量。
脂类代谢生物化学
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 不饱和脂肪酸中的不饱和键由去饱和酶催化形成。人体内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有棕榈油酸(16C,一个不饱和键)、油酸(18C,一个不饱和键)、亚油酸(18C,两个不饱和键)、亚麻酸(18C,三个不饱和键)以及花生四烯酸(20C,四个不饱和键)等,前两种单不饱和脂肪酸可由人体自己合成,后三种为多不饱和脂肪酸,必须从食物中摄取,因为哺乳动物体内没有△9以上的去饱和酶。
脂类概述 脂肪的分解代谢 脂肪的生物合成
第六章 脂类代谢
一、脂类概述
概念 脂类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它是有脂肪酸与醇作用生成的酯及其衍生物,统称为脂质或脂类,是动物和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脂类是广泛存在与自然界的一大类物质,它们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以及生物功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即可用非极性有机溶剂从细胞和组织中提取出来。
乙酰乙酰CoA被β氧化酶系中的硫解酶裂解成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
丙酮可在一系列酶作用下转变成丙酮酸或乳酸,进而异生成糖。
乙酰乙酸在肌肉线粒体中经3-酮脂酰CoA转移酶催化,能被琥珀酰CoA活化成乙酰乙酰CoA。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β-羟丁酸在β-羟丁酸脱氢酶作用下,脱氢生成乙酰乙酸,然后再转变成乙酰CoA而被氧化。
以软脂酸(18C)为例计算其完全氧化所生成的ATP分子数:
脂肪酸的其它氧化分解方式
奇数碳原子脂肪酸的分解 羧化 ② 脱羧
脂肪酸的α-氧化
脂肪酸的-ω氧化
不饱和脂肪酸的分解
进入TCA循环最终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以及大量的ATP。
生成酮体参与代谢(动物体内) 脂肪酸β氧化产生的乙酰CoA,在肌肉细胞中可进入TCA循环进行彻底氧化分解;但在肝脏及肾脏细胞中还有另外一条去路,即形成乙酰乙酸、D-β-羟丁酸和丙酮,这三者统称为酮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1. 消 化
主要在小肠中进行消化,小肠中有胰腺、胆汁和小肠液存在,其中胰液、小肠液含有脂
肪酶,分解脂肪成甘油和脂肪酸。胆汁中的胆酸有利于脂肪酶的作用。 不饱和脂肪酸的酶解速度快于饱和脂肪酸。
2. 吸 收
(1)定义 脂肪及其消化产物在消化道内与胆汁中的胆盐结合成水溶性微团,在十二指肠、空肠等
1. 胆固醇有三个主要生理功能
(1)形成胆酸:胆汁产于肝脏而储存于胆囊内,经释放进入小肠与被消化的脂肪混合。胆 汁的功能是将大颗粒的脂肪变成小颗粒,使其易于与小肠中的酶作用(乳化)。在小肠尾部, 85%~95%的胆汁被重新吸收入血,肝脏重新吸收胆酸使之不断循环,剩余的胆汁(5%~ 15%)随粪便排出体外。弥补这 5%~15%的损失,此时就需要肝脏利用胆固醇合成胆酸。 (2)构成细胞膜: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缺乏胆固醇的膳食,动物的红细 胞脆性增加,容易引起细胞的破裂,细胞就无法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生命也将终止。 (3)合成激素:激素是调控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人体的肾上腺皮质和性腺所释放的 各种激素,如皮质醇、醛固酮、睾丸酮、雌二醇以及维生素 D 都属于类固醇激素,其前体 物质就是胆固醇。
n-6 多不饱合脂肪酸的对人体的功能目前尚待进一步研究
4. n-3 多不饱合脂肪酸的功能
(1)保持细胞膜的相对流动性,以保正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2)使胆固醇酯化,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3)降低血液粘稠度,该善血液微循环; (4)提高脑细胞的活性,增强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5. 脂肪酸进入Biblioteka 胞——开始氧化供能 6. 脂肪酸β氧化过程——供能 7. 膳食中脂肪酸的平衡问题
第六章 脂类
一、脂类的定义
脂质(lipid)也译作脂类,是一类低溶于水而高溶于非极性溶剂的生物有机分子;脂肪 是甘油和各种脂肪酸所形成的甘油三酯(也称三酰甘油);类脂主要包括磷脂和固醇两大类, 是构成细胞生物膜的基本成分
二、脂类的分类
(一)根据化学组成将脂质划分为三大类
1. 简单脂质:是单纯由脂肪酸和丙三醇通过缩合反应形成的酯,典型分子是三酰甘油和蜡。 2. 复合脂质:复合脂质的分子组成除了脂肪酸和醇外,还有非脂分子。复合脂质根据非脂 分子的不同区分为两大类:一是磷脂,非脂成分是磷酸或者含氮碱,典型分子是卵磷脂、脑 磷脂和鞘磷脂;一是糖脂,非脂成分是糖,典型分子是甘油糖脂。 3. 衍生脂质:由简单脂质和复合脂质衍生而来或者与之密切相关的一类分子,基本单位是 环戊烷多氢菲,例如萜和类固醇。
七、必需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1. 组成磷脂的重要成分; 2. 亚油酸对维持生物膜的功能和氧化磷酸化的正常偶联有重要作用; 3. 维持正常视觉功能(花生四烯酸、DHA); 4. 合成前列腺素(PG)、血栓素(TXA2)、白三烯(LT)的原料; 5. 帮助因 X 射线、高温等因素受伤的皮肤修复; 6. 增强免疫功能; 7. 是胆固醇运输工具。
三、脂肪的生理功能
1. 机体的重要构成成分 2. 供给能量
脂肪功能的主要部位是肌肉,一般说来,在休息和轻松活动中,脂肪酸提供了 60%人 体所需热量;只有在马拉松或自由车等耐力运动中,才会在脂肪酸之外燃烧大量的糖类供肌 肉使用。脂肪与糖类一样,都有保护体内蛋白质的效应,避免体组织珍贵的资源耗损;
每克脂肪可以产生 9 千卡能量,是蛋白质或糖类的 2.5 倍,脂肪高效提供能量,使人体 有效地利用食物中的碳水化物和蛋白质;
4. 人体血液高胆固醇的危害
人的血液中,血浆内所含的脂类称为血脂,包括胆固醇、胆固醇脂、甘油三脂、磷脂和 未脂化的脂酸等数种。
当胆固醇、甘油三脂等均超过正常值时,则统称为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发病因素。常因侵犯重要器官而引起严重的后果,如冠 心病、糖尿病、脑血管意外、顽固性高血压及肾病综合症、胰腺炎、结石症、脂肪肝等。动 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与血脂过高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人体对能量的需求很大时,含油脂多的饮食就很重要﹔例如婴儿的成长快速,一年之 内体重增加三倍,但是胃容量很小,所以母乳和婴儿奶粉中油脂供应的热量高达 55%。因 此,婴儿绝对不可饮用脱脂或低脂牛奶(奶粉),也不可以用炼乳,这些都会造成营养不良 的问题。
3. 储存能量
人体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能量,以备不时之需。例如,女性胸部与臀部脂肪较多,可以供 怀孕和哺乳期的利用;
女性的胸部与臀部脂肪较多,有保护生殖器官的用意; 皮下脂肪组织存在我们的皮肤底下,可以隔绝和保护器官免于受伤。通常我们不会注意 脂肪组织的隔绝与衬垫的功能,但是生病而体脂肪耗尽时,坐下或躺卧皮肤一碰都觉得疼痛 难挨; 生病而体脂肪耗尽时,对低温特别敏感,连室温都觉得寒冷; 脂肪组织的保温功能对寒带动物就更为重要,像北极熊,海豹和鲸鱼都包裹在一层厚厚 的脂肪组织内,以隔绝冰冷的环境。
八、 胆固醇
早在 18 世纪初期,科学家们第一次从胆石中提取出一种物质,并把它称为胆固醇。胆 固醇是由留体部分和一条长的侧链组成。人体中胆固醇的总量大约占体重的 0.2%,各组织 中的含量差别很大,例如骨质中胆固醇含量最少,按每 100 克计,骨质约含 10 毫克,骨骼 肌约含 100 毫克,内脏多在 150~250 毫克之间,肝脏和皮肤含量稍高,约为 300 毫克。脑 和神经组织中含量最高,每 100 克组织约含 2 克,总量约占全身总量的 l/4。
(二)根据脂质的生物学功能将脂质划分为三大类
1. 贮存脂质:主要分子形式是三酰甘油和蜡,两者结构上都属于简单脂质。脊椎动物的脂 肪细胞和植物种子胚芽中贮存大量的酰基甘油,它是生命体供能的主要营养物质之一。高等 哺乳动物的脂肪细胞在机体一定部位聚集,特化出专门的组织贮存三酰甘油,就人体而言, 包括:表皮组织的皮下脂肪、各内脏器官的内脏脂肪、腹部脂肪、肌肉的肌间脂肪和肌内脂 肪。 2. 结构脂质:是生物膜包括细胞外周膜(质膜)、细胞核膜和各种细胞器膜结构的重要组成 成分。结构脂质构成生物膜“骨架”,即细胞膜的脂质双层结构,主要由磷脂分子构成,尚 有些糖脂和固醇,其化学本质是复合脂质和衍生脂类。 3. 生物活性脂质:是一类细胞中含量极少、具有特殊生理生化功能的脂质分子。主要包括 类固醇和萜类分子,其化学本质大部分属于衍生脂类,尚有些属于复合磷脂。
六、脂肪的代谢利用
1. 脂肪酸的分类
所有脂肪酸均能够氧化供能 根据化学结构(碳链的饱和度),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 根据人体需性与否,可以分为必需脂肪酸和非必需脂肪酸
2. 主要的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不含有双健的脂肪酸,碳链长度 8~18 个碳原子;熔点高、动物脂中比例 高
不饱和脂肪酸:含有双健的脂肪酸,熔点低、植物油、水产油中比例高;含有 1 个双健 称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含 2 个或以上的双健称多不饱和脂肪酸
储存油脂的细胞称为脂肪细胞,大量的脂肪细胞形成脂肪组织; 就储存能量的效率而言,脂肪所占的体积和重量最小,因为脂肪细胞的成份有 80%是 脂肪,另外 20%是蛋白质和水。
4. 保护与保温作用
脂肪组织的重量大约占体重的 15-30%,内脏脂肪存在重要的内脏器官(例如肾脏)外围, 有防震和减少伤害的功用;
九、脂肪酸与营养代谢病
十、肥胖征与脂类
1. 基本概念
肥胖与超重 超重:体重超过了相应身高所确定的标准值;
Kg 体质指数(BMI)=————
m2 肥胖:体脂的百分比异常高
双能 X 射线方法测定体脂百分含量
2. 肥胖的因素
(1)发育阶段 婴儿期体脂迅速增加,6 月龄达到最高,约 25%;青春期体脂达到峰值,约 30~40%。
5. 运送脂溶性维生素
脂肪携带食物中的脂溶性维生素(A,D,E 和 K)进入小肠,以利吸收; 一旦小肠病变,无法正常消化吸收脂肪,脂溶性维生素和脂肪进入大肠,随粪便排出体 外。脂肪吸收不良的人,可能会缺乏脂溶性维生素(尤其是 K); 市面上的减肥药品“罗氏鲜”通过抑制小肠中脂肪消化酶,使 30%的脂肪无法消化而 随粪便排除,同时也降低油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必需脂肪酸: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须从食物中摄入,满足人生命需要的脂肪 酸。如:n-6 系列中的亚油酸和 n-3 系列中的α-亚麻酸是人体两种必需脂肪酸,植物油中含 量高
非必需脂肪酸:指能在人体合成且合成量足够,无须从食物中摄入的脂肪酸,包括所有 饱和脂肪酸和部分不饱和脂肪酸
3. 血管清道夫和脑黄金——多不饱和脂肪酸
9. 改善食物的感官性状
油脂可以加热到摄氏 200 度,油煎或油炸使食物快速加热,缩短烹调的时间而保留风 味。我们很容易就会把好吃的食物和油脂联想在一起,缺乏油脂的食物只能用乏味来形容;
香料(调味料)的风味成分大多是脂溶性。把香料在油里煎过会散发出浓郁的香味,因 为脂肪把香味带到了味觉和嗅觉细胞。如果先把食物调理好再加入调味料,就没有这种滋味 了。
空腹时机体所需能量的 50~90%是脂肪组织释放的脂肪酸氧化供应的; 肌肉是消耗脂肪供能的主要器官,运动过少,脂肪消耗过少,是肥胖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他组织器官细胞也需要脂肪供能。
4. 内源甘油三酯的转运和血液中脂类
食物中脂类以乳糜微粒(CM)和游离脂肪酸(FFA)形式进入淋巴管而进入血液循环; 肝脏合成新甘油三酯和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以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形式 运送出肝脏,进入血液循环; VLDL 在血液循环过程中逐步降解(脂蛋白微粒变小),转变成低密度脂蛋白( LDL ) 和高密度脂蛋白( HDL )。
6. 提供必需脂肪酸
亚油酸 linoleic acid 与 n-3 系列脂肪酸,用于合成二十碳烯酸族成分,产物具调节生理 的作用,与荷尔蒙类似;
缺乏必需脂肪酸会使皮肤结构受伤,容易失去水分而干燥。
7. 功能性脂类的调节作用
磷脂是构成细胞膜之成份,也是血液中脂蛋白的重要成分,协助脂肪的运送。在食物中, 磷脂质可以作为乳化剂,促进水分与油脂的互溶和安定性;
部位,透过肠壁被吸收,并重新组合成甘油三酯,并于磷脂、胆固醇及蛋白质结合成乳糜微 粒,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2)脂肪球(脂蛋白颗粒)基本结构——吸收转运的基本单位